標籤:

張昭潛與詠濟南《七十二泉歌》

張昭潛(1829-1907),字次陶,濰縣東關人,廩貢生,晚清著名學者和詩人。

  他一生曾有三段時間留在省城濟南,清同治九年(1870),張昭潛四十二歲,山東巡撫丁寶楨(1826-1886)巡視至濰縣,見其所著《北海耆舊傳》,認為其文筆高雅、史料翔實,即聘請他去濟南,到尚志堂講學。尚志堂地點在風景秀麗的趵突泉附近,為培養省內學子,丁寶楨親筆題寫了「尚志堂」,張昭潛由於學識淵博,在這裡講學得心應手。一時,省內的碑版文字,諸如《重修泰山神廟碑記》、《重修孟子廟碑記》等都是由他代丁寶楨撰寫的。   光緒九年(1883),山東學政汪鳴鑾視學山左,慕張昭潛盛名,待以國士禮,並奏獎其為國子監學正銜。光緒十五年(1889),他又講學於「濼源書院」嗣後,山東巡撫張曜為此特聘請他參與編纂《山東通志》,負責編撰《山東郡縣沿革表》等篇章。光緒十七年(1891)張曜病逝於任所,後當政者無心於此,編志工作擱淺,回到濰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山東巡撫楊士驤,重組通志局,任命孫葆田為總纂。時隔十四年,年已七十五歲的張昭潛,再次被聘請編撰《山東通志》的《郡縣沿革》、《地理沿革表》等篇章,再次逗留在濟南。 

  張昭潛長於詩文,又喜交友,多年跋涉於齊魯大地並暢遊過濟南大大小小的名泉,因此留下了詠《七十二泉歌》,在當地流傳,一時膾炙人口。其《七十二泉歌》詞曰:

  濟源盤屈如游龍,

  伏流百道由地中。

  黃河泰岱攔不住,

  駢聯南下來山東。

  洪荒之地泉無有,

  地底常作蛟龍吼。

  夜深風雨雜沓來,

  愚氓聞之每驚走。

  女媧採石補蒼天,

  掘出七十二名泉。

  渴馬崖前一控轡,

  有如群驥奔平川。

  大泉平地噴數尺,

  小泉布瀑掛一匹。

  珍珠百斛來溶溶,

  金線千條抽乙乙。

  君不見?

  衡山七十有二峰,

  往觀常阻洞庭風。

  又不見?

  道家七十二福地,

  渾如蓬瀛不可至。

  何如坐觀千佛巔,

  手攬齊州九點煙。

  大泉小泉在眼底,

  高峰亦挾襟帶間。

  歌詞反映了作者浮想聯翩,對濟南泉城的由來和形成,加以豐富的想像和發揮,流露了對泉水無限眷戀的心情,表達了詩人渴望攀登到南山的頂峰,與友人俯覽觀賞省城各社隅大小不等的泉涌及家家泉水清澈,戶戶柳枝婀娜景色的美好心愿。


推薦閱讀:

原來大文豪蘇軾的弟弟與濟南還有這樣一段緣分
為什麼大家都在聽《濟南》
#愛城市網#服務民眾辟蹊徑,政務APP的生存之道
2018年法國申請如何選專業?深度解析熱門專業!
重磅加推!!!年輕人常見置業誤區解析

TAG:濟南 | 張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