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知識 真氣運行法 理論基礎

談談意守丹田及三步功法


鍛鍊氣功的時候,特彆強調意守丹田。所謂丹田,就是古煉丹家結內丹的地方,因為派別不同,所指的部位也不一致,但以臍下方三寸的說法為最多。

練功時為什麼要意守丹田呢?人體真氣的運行,內通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體,都是沿著經絡分布而完成的。十二正經(手三陽、手三陰、足三陽、足三陰),奇經八脈(沖、任、督、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都是互相貫通,一脈相承的。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由此可見,經絡在人體的重要性了。

沖脈為經脈之海;任脈總管各個陰經;督脈總管各個陽經;帶脈卻繞身體一周,總束陰陽各經。沖、任、督、帶都起于丹田,十二經絡也都直接或間接通過丹田而輸入本經,再轉入本臟。所以說,丹田實在是經絡的總樞,經氣的匯海,故又有氣海之稱。意守丹田就是為了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使真氣充實,通八脈,恢復先天的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再生力量。

有功夫的人,當他練功的時候,感到呼氣吸氣都集中在丹田,這股氣稱為真氣。真氣在人體很重要,真氣充足,精神充沛,生機旺盛;真氣不足,體質衰弱,百病叢生。

氣是怎樣進入丹田的呢?氣在上焦的叫宗氣,在中焦的叫中氣,在下焦的叫元氣,統稱為元真之氣,只因彙集在不同的部位而名字不相同而已。要把氣送到丹田,需要運用呼吸運動,加上意識的誘導。當吸氣的時候,肋骨向外向上方運動,下焦元氣即上升。呼氣時,兩肋向內向下合,上焦的宗氣和中焦的中氣被迫沿著任脈往下行。這時加以意識誘導,氣便慢慢和丹田接近。這樣練得時間長了,便會感到一呼一吸都集中在丹田。

氣功為什麼能治病呢?就我在練功中所體驗的,談談三步工夫及其對治病的效果。

第一步:練精化氣。精是氧氣和養分的總稱,氧從呼吸來,養分從食料來,兩者都隨著血液營養全身。它們在氧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熱和能(真氣),就是練精化氣的過程。真氣是人體的動力,真氣存在,人體活潑,真氣消失,人便無法生存。為了使真氣充足,就需要更好地利用氧氣和養分。當氧氣吸進肺部,壓向心窩,心窩即產生一種熱感,然後再送到丹田,這時小腹便會感到發熱,並有氣丘隆起,腳心、腰部也跟著感到發熱。這些熱感的產生,說明人體內熱能增加了。因此,凡是因熱能不足而引起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如消化不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作嘔吐酸水、腸吸收力減退、經常腹瀉、腸粘膜分泌不足的便秘、下元虛冷、小腹常痛等,都可以隨著功夫的進步,逐漸消除癥狀,恢復生理機能。

第二步:練氣化神。在第一步功夫的基礎上,真氣守在丹田,使人有一股溫和朗潤的感覺,渾身輕快。隨著功夫的進步會感到有一股力量沿著尾閭脊髓直達大腦。這時,人對外界一切刺激,都無感覺。這一段過程,叫積氣沖闕,可使督脈貫通,腎氣入腦,增強腎上腺和腦垂體的功能。這對於保持年輕,延長壽命有積極的意義。因此,凡由於內分泌腺紊亂所引起的疾病如失眠、記憶力衰退、消化不良、耳鳴目眩、易喜易怒、未老先衰、性機能減退、毛髮脫落、皮膚乾燥、月經不調、疲乏無力等疾病,都可以治療。

第三步:練神還虛。在第二步的基礎上進行。這時,內分泌和神經相互促進,充分發揮對機體的調節能力,使全身輕鬆愉快,好似全身都在呼吸,這說明三焦暢通,經脈暢達。因此,凡由於三焦不通,循環系統障礙,新陳代謝不好,呼吸系統的病變如高血壓、心臟病、肝腫大、肺結核、矽肺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對肺結核,由於呼吸形式改變,次數減少,使肺部得到適當的休息,效果顯著。

當然,以上所說的三步功,並不是絕對分開的,只是為了便於解說而已。這三步工夫,是長期靜坐、調息、意守丹田不斷鍛煉中逐漸產生的。因此,練功時一定要有耐心、信心,決不能急於求成。

甘肅省中醫院 李少波    1962年4月5日發表於《甘肅日報》

五步功法的中醫學理論基礎


五步功法總的目的是培養和蓄積真氣,灌注任督,打通周天。真氣即自身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故《內經》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全身。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一源於先天元氣,二是呼吸得來的氧氣與食物化生的谷氣,二者結合成為能量的來源。人身先天元氣,來源於先天父母,儲藏於腎。按易卦理論16歲腎氣最旺,元氣鼎盛,人屬純陽之氣,為乾陽。以後勞心勞力,元氣消減,每8年減一卦,至64歲,一般人的先天元氣即消耗殆盡,人生僅依靠谷氣維持生命,自然易致衰老。講究養生的人,就主張在先天元氣未消完之前,抓緊修養,一方面盡量減少元精元氣的消耗、靜心靜養,另一方面以後天充羊先天,旺盛真氣,卻老複壯。古代醫學充分認識這一道理,強調真氣根柢於先天,充養於後天。先天之氣不可復得,而後天之氣可以煉養,真氣運行法的功法原理即根據這一理論演化而成。

1、 真氣充養於後天,脾為後天之本。真法第一步下手,即在這一根本上下功夫。「呼氣注意心窩部」,通過意念和呼吸作用於心窩脾胃之所,培養後天根本。心窩部之任脈巨厥穴,是心經募穴,為心之門戶。意念注意呼氣,引心火下泄,溫煦脾土,五行理論謂之「火生土」。脾土得心火溫煦,自然脾胃陽氣振奮運化功能加強,谷氣源源不斷與天氣結合,注於膻中化為宗氣,故而心窩部道德感到溫熱飽滿,這時候就是第一步功得氣的反應。這就能收到效果,胃脘不適消失,食慾轉佳等。

2、 中丹田的真氣健旺起來,就要使它去充實下丹田,補充先天之氣。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就在於疏通任脈、真氣下沉丹田。真氣隨呼氣沿任脈一步一步下趨丹田,脘腹之地都得到真氣的溫煦,腹中大小腸的功能加強,活動旺盛,自我感覺就有腸鳴矢氣,腸胃道得到調理;消化吸收功能更加健全,又增加了真氣的來源。而且小周天中的任脈搏首先得到疏通,為周天運轉打下了基礎。 3、 氣沉丹田也即後天之氣充養先天。進一步「調息凝神守丹田」,則是凝鍊腎精化為腎所,培養丹田之氣,為積氣沖關打基礎。呼氣時神凝守丹,一方面使五臟精氣源源流注丹田關元,又使腎中元精不斷化為丹田元氣,漸漸使丹田充實飽滿。少腹丹田為泌尿、生殖系統之所在,丹田氣旺,腎上腺、性腺功能得到調整加強,泌尿、生殖系統的常見病症即能得到調治。靜候丹田氣足,會陰跳動(男性或有陽物勃舉之象)即是一陽來複的徵兆。真氣便有過下鵲橋、通過尾閭關節趨勢,屆此便可自然轉入第四步修鍊。

4、 從第三步轉入第四步,一般情況下只要意守一下命門,丹田熱流即可一下熱至腰背,這是真氣通過尾閭關的徵象。有前後陰漏氣現象的(如遺精、陰中出氣或肛門矢氣不止者),應及時採用「四字訣」。氣過下鵲橋、通過尾閭,真氣循督脈上行,有腰脊病的患者,會有腰酸腰痛的病灶反應,不必猶豫不前,應抓緊練功,使真氣順利通過,調節治療該處病症。真氣上行至夾脊,又是一個難關,會有胸悶,背部重壓之感,有心臟病、肺病疾患的,癥狀反應還會更大,甚至有心悸心慌癥狀。夾脊關在胸椎第四節處,正是支配迴圈、呼吸臟器的植物性神經根的所在。真氣運行至此,即出現調理病例症的病灶反應。一旦真氣通過夾脊關,心胸不適癥狀霍然而除,病症也得到很大程度的調治。再進一步上行,就遇到了玉枕關的險阻,受阻癥狀十分明顯,頸項強直,後腦脹痛,頭頂緊箍等一系列難受的反應,很是不適。這正是通關前的兆頭,只要加緊練功,真氣充足,就有很快通關的可能。在上述症象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可以用閉目視頂的方法稍作導引,有的人就很快過去了。通關的徵象有的如一縷清泉緩緩流過;有的則是如同煙花爆炸,玉枕轟隆,等等這些都有是通關的現象,隨之真氣阻隔於玉枕的一切不適均即到解除,而有頭皮發癢、舌關酥麻的感覺,口中津液如甘露,源源而下。津液咽下丹田,真氣也就沿任督脈直落海底丹田。

5、 小周天貫通,是真氣充沛的體現,人體食慾旺盛,精神振作,臟腑的功能得到調整,健康狀況會得到改善,一些輕淺的病症在這期間就得到調治,如消化道癥狀、腎虛症象、神經衰弱失眠、高血壓等可心改觀,但對臟腑的器質性病患卻還需要待上一些時日,待真氣疏通病臟經絡,排除病邪,疾病方得康復。在這排病通經過程中,還會出現病灶反應;有的這種反應還特別嚴重。儘管是這樣,認識病灶反應的規律不急不懼,專心練功,病症完全調治痊癒,這是有諸多病例總結報導證實了的。待到身體各方面的病狀都得到調治,十二經絡經脈都比較暢通,全身反應才會逐漸平穩下來,以致功夫的進一步提高,達到胎息、虛無境界。病症未治癒,體內真邪相攻現象未消除,病灶反應就不會平息,一時半截也形不成胎息、更無虛無、光明的感受。所以,功中出現胎息、虛無、光明現象是身體康復基礎上功境的提高,這種境界不可追求,而是自然而然呈現的。

健身長壽法    李少波


欲求長壽,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古人說:「先求駐世延年策,後求長生不老方」,看來健身是一回事,長生則是另有方法的。

健身之法有很多,如登山、游泳、跑步、體操、武術、導引等。但要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當的方法,持之以恆,才能收到效果。如選擇不當,也會招損,所以也有健身而不得長壽的。據調查武術界有名的拳師平均壽命不超過五十歲。搞激烈運動的,晚年衰退的較快,因為他們的鍛煉方法,是為了達到某種技術水平,而不是為了健康長壽。

近年來流行一句話:「生命在運動」。這句話聽來好像有道理,仔細推敲,又存在著片面性。一般老人和體弱多病者,根本運動不起來,即使有運動能力的人,一味追求運動,掌握不好量和度,也會造成消耗而致損傷。尤其如要益壽延年,只強調運動就難以勝任了。

不論內功和外功,都是用內動形式達到健身長壽的。內功以靜極生動的自然法則,鼓舞人體生命潛力,延緩衰退,以達健康長壽之目的。外功即藉助肢體的運動,導引行氣,使思想集中,慢慢地由動復靜,動靜相育而合於自然的生機。實踐證明,靜功為長壽的基本方法,動功可作為輔助的方法。有專練動功的人,往往多注意外形,而忽略了內功,所以效果不明顯,甚至沒有什麼效果。

「靜」的提法很早。練功到了極端精微奧妙的境界,達到一念不起,但覺得有一種深遠而恍惚的力量,在身體內外發揮作用,正如《老子》所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竊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說明竊竊冥冥,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信而有徵,真實不虛。要練出這樣的成績,必須端正身心,清靜無為,勿使身體過度疲勞,保持精力充沛,就可以長生。這說明古人對於延長人體生命的方法,是「靜以養生」的。

老子本靜以養生的精神,提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的功夫,在呼吸吐納的方法上,有深刻的研究,他認為呼吸運動,在人體生理活動中起主要作用;他說:「天地之間,有猶囊龠乎?」「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形容人的呼吸像箱那樣往來生風,由外呼吸推動的內呼吸旺盛時,外呼吸反而似有似無,深細勻長,感到吸不完呼不盡,這時感到遍體舒適,生機盎然,真是無邊風月自在。

莊子,對長生之道談得很為明確,他說:「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養親(新),可以盡年」。指出關鍵在於溝通任督,使真氣緣督脈經常運動,使後天返先天,更提倡動靜結合,「呼吸吹乎,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

以上各家各派,都是以靜坐調息,溝通任督為主要手段,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祖國醫學《內經》對健康長壽之法記載很詳細,《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只要腦子安靜下來,真氣便可以從之而生,精神內守丹田,神不外馳,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自然患病的機會就少了。無病即可健康延年。

什麼是真氣呢?《靈樞。刺節真邪論》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意即呼吸攝取天陽,飲食攝取地陰,合併而化生能量,為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真氣充足,身體健康,真氣不足,身體衰弱,真氣消失,生命結束。所以要研究人體的健康和長壽,必須抓住培養真氣這個關鍵。

百歲是生理上應得的壽數,根據動物壽命是成長期的五倍這個公式計算,人的成長期為二十年,即為一百歲。依據細胞分裂計算,人體自有生命時開始,細胞分裂五十次左右,生命不再繼續。細胞分裂期為二點四年,以此計算可得一百二十歲,假如能夠找出延緩分裂期的方法,或恢復細胞再生的力量,不正是延長壽命的方法嗎?

真氣運動法就是根據《內經》的理論,以及歷代各家的文獻記載,通過數十年的親身實踐,證之以生理,驗之於臨床,總結成的五步功法,即1、呼吸注意心窩部;2、意息相隨丹田趨;3、調息凝神守丹田;4、通督勿忘復勿助;5、元神蓄力蓄生機。

真氣運動法綜合了各家之長,如研究道家練丹,用武火、文火、止火等各個階段,以安排合理的呼吸方法;根據佛家六妙法門的不同的息法,提出了調息是意隨息(真息)動,排除了以意領氣的弊端;儒家的守中,靜以待氣,若能長守,必有所成。更根據現代生理學,制定了真氣運行的特定呼吸法,使真氣第一步集中在「中丹田」攝取能源(攝能),化生能量,到「下丹田」培養真氣(固命),積氣沖關;至「上丹田」還精補腦,積精全神(修性),通過五步功序,三個階段,完成 「小周天」與「大周天」的過程。起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無生氣,生生不息的作用。

真氣運動法運用於人體素質的提高,也是從有為到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所以說「真法無為卻有為,有為是為化無為,有為無為為因果,無為之中無不為」。

動靜關係    李少波


動與靜,是宇宙間事物運動中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真氣運行法有效地利用了靜與動的關係,促進真氣運行,使機體更好地發揮生命活力,以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有動必然有靜,有靜必然有動。靜極生動,動極復靜。靜是動的基礎,動是靜的力量表現。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也不能脫離這個規律。形體屬陰主靜,真氣屬陽主動。氣離形則無所依附,形無氣則成塊然死物。必須陰陽互根,動靜相育,形氣並存,才是活潑潑的一派生機。

真氣運行五步功法所說的靜,就是使身體安靜下來,全神貫注地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運行,沖通任督,貫通經絡。在這個過程中,體內的觸動現象是多種多樣的,身體各部機能處於積極主動、生意盎然的狀態。這哪裡是什麼靜和定,這不過是一種非常旺盛、非常自然、非常有規律的真氣運行罷了,這叫靜極生動。所謂的靜只能說是對外界反應或思維活動暫時的相對的靜。

生命體的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練靜功者,雖然沒有姿勢活動,也是由有為而至於無為的。練功過程中,培養真氣貫通經絡,前三田、後三關都有非常激烈的活動。尤其在攻後三關時,真氣活動的力量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被一種強大的衝擊力量控制了自己。這種力量則是由靜極生動和動極復靜而形成的。人們對靜極生動是熟知的、是歡迎的,知道必須依靠這個動力去攻關,但對動極復靜的現象則茫然無知,產生疑慮而不知所措。其實事物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靜下來休整生息,以利再動。這是日常的自然現象。真氣活動一段時間後必須要安定靜止的休整培養出更大的力量。因此,在練功過程中突然發現丹田感覺消失或真氣行行停停等現象,都是正常的,不要有疑慮。只要安心地繼續培養丹田力量,自可使真氣再次活躍起來。

總之,真氣運行法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等層次,都是發揮了靜極生動、動極復靜、動靜相育的自然規律完成的。

動靜相兼 一氣流行

略論真氣運行與太極拳術兼融的實質內涵


筆者自幼嗜武,尤愛內家拳、劍及保健功法。少時在少體校開始太極拳訓練,後得多位名師指點,漸悟其諦,數十年來在國際國內武術、太極拳、劍大型比賽中多次榮獲金牌;並在省市辦班授藝,深得廣大拳藝愛好者和國際友人讚賞,為探索弘揚傳統文化作了不懈努力。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又際遇著名中醫學家、醫學養生家、真氣運行學派創始人李少波教授學練真法,機緣相投,頓得垂青,收為弟子。隨後練功朝夕不輟,功夫益進,太極拳、劍及真氣運行動、靜功法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真法和太極拳理論方面也多有心得。真法與太極均以動靜相兼、一氣流行為主旨,其理相通,其義相融,兩者兼練更是相得益彰。茲就太極拳與真法功理功法的兼融特徵概述如下:

一、真氣運行源自醫道,功在治病延年

李少波真氣運行保健養生功法系列包括靜功和動功。靜功以五步功法為基礎,又可隨五步功法靜坐法、混元樁和五龍蟄法睡功修鍊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真氣搏聚法)的深入而逐漸達到高深境地;動功則以五行攢簇、五禽導引和漫步周天等為基本內容。真氣運行法的煅煉強調以靜功為主、動靜結合,靜以致動、再由動歸靜,漸臻佳境。要真正領略真法養生的奧秘,需在動、靜功法上狠下功夫。

真氣運行理法源於醫家、道家的養生哲理。創始人李少波,原籍河北高平,別號真一子,中醫藥大學教授,現年九十六歲。李老早年熱衷武術、涉足形意,卻因從事化學勞工,欠缺防護,因勞成疾,貧病而致無葯施治,無奈得伯父指點,專心習練醫籍《勿葯元鑒》載錄的「小周天」功法得以康復。後入醫道,業專針灸,求醫者眾,行醫足跡遍及陝甘寧、青海川北一帶,同時遍訪武道名流、精求《甲乙經》、《黃帝內經》等,練功不綴;功夫日進,體魄益健而興緻益濃。《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的哲理之精深玄妙,每每激起了他強烈的求知行事慾望,以致對自創實踐的真氣運行養生治病功理功法的研探,一發不可收拾,競窮畢生精力創造性地成就了真氣運行醫療養生體系。

真氣運行靜功的內核即道家周天功夫,功理功法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妙。其高妙之處就在於道家功夫結合醫家的理論指導,理法系列有諸多創新,如在下手「築基」及「運煉周天」等關鍵步驟上均有了很大的改進。道家內丹術下手築基功夫即在「凝神入氣穴」、修練下丹田;而真法下手功夫由一步功「呼氣注意心窩部」,經二步功「意息相隨丹田趨」逐漸進入三步功「調息凝神守丹田」(見李少波《真氣運行學》)。靜坐、樁功或睡功(五龍蜇法實為希夷老人陳搏睡功的仿照)均需遵循。這一改進不僅使初學者能夠循序漸進、有法可依,而不似傳統內丹功下手築基時那般毫無頭緒、枯守丹田而無所適從。又根據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全身」,從修練中丹田後天水谷之氣下手,以後天充養先天,逐步轉為凝神氣穴,培養溫煦丹田真氣,使丹功築基功夫更加穩妥、紮實。有了充實的丹田真氣為基礎,就使沖關通督功夫顯得輕鬆、快捷而從容。故而使傳統內丹功「百日通督」功夫,在真法學修者這裡就可以縮短至十天半月。這是多數真法習練者的共同體驗而決非虛言。

真法動功基於道門形意與醫家導引養生。如五禽導引、漫步周天即武當形意拳與華佗五禽戲的有機結合。其姿式動作的升降、開合,無不與每一式的呼吸、意念緊密協調、配合;姿勢動作準確到位,呼吸意念息息入扣,剛柔相濟,動中求靜。這樣的煅練,不僅能使四肢、形體壯實有力,更能充實、鼓盪丹田真氣。達到既練拳又練功的目的,從而無論是強身健體或是禦敵防身,都能漸進到一個較高的境界。

二、太極拳術源於易學,成就拳功一體

太極拳是傳統養生瑰寶,受深廣大青中老年朋友養生保健的歡迎,其流行程度遠非一般保健養生煅煉方法可以比擬。現行的太極拳流派雖分陳、楊、孫、吳、武。其淵源皆出自元末明初武當道人張三丰。

現行最廣的楊式太極,始於同治年間河北楊露禪,後由其三子健侯及孫澄甫修訂為中架子、大架子,定型為一百十八式而發揚光大。建國後為便於普及推廣,國家體委將其簡化為二十四式而廣為流行。太極拳的一招一式,圓融活潑,剛柔有致;盤架、走架、推手,身法中正,輕靈穩重;禦敵技擊,氣勢宏偉,借力發力,四兩可拔千斤。

太極拳的煅煉以「盤架子」即姿式架勢的訓練為基礎,有諸多方面的講究。一是要心靜、體松、氣和,即練意、練氣、練形三者密切結合。二是注重手、眼、身、法、步五項基本功夫,故武術俗語就有「手到腳不到,自然有煩惱;低頭與彎腰,授受定不高」的誡示。三是在盤架、走盤的習練中要切切把握楊澄甫《太極拳說十要》強調的十個方面的要領,即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固腿,及內外結合、上下相隨、宜分虛實、相連不斷、用意不用力、於動中求靜。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細心體味,自可得其意蘊。四是王宗岳《太極拳論》說的「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在精修八勁五式合稱十三勢中漸臻高明。太極八勁即掤(撐開)、捋(牽引)、擠(壓擊)、按(扒壓)、采(抓拿)、挒(擋避)、肘(運化)、靠(衝撞);五式為進(前進)、退(後退)、顧(左顧)、盼(右盼)、定(中定)。八勁又分內外,外八勁指東、南、西、北四正及西南、西北、東南、東北四隅,意指太極套路兼顧四面八方;內八勁是蘊藏在內里的勁路,即掤勁、捋勁、擠勁、按勁、采勁、挒勁、肘勁、靠勁。也是太極拳的八種手法。精確熟練掌握八勁五式,不但使太極拳練得姿勢準確優美,而且能提高功效,既能強身益壽,又有益於禦敵技擊。正所謂「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太極拳創始人武當道人張三丰既精武技,又諳三教經典,且系「先天易學」之傳人。「太極「一詞出於《易經》。《易》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即陰陽,太極陰陽包容萬事萬物,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天地人身無所不包。太極拳術除武法而外,本身含蘊椿功、吐納、導引、坐功、睡功等內功。太極拳「氣沉丹田」 練就的內氣,「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其運勁如抽絲;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皆言其能貫穿一氣。故武禹襄《太極拳論》有言:「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總需完整一氣」。習練太極拳法,實寓修練內丹。功拳一體,正是太極拳術優於其他外家拳法的獨特之處。

三、一氣流行為真氣運行與太極拳術所共融

眾所周知,拳法、內功最大區別,在於一者重在外練筋、骨、皮,一者注重內練精、氣、神。然而拳法又有外家、內家之別,武當內家拳術,特別是太極拳則長於動以致靜、內外兼修,良由武當太極源於道家、易學,內涵丹道。太極拳除兼修形神而外。內氣的修練是其根本。「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一氣流行至為關鍵。而真氣運行,旨在培養、煅煉丹田真氣、運行周天,流行奇經八脈,舒通全身筋骨,從而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真氣運行法與太極拳術同根同源,內涵共融,一氣流行是它們的共同特徵。若真法習練者兼修太極拳術,或是太極拳煅練者兼練真氣運行法,於強身禦敵、祛病延年,皆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甚或更收事半功倍之效。

筆者於此體會頗深。筆者習練真法之前已具數十年太極拳功底,1990年參加李老舉辦的全國真法培訓班,認真依法學練,很快就通了周天。練功過程中體感舒暢,通督後感覺更妙。心情暢快。頭腦清新。遍體暖氣融融,全身充滿活力。此後我練太極拳的感覺確有不同,形神與意氣的結合更為協調,神韻與氣感更覺充實,真正體會到真氣運周天、形神妙圓通的奇妙,從我舉辦的數期真法培訓班的成效看,二十天內通督的學員中練太極拳者佔去百分之七十。學員普遍反映,學練真法以後打太極拳的感覺與原來大不一樣:內氣充沛,意到氣到,綿綿不絕,四體通泰的美妙感覺無以言表,以上是筆者多年曆練心得,粗知陋見,祈與同道共研。

作者 沈鳳萍: 國家武術一級裁判、武術六段


返回目錄uuhp
推薦閱讀:

健身氣功八段錦,強身又健體
怎樣練易筋經才能有健身效果
我練習易筋經的經驗體會
氣功秘訣
八景宮的文件夾【醫家氣功】

TAG:知識 | 理論 | 氣功 | 運行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