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通則

詩詞格律通則

查看全部詩詞格律

〖 簡介 〗

  最早的中國詩歌並沒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於以詩歌作為科舉的手段,出現了對音韻句法的嚴格規定,稱為格律。自此,中國古典詩詞在形式上和藝術上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學習和了解詩詞格律對我們的創作來說是很重要的。會用才能活用,不會用只能亂用。

  下面將需要了解的詩詞格律常識總結在下面,這些也是最基本的東西了。

  以下所說的詩詞格律,只是學寫舊體詩的人應該了解的基本知識,但今天的學校教育已經基本沒有這方面的課程了,只有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會涉及其中一小部分東西,因此,您看了下面的介紹一時不明白是絕對正常的,而且您也不必要去深究它。

  重要說明:為了追求格律的嚴謹約束了您的靈感才是最不值得的。今天的人學寫舊體詩,即不需要也沒必要嚴格按照格律的約定的。即使在古代,優秀的騷人墨客也大膽衝破格律的束縛創作出大量優秀的「變體」出來。


〖 名詞 〗

古體詩

  就是我們所說後面要說的「古風」。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詩餘

  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 平仄 〗

  「平仄」是現代人寫舊體詩的第一大障礙,但只要明白其規律,平仄也是不難掌握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以兩句詩來做例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句)

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你可能會說,不對呀,「不盡」的「不」字讀第二聲(陽平),應該是平聲啊?沒錯,今天普通話來讀,「不」字確實是平聲字,但古代讀音與今天有所不同,古音的「不」是屬於另外一種聲調——「入聲」,古人將入聲」歸入「仄聲」裡面,所以,杜甫的這兩句是是完全合乎「格律」的要求的。只是今天「入聲」字在普通話里已分別變成其他三種聲調,那怎麼區分呢?不用區分,就按今天的讀音,將「不」歸入平聲就可以了。不過,在有些方言中,如廣東方言,還保留著大量的入聲字,象「月」「一」「十」等,如果你能去分清楚的話,作為仄聲使用也是可以的。入聲字的特點,是發音短促,如此而已,南方人應該很輕易的分辨出來,但北方人就可能有些糊塗了。

    平聲字例:西、風、天、無、弓、安

    仄聲字例:遠、劍、信、總、電、客

    入聲字例:出、業、設、速、入、傑

  再次強調,沒法分辨入聲字的朋友就按普通話中的發音來用好了,反正我們寫近體詩又不是給古人看的。


〖 句式 〗

  句式實際上並非詩詞格律的內容,沒有嚴格的約束,學者有所了解就可以了。句式是以句子的「意義單位」而言。

  五言句式以「二三式」最常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李白)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也有很複雜的句式,偶爾用之可起抑揚頓挫之妙: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後庭花/一曲;(劉禹錫)

    念/爾/獨何之;(崔塗)

  七言句式以「四三式」最常見:

    天外黑風/吹海里,浙東飛雨/過江來;(蘇軾)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姜夔)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也有複雜的情況:

     李將軍/是/舊將軍;(李商隱)

     可憐/無定河邊/骨;(陳陶)

  可見古人寫是在句式上是不依成法、力求多變的,這一點才是我們學習「句式」的目的。


〖 壓韻 〗

  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壓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關於押韻詳見 詩韻舉要 和 詞韻舉要


〖 對仗 〗

  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晏幾道)

  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屬人事對,「客」對「君」屬人倫對,「掃」對「開」屬動詞對;

  第三句,「無可奈何」對「似曾相識」屬連綿詞對。

  古人對「對仗」總結出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我會逐漸增加這方面的介紹。


〖 謀篇 〗

  謀篇指詩詞的結構章法而言。對於詩,前人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歸結起來一般不出「起」、「承」、「轉」、「合」四字。

  如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起)

    鄉音無改鬢毛衰。 (承)

    兒童相見不相識, (轉)

    笑問客從何處來。 (合)

甚至一句之中也有「起承轉合」的安排。如:「少小(起)離家(承)老大(轉)回(合)」。

  當然,「起承轉合」並非不易之法,形式畢竟要為內容服務。

  詞的章法,因為體例繁多,變化各異,比較難以分清「起承轉合」,所以前人論詞,多從「過片」入手。詞除小令之外,都是分片的,從上片過渡到下片就是「過片」,又叫「換頭」。

  詞的「過片」以銜接緊密、自然為要,以能翻出新意為上。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上下片意脈不斷,下片更出新意。

推薦閱讀:

學寫詩詞之一:七絕入門——學習格律
玉樓春二首
〖詩詞常識〗詩詞格律知識五十二篇:(13) 古體詩
詩詞格律(三)
相見歡二首

TAG:詩詞 | 詩詞格律 | 格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