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之《彭林說禮》筆記

百家講壇之《彭林說禮》筆記

彭林說禮

主講人簡介:

彭林,男,1949年生於江蘇無錫市,1989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清華大學經學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編《中國經學》,1993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的研究。已在海內外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禮樂人生》、《中華傳統禮儀概要》等。

在清華大學主講「先秦史」、「青銅器研究初階」、「先秦兩漢經典研讀」、「中國古代禮學思想研究」、「《四書》講讀」、「甲骨文與古代中國文明」、「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等,其中「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獲教育部首批「國家級精品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獎項;「中國古代禮儀文明」於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

(一)什麼是禮·2011101

講禮,因為禮與每個人生活關係密切。每天要打交道,舉手投足,談吐,是不是合於禮,想繞都繞不開。講話處事過程中,有很多禮在。

我舉幾個例子,倆口子出門,在路上,遇到一個熟人,我們這個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紹自己的配偶,一般稱為夫人,對第三方稱自己配偶為夫人,對不對?再比方說我們請人吃飯,隔著桌子,從座位上站起來,跟桌子對面的人說王先生,我敬您。這個合不合禮?這裡不管意識到沒有,每天行為舉止是合禮還是失禮?對方做得好,我們往往在細節上高看他一眼,說他修養高。

中華是禮儀之邦,禮與儀是一個方面還是兩個方面?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儀式,都有兩個方面,一是形式,像婚禮要拜天地之類是形式,設計都有思想在其中貫串,隱藏著深刻的思想在裡邊,這是第二個方面,即內容。外面的形式容易引起注意,容易學。而裡面的東西不容易看到,容易被忽略,甚至把表面的東西看作就是禮。《左傳》有故事,魯昭公一次帶領外交代表團去訪問晉國,這時外交特別講究,到郊區時,到賓館,要下榻。東道主得派人來慰勞,這是郊勞。這個儀式標誌著兩個國家外交開始了。休息過後,第二天國君要拜見。卿大夫也要互相拜見,舉行宴會。所有活動結束後,要回去了,東道主要盡地主之誼。得準備一路上的吃喝用度。這是贈賄。這是標誌著外交的結束。這個過程中間,活動非常多而繁瑣。魯昭公沒做錯一個地方,不容易。晉國國君感慨,這是真懂禮的人。沒想到大夫女叔齊不屑,說他懂什麼禮呀。為什麼呀?女叔齊微笑說,這是儀,不是禮。禮對於我們是修身成為君子,對於國君是按道德要求去治理好國家。禮要求的就是這個。而魯昭公國內一塌糊塗,權力被三家大夫瓜分了,他被架空了,收不回權力,哪裡懂得什麼禮。

(季平子,用的樂隊人數超標,不合禮。魯昭公氣憤。結果,被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打敗,魯昭公落得悲慘的下場,為什麼呢?)

治理國家要用好人,魯國用人不當,因此要大亂了。自己要出問題了。可是弄不清應該做什麼,只考慮「習儀已亟」。說他懂禮,不是差得太遠了嗎?看來真懂禮的要數女叔齊,而不是魯昭公。像今天的課堂之上,學生向老師行禮,只有形式,沒有恭敬心。

(今天人崇尚自由,面臨一個問題,與周圍人關係不和諧了,為什麼呢?)

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靈魂得管住,否則會出竅,怎麼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辦法。像西方人交給上帝來管。這是宗教文化,有萬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論,亞當與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氣,趕走了他們。進一步懲罰他們,訂了契約,規定將來你們的孩子,不管到什麼時候,生下來靈魂里就有邪惡,這個邪惡讓你想做壞事,所以認為人性是惡的。這是原罪,這種邪惡與生俱來,不學而有,是本能想做壞事。這樣的靈魂要不管,只能成為惡魔。要打入地獄,怎麼拯救靈魂呢?得信教,禱告,懺悔。他們把靈魂交給了上帝。

中國文化不同,沒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個善良的本質在。這是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東西。中國文化中,人的靈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來管。所以在中國,自古以來,講天理,講公道,講良知,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靠的是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至,親戚畔之。我們常看重有德無德。常罵人缺德,這是委婉的批評。這講的是德。道德又像空氣,看不出摸不著,又確實在,離不了。怎麼對人生對社會發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轉換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為規範。比方說有道德的人會孝順父母,不是嘴上說,而是有規範,出門怎麼樣睡覺前怎麼樣,有無德只要看看這些行為就知道。每個系列可以操作與檢查,所以說「禮者,理也」。是按照道理理性來做。一天天地按這個做,道德就深入紮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過禮來實現了。按禮來做,行為就合於道德理性。否則背離了道德理性。從周代開始,禮特別多,正常人在小孩時就要學禮,見到長輩怎麼做,父母喊你怎麼做,規定得細緻,小孩的行為都受到道德理性約束,後來是成人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這些是人生禮儀。通過各種禮儀的活動來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對我們特別重要。我們的靈魂要通過禮來自己管。

(看起來西方禮儀更實用,我們古代的禮儀太虛,怎麼看待呢?)

兩千年前有同樣的問題:「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一套話語要什麼用?子貢是孔子的高徒,幾句話說服了棘子成,見過老虎與狗羊沒有?虎豹與狗羊不同,在於身上的斑紋。假如我們把虎豹的皮扒下來,去掉花紋與狗有不同嗎?沒有了。動物外在的東西像花紋,有與沒有,代表不同的動物。我們看君子與小人也一樣,君子身上有類似於花紋一樣東西即禮。小人卻沒有。君子除了內在像虎豹一樣,外在也要有花紋一樣的禮。我們身邊有些富豪,我們卻認為是小人,所以君子一定要學禮。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君子」一詞似乎離我們有些遠了,不過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還常常會用到「德才兼備」這樣的詞,由此可見,即使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品德和修養依然是評價一個人是否有素養的重要標準,這和「君子」的評價標準基本吻合。那麼在中國古代,要想成為君子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呢?)

孔子說過,我們身上有兩種東西,一是質,本質,像勤勞真誠孝順,這是質;二是文,現代社會與人交際,說話文雅,舉止有度,處事得體,讓人感覺舒服。一個人身上這兩種東西常不對稱。孔子說,「質勝文則野」,率性,給感覺是粗野,不講究;相反的是「文勝質則史」,一看到人就客氣讓你受不了,達頭了,為人不實在,做作,不實在。「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與質均衡發展,像老虎的花紋與體魄搭配得好,相得益彰。兩個都有,才能成為君子。所以,大家如果對人生還有期許,得學文哦。孟子也有話:「君子異於人者,在其存心也,」看你心裡存的是什麼,只存有錢,就成不了君子,有兩樣:「君子以仁存心」到一個地方就關注弱勢群體;「君子以禮存心」還得裝著禮。裝著愛會尊敬把兩樣存在心情里,慢慢就會成為君子。

(君子本指國君之子,後來最終成了有文化有修養的代名詞。)

要做君子,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願望。梁啟超做過講演,題目就是《君子》。說大學是要培養人格完善的人才,這個人格完善,周易六址四卦中就有五十三卦談到君子,要崇德,勉為君子;語默作止,都成為國民仿效的對象。南開中學出過兩個總理。校長曾對所有同學講,宋朝時,有著名教育家胡元,胡安定,痛感要培養人才,得從一舉一動開始,胡安定的學生走到市井中一眼能看得出是他的學生。是不是君子應該能看得出來,校長說,我們的學生要將來走到市井中也能看得出是南開的學生。這與梁啟超的寄語一樣。我們得有君子的規範,有君子的文采。今天算是開場白,下邊會把常用的東西一一介紹。

彭林說禮(二)學會稱呼·2011102

(我們與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常常是如何稱呼對方。可在很多人眼裡,「稱呼」不就是直接叫對方的名字或者「你」嗎,有什麼可講究的呢?在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眼裡,「稱呼」雖然簡單,但裡面卻蘊藏著很大的學問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鬧出笑話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有男性稱自己的配偶為「夫人」,這樣的稱呼已經司空見慣。可這樣尋常的一件事竟然不符合中國傳統禮儀的要求,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在稱呼自己配偶的時候,究竟還存在哪些誤區呢?)

有這樣的笑話,經常有人講,有一位船客,上船後不知道幾點開,就問船老大,喂,這船,幾點開?船老大不理睬他。船老大就用篙敲了他一下,他還喊,船老大就把他打進了水中。他沒稱謂讓對方不舒服。這是專門的學問。今天這種稱謂問題成了失禮的普遍現象。有外來辦事人,常問人時用「哎」。稱謂失當更不對。

我有朋友的老婆進了閱覽室,學生要借雜誌,權衡怎麼叫,叫老師嘛,不配,想了半天叫師傅。這位朋友聽出不尊重,反應快,轉過臉來說,叫我師傅,我什麼時候帶過你這個徒弟,學生趕快道歉。不知道職務與身份時,怎麼稱呼?孔子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所以可以稱大叔,大姐等。西方也說是兄弟,都是上帝之子。

(西方人稱呼對方可以直呼其名,包括孩子對父母的稱呼。在他們看來,姓名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已,就是讓人叫的。但在彭林教授看來,中國與西方不同,自古以來就崇尚「禮」的要求。那麼,按照這個要求,我們稱呼對方尤其是稱呼長輩時,究竟有哪些講究呢?)

中國人的禮有這樣的話,自卑而敬人。卑是謙卑,無論跟什麼人打交道,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所以有謙語,像北京話中的「您」,表達的就是尊重。自古以來就講究對人敬,對自己謙。像爵位里,作為敬稱,天子叫「君」,諸侯也叫「君」。後來把這個下移,用於一般人身上。古人寫墓志銘,寫父親叫「府君」,女子叫丈夫叫「夫君」。「君」成了普通的對方「你」,像「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像「問君能有幾多愁」,這裡君都是你。

還有公侯伯子男都可以尊稱。像許多國君稱公,可以用在生活中。像學者年輕人稱呼時也加公,從爵稱過來的。諸侯的孩子多,有繼承人是嫡長子,其他的叫公子。這個稱謂今天也用。開學術會時,介紹來賓會用某某先生的公子。女兒也一樣,女公子。這樣介紹比較雅一些。現在民間說是誰家的仔,一聽,意思沒錯,但是禮儀上不成體統。不尊重。像卿,古代大夫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叫卿,這是大臣里最高地位的,後來用來尊稱。電視里常能看到,皇帝稱愛卿。小說戲劇中夫妻也互稱卿,今天還稱卿卿我我。追起來,其實最早也是爵稱。還有建築,像天子叫陛下,「陛」本指台階。還有殿下,閣下。閣下也用得多,這也是敬稱。其實皇帝並非是陛下,是大臣謙稱,無法與皇帝平起平坐,只能與三重丹陛下的的人對話。再一層層傳上去。古代國君見面,中間有許多中介,有話要說時,就告訴介,一個接一個地介紹,一直到那個國君那兒。這叫陛下。殿下閣下都是這個意思。陛下是天子專用。低的叫殿下與閣下。稱自己為「在下」。現在沒了,這種稱呼保留下來了。章回小說叫看官,老北京跑堂的叫爺,看起來俗氣,但表達的也是尊重。廣東深圳看到客人來了,叫老闆。顯然表達的是尊重。還有像修飾詞,加「令」,古代是好的意思。像令日是好日子,好時辰叫令辰。「蒙蒙文王,令聞不已」。今天打交道時要注意,問人父母不能說老爸怎麼樣,老頭怎麼樣,這是玩世不恭,得說令尊大人令堂大人。孩子叫令郎令息。

(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正式場合,我們稱呼對方最應該把握的一條原則就是多採取敬語,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那麼反過來,當我們在向對方介紹自己或者稱呼自己的時候,又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有什麼講究呢?)

謙,是用在自己。是另一套詞語。像介紹到自己時,一定要用謙稱。自帝王開始都有。像《老子》說侯王自稱,孤寡不穀。孤寡都是少,表明自己德行不夠。這是謙虛的說法。不穀,指的是稻穀的谷,當善講,表示自己不才,不善。諸侯見到天子叫寡小君。妻子見到丈夫得叫小童。這都是謙稱。

(古代大臣,臣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有什麼特殊含義呢?)郭沫若把「臣」字說是眼睛豎起來了,臣指身份低。南面稱臣就是被俘。女子謙稱妾也是。謙稱是一種自我謙卑,壓低自己表示誠懇。最典型的是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封信,司馬自稱「仆」。甚至自己稱為「牛馬走」。這是一種低調。還有鄭板橋,喜歡畫畫,最佩服的是徐文長,好畫青藤,鄭板橋就曾拿四十金換一幅畫,甚至有刻章,章上有畫,自稱是「青藤門下走狗」。鄭板橋這樣做與稱「牛馬走」一樣,是謙稱。這是低調的自謙。像說父親得說家父,母親叫家母。弟弟得說成舍弟。兒子說成犬子。這是中國人獨特的謙稱。中國人講低調,含而不露。問對方姓得問貴姓,回答得說,免貴姓某。甚至還說小姓某。問大人不能問幾歲,得問春秋幾何或者是高壽,回答得用虛度五十,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方式。

(按照「自卑而敬人」的原則,敬詞往往用於稱呼對方,而謙詞一般用於稱呼自己或者家人。但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不能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敬詞,哪些是謙詞而鬧出笑話。那麼,這些容易被曲解的詞都有哪些呢?)

一位老教授說,有學生鬧笑話,學生同學的父親去世了,同學去奔喪了,這位同學覺得情同手足了,得發唁電,一開頭說,「驚悉,家父不幸逝世」,到底是誰的父親去世了?如果是你的父親去世,發電給人家幹什麼?給人家發的,就說不通了。也不能說是「我的家父」,這是你的,領回去就是了。

還有介紹配偶,現在生活中,介紹配偶的詞最亂。往往說,老婆,那口,我家裡的,太俗了。有說是夫人的。這是笑話的。我們去讀讀《禮記》,稱謂嚴格。天子配偶叫「後」,王后,太后。這是天子專用的。諸侯的配偶才叫「夫人」。現在要是稱夫人就是自大了。叫愛人行嗎?愛人是近代興起的稱呼。在漢字文化圈裡,愛人是情人。我們大陸稱自己的配偶為內人或者內子。這是古老農耕時代的叫法。如果女的介紹男的呢?外人?不能叫。其實,女的稱男的叫「外子」。這是通行的。

(三)以情動容 [103日播出]

在現代社會,無論是求職還是參加各種活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如何在短時間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很多人關注的問題。清華大學教授彭林多年從事禮儀研究工作,在他眼裡,舉止得體、服裝整潔都是表面的工作,在這些背後還有一個重要的東西,往往被人們所忽視,而它正是人們取勝的法寶。

從手到腳,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處處卻體現出人的修養和內涵。雖然這是幾千年前古人總結出來的禮數,但對今天的人同樣適用,那麼除了手和腳以外,《禮記》里對人的容貌還有什麼要求呢?

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禮記》記錄了比較詳盡的禮儀規範,所以彭林教授認為,中國的禮有一個豐富而細密的體系,早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把「禮」完善成熟。那麼是不是把這些都學好了,就把禮學到家了呢?

事實上,禮的外在形式很容易模仿,又最能吸引人們的注意,所以很多人往往在這個層次上下功夫,於是衍生出了人與人之間一些毫無內涵的虛禮,特別是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禮就更是表面的存在了。那麼在彭林教授眼裡,真正有內容的容貌禮應該有什麼樣的標準呢?

(四)穿出精彩」 [104日播出]

我們每個人都要穿衣戴帽,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你身上的這件衣服。其實我們人跟人見面,我看看你穿的衣服的樣式,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你這個人立身處事的一個基本的風格。我只要看看你衣服的色調搭配的怎麼樣,就可以知道你的文化素養如何。再看看一件衣服在你身上是怎麼個穿法,這帽子是正著戴的,還是歪著戴的,衣服是散著還是扣著的。那麼我就可以知道你的基本的生活態度。所以這個服飾再加上你的容貌,表情,實際上就構成了你的一個文化形象。

我們見到一個人,我們會對他有一個基本判斷,這個裡面是離不開衣服的。我們要說到這個服裝要儘可能體現自己民族的文化個性。其實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個服裝的系列。這個服裝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和當地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我們中國人的服裝我講,世界上最燦爛的。有一些外國朋友跟我講,他看了我們一些古裝戲,就是漢朝的、唐朝的,還有什麼《大明宮詞》,他們就非常感慨,說你們古代的服飾是非常漂亮的。這個東西是中華文明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支。我們這個衣服不僅很漂亮,而且跟我們的文化是一致的。

在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人穿衣服,雖然衣服不一定華貴,但是衣服和人很和諧,怎麼看怎麼舒服。而有的人穿衣服,怎麼看都有些彆扭,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前者在著裝上符合一定的禮儀,所以衣服就能襯托出人的氣質。那麼,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穿衣打扮,要想體現出自身的氣質和修養,要遵守什麼樣的著裝禮儀呢?

(五)我的位置在哪裡 [105日播出]

「尊老愛幼」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尊禮重禮的重要表現。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在許多公共場合感受到對老人和孩子的體貼關懷。那麼,在中國古代,為了體現對老人的尊重,當時的人們都是怎麼做的呢?有八個字記住了,就是叫做「在朝序爵」,就是以爵位就是他的官位的高低為序。「在野序齒」。在民間以年齡的高低為序。

雖然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要求孩子們像古人那樣對待長輩,但古人對長輩的那份恭敬之心依然為我們所提倡。那麼,除了面對長輩,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師生之間,面對為我們傳道授業的師長,「坐」和「立」也有很重要的講究。「坐」和「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兩種姿態。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麼,這個「坐相」和「站相」都有什麼標準?我們究竟該怎樣做才算是一個知禮懂禮的人呢?

一個人要想養成良好的習慣,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父母要注意從小進行培養。那麼對於我們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知書達禮的人,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

(六)恭敬的學問 [106日播出]

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已經越來越普遍,如何與人交往,估計很多人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而真正會交往的人,不但在交往中能體現自己的修養,還能彰顯個人魅力,讓人心生敬意。會交往的人,他能夠通過言行為自己增色,從而把事情做好。不會交往的人,往往是費力不討好。人際交往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在彭林老師看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問話,每一個細節都有講究。那麼有人就說了,這麼多講究我哪能記得住呢?在這些學問里,有沒有一些有規律的東西可循呢?

傳統的禮儀雅言,不僅處處透著「自謙而敬人」的君子氣象,而且還引導我們接近經典,逐漸內化為我們的書卷之氣,變化氣質。因此古人在兒童階段就開始學禮,在彭林教授看來,學禮不但涵養德性,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問題。

禮不但體現著一個人的品德修養,還在一定程度上幫人解決實際問題。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的例子就說明了這一點。可以說,與人交往,處處充滿了學問。但是還有一點容易讓人忽略的是,在與人交往中,走路也是有講究的,一個人步子的快慢緩急,就能體現出他的修養和內在心態。那麼這是怎麼說呢?

(七)做客的講究 [107日播出]

出門會友,我們常常有禮物相贈,為了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心意,我們究竟該送什麼樣的禮物才是合適的呢?有了合適的禮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登門拜訪了。當我們來到主人家的時候,如果門是關著的,我們可以通過敲門或者按門鈴讓主人知道就可以了。但如果主人家的門是虛掩著的,裡面還有人說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樣做?主客交談的時候,我們又該注意些什麼呢?到他人家裡做客的時候,好客的主人往往會留下客人就餐,或者邀請我們出席酒宴。那麼在就餐時,為了不失禮,我們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比方說,起來敬酒,那麼有的人呢給你碰了杯以後,他說先干為敬。那麼有的地方呢,說你喝兩杯我喝一杯,你喝三杯我喝一杯。那麼還有的呢,就是說敬酒的時候大家都拿著杯子都在桌子上敲,叫「過電」。這些做法到底怎麼樣?是對他人的尊重嗎?老怕做錯,怎麼沒有規矩呢?其實規矩是有的,而且規矩很大,很多,只是大家沒有機會去接觸它。在彭林教授看來,參加宴會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禮」,這樣我們內心深處對他人的尊重才能由內而外地表達出來。要想在宴會上不失禮,我們在吃飯時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在這方面,我們的古人智慧地總結出了「十四毋」,那麼,這十四條應該注意的事項都有哪些呢?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彭林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禮儀之《做客的講究》。


推薦閱讀:

彎道超車 | 炒股犯5.20筆記
《天才假象》讀書筆記之一:成功的內在邏輯
讀書筆記:六十四卦及其卦氣卦運,陰陽子息
探索門命學2017年12月十干論命內部講座筆記之一
奇門筆記

TAG:筆記 | 彭林 | 百家講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