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文字史、書法史、硬筆書法史概述
中國文字史、書法史、硬筆書法史概述
中國文字史、書法史、硬筆書法史概述
我談這個論題的出發點是試圖回答一些有關硬筆書法史的理論性問題。
我的基本觀點是:中國文字史、書法史、硬筆書法史是有著緊密聯繫而又相對獨立的發展史。中國文字史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中國書法史伴隨著中國文字史的發展而發展,中國硬筆書法史伴隨著中國書法史的發展而發展的。文字史的內涵大於書法史,書法史的內涵大於硬筆書法史。文字史的歷史早於書法史,書法史的歷史早於硬筆書法史。中國文字史、中國書法史,中國硬筆史都將伴隨著整個國際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永遠不會結束。
一、中國文字史
中國文字,主要指漢字,因此這裡說的中國文字史,實際上就是中國漢字史。 中國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光輝燦爛的東方文化。漢字,是東方文明最重要的載體,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元素,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特徵。可以這麼說,區分於中華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顯著特點,其實就是屬於中華民族的漢字以及由漢字所構成的文化內涵。 1、漢字的性質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年代最久的一種文字,它究竟發源於何時,今天還沒法確定,從商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了,可以想見,在此之前,漢字己有過長期的發展歷史。漢字,一直是中國人民記錄語言的工具,由古文字變而為篆、而隸、而楷,儘管在筆法和結構上有過多次大的變化,但文字的性質並沒有變化,那就是漢字的表意文字象形性的性質。漢字同拼音文字相比,性質有所不同,拼音文字是所謂從形見音,從音定義的。漢字則每一個字都是單獨、方整的形體,而且每一個字只是個音節的符號,並且是一個有意義的音節符號,稱之為語素符號,而不是單純的語言符號。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直接從商代的甲骨文演變下來的,古今形體雖然大有不同,但從歷史的文字資料里,完全可以看出古今漢字一脈相承的演變痕迹。一種文字,使用年代如此之久,而且還有極為豐富的文字史料說明它整個發展演變過程,這在世界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中國文字不僅是由古代圖畫文字變成近代文字的唯一的僅有的重要材料,也是在拼音文字以外另一種有價值的文字。 2、漢字造字法 要真正了解漢字的性質,明白為什麼漢字可以演變派生出書法藝術,硬筆書法藝術,還必須從古代漢字的造字法入手,因為漢字的性質是和造字密切聯繫的。 什麼叫造字法,也就是說漢字是怎麼造出來的呢?中國古代有所謂「六書」,之說。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是歸納古人班固、鄭眾、許慎等人從文字結構中所總結出來的六條構成漢字的原則。漢朝人稱之為「造字之本」,也就是造字法,中國古代教育學童先授以「六書」作為識字的門徑,所以也有人說它是識字的方法。①象形,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體「畫成其物」。如「日」、「月」、「木」、「馬」等,在甲骨文里都是按照實物畫出來的,所以叫象形字。它們是純表形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幅圖畫。不過,這己經是文字了,因為它代表的是語言里的詞,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讀音。象形字的產生是文字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文字和語言的關係更為密切,使文字的書寫同美觀,客觀地聯繫在一起,為漢字演變和派生出中國書法藝術奠定了固有的基礎。
②指事,指事字是用一種簡單的符號表示抽象的事物,使人「視而可識,察而見意」。指事字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用純符號來表示,如「上」、「下」,數字「一、二、三、四」等;一類是象形字加符號來表示,如「本」在「木」 一下部加「一」,表示樹根,「末」在木上部加「一」,表示樹梢,象形字,指事字都是單體字,指事字的出現,標誌著漢字的發展已經進入表意期。 ③會意,會意字是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如「休」,是「人」和「木」組成的,表示人倚樹木休息的意思。會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所表示的意義要從字與字的組合關係上顯示出來。會意字雖然能表示抽象的概念,但仍然沒有越出象形字的藩蘺。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都是純粹的表意字,字的本身,沒有讀音的標誌,還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的需要。 ④形聲,形聲字是用兩個字組成的,一半表意,一半表音,如「湖」從水,胡聲,如忠、笙、功、閣,心、竹、力、門是各字表意部分,中、生、力、各是各字表聲部分。形聲字的產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件大事,由表意向表音方向發展了一步。用形聲字的方法來造字,那就容易得多,新的字可大量產生了。 ⑤轉注,轉注字是同一結構分化出來的同義字,用來互相詮釋的。 ⑥假借,假借字是指本無其字,而借用同音的字。如「朋」本來是貨貝,借作朋友的「朋」,「來」本是麥穗,借作往來的「來」。 轉注、假借都是以表音為主的,也都是後起的。這是在新字大量產生的情況下所採用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就可以不必增加很多的新字,目的在於節制新字,免得無限增多,造成學、用上的困難。 3、漢字的形體變化 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展起來的,始終保持著象形的特徵。漢字形體的演變主要有三個階段:由商周古文字發展為篆書,由篆書發展為隸書,由隸書發展為楷書。這是漢字形體演變的主流,另外還有兩個旁支,就是隸書通行以後的草書和楷書通行後的行書。①由商周古文字到篆書
所謂的商周古文字,主要指甲骨文、金文,甲骨文是清末光緒年間在河南安陽小屯發現的,這是迄今發現的漢字最古老的形體,它是刻在龜骨和獸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金文主要指周代的文字,這種文字大都保存在銅製的鐘鼎彝器上,所以也稱「鐘鼎文」。周朝末期,秦國一帶流行的文字就是所謂的「大篆」,當時各諸候國的文字寫法很不一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書同文字,凡是六國文字與秦篆不合的都棄而不用,統一後的秦篆就是所謂的「小篆」。 ②由篆書到隸書 隸書是漢代通行的正式書體,隸書在秦代只是「施之於隸徒」流行於民間的書體,到了東漢,逐漸臻於成熟。由篆書發展為隸書,是漢字演變的一個重要階段,是漢字形體的一次大的變革。隸書在結構上趨向於簡化,在筆法上變圓轉為方折,變弧線為直線,變連筆為斷筆,書寫速度自然加快,使漢字失去了原來圖畫意味而變成簡單明快便於書寫的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是件大事。 ③由隸書到楷書 漢代末期,出現一種新的書體草書,即章草。在當時是一種草率的隸書,但因為難於辯認,所以最終沒能代替隸書,這個時期又有了楷書,楷書是從隸書脫胎而來的,主要是改變了隸書的筆勢,又有了進一步的簡化,書寫起來,比隸書便捷,又比草書好認,所以自魏晉以後,一直到現在,都作為日常應用的正式書體。魏晉時代,楷書之外,又產生了一種書體,叫行書,行書是楷書的變體,行書即正書的小論,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成為書扎、草稿等日常應用的常用字體。但行書畢竟有些草率,不夠規範,也沒能代替楷書而成為正式書體。由隸書發展到楷書以後,漢字基本上定型,晉唐以來一千多年形體上就沒有多大變化了。宋以後,隨著印刷術、造紙業的發展,逐漸形成完善了由楷書演變成的固定的印刷字體,如宋體字、仿宋體字、黑體字等。 ④簡化體 從文字史發展的角度看,漢字形體的每一次變革,基本上都遵循了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趨向簡化,這是為適應社會日常需要而決定的,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就把漢字改革列入了國家重要議事日程。1949年10月,北京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協會」,1952年2月,教育部設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1954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拼音方案委員會,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修正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3月7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公布《簡化字總表》,列三表分別公布《不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和簡化偏旁》、《應用第二表所列簡化字和簡化偏旁得出來的簡化字》。對使用了數千年的漢字進行了全面的簡化工作,形成了較系統的簡化字體系,成為當今中國大陸出版印刷使用的正式字體。 4、漢字的數量漢字究竟有多少?這個問題不很容易回答,恐怕一時也說不清。漢代《說文解字》收錄九千多字;南朝《玉篇》收錄二萬多字;宋代《類篇》收錄三萬一千多字;明代《字彙》收錄三萬三千多字;清代《康熙字典》收錄四萬六千多字;民國《中國大字典》收錄四萬八千多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漢語大字典》收錄五萬四千多字;《中華字海》收錄八萬五千五百六十八字,這是迄今出版的字典、詞典收錄的最多漢字數。簡單地說,漢字共有85568個字,《中華字海》是迄今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二、中國書法史 漢字由商周古文字一變而為篆,再變而為隸,三變而為楷,這是漢字形體的變化,在文字的本質上並沒有改變,始終保持著漢字表意文字象形性的性質,這就是所謂的「重形體,貴目論」的特點,基於這個特點,漢字的演變發展,不僅要求書寫趨向簡便,而且要求體勢更加美觀,這就決定了漢字的發展史中必然派生出書法史,決定了中國書法是依託於漢字的一門獨特的藝術而自主於世界藝術之林,決定了書法藝術從根本上講是屬於中國的,故稱之為中國書法藝術。 1、書法史的主觀性和科學性 伴隨著漢字發展史,書法的發展史也隨著顯現了出來。那麼,中國書法史究竟應該從什麼時間算起,其源頭的標誌又是什麼呢?商代的甲骨文能不能算作書法史的源頭,我認為不是;鐘鼎文、石鼓文能不能算是書法史源頭的標誌呢,我認為也不是。為什麼呢? 因為,當時的人們,把想要記載的內容刻在甲骨上,鑄在鐘鼎上,刻在石鼓上,主要是刻鑄文字和內容,並沒有作為我們今天所講的書法意義上的主觀,也沒有作為書法藝術這樣的概念,儘管象石鼓文這樣的傑作,對於今天書法藝術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和完善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但如果因此而認為那就是書法藝術作品,那就是書法史的源頭,肯定是牽強誤會的,那時候的書者刻鑄者自己也不會接受這樣的殊榮。那麼,應該從什麼時候算起呢,我認為應該從人們對書法有了主觀主動的追求時算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漢字書寫的需要,漢代時,產生了毛筆這一書寫工具,毛筆的產生和使用,極大地豐富了漢字書寫的內涵,古人有「筆之軟而奇怪生焉」之說。這個奇怪指的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性美觀審視,開始有了書法藝術的概念。魏晉以後,篆、隸、草、楷、行各書體已大備,書家對各種書體的書寫審美判斷,有了一種自覺的認識,自學地對各種書體進行書法藝術的探究,對書寫技巧有一種理論的闡述,漢字的發展也就轉到書法藝術方面或者說漢字史的發展至此派生了書法史的產生和發展。那麼能不能這樣為書法下一個定義: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客體,以毛筆為表現工具,以東方人的抽象思維的表現方法,以追求漢字表彰文字象形美為表現目的,並寄託書寫者主觀審美情感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其嚴格意義上的產生時代應該是魏晉時代,其成熟興旺期應該是唐代。所以有「書宗晉唐」之說,我認為是準確的,這就是關於書法史的主觀性和科學性論斷。 2、書法史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給書法史上述定義,並不影響我們今天對於古文字、鐘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隸書從書法藝術角度去借鑒、去學習、去吸收營養,也不影響對篆書、隸書的古碑法帖,從今天的書法定義上作為祖國書法寶庫中的瑰寶地位的認同。因為魏晉以前在漢字發展史中,在漢字的書寫刻制過程中,由於漢字的特性所定,人們已經自覺不自覺地創造了漢字書寫的審美價值,自覺不自覺地創造了漢字所特有的美觀和藝術魅力,也即是我們今天命之名為書法藝術的客觀內涵。在漢字發展史上,在每一次漢字形體的演變到了成熟的時候,在漢字書寫上也就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篆到了秦,就會出現象《石鼓文》這樣的傑作,隸到了漢,就會出現象《禮器碑》、《史鑒碑》那樣的精品,篆、隸如此,其餘各體也莫不如此,這就是漢字的特性,這就是書法史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3、書法史發展脈胳闡述中國書法史,基本上以各時代代表性書家和代表性書作為脈絡進行的,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① 魏晉起始期
這時期,篆、隸、草、楷、行諸體大備,擅眾體各有所長的書家較多。代表人物有鍾繇,以楷書見長,代表作《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是中國歷史上最享成名的書法家,他創立了新的書體,被譽為書聖,代表作有楷書《爾毅論》、《黃庭經》,行書《蘭亭序》、《聖教序》,草書《十七貼》等臨本和臨集本。王獻之,王羲之第七子,與王羲之並稱二王,代表作有《洛神賦》《鴨頭號丸貼》等。 ② 盛唐興旺成熟期唐代是中國社會強盛興旺的時代,也是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朝代,書法藝術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楷書尤為突出,是書法史上重要的階段。 初唐以崇王為主,代表書家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孫過庭、陸柬之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孫過庭的《書譜》,陸柬之的《文賦》,都是後人效法的範本。 中唐時,顏真卿奇軍突起,破二王法,自創新體,世稱顏體,對後世影響深遠,同王羲之一樣,在書法史上有重大貢獻,代表作有《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告身帖》,行書《祭侄稿》、《爭座位貼》等。這時候的代表人物還有李邕,以行書見長;張旭,以草書見長;懷素,草書見長;李陽冰,使篆書一體不至中絕者等。 晚唐代表人物,柳公權,學王而取法顏,世稱柳體,盛讚「顏筋柳骨」與顏真聊並重,代表作有《神策軍碑》、《玄秘塔碑》等。 ③ 宋元明行書發展期 楷書在唐時已到極致,有唐法之說。唐後五代和宋,主要是崇尚顏的。宋代書法上的成就主要是行書,北宋四家蘇、黃、米、蔡都以行書名世。蔡襄,四家首推,代表作有《謝賜御書詩表》、《持書貼》、《林禽帖》等。蘇東坡,豪放見長,大文豪,代表作有《黃州寒食帖》、《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黃庭豎,與蘇齊名,世稱蘇黃,代表作有《松風閣詩》等。米蒂,擅書畫、收藏。代表作有《苕溪帖》、《蜀素帖》、《虹縣詩》等。元明兩代代表人物趙孟睿銜穩聳槿Ыǎ蚨》ń疲弊范王,得力陸柬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形成自己風格優美的書體,世稱趙體,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評價也高,與唐代諸家並提,稱顏、柳、歐、趙。趙書傳世很多。此時代表人物還有鮮於樞,與趙齊名。明初書法萎靡不振,到中後期才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興起,大都以行書見長。 ④清及清後百花齊放期清代書法,出現新的氣象,康熙、雍正時期,董其昌書體極為流行。乾隆時期,竟學趙體。嘉慶、道光時期,盛行歐體。咸豐以後,臨摹北碑漸成風氣,形成書法史上新的潮流。清前期盛行貼學,清後期盛行碑學。清各種書體的書家都有,呈現了百花齊放的景象,這景象一直延伸到今天。清時期代表人物有:王鐸,擅草書;傅山,工行草;鄭燮,書畫並工;劉墉,工行楷;王文治,工行楷;錢灃,工楷;鄧石如,篆、隸、楷並工,精篆書;伊秉綬,工隸;何紹基,篆、楷、行並工,精行書;楊沂孫,工篆;趙之謙,各體皆工,擅篆隸,魏碑入隸,別具一格;吳昌碩,書畫篆刻兼工,致力石鼓文,西冷印社首任社長,近現代劃時代式的代表人物。
清晚期以及以後中國近代、現代史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中國社會動蕩落後,影響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但也不失書法大家的產生,如于右任、沈尹默、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趙朴初、啟功等。 ⑤ 目前書畫黃金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腦等現代科學的應用,書法已逐步退出實用舞台,而成為純藝術的東西,因此也格外受到社會的尊重和追捧,書畫作品的商品化價格之高,書畫家的社會地位之顯,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收藏風氣的上升,拍賣市場的興起與繁榮,社會交際的需要等,使中國書畫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書畫家已經成了獨特的藝術產品的生產者。這一大好形勢,對於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對於書法家的藝術創作條件,極為優越,同時也會誘發急功近利趨炎附俗的負面現象。我們更要珍惜大好的時機,把握機遇,把握方寸,學習書法,多出精品,繁榮書法事業,發展書法史。三、中國硬筆書法史 談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說明的是,同我們不能把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當成當時人們主觀創作的書法作品一樣,也不能說因為刻制甲骨文、石鼓文使用的是硬性工具,而認為這便是硬筆書法,因此得出硬筆書法的歷史早於毛筆書法的錯誤結論。 在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時代,還沒有毛筆,也沒有我們今天使用的鋼筆、圓珠筆、鉛筆、粉筆等硬筆。古人是根據社會需要,用當時可以用的工具,在甲骨上刻下需要的文字內容,把認為是重要的內容鑄就在鐘鼎上,刻制在石鼓上,以便永久紀念,沒有創作書法作品的主觀,更沒有這就是硬筆書法的概念。所以我們現在硬是把它們說成是硬筆書法作品,因此認為那便是中國硬筆史的源頭,未免十分的牽強。 我認為談硬筆書法,還是立足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硬筆,立足於己經有了特定藝術含義的中國書法這一前提下的硬筆書法藝術。
因此,我認為中國硬筆書法史以百年硬筆書法發展史的提法比較妥當。
1、硬筆進入中國及中國人對硬筆的抵制和使用硬筆,主要指鋼筆、鉛筆、圓珠筆等,本來不是中國的東西,而是西方的,美國的,歐洲的,它們進入中國也不是中國人主動引進的,而是隨著鴉片戰爭,隨著帝國主義的堅船利艦入侵而悄然進入中國的。鋼筆也稱自來水筆,進來時間最早,1840年後「鋼筆隨歐美人俱來」,最初銷售僅見於天津、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及沿海口岸,營銷的主要是美國的「派克筆」以及「華脫門」,「犀飛利」等。直至1982年,上海創辦中國第一家自來水筆廠,爾後「博士」、「華孚」、「金星」等鋼筆先後問世,但那時,鋼筆是達官顯貴使用的東西,一般人無力問津。鉛筆是伴隨著一九一九年的新文化運動,由西歐、日本輸入中國的。上世紀30年代前,中國的鉛筆市場全是進口貨。圓珠筆進入中國是1946 年,由美國雷諾公司生產的圓珠筆,當時名原子筆,開始傾銷中國市場,儘管起步較晚,但發展神速。由於是異域筆的進入,在傳統的書寫工具毛筆統治書寫舞台的時代,無疑會引起反對,但由於這些舶來品使用、攜帶方便,確實有優勢,又由於當時正值新文化運動,文化界名人魯迅、胡適、郁達夫、巴金、丁玲等也拿起鋼筆進行寫作,魯訊先生還極力宣傳鋼筆的書寫優勢,發表文章駁斥阻礙鋼筆發展的「國粹論」者,鋼筆、鉛筆、圓珠筆這些外來的硬性書寫工具,逐步被中國人所接受,並成為普遍使用的日常書寫工具。 2、硬筆同漢字書寫的結合和硬筆書法的探索 中國人在用硬筆書寫漢字的過程中,覺得這種書寫工具確實方便,而且也得心應手,於是,有識之士們又開始探索如何用這種硬筆把漢字寫得美觀,有沒有可能用這種硬筆去進行中國人性格中根深蒂固的書法藝術的創作了。 如果魯訊等人的硬筆字只是他們平時簡單不過的書寫行為,那麼陳公哲、黃若舟、鄧散木、白蕉等人的鋼筆字帖則可視作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行為了。1935年陳公哲出版了《一筆行書鋼筆千字文》,是中國第一本鋼筆字帖,陳公哲這位博學多才的有識之士,為中國硬筆書法史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此後,黃若舟1939年底出版了《通書》,後來《通書》成孰為《漢字快寫法》於1958年出版。1949年鄧散木、白蕉合寫的《鋼筆字范》出版,平衡在《鄧散木、白蕉鋼筆書法示範》中說,鄧、白二人從事硬筆書法創作是「開書法之紀元,樹藝術之別幟」。開書法之紀元是否可為定論,暫且不談,但可以斷定的是,他們使鋼筆書寫從簡單的實用升華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使硬筆書寫漢字成為書法藝術成了可能,使硬筆書法的定義概念得以正式提出,或者說使中國硬筆書法史的發展步入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此時,還有許多有識之士進行著同樣的探索和努力,共同為硬筆書法的發展起著作用。如黃若舟和他的《漢字快寫法》,上世紀五十年代鄒夢禪的《正體鋼筆字》,1962年周稚雲的《鋼筆美術字練習》,1965年林似春《雷鋒日記鋼筆字帖》、《農民雜字鋼筆字帖》,黃若舟等樣板戲行書鋼筆字帖等。以及黃若舟、盧前、林似春、俞建華等人這一時期為硬筆書法的倡導、實踐活動等。 3、群眾性硬筆書法熱潮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興起的群眾硬筆書法熱潮起,至今二十多年,可以說是中國硬筆書法史的興旺期和逐步趨向成熟期。 ①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促使鋼筆書法成為全國性的群眾文化活動1982年,浙江青年雜誌社舉辦了「青年鋼筆字比賽」,首開了全國群眾性硬筆書法活動的先河。1984年,浙江青年雜誌社舉辦了「全國首屆青年鋼筆書法競賽」,收到國內外參賽作品30餘萬件,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在這兩次大賽的基礎上,1984年11月成立了中華青年鋼筆書法協會,1985年5月創辦了《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由此,浙江成為公認的硬筆書法事業的發祥地,原浙江青年雜誌社,東方青年雜誌社二任總編楊建新、陶松銳以及倪建中等,在這一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後,硬筆書法比賽活動空前的熱烈火爆,1985年10月,由中華青年鋼筆書法協會發起,與中國青年報社等數家全國性媒體共同舉辦了「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大賽」,收到作品100多萬件,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的發獎儀式,盛況空前。
如果說,在過去的歲月,硬筆書寫只是一種個人行為,那麼這三次大賽,把硬筆書法變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廣泛的群眾文化活動,從此,全國各地的硬筆書法賽事此伏彼起,迄今沒有間斷,特別是以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和中國鋼筆雜誌社聯合有關單位共同舉辦的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延續上述三屆大賽之後,一屆又一屆地有計劃不間斷連續舉辦,至今己舉辦了第十屆。成了中國硬筆書法界最權威的品牌賽事,簡稱為「中鋼大賽」,被譽為「國賽」。通過這些大大小小的比賽,調動了成千上萬的硬筆書法愛好者的積極性,發現和培養了一批批硬筆書法人才,對推動硬筆書法事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②硬筆書法專業性組織的成立使硬筆書法史逐步進入有序發展的軌道 1984年,為了鞏固二次大賽的成果,把湧現出來的精英聚集起來發展硬筆書法事業,經共青團浙江省委批准,成立了第一家全國性的硬筆書法藝術團體——中華青年鋼筆書法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由姜東舒(著名書法家)、陳岳軍(團省委主持工作副書記)任會長,陶松銳、龐中華、倪建中、李國禎、梁錦英任副會長。1988年10月,該協會在浙江紹興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第二屆理事會,為適應硬筆書法事業的發展,更名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國務委員王芳,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安羽任名譽主席,姜東舒當選為主席,王正良、盧前、任平、何幼慕、何滿宗、胡嘉廷、駱恆光、高惠敏、梁錦英當選為副主席,何幼慕兼任秘書長,後又陸續增補各省主要代表人物汪寅生、趙彥良、顧仲安、邱明強、蒙造華、樊中嶽、王聖才、陳頌聲、趙燮、滕菁為副主席。2005年12月18日,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在杭召開主席碰頭會,決議同意姜東舒先生因年高辭去主席職務並由王正良繼任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的提議,並聘請姜東舒先生為名譽主席。理事遍布全國21個省市,都是各地硬筆書法界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此前後,江蘇、雲南、湖南、陝西、山西、河北、廣西、浙江等省級協會,研究會相繼成立。還有「中國現代硬筆書法研究會」,「甘肅九州硬筆書法協會」都是較有影響的組織。1981年3月由上海幾位書家組成的「晨風鋼筆習字會」,是最早成立的地方性硬筆書法團體。1993年「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在北京成立,田英章任會長,龐中華任常務會長。1996年1月,中國書法家協會首次在自己的組織機構中設立了「硬筆書法委員會」,由中國書協副主席劉炳森兼任主任,盧中南、白煦、王正良、王寶心、房弘毅任副主任,表明了中國書協對硬筆書法藝術的認同。 ③硬筆書法已經成為一項事業呈現繁榮景象 硬筆書法雜誌和出版物的琳琅滿目,一硬筆書法教學活動的遍地開花,硬筆書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硬筆書法國際間交流活動的開展,使硬筆書法己經成為一項事業,成為當今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顯現了一派繁榮景象。 1985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批准,硬筆書法專業性雜誌《中國鋼筆書法》誕生,1998年正式成立了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社事業性單位。書法報也於 2006年專門開闢了硬筆書法版。硬筆書法有了自己專門的新聞輿論陣地。1980年以《談談學寫鋼筆字》出版,此後《唐詩三百首鋼筆字帖》、《錦繡中華硬筆書法》,《鋼筆書法大字典》,《中國鋼筆書法十年大觀》、《當代硬筆書法二十一家》、《鋼筆書法精品集》、《中國硬筆法通用教材》,《中國鋼筆書法教材》,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獲獎作品集,及許多當代硬筆書法家的專著、字帖的大量出版發行,使硬筆書法在出版界欣欣向榮,可以說,全國的出版社,已經很少有不出版硬筆書法的書籍了。 1984年10月,中央電視台開闢了「鋼筆書法講座」,1985年7月《中國鋼筆書法》編輯部創辦了「中國鋼筆書法刊授中心」。此外,中華鋼筆書法函授中心,席殊3S硬筆字訓練中心,武漢李氏三川鋼筆書院,遼寧葫蘆島丁幸生,江蘇余中元、陳雲石,四川滬州朱玉華,湖北黃文泉,重慶彭洪順,浙江蘭溪謝非墨以及杭州、蕭山、瑞安、建德、寧波等地方的硬筆培訓教學等,都為培養硬筆人才,提高人們的書寫水平做出了各自的貢獻。 中國鋼筆書法理論研討會,繼1987年5月重慶召開的「中國硬筆書法全國學術理論研討會」之後,由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和《中國鋼筆書法》編輯部發起於1987年6月在湖南長沙舉辦首屆,1998年7月在浙江嵊州舉辦第二屆,2000年7月在山東煙台舉辦第三屆,2003年10月在四川樂山峨眉山舉辦第四屆,2006年11月在遼寧葫蘆島舉辦第五屆。2005年8月《中國硬筆書法理論文集》已經正式出版。硬筆書法理論的探索與研究,是硬筆書法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硬筆書法的理論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1984年,日本現代書法學會會長紫田木石應邀來杭州,與「全國青年鋼筆書法比賽」獲獎者進行了硬筆書藝表演,參觀了「中日青年友好鋼筆書法展覽」。1985年,《中國鋼筆書法》創刊,日中友好協會會長茅誠司和紫田木石發來了賀電。1986年元月,日本硬筆習字研究會會長三上秋果和小川江南等書法家組成的「日本鋼筆書法友好訪問團」訪問杭州、上海、蘇州等地,與「中華青年鋼筆書法協會」簽訂了《中日鋼筆書法友好交流協議書》,兩會結成友好姐妹團體。此後兩會間的交流有序不斷。1987年8月,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姜東舒應邀到東京參加全日本第50回書道展覽。1997年8月,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應邀組成以王正良為團長的代表團赴日參加了全日本第60回書道展活動。1997年10月和2002年5月,日本硬筆習字研究會石川芳雲、岩佐健彥二次率代表團到杭州舉辦「中日硬筆書法精品聯展」。1998年由中國王正良、日本石川芳雲聯合主編的《中日硬筆書法精品集》出版發行。2002年八月以王正良為團長的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代表團再次應邀訪日參加第65屆全日本書道展。由日本硬筆習字硬研會舉辦的年展每年都邀請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選送優秀作品參加友好觀摩展出。2006年10月王正良等又應邀參加石川芳雲會長的個人書法展活動。此外,硬筆書法同香港地區、新加坡之間也有著廣泛的交流。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使中國硬筆書法走向了世界,從世界硬筆書法藝術中得到有益的啟示,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4、硬筆書法的歷史性任務 任重而道遠
毫無疑問,硬筆書法是一項新興的具有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事業,這一作為先進文化的事業,己經緊緊地溶入在祖國前進的歷史步伐中,我們這一代硬筆書法從事者,己經被賦予去推動和發展這一新生事業的歷史使命。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硬筆書法事業的歷史任務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加速推進硬筆書法事業的健康發展;加速硬筆書法的藝術化進程;建立硬筆書法的理論體系,確立硬筆書法史,建立硬筆書法學;健全硬筆書法藝術門類的社團組織並列入文化藝術界聯合體之中等等。這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硬筆書法界共同的歷史任務,這一任務非常艱巨而偉大。毋庸違言,我們的硬筆書法事業還很稚嫩,硬筆書法的理論基礎還很蒼白,硬筆書法界的社會地位並不高,硬筆書法還沒有作為一個藝術門類列入中國文化藝術界聯合體的組成成員,硬筆書法作品既沒有完全進入藝術殿堂又沒有象樣進入社會市場,硬筆書法自己的組織還有待於完善健全,硬筆書法事業還沒有被歷史確認和被社會公認的領袖人物,硬筆書法界還常常出現一些非常幼稚甚至非常可笑的現象,硬筆書法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困難,我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我們的事業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王正良,男,1949年生,浙江嵊州人。系書聖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文藝家協會博學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硬筆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浙江東方書畫社社長。曾任杭鋼煉鐵分廠黨委書記、浙江青年報社總編輯、浙江省團校黨委書記兼校長、浙江省青聯委員、共青團省委委員等職。現任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社總編輯。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