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傳
在眾多的英雄中華兒女中,鄭成功是表現突出、經歷坎坷的一個民族精英。英雄氣概的精神力量可以從鄭成功身上集中地反映出來。
他幼年過著孤苦的生活,在日本與母親相依為命。隨著他父親在東南沿海勢力的擴張,他得以回到祖國的懷抱。在良好的家庭條件下,他學文習武,雄心萬丈,立志要做一個頂天立地、救民濟世的好男兒。 明王朝遭受滿清的顛覆,為了反清復明,抵制外族的吞併,鄭成功招賢納才,組織反清志士與清廷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雖清廷以高官厚祿相誘惑,以滅門九族相威脅,亦不為之動容。 1646年,其父鄭芝龍為保住自己的地位和財產乃棄甲士幾十萬、船隻500 艘於不顧,兀自率5 00名護衛到福州降清,不料反遭軟禁,同時鄭家遭受洗劫,鄭成功的母親在變亂中死去。23歲的鄭成功悲憤填膺,不僅性格變得抑鬱暴躁,而且舉起"殺父報國" 的旗幟,在鼓浪嶼誓師,募兵據地與清廷作戰。 怎奈清廷國勢日盛,復明路途艱難。清廷在爭戰無法平定鄭成功的勢力之後,採取了" 平海五策 " ,切斷了鄭成功與內陸的聯繫。為了求得穩固的反清復國基地,更是為了捍衛炎黃子孫的尊嚴,鄭成功於1 661 年隆重誓師,要收復在荷蘭殖民地統治下的台灣。 鄭成功率領數萬大軍,揚帆過海,踏著驚濤駭浪,穿過天險鹿耳門,回到了祖先長期經營的故土台灣島。用大刀長矛對付荷蘭侵略者的洋槍洋炮。經過殊死戰鬥,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又經過8 個月的圍困戰,終於迫使荷蘭總督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結束了荷蘭侵略者在台灣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捍衛了炎黃子孫的尊嚴。 鄭成功的一生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真理: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愛國精神和抗擊侵略者傳統的民族。 鄭成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不僅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 也有著超凡的政治才能。 在軍事上,他具有戰略協同作戰的思想、建立軍事根據地的思想和" 寓兵於農" 的國防建設思想;嫻熟地掌握各種戰略戰術。在政治上,重視民族團結、法治廉政、嚴謹治軍、發展經濟。鄭成功矢志忠於明政權,泣血枕戈,大義滅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感人。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驕傲。 人不是神,人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鄭成功自然也不例外。由於家庭出身、歷史階段以及自身條件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在鄭成功身上也體現出缺憾與不足。 在對鄭成功的寫作中,筆者會盡量恢復、趨近歷史的原貌,力求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鄭成功的本來面目,把真實的鄭成功展示到讀者面前。在寫作中以年為經、以事為緯作為主線來說明鄭成功一生的活動特點。對鄭成功的先世、出身、歷史社會狀況及他的主要經歷和性格特徵,力求詳細的闡述。對其政治、軍事活動,考察其淵源和社會影響,儘可能詳細地論說、分析。鄭成功處在各種社會矛盾複雜交錯的時代,加之他本身的階級特點,使他的社會活動和影響必然是複雜的。所以要比較客觀地評價鄭成功,不能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
鄭成功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他的人生主線,是為了國家政權的獨立和完整,為了炎黃子孫的尊嚴。他那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驅逐侵略者的壯舉及對開發台灣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第一章 家族之蔭 研究鄭成功的一生,不能不牽涉到他的家世。在封建社會中,一個人的發展方向和個人成就,與其家族的背景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通過對其家族背景的了解,我們能夠更詳盡、更徹底地理解鄭成功其人。 1 、個人成就與家世的關係 鄭成功成為名垂史冊的民族英雄,固然有其自身頑強奮鬥的一面,然而其家族背景所起的輔助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家世背景對一個人心理特點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俗話說" 老子英雄兒好漢 " ,雖然虎父亦有犬子的現象,但其父輩的成就,更能直接地成為子輩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鄭成功自幼豪情萬丈,胸懷湯武,與其父輩的成就、地位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封建社會的世襲觀念、血統觀念有著極深的社會基礎,這對封建社會的官商富賈的後輩來說,有著很大的鼓舞、激勵的作用。 其次,家世背景對一個人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基礎和輔助作用。在封建社會,社會各階層流動很慢,一個人的家世情況對其一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鄭成功能夠獲得很好的學習條件以及起兵時的召號力,與其父親的地位有很重要的關係。 再者,在講究宗法的封建社會,雖然宗族中各勢力的矛盾與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但其總的趨勢是更容易互相幫助。鄭成功與其他鄭家勢力的最後統一,為其創建大業打下了基礎。這也歸因於家世的紐帶關係。 總之,要研究鄭成功,就不能不對其家族情況有所了解。因為在血統觀念很強的封建社會,一個人的成就與其家世的關係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 2 、宗族概況 許多專家學者們曾對鄭成功的家世進行過研究,但受資料的限制,有些問題至今未能澄清,有的研究結果還存在著明顯的謬誤。1983年,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資料室的協助下,獲得《鄭氏宗譜》和《鄭氏家譜》兩部抄本,使許多懸題得到了解決。
通過對兩部抄本和明清檔案的研究,得到了關於鄭氏先世世系最完整的資料。 南安石井鄭氏的一世祖是隱石公鄭綿,自隱石公至鄭成功的世次是:一世隱石公(諱綿)- - 二世隱泉公(諱岱)- - 三世砥石公(諱軾) - - 四世純玉公(諱釒厲)- - 五世井居公(諱亮)- - 六世確齋公- - 七世樂齋公(諱盟)- - 八世於野公(諱榮)- - 九世西庭公 (諱瑢 )- - 十世象庭公(諱士表)- - 十一世飛黃公 (諱芝龍)- - 十二世大木公(諱成功)。 這樣,鄭氏的先世世系問題獲得了完滿的解決,過去的種種錯誤論斷可以得到糾正。 關於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以前的祖輩,我們不再做多的論述,只知道其祖輩做過官就可以了。鄭芝龍諸兄弟,處於明清之交混亂之際,數人馳騁疆場,各有建樹,史書記載不絕。鄭芝龍有同父同母兄弟四人,同父異母兄弟一人。但其中第三弟芝麟早死,不為人所知,所以通常被認為四兄弟。分別是芝龍、芝虎、鴻逵、芝豹,其中芝豹為同父異母兄弟。若論堂兄弟,則只有春庭公所生芝鰲、芝蘭兩人。 鄭成功諸子的情況,從兩部抄本中也可得到澄清。 鄭成功第八子鄭溫生於康熙壬寅年(公元1662年)六月初一日,其時鄭成功已逝世(鄭成功逝於本年五月初八日), 可知八子溫、九子柔、十子發三人均系鄭成功去世後所生的遺腹子。鄭成功十個兒子中,於康熙二十二年隨鄭克爽同歸順清朝的計有次子聰、三子明、五子智、七子裕、八子溫、九子柔等六人。有人推斷鄭明在鄭克爽歸清時曾率部遷往印度尼西亞,是不正確的。鄭克爽是鄭成功長子鄭經的兒子。有的小說中說鄭克爽是鄭成功的兒子,是不符合史實的。 3 、父親鄭芝龍 鄭成功的遠祖相傳在河南滎陽,後來南遷,子孫分布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一帶定居下來。其中一支在泉州南安縣石井鄉定居,並發展成為一個大家族。 鄭成功的祖父名象庭,號紹祖,是位讀書人,一生沒有考中秀才,在泉州府里當一名小官吏,家境並不富裕。其長子是鄭芝龍。 鄭芝龍號飛黃,從小就聰明過人,同時也淘氣異常。他對八股文十分厭煩,而對與功名富貴無關的雜書卻愛不釋手。可見他自小就是一位有思想、有主見的人,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的看法與打算。由於社會的影響,他對有舞拳弄棒很著迷,也很精通,對笛瑟之樂器也頗在行。他敬仰剿滅倭寇的名將戚繼光,十二三歲時,在孩子們面前,神氣活現地扮成戚繼光,玩發號施令剿倭寇的遊戲。
但他厭學八股文,平時又非常淘氣,怕考八股文,怕挨父親的打,便在18歲那年遠離家鄉,跑到海外自謀生路去了。這體現出鄭芝龍不凡的魄力,也使他有機會成為富冠閩中的風雲人物。 當時福建一帶的海上貿易日益發展。鄭芝龍離家後,從泉州搭船,沿途充當無償勞動的苦役,到澳門投奔舅舅黃程。他隨黃程經商,往來於澳門、日本、呂宋(今菲律賓)等地。在澳門鄭芝龍接受了天主教洗禮,教名叫做尼古拉斯?加斯巴德。他很快學會了經商,也掌握了葡萄牙、荷蘭等國的語言。 在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鄭芝龍離開澳門到達日本平戶。他初到日本以為人縫衣糊口,生活十分貧窮。由此他認識了一個美麗賢慧的日本姑娘,生下了鄭成功。 他在日本時寄住在日本長崎附近肥前平戶島主翁翌皇家中。翁翌皇也是福建泉州人,經商到日本,娶了一個日本女人為妻。因其十分富有,在日本居住時間已久,便當上了平戶島主。翁翌皇有個侄女,其父母早亡。翁翌皇見其無依無靠,便把她接到家中撫養。 鄭芝龍居住在田川家時,她才17歲,出落得天嬌絕俗,美麗異常;且秉性溫柔,通曉中日兩國文字。二人彼此頗有好感,日久情深,遂結為夫妻。一年後,田川氏生下了鄭成功,名叫福松。 鄭芝龍辦事幹練,社會交際廣泛,和當時的葡萄牙、荷蘭殖民者、日本武士、中國海盜都有接觸。當時李旦是中國最大的海盜走私集團的首領。鄭芝龍在平戶投靠李旦門下,因其膽大心細,做事能力極強,很快顯示出了超群的才能,深得李旦賞識。不久李旦病死, 李旦的船隊便由鄭芝龍率領, 號稱" 飛黃將軍".在日本時,鄭芝龍與顏思齊等人便已結拜為把兄弟,他們之間結下了共死誓言,後因策劃反對德川幕府的行動泄密,被迫逃到台灣。在台灣與高山族人民共同團結,開荒漁獵,把千百年沉睡的荒地變成良田。不久顏思齊病死,眾人就推舉鄭芝龍為首領。 鄭芝龍以台灣為基地,一面進行墾荒生產,一面組織船上的兵丁進行操練,在海上攔劫商船,官兵奈何他不得。由於鄭芝龍集團紀律嚴明,鄭芝龍為人重義氣,講信用,不吝惜錢財,頗得民心。沿海百姓大多為他通風報信,充當耳目,使其海上貿易進行得非常順利。 鄭芝龍集團不斷擴大,引起了明政府的不安,同時海上貿易違反了明政府"閉國絕洋" 的政策,明政府便多次出動水師,企圖消滅鄭芝龍集團,肅清海面。但卻屢屢被鄭芝龍打敗。 明朝官兵發動三次大規模的征剿行動,都被鄭芝龍以靈活的計謀、雄厚的實力所擊敗,不得以,便派盧毓英招降鄭芝龍。鄭芝龍出於維護和擴大自己既得利益,以海上兵、船都屬於他個人財產為條件,接受招撫,被明政府授予福建海防的游擊將軍。鄭芝龍接受招撫以後,利用他在福建的地位,壟斷海上貿易,成為富甲全閩的人物。他擁有部眾3 萬餘,帆船千餘艘。
他在平安鎮建了一個龐大的貿易基地,並設置了龐大的私人武裝。安平鎮的商業繁榮,商店都是鄭氏產業。鄭芝龍建立的商行,還在京師、山東、蘇杭等地營業。 他以政府名義擴大隊伍,消滅了在東南沿海與他勢均力敵的大海盜李魁奇,打敗了楊六、楊七、劉香等幾股海盜。這樣,就吞併了海上貿易的競爭對手。 鄭芝龍對荷蘭侵略者也進行了英勇而巧妙的鬥爭,得到了明政府的嘉獎,更擴大了自己的威望。 他以火船衝擊荷蘭巨艦,燒柞木船對付高大夾板船。通過兩次大規模海戰,使荷蘭侵略者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猖狂侵犯東南沿海了。 荷蘭人對中國軍隊頗為顧忌,認為中國官兵有狂悍野性而決死戰鬥的精神,完全不顧先進的槍炮火焰。 打敗荷蘭殖民者是當時了不起的大事,明朝皇帝提升鄭芝龍為福建地方軍事長官- - 總兵官,滿朝文武也對他刮目相看。從此,他的勢力更加強大,地位更加顯赫。 鄭芝龍的成就,為鄭成功後來的成才與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4 、扶桑田川氏 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也具有中國人的血統。其父親是一位精於鍛造的鐵匠,到日本後為武士鍛制刀劍,與一日本女子結婚,生下了這個女兒。女隨母姓,也叫田川氏。田川氏由於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中,自小就飽受了生活的磨難,所以比一般的女孩更能夠吃苦。
他父親雖身為鐵匠,但也是自幼飽讀詩書,因屢考不中而棄文從匠。在對女兒的教育中,他嚴守中國人的教育方法,教她詩書禮儀,使田川氏從小就明大理、識大義,成為眾人誇讚的好女孩。 當田川氏父母雙亡時,因為平時深受翁翌皇的喜愛,便被接到翁家生活。在翁家她勤儉孝道,做事得體,也頗受眾人誇讚。 鄭芝龍離開日本時,鄭成功只有一歲。田川氏帶著長子鄭成功和次子七左衛門在日本生活。由於親人相繼病故,田川氏無倚無靠,帶著兩個孩子過著清貧的生活。 雖然生活貧窮,田川氏沒有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她告訴孩子做人的道理,教育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時小鄭成功太淘氣,田川氏便把他叫到身 邊,講做人應該上進,不應該浪費時間的道理,邊講邊止不住地流淚。小成功逐漸體會到了母親的難處和愛心,變得很聽母親的話。他要好好學習,為貧窮的家裡爭一口氣。 田川氏懷著對鄭芝龍無限的思念經常帶孩子到大海之濱,希望能看到乘帆而來的鄭芝龍。她告訴孩子說 :" 福松,在海的那邊是你的故鄉,你爸爸就在那兒 !" 由於田川氏非常美貌,常有人給她提媒,都被她斷然拒絕了。 母親的勤勞賢慧和不屈的人格,給年幼的鄭成功很大的影響。他在田川氏的教育下,變得越來越愛學習了。並且,他很有正義感,經常幫助弱小的孩子。 第二章 少年壯志憂國忘身 " 自古英雄出少年 " ,這話對鄭成功來說並不偏激。他7 歲之前在日本平戶,就有著不凡的志向。回到中國後,由於天資聰穎,加之有名師指導,學問長進很快。但他有著遠大的志向,並不只顧讀書,也時刻注意著局勢的變化,並思考自己較成熟的治世方略。 1 、異國思歸 鄭成功出生在日本平戶,取名叫福松。直到7 歲時才得以被鄭芝龍派人接回中國。在異國他鄉,福松過著孤苦的生活。在福松一歲時,鄭芝龍便逃出日本。福松成了逃犯的兒子,遭到人們的冷眼和非議。當他剛剛懂事時,就沒有父親的保護和族人的幫助,只與母親和弟弟相依為命。
母親的教誨使得在貧困中生活的福松更具有生活的信心。由於田川氏通曉中國文字,便教授給他《百家姓》、《三字經》等基礎知識。福松天資聰穎,加之母親的教子有方,很快就掌握了許多基礎性的知識。 母親常給他講啟發他善心、愛心和遠大志向的故事,使福松很早就知道了文天祥、戚繼光等英雄人物。 由於貧窮,也沒有族人的照顧,福松家常受別人的欺負。福松很氣憤,問媽媽這是為什麼,田川氏告訴他說 :" 因為我們家窮,又沒有你爸爸在家撐腰,所以我們家就比較弱了;又因為你爸爸是反對政府而被迫離家的,人們就更有理由欺負我們了。等你長大了,成材了,就沒有人敢欺負我們了 。" 福松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自己家受氣的道理,便逐漸產生憎惡 欺侮弱小的人。 有一次,福松看見幾個小孩在圍攻一個小孩,他衝上去把他們分開,並斥責那幾個小孩不該欺負人。那幾個小孩不服氣,要與他打架,都被福松給打倒了。那些小孩哭著罵福松是沒有父親的人,也不是日本人,叫他快點滾回中國。福松聽了非常傷心,決心一定要回到中國、找到父親。 從田川氏口中,福松對父親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加想早日見到父親。鄭芝龍也曾多次派人來接田川氏母子,都遭到德川幕府的拒絕。 田川氏進一步對福松進行仁、義、禮、智、信方面的教育,使福松具有了尊尊的思想基礎和忠君愛國的思想基礎。 直到1630年,福松7 歲時,鄭芝龍再次派人來接家人,德川幕府才在鄭芝龍" 先禮而後兵" 的壓力下同意讓鄭成功回國,而田川氏卻不能離境。 能回國見父親了,福松特別高興。但母親不能一起去,他也很難過。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依依不捨和安慰母親,他特意在家門前親手栽植了一棵椎樹。後來,這棵樹成長為大樹,盤結蒼鬱,蔚為" 松浦心月" 的勝景之一,長期為日本友人憑弔。 幾年的異國貧苦生活,使鄭成功比同齡的孩子成熟得早,懂的事多,這為他少年上進打下了基礎。2 、湯武雄懷
鄭成功回國後, 鄭芝龍給他改名為 " 森 " ,字" 句儼". 先帶他到南安石井拜謁鄭家祖祠,然後回到安平城。自此,開始了鄭成功另外一種生活。 初到安平城,鄭成功大開眼界,從未見到的大城、樓房,給他很新鮮的感覺。城西是海門,江上擺滿了戰艦、商船,桅杆上飄著" 鄭" 字型大小旗。船、軍隊、樓房、商店……這一切都是鄭家的,他走到哪裡,都受到人們的尊重。 鄭芝龍很喜愛鄭成功,不僅因為鄭成功具有像他一樣的容貌氣質,也為了遠在扶桑他所思念的田川氏。 能照顧好鄭成功,也或多或少地補償了對田川氏的歉意,畢竟,他還未盡到做丈夫的責任。 為培養鄭成功成材,鄭芝龍花重金聘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老學究做他的老師,教他讀書識字。 鄭成功少年時代,正值明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國事越來越混亂。老師也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之士,便常拿英雄志士的詩篇讓鄭成功學習,以期鄭成功能成為濟世的英雄。 老師給他講矢志興吳、捨身力諫的伍員,高節不屈、海島傳聲的田橫,危言深論、激濁揚清的范滂,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的祖逖,忠勇無敵、名垂千秋的楊業,三呼渡河、壯心未已的宗澤,盡忠報國、心昭日月的岳飛,法天不息、正氣浩然的文天祥,橫戈戍邊、威鎮寧錦的袁崇煥……這些忠肝義膽、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志士英豪,給鄭成功很深的印象,燃起了他要做一代英豪的雄心。尤其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壯麗詩篇,在鄭成功的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鄭成功天賦聰明,涉獵廣泛,勤奮刻苦,8 歲時會背誦" 四書五經 " ,10歲能寫八股文。12歲時,老師曾以" 洒掃應對進退" 為題命他作文,他在文章中寫道 :" 湯武之徵誅,一洒掃也;堯舜之揖讓,一進退應對也 。" 文章的意境開豁、新奇,使老師感嘆不已,大讚鄭成功是" 天下奇才".文由心動,鄭成功小小年紀就能說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自可見他的敏銳才思和湯武胸懷。 鄭成功學習非常刻苦,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有一次,鄭芝龍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大船在五馬江上遊覽。鄭成功獨坐在一個角落裡潛心讀書。鄭芝龍對鄭成功抱著非常大的期望,希望他將來能繼承自己的事業,見他在學習非常高興。船帆升了起來,風兒將帆鼓得滿滿的,像一支離弦的箭似的向前飛駛。鄭芝龍想考考自己的寶貝兒子, 便對鄭成功說 :" 森兒,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鄭成功說 :" 請父親出上聯 。" " 你看對面那隻舢板,儘管漁民拚命搖櫓,可怎麼也沒我們快, 所以我認為:" 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 -你對下聯吧 。" 鄭芝龍的這個上聯語帶雙關,表面上在說" 櫓" 、" 帆 " , 實際上" 櫓速" 是隱喻周瑜的謀士魯肅," 帆快" 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本意說" 文官不如武官". 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要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語,實在太難了。
但鄭成功才思過人,很快就想出來了,便對道:" 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剛落,滿座叫絕。他的" 笛清" 暗指宋仁宗駕下大元帥狄青," 簫和" 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 武將難比文官".鄭成功在眾人面前的巧妙應對,使鄭芝龍愈發覺得臉上有光,更加鼓勵鄭成功攻讀詩書了。 鄭成功喜歡讀《春秋左傳》 和《孫子兵法》,在《孫子兵法》上空白處寫道" 揮塵談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願".可見其志氣非小。 閑時鄭成功喜歡練習武藝,到軍營中與將士們談海洋生活和戰鬥的故事。這使他更了解將士們的情況,更了解戰鬥的情況,為他以後投筆從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鄭成功15歲,考取南安縣學,中秀才。崇禎十七年,鄭成功21歲,又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南京國子監太學。 他拜當時的著名學者錢謙益為師,學習儒家經典。錢謙益喜其才華橫溢,稱讚他說 :" 此人英雄,非他人能比 。" 為他取字" 大木 " ,寓意他日必作國家棟樑之才。 他又拜御史徐孚遠為師,學習吟詩。當時的名家對鄭成功的詩都很欣賞。應天府丞瞿式耜*對鄭成功的詩評為 :" 瞻矚極高,他日必為偉器 。" 鄭成功少年時期就有很高的志向。從他的詩中,就反映出了他的雄才大志。鄭成功的理想非一般人可比,這也有其父母的功勞。 他父親鄭芝龍敢於、善於同敵對勢力做鬥爭,並富於謀略;他母親田川氏長年吃苦耐勞,堅韌不拔。 這些優良品質對於鄭成功,不能說沒有絲毫影響。後人曾評述鄭成功說 :" 權謀術數受之於父,果敢剛毅傳之自母 。" 鄭成功的湯武雄懷,為他日後風雲一生打下了基礎,使他能在各種情況下以高視野去觀察、思考。 3 、隆武帝的" 本家" 鄭成功在南京國子監上學時,明王朝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國內貪污腐化、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國力到了非常虛弱的程度。雖然官商富足,百姓卻越來越苦了。 國內有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軍,關外有虎視中原的滿清政權。1644年3 月19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跑到景山上吊自殺。統治了276 年的明王朝從此滅亡了。 鎮守山海關的將軍吳三桂在李自成政權的誘惑下本來要投降農民政權,在投降途中得到父親被污辱、愛妾陳圓圓被權將軍劉宗敏搶佔,深感奇恥大辱,怒不可遏,發誓不滅李自成、不殺權將軍,此仇此恨難滅。於是頓改初衷,決定與農民政權對抗到底。 由此導致了吳三桂與滿清政權聯合,共同對付農民軍的戰爭。在山海關,吳三桂與滿清攝政王多爾袞所統帥的清兵,一舉擊敗了李自成的10萬大軍。自此,滿清政權已控制了河北、山東及東北等地。南京明朝官員擁立福王朱由崧為皇帝,改元為" 弘光".但福王政權不思復國,各級官員爭權奪勢,互相傾軋,以致發生了火併,致使江北第一防線頓呈空虛之狀。清軍乘虛而入,揚州陷落,史可法壯烈殉國。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朝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率領清兵打進南京,弘光政權滅亡。鄭成功目睹國破民亡的悲慘景象,心情非常沉痛。 此時,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回到了中國。恰值南京太學解散,他便回安平老家與母親團聚。鄭芝龍之所以此時能將田川氏接到中國,是因為他在弘光政權中被封為" 安南伯 " ,田川氏被封" 國夫人 " ,日本當局才同意讓田川氏回國。母子相見,悲喜交集。鄭成功對母親10多年來的思念之情才得以補償。 弘光政權滅亡,鄭鴻逵、鄭彩聽說杭州城已經被清軍佔領,遂率全部兵馬退回福建。巡撫張肯堂、巡按御史吳春枝、禮部尚書黃道周、安南伯鄭芝龍等人,商議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為監國,閆六月十五日,共奉唐王即位福州,建元為" 隆武". 設六部九卿,在福州上、下游各設4 府。大量兵馬集中在福州為總策應,以謀求反攻收復明朝故國。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叔父鄭鴻逵都做了首輔。明朝在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的文臣武將聽到隆武政權的建立,紛紛上表稱臣,表示擁護。 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危機關頭,魯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鍵兩個並存的政權,仍不改" 亡國" 的習慣,都忙於爭奪誰是正統,勢同水火;在隆武政權內部,也是矛盾重重。鄭芝龍自以為擁立唐王有功,軍政開支又都由鄭家支付,因此居功驕傲,非常跋扈。隆武帝封鄭芝龍為平國公,鄭鴻逵為定國公,畢恭畢敬地尊他們為" 太師 " ,但仍不免處處受他們挾制。 隆武帝一心勤於中興政務,凡有章奏批答,都親自動手,不藉助於閣臣,而且他生活儉樸,布衣蔬食,約束甚嚴。 隆武帝即位一個多月後,八月十七日,鄭芝龍將鄭成功引薦給隆武帝。這時的鄭成功不僅結交名士,而且親眼見到了亡國的巨變,經歷了險惡的政治風雲,在各方面更加成熟了。因為鄭家手握重兵,為朝廷所倚重,所以隆武帝對鄭成功也格外另眼相看。通過與鄭成功對政局國勢的交談,隆武帝發現這個世家公子非一般紈絝子弟可比。鄭成功認為為政之道應當" 知人善用,招攜懷遠,練武備、足糧貯,決壅蔽,掃門戶 " ,對天下大事和朝廷政務都有自己的見解。隆武帝驚異他的才華,很喜歡這個年輕人。他說 :" 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 皇帝以女兒給人做妻子,這在當時被看成是給予了最高的榮譽。 隆武帝為了表示對鄭成功的寵愛,將當朝最尊崇的朱姓,賜給鄭成功,並將原名森改為成功。從這時起,鄭森的名字成了朱成功。但這朱姓是皇上所賜,又表示榮寵,是不可以隨便用的,因此朝廷內外都稱鄭成功為國姓,普通百姓或他的下級便稱他為國姓爺。 隆武帝還封鄭成功為中軍都督,賜尚方寶劍,在禮儀規格上與附馬相同,同時,隆武帝又封鄭成功為忠孝伯,命令他統率禁旅。自此,鄭成功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父鄭芝龍截然不同的道路,成為一位" 逆子忠臣".與鄭芝龍當海盜求官職經歷不同,鄭成功自小就受到儒家忠君愛國的教育,他不僅是大明名將之子,也是受皇上寵愛的忠臣。而鄭芝龍有過天馬行空的經歷,已形成了進退都由自己打算的行事作風。 但對兒子的教育,鄭芝龍仍不能不教以忠君報國。教者出於形式,聽者卻在認真領受,這種矛盾導致了後來父子的決裂。 鄭芝龍在崇禎末年,曾經主持編修鄭氏族譜。在當時的時代,拿不出別的思想武器,除了宣傳忠君報國積德行善外,也拿不出別的主張。 鄭芝龍給族譜做序時,大發議論,講了一番做人的道理。他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忘本,就不能忘親,不能忘君。他對子孫的具體要求是:今虔瓣一炷香,上告列祖,下勉我子孫,自今伊始,有力學顯親、國爾忘家、以光吾宗者乎?有廉能倡義,孝悌力田於鄉里、稱善於人乎?准附諸廟。不然者,匪類招搖,莩葭與濫,祖宗且以罪人視之也。雖位貴顯,莫於吾廟溷焉。 這是一篇堂皇正大的宣言,鄭氏子孫讀之不能不為之肅然,如果不走正路,做不肖子孫,就沒有進入宗廟的資格。 這種家教與鄭成功在南安縣學中所學的完全一致,不能不留給他深刻的影響。當鄭成功到宗廟拜祭時,面對祖先的神位,讀著堂上" 有一點欺,何堪對祖;無十分敬,漫許登堂 !" 的聯語,能不堅定他忠君愛國之心嗎? 隆武帝的寵愛和器重,使鄭成功大為感動,恨不能披肝瀝膽,以重振明朝。 當時清朝統治者似乎對隆武政權比當年的弘光政權更為不放心。在了解到隆武政權抗清力量的發展後,清軍曾向朝廷飛檄告急,說 :" 我皇上若不急發大兵南下,恐兩王已定之疆土,非復朝廷之有也 。" 而隆武政權在與魯王爭執正統的同時,其內部也敗壞不堪。鄭芝龍擁兵自重,另有打算。他的目的不是向北抗清恢復明國,而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一方之霸主,並藉此廣置財產。在隆武朝,鄭芝龍秉政數月便增置了倉庄達500 余所。鄭鴻逵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向隆武帝進獻美女12人。隆武帝不敢得罪鄭鴻逵,但也從不親近這些美女,只是把他們置於宮中而已。 文武官員一再要求北伐,鄭芝龍借口糧餉不足而阻止。鄭芝龍手握重兵而不願出兵,顯然心存異志。 鄭鴻逵對此也認為不對,但不能說服鄭芝龍。他因而十分憤恨,甚至想出家為僧,不得已,退居安海。 清軍自山海關大戰以來,滿清政權志在得明朝天下,採取了征撫兼施的方法。清廷命江南經略、內院洪承疇招撫江南,而命御史黃熙胤招撫福建。此二人都是鄭芝龍的同鄉,簡直為鄭芝龍樹立了榜樣,對他很有吸引力。這位海盜出身的大帥,本來就是惟利是趨的,面對清廷的招撫不能不動心。他徘徊觀望,遲遲不肯出師,原因是因為心中去向未定。 朝廷被鄭氏控制,隆武帝大志不能申,常常悶悶不樂。一天鄭成功來到宮中,見到隆武帝的神色不對,便跪問其因。隆武帝說了他不能復國,甚感悲切的心情。鄭成功此時已知他父親鄭芝龍並非全心復國,而是另有打算,感到很對不起隆武帝。二人為眼前的艱難形勢下不能一展宏圖,大感悲痛,不禁相持大哭。 隆武帝問鄭成功 :" 汝能從我行乎 ?" 鄭成功說 :" 臣從陛下行,亦何能為?臣願捐軀別圖,以報陛下。此頭此血,已許陛下矣 !" 鄭成功手中沒有兵權,即使跟隨隆武帝左右也沒有多少作為,此時他已考慮" 別圖 " ,另尋報國的出路。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十一月十四日,隆武帝下詔親征,命唐王、鄧王監國,首輔何吾騶隨營,命曾櫻、鄭芝龍留守,負責轉餉,命鄭鴻逵為御營左先鋒,出浙江,鄭彩為御營右先鋒,出江西。 鄭芝龍為了避免招到眾人的不滿,便分給了鄭鴻逵、鄭彩各數千人,號稱數萬,從帝出征。但二鄭出仙霞關後,便推託糧餉不足而不再向前。鄭鴻逵駐在仙陽鎮。隆武帝發出檄文緊急催促,也得不到回答。 鄭鴻逵擔心有人到福州向隆武帝報告實情,便嚴禁儒生從仙霞關出入。鄭彩也以缺餉為由,出關百里又返回原地。 十二月六日,隆武帝出福京(福州)御駕親征。此次親征的目的,是要先進入江西,進而取南京北上,但此時,清軍南下的攻勢非常猛烈。鄭芝龍開始越來越明顯地阻撓與清軍對抗的行動。 鄭芝龍不僅自己不肯出關,而且限制他認為是異己的力量。隆武朝中吏部文選郎林垐,主管銓選,他認為此職是太平時期的政務,並非用兵之時的急務,於是便辭官募兵數千人,準備北上抗清,但遭到鄭芝龍的多方阻撓。林垐被迫入山,並置備了一副棺槨和一襲布衣,大書" 大明孤臣之柩" 六字,以待死。 不久,隆武帝決定從汀州進入江西,於隆武二年三月初六從建寧府登舟,順流而進,於十一日抵達延平。但鄭芝龍為了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不願隆武離開福建,因此堅決請求隆武帝回駕福京天興府。 這也是為最後降清所做的工作。他鼓動了數萬軍民,遮道號呼,擁阻隆武帝的車駕,隆武帝被迫駐蹕延平,就把府屬作為行宮。 此後隆武帝被鄭芝龍束縛住了手腳,許多北上抗清的策略都受到鄭芝龍的限制。不久,清軍加強了對南明的進攻。五月初,清軍進逼贛州,各路南明滇粵諸軍都不敢應戰,紛紛潰逃躲避。不久浙東也被攻佔。 鄭芝龍在這樣的緊急關頭,竟決定從北邊全線撤兵,他決定拋棄隆武帝,退保老家安平。他已與清軍暗中來往,對隆武帝只是陽奉陰違而已。他派人打算勸說鄭成功,但遭到鄭成功的斥責。鄭成功駐守仙霞關,因得不到鄭芝龍的糧餉供應,軍隊維持得很困難。 他自己的財產都作了軍餉,卻不能維持多久。他多次派人到鄭芝龍處催糧餉,卻根本動搖不了鄭芝龍降清的念頭。 守關兵無糧,也就逐漸逃散了,鄭成功不得已,只能傷心而回。清兵南下如入無人之境,當隆武帝逃到汀州後被清兵抓住殺害了。這個成立一年多的南明小朝廷就此徹底失敗了。 鄭成功又一次經受了亡國的洗禮。強大的清軍非但沒有打消他復國的念頭,反而更激發了他為復國而戰的信心。 他做為隆武帝的" 本家 " ,做為一心一意忠君愛國的明朝子民,正積極儲備力量、等待機會,準備為復明浴血而戰。 4 、" 焚衣亭" 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軍進到泉州時,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就設法招降鄭芝龍。 鄭芝龍接到降書後,已經心動了。當他得到貝勒的許諾讓他掌閩、粵總督大印時,他便決心降清了。 許多人勸他,說明" 魚兒不可脫於淵" 的道理,不希望他降清,而鄭芝龍並不理會。他認為大丈夫應當識時務,知天時時勢。明朝以長江天塹,再加上四個鎮的兵力守備,還沒有擋住清軍的進攻,而偏安一隅的福建更是難於抵抗。如果放棄降清的機會,很可能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後果。 鄭芝龍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為了" 順時勢" 而決定降清。他自擁立唐王之後,個人財產便遍布福建、廣東等地,已為天下巨富。他不願失去自己來之不易的財產,於是他不聽別人勸諫,寫了降表,答覆了貝勒的要求。 鄭成功非常傷心,對父親充滿了憤怒。在叔父鄭鴻逵的勸說下,為了阻止鄭芝龍將鄭成功劫持降清,便帶著部屬到金門暫時躲避起來,以圖另外的打算。 鄭芝龍滿心想當閩廣總督,只帶500 名護衛赴福州會見貝勒。他臨行前給鄭成功寫信,約鄭成功同行。鄭成功忍受著最後和父親絕裂的痛苦,悲傷地回信說:" 從來父教子忠,沒聽說父親教兒子投降的。現在父親不聽兒子的忠告,決意投降,已無法挽救了。將來倘有不測,做兒子的只有縞素報仇而已 。" 鄭芝龍見信非常惱怒,說:" 這小子太狂悖了!他哪知道做父親的心思,哪懂得做父親的苦心,只知道一味地愚忠已不存在的明國 。" 便帶小兒子前往福州降清。 貝勒派遣泉州紳士郭必昌向鄭芝龍招降之事終於有了結果。到福州後,鄭芝龍拜貝勒博洛,二人握手言歡,折箭為誓,設酒宴飲達三日三夜。博洛很了解在鄭芝龍諸子中鄭成功不可小看,一直等鄭成功前來,但了解到鄭成功不願降清之後,於第三天夜半,挾持鄭芝龍去面清君。鄭芝龍也感到情況不妙,對博洛說:" 北上面君,本芝龍本願, 但子弟多不肖,今擁兵海上,倘有不測,奈何 ?" 博洛知道他的用心,是想以子弟擁兵相威脅,便說 :" 此與爾無與,亦非吾所慮也 。" 不予理睬。 鄭芝龍投降以後,本以為鄭家可以免遭清兵暴掠,因而並無防備。哪料到他一離開,清兵馬上湧進安平,燒殺搶掠,姦淫婦女,鄭芝龍家也不例外。鄭成功母親田川氏被污辱而自縊,鄭成功大為痛恨,他用倭刀剖開田川氏的小腹,掏出腸子,洗除污穢又重新裝好,盛殮安葬。 國難家仇,更堅定了鄭成功抗清的決心。田川氏的慘死,給鄭成功以極大的打擊。他對田川氏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母親的死,使他悲痛欲絕。 國家的危亡,民眾的苦難,父親的投降,慈母的慘死,這一切都使鄭成功心肺欲裂。復仇的怒火,更激勵了他胸懷已久的愛國豪情,更堅定了他同清廷鬥爭到底的決心。 他認為,要救國,要恢復明朝的江山,光靠讀書的清談是不行的。過去的科舉仕進光耀門楣之志已經行不通了。他決計起兵興師以報國恨家仇。 這時的鄭成功,不僅具有忠君愛國的思想,而且是敢於為忠君愛國而付出生命的,已超出了許多清談愛國的人。許多文人武將,此時都已向清廷投降,就連他過去最尊重的老師、大學問家錢謙益,在南京失陷後也投降了。這一切並未動搖鄭成功抗清到底的決心。在傷心之餘,他瞧不起那些苟且偷生而失去忠義的人。 他帶著自己穿戴過的儒巾藍衫,來到了文廟,要在這裡與至聖先師告別。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廟,每個讀書人都要在此朝拜先師孔子。當年,鄭成功考中南安縣學為廩生時,就曾在這裡拜領儒服。 由於當時的縣府設在豐州,孔廟也就設在本州鎮旁。由於連年戰亂,人們已無法安心讀書,再加上這文廟處于山野之中,這時就更加顯得荒涼、凄清。 鄭成功來到孔廟,泣不成聲地祝告說 :" 昔為儒生,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請先師諒鑒 。" 說罷,命人把帶來的儒服點火燒著了,自己換上鎧甲,佩上寶劍,義無反顧地慷慨而去,自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裝鬥爭道路。這一年他才24歲。 鄭成功與他的父親徹底決裂了。他樹起了" 殺父報國" 的旗幟,成為名昭史冊的逆子忠臣。 人們為了紀念鄭成功,就把他曾焚燒過青衣、投筆從戎的文廟改名為" 焚衣亭". 這座文廟的遺址至今猶在,它位於南安豐州路下村的魁星閣下。其左有一石坊,坊邊有一株蒼老的古松,相傳此松植於鄭成功焚青衣時。另外還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刻有文字,以志其事。 鄭成功不相信明朝的天下就此完結,他要憑自己的勇氣和信心,團結反清復明的愛國志士,重振大明的江山。 " 焚衣亭" 是他告別文筆走向武裝抗清的轉折點。 至此,南國的抗清復明運動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第三章 招賢才力挽狂瀾 自隆武帝殉難,鄭芝龍北上投清之後,福建抗清力量無所統屬,各自為政。當時宇國公鄭鴻逵佔據金山,建國公鄭彩同弟定遠侯鄭聯佔據廈門。上海壇、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島,都由魯王派兵把守。其餘諸島也被其他人所據。鄭成功所控制的只有安平一小塊地方,難於施展,只能在鼓浪嶼、海澄、鎮海衛出入訓練士卒、整飭船隻,並致力於招納賢才,為北上抗清積蓄力量。由此逐漸壯大力量,擴大佔領區域,以圖力挽狂瀾,恢復明王朝的天下,引出了不屈的抗清鬥爭事迹。 1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 隆武三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初一,烈嶼上空旗幟飛揚,鄭成功在此召開文武群臣大會,誓師重振大明江山。他自稱罪臣國姓成功勤王,仍用" 招討大將軍印 " ,並散家資特賞將士。 鄭成功扯起" 殺父報國" 的旗幟,參加大會的將士們紛紛響應。鄭成功自知目前兵微將寡,力量弱小,恐怕難成大事,便與眾人商量首先要發展武裝,壯大力量,到各地招集散兵、招納賢才。 鄭鴻逵主動承擔了招集鄭家舊部,聯絡佔領廈門島的鄭彩、鄭聯兄弟倆的任務。鄭成功則在安平鎮樹起" 殺父報國" 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壯年參軍。很快,鄭成功在安平鎮便招集了300 多人。 鄭成功還與陳輝、張進等人乘船來到南澳,高樹抗清的義旗,鼓舞了沿海一帶軍民的報國熱情。鄭芝龍舊部洪旭、黃廷、林習山等有志將領,紛紛率部在南澳投奔鄭成功。 鄭成功在招集士兵、訓練隊伍的同時,為了號召四方豪傑,共舉義旗,還廣泛地開展了" 招賢" 活動。派人四處設" 招賢館" 、" 集義場 " ,招集東南沿海一帶有志抗清的英雄豪傑。 鄭成功知道,在當前的情況下,抗清是全民族的事情,單靠少部分人的鬥爭是難於取勝的,只有發動廣大群眾的力量, 才能有希望達到復國的目的。" 任天下之智力,爭天下之歸心" 是取得抗清勝利的關鍵。 當時,有許多有志之士,遠途跋涉來到這裡。有的放下鋤犁,有的放下魚網,走進招賢館、集義場。 在泉州西門外潘山村以北,有一座長約十丈的石橋,凌駕於流經泉州、匯入大海的東溪之上。此橋至今猶存。據傳說,鄭成功揭竿起義時,曾命張進帶一隊親兵來到潘山,豎起一面招兵的旗幟。張進命人在橋頭擺了一張方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支蠟燭,一副火刀、火石。張進派兩個親兵守候在那裡,只要看見有人過來動著方桌上的東西,立即前來報告。頭兩天,在橋上經過的人看到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只是好奇地看看就過去了。第三天的中午,只見一個挑魚的大漢,飛快地向石橋走來,當他來到橋中央時,看見橋頭那邊正飄著一面招兵旗幟,便將魚倒下橋去,朝著桌子跑了過來。 他看了看桌上的東西,又看了看招兵的旗幟,便走到桌前,拿起寶劍將那盛滿清水的碗打得粉碎。他又拿起火刀、火石,熟練地將那蠟燭點燃。看到此番情景,在旁守衛的親兵趕忙去報告張進。 張進急忙趕來,含著笑問大漢:" 請問壯士尊姓大名?" 那大漢答道 :"小民陳發 。" 張進又問道 :" 壯士以劍擊水,以火燃燭,不知有何用意 ?" 陳發答道 :" 寶劍擊碎清水, 以喻" 反清" ;火石點燃蠟燭,以喻" 復明". 小的願隨國姓爺,以盡微薄之力 。" 在陳發的帶動下,曾跟陳發一起幹活的一些小夥子,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一起跟來投到鄭成功軍中。在潘山地區出現了一幕幕長輩送兒、妻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 這個故事在潘山一帶廣為流傳,鄭成功部將張進募兵的石橋遂被人稱為" 招賢橋".投靠鄭成功軍隊的還有南安縣溪東村以李啟軒為首的18條好漢;以及後來名振南國的大將甘輝、當過明朝都察院御史的老先生沈佺期、後來威震敵膽的大將陳豹等。 鄭成功高舉義旗,得到了各州縣百姓的擁護;他禮賢下士,各地英雄豪傑紛紛投奔而來。他慧眼識英豪,除得到上面提到的英雄好漢外,還從戲班裡選來了扮演武松的李景林和洪旭,量材使用,分別委以重任;對從清軍起義過來的人員,也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原清軍浙江台州軍將馬信投奔鄭成功,鄭成功就命他為前鋒鎮指揮官,充當收復台灣的先鋒。 這樣一來,各路英雄一齊奔向鄭成功的軍隊,鄭成功麾下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又有成千上萬真心實意擁護起義的士兵和老百姓,這就為鄭成功反對內外敵人的偉大事業儲備了最寶貴的因素- - 人。 中國東南沿海的愛國謀士、將才大多歸於鄭成功麾下;老百姓擁護鄭成功的起義,可謂得天下之智力與民心,鄭成功的抗清力量壯大了起來。 2 、游戰南國 經過鄭成功的苦心經營,鄭成功從南澳回來時,已有了數千人的隊伍。他聽說桂王已在肇慶即位,便放棄了隆武年號,改用永曆記年。 鄭成功命洪政和陳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和張進為親丁鎮, 敦泰、余寬為左右護衛鎮。這年四月(公元1647年),鄭成功聯合鄭彩、 鄭聯兄弟,進攻海澄。清軍入福建後,海澄一度成為清與殘明勢力爭奪之地。鄭軍這次進攻,只攻破了九都地方,但因計劃不周,而清軍援兵又及時趕到而失利。洪政中流矢受重傷,監軍楊潢陣亡。鄭成功不得不退兵。 鄭成功整頓兵馬,鼓舞士氣,準備再戰。鄭鴻逵頗為欣賞鄭成功不怕挫折的勇氣,但同時擔心鄭成功行動魯莽,萬一孤軍深入,會給清軍造成可乘之機,便寫信給鄭成功 :" 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先穩固根本性的基礎,然後才能求得穩定的發展。現在你只佔據安平這個彈丸之地,又沒有天險可以依靠,一旦清軍攻打過來,你怎麼辦呢?你應該火速回軍,我領軍相助,我們兩軍合力攻下泉州,做為暫時的安身之地。然後養兵蓄銳,攻打清軍之不備 。" 鄭成功覺得叔父的話很有道理,當即回兵安平。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八月,鄭成功與鄭鴻逵合兵進攻泉州。清朝福州提督趙國祚駐守泉州,他認為鄭成功年輕無能,不過率領一群海盜而已,一戰即可將其擊潰。他率領騎兵500 人,步兵1500人,分兩隊前往桃花山迎戰。一隊人馬從塗門出發,一隊人馬從東門出發,直衝鄭成功營壘而來。 鄭家合兵約有10000 人,分別部署在桃花山下。鄭成功見清兵殺來,便令洪政、陳新兩員大將迎戰。戰鬥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雙方相互衝突相拒,未見勝負。鄭鴻逵見不能立時取勝,便命林順從旁夾攻。同時鄭成功也命余寬出奇兵截殺清軍。清軍經不住鄭氏大軍的勇猛攻擊,陣勢大亂,鄭成功乘機揮軍追殺,清軍大敗而逃。鄭軍追至城下,也鳴金收兵。 鄭軍每次攻擊泉州城,清軍溜石寨參軍解應龍都出兵救援,使鄭軍不能全力攻城。於是,鄭成功決定設計除掉這個隱患。 他帶著隊伍來到泉州城下,命人吹號進軍,猛攻泉州城。趙國祚看見城下到處都是鄭軍的旗幟,好像所有的隊伍都在攻城,急忙呼救。解應龍果然率兵來援助。他卻不知道,鄭成功已派出一支部隊,攻擊他的溜石寨,而另派一支隊伍,埋伏在解應龍所經的大路上。當解應龍走到中途時,得到快馬來報,說鄭軍正在攻溜石寨。他急忙率軍回救,路上走入鄭軍的埋伏圈。解應龍所率1000人被團團圍住,他本人被亂軍打死。溜石寨也被攻破了。 鄭軍聲勢大振。趙國祚才開始注意加強防守,不敢輕視鄭軍,日夜在城內巡察。 鄭成功見解應龍被殲,已無後顧之憂,便親自督陣,在泉州城四下擺好大炮,四面齊攻。命令洪政、陳新、余寬、郭泰等將,率兵架起雲梯一齊登城。趙國祚千方百計防守。鄭軍沒能打下泉州城。 清漳州守將王進,綽號" 王老虎 " ,作戰非常勇敢。聽說泉州被圍,他說服總兵楊佑,說明" 唇亡齒寒" 的道理,楊佑答應了他的要求。為了防止漳州被鄭彩軍隊攻擊,王進只帶了1500人去援助泉州。 王進率騎兵500 名、步兵1000名,分三隊前行泉州。第一隊由總領旗趙英和左哨千總楊得功會同安營游擊廉郎,聲言攻擊安平。因為安平是鄭成功的根據地,鄭成功肯定會回兵救援。王進親率一隊,相機而動。第三隊由右哨千總李玉和游擊祁光秋作為援兵。首先派人號稱是王進率大部隊,會合潮州援兵數萬人,抵達泉州城下,攻擊鄭成功部隊,以解泉州之圍。 鄭成功與鄭鴻逵商量後決定分兵回救安平,余部進攻泉州城和防範王進軍隊的進攻。 王進率軍來到大盈,命楊得功、董之製造進攻安平的假象,自己悄悄帶領騎、步兵,乘夜由冷水井出發,經何坑,前出到南安,突到泉州城下。洪政率兵出戰,敗下陣來。趙國祚在城牆上遠遠望見,知道救兵已到,便命士兵在城上四面吶喊,以造成相助之威。 鄭鴻逵心虛,以為清軍大隊人馬來到,不敢再戰,急忙退回金門。鄭成功正率部在王陵防守,而鄭鴻逵已退,自己勢孤難戰,便也退回安平。 王進進入泉州城後,恐鄭軍知道真相後進行反攻,謝絕趙國祚的挽留,率軍急忙返回漳州。 果然,鄭成功偵知真象後,追悔莫及。急命幾路人馬截追王進部隊,然而此時王進軍隊已過去兩天了。 泉州之役鄭成功雖未達到目的,但他在桃花山打得清軍落花流水,在福建人民中產生巨大影響。他的聲望日益提高。又有許多人投靠到鄭成功手下,如原浙江巡撫盧若騰、進士葉翼雲、舉人陳鼎、武藝精熟的藍登、通曉謀略的施琅及顯貴等人。鄭成功對他們非常尊重,待如上賓。鄭成功加緊操練部隊,並在安平籌集糧餉。 泉州之役也給清軍很大的震動,造成了不少的困難,鄭軍越來越引起了清政權的重視。 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閏三月,鄭成功率部進攻同安。把守同安的清軍將領是游擊祁光秋和協防游擊廉郎。二人集合步兵、騎兵和九都的鄉勇,抵抗鄭軍,雙方大戰於店頭山。甘輝挺身出戰,清軍守備王廷的坐騎失蹄被斬。清軍潰退入城。夜半二更,祁、廉與知縣張郊齡打開西門逃走了,第二天城中百姓開城門迎接鄭軍入城。鄭成功發布命令,安撫百姓,不許騷擾。命葉翼云為同安知縣,勸說百姓追征糧餉,以助軍需;又命陳鼎為縣學教諭,傳告在學諸生,起義勤王。 同安被鄭軍敗破後,清軍提督趙國祚得到消息,飛報總督轉題奏朝廷。皇帝下詣,派遣佟鼐、李率泰、陳錦三人督師恢復各處地方。三人便派兵攻擊同安。 鄭軍使守同安的將領丘縉等得到清軍攻擊同安的報告後,馬上與葉翼雲、陳鼎商議防守的策略。三人商定誓死守衛同安城,同時向鄭成功求援。 清軍在佟鼐的率領下攻到同安。鄭軍出城迎戰被擊回城中。同安鄭軍便回兵城內,準備死守同安,以待鄭成功大軍來援。 八月十六日,清軍攻破同安城,丘縉、林壯猷、金作裕在與清軍巷戰中力竭而死。葉翼雲與陳鼎被俘,從容而死。 佟鼐收復了同安,卻痛恨同安的百姓支持鄭軍堅決抵抗,造成清軍大量傷亡,便下令盡屠城中百姓,血流溝渠,令人髮指。 鄭成功正在銅山整頓船隻,訓練士卒,忽然接到葉翼雲等從同安發出的告急請援文書,便立即率大隊舟師回救同安。但天不作美,這幾天北風甚烈,航船難於駕駛,鄭成功帶兵5 天才抵達金門。而這時探軍來報說,同安已被攻陷,諸將戰死,葉、陳不屈被殺,全城慘遭屠殺。鄭成功不禁痛哭。他設壇遙祭陣亡將士和被殺的軍官、百姓,三軍無不為之動情感憤,發誓定報此仇。鄭軍不能再北上,於是便移師於鎮海、銅山一帶。 這年十月,永曆帝詔封鄭成功為威遠侯,鄭成功高興地接受了封號。第二年,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七月,永曆帝遣使再封鄭成功為廣平公。 幾年來,鄭成功以安平為據點,游戰於南國,給清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鄭成功軍隊的發展,始終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創辦廈門根據地 通過幾年的征戰,鄭成功已收復了福建的漳州、泉州沿海地區與廣東潮州所屬的一些地方,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塊可以依靠的根據地。他必須尋找新的適合的地盤,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八月的一天,鄭成功召集部將議事,大家都感到需要一個鞏固的軍事後方,鄭成功的叔父鄭芝鵬,此時也在這裡,他便勸鄭成功攻打廈門,以作為軍事基地。 由於鄭聯也是鄭家子弟,鄭成功很是猶豫。當下有人說 :" 金廈兩島是福建沿海的重要地方,據之可以縱橫金、廈、澎一帶海面,雄吞同安、漳州,不失通詳裕國,探險待取之道,老太師過去曾十分重視這個地方。而現在卻被鄭聯、鄭彩據有。此時,鄭彩不在廈門,而駐守的鄭聯終日飲酒,不理軍務,竊軍餉為私用,征軍需作家財,部下怨言紛紛,百姓苦不堪言。現在奪取廈門正是時候 。" 經過權衡再三,鄭成功決定奪取廈門。但擔心武力奪取一旦失利會使兩軍結仇。施琅說 :" 如果用兵攻取,不是好辦法,應該設計智取 。" 鄭成功說 :"把你的想法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 施琅說 :" 鄭聯是個酒色之徒,無謀之輩。藩主可率4 艘巨艦,揚帆回師,停靠在鼓浪嶼。鄭聯見你人少,肯定不會懷疑。其餘的船隻,則扮作商船,陸續跟進,分別停到泊島、關浯嶼、大擔、白石頭。另外,再派部分船隻從鼓浪嶼轉入崎尾,直接開到廈門港水仙宮前。準備好後,藩主上岸拜訪,不要讓他看出破綻,相機行事 。" 鄭成功聽後頗為讚賞,說 :" 此計甚好,但我想還是以不殺人為好 。" 鄭芝莞說 :" 如果不殺鄭聯,恐怕他的部下戀主,不如就此殺了他好 。" 鄭成功頗為猶豫。但為了抗清大計,也是因為鄭聯平時只重酒色不謀國事,他採納了大家的意見。 鄭成功依計而行。於中秋之後,鄭成功率船來到鼓浪嶼拜訪鄭聯。 鄭聯設宴款待鄭成功。二人談得甚是投機,整整喝了一天,還覺得不盡意。 鄭成功又在虎坑岩設宴,宴請鄭聯。席間,鄭成功與鄭聯互相敬酒,比試誰的酒量大。一直喝到晚上八、九點,鄭聯才回府。 鄭聯走到半山塘時,被鄭成功伏兵所殺。其他各路人馬隨信號炮聲響後衝進城去,控制了廈門城。鄭成功又命人到城內各處安撫百姓,城內秩序井然。 鄭聯的部隊也被鄭成功掌握。鄭成功又派洪政持書前去招降鄭彩。 鄭彩對洪政說 :" 我已年老體衰,我看我們鄭氏家族諸子弟中,能繼承大志、有所作為的只有大木。 我願把我的隊伍,全部交給他 。" 說完隨洪政一起回到廈門。 鄭彩把全部兵船都交給了鄭成功。鄭成功見鄭彩確實一心為抗清大業著想,便不再猜疑,待之甚厚。 最後,鄭彩死於廈門。 鄭成功得了廈門以後,勢力更加強大。接連幾天,都有人紛紛前來歸附,附近不少地方,原來是鄭芝龍的部屬,也派使前來,表示願意受鄭成功節制。 從此,鄭成功有了比較穩定的根據地。九月,鄭成功隆重祭祀了已經慘死4年的母親田川氏。不久,又派人將其家眷接到了廈門。經他的經營,廈門日益繁榮。 他的手下部隊已發展到40000 多人。又整編了軍隊,設立五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中軍),雄踞海上,圖謀進取。 4 、力挽狂瀾 就在鄭成功訓練部隊,圖謀進取之際,黃文帶著永曆皇帝的詔書從廣西來到廈門。 原來,在清軍的進攻下,廣東連吃敗仗,李成棟悲憤中飲酒過度,於雨天落水而死,杜永和率廣東所有人馬投降了清軍,廣西日益危急。詔書的目的是要鄭成功率師從廣東虎門登陸,會同孫可望、李定國聯合進攻清軍。 鄭成功決定南下抗清,以保護永曆政權。同時,他南下廣東的另一個目的是鎮壓潮陽地區因為追征糧餉過急而導致的民亂。他自己率諸鎮,配備100 多艘船,南下勤王。 鄭成功惟恐清軍會乘他南下,廈門空虛之際前來偷襲,特意關照留守指揮的鄭芝莞說 :" 金、廈是我們的軍事基地,它的存在與否,對我們今後的抗清事業關係極大,切勿掉以輕心,一定全力守備 。" 鄭芝莞滿口答應一定搞好金廈的防守。鄭成功南下途中擔心後方守備力量薄弱,又派鄭鴻逵回去協助防守。 這時,清軍攻下廣州的消息傳來,南澳守將陳豹勸鄭成功停止南下。他提出,廣州失陷,從虎門登陸進軍已無可能,會師肯定無法實現,則廈門是根本重地,決不可輕易丟失。他建議鄭成功應當駐守南澳,居中調度;而自請與各鎮官兵南下,倘若望見孫可望、李定國的軍隊,再來請鄭成功親行。 鄭成功感謝陳豹的好意,但他認為現在按永曆皇帝的旨意發兵,雖越山逾海也在所不辭,決不能只顧個人的安危。他指示陳豹,仍然要固守南澳,倘若廈門有警,可火速前往救應。 左先鋒施琅以足智多謀著稱。他感覺到鄭成功南下凶多吉少,不願隨行,便以夜夢不吉為由請求留守,鄭成功雖愛他之才,卻沒能力很好地駕馭他。又因為施琅喜歡背地裡暗害別人,曾逼走了後勁陳斌,所以鄭成功比較討厭他。鄭成功最後還是讓他留守。並別任鄭茂為左前鋒,但心裡已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二月,南下的船隊行至白沙湖,遇到大風暴,船隊受到一定損失。風暴過後,船隊重新集結,繼續前進。三月,船至天星所,迎面碰上清軍從惠州來增援的烏尾船10餘只。鄭成功以兩路迎擊,從水路上截擊惠州來的清軍,以陸路攻打天星所。兩路軍隊英勇出擊,大獲全勝。 部隊正要乘勝前進,突然傳來廈門失陷的消息。原來,鄭成功出師南下以後,情況被清軍偵察得知。當時在泉州的清朝福建巡撫張學聖,與駐守泉州中路總兵馬得功、泉州道黃澎商議,決定進攻廈門。參加這次行動的還有漳州守將王邦俊。 馬得功等統轄騎兵,先從五通渡海。他們脅迫澄濟伯鄭芝豹出船載渡。鄭芝豹因為鄭芝龍被扣留在北京,無奈,只好按馬得功等人的要求辦。 清軍衝上廈門,守在那裡的前沖鎮阮引、後沖鎮何德等水師,見清軍來勢甚猛,又有鄭芝豹的船隊幫助渡海,覺得抵擋不過,不戰而逃。而負責留守的鄭芝莞,聽說清軍已經殺過島來便手忙腳亂,早就忘了守備之責和鄭成功之託,連忙搜撿珍寶,席捲而去。他與親信棄城下船,逃之夭夭。這時島上一片混亂,如同鼎沸一般。 鄭成功之妻董氏懷抱祖宗神主帶兒子鄭經跑到海濱,見岸邊有船,便招呼說:" 我董夫人也 。" 舵工讓她上了船,她命舵工把她泊近鄭芝莞的船。鄭芝莞見了董夫人,怕露了馬腳,說他的船是戰艦,不便乘坐,請她到家眷船中。董夫人說 :" 媳婦喜乘此船,今征戰時候,非此船不可 。" 這樣,董夫人手抱神主,與鄭經一起坐在這條載滿財物的船上。神主是鄭氏的一族所系,而滿船的財物則是鄭氏多年的積累,它不僅是家產也是鄭軍給養基礎。 清軍攻入廈門,鄭成功儲存的幾十萬斤大米,9 0 萬兩黃金,幾百鎰珠寶被擄掠一空。 張學聖與嚴黃村、張效齡督率大隊人馬準備入廈門,剛好趕上大海漲潮,他見廈門孤島非容大兵之地,便率人返回駐地。馬得功見後軍已撤,便不敢在廈門坐鎮,在回撤中與鄭鴻逵回防隊伍相遇,雙方發生激戰,馬得功佔了上風。後來施琅率隊進攻,馬軍有所退卻。 馬得功見很難殺出鄭軍防線,便心生一計。他派人駕小船去見鄭鴻逵。馬得功曾是鄭鴻逵標下的守備,他利用這一層關係,派人傳話說 :" 雖然彼此間隔,不過是因為各司其職,但無時不挂念您。如今得功奉令過島,未曾擾一草一木,奈欲退無舟可渡,得功必死於此。得功死分所當然,但就恐怕島上人民因此就不能保全了。而且您的兄長在京,眷口在安平,其能安乎?不如寬得功夫片刻,假渡而歸,一舉兩得,得功幸甚,即您也幸甚 。" 馬得功的話軟中帶硬,鄭鴻逵權衡再三,還是決定放馬得功一條生路。他故意放鬆高崎的防守,並借給馬得功幾隻漁船,渡馬得功的軍隊回泉州。 鄭鴻逵派人飛報鄭成功,懇求班師回廈,拯救島上百姓。 鄭成功率部此時正在大興所。他本來不想回師,要奉勤王大義為先。怎奈消息傳入軍中,軍營內外一片哭聲,他們擔心島上家眷的命運。軍心不穩則難於繼續南下勤王,無奈,鄭成功回師廈門。 四月初一,鄭軍已到達廈門中左所,停泊在浯嶼。但島上出奇地平靜,清兵早已於幾天前就離開了廈門。 鄭成功聽說清軍離開廈門竟是叔父鄭鴻逵所助,大為憤怒,拔刀自斷其發,發誓一定要殺盡清兵。鄭成功下令不許鄭芝莞與鄭鴻逵與各親屬相見。他說:"渡清兵而來的,渡清兵而去的,棄城送給清兵的,都是鄭家的人,廈門遭殃,與清兵有什麼關係呢 ?" 意指是鄭家自已的人害了廈門。 鄭鴻逵派人請鄭成功進城, 鄭成功不同意, 他說:" 叔父與清軍通好,請我回城好像並沒有什麼好意。我不殺盡清兵,我們是沒有相見的日子的 。" 鄭成功又下令所有的鎮將一律不許到鄭鴻逵衙署去。鄭鴻逵也知道幫助清兵的過失,臉上無光,難平鄭成功之憤,便將軍隊帶出廈門,移駐金門的白沙屯,並寫信向鄭成功解釋原因。 鄭成功移駐廈門港,召集諸將評議廈門失守的功罪。對勇於與清兵作戰的,皆給予賞賜,對於棄城而逃的鄭芝莞,按軍令處斬,另外又殺了阮引,棒打了何德。 對於鄭成功不徇私情,嚴明執法,又獎懲分明,將士無不心服,鄭軍的紀律也更加嚴明了。 鄭成功為穩定廈門局勢,將鄭芝莞所運載的金銀財物做為軍餉,並加強防禦工事建設,分別調撥勁旅把守。這樣,島上人心大定,秩序井然,兵堅防嚴。 鄭鴻逵見鄭成功在島上處置有方,指揮得宜,慶幸鄭家的事業有了出色的繼承人,便把自己的船隻兵權都交給了鄭成功,自己則在白沙屯擇地築寨,廣構亭沼,藝花植木,笙歌自娛。鄭成功又重新部署了一下兵力,移駐於金門後埔紮營操練。 至此,鄭成功控制了鄭氏的全部兵權,東南沿海的鄭氏部隊都統一在了鄭成功的旗下。在此後相當長時期內,金廈一直是鄭成功抗清的堅強基礎,更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即將開始。 鄭成功日夜操練兵馬,囤集軍餉,各項事務都已走上軌道。但一向號稱知兵善謀的施琅卻心懷貳志。 由於施琅曾暗中誣告過別人,又在南下勤王時託辭不出征,引起了鄭成功的懷疑。在這之後,施琅因為鄭成功沒有提拔他,便不聽從鄭成功的命令,甚至公開與鄭成功做對。 鄭成功不露聲色,但他已感到施琅桀驁不馴、離心離德,將來必成禍患。 五月二十日,鄭成功下令在船兵將準備出軍,各鎮將提調其所轄部下,命人持令箭催促施顯貴到廈門。 施顯貴到廈門後即被囚禁。並命人到施琅家捉拿了施琅,也軟禁了施琅的父親施大宜及其家屬。 施琅被關押在船上,使用詭計騙過了看守的人,幾經周折,在親戚的幫助下逃往內地。 鄭成功得知施琅逃脫後頓足而嘆 :" 唉!吾不幸結此禍胎,貽將來一大患!" 這話不幸言中,施琅終於投靠清廷與鄭氏為敵,那是後話了。 鄭成功清理了內部之後,著手擴大抗清基地,督師在海澄磁灶地方,以待戰機。 這時,清朝漳州總鎮王邦俊率領海澄馬軍、步軍數千人,也來到磁灶紮營,與鄭軍對壘,企圖打擊鄭軍的發展勢頭。 鄭成功與諸將分析,打敗漳州這一路兵馬,會震懾清軍,又能促進集兵征餉,鼓舞將士的抗清熱情。 鄭成功布置了具體的作戰方案,等待時機發動攻擊。鄭成功布下了一個圈套,準備等清軍進入後,正面進行猛烈攻擊,爾後其他各路包抄而來,要一鼓作氣把清軍消滅。 果然,二十七日,王俊邦帶兵進入鄭軍包圍圈,被鄭軍一鼓作氣打得慘敗,清兵死傷無數,丟下了大量的輜重馬匹。 三天後,鄭成功等回到廈門中左所,對參加這次戰鬥的人員論功行賞。一律按照此前頒布的《殺虜大敵中敵賞格》中規定的中敵賞格加以獎賞。 這是金、廈奠基後的首役,可謂旗開得勝,人心為之大振。由於鄭成功事業有起色,一些舊部也相繼歸來。鄭成功對此非常高興,並對回歸的人加以重用。 隨著兵力擴大和作戰的需要,鄭成功進一步完善了軍隊的編製。他首先設立了禮、智、信、仁、義五營,又設立了英兵、游擊、奇兵、殿兵、正兵五營。 此時同時,鄭成功又委派鄭啟設置了軍器製造局,督造軍器。所造軍器除刀槍等兵械外,還有藤牌、戰被、火筒、火罐等。藤牌又稱為團牌,是專為抵禦滿洲騎兵而設。做戰時士兵三人為一伍,一兵執團牌,遮蔽兩人,一兵砍馬,一兵砍人。團牌兵攻擊滿洲騎兵甚為有效,對清軍威脅很大。戰被又稱滾被,是一床厚二寸的大棉被,由一人攜帶,敵人射箭來,便張開棉被遮擋,箭射過後,便將棉被捲起滾進,同時揮舞雙刀砍敵兵的人馬之足。火筒是用來向敵兵噴射火焰的武器。火罐,其中裝滿火藥,在點燃引信後投向敵兵,以殺傷敵人。鄭軍的武器比較先進,增強了抵抗清軍的戰鬥力。 鄭成功不斷地派兵攻打清朝在福建的各個據點。不久,他佔領了長泰、海澄、詔安、平和。 在作戰中,鄭軍勇往直前,鄭成功指揮若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每次戰爭之後,鄭成功都按《大敵賞格》升賞殺敵有功人員,而對於臨陣脫逃的,或在陣前就斬,或戰後斬首。鄭成功的賞罰分明,增強了將士們的凝聚力,使作戰中的將士們奮勇殺敵,急立軍功。 在鄭軍圍攻漳州城時,固山金礪率兵來解圍。鄭軍退守海澄。清兵炮擊海澄數月,海澄城內一片廢墟。在鄭成功的鼓舞和指揮下,趁清兵進攻之時,頑強防守,又布地炮陣阻擊清軍回撤。清兵慘敗而回。 鄭成功自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到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在海上起兵初期的7 年裡,鞏固了金、廈根據地,擴大了外圍據點,佔領海澄、長泰、漳浦、潮州、潮陽、惠來等城,壯大了實力,為大舉北伐打下了基礎。 清軍以武力" 圍剿" 收效甚小,便著重從政治上對鄭成功實行誘降。 清朝政府先以被拘留的鄭芝龍為人質,對鄭成功進行了多次勸降、誘降活動,都遭到鄭成功的拒絕。 見鄭成功不肯就撫,清朝政府又宣布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鴻逵為泰化伯,鄭芝龍為都督,鄭成功仍沒有歸服之心,仍然高舉" 殺父報國" 義旗,進行抗清鬥爭。 清政府見誘降不成,懾於鄭成功對閩、浙的威脅,於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任命鄭親王世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趕到福建進剿鄭成功。鄭成功以保全軍隊,以逸待勞為策略,來抵抗清軍這次大規模的進攻。於十二月底,鄭軍打敗了濟度的軍隊,大振東南沿海抗清的熱情。 鄭成功率軍經過多年征戰,不斷取得了勝利,成為反清復明鬥爭中力挽狂瀾之師。他還要與其他抗清隊伍聯合,以圖取得更大的抗清戰果。 第四章 孤軍荒野 鄭成功率領鄭家軍進行頑強的抗清鬥爭,取得不斷的勝利。南方逐漸形成了對鄭成功有利的局勢。鄭成功兼蓄其他的抗清力量,發動了圍攻金陵的戰爭,不幸遭到失敗。清政府採取多種措施,要致鄭成功於死地。鄭成功的軍隊被孤立於沿海一帶。 1 、兵敗金陵 鄭成功堅持抵抗清軍,他與西南的李定國遙相呼應,與魯王余部張名振、張煌言互相配合,協同作戰,給了清軍以沉重的打擊。 鄭成功的武裝鬥爭與其他方面相配合,形成了巨大的力量。為了配合西南地區南明政權的作戰,恢復大明江山,他以順治十四(公元1657年)至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發起了三次北伐金陵的戰鬥。 第一次北伐攻克閩安、南台等地。當時清朝在福建、浙江一帶的守城將領,多是明朝降將,鄭成功兵鋒一到,他們便紛紛倒戈迎降。 清朝福建總督李率泰見鄭成功大軍遠出,有隙可乘,便率軍準備襲擊鄭成功在福建的駐地。 鄭成功擔心廈門有失,便留一支部隊守衛浪崎,自己率兵趕回廈門防守,同時派兵到潮州等地徵集糧餉,以備再次北伐。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二月,清軍三路向雲南、貴州進剿永曆政權。鄭成功為了牽制清朝的兵力,開始了第二次北伐。 北伐出發前,鄭成功頒布了嚴格的紀律:官兵除沿途取糧外,不準奸淫擄掠婦女,不準擄掠男子為□,不準牽取宰殺牛畜,不準私人借坐給牌商船,違者斬首示眾,將領連罪。在北伐中鄭成功嚴格執行軍紀,殺掉了一些違紀的官兵。 這次北伐因在羊山遭受暴風雨的襲擊,損失雖然不太重,但繼續北上還是有困難的,便回師舟山,在浙東一帶擴軍籌餉,進行休整,準備再戰。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十三日,鄭成功第三次率軍北上。 出發前,他莊嚴地重申了" 恢復大明江山,上報國恩,下救蒼生" 的決心,再一次頒布了對百姓要秋毫無犯的禁令。 六月十三日,鄭軍抵達鎮江的金山,開始了有名的" 鎮江大戰".在鎮江至瓜州10里江面上,清朝守將用豆木築起長壩,截斷江流,寬3 丈,用泥覆蓋在上面可以跑馬。左右木柵有穴可以射箭放銃。在江心位置有大炮陣、火炮陣。修建這個水壩,花費了上百萬的金錢。然而壩剛建成,就被潮水涌漲,立刻沖斷。 清朝的南京部院郎廷佐親自出來祭江,再把壩修成,設兵嚴守。操江是蔣國柱,滿洲人。總兵是管效忠,撫順籍,滿州人。與鎮江副總高謙共同防守鎮江。 清朝又於談家洲設下伏兵2000名,安上大炮。新操江朱衣助六月十三日到任,守瓜洲。 十五日,鄭軍的海船運兵2300人泊焦山。他們首先派出牛條船,外蒙白絮,內載烏泥,只用幾個人撐舵,揚帆而上。清軍望見了,就大量發射炮彈。海船駛近大壩,又從從容容回去了。 清軍發射的炮彈像大雨一樣密集,炮聲晝夜不絕,像天上打轟雷一樣響,300里地以外都能聽見。 共發射炮彈500 發,卻沒有傷著一艘船。鄭軍海船在江上上上下下,循環多次。一方面是為了誘使清軍放炮,消耗其炮彈,另一方面是運送水兵潛入水中去破壞大壩在水中的一些設施。 十六日,鄭軍估計炮彈將用完了,便全部駛過鎮江,結果清軍沒能擋得住。 十七日,鄭軍登上瓜洲,從後寨殺入。清兵出來抵禦。原來東門外有高岸,清軍騎兵在那兒排成排,拉開打仗的架勢。可是鄭軍士兵卻在兩旁的水田裡用大馬刀砍馬足,清軍大敗。 朱衣助剛到北門察院的衙門裡,發令旗向安徽求救,忽然左右向他報告 :" 老爺,不好了,鄭軍殺來了 。" 話還沒完,便進來兩個人,把朱衣助抓起來去見鄭成功,鄭成功撫慰一番,把他放了。 鄭將劉某,乘東門之勝,追進瓜洲城裡,將沿江炮移向談家洲向清軍猛轟,把清兵打得一片混亂。這時有鄭軍20名士兵,忽從江中浮了上來,持長刀亂砍,殺得洲上的清兵亂跑逃命。鄭軍水師又到,以上千人追殺,清軍2000人都被消滅。 鄭軍又把大炮移到瓜洲猛轟鎮江,鎮江向南京告急,南京派洪承疇麾下羅將軍鐵騎千人前來援救。鐵騎兵鐵甲如雪,南征中屢屢取勝。羅將軍大言不慚地說:" 這些海盜不夠我殺的 !" 便想入江剿絕鄭軍。 這時,蘇、常四郡軍隊畏鄭軍如虎,見京軍想居前隊,都暗暗慶幸。常州王總鎮、無錫守備張科、江陽守備施某,與羅將軍、管提督等兵九隊,共150 00人,羅兵為第一隊,管兵為第二隊,常州王兵為第八隊,無錫、江陰兩營跟著。 京軍驕躁,急著與鄭軍接戰。可是鄭軍的海船在江上忽上忽下,見清軍在南邊,就停泊在北邊;見清軍在北邊,就停泊在南邊。鄭軍表面上看起來是畏懼清軍而逃避,實際上是誘引清軍。 就這樣,清軍跟著鄭軍兜圈子,走了三天三夜沒有休息,弄得十分疲勞。當時正是酷暑,又連日多雨,熱後下雨,雨過又熱,熱氣薰蒸,清軍將士穿著鎧甲實在是受不了。況且是大熱天,渴得厲害,大軍雲集,飲水供應不上,很多人喝馬尿解渴。馬走了三天三夜,也渴得直張口喘息。城中人送飯到江邊,清軍根本吃不下去。 這時鄭軍前陣用的是長槍,次陣用的是團牌,第三陣用的是倭銃。每一隊50人,前面有五色旗一面領頭。每隊有滾被2 人,團牌2 人。鄭軍按鼓聲緩急來調整部隊前進速度。 因為鄭軍多為步軍,清軍很輕視。過去清軍作戰,凡騎兵遇步兵,後退數丈,加鞭向前突進,敵陣稍動,就乘勢殺入。敵步兵自相踐踏,進而清軍騎兵遊動砍殺,常常以此獲得勝利。而這一次清軍騎兵戰術不靈了。 清軍騎兵衝殺而來,鄭軍嚴陣抵擋,屹然不動,都用團牌蔽擋,看上去像一堵牆。清騎兵三進三退,對鄭軍無可奈何。正在這時,鄭軍背後升起黑煙,待清軍再沖時,鄭軍已疾跑到清軍馬前殺人了。鄭軍用的是3 人1 隊的團牌殺人砍馬陣。鄭軍用的長刀刀鋒特別鋒利,一刀就能把鐵甲軍馬砍為兩段。原來鑄刀時,用鐵匠百人挨遞打1 刀,故鋼刃特利。清軍士兵說 :" 鄭軍厲害,1 刀殺6 段。" 大家問是什麼緣故,他說 :"3人騎馬賓士,他以刀一齊削去,6 條馬腿都斷了,這不是砍6 段嗎 !" 然而當時鄭軍雖勇,但清軍騎兵卻不馬上退去,這是因為管效忠站在第二隊,誰退就殺誰。 戰鬥打了很久,鄭陣中一將舉白旗一揮,兵士立即兩邊分開好像要退避,有的走不及,就伏在地上。 清軍望見,以為鄭軍要逃跑,可以乘勢衝殺,就馳馬向前。不料鄭陣中忽發一聲炮響,士兵全都殺出來,殺死清軍1000多人,嚇得清軍都散了。羅部下白先鋒,朗部下王先鋒,都被殺死。管效忠換了3 匹馬才逃走,原來他一上馬馬頭就被砍落。 清軍退到銀山上,追兵趕到;又走山上,很久才衝下來,鄭軍不動,都是鐵甲胄,鐵面罩子,只露兩足。用長刀破清軍騎兵,銳不可擋。清軍大敗。 二十日,管效忠率清軍與鄭軍戰於揚篷山中了鄭軍的陣法,之後又遭鄭軍追擊,清軍潰敗。 管效忠出兵時有4000人,到最後只剩下14 0人了。他不禁長嘆說 :" 我自滿洲入中原,身經十有七戰,沒有這兩陣那樣死戰的 !" 常州王鎮兵僅存37人,高謙只剩80騎退入鎮江。 鎮江城門緊閉,城內人心惶惶。鎮江守將高謙與太守戴可立,把炮架在城上準備守城。鄭將馬信騎馬來到城下大喊 :" 速速獻城,遲就屠城了!今外兵已殺盡,你們不信,請看揚篷山 。" 守城人非常害怕。次日戴可立率人出城迎鄭軍入城。 鄭成功問戴可立 :" 你是戴太守嗎 !" 戴可立說 :" 是,請鄭帥發落。" 鄭成功說 :" 你本無罪,念你獻城有功,仍命你為太守 。" 鄭成功進入鎮江後安撫百姓,獎賞從征將士。鎮江上下一片歡騰。 鄭成功乘勝發出聲討清朝的檄文,全文如下:" 恢復天下兵馬鎮國大將軍鄭,為義切君親,聲援南北、計圖恢復,布告同心鼎造中興,早膺上賞事。切惟王者一統,治服四夷。大義嚴於春秋;首言尊攘,豐功勒於秦漢,不諱鞭驅。粵我大明三百年基業,德配唐、虞;先皇帝十七載憂勤,功侔天地。胡天不弔,國步多艱。 一禍盛世之頑民, 再□滔天之逆子。肆予荼毒,繼被腥膻。裂寇毀冕,羞此沐猴;斷髮文身,操同人彘。寡人婦而孤人子,不聞塞上飛鴻;南走越而北走胡,儘是長平坑卒。慘矣黔首靡遺,幸而蒼天悔禍。東南占天子之氣,四海獻赤帝之符。恭遇皇帝神武天援,仁孝性成,英協高皇,勛追成祖,文稱師濟,武列糾桓。不期而會者海外一十四國,同心而應者土司三百五營。連袂雲,揮汗雨,誰雲越士三千;左帶山,右礪河,不弱秦關百二。領滇、黔而鎮巴蜀,牧養秦、晉之效,群定冀北;踞湖南而跨嶺表,擊楫閩、粵之□,小視江東。惟鐘山抷土,乃十七帝之英靈,於茲憑式; 南國士民,受三百年之恩養, 報效於今。先取金陵, 肇開皇業。獨是麻、 黃為蜀地之咽喉,英、霍、為楚、豫之指臂,左連東吳,右通濠、泗。其間削籍勛耆,埋名隱姓;忠臣義士,劍俠奇人。細柳聞天子之詔,尺土龍蟠;大樹振將軍之名,千里尋穴,矧崇山久成鐵籠,峻壘願借金湯。凡我同仇,義不共戴。勿奪先聲,徒成烽火之戲;矢為後勁,同堅背水之盟。且一戰而敬謹授首,再戰而貝勒成擒。招來萬億遊魂,屈指二三餘逆。於此人力,可卜天心。瞬息夕陽,爭看遼東白豕;滅此朝食,痛飲塞北黃龍。功永勒於汾陽,名當垂於淝水。世受分茅,勛同開國。謹檄 。" 檄文富有文彩,鏗鏘有力,表現了鄭成功的儒家風範,對於北攻金陵,反清復明,確是一個鼓舞人心的號召書。 北伐軍一開始就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聲威大振。東南各地的反清力量紛紛起來響應。清朝政府大為震驚。在一個接一個的勝利面前,使鄭成功求戰心切,想很快攻下南京,然而卻導致兵敗金陵無功而還。 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六月二十八日,鄭成功召集諸將商議進攻南京。甘輝認為北據瓜洲、鎮江而截北來援軍,南佔北固山而封江浙通路,則金陵可以不勞師而收復。鄭成功則不以為然,決心立即進取南京。甘輝又建議從陸路進攻快,可以一鼓作氣拿下南京,又可沿途攻州破縣阻截敵人援兵,鄭成功也沒有採納。 七月四日,鄭成功率北伐大軍乘船溯流而上,猛撲南京。沿途守將聞風喪膽,紛紛獻城歸順。鄭成功七月七日到達南京城外觀青門。 由於鄭軍的聲威,所到之處聞風投順,甚至出現了一些戲劇性場面。鄭成功派小哨徐明等前行蕪湖,因為誤入浦江港,遇上了敵兵。這時鄭軍只有虎衛將4員剛登上岸,他們面對清兵200 人,徐明等小哨4 人也只好上岸相助。清兵200人面對這8 員猛將竟不知所措,以為天兵驟降,驚惶逃走。這8 人乘勢追到蕪湖南門,而蕪湖守兵都從北門逃走。城中百姓迎接這官兵8 人入城鎮守。大街上很快流傳了童謠:" 是虎乎否?八員鐵將,驚走滿城守虜 。" 鄭成功到了南京城下,不禁感慨萬千。望著煙波浩淼的江面和籠罩在霧中的城樓,他壯懷慷慨賦詩: 縞素臨東誓滅胡, 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鄭成功大軍包圍了南京城, 並重申《 搶掠姦淫軍令》,強調軍隊的紀律。南京城下旌旗飄動,金鼓齊鳴,一派雄武氣象。 鄭成功大軍包圍南京,江南各地為之震動。負責江寧駐防的管效忠不敢出戰,緊閉城門防守待援。 南京城裡已慌了手腳。鄭軍從捉到的一名從南京出來送情報的人員那裡,了解到城中的情況。原來南京總督管效忠自鎮江敗回後,知道鄭軍即將進攻南京,便日夜督理防城器械,並派人前往蘇、松等處求取援兵,同時向北京清廷緊急奏報求援。 城中守軍已被嚇破了膽,奏報中稱海師20餘萬,戰船千餘艘,俱全身是鐵,箭穿不透,刀斬不入。從瓜洲、鎮江敗回的兵將,仍然驚魂未定。指揮戰局的人也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鄭成功得到這個情報非常高興,他說 :" 城內到了這種程度,南京一定會投降的 !" 鄭成功命人起草了一份勸降書,指出南京的困難,勸其投降,隨後將信綁在箭上射入城中。 七月十二日,鄭成功率文武官員拜祭大明太祖朱元璋。江風習習,松濤浩浩,鄭成功與諸將全身縞素,向孝陵方向跪拜。鄭成功淚流滿面,諸將也無不哭泣。 在一片得勝聲中,諸將紛紛請求早日攻城。大將周全斌說 :" 如今已佔領瓜洲,用兵貴在神速,如果一鼓作氣將南京拿下,將皇帝迎駕過來,那麼中興大明便指日可待了 。" 大將甘輝說 :" 大軍在城下駐紮太久,容易失去銳氣;而且日久如果清軍援軍一到,要多費一番功夫。請求您快一點指揮攻城 。" 鄭成功卻另有一番考慮。他認為清軍懼怕鄭軍,即使不降也會逃走,而不必勞師攻城,造成太多的殺戮,使南京百姓也跟著遭殃。 鄭成功在這件事上犯了戰略上的錯誤。他錯估了當前的形勢,被以前所取得的勝利沖昏了頭,而自以為清軍必然或降或走。 當然,鄭成功不急於攻城,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此如當時的槍炮尚不十分充足,其他各路抗清兵馬尚未到來等。正是由於他的過於自信、過於慎重,失去了攻下南京城的大好時機,導致了這次北伐的失敗。 還有一種說法,說是鄭成功中了城內清軍的緩兵之計。說城中守軍答應30日後獻城,因為30日內守城者失城,會累及家眷。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首先,尚沒有從別處見過清方關於" 守城三十日失守,不再罪及妻孥" 的記載,其次,鄭成功不會輕信守城者沒有實際行動的承諾。 江南各處不斷有歸附鄭軍的官兵,從形勢上看鄭軍的威望與日俱增。然而鄭軍也正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自己的優勢。 鄭成功傳令各提督統領,限令二十二日安炮攻城。 然而清兵援軍已開始向南京集中,總兵梁化鳳於十五日自崇明赴援,突圍入南京城,與城中守軍合為一股,加強了防守力量。 二十一日,鄭軍截獲了城中的塘報,說各處清兵已經齊集南京,欲來衝殺,與鄭軍一決勝負。鄭成功布置軍隊迎戰清軍。 二十二日中午,雙方炮戰正式打響。清兵在儀鳳門安置火炮,與鄭軍前鋒陣對擊,鄭軍的炮架設在路口,全被擊碎,官兵無立足之處。接著清軍擁大隊衝出城來,也有的從屋頂上衝下來,鄭軍救應不及,前鋒鎮余新、左營董廷,和大小將領官兵全軍被殲。中沖鎮副將蕭拱柱也陣亡,蕭拱宸浮水而逃。清兵趁勢蜂擁出城紮營。 首戰遭受挫折,鄭成功當晚重新布置了兵力,傳令抽兵駐紮觀音山待敵。鄭成功的部署是:左先鋒鎮楊祖,統援剿右鎮姚國泰,後勁鎮楊正,前沖鎮藍衍屯紮大山上,做犄角應援;中提督、五軍,伏在山內;左武衛、左虎衛,列在山下迎敵;鄭成功督右虎衛、右沖鎮萬祿,在觀青門往來應援;後提督、宣毅左等堵御大橋大路;右提督、宣毅後鎮、正兵鎮,由水路抄躡敵後;左沖鎮專理水師,防止敵兵由水路抄來。 鄭成功的這個布陣犯了嚴重的錯誤。他將兵力分散於難於及時救援之地。一旦一路遭到清軍優勢兵力的攻擊,其他各路很難及時趕到救援。 這天晚上,清兵乘勝逼近鄭軍營地紮營對壘。 二十三日辰時(上午9 點左右),清兵大隊人馬數萬人從山後抄出,南沖左先鋒鎮之營,但鄭成功已傳令中軍營,無令不許輕戰,而山上山下又隔遠不見,只聽清軍的衝殺聲。清兵動用了全部的攻堅器械,炮火交集,鄭軍無處容足。清軍一齊下馬死拼,鄭軍將士冒死迎戰。鄭成功派遣右沖鎮、右虎衛鎮前往援助,但山高爬不到,左先鋒寡不敵眾,已被清軍殺敗。前沖鎮藍衍戰死陣中。清兵乘勝從山上衝下,中提督、五軍等在山內被圍,死戰不得突圍相繼陣亡。左武衛、左虎衛在山下整軍死拼,但大勢已去,獨立難支,也終於被殲滅。後提督堵御大橋頭,遭到清兵首尾夾擊,被殲滅。 鄭成功見敗勢已定,便指揮軍隊撤退到船上。清軍水師這時也攻擊過來,左沖鎮一面堵截反攻,一面保護其他官兵撤離。清兵畏懼鄭軍的水師,不敢輕易再戰,因為水戰是鄭軍的優勢。 當晚,鄭成功傳令撤往鎮江,並讓左沖鎮、宣毅後鎮殿後,並援救從戰場上逃回的士兵。 鄭軍官兵陸續從水路陸路逃回的很多,但檢查軍隊,不見大將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藍衍,副將魏標、 朴世用、洪復,戶官儀衛等人。 北伐的17萬大軍也傷亡過半。鄭成功不覺放聲大哭" 今日慘敗,實乃我一人的罪過,成功有何面目再見東南父老 !" 10餘年來日夜思慮謀劃的北伐壯舉,就此以慘敗結束了。鄭成功的中興事業,受到了嚴重挫折。 2 、遭受清廷會剿 當鄭成功直搗金陵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清廷極為驚慌。順治帝曾想遷都,在皇太后勸說下他便親自前往南苑練兵,準備親征。不久,清軍大獲全勝的消息傳來,順治帝非常高興。 這時,清軍在雲南、貴州也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南明永曆皇帝逃往緬甸,李定國逃往雲南少數民族地區。這樣,清廷就決定全力以赴,圍剿鄭成功這支孤軍。 清廷不再以和談來爭取鄭成功了,而是採取強硬態度。逮捕了私自與鄭成功聯繫的馬進寶,以內大臣素達為安海將軍,與浙閩總督李率泰,準備共同領兵攻打廈門。 鄭軍在南京的戰敗,使兵力損失大半。沿江所佔領的州縣又全部丟失。張煌言的部隊也因鄭軍兵敗成為孤軍而被殲滅。 戰後,清廷對江南各府州縣迎接鄭成功的人進行了嚴厲的追查,株連被殺的極廣,十分慘痛。經此一挫折,江南士民盼望恢復,懷念故國之心,遭到巨大打擊,從此死灰再也難於復燃了。 整個形勢對鄭軍極為不利。在軍事上鄭軍成為一支孤軍;在政治上江南百姓面對清廷的殘酷鎮壓,不敢再對鄭軍友好了。 鄭成功重新調整了軍隊的組織、將領,分派各鎮到溫州、台州、舟山各港地方屯紮、征餉,休養訓練。 同時,鄭成功發布告示,廣行招募舊時散逸的將官兵,修整船隻,備造軍器,兵力漸漸有所恢復。 通過這次北征,鄭成功更感到需要有更為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供鄭軍長期堅持抗戰。因為他更清楚地認識到了清軍的實力和自己在整個局勢中所處的不利地位。東進台灣,轉移根據地是他思慮已久的事情。他考慮派遣前提督黃廷、戶官鄭秦督率援剿前鎮、仁武鎮前往台灣,打平障礙,安頓將領官兵家眷以為長久之計。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鄭成功駐于思明州演武亭,繼續整軍練武。他祭祀陣亡將士、安撫陣亡將領家屬,厚給撫恤,議定南京戰役的功罪,使人心漸漸穩定,兵力又有所恢復。 三月,鄭成功得報,說清將素達已到達泉州,正在修理水師,準備要來攻思明。 四月,探報稱清兵出征馬匹已備齊,船隻器械、舵梢也備好,定下期限,即將來進犯思明。 鄭成功派人將各提督統鎮官兵家屬搬往金門,並布下重兵結為船隊,前往崇武停泊,以抵禦泉州港和所有從上流來的清兵船隻。為鼓舞士氣,鄭成功向全體官兵發出一道諭令。 他在諭令中指出鄭軍的優勢,清軍的短處,以消除官兵中存在的畏清心理。鄭成功回顧了與清軍在瓜洲、鎮江之戰,說明清軍並非不可戰勝。而且此次清軍捨棄了馬之長技,而與鄭軍爭衡舟楫之間,不僅船隻少,而且所用人員也大多是叛降者。因此,鄭軍能取勝是很明顯的。為了激發將士鬥志,他約定又特設一賞格,不論大小將領官兵,一律照賞格立功受獎。 四月二十六日,清軍泉州港水師船隻200 余艘,進到祥芝澳,步兵登陸,船隻傍山邊而行,停泊在圍頭,步兵就地紮營。鄭成功則一切準備完畢,只等敵人來攻時給其回擊。 五月,李率泰和素達,帶領降將施琅、黃梧等人合力進犯。素達兵進海門,李率泰兵進金門附近浯嶼。 五月十日,雙方在海上大戰,各有傷亡。中午時分,鄭成功站在中軍艦上,一手拿著指揮旗,一手拿著寶劍, 問左右將領 :" 海面是否已經平靜了 ?" 諸將回答 :" 平靜了 。" 鄭成功胸有成竹地說 :" 海流平靜就潮轉,潮轉風就隨之而轉 。" 於是下令發出信號,命令各船發起進攻。鄭成功下到八槳快艄上,來往巡視,鼓舞士氣。果然,頃刻之間,海面上颳起了強大的東風,波濤翻滾,船隻上下猛烈顛簸。 鄭成功手持戰旗,指揮各船與清軍交戰。清軍在鄭軍的攻擊下陣腳大亂,死傷無數。李率泰領兵從浯嶼趕來增援,被早有準備的鄭軍兩面夾擊,焚燒清軍船隻。敵船處於逆潮之中,船隻互相碰撞,損壞無數。船上清軍,站立不穩。鄭軍掩殺過來,清軍大敗。 清軍由素達、施琅率領另一部,與鄭將右虎衛陳鵬相通,準備趁機渡過廈門。由於陳鵬的疏忽,其部將陳蟒率兵突殺清兵,殿兵鎮陳璋聽到殺聲也來夾擊清軍。清軍所有先鋒船隻,全部被擊沉。素達、李率泰收拾殘兵,狼狽逃回,士兵損失十之六七。而通敵的陳鵬,被鄭成功抓住,訴斥其罪過,並將其斬首,以正軍法。 從此以後,素達、李率泰的軍隊再也不敢來進犯了。在軍事處,清廷到了對鄭軍無可奈何的地步。 六月,鄭成功派使者去見素達、李率泰,並送去婦人穿戴的衣帽,要求他們進行決戰,否則,便接受巾幗表示低頭認輸。素達、李率泰忍受鄭成功的侮辱,始終不敢再戰。素達在朝廷的壓力下,不久便在福州吞金自殺了。 鄭軍雖打敗了清軍的進攻,暫時保存了基本力量,但整個抗清形勢,對鄭軍是極為不利的。 清軍在對鄭軍武力會剿失敗後,暫停了進攻,但卻同時加緊了對鄭軍的封鎖。鄭軍的處境日益不妙起來。 3 、"平海五策" 素達、李率泰被鄭成功打敗以後,清政府看到鄭成功仍得到東南沿海人民的擁護,東南沿海一時難以平定,感到非常棘手。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採納了原是鄭成功部屬、熟知福建情況的降將黃梧提出的" 平海五策 " ,想把閩、浙沿海一帶的老百姓與鄭成功隔離開來,切斷鄭成功與老百姓的一切聯繫。 黃梧熟知鄭軍及東南沿海的情況,他給清政府呈上的所謂" 平海五策" 具體內容是: 一、金門、廈門以小小的彈丸之地,之所以能夠抗守至今而不潰敗,是因為沿海百姓為了獲利不怕走險,供應給鄭軍糧餉油鐵桅船等物資。如果將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居民全部遷往內地,並設立邊界,派兵把守,不許百姓到沿海生活,防止百姓與鄭軍接觸,那麼就切斷了鄭軍的物資來源,鄭成功就不攻自滅了。 二、將沿海的船隻全部燒毀,不許寸板下海。所有入海的河流處都禁止木材運送。如果有違反的,立刻殺死。如此一來,鄭軍雖然人多船眾,但船隻日久無法修復,自然腐爛。而糧草也無法接濟,只有瓦解條主要是斷絕鄭軍的海上交通工具的來源。 三、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居住在北京,鄭成功常通過南北往來的商販探聽清政府的消息。應立刻追查通送情報的人,並嚴加懲治。貨物政府沒收。這一條是要斷絕商人同鄭軍的聯繫,主要是切斷鄭成功的情報來源。 四、鄭成功家的墳墓,現分布在各處。叛臣賊子,應該誅殺其九族,他的祖墳也不能放過,應該將其全部毀掉,使其命脈斷絕。清政府也同意此條策,除有迷信的念頭在內,也是想給鄭成功以精神上的打擊。 五、東南沿海投誠清軍的官員,散居在各府州縣,倘若從中搗鬼,又會給地方造成禍亂。可將投誠的官員遷往各省,進行分墾荒田,不但可以解散他們內在的不良聯繫,還可以開拓疆土之內的地方,富足國庫的收入。 清政府採納了黃梧的" 平海五策 " ,派遣兵部尚書蘇納海到福建監督執行,強令沿海地區百姓放棄自己的家園和田地房產,內遷30里。並嚴令沿海地區軍民人等,寸板不得下海,違者處斬。清朝在福建、廣州的各級政府官吏和衙役,有許多原本就是鄭成功派出的密探,有的早已被鄭成功買通,替鄭軍收集情報。黃梧掌握這些情況,把這些人全部處死。 "平海五策" 斷絕了鄭軍沿海百姓的聯繫,也斷絕了商人與海外的聯繫,結果反而使鄭軍後來得到了全部的對外貿易之利。然而在" 平海五策" 剛剛出籠的時候,確實給鄭軍造成了不小的困難:由於情報來源被切斷,使鄭軍不能了解清軍的動向和情況。 鄭軍龐大的商業網,過去從內地購買生絲和絲綢等土特產,船運到日本、巴達維亞等地,換回白銀、胡椒等中國缺乏的物資,獲利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而" 平海五策" 斷了鄭家財路,僅靠孤懸海上的廈門、銅山、南澳幾個海島,很難供養龐大的軍隊,支持局面。 這時候,清政府又將靖南王耿繼茂調往福建,與鄭成功對峙。此時其他抗清力量已基本瓦解,只剩下鄭成功孤軍奮戰,形勢異常險惡。 要想保住鄭軍,把抗清鬥爭堅持下去,必須打開新的局面,僅限於東南海上這點地方,是無法恢復大業的,甚至想避免再次遭到清軍的打擊也是困難的。 這一切都促使鄭成功決心收復台灣,趕跑荷蘭侵略者,光復祖業,為恢復大明江山創立新的根據地。 4 、寶島台灣 鄭成功決心平定台灣,把它作為自己的基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鄭成功下令各鎮大修船隻,聽候出征命令的下達。 他認為,雖然鄭軍勝了素達一仗,但清朝未必肯就此罷休。鄭軍南北征戰,家屬也跟著受勞累。而何斌已向他獻了台灣地圖。台灣田園萬頃,沃野千里,每年可得餉稅數十萬。當地百姓尤其擅長造船制器。 雖然現在台灣被荷蘭人佔領了,但城中的荷蘭兵不到1000人,可以很容易地攻打下來。把台灣奪回來,做為鄭軍的基地,可以安頓將士家屬,可以徵兵練兵,南征北戰時不再有後顧之憂了。 那麼台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 台灣處於福建的東面,由一個大島及其周圍14個小島,再與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共79個島嶼組成。台灣位於東海和南海的中間,西面隔著一道台灣海峽,和福建咫尺相望。從福建坐帆船去台灣,遇著順風,只要一夜就可以到達。 台灣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 很早以前,台灣和大陸就有文化上的聯繫。台灣出土的石器,像石斧、石錛和石鏃,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出土的石器屬於同一類型。台灣出土的彩陶器和黑陶器,證明台灣的新石器文化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早在公元230 年的歷史文獻上,就已經有了關於台灣的記載:三國時期(公元220- 280年),東吳曾派大將衛溫、諸葛直帶兵到過台灣。那時台灣的名字叫夷洲。這是漢族人民大規模到台灣的第一次。 公元605 、607 年,隋煬帝楊廣曾兩次派人到台灣島上,慰諭當地的居民。那時台灣的名字叫流求。從此以後,台灣和大陸的聯繫就更加密切了。 曾經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年)中過進士的施肩吾,不願做官,帶領他家族的人遷居在澎湖。他曾寫過一首《題澎湖嶼》的詩,後被收集在《全唐詩》中。這首詩反映了他的生活: 腥臊海邊多鬼市, 島夷居處無鄉里。 黑皮少年學採珠, 手把生犀照鹹水。 寬闊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福建海官監督趙汝適寫《諸番志》,在《毗舍耶》條中寫道:" 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 。" 這說明在此以前台灣已正式納入中國行政版圖。 到了元朝(公元1279- 1368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設立了一個衙門叫做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 明朝初年,鄭和率船隊西行時,曾到台灣停泊取過淡水。到明朝末年,居住在台灣的漢族人口,已經達到10萬以上。 到了17世紀,由於漢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長期的辛勤開發,台灣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常受倭寇的騷擾。這個時候,歐洲殖民者的勢力也伸展到東方來了,台灣這個寶島成了他們的掠奪對象。 這些西方來的海盜們瘋狂地搶掠台灣人民的財產,肆意地虐待甚至屠殺台灣人民。為了爭奪資源,他們彼此之間也互相排擠。這些侵略者,給台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為了反對侵略者對我國領土的侵犯,我國的許多仁人志士,同侵略者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 在17世紀早期有著名的沈有容" 殲倭寇,退荷兵" 的鬥爭。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福建浯氵與 ( 金門 )守將於寒冬臘月率軍渡過大海,與倭寇展開激戰,掃清了倭寇,使島上平靜了10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沈有容又在澎湖以武力逼走荷蘭侵略者。 但荷蘭侵略者卻盤踞在台灣本島,共達38年之久。 鄭成功對進攻台灣恢複本土的計劃思之已久。當時鄭成功表明了取台灣為根據地時,許多將領面有難色,但沒有人敢反對。只是宣毅後鎮吳豪曾到過台灣,說台灣風水不好,外地人去了會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鄭成功對他很不滿。眾人中只有協理五軍戎政楊朝棟倡言東進台灣計劃可行,鄭成功對他大加讚賞。 於是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十日,督軍來到料羅澳,只待順風便傳令向台灣進發。 鄭成功的這次軍事行動,可謂死地求生。從此,鄭軍的發展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五章 光復台灣捍炎黃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只因它地處遠離大陸的海洋中,時常受到侵略者的襲擾。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無數的炎黃子孫與侵略者展開鬥智斗勇的激烈鬥爭。荷蘭侵略者佔據台灣達38年之久。鄭成功率領鄭軍,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打敗了洋槍洋艦裝備的荷蘭侵略者,收復了屬於中國領土的台灣,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和炎黃子孫的尊嚴。 1 、荷蘭東印度公司 侵略台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於1602年。它雖然被稱作" 公司 " ,實際上是荷蘭殖民者向亞洲進行殖民侵略的國家機關。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台灣侵略的野心由來已久。 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提督韋麻郎,率領3艘戰船,趁著明朝軍隊撤換防務的機會,於七月十二日乘虛在澎湖登陸,這是荷蘭最初侵佔台灣的日子。韋麻郎佔據澎湖,派人到福建要求通商,並伐木頭修房屋,企圖長期佔領澎湖。 明浯嶼守將沈有容主張堅決抵抗。因為荷蘭人提出的條件是經商,因此先同其談判,先禮後兵。這一次,福建出動了戰船50艘,駛到澎湖,沈有容親任談判代表。沈有容義正詞嚴地告訴荷蘭人 " 要通商, 不可以;要打仗,睜眼看看我們的戰船". 韋麻郎知道澎湖不能佔據,便請求沈有容" 乞代奏通市 " ,賴在澎湖不走。福建政府看到了這一點,不準奸商下海接濟物資,否則處死。入侵者看到賴著不走只有餓死,而交戰又不是明軍的對手,便乖乖地在十月二十五日從澎湖撤走。 明朝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又一次侵入澎湖,實行野蠻的搶地、搶物、搶人的政策。 他們侵入澎湖後," 掠漁舟600 余艘,俾華人運土石助築". 強迫中國人建造城堡炮樓,想長期侵佔。荷蘭殖民者不把中國人當人看,給很少的報酬。 長期的沉重勞役,使1500名勞工竟餓死了130 0 人。城堡建成後,他們又搶了270 名中國人裝入船中, 運往巴達維亞(東印度公司所在地,今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 途中因虐待而死和病死的將近一半,到岸僅剩137 人。 為了公司賺錢,荷蘭殖民者繼續在澎湖搶劫人口,運到巴達維亞。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荷蘭人在澎湖搜集中國人1150名,一半因疾病、飢餓及強制勞動而死,剩下571 名中國人在運往巴城過程中死去473 名,剩下的98人運達時又因病死去6 5 名,生存者只有33名。由此可見荷蘭殖民者是何等殘酷、野蠻! 荷蘭殖民者又要求在福建通商, 遭到拒絕。 福建巡撫南居益調兵10000人對付荷蘭軍1000人,經過半年的戰爭,最後將荷蘭侵略者趕出了澎湖。 但荷蘭軍殘部逃往台灣,暫居台南,這就在中國的土地上養虎為患,使荷蘭侵略者佔據台灣達38年之久。 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侵略者在台灣南部修築了一個大城堡,叫做赤嵌城。不久,西班牙殖民者又來侵佔台灣北部。為爭奪台灣,荷蘭人打跑了西班牙人,控制了基隆和淡水兩個海港。南部沿海區域便落入荷蘭殖民者的手中。 荷蘭人強佔台灣人民的田地和房子,收取台灣人民的地租。荷蘭人每年從台灣輸出蔗糖80000 擔,鹿皮50000 張, 從中獲利30萬盾(荷蘭貨幣稱盾)。不只是這樣,他們還向台灣人民徵收人頭稅,漢人凡年滿7 歲的,不分男女,都交納人頭稅4 盾,僅此一項每年從台灣人民手中搶走33750 盾。他們通過各種辦法剝削高山族人,徵收名目繁多的狩獵稅。此外,還通過欺騙經營,掠奪各種物產。在荷蘭侵略者暗無天日的統治下,台灣人民過著貧困悲慘的生活。 荷蘭侵略者在政治上的壓迫和經濟上的剝削,激起了台灣人民的堅決反抗。 目加溜灣社、新灣社、麻豆社高山族同胞都曾進行過激烈的武裝反抗,都被荷蘭侵略者血腥地鎮壓下去。此後,他們加緊在高山族人民中間傳教的辦法,進行文化侵略,妄想麻痹人民的鬥爭意志。 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郭懷一為首的英勇的起義是台灣人民最大的一次反抗荷蘭侵略者的鬥爭。荷蘭殖民軍趕來鎮壓,郭懷一戰死,起義群眾堅持10多天鬥爭後被鎮壓下去。荷蘭侵略者以慘絕人寰的手段對付起義群眾,屠殺了8000名起義的漢人和無辜的婦女兒童,並採用肢解起義領袖的手段向未死的中國人示威。 事件平息後四年,負責鎮壓這次起義的荷蘭頭目孚爾堡,在給巴達維亞總部的報告中,坦白地承認他很害怕漢人與高山族人又來一次起義,並說常常為此整晚睡不著覺。他說 :" 據我估計,台灣島居民數目超過10萬,除此之外,每天可以看到各式華人成群結隊而來,他們很容易跟土著(指高山族)勾結髮動陰謀。" 他聽說鄭成功是郭懷一起義的直接支持者,更加害怕。他後來招認:他非常害怕這時正在東南沿海發展壯大的以鄭成功為中心的武裝力量。他說 :" 當我在台灣,一想起可能將不幸落在我們身上的那個人(指鄭成功)時,我的頭髮就不由自主地直立起來 。" 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殖民者慣用的手段統治著台灣,台灣人民生活在暗無天日的氣氛中。本土鬥爭的失敗,使他們熱切地盼望鄭成功早日打回來,收復台灣,趕跑侵略者。 鄭成功不負台灣人民的期望,正一步步地向台灣打來。 2 、兵指台灣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二十七日,海風順向台灣,鄭成功下令大軍開駕,向台灣進發,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 鄭成功的這一舉動,雖是為了保存實力企圖發展之舉,但卻也因此成為留芳史冊的民族英雄。歷史會選擇一位英雄去建立偉大的事業,而歷史又為實現它提供了條件。 鄭軍的戰艦在海面上排開,旌旗蔽日,戰鼓喧騰。400 余艘戰船滿載著25000 余名將士向東進發。 但東征的開始並不順利,大師剛走到柑桔嶼,海上便變了風向,鄭成功不得不下令收兵回到澎湖(山時)內嶼。 此次東征,鄭軍並沒有多帶糧食,因為何斌送來情報時說用不了幾天就會到達台灣,到了以後糧米就會供應不竭。 何斌原來是鄭芝龍的部下,在名義上是一名通事(即翻譯),實際上暗中替鄭成功管理在台灣的稅務,受鄭軍戶官鄭泰委派,成為鄭成功在台灣的代理人。 他暗中給鄭成功繪了一張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的軍事部署圖,並探知了一條經鹿耳門到台灣的秘密航道,為鄭軍攻克台灣做了很大的貢獻。後來他替鄭成功在台灣收稅的事被荷蘭殖民者發現,並罰了重金,何斌設計逃出台灣,乘船到廈門到了鄭成功軍營中。 鄭成功為糧食吃緊非常著急,他下令戶都事同游擊等就澎湖36嶼內向百姓派取行糧,以解決急需。 各澳長都被調來追取搜尋。但兩天過去了,各澳長回稟說,各嶼並無田園可種禾粟,只有蕃薯、大麥、黍稷等可供食用,一升一升地從各家湊集,一共才湊了百餘石。這還不夠大軍一頓飯用的。鄭成功對糧食吃緊大為緊張,他擔心北風無期,長久等待會出問題,便在三十晚傳令開船。這時北風不停,又下起了雨,茫茫海上大霧瀰漫。 東征台灣本未得到所有將士的同意,此時更多的人對此更加懷疑。鄭成功派人抓拿逃跑的軍士,送到中軍處分。有人勸說鄭成功說候風雨後再開駕東征,鄭成功以他的果敢帥才堅持東渡。大軍行到三更後,只見雲收霧散,天氣明朗起來,船隊已成為順風行駛了。 從廈門赴台灣,中間一定要經過柑桔嶼,它由東、西二嶼組成,中間隔一水,是往來航行的標誌。四月初一日黎明,鄭成功的坐船已到達台灣的外沙線。這是橫亘於台灣外的一道沙線,是在大海上浮起的一道長沙,成為進入台灣難以通過的一道天然防線。鄭成功的船隻魚貫進入水域。辰明(早7- 9點),鄭軍已來到鹿耳門線外。 經過探察,船艦大隊於午後一齊進入鹿耳門港。 這是南北二汕之間的一個港道,水底皆沙,船不易通過。好在何斌已探過這一帶的航道,又趕上漲潮時分,鄭軍才得以順利地通過。 這天晚上,鄭軍船隊到齊,停泊於禾寮港,並就在此登陸。這樣,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幾千名士兵已經完成了登陸。 自古以來,進入台灣大員灣入口處,有南北兩條航道。南航道俗稱大港,大船可以自由出入,但完全處於荷蘭熱蘭遮城堡密集炮火的控制之下。北航道俗稱鹿耳門,素有天險之稱,它是鄭成功選擇進入台灣核心地區惟一的進出通道,進此通道,便可以直逼荷蘭人守備薄弱的普羅文舍堡。鹿耳門是大員灣北端出口處的兩個山頭,兩山對峙,狀如鹿耳,故稱鹿耳門。 鹿耳門港門狹窄,沙石淤沉,船航迂迴,一向只能通小舟。再加上荷蘭人事先在這裡沉入破船,所以這裡沒有設防。可荷蘭人卻萬萬沒想到經溪流和潮汐長時間的沖刷,港內已逐漸形成了一條可以航行大船的港道,這就是何斌向鄭軍報告的大港道。 當時持有" 天險" 的荷蘭侵犯者頭子揆一,站在赤嵌城的城樓上,用望遠鏡發現鄭軍居然渡過了" 天險 " , 非常驚訝。 他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會通過"淤淺" 的鹿耳門而登陸。 鄭成功大軍兵臨普羅文舍堡的城下,而且切斷了它與熱蘭遮堡(赤嵌城)的聯繫,使荷蘭人連連驚呼:" 中國兵真是從天而降,從天而降 !" 自此,鄭軍開始了與荷蘭侵略者面對面的戰爭。 3 、水陸大戰顯雄威 荷蘭人見鄭軍如此順利地進入港口並登陸,感到束手無策,面對如此強大的鄭軍一籌莫展。 這時所有的船隻已被分派到各地去,只剩下兩艘戰船" 赫克托" 號和" 斯?格拉弗蘭" 號,小帆船白鷺號和快艇" 馬利亞" 號。這時在北線尾駐有荷兵1 個班長和6 名戰士,在赤嵌城內有1100人和40名全副武裝的軍人。而鄭軍已切斷了赤嵌城與普羅文舍堡的聯繫。 這天晚上,守衛赤嵌城的荷蘭軍官貓難實叮向鄭軍營地發炮,並焚毀鄭軍的馬廄糧食。鄭成功擔心糧食被焚,特遣戶都事楊英委同官兵看守堵御,第二天,由戶都事楊英將糧食向各鎮官兵發放,足夠每人吃半月。 初三日,荷蘭長官揆一見鄭軍北線尾官兵防備松,就派人向鄭軍衝來,同時在海面上也發動對鄭軍的攻擊。 在陸地上,湯馬斯?貝德爾上尉率240 人持火槍向鄭軍衝來, 企圖驅逐在航道入口處的鄭軍。 之所以荷蘭侵略者敢於用240 人的隊伍攻擊強大的鄭軍,除他們的武器先進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原來,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郭懷一起義的時候,二三百名荷蘭士兵把七八千起義者鎮壓下去了。 從此,荷蘭侵略者就誤認為,25個中國人的力量才抵得上一個荷蘭士兵。湯馬斯.貝德爾上尉是一個狂妄的殖民主義者,迷信" 惟武器論". 他相信 :"中國人是經受不了火藥的氣味和毛瑟槍的響聲的,第一次攻擊後,只須其中少數人被射倒,其餘的便將立即逃跑,造成全面的潰敗".然而這一次這個狂妄的殖民主義者卻因其狂妄而喪了命。他命令荷蘭兵以12人為一排,排成整齊的方隊,神氣十足地走向鄭軍,當他們到達足夠的距離時,便同時發射三排子彈。 鄭軍4000多人,在宣毅前鎮陳澤率領下奮勇迎戰。他看到侵略軍這種呆板的戰術,立即從主隊中分出一小部分人,繞到小山背後,從後面攻擊這支正前進的荷蘭軍。鄭軍士兵一個個奮勇作戰,他們發出下雨一般的飛箭,對荷蘭兵進行前後夾擊。 荷蘭兵剛才的那一點點" 威風" 都嚇跑了,許多人立即放下來福槍,慌忙逃走,整個隊伍崩潰了。自高自大的上尉想收攏他的士兵,重整隊伍,但是他的士兵再也不聽他的命令了。鄭軍趁機猛烈進攻,共殺了包括上尉在內的119 名敵人。僥倖逃脫的荷蘭兵,慌忙跑進海中,好容易才爬上了靠近海岸的領港船,揀得了自己的性命。 同時,揆一又派上尉阿爾多普帶領200 名士兵去增援,企圖阻擊中國軍隊。當他們趕到時,見有大批鄭軍上岸,打了一下就跑了,總算避免了被殲滅的命運。 在陸地上的戰鬥荷蘭人遭到慘敗,在海上戰鬥的荷蘭人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遭到了慘敗。 荷蘭人出動了兩艘戰船 - - " 赫克托克" 號和" 斯格拉弗蘭" 號,以此作為水上戰鬥的主力,又派出小帆船" 白鷺" 號和快艇" 瑪利亞" 號,輔助兩艘大船進行戰鬥。 荷蘭軍艦邊開炮邊向鄭軍船隊猛撲過來。鄭軍方面迎戰的是宣毅前鎮衛陳廣和左虎衛左協陳冲,他們率領帆船60艘迎戰荷軍。荷艦長約30丈,寬6 丈,船板厚2 尺多,中國人稱之為" 夾板" 船,其實是用圓木製成的,甲板上有5 個桅,帆檣可以八面受風,行駛迅速,不懼逆風,每艘裝有大炮20至30門。 鄭軍的船隻的大小僅為荷艦的1 /3 ,只裝大炮兩門,在大洋中遇到荷艦,往往被他們利用風力和船重壓沉。 荷艦雖大,火炮雖猛,但它卻有在港內轉動不靈和易於擱淺的特點。鄭軍船小,但它卻有靈活、機動方便的優點。 鄭軍全體將士,發揮不怕死的勇敢作風,當最大、最重的" 赫克托克" 號一開過來,便有幾十艘帆船蜂擁而上,從幾個方面包圍" 赫克托克" 號,向其猛烈開火。雖然不斷有鄭軍的船被擊沉,但鄭軍毫不畏懼,勇往直前,使" 赫克托克" 號難以應付。鄭軍船隊中有五六艘最勇敢的火攻船,滿載燃燒物品,冒著猛烈的炮火,衝到荷艦近旁,把船緊貼在敵船板上,點起火種,士兵紛紛跳水泅回。忽然" 轟" 的一聲," 赫克托克" 號戰艦的火藥艙爆炸了,這艘荷蘭軍王牌戰艦連同艦上100 名水兵,一起葬身海底。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民長期同西方殖民侵略者在作戰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著名的" 火船戰術".其他3 艘荷艦見勢不妙,急忙逃出場外。鄭軍勇猛追擊,幾乎俘獲了" 斯格拉弗蘭" 號,被它死命掙扎逃走了。經此重創,除快艇" 瑪利亞" 逃往巴達維亞報信以外," 斯格拉弗蘭" 號和" 白鷺" 號都倉皇逃到日本去了,再也不敢在台灣露面。 荷蘭侵略者的陸戰、水戰失敗了,鄭成功的軍隊在洋槍洋炮的殖民主義者面前,顯示了威風! 鄭軍的行動得到了中國台灣居民的熱烈支持。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普羅文舍堡的水源和供給都被切斷了。鄭軍抓獲了普羅文舍堡守將貓難實叮的弟弟。 鄭成功很禮貌地接見了他,並將他送回普羅文舍堡,讓他傳話給貓難實叮,要求他們投降,並保證不加殺害。 荷蘭人並不甘心退出台灣,在赤嵌城中他們經過開會,向鄭成功提出兩套解決問題的方案,一是他們拿出一筆賠款給鄭成功,鄭成功得到賠款後離開台灣,並允許荷蘭船隻自由通航。如果鄭成功不同意這一條,荷蘭人可以退一步,讓出已被鄭軍控制的台灣本島,但鄭成功必須答應荷蘭人可自由地集中到台灣的港灣來。 荷蘭人打的如意算盤是憑藉荷蘭海軍在實力上的優勢,鄭成功不會願意與東印度公司結仇,肯定會答應兩條中的一條。但荷蘭人還是做了戰鬥的準備,決心為保衛赤嵌城而流盡最後一滴血。他們想放棄普羅文舍堡,加強赤嵌城的防守。 鄭成功在赤嵌城外的鄭軍大帳中接見了荷蘭軍談判使者。在荷蘭使者送上書信說明來意後,鄭成功說東印度公司考慮的只是他們的利益,信中所表示的友好是不可信任的。在荷蘭公司的眼裡只有利益,沒有友好的。關於鄭軍進攻台灣,鄭成功說他沒有任何義務向荷蘭人解釋自己行動的理由,但他也沒有必要隱瞞進軍台灣是為了更好地同滿洲人作戰。鄭成功嚴正地說:台灣島一向是屬於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它的時候,可以允許荷蘭人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客人理應把它物歸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鄭成功表示,儘管我們的人民屢次遭到荷蘭人的虐待,但此次來的目的,不是同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作戰,只是為了收回自己的產業。荷蘭人撤出台灣,可以帶走自己公司的財產,就是拆毀城堡把槍和物資全部運回巴達維亞,也無不可。他要求荷蘭人立即執行,這樣荷蘭人可以得到寬恕,否則鄭軍將不惜一切代價驅逐荷蘭人,並且全部費用都要由荷蘭人支付。鄭成功警告荷蘭人,如果違抗命令,一意孤行,將會自取滅亡。我們當著你們的面下令攻城。 鄭成功限令他們在第二天上午八時前做出決定。如果還是堅持抵抗到底,則無須再來談判。 在赤嵌城的荷軍經過討論,終於做出了堅決抵抗的決定。他們在城頭掛起了大血旗,表示決不退步。 但荷蘭人做出此舉同時決定犧牲普羅文舍堡。他們放棄了救援普羅文舍堡的決定。在鄭軍的武力威逼下,無水的普羅文舍堡終於投降並獻出其一切軍用物資。司令官貓難實叮及其妻子與另外的400 名士兵成了俘虜。普羅文舍堡終於成為中國人的自由地。 普羅文舍堡的丟失,使得赤嵌城的荷軍更加緊張。他們一面向巴達維亞總部請求援助,一面將市區的大炮移到要塞之內,想從要塞里用大炮掩護市區,妄圖抵抗到底。 4 、全部收復台灣 鄭成功派人到赤嵌城勸說揆一投降,揆一又提出送錢餉等物以求鄭軍離開台灣的辦法,對此鄭成功斷然拒絕。 鄭軍將赤嵌城死死圍住,雖然雙方偶爾會有一些衝突,但面對勇猛的鄭軍,荷蘭人最後只有乖乖地縮回到堡里。 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行動,大大鼓舞了久受欺壓的台灣同胞。一些人自動武裝起來,襲擊零星的荷蘭船隻,破壞他們的設備。特別是高山族人民,他們聽到"國姓爺" 來了,便將高山族地區的荷蘭人抓起來,按照自己民族的習慣,把他們處死,群起清算侵略者的罪行,大家圍著歡樂地跳舞。 鄭成功對高山族人非常友好,當高山族的長老來拜會鄭成功時,鄭成功賜給他們各種物品。鄭成功到蚊港等地觀測地形時,又親自慰問了聚居在這裡的高山族人民。 在台灣當地居民的幫助下,鄭成功很快找到了荷蘭軍在各鄉儲存的糧食,作為發給各將士長期作戰的軍糧。他們得到了粟米6000石,糧3000餘石,大大緩解了缺糧之急,支持了對城堡的包圍。 攻城遇到了荷蘭軍的抵抗,鄭軍採取長期圍困戰術,在城周圍挖濠、築牆,加強包圍工事,並在城外每條街上都設起防柵,並挖了一條很寬的濠溝,在溝里設置了攻城工具和幾門輕炮。鄭軍此時不急於進攻,而是在加固了城外的包圍攻勢之後,正好利用這段時間使軍隊得以休息和調整。 為了長期的計劃,鄭成功將一部分將士分配到各個汛地進行屯墾。命提督馬信帶兵駐紮於赤嵌城的街上繼續圍困,以待敵人投降。 這時,鄭軍從大陸開來的第二部分官兵也到了。這部分官兵的到來,更增加了鄭軍必勝的信心,同時也使尚未投降的荷蘭殖民者更加心慌。 鄭成功不斷地給赤嵌城的荷蘭人送去招降書,而荷蘭人卻仍表示拒不投降。這是一場信心與毅力的較量。在不斷談判的同時,雙方都在準備最後一次決戰。 荷蘭東印度公司不甘心失掉他們多年苦心經營的這塊寶地,接到報告後,迅速派出了由700 名士兵和10艘戰船組成的艦隊,另外加上一些軍用物資前往救援。 荷蘭援軍於西曆7 月5 日離開巴達維亞,於8 月12日駛達大員灣。 赤嵌城的荷蘭人原以為來了荷蘭大部隊,都很興奮。當他們看到只有700 名援軍時,大為失望,沮喪心情籠罩著每個人,他們對抵抗完全失去了信心。 長時間被困使士兵們疲憊不堪,士兵戰死或染病而死的日益增多。他們除了採取守勢,沒有別的任何辦法。 然而,剛來的荷蘭援軍很想試探一下鄭軍的實力。 閏七月二十一日(西曆9 月14日),經荷蘭在台總評議會開會,制定出一套做戰方案。他們打算首先把鄭軍驅逐出赤嵌城市區,並擊毀在赤嵌城航道上的鄭軍船隻。 閏七月二十三(西曆9 月16日),荷蘭人按照預定計劃開始行動。不料天公不作美,荷艦剛剛順風勢和潮水離開赤嵌城碼頭,便因為風停而不能前進了。 不久,風從反向吹來,荷艦無法到達預定地點了,當然無法對鄭軍構成火力進攻。但小艇的前進並沒有停止,滿載士兵的小艇沖向鄭軍船隻。 失去大荷艦照應的小艇,遭到鄭軍猛烈的攻擊,荷蘭小艇遭到重創,傷亡累累,有3 艘小艇被鄭軍繳獲,其餘倉皇逃到大船旁邊。 鄭軍乘勢追擊,這時有兩艘大荷蘭甲板被潮水衝上淺灘擱淺,一艘被鄭軍炮火打碎,另一艘被鄭軍火船燒毀。不到一小時,以荷蘭艦隊慘敗而告終。鄭軍繳獲3 只小艇,兩艘大甲板船,殺死荷軍1 名艦長,1 名副官,1 名軍曹和28名士兵,打傷不計其數。當然鄭軍也損傷不少,150 人陣亡。 荷蘭人在陸地上的軍事行動,由於海戰的失敗,也沒有成功。他們考慮第二天再在陸上發動一次對鄭軍的進攻,但由於運送作戰物資等有困難,終於沒能行動。 雙方進入了艱苦的相持階段。 鄭軍一部分繼續圍城,另一部分繼續開荒屯墾,但情況並不樂觀。軍隊的供給問題日益惡化,軍糧已經難以為繼,官兵每天只能吃二餐。由於營養不良,疾病流行,很多人因此而死。士兵人心不穩,甚至一些大小船一有機會就設法逃走。近半年的圍城,整個軍隊已經疲憊不堪,厭戰情緒在蔓延。 鄭成功嚴令軍紀。這個時候,嚴格的軍紀和主帥的信心毅力是至關重要的,鄭成功以他堅定的信心和嚴格的軍紀率領士兵繼續圍城,決心取得最後的勝利。 城內的荷蘭守軍情況更糟。由於疾病流行,人口已大大減少,剩下人的戰鬥力也大大衰弱。他們僅有的希望是公司總部派兵救援或滿清政權到台灣來進剿鄭軍。 從巴達維亞前來救援的軍隊指揮官雅科布?考烏在北貿易風結束以前率了艘威力最大、航速最快的帆船另外加上兩艘小船,打算到福建去與清軍配合消滅留在大陸的鄭軍,並與清軍聯合到台灣攻擊鄭軍。 然而考烏在進軍福建的途中,因違反航海規律在水深35噚的地方拋錨,致使三艘船錨被風吹斷,被迫返回台灣。而當這三艘船再返回澎湖時,考烏早已隨另兩條船駛向巴達維亞。於是荷軍打算與清軍夾擊鄭成功的計劃破滅了。 巴達維亞方面的援軍遲遲不來,堡內荷蘭士兵們陷入了莫大的恐慌之中,他們幾乎見到死亡在臨近,有些人企圖投奔鄭軍以求活路。 在投降鄭軍的荷蘭人中有一名軍曹叫漢斯?哲根?拉迪斯,他是斯托卡特人,曾在歐洲打過幾次仗,很有作戰經驗。對於他的到來,鄭成功大為高興,他熱情地款待了漢斯。 漢斯向鄭成功介紹了城中的情況。他說自考烏逃走後,城中不僅損失了一些戰士和物資,而且軍隊的鬥志全垮了。城中可用兵力不足400 人,而且疾病死亡仍在蔓延。他建議鄭軍不僅要封鎖,而且要利用城中驚慌疲憊的狀態連續攻擊。他還說,城牆建築並不堅固,用大炮轟擊,用不了兩天就會轟開。鄭成功接受漢斯的建議,決定對荷蘭人的城堡進行攻擊。 在漢斯的引導下,鄭軍用28門巨炮猛轟城牆,十二月六日便把外堡城牆轟開,鄭軍衝進外堡。打敗荷蘭守軍的時刻即將到來。 十二月六日晚,雙方仍在激戰,赤嵌城內火光衝天,如同著了火一樣。 在城內,荷蘭人評議會正在召開秘密會議,所有商務官員和軍曹都參加了會議。面對目前的形勢,他們提出了三種出路:一是向鄭軍發起一次拚死總攻;二是坐待鄭軍進攻;三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把城堡獻給鄭軍。只有很少幾個人建議發動總攻。長官揆一贊成待鄭軍再進攻一兩次後再相機行事,並自告奮勇親自協助防禦以鼓舞軍民。他認為巴達維亞的援軍隨時可能到來,而城中糧食還可以維持四五個月。但評議會經過仔細分析,認為已經走到絕境,荷蘭方面是註定要失敗了。 在評議會的苦苦勸說和解釋下,揆一終於讓步,決定與鄭成功談判,在合理的條件下獻出城堡。 荷蘭人給鄭成功送來一封信,建議雙方停火。中荷兩方開始談判,經過五六天的協商,雙方達成了1 8 條協議。 按照條約規定,荷蘭交出所有的城堡、武器、物資, 包括大炮150 門,小銃40000 支, 足夠五個月食用的糧食和價值471000荷盾的金銀珠寶。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 月1 日)雙方在協議上簽字,荷蘭人正式投降。成千上萬的群眾潮水般地湧來,歡呼聲經久不息,響徹寶島上空。 從此,台灣人民重見天日,淪陷了38年的台灣終於被中國人民收復了。 收復了台灣,鄭成功不禁感慨萬千。這次不僅收復了國家的領土,而且使鄭軍獲得了一塊穩固的根據地。鄭軍在處境極為艱難的條件下,歷經了許多的困難,犧牲了許多將士,終於有了一份回報。想想前景很難的反清復明道路,鄭成功卻又有說不出的痛。 鄭成功面臨清朝政權日盛、抗清運動日益走向低潮的現狀,並沒有氣餒,他要矢志不渝地進行反清復國行動。他寫了一首詩: 開闢荊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複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容, 菇苦間關不忍離! 田橫是秦末齊國貴族,為了恢復齊國,他起兵自立為齊王,不久為漢軍所破。漢朝建立後,他率50 0人逃往海島。漢高祖命他到洛陽,他在途中自殺,追隨他的500 人聞訊也在海島自殺。 鄭成功以田橫自比,表明了他矢志忠於明朝、要把反清復明的鬥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荷蘭侵略者被鄭成功逐出台灣以後,揆一帶領著剩餘的幾百人回到巴達維亞,被東印度公司判處終身監禁,流放班達島12年後被釋出獄。於1674年回到荷蘭,第二年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以C.E.S 之名,出版了《被忽略的台灣》一書,為自己辯白,同時也透露出一些史實。 荷蘭殖民者的失敗是必然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得到中國人的推崇也是受之無愧的。鄭成功對荷蘭殖民者的言辭值得我們去品味:" 台灣島一向是屬於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它的時候,可以允許荷蘭人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客人理應把它物歸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 第六章 勤政愛民振興寶島 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終於擺脫了在大陸遭受圍剿的困境,可以在新的根據地從容地發展。然而鄭軍所面對的形勢也不盡樂觀,在大陸方面,清軍仍在不斷地向鄭軍在大陸的根據地進攻," 平海五策" 尚在實施中;在台灣島,鄭軍面臨著缺糧短餉的困境,尤其糧食供應尤其不足。鄭成功在其生命最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為台灣的穩定和繁榮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1 、寓兵於農 發展農業 早在圍困赤嵌城時,鄭成功就曾分出一部分軍隊進行農業生產,以解決軍需糧食。趕走荷蘭殖民者後,鄭成功更是注重農業的生產。加強漢族、高山族的團結,寓兵於農,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是當時開發台灣、建設台灣的中心環節。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五月,鄭成功改普羅文舍堡為承天府(今台南市),下設天興(今嘉義)、萬年(今鳳山)兩縣,並任命官吏,清查田園人口,規定賦稅。為了紀念他的家鄉,使將士們不忘大陸,鄭成功將赤嵌城改名為安平鎮。於澎湖設安撫司。從此,台灣有了行政機構。此外,鄭成功還在普羅文舍堡外原來的商業區設立四坊,管理商業,安定市場。 做了這些工作之後,鄭成功迅速地展開經濟建設,掀起了開發台灣的高潮,迅速而有力地推動了台灣的前進,做出了前人所未及的事業。 要解決鄭軍長期存在的糧食問題,促進台灣的繁榮,鄭成功認識到必須從農業生產抓起。荷蘭人投降後的第三天,鄭成功帶著何斌及官兵千餘人,準備了10天口糧,到各地進行調查研究。 他從新港以至半線等處出發,直到高山族同胞聚居的地點,進行了普遍深入的訪問。他要研究台灣的農業狀況及自然狀況,並安撫台灣的人民。各地人民對鄭成功的到來非常高興,表示擁護鄭成功。 過去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是落後的。鄭成功使散居在台灣西南平原的各社高山族同胞,學習和運用漢族的先進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向前發展得很快。 以前高山族同胞不知道使用犁耙、耕牛,也不會使用鐮刀收割。稻禾成熟時,他們一穗一穗地拔。鄭成功接受楊英建議,每社派去漢族農民一人,發給鐵犁耙鋤各一副,熟牛(耕過田的牛)一頭,讓漢族農民教給高山族同胞使用工具的技術。高山族同胞親眼看到先進耕作技術的好處,都高興地效仿,從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鄭成功訪問了高山族各社之後,回到安平,第二天召集各位將領,開了一個軍墾會議。他講了糧食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提出了" 寓兵於農" 的發展戰略。 " 寓兵於農" 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秦始皇以前,兵民不分。人們有戰爭時當士兵去征戰,無戰爭在在家耕田。秦始皇時,廢除井田制,兵民開始分開:民,專門從事生產;兵,專管打仗。後來漢、唐、宋、元朝,屢年征戰,軍需要求很大,往往糧食問題沒法解決。因此,善為將者,不得不組織軍隊自己生產。如諸葛亮在斜谷,司馬懿在淮南,姜維在漢中,杜預在襄陽,都是處於兩軍對峙的時候,恐怕運轉軍需糧秣很困難,以致士兵餓肚子,所以都組織了軍隊屯田生產,這就是" 寓兵於民". 元朝的分地立法,明太祖朱元璋設衛安軍,都是處於天下太平時,軍隊糧米無法保證,因此軍隊里以)7 /10 的人力從事農業生產,以3/10 的人力從事作戰、警戒、戰備執勤。 在台灣當前的情況下,鄭成功提出" 寓兵於民" 的戰略,無疑是非常正確的。諸將領也知道這個戰略對台灣、對軍隊的重要性,都紛紛響應。 鄭成功開始實施" 寓兵於農" 戰略了。他只留兩個警衛部隊守衛安平、承天二處,其餘各鎮,按鎮分地,按地開墾。平時10人中以1 個暸望、警戒,以四人耕田種地,輪流更換,這樣,既無閑丁,也無逸民。 插竹為社,斬茅為屋,訓練生牛犁田。丈量土地,劃歸版圖, 照三年開墾, 然後定上、中、下三等,確定賦稅。三年內的收成,只給公家 3 /10. 農閑時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便扶犁耕田。 為了更好、更規範地實現" 寓兵於民" 政策,鄭成功頒布了八條命令,對田地的開墾與分配,林木坡地的保護和捕魚經商等,都做了規定。他特彆強調,軍政人員搞生產建設, 一定不要與民爭利,尤其不能損害高山族人民的利益。開墾的總方針是" 己力經營 " ,即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開墾荒地搞農業生產,絕不能強佔他人的勞動成果。鄭成功將八條命令刻版頒布,嚴格執行。 六月,鄭成功分派各鎮前往台灣北路、南路各地屯墾,發給6 個月的糧餉,做為開墾費用。 官兵們一手拿刀,一手拿鋤,使墾區的面積不斷向台灣西部傘原的南北擴展,從前人跡罕到的地方,也出現了裊裊的炊煙,綠色的田園。這種軍墾,使士兵同時又是農民,把兵役、國防和農耕三者結合在一起,有組織,有領導,有力量,較之個體農民,在解決一些自然災害帶來的困難方面,較為有力。 他們開墾的田地,名叫" 營盤田 " ,屯名就是原來鎮營的名稱,有些地方的名稱沿用至今。如高雄岡鋒鎮前營里,是前鋒鎮屯墾的。 在鄭成功的民族政策指導下,高山族農民接受了漢族兄弟傳授的耕作技術,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生活水平也比荷蘭侵略者統治時期提高了很多。 鄭成功在台灣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使台灣逐漸成為一個世界著名的產糧寶地。 2 、荒島到寶島的巨變 台灣島當時總的來說還比較荒蕪,有大部分的土地沒有開發,對外貿易還不夠發達,島內治安情況也不盡人意。殖民地的歷史給台灣留下了創傷。 鄭成功在實行" 寓兵於農" 政策的同時,開始了全面建設台灣的行動。 鄭成功遷移東南沿海的難民到台灣,使他們與台灣軍民一同安家生產。 鄭成功把荷蘭侵略者趕跑的時候,台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加上鄭軍官兵及眷屬,總共只有十幾萬人,廣袤的未開發的土地正待人民去開發。 而在大陸方面,清政府執行" 平海五策" 的策略,北起山東登州,中經江蘇、浙江、福建,南到廣東最南端的千裏海岸線上的濱海居民,一律強迫他們遷到離海30至50里的內地,挖一條不到一丈寬的溝,插竹牽繩為界,凡是越過界溝的,抓到了就要砍頭。這一地區成了無人區。 被迫搬遷的老百姓,只能到新的地方安家。清軍把百姓搬不動、帶不走的東西全部燒毀。已開墾出來的田地,出海打魚的工具,統統被廢棄。千千萬萬的老百姓因之傾家蕩產,流離失所,家破人亡。老弱死於溝壑,少壯流散於四方,真是成千上萬。 鄭成功對此非常難過,覺得是自己不願投清而導致了父老鄉親受苦。他決定要將流離失所的人帶到台灣來,幫他們蓋房子,讓他們開墾荒地自謀生路。通過在大陸的鄭軍的幫助,一批批難民來到了台灣。 在鄭成功的領導和推動下,軍墾與農墾不斷發展,開墾面積不斷擴大,米糧的生產迅速增加。 引入冶鐵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和各種手工業的發展。幾千年來無人驚動的原始森林被合理地利用,造船業開始興盛起來。曬鹽方法傳入台灣,為台灣後來成為中國最大的產鹽區之一奠定了基礎。甘蔗製糖業日後在國際市場上也獨佔鰲頭。 鄭氏家族以海上貿易起家,長期以來海上貿易的收入是鄭軍軍餉的重要來源。除了糧米外,杉桅、桐油、硝黃、湖絲、綾等物以從大陸買入為主。所以鄭成功非常重視海內外貿易。 在發展海內外貿易方面,鄭成功不僅有經驗而且有基礎。鄭氏家族長期的經商,不僅與國內許多商埠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海外貿易也很活絡,這就保證了鄭成功進行貿易興島的順利進行。 鄭成功鼓勵官兵經營商業。當時與日本貿易受西方殖民者的干擾較少,獲利卻很大,鄭成功對此非常重視。他對居住在台灣的日本商人以禮相待,盡量照顧他們的利益,發展與日本的貿易,保持友好往來。 台灣還與呂宋(今菲律賓)人民進行貿易。 通過多種途徑的海內外貿易,鄭成功打破了清政府" 平海五策" 的封鎖,反而獲得了更大的利潤。因為在大陸沒有競爭者的存在,使台灣成為寡頭商,獨享其利。 鄭成功還特別重視法制建設,嚴格執行法紀。 為了開發和建設台灣,鄭成功頒布了墾田、建軍、建政各項法令,強調" 法貴於嚴" ,規定"如有違越,法在必究。" 部隊剛登上台灣不久,有人告發,宣毅後鎮吳豪,掠奪百姓銀兩,盜用和私藏餘糧,據為己有。虎衛右鎮陳蟒也有貪污行為,違犯了法令。鄭成功派人調查屬實,便召集文武官員,判吳豪死刑,撤職查辦陳蟒。 後來,承天府尹楊朝棟,知縣祝敬和斗給官陳伍合夥剋扣軍糧,受到鄭成功的嚴厲處罰。判處楊朝棟死刑,祝敬下軍,陳伍撤職。雖然楊朝棟是忠於鄭成功收復台灣、建設台灣事業的得力骨幹,也深得鄭成功器重,但鄭成功沒有徇私,還是以法令為第一準則。 鄭成功嚴格執法的精神為後人所稱道。只有嚴格執法才能維護法律的尊嚴,從而使法真正產生應有的作用。以種種理由超越了法,只能使" 法將不法".在鄭成功嚴格執法的帶動下,台灣軍民遵紀守法,蔚然成風。 鄭成功也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與應用。鄭成功以" 惟才是舉" 來作為考察人才的依據,而不在乎對方的門第、資歷。對於有才學的人,鄭成功非常重視。對於各方面的人才,鄭成功都加以充分應用。 由於鄭成功重視人才的選拔和運用,這種態度得到了其子鄭經的繼承,在鄭軍佔據台灣的20年間,使" 台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鄭成功全面建設台灣的行動,顯示了鄭成功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政學家。全面建設的行動,及有很強的現代意識,大大超越了與他當代的一般政學家的水平。 3 、台灣人民的擁戴 鄭成功能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以及在軍墾、社會秩序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除鄭軍的作戰勇猛、軍紀嚴明以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鄭成功及其部下能夠與台灣人民保持著魚水深情,得到了台灣人民的大力支持。 在鄭軍收復台灣的大軍剛到澎湖時,海上接連颳了幾天的風暴,眼看軍中的糧食越來越少,無法堅持到台灣。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情況,紛紛主動把自己家省吃儉用的番薯、大麥等食品送到軍隊里來,有利地支持了鄭軍攻打台灣的行動。 鄭成功的軍隊有著嚴明的紀律,對老百姓秋毫無犯,任何人不得與民爭利,甚至不能拿百姓的一個番薯,違者嚴格按軍紀處罰。鄭成功本人,更是以身作則,為全軍做出榜樣。 鄭成功收復台灣期間,荷蘭侵略者到台灣人民中,特別是高山族同胞中,造謠惑眾,誣衊鄭成功軍隊到台灣來,如何搶劫金銀財寶,如何為非作歹等等,使一些高山族同胞心存疑懼。鄭成功用愛護台灣人民的實際行動,消除了人民的疑慮,使高山族同胞堅定地相信鄭成功的軍隊是一心為了台灣人民的。 據說鄭成功在圍困荷蘭殖民侵略者孤守的赤嵌城期間,為了加強軍隊和高山族同胞的團結,有一天,鄭成功不辭辛苦,來到了高山族同胞聚居的村社巡視訪問,一路上軍紀嚴明,秋毫無犯。 他們來到村社,高山族的男女老少敲鑼打鼓,捧著茶果酒漿,把他們迎進村來。鄭成功與高山族村社首領相見禮畢,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四個年輕的女子,各自捧著一個盤子,隨著樂曲走了過來,這四個盤子里,一盤是黃橙橙光燦燦的金子,一盤是白花花亮晶晶的銀子,再一盤是嫩綠的青草,還有一盤是赭色的土。女孩子們恭恭敬敬地把這四樣禮物給鄭成功送上,請求鄭成功接受。 原來這是高山族村社首領辨不清鄭成功大軍到台灣的來意,用金、銀、草、土四樣禮物來辨明鄭成功要什麼不要什麼。 鄭成功深知其用意,便通過翻譯何斌,十分誠摯地對大家說 :" 本藩進兵趕走荷夷紅毛番,為的是收復我們中國的領土台灣,使台灣人民生產發展,生活改善,過上不受外國侵略者欺凌、壓迫的好日子,不是為了金子,也不是為了銀子 。" 說罷,鄭成功便叫隨從收下那兩個紋著青草和土塊的盤子,把放金放銀的盤子讓她們端回去,並送給高山族同胞一批耕牛、農具以及布匹等物,作為回贈禮物。 高山族村社的首領和群眾,見鄭成功的軍隊的確是為了保護台灣人民的利益而來的,很受教育和感動。國姓爺不愛金銀愛百姓的故事,便很快在高山族同胞聚居的村社廣泛流傳開來。 還有一次,鄭成功領著將士,來到終年雲霧裊繞、山岩峭壁、白色如雲的玉山腳下。一個將領向鄭成功報告說 :" 這山上盛產美玉,要是把它佔領,就不愁發不出軍餉,也不必組織大家搞什麼墾荒種地了 。" 玉山盛產美玉的事,鄭成功早已聽說。這一帶的高山族同胞,為了保衛玉山,不被荷蘭侵略者搶去,同手持洋槍洋炮的紅毛番爭了30多年,打得侵略者只能饞得流著口水,眼巴巴地望著玉山發愣,卻什麼也撈不到。鄭成功有心看看這塊寶地和探望勤勞勇敢的高山族同胞,便領將士們上了山。 山路上,山花爛漫,鶯啼燕囀,滿山儘是烏杉銀樺,鮮桃翠李,遍地長著香花甘草,青蒿黃藤。鄭成功為這一路美景所陶醉。可隨行的將士們卻發現,這山上只有灰褐色的岩石,沒有什麼美玉。 這時遇到一位長須老者。老者對眾人充滿著敵意。當得知這是鄭成功率人來觀看時,老人急忙沖向前去,親切地說:"國姓爺,你讓我們盼得好苦呀,今天果然到了!" 老人急忙轉過身去,拿出一把小頭,砸碎身邊一塊岩石,隨即很快地敲去石皮,竟是一塊殷紅如血、晶瑩潔潤、玲瓏剔透的瑪瑙石!老人把它捧到鄭成功面前說:" 國姓爺,現在我把它交給您啦!" 原來,幾十年來,高山族人民用獵槍和弓箭,打退了荷蘭侵略者的多次搶奪,鮮血染紅了白玉,屍骨化作了石皮,毛髮長成了草木,把滿山美玉掩藏起來。現在鄭成功來了,他們要把這玉山獻給鄭成功。 鄭成功說:"這玉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是用高山族同胞的血汗換來的,我們不能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 老人激動地流下了眼淚,他說:" 國姓爺,你真是我們山裡人的知心人呀!"他打口哨把其他人叫來,大家圍著鄭成功歡呼起來。此後,玉山上的高山族人全力擁護鄭成功的各項措施,成為高山族人與漢人交往的楷模。 鄭成功還組織部隊,為台灣人民進行水利建設。 保證農業生產的豐收。鄭成功不相信龍王送雨的迷信說法,用開渠引水的辦法把山裡的水引入農田,解決了台灣天旱時缺水的困難。台灣人民更加敬重鄭成功了。 此外,鄭成功關心台灣人民的身體健康,組織部隊醫務人員深入村社,為群眾治療各種疾病。 鄭成功及其帶領的軍隊,尊重台灣人民,熱愛台灣人民,幫助台灣人民,與台灣人民建立了魚水相依的深情厚意,贏得了台灣人民的支持和愛戴。 鄭軍在鹿耳門登陸時,"有幾千中國人迎接,用車輛及各種工具幫助軍隊非常迅速地登陸 " ,鄭成功巡視高山族村落時"南北路土視聞風歸附著接踵而至" ,可見台灣人民擁護鄭成功的熱烈程度。 4 、洪荒留此山川 鄭成功退走台灣,在清廷看來是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清廷一直用扣押在手的鄭芝龍作為一張王牌,迫使鄭成功有所顧忌。鄭成功堅持不降,在清廷眼中,鄭芝龍便漸漸失去了作用,鄭成功退走台灣,清廷更把鄭芝龍視為無用之物。鄭芝龍的家人向清廷檢舉鄭芝龍在獄中私自與鄭成功通信的事,清廷以此為由,殺死鄭氏一家11人。 鄭成功起兵之初,有"大義滅親" 、"殺父報國" 的誓言,但畢竟父子親情,很難割捨。鄭成功常常嘆息忠孝不能兩全,只能以忠為根本。當鄭成功聽到了鄭芝龍的死訊,頓足捶胸,悲痛不已,望北而哭。 當鄭成功在台灣接受荷蘭殖民者投降時,永曆帝在緬甸被緬人獻出,交給吳三桂。第二年,康熙元年三月, 吳三桂將永曆帝押回雲南, 四月十五日,吳三桂奉清廷之命將永曆帝及其太子用弓弦絞殺於雲南府。明廷宗室的最後掙扎,至此宣告完結,多少義士反清復明之夢無法再圓了。當鄭成功得知這個消息時,雖然不相信這一定是真的,但已感覺到了反清復明鬥爭的渺茫性。而清廷的" 平海五策" 仍在實行,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五省沿海地區人民因被迫遷移而飽受顛沛流離之苦,鄭成功知道了這些後心情更加沉痛。 這時留守在廈門的世子鄭經,與他的四弟的乳母- - 20多歲的陳氏私通,生下一個孩子。鄭經謊報是侍妾生的,向鄭成功報喜,鄭成功見得了孫子,正好這時又打了個勝仗- - 收復南澳,雙喜臨門,好不高興。鄭成功除了獎賞台灣、金門、廈門各地的文武官員外,對夫人董氏、鄭經及陳氏母子也各賞賜金銀花。 鄭經的妻子唐氏的祖父- - 明朝尚書唐顯悅寫信給鄭成功揭敗此事, 引用儒經" 禮稱人母, 乳母同一 " ,質問鄭成功 :" 令郎與乳母私通而生子,不聞責備反而賞賜,治家如此,何以治國 ?" 鄭成功見信氣得幾乎昏死過去,馬上派人手持令箭,命鄭泰到廈門監斬鄭經及陳氏母子三人。對夫人董氏,因治家不嚴,也命斬首。鄭經在一些大將的慫恿下,公開抗命,徑自使用鄭芝龍的封號,自稱" 平國公 " ,擁兵自重,不發一船到台灣。鄭成功見兒子和大陸的將領拒命妄為,氣得暴跳如雷。 皇上慘死,父親被害,兒子擁兵叛父,大陸沿海百姓流離疾苦,這一連串的打擊,對這位鋼鐵般的英雄,造成了重大的打擊。十幾年的征戰,落得如今局促在東南的海島上。鄭成功心力交瘁了。 五月初一,鄭成功得了風寒,一下病倒了。開始時,他還強掙扎著起床辦公,與文武官員議論國事,以至於大家竟未發現他有病。他還是照常每天登上將台,用望遠鏡暸望澎湖方向,盼望大陸能有船來。到了五月初八,鄭成功照舊登台暸望。回到書室後,他命人取出冠帶,端端正正穿好,又命人取出《太祖訓》,放在案上,然後恭敬地向《太祖訓》行禮。 《太祖訓》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撰寫的一部書,書中為子孫後代規定了許多禁令,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為的是大明皇朝長治久安,萬年永固。如今大明江山已落入清人之爭,復明路程極其渺茫,面對《祖訓》,鄭成功真是百感交集。 他坐在胡床上,讓人上酒,他翻開《太祖訓》逐章閱讀,讀一章就喝一杯酒。讀到第三章時,鄭成功長嘆一聲:" 自從國家飄零以來,我枕戈泣血17年了。現在即將離開人世,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啊,天啊,為何忠臣如此難當 ?"鄭成功知道自己就要離開人世了,他把別人送給他的葯拋在地上,頓足撫肩,大呼而逝,死的時候雙手捂著臉。 這一年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 鄭成功死時雙手覆面,表現出其感到無顏去見九泉下明朝先祖的心情。 一代將星殞落了。鄭成功一生短短39年,從一個年輕士子成長為一代名將。他本來可能在和平環境中成為一名文士,或以文采名揚四海,或以政績顯赫官場,也或者碌碌無為而老死牖下。而時代將他呼喚了出來,使他成為叱吒風雲的將軍。 他自覺地擔負起歷史的重任,企圖力挽狂瀾,扶起傾頹的明朝大廈。他以超人的膽略,非凡的才幹創造出了輝煌的事業。但這輝煌如同長天中的一道閃電,轉瞬即逝了。鄭成功南北轉戰17年,但他的事業卻似乎剛剛開始,然而卻嗄然而止了。 鄭成功可以取得一個個局部的勝利,但整體的失敗幾乎是在戰爭還沒開始就已經確定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明朝的天數已盡,氣數已絕,這是歷史發展的大勢。這大勢是眾多因素決定的,它有深刻的歷史根源,也有偶然的因素。 歷史大勢造就了鄭成功這樣一代英雄,又註定他的必然失敗。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留下了壯麗的故事、不屈的氣節讓我們去品味、感嘆,他用自己的崇高品格樹立了一個人間楷模。 鄭成功逝世後,鄭經繼承父業苦心經營,但內訌不斷,清廷又不斷進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鄭經被迫放棄廈門,退至台灣。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鄭經死於台灣,其長子鄭克爽監國,但不久被鄭克爽發動宮廷政變,鄭克爽繼延平郡王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清靖海將軍施琅率兵攻打台灣。台灣戰敗,鄭克爽下令剃髮降清。八月十五日,施琅進至台灣,台灣歸入清朝版圖。明朝尾聲的最後一個音符至此終止了。 鄭成功及其子孫與清軍作戰數十年,但清廷對鄭成功等人的人格卻極為敬重。康熙三十九年,清聖祖下詔說" 鄭成功系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他敕令遣官護送鄭成功及其子鄭經兩柩回福建歸葬南安,建祠祭祀,並撥給守墓人戶。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之事赴台,與台灣進士楊士芸等上疏清廷請求為鄭成功在台灣建祠,並列於祀典。清廷批准了他們的請求,追謚鄭成功為"忠節" ,在台灣建祠。 沈葆楨親自為祠堂正殿撰寫對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在延平郡王祠里還有這樣兩首楹聯,一是台灣巡撫唐景崧寫的: 由秀才封王,拄掙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闢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 另一是台灣巡撫劉銘傳寫的: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臣,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復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業,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鄭成功短短一生的壯舉,激勵著後人,留名於史冊。推薦閱讀:
※孤島忠臣:鄭成功(原創)
※使命的召喚——鄭成功及其事業 / 醉罷君山 / 第27頁
※中國故事·愛國篇15鄭成功
※「歷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們!(二)——鄭成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