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鋪路的中山五路
在明、清兩代的老城範圍內,惠愛中路(今中山五路),堪稱是黃金鋪路的地段。雖然它也是在20世紀20年代拆城築路以後,才發展起來的,但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像一顆新星,在霎間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在這條637米長的馬路上,百店鱗列,遊人填街,成為商家必爭之地。惠愛中路的食肆,在廣州是首屈一指的。
80年代初的惠如樓
以經營小食店起家的陳惠如,清光緒元年(1875)在惠愛街創辦惠如樓,是廣州數得上的大茶樓,樓高四層,陳設古色古香。而最為茶客稱道的是,它不僅「茶靚水滾」,而且還可以「問位點茶」,即使同一桌的茶客,也可以根據各自不同的口味分壺沖茶,讓所有茶客都稱心如意。
為了吸引食客,惠如樓還首創「唱女伶」,聘請當紅女藝人到茶樓唱曲,把整個羊城都轟動了。名噪一時的紅伶徐柳仙、張月兒、小明星、半日安都在惠如樓上唱過曲。20世紀30年代的老茶客,不少都聽過小明星(鄧曼薇)的《痴雲》《長恨歌》《秋墳》,那真是一唱三嘆,唱盡落葉哀蟬不忍聞,一聲喚起一銷魂。
惠如樓的成功,帶動起廣州茶樓業「九魚齊出」,珠璣路的多如樓、三角市的東如樓、海珠路的三如樓、惠福路的南如樓、賣麻街的福如樓、長堤的瑞如樓、河南的天如樓、一德路的寶如樓、同興街的九如樓。竟然做一家,旺一家,凡沾上「如」字的,財來自有方,擋都擋不住。順便一說,廣州話有句歇後語:「珠璣路尾——多餘」,就是因為珠璣路尾有間多如茶樓(這個名字也起得有點怪)。
老廣州人飲茶有「腳頭癮」(指習慣性地去光顧一個地方),每家茶樓都有一班自己的忠實擁躉。他們一說起當年惠如樓的脯魚乾蒸燒賣、筍尖鮮蝦餃、欖仁薩騎馬,說起玉醪春的上湯炒飯、半甌茶室的蟹黃灌湯包、糯米雞,無不眉飛色舞,如數家珍。
惠愛中路,可以看見新華戲院的招牌
清末民初,電影開始進入中國,廣大路口附近開了一家「通靈台」,是廣州最早的電影院之一,1926年開業的明星戲院(後改名為明星映畫院、新星電影院)、1932年開業的新華影畫院(1957年改建為廣州第一家立體聲寬銀幕電影院)。
從1934年開始,廣州的電影院告別默片時代,迎來了有聲電影。電影院的座位分成幾等,票價從兩毫至一、二元不等,每天放兩場,頭場從正午12時起,至下午2時止;二場接著放,到4時止。晚上也有兩場,晚7時第一場,晚9時第二場。據當年的《廣州年鑒》介紹:新華電影院的「內容布置皆含有極新時代性,且多影國片,尤能吻合觀眾愛國心理,大有時時滿座之盛況」。
老廣州人都熟悉的新華戲院(新華電影院)
1912年,澳洲歸僑蔡興、蔡昌兄弟在香港開了一家大新百貨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1916年蔡氏兄弟進軍內地,以獨到的商業慧眼,看中了原廣州府衙與藩司之間的一片土地,購下後興建大廈,開設第一家分店,時稱「大新公司支店」,除了經營百貨外,還有天台遊藝場,並設有酒業部、飲冰室、浴室等。後來他們又在西堤開了第二家大新支店(今南方大廈),廣州人習慣把它稱為「城外大新」,而把惠愛中的支店稱為「城內大新」,以示區別。
蔡氏兄弟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蔡興畢業於上海英華書院,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隨舅父到澳洲謀生,賺了錢後返回香港,在多間大公司和銀行擔任董事會主席,廣州、上海、香港三地的先施公司他都是大股東,蔡昌也是長袖善舞的鉅賈,人稱「大班昌」。蔡氏兄弟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百貨業的奠基人。
到了陳濟棠時代,廣東政治相對穩定,市面更加繁榮。各大電影院紛紛上演「國產香艷悲感名畫《琵琶春怨》」、「肉感、香艷、銷魂歌舞巨片《萬花團》」和「人體美大暴露醫事衛生巨片《健美的女性》」一類電影,幾乎場場爆滿。連粵劇也走上銀幕,由粵劇「萬能泰斗」薛覺先主演的粵劇時裝影片《白金龍》,創下了驚人的票房收入。
萬能泰斗薛覺先
城內大新公司的天台遊藝場也能演大戲,也能放電影,可容納上千觀眾。當時市內許多高層建築的天台,都興建了遊藝場,表演粵劇、電影、魔術,也有兼演京劇、歌舞的。大新公司天台遊藝場的老闆是沈大姑,演出的都是女班,不設班牌,統稱「大新公司班」,戲行人稱「沈大姑班」,主要演員為譚蘭卿、宋竹卿、大口何三人,都是沈大姑以重金聘請的台柱。日場從中午12時至下午4時,夜場由晚上8時至半夜12時。票價比電影院便宜,由兩毫至四、五毫不等。樂師把高胡一拉,伶人把水袖一甩,觀眾們已為之如醉如狂。
蔡氏兄弟興建城內大新公司後,利用大樓旁的空地開闢了一條內街,以他們兄弟的名字命名為昌興街,後來發展成著名的洋服街。當年昌興街內的北京洋服店,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時,把國泰、國華、金城、大中國、德昌、自良等服裝店合併過來,改名為北京服裝店,繼續在昌興街旁邊經營。
大新公司開張後,不少洋服店、車衣鋪紛至沓來,在附近安營紮寨,於是,永漢路、惠愛路、新民路、廣衛路一帶,形成了一個專門製作新款洋裝,包括西裝、禮服和各式時裝、制服的市場。穿上一身筆挺的西服,衣袋露出手帕一角,頭戴白色拿破崙帽,手持一根士的(手杖),這是當時洋紳士的標準形象。
30年代廣州淪陷前的新大新
1921年,應廣東政府邀請,新文化旗手陳獨秀到廣州主持教育,他把《新青年》也帶到了廣州,編輯部就設在昌興街26號和28號,樓上是雜誌社,樓下是丁卜書店。由陳獨秀在廣州編的《新青年》八卷六號,當年4月1日在昌興街出版。陳獨秀與安那其主義者、孔教會、基督徒、研究系、政學系政客,展開激烈論戰,昌興街一時間成為全國新文化運動的焦點。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新青年》繼續在廣州出版,成為中共中央理論性的機關刊物,由瞿秋白擔任主編。
那是新文化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擁護西裝」、「打倒長衫馬褂」、「眼鏡精神不死」、「皮包萬歲」的口號,響徹雲霄。書店、文具店、西服店、西餐廳、照相館、西式百貨公司,這些帶有強烈現代文明色彩的商業特點,使得永漢路、惠愛中路成為軍政界、文化界人士和學生最喜歡光顧的地方。
經營洋服的店鋪愈開愈多,1921年的從業人員達一千多人,於是成立了廣州市洋服同業工會。惠愛中成為全市最大的西服店薈萃地。吃服裝這碗飯的店鋪也多起來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廣大路開了第一家洗衣鋪,很快,廣大、大光、益民、中央、紫羅蘭、神經六、振華新等眾多洗染店號,一個接一個出現在廣大路上,把這條街變成了「洗衣街」。
1967年文革時的新大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怡安泰、信孚、金城、國泰、文華等著名洋服店,都轉移到了昌興街、新民路和永漢路一帶。他們的經營方式,大多是備有面料供顧客挑選,量體裁衣,也承接來料加工,每間從業人員三五人至十多人不等。
1948年,惠愛中路更名為中山五路。在經歷了一次次戰亂、動亂之後,惠愛中路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一些老字號消失了,但更多的新字型大小又誕生了,至今中山五路仍是廣州最繁盛的商業街之一。
推薦閱讀:
※陳京華:5.2黃金突破1300關口迎考驗,EIA原油解析
※黃金空頭迎來曙光?警惕「潛伏炸彈」!
※不悔點金:為何做交易是咱們進入上流社會唯一的機會?
※海煒寒:黃金續跌命懸1318,EIA不敵伊朗問題原油續漲
※默石論金:兩大重磅事件引爆市場,美元上演撐桿跳」躍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