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Concert_俄羅斯音樂的特色
05-30
俄羅斯民族是一個藝術天分極高的民族。廣袤的大地,悲壯的歷史,為無數特立獨行的天才作曲家創造獨特旋律提供了素材;漫長的黑暗統治,惡劣的自然環境,激發了他們創作的動力與激情。追根溯源 回首那中世紀的漫漫長夜,在一個不知自由為何物的國度,即便是用以抒發心聲的音樂,也被統治者限制在僵化的條文之中而難逃專制的魔掌。較之西歐那些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俄羅斯無疑後起之秀。在彼得大帝改革之前,俄羅斯對西歐古典音樂幾乎是聞所未聞。當時的東正教會定下嚴厲教規,使得莎士比亞以後兩百年,印刷術出現後三百年,教會仍然牢牢控制著所有領域。他們禁止民眾涉足音樂,對教會音樂亦橫加限制,亂揮斧鉞,藝術和音樂的傳播皆在被操控甚至隨意篡改之列。在聖歌演唱中,教會有意剔除了樂器與和聲,理由是神聖的上帝不能被器樂所干擾,更不能被和聲對位所淡化。東正教文化堅決反對文藝復興,抵制宗教改革和騎士時代任何新知識的傳播與發散。另外,蒙古金帳汗國的統治也為沙皇遺留下了歧視婦女的東方傳統。這一切大大阻礙了歐洲音樂技法在俄羅斯的傳播。由於自我封閉,俄羅斯人孤陋寡聞,只了解古羅馬的舞者,卻對十一世紀以來歌唱愛情的游吟詩人和十二世紀以來德國的詩人音樂家一無所知。而在天主教或新教國家,這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常識。那些用豎琴演唱詩歌的流浪藝人的即興表演,通常會被教會作為異教徒和魔鬼的誘惑而被處罰;其樂器往往被包裹起來澆上油焚燒;政府官員有責任仔細審查他們的每一行歌詞,以尋找「魔鬼」的蛛絲馬跡。這無疑是俄羅斯歷史上不堪回首的夢魘。
推薦閱讀:
但歷史的演進有其自身的規律,人文主義的腳步無法阻擋。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的逐步發展,歐洲文化的影響不斷深入的俄國的各個領域。俄國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知識精英們越來越無法接受自身民族一直是歐洲文化殖民地的事實。俄羅斯音樂伴隨著非宗教音樂的流行過程而發展起來,朝野雙方對音樂的普遍興趣,引發並促進了音樂界民間歌曲的收集和創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上演,標誌著民族音樂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與此同時,俄羅斯開始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米?伊?格林卡(1804-1857)正式登上歷史舞台。其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作品,是俄羅斯交響樂的早期代表作,初步形成奔放豪邁的獨特風格,與歐洲音樂分道揚鑣,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評價道:整個「俄羅斯派交響樂都孕育于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還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他將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不同風格的曲調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伴隨著一場解放農奴,降低中央集權,重整軍隊和法律的偉大改革運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末,一場對音樂民族性的爭論就此引發。藝術團體和藝術家把注意力轉向新興的俄羅斯公民。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第一批歐洲風格的藝術院校的成立使音樂的發展有了自己的陣地。在音樂研究的小團體中,什麼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和探索之中。而俄羅斯的傳統音樂多是具有固定模式的民歌,是形成「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素材和基礎。而它的節奏和和聲尚未被直接而準確地描述,欲寫成樂譜,就必須借鑒歐洲的音樂傳統。採用哪一種歐洲音樂傳統,音樂界則見仁見智。以作曲家魯賓斯坦(Rubinstein)為代表的泛歐洲主義者喜歡炫技的鋼琴,他要求弟子們研究維也納音樂經典,並奉為經典而仿效。以貝拉科諾夫(Balakirev)為代表的音樂激進派,亦被稱作「五人組」或「強力集團」,則推崇李斯特,貝多芬和柏遼茲輩自由奔放的旋律,並將其移植為本民族音樂的旋律和主題。兩個派別都非常活躍,而分歧明顯。但無論如何,俄羅斯音樂在對民族性的爭論和構建中橫空出世,勢不可當。尤其是「強力集團」更是頗有作為。其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十九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強力集團」功不可沒。大師偉業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其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之作。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最為著名者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勾勒出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感脈絡,有力真切表達出時代的主題。同時也發掘出人們對幸福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於1840年生於一個礦業小鎮,其父是一位礦業工程師。雖然此地粗劣、醜陋而荒蕪,但柴科夫斯基在家中卻象一位王子,有許多僕役和最華麗的地毯、名畫和傢具。他最早能接觸到的音樂只有一個古老的音樂盒的叮咚聲響和母親充滿憂鬱感傷的歌聲。
八歲時,柴科夫斯基全家搬回聖彼得堡。由於經常一人躲在家中,這個性情羞澀的小男孩竟覺得學校生活十分艱苦。幾年後,母親傳染上可怕的霍亂而去世,留給柴科夫斯基的是無限的憂傷,這種格調一直清晰地反映在其音樂作品中。音樂成為他的唯一歡樂,而父親雖對他學習音樂非常支持,但只同意將音樂作為娛樂,並要求他必須以法律為他的終身職業。他十九歲時讀完法律課程並在政府中獲得了一個低級職位。但他志不在此,而是到處求師,學習他所痴迷的音樂。但當時俄國音樂界普遍水平低迷,在二十一歲時,他對舒曼還一無所知,甚至不知道貝多芬寫過幾部交響曲。在音樂學院就學的時光無疑是他的不幸歲月。他那時很窮,雖然作品迭出,卻並未能給他帶來金錢和名譽。家庭生活也不如意,他曾愛上了一個著名的法國歌劇歌唱家,但她隨意拋棄了他,而愛上了一個男中音;後來一個奇異女子先是瘋狂地愛上了他,以致那好心腸的年輕作曲家擔心假如拒絕她便會毀滅了她的生命,而當他將自己拖入這次不幸婚姻後,她不但離他而去,還帶走了他的一筆錢財。正當內外交困之時,一種最奇特的友誼突然降臨,並改變了他的命運。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孀婦,名梅克夫人,當時已是十一個孩子的母親,然而卻是具有欣賞品位的音樂愛好者人。她聽過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作品,對其潛能深信不疑。她堅信他終有一天會名揚天下起來。於是她給他寫信,表達出對他的作品的熱愛。當梅克夫人得知這位音樂天才窮困潦倒,為謀生而不得不邊作曲邊授課以換取生活費時,梅克夫人提出每年給他一項津貼,使他能夠將全部時間用於作曲。但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永遠不能見面。從此,他們常常互相通信,他將所有的創作計劃、希望與恐懼都告訴了她。但是他們從來不相見。甚至有一次她去聽他的音樂會,二人也象不相識的人一樣擦肩而過。有了梅克夫人這位「紅顏知己」,柴科夫斯基不再有後顧之憂,並得以赴義大利和瑞士旅行,住在舒適的家中盡情創作芭蕾舞曲、歌劇和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盡情抒發著內心的感受,抒發俄羅斯民族的心情。所以,在他六部偉大的交響曲甚至所有音樂作品中,聽眾都能能夠感受到俄羅斯民族精神的流淌。一直到柴科夫斯基及其作品風靡全球並得到全世界的人們所熱愛以後很久,他才在自己的祖國贏得了應有的榮譽。俄國人逐漸認識到,俄羅斯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應和柴科夫斯基名字聯繫在一起。他的歌劇之一《葉甫根尼?奧涅金》在皇家歌劇院成功上演後,沙皇授予他「聖弗拉基米爾」勳章。當他到南俄旅行演出時,他受到英雄般歡迎。他最喜歡靜靜地在家中作曲,而此時的他不得不繼續旅行,去指揮世界各國最著名管弦樂隊演奏他的作品,以便使所有人們都能熱愛它們。1891年,他到美國來指揮慶祝卡內基音樂廳開幕式的音樂會。除了在紐約之外,柴科夫斯基還在巴爾的摩、費城等地指揮演出。,他已成為世界級音樂家,將名垂人類音樂史冊。然而好景不長,當柴科夫斯基剛剛創作了他的最偉大的交響曲——第六交響曲即「悲愴」交響曲後,可怕的霍亂奪去了他的生命。 音樂家及其作品的氣質與本人境遇息息相關,又與民族性格緊密相連。柴科夫斯基的人生軌跡加之俄羅斯民族的多災多難,使其作品充滿抑鬱和憂傷,同時也蘊涵著一種不可征服的力量。餘音繞梁
地球上只要有人類生存,音樂的旋律就不會停息。獨樹一幟的俄羅斯音樂自18世紀到19世紀初達到高峰後,以柴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民族樂派不僅風靡俄羅斯,而且傳遍五洲四海。 歷史無法割斷。十月革命以後,蘇聯仍然重視對音樂傳統的繼承,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了很多成就。新一代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便是在吸收民間曲調基礎上寫成。而著名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等,也具有清晰的民族特色。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1906—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其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鬥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和戲劇譜曲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所完成,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在中國,俄羅斯音樂的痕迹也揮之不去,至今仍存。由於歷史的原因,西方古典音樂在新中國的發展幾乎是全盤照搬蘇聯模式,無論是作曲風格、演奏技巧,還是音樂教育體系,俄羅斯音樂模式的痕迹俯拾即是,不勝枚舉。一個最明顯的實例,鋼琴協奏曲《黃河》,無論在和聲、鋼琴技術方面,都明顯受到非常典型的俄羅斯音樂的強烈影響。而令幾代人難以忘懷的蘇俄歌曲,更是讓國人耳熟能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伏爾加縴夫曲》《山楂樹》《紅莓花兒開》《三套車》《喀秋莎》等等,仍在幾代炎黃子孫中傳唱。《史記?樂書》有云:「故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音樂是追求美、表現美、傳播美的藝術,美好的心靈永遠相通,美妙的藝術可以跨越國界,穿越時空,不可阻擋,獲得永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俄羅斯在朝鮮問題上回擊美國?
※俄羅斯為什麼叫戰鬥民族?
※環球騎行第六國俄羅斯:去你的西伯利亞
※西方與俄羅斯徹底分道揚鑣 對抗失控不符中國利益
※普京最大政敵被禁止參加選舉造成了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