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陰曆 農曆是陰陽合曆

什麼叫陰曆

太陽為「陽」,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曆法叫「陽曆」;

  月亮為「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曆法自然就稱之為「陰曆」了。

  陰曆——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陰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

  陰曆定年的依據是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354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11日,積至三年,餘33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平年則十二個月。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陰曆的來歷

「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我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曆」。一般人以為陰曆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曆」。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農曆是陰陽合曆

陽曆——缺點:只顧太陽,不顧月亮,月份與月相無關。

  陰曆——缺點:偏愛月亮,丟掉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使日子與節令脫離。

  農曆是陰陽合曆——優點:統一陽曆和陰曆,保持兩全其美,既能照顧季節時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與日期固定。

  這種似陰似陽、陰陽合一的曆法,就是曆法學家們說的「陰陽曆」。我國長期使用的「農曆」,就是陰陽曆的最好代表。農曆又稱「夏曆」。我國一部分人不恰當地稱之為「陰曆」,因為它很容易與「太陰曆」的簡稱「陰曆」相混淆,其實二者是有區別的。

  我國農曆相傳是從「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演變而來的。我國歷代曾頒布過一百多種曆法,各種曆法的準確程度在當時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優良的曆法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世界文明史有過重大貢獻。不但我國許多民族使用農曆,我國周圍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國都使用農曆。

  我國農曆與季節大致相符,所以長期以來能夠很好地指導農業生產,為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農曆在我國古代天文學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既牽涉到太陽的視運動,又牽涉到月亮的視運動,迫使古代天文學家去認真觀察太陽、月亮等天體,從而推動了古代天文學的發展。

  但我國的農曆比較複雜,一般人不易記憶,也不容易與世界進行更廣泛的交流,因此難於在全世界推廣。在辛亥革命以後,我國也開始採用格里曆,但同時保留了農曆的內容,以用來指導農業生產。

農曆閏月的計算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m/n=29.5306/365.2422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m/n=1/12=2/25=5/37=8/99=11/136=19/235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19/235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四六月。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和干支曆法
破解《銀盤子》心算萬年曆法的秘密
十二星座日期是按陽曆(公曆)還是陰曆(農曆)來劃分的?
公曆曆法的由來
瑪雅曆法石碑碎片再出土 2012預言或被推翻

TAG:曆法 | 陰曆 | 農曆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