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成語(九)】隕落——烏江之悲歌

[成語]:決一雌雄

[釋義]:判定勝敗,高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成語]:養虎遺患

[釋義]:比喻縱容壞人壞事,留下後患,也比喻放過敵人後給自己造成損害。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成語]:四面楚歌

[釋義]: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項羽的失敗確實是值得反思的。

        你可以說他沒有識人用人之明,韓信這樣的人才被他輕視,連死命追隨的亞父范增也不能給予足夠的信任。你也可以說他自矜功伐、殘暴不仁,戰爭已經勝利還要坑殺秦軍,進入咸陽後又縱兵搶掠。你甚至可以說他純粹就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除了會單挑火拚以外其他的不值一提。

        但是,歷來人們對楚漢之爭的思考並非像它的結果那樣成者王侯敗者寇,項羽的隕落讓人們惋惜、同情,還有是否要過江東的假設和不吐不快的迷惘。讓千年之下的多少文人都在感嘆「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繼承了春秋戰國殘留的貴族精神的。

        政治上他迷信武力、極愛面子。有人建議他利用關中地區地形優勢制衡諸侯,他卻看到秦朝宮室斷壁殘垣,想要回到東方,回答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留下了個沐猴而冠的惡名;自立西楚霸王分封各路人馬以後,更是以為天下無事,放鬆了對劉邦集團的警惕,結果劉邦與田橫、彭越同氣連枝,瞬間使楚軍陷入不利。

        軍事上項羽有基本的謀略,但算不上長遠和全面,行軍打仗主要是靠逢敵亮劍的勇猛和長途奔襲的頑強。分封諸侯以後,齊國反叛,項羽擔心劉邦也趁機出兵,劉邦派張良送給項羽一封信說:「漢王失去了做關中王的封職,所以想要得到關中,若能遵循以前的約定,就立即停下來,不敢再向東進。」又把齊、梁二地的反叛書送給項羽,說:「齊國想要跟趙國一起滅掉楚國。」項羽因此就放棄了西進的打算,向北去攻打齊國,可是劉邦卻暗中奪取了韓地,達到了自己遠交近攻的戰略目的。

        項羽可以說是繼承了春秋時期的貴族精神,他身上有著一種寧折不彎的高貴和盲目自信的驕傲,臉皮薄、心思淺,手段直來直去,毫不掩飾自己的動機和能力。鴻門宴上項羽聽了好話放走劉邦,而鴻溝分界協約剛剛簽訂,劉邦擔心養虎為患立馬就部署兵力圍攻項羽;項羽想要和劉邦一對一比個高下,劉邦卻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縱然項羽在滎陽多次戰勝劉邦,但還是中了對方的反間計,失去了最大的智囊范增。

        項羽是鋒利的寶刀,砍下去深可見骨,但直來直去,再無折返之路。劉邦則像是潺潺的水流,力量開始微小卻善能積累,彎彎曲曲求新求變,總能達到目的。最後在垓下,項羽被圍的水泄不通,陷入絕境: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再自負的戰神也能明白十面埋伏下突圍的困難,浴血奮戰之後到了烏江邊上,亭長攏船靠岸,項羽面對死傷殆盡的部下、濤聲陣陣的烏江,遠方傳來愈發清晰的漢軍馬蹄之聲,突然笑了:「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不願過江,最終自刎而死。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項羽用死,維護了自己最後的尊嚴。剛強易折,孤行非命,最終的結局可能早就註定了的。只有那嗚咽的秋風記住了這位失敗的巨人:「千夫辟易楚重瞳,仁敬居然百戰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項王此處是英雄。」 


推薦閱讀: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二十五史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史記》人物--遊戲風塵話陳平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 第八

TAG:史記 | 成語 | 烏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