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禪定鍛鍊

                   禪定鍛鍊

 

  1. 禪定的鍛鍊,總綱領的一句話就是,一切行事作務(包括打坐)念念分明。



  2. 靜坐祇是鍛鍊禪定的方式之一,並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隨時保持念念分明、攝心不放逸,才是重要的修定口訣。



  3. 把心關在當下眼前,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久了,就成為禪定。


  4. 一個人真正的定力,其基礎必須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歷緣對境當中。如果個性很清醒、個性很沈著、思想很冷靜,永遠保持在一心一境的個性上,這樣的人,他的定性才能夠成就。



  5. 當一個人徹底沒有座標——是非真假已忘卻,仍要永無止境地鍛鍊意志力。人生在世苦難免,只要一懈怠,痛苦就源源而來。



  6. 定力深,對苦的抗拒力會較強——越苦越堅靠禪定(定力強則扭轉力亦強)。



  7. 人生在世註定有苦,一般人側重改變痛苦的環境,有智者則傾力修習禪定,以增強對苦的抗拒力和忍受力。



  8. 古人說「致病方知健是仙」,而在精神方面卻剛好相反——意志堅定,心念寂靜才能感受到心無雜念方為人世間的小神仙,進而乃至能體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超然物外自在解脫。



  9. 佛法之修行,居於重心地位的是意志力的鍛鍊。凡是缺乏毅力,又不能傾生命去執行自己信仰的人,就算他貫通三藏,博古通今,也與修行沒有什麼交涉!



  10. 經常讓自己心無雜念,久了意志就會堅強。



  11. 欲修禪定,先求無愧於心。於心有愧者,即使功夫成片,也不外是邪定。



  12. 修習禪定,首先要清楚「我修禪定的動機是什麼?」如果自省純粹是為了增長人生智慧或趣向悟道解脫則可;如果內心深處摻雜有其他動機,例如擁有超能力、與「佛菩薩」溝通、感覺靈敏可以炫耀他人、身體會充滿磁場、引發氣功……等等,如果摻雜這些的話,則易走入「美麗險厄的歧途」,不值得鼓勵。



  13. 一個人倘若缺乏穩重、堅定、自製、清明之個性,尚且不足成為一個見利不動、臨危不亂的君子,何況佛祖剛骨、法門龍象呢?除非是「魏晉清談」式的佛教,若是真正的佛教,沒有不重視禪定的。雖然有人會「故意」躲開禪定來談般若,但是千經萬典在在都指出:要曉悟世界之實相——無生,禪定是扼要的途徑!


  14. 「禪定」在整個解脫道次第上的重要性,我想對經論稍有研究的人,都會明白的。欠缺禪定的人,無論學理研究得如何透徹、觀念多麼地正確,永遠也祇是「知解宗徒」而已。



  15. 佛法的修行,如果要求自己務必親證的話,則需要透過禪定才有辦法。唯禪定的鍛鍊很困難,如果沒有強烈的出離心,人就不會鍥而不捨地嘗試扭轉昏沈和散亂的習性。今天少有證果者,是因為少有人長期深入禪定;而少有人深入禪定,是因為今天的人普遍缺乏出離心;而出離心的缺乏,則受物質享受豐富及唯物思想的影響。



  16. 一般說來,各種學術、技藝的深入,都有一個階段是屬於特別不容易超越突破的瓶頸。修行亦如此,在禪定個性的鍛鍊上,意欲扭轉由來已久前瞻後顧的業習,企望得以自在地活在眼前,於「心空如洗」之定境,欲入則能入、欲出則能出……,此種「學習」,由於最與人類的舊習慣相左,所以學習起來也最困難。「不幸」的是,它卻偏偏是體驗涅槃的不二門。



  17. 任何法門修到一個瓶頸、一個上乘法的時候都要牽涉到心境的問題。練書法、練鋼琴、練中國功夫,最後都必須借重「定心」,以便使他的技藝更上一層樓。



  18. 在打坐時,無論你是觀察念頭之起處,或者採取念念分明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有獻身的勇氣和決心。就如佛陀坐於菩提樹下一般,即使利刃割解肢體,亦絕不動一念。打坐而能有這般莊嚴肅穆具足威儀的堅固誓願,就算是半個小時、十分鐘、三分鐘,必然亦可經驗到前所未有的定心;縱或未能脫胎換骨,頓見本來面目,但是在強烈定心的體驗之下,各自的意志力當可趨堅韌清和。



  19. 人不覺察世間真相,過顛倒夢想的生活已久,加上人的心思散亂念想喧動,不僅內省觀照力微弱,不足以覺察瞬間生起的妄念群,更遑論對當中個別的妄念加以克制,同時又因為今人的生活型態忙碌緊張,且過度依賴物質所供給的愉悅快意,正如古人所說,「嗜慾深者天機淺」,耽於五慾之樂,使人神明混濁意志薄弱,也就無法鼓起勇氣再接再厲向偏見情執、無知業習挑戰。



  20. 學習不執著的人,從不貪吃貪睡開始。一個人如果很在意感官的享樂,就不會想去修禪定,沒有禪定就沒辦法學得不執著的禪心。



  21. 聰明伶俐的人,除非好好修習禪定,不然很難入禪之門。



  22. 降低對物質的依賴,然後學習打坐,讓心念閒靜下來,並且時常吟詠誦讀佛經,特別是演述緣起無自性空的阿含經、般若經;待定力增強了,緣起空義也熟悉了,接著才進行高級的禪修,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恆修止觀。



  23. 要反省觀照到苦痛的根源——「無明渴愛」的話,倘若缺乏清醒寂靜的心志——「禪定」,是無法成辦的!其主要的理由是:無明之自性見、盲目之渴愛甚深甚微細。常人那種閃爍不定、散亂不安的心緒,尚且不足以察覺日常心態及淺顯的意識盲點,更何況是甚深極甚深的無明渴愛呢?為了要觀照「緣起」,行人必須修定。


  24. 學現代禪而無法持續深入,絕大多數是因為不重視打坐所致,如果有人能好好打坐、早晚打坐,將一向不聽話的心猿意馬定於一境(或數息、或一句佛號、或一念不起只是打坐……),那麼他將不斷開顯心靈的潛力,發現無數的佛法奧祕。



  25. 就解脫道而言,禪定的極致,是連生起一念都已經算是破壞金剛體了。那偶發的一念是微細無明的開始,將繼而形成我執。真修定的人,抬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一切時地沈默內觀。



  26. 不是絕不能前瞻後顧,而是要以鋼鐵之身前瞻後顧。「起心動念不離金剛體」就是叫人要以鋼鐵般的意志躍入紅塵。



  27. 欲界眾生的業習與禪定是反向的,一個卓越的修行人必然曾在禪定上遭遇千百次的挫折。



  28. 鍛鍊禪定方面有兩種困難:一、佛教流傳至今,流派太多,一般人不見得真懂經義,頭腦裡面有太多的「真理」「思想」「觀念」,無法統合而建立中心,也就無法修禪定。二、人是欲界的眾生,散亂心是他的特色之一;而從散亂心到定心,嚴格來講,是違反人的習性,如逆水行舟,若菩提心、出離心不強,很不容易貫徹。



  29. 身念住的具體方法是——動時了了分明知道身體之每一個巨細的動作;靜時了了分明知道丹田之起伏(知道入息出息亦可)。一般說來,在短期間想要把握到「身念住」的訣竅並不容易;可是一旦您摸到它的竅門之後,你會驚歎:這真是一種不需另外花費一分一秒的深定法門!



  30. 我們打坐時,突然想到別的地方去,並不會障礙修定;什麼最障礙禪定?是「悔箭入心」,也就是對於已逝去的種種產生追悔心。追悔不只是起一個念頭,而是心態上有焦慮,悔箭入心才會障礙禪定。



  31. 由於智慧不足,所以人會不自覺地逃避禪定、漠視禪定;其實禪定是曉悟世界實相——苦、集、滅、道,不可或缺的要件。

    從禪定所引發的堅韌意志力和安祥寧靜的心境,不但可以促使吾人去洞察世間「苦」的真相,並且對於無可避免的生理性的苦和社會帶給我們的苦,都可以有效地克服及減輕;此外在加深吾人自我反省力及事物的分析判斷上,都會有極大的助益。



  32. 禪定使人的心平靜如水。一般來講,企畫的人思路要很綿密,思考要很冷靜;一個脾氣暴躁、魯魯莽莽的人,沒辦法作深細的觀察跟思考。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欠缺禪定,是沒辦法作深觀的,沒辦法觀察潛意識裡面那些蠢蠢欲動的東西,到底從何而來?古人說︰「水清魚自現,心靜思自明」,多少可為此做註腳。我們可以說︰沒有禪定就沒有佛教緣起的智慧,雖然緣起的智慧並不等於禪定,禪定的結果也不保證一定會獲得緣起的智慧,但是緣起智慧的體現必須透過禪定。 


  33. 印順導師曾說:「學佛的第一要務是往初果邁進,以破自性見為先。」可是必須再補充一句話,就是:「有心要證入初果的人,他的首務之急是先鍛鍊禪定個性。」因為禪定是體驗涅槃不可或缺的要門。



  34. 古代由於文明度不高,資訊也不發達,行者縱然有心學法修行,也要翻山越嶺,行腳三、五個月,方才能有個歇腳處,覓個善知識好親近。倘若不幸那個善知識偏偏「瞎了眼」,或只是一個「獨眼龍」,絕大部份的人是很少再有機會另訪明師的了。在這種情形之下,道業的精進,除了不斷入禪定以外,倒也無事可做,這是定強慧弱的情形。

    而今呢?一般人即使不是受過高等文化的教育,起碼也受到精緻文化的薰習洗禮;佛經佛典更不像過去是刻在石壁上,或保留在極少數被皇室宮廷所護持的佛寺中。今天只要幾百元就可以買到一本經,只要一通電話就可以拜訪善知識。比較起古人,今天學佛人普遍的情形是:慧解強,定力弱。



  35. 人只有對自己沒有武裝,沒有防衛,才有辦法看清並淨化自己的意識。而無明則是更深極甚深,我們真正的動機和企圖,尚且不易察覺,何況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時空實在感?



  36. 人類的執著、恐懼、不安……,到底從哪裏來呢?除非自己的心經常處在禪定的狀態——「如密室裏的燭光,明亮、清晰、穩定、不搖、不動」,不然就無法觀察到。日常生活,為了想清楚一件小事,尚得讓自己先靜下來,何況是觀照宇宙人生的道理呢!



  37. 佛教的涅槃智慧,是經由反覆地修正身心行為、淬鍊身心行為才完成的。如果缺少禪定,根本無力去執行透過內省、觀察而確認某些劣根惡習必須立即加以揚棄的這件工作。



  38. 五蘊苦、空、無常、無我是誰說的?其實那是恆常住於禪定的人自然而發的感觸。人如果沒有禪定,對人間不會有這麼深刻的透視,頂多也只是吟風弄月式的清談,或鸚鵡學語而已。



  39. 在禪定的個性還沒完成之前,切莫參公案,切莫修觀,這些不是在做鬥智的遊戲,便是流於膚淺的觀察,即使偶有高峰的經驗——悟境出現,也必然不是打破漆桶真正見性的。更不幸的是,光影門頭錯以化城為老家,沉緬在「本來無一物」「無修無證」「隨緣自在」之中,則殊為可惜!



  40. 定、觀兩者,我較重定功,它能強化離苦的力量及增加反省的深度;若定力不強,很難知道念頭未起前的衝動。



  41. 真正的智慧,必須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無論是密教、天台、華嚴、俱舍、中觀、唯識,哪一個不是站在禪定的基礎上來談的?禪宗也要離心意識參。離心意識,就是不起一念,也就是念頭未起之境!只有讓自己先住於念頭未起之境,然後才有辦法「觀」或「參」念頭未起之境的衝動從哪裡來?這個時候才能真正進入「參究」的階段,如果不然,那只是打妄想,思惟卜度、穿鑿附會而已。


  42. 如果一個人很單純、只有一個心,那麼當他聽到緣起空義、心生歡喜與皈信的時候,則當下立證法眼淨!

    這樣說,目的在說明:禪定 (靜慮) 雖不是佛法的特勝,但藉助禪定以了解自己種種的人性,並統合表層和潛伏意識,使之形成潔淨穩重的人格,乃解脫道所必需!



  43. 學禪的人除非增加自己的禪定力,使其制心一處,不然則不可能成就道業。禪定是執行的力量,經典說︰「五度如盲,般若如眼;般若如眼,禪定如手足。」沒有手腳,沒辦法成辦世間事,沒有禪定力,則無法證得涅槃解脫。



  44. 對一個修行人而言,攝心這件事,就好比花草樹木之於陽光、空氣、水份,又好比嬰兒之於母親的奶水,那是道業成長所必需的!世上豈有修行人不攝心的呢!修行人的威儀、威德,並非電視劇裏包青天的「威——武——」。修行人的威儀、威德乃因心地潔淨,專一無雜的緣故。



  45. 在學禪的初階,反覆推敲、冷靜思惟是不可缺少的,但使人得以提升精神境界現證解脫,最後所憑藉的卻是堅強的意志力。



  46. 「意」的鍛鍊通稱為「定學」——禪定經驗的學問。它的目的在使人心能夠寂靜、堅定,且迅捷有力、收發自如。通常未經訓練的心志有二失:一是精神容易渙散,念想紛飛心靈難得平靜;二是耐力不夠,意志力不強,怕苦、怕難、怕麻煩。前者使人忙碌時容易疲勞浮躁,閒暇時卻又感到無聊、心神不寧;後者使人無法貫徹意志,固守理性的抉擇——對應做應為的步步堅持到底,對應斷應捨的絕無絲毫猶豫戀棧。



  47. 定力就是心力,也可說是意志力。一個人如果定力不強的話,就沒辦法堅守理智的立場,往往是知道而做不到,其實這也正是學佛人的通病——明知道該怎麼做,偏偏做不來;明知道要守口如瓶,但總是說了之後才後悔;明知道生氣不好,但時常是脾氣發了才責備自己太衝動。這些都顯示心的執行力不強。由於心力不強,才無法堅持理性的立場,使得所瞭解的許多道理,只成為屯積在大腦的知識,對人格的提昇和生命智慧的獲得,助益十分有限。



  48. 佛教畢竟是從「宗」(體驗、內證)出「教」(教理、學說)的,而體驗、內證非透過禪定根本不可能。欠缺禪定的明白,雖然知道,卻「感觸」不到;欠缺禪定的決心,雖然想做,卻總是「做不來」;欠缺禪定的觀察,雖然參究,卻總是流於「自言自語」「胡思亂想」,並無法觸及念頭未起之前的衝動,當然也就更無法現觀「衝動」興起的原因和止息的方法了。



  49. 定力無基者(一般乃因意志不堅、怕死、怕苦、怕難、怕家、怕累、 怕無名、怕被看不起,對前途、事業、家庭子女、聲望等心懷耽憂,不能堅實地活在眼前,勇敢地面對人生一切可能的逆境,缺乏「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氣魄),則始終在猶豫不決,推敲卜度中度日,縱有偶發的悟境,通常也是善知識鞭策之功,並且不過是電光石火忽爾一瞥而已!若沒有加強定力的修習,不但不知如何長養悟境,並且很快就會變成一次愉快的「回憶」而已。



  50. 人的痛苦跟欠缺定力有關,人不斷活在前瞻後顧的世界裡面,對自己的意志力也無法作主。明明知道自己沒做虧心事,不用怕鬼,但是莫名其妙地會緊張起來、會恐懼;白天的時候說沒有鬼,晚上的時候就害怕了。明明知道生氣不好,希望不生氣,可是又沒辦法去控制自己的意志力;也知道明天的痛苦讓明天的我去承當,今天不需要為了明天的痛苦而煩惱,但偏偏做不到。因此我認為現代人倘要學佛、修行的話,最重要的是培養定力,而不是閱讀更多的佛書。


  51. 禪定的鍛鍊,其實並不難,勇敢一點就好了。天上的鳥兒,牠明天的食物在哪裏呢?牠還不是一樣快樂地飛翔著。也許你明天確有困難的事,然而,明天的困難就讓明天的你去承擔吧!今天你的猶豫不決、前瞻後顧、東想西想、心念渙散,除了讓你更感疲勞,更加重怯懦的習性之外,於事又有何補呢?



  52. 今天學佛的人,不是不懂道理,而是沒有力量去實踐道理。我們沒辦法實踐,不是我們不願意,而是因為業力強大,它拉住我們,讓我們心有餘力不足,想做卻做不來,我們就是這樣被業力牽引著。所以要頓見涅槃,一定要有禪定的訓練。古代祖師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定力強的人,反省力、意志力、忍耐力、願力都強,只有具備強大的心力、願力和定力才能扭轉業的方向。



  53. 禪定的另一功能就是「扭轉力」、「決斷力」。今天很多事情我們明明知道要怎麼做,但卻做不來,其實不是我們不做,誰不想成佛呢?誰不想「一子成道,九玄七祖盡超生」呢?大家都喜歡這樣,大家也希望究竟苦邊,到達無憂無怖的境界啊!但是,我們非不為也,是不能也!我們力量不夠,經常「分明眼界無分別,無奈此心不肯歇」,對自己的心沒有主宰的力量。我曾講,如果人的手能伸而不能屈,那麼這隻手就殘廢了,而如果心不能聽自己操控,不能援引心的力量(定力就是心力)去執行我們想做的工作,我們這顆心,也是殘廢的。所以定力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執行力」,使我們能夠行所應行,受所應受。



  54. 除了面對生活、工作、婚姻、感情……不得不處理、思考的事情以外,切莫無端發射腦波——應使自己經常「心空如洗,一念不生」,沒有心事、沒有思考地生活著。



  55. 要及時行善,不要「想」行善;要修定,不要「想」修定;要解決問題,不要「想」解決問題;要體諒別人,不要「想」體諒別人。修定之人,最怕的是--想像,如果不想很難受的話,那麼就靜下來好好想一想,想過之後,就不要再想了!



  56. 心中有想做的事,卻硬壓著去打坐,將會生起更多的雜念。



  57. 平常不要壓抑,應培養開放的心靈,打坐的時候,則應摒息諸緣,繫念數息一、二、三——如此才是有效的訓練。

    不過,正因「打坐」須得聚精會神,所以每次打坐時間應以三分鐘為限(一日可多次)。



  58. 靜中鍛鍊禪定的要領只是:閉起眼睛來,不要讓心往外跑。如此而已。



  59. 靜坐時得力或不得力不要太在意,學禪就是學習隨遇而安的心。面對一切的遭遇倘都能笑納之,學禪也就成功了。


  60. 只能打坐五分鐘,就不要勉強打坐六分鐘;只能打坐三十分鐘,就不要勉強打坐三十一分鐘。打坐要以舒適為度,切莫勉強。



  61. 打坐的時候,永遠打坐一秒鐘,雖然坐三分鐘、五分鐘、或是一小時,可是對你而言,永遠打坐一秒鐘,永遠只入定一秒鐘。這種氣勢,這種打坐方法的要領,倘能把握住的話,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裡面,在炒菜、洗衣服、帶小孩子、上班、應事接物裡面,累積禪定力。這一種修定的方法,不需要花費你一分一秒的時間,定力就可以與日俱增。



  62. 信心就是定力,信心產生心力,所以固執的人定力很強。心力、願力、信力、固執,就是定力。



  63. 無漏定與有漏定的明顯差別,在入定之前和出定之後:無漏的禪定,入定之前已洞悉緣起無我,出定之後,也不會復生顛倒夢想;一般的禪定則在入定之前未得知見清淨,出定之後也不明五蘊無我。至於兩者正在定中的差別,唯在前者沒有前置的目標,而且於定之當體不愛、不取、不執、不住而已。



  64. 靜坐的意義在於方便攝心、易於入定,以及清晰穩定地進行高度抽象的思考。如果沒有靜坐的良好習慣,不僅很難具備定力,思考也不易集中專注,在「禪定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的修習上,均會產生力不從心之嘆。



  65. 一個矢志修習禪定的人,除了安排時間,獨一靜處專心修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漫漫日常中務必攝心,使自己養成清醒、明朗的神智,因為這將會延續到靜中的心念來。



  66. 動中的攝心是克服靜中散亂的主行,但是細心修定的人,必然會發現,動中的攝心也不容易,因為動中的散亂,乃肇因於個性的缺乏穩重、果斷使然。為了對治動中的散亂,行者務必先使自己養成理性的思考習慣和包容體諒的民主胸襟,並且凡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必得履行之,使自己捫心無愧、安然處之。



  67. 沒有愧欠別人者、負起責任者、不傷害他人者,由於他們心安理得、問心無愧,所以易得定。



  68. 學習禪定的現代人,還有更基礎的條件需要培養,這當中包括要建立理性的信仰態度、學習科學的觀察精神、民主平權的性格以及開放心靈疏導情慾等等。為什麼這些涵養可以做為修定的基礎呢?我們不如反過來說,沒有散亂就是禪定,減少散亂也等於在修定。



  69. 一個人的心之所以浮躁、散亂,難得片刻平靜,除了是心志本身未經訓練之外,往往也因為導致浮躁、散亂的因素太多,譬如迷信、主觀、成見、專斷、自大、記恨、虛偽、撒謊、愛面子、好談是非、生活圈狹隘、缺乏正當娛樂、過度壓抑情緒,以及不規律的生活和過多的慾望、不切實際的理想等等,都會使人的心志更怯弱、更散亂。倘能先充實理性、人道的現代思想,並落實在生活中;對於未知的真理謹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客觀誠實態度;對於不同見解、信仰的人,抱著尊重、包容的民主胸襟;對社會保持適度的關心和熱情;已有的情慾(包括嗜好和興趣)只要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別人,盡量發揮,無論是看電視、下棋、品茗或聊天,都應給予適當滿足,凡此等等都將成為道心不退的保障,和修習禪定良好的基礎。


  70. 人之所以散亂、念想紛飛,與其說是欠缺定力,倒不如更根本的說是因為渴愛,是因為內心深處存有對精神或物質的染愛,而至心猿意馬奔馳不停。



  71. 一個真正想克服散亂,達到擁有禪定力的修行人,在實際的打坐之前所要具備的條件是非常多的,它遠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嚴格而言,即使是悟道的聖者,對於散亂也沒有永斷令其不生的證德和斷德,對他而言,散亂有因有時仍然會生起的。據此,可知一般修定的人,的確太低估了克服散亂所需付出的心力!



  72. 心的寧靜與散亂是有慣性的,靜是動的延續,動是靜的啟端,動靜相互影響。



  73. 我們不需要製造一個安靜的心靈,只要把干擾的東西撇開,心自然清淨。



  74. 數息只是修止修定的基礎,就像誦讀思惟般若經只是修觀修慧的基礎;現代禪主要修行法門是止觀雙運和本地風光兩門禪法。而在修習禪定的單方面,現代禪比較重視的是「隨息」和日常生活的「念念分明」。



  75. 數息是打坐的基礎,若不下死工夫去練,再過三、五年一樣無所成。



  76. 習定之人能否很快地入定,或每坐必入定,可說端賴未到地定的熟嫻。一個非常熟嫻於未到地定的人,對他而言「入定」只有「要不要」,而沒有「能不能」的問題。



  77. 禪定要訓練的是「收發自如」,而不是環境的取捨。



  78. 打坐時觀察「丹田之起伏」與觀察「念頭之起處」,兩種方法應交替運用修習,前者為後者的基礎,後者為悟空要門。所謂「念頭」,非指偶爾在心中一閃而過的影像,而是指我們業已肯定它是青、黃、綠、白、是、非、善、惡、有、無、正、邪、生、佛、迷、悟的那一念,到底它是從什麼地方現起的呢?到底它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這點我們一定要看清楚,切莫迷迷糊糊、若隱若現的。我們可以說:一旦你觀「一念不生」之景緻,到了如見掌上紋路一般地清晰,如見天上明月一般地明朗,則可選擇此後的行門,或修「只管打坐」,或參「公案話頭」。



  79. 一念不生有三種。一種是指用意志力去壓抑,用意志力使念頭生不起來。這是指一般世間的禪定。第二種一念不生的「念」,它的定義是指「實在感」。 一個悟道的人,由於徹見諸法無「我」——實在性,所以對思想的實在感生不起來,對見解的實在感生不起來,各種東西的實在感都生不起來。

    第三層次的一念不生是當一個人各種實在感已經很久很久都起不來了,於是,自然而然起伏不定的念頭也消息瓦解了,這個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道共定」,它對散亂、妄念的止息,正如同古代禪師所說的:「不是我不煩惱,只因無物可思量」。他的到達,首先是由於斷除我見——實在感,繼之,將如夢如幻的般若空觀融入潛意識,促使散亂的因素徹底瓦解所導致的一念不生。


  80. 一般的禪定透過作意、修鍊而達到的心理狀態,它是刻意製造出來的產品;而道共定是令散亂的原因——分別我見與俱生我見——瓦解而已,一切生起散亂的因素徹底或部分瓦解了,所自然到達的心理狀況,那就叫「道共定」。古代禪師說:「不是我不煩惱,而是無物可思量。」這類話就是在透露道共定的意味。



  81. 「道共定」就是透過智慧化解散亂的原因到達的禪定狀態。而更簡單的說,「道共定」只是沒有散亂而已,而沒有再去另修一個禪定。



  82. 一般人修禪定,經常注重打坐的禪定;其實禪定的修習,更應該利用上班時、炒菜時、陪小孩玩時、在履行責任和義務時加以鍛鍊。為什麼?一個人如果一天只打坐一小時,剩下的二十三小時都不修禪定,那就好比燒一壼開水,燒一分鐘,剩下的二十三分鐘都在休息,這樣水不容易燒開。反之,如果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中修禪定,那就像燒開水燒了二十三分鐘,即使沒有打坐——少燒一分鐘,水也容易煮開。如果進而再透過打坐加強修習禪定,那麼就等於二六時中都在修定,這樣很快就可以鍛鍊起禪定,於未到地定或於初禪得自在。這種境界的達成,花費幾個星期就能達成,所以極精進的修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鍛鍊。



  83. 禪宗的禪定,乃是行、住、坐、臥都禪定,不是特指打坐,打坐只是修定的一個形式而已。禪定不僅是行、住、坐、臥,乃至於講話、喝茶、上班、炒菜、陪小孩子遊戲,隨時都可以修的。一切時地無論進行的是什麼樣的事,恆常地「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就是修禪定。



  84. 能否親見涅槃,其關鍵幾乎全在有無具備初禪以上的定力! 

    定力深者,自己從《阿含》《般若》或禪典去找尋答案,鮮少不能立證初果以上,縱或由於聖解(邪見)深固,一時之間自己無力打破漆桶、頓斷疑根,但是在善知識的一言之下,若說不能當下大徹大悟者,幾乎可說是不可能!

    定力中等者,對他而言:「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只要風吹草動他就開悟,聽聞甚深緣起空義更不消說,可以說經論都在描述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悟境經常成片,一、兩天或三、五天如入無心之境,幾是家常便飯。可惜的是:百疑百悟,始終不徹(疑惑會復起,他自己心裡知道)。

    定力淺者,則在生活之中,也會有偶發的悟境出現,那種身心脫落的踴躍,或延續三、五分鐘,或延續三、五小時不等。久習經論者,此時常誤以此為見法性,動輒引用經論來描述此中意境。



  85. 一個人要修初禪定,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達到未到地定。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先培養穩定、一心的個性,這個,我通常稱之為「禪定的個性」。不管到什麼地方,永遠都是一。一個武士如果要跟人家決鬥的時候,才提醒自己要進入「太極無心境」已經來不及了。他須要平常就相當一心,平常就具有生死一如的氣勢,這樣在臨決鬥的時候,他才有辦法心住太極。同樣地,修禪的人不能說打坐的時候才想隨息、才想入定,他平常就要培養一心的個性了。



  86. 修定的人,不是睡著就是清醒,不是清醒就是睡著,沒有既躺在床上卻又胡思亂想的,或者既醒著卻又昏昏沈沈的情形。



  87. 「初禪」的定力,比「未到地定」略微深沈一些,當一個人捨去隨息使心念定於一處時,自然會有輕安的覺受生起;不過這時作意的成分雖說微乎其微,但到底還是作意的——也就是說,學人此刻之所以在定中的狀態,乃屬主觀意志守護的結果,而凡是需要運用意志加以守護的,其本身便是一種「緊」的現象;「初禪」的產生則是突然跳躍過此道關卡進入一種比「未到地定」更輕安、更清明、更少作意的心理狀態。之所以用「跳躍」二字,是因為由未到地定進入初禪定的過程是瞬間忽然發生的——這個過程一般是無法加以事先規劃的。



  88. 所謂「未到地定」,依我個人經驗及給予的定義是:在靜坐時,自己的心念純跟著呼吸的起伏而動著——呼時知道呼,吸時知道吸,全部的心念都安穩地集中在呼吸上(屏氣停息時亦然)學人真正做到心息一如之境——不過這時學人會有心隨著息而走很累的感覺生起,於是他進而捨棄隨息游動的心念,使心念止於一處。



  89. 關於禪定要怎麼鍛鍊,我們有很多種說明的方法。從「念念分明」,從「勇敢一點」,從「活在眼前」,從「如死人之心」,從「莫發射腦波」,到「不用修定、但莫受干擾」……等等,我們有多種方法來描述禪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這是現代禪修習者的一句座右銘。



  90. 真正的禪定應稱為「定根」——定已成「根」。定已成根即形成「業力」——形成定的串習力、定的慣性力。你要他散亂要他前瞻後顧都沒辦法。定根成就的人,會有磅礡氣勢的人格特質,不管到什麼地方,都如入無人之境一樣——處眾無畏,泰山崩於前而心不驚,有永遠活在當下的氣勢。



  91. 如果對於花木而言,陽光和水分是最重要的話;那麼對於腦力經常透支的現代人,以及志求初禪定以上的習定者而言,「未到地定」最好特別重視才好。其理由是:未到地定就好比距離都市不遠的「山莊」,向前它是通往森林——四禪必經之路,向後它是煩囂都市生活的一個避暑勝地。習慣於思考、多事又多慮的現代人,倘能偶爾進入「山莊」,徹底鬆弛一番,將心念洗上一洗,不但可使疲憊頹喪的身心,立刻從「零」再度出發,並且也有助於思考的冷靜和細密。對於重視效率、衝勁、創新、突破的都市人,這是多麼值得向他們鄭重推薦的啊!特別是它的修習並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只要經常提醒自己從「零」出發,在任何工作中,保持「清醒」和「一心」即可。



  92. 當學人住於初禪定的時候,心理狀態的特徵是:清醒又不動,不動又清醒。舉例來說,正在初禪定的人,如果旁邊有人走動,他會立即感應察覺,但他的念頭並沒有「去而復返」的現象。一般,我們在察覺外境時,心念難免都有去而復返——也就是閃動的現象,但在初禪定的人,他的心念是不動的,他對外界事物的察覺,有如明鏡映像一般。另外,再舉一例,譬如我們閉目靜坐,正觀想一尊佛像——這時我們所觀想的佛的影像,必然會有忽隱忽現或模糊不清的情形;而倘是正在初禪定的人,他所觀想的影像,則會很清楚且沒有閃爍不定的情形。



  93. 行者能否深觀到煩惱的根源,爆破根深蒂固的自性見,可說完全決定在有沒有具備「活在眼前一瞬」的禪定個性,一個尚沒有於未到地定得自在的人,無論他花費多少年月,多少精力,隨時去觀察煩惱妄念,隨時去反省身口意業,斷然不可能頓斷疑惑與邪見之根。定力未成就的散心觀察,所能反省到的不安和矛盾,永遠停在一種膚淺的層次﹔就算偶爾分析得詳細深刻些,也不離他人的暗示和一半的推論,非但不是如實的照見,並且也欠缺「知非即離」的力量。這種散心的觀察,並非不好,而是要明白它的限度﹔就如一把小刀片,拿來削蘋果尚可,卻不可用之於殺牛。



  94. 「散亂」是指念頭紛飛,不僅雜亂無章且不聽指揮。散亂的人表現在心內的是東想西想無法自已;表現在行為上的則是靜不下來非得東走西走、東看西看或者找人聊天不可。



  95. 行不知行,坐不知坐的人,永遠不會明白禪定的秘訣。



  96. 所謂昏沈,不是只有「失神失神」(台語)才是,只要忘失自己正在做什麼,就是昏沈了。



  97. 精進的時候,就修只管打坐,鍛鍊禪定的個性;懈怠的時候,就不要再修定了,這時要改修樂心,無拘無束地擴大生活、經驗、感覺的領域。如此不但不會退失道心,並且可為禪定築下良好堅固的基礎。



  98.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去追求一個不需要依賴任何事物也能夠使他安心自在的東西。我覺得「靜坐入定」的快樂,是值得向世人推薦的。



  99. 打坐是一種愉悅的生活方式,它不但使人的心念不斷地刷洗,更清新、充滿著活力,使人對物體百看不厭,覺得月兒更美麗、溪水更清澈,身旁的人事更可愛、更有趣;並且也讓人有「擁抱寒風冰雪」的風骨,對於人生無可避免的痛苦,不僅有勇氣迎接它,還能在裏頭品味出另一種人生哩!



  100. 對於習慣以思考代替感受、以頭腦代替心靈的現代人(當然也包括佛教徒)來說,禪定應該如同清爽的空氣一樣的重要,可惜關於此點,截至目前一般文明人似乎仍然沒有察覺;而心理學對此雖然在實驗上是肯定的,但也還沒有重視到認為這是「刻不容緩」的事。



  101. 藝術極品跟一般的藝術創作相差有限,好的作品只是作者多那麼一點敏銳的心,使他得以捕捉那隱晦的神韻,並無礙地運用他熟練的技巧。為了使藝術家的創作力經常處於最佳狀態,禪定的功夫是值得向他們推薦的。



  102. 如果世間只能選擇一項娛樂的話,我必然選「盤腿打坐」,其次才是讀書。打坐是為了自娛,讀書是為了濟苦。沒有打坐的生活,簡直如同荒漠的世界,一點點樂趣都沒有。



  103. 修定的人,沈浸在簡單的生活中,享受單純的滿足。



  104. 修定使人從容、含蓄、優雅。



  105. 從世俗立場來看,禪定的鍛練是具實用性且使人寧靜快樂的有效方法。



  106. 在修定的過程中,行人的性格會明顯地趨於穩定、安祥,心志會愈發地警覺、靈敏、專注、集中,這時行者便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察覺到自己前所未見的傲慢與偏見。這對於修行人而言是多麼可貴的收穫啊!



  107. 一般現代人,若能具備禪定的修養,不但得以在十分忙碌、緊張、散亂時,令心念瞬間進入「心空如洗」之境,使渙散的一顆心,可以從「零」再度出發;並且也能夠充分駕馭自己的脾氣和情緒,練就一副強健的體魄和堅韌的意志力,而個性也將大大地穩重、沉靜下來。



  108. 忍耐是十八般武藝的基礎,禪定是一切智慧的基礎。



  109. 一切時地攝心不散

    勿使心念全投於境



  110. 在解脫道上

    非禪定無法全然守戒

    非禪定無法開顯般若智慧

    廢棄俱生我法二見

推薦閱讀:

《了凡四訓》中被忽略的禪定功夫
何能久坐
一萬說禪(中)
一指禪和二指禪的禪定指型圖文教學

TAG:禪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