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青果】3       

  ▲王極盛(著名心理學家)

  王極盛先生是北京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社會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方面心理學專家。就青少年早戀問題,王極盛先生在2003年2月10日按受了新浪觀察的特別專訪。

  新浪觀察:某省城一所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因在課間自習聊天時和女同學擁抱了一下,被班主任發現後被勒令退學,引起國內眾多媒體關注。同時早些時候因在大學校園談戀愛懷孕而被學校開除的女大學生事件也引起廣泛關注。人們對這些事件總起來都稱之為「早戀事件」,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學生談戀愛已高達80%。早戀,再次成為眾人關注的熱點。早戀這個詞我們都已說得很多了,但準確地來說,究竟什麼是「早戀」,我們通常說的「早戀」該如何定義?

  王極盛:不像別的一些概念,早戀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它是普通人認定的一種現象。一般來說,我們講的早戀就是指根據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育年齡和實際狀況,早於一般水平的戀愛就稱之為早戀。這裡的「早戀」概念具有社會特定性,和社會標準有關,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我個人認為,所謂的「早戀」,不過是社會標準不一樣而產生的結果。打個比方來說,一個職高生畢業後踏入社會工作了,可以自食其力,獨立謀生了,這時候他談戀愛我們就覺得很正常。但如果是一個正在上高中準備考大學的孩子,他也談起了戀愛我們就會覺得十分不正常或不應該,社會力量會從中加以阻止。這要看具體情況。

  新浪觀察:這令人想起《九九艷陽天》那首歌里所唱的,「18歲的哥哥,坐在小河邊」,英蓮和小戰士剛過18歲,已經在談婚論嫁了,大家也覺得很正常。

  王極盛:對,就是這樣的。「哪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男不鍾情」,人本來是有感情的動物,到了一定的年齡要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事,更何況現在的社會環境和我們幾十年前的不太一樣,現在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年齡都比從前要大大提前。像我們年輕那時候,是什麼也不知道的。這些變化總的來看都是社會進步和文明進步的表現。

  新浪觀察:青少年對異性和情感很好奇很正常,但在上述提到的兩個案例中的當事人都不約而同地因為「早戀問題」受到學校毫不留情的嚴厲處罰。評論家馬少華先生認為是老師「價值取向」有問題,對「早戀」的看重高過了學生的「人格和尊嚴」。您怎麼看待學校的這種處理方式和結果,這是合理的嗎?

  王極盛:上面所舉的兩個例子我們要從兩方面來看。第一,我說了,早戀就是談戀愛,而不是異性間的正常交往。在第一個案例中,老師和學校並拿不出真正有依據的東西來證明這幾個學生是在談戀愛,惟一的證據就是一個擁抱,這是不對的。擁抱有可能是戀愛也有可能不是。像前幾天和我聊天的一個年輕女學生就說,她有很多談得來的異性朋友,有時也會有拍拍肩啊什麼的親熱舉動,但都不是談戀愛。所以戀愛與否只有當事人自己心中才有數,很多表象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學校僅憑一個擁抱就認定為是早戀從而將學生開除,這隻能說明學校本身的管理方式有問題,學生和學生家長不服這是肯定的。

  第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對感情嚮往是正常的,為什麼會受到學校和社會的阻礙呢?因為他們都還是學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校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制定了一定的規章制度,像幾門不及格要開除,操行不好要開除,這和早戀要開除都是一個目的。作為學生來說,進了學校的大門就等於是和學校達成了某種協定,接受學校各種規章制度的管理,而且這種接受是無條件的。案例二的女學生就其年齡來說是不算早戀的,但學校為什麼還要開除她呢?因為她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學校開除她只是要照章辦事,我個人認為是合理的。當然,這裡面所涉及的關於隱私的事情我們另當別論。

  新浪觀察:有人說「初戀是一些愚蠢加上太多的好奇心。」在我們看到的一些早戀案例中發現,許多「早戀」的中學生其實對自己的感情並不了解,許多同學把自己對異性朦朦朧朧的好感也理解為「愛情」,認為自己是在戀愛。請問一下王教授,什麼叫喜歡,什麼叫愛?兩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

  王極盛:這個問題我在具體工作中曾遇到很多青少年的諮詢。許多人為此十分苦惱,跑來問我,王老師,我是不是愛上他(她)了?這到底算不算是愛情,我是在早戀嗎?

  對於是不是戀愛,我有一個八字的口訣,各位青少年朋友可以不妨測試一下,那就是當你在學習、工作或休息的時候,異性的身影是不是「不招則來,揮之不去」。如果不是,那就是一般的友誼,如果已達到這種程度,那八九不離十是戀愛了。

  這是從表象上,好感和戀愛的一種不同,此外這二者間還有許多的不同。像好感一般比較自然,比較大方,而且背景一般在更為廣闊的公眾空間。而愛具有排他性,一般更願意在更為隱私的空間活動,而且從行為來看也更為不自然,伴隨緊張、焦慮等癥狀。再上升一步講,愛是一個很神聖的字眼,愛一個人意味著對對方的責任感和義務。如果不是這樣,各位青少年朋友,千萬別把正常的好感當成了戀愛。

  新浪觀察:因為普遍認為男生和女生間沒有純潔的友誼,學校和家長為了防止早戀可謂是用心良苦,像為預防早戀而專門男女分班或出現了女子學校;更有學校在宿舍樓安裝攝像頭來防止早戀的。作父母的也不容易,出現了以女生家長為主的陪讀父母……您如何看待這些事情?在早戀問題上,學校和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

  王極盛:首先,我個人不看好專門為預防早戀而開設的男女分班和女子學校。我認為這種方法,既不會有多大效果,更不值得推廣。這是一種社會的倒退,而不是進步。像女子學校,這都是舊社會怕「男女授受不親」而出現的,今天再拿來用,顯然是和時代脫節的做法。

  再從青少年本身的特點來看,這個年齡的孩子大多很叛逆,你學校家長越要我這樣我就越要那樣。而且把男女生分開更增加了異性間的神秘感,也就增加了男女生之間的好奇心。從心理健康來說,長期的這種隔離對人的心理健康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在我幾十年的工作中遇到的許多婚姻不幸、在性方面壓抑的成年人,大多是因為在青少年期間的性壓抑。所以,無論基於哪一點考慮,我都不會贊同這種男女隔離的教育方式。

  其次,我認為男生和女生間有純潔的友誼,為什麼不能有呢?像成年人在工作中都會有關係密切的異性同事,青少年為什麼就不能有男女同學間的正常友誼呢?在對待青少年的早戀問題上,其實很多時候學校和家長大可不必大驚小怪,來不來就給戴上「早戀」的帽子,我遇到的很多早戀的案例都是因為學校和家長的懷疑而弄假成真的。

  對異性間的交往太過敏感,這是學校和家長的通病。當然,這和我們那代人的經歷有關係。作為學校和家長,如果有早戀傾向的,最好以提醒、交流、建議的方式告訴孩子,而不要以命令、懲罰等手段來解決問題。

  學校和家長主要是「疏導」,而不是「堵」。我主張鼓勵男女生的正常交往。像我自己的小孩子,我從小到大都鼓勵他與女生正常交往。孩子現在已讀大一了,也經常帶些同學到家裡來玩,男的女的都有,有時玩得餓了大家還一起動手做飯吃。我都認為沒有什麼,都很正常,孩子們也玩得高興。

  新浪觀察:在早戀這一問題上,就您了解到的國外的社會和家庭是如何處理青少年間的異性接觸問題的?有沒有什麼好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鑒的?

  王極盛:在發達國家,家長一般是鼓勵孩子從小多和異性接觸的,認為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到了年齡不接觸是不正常的。因為工作關係,我曾在日本呆過好幾年,我想談談那裡的情況。就我看到的,日本根本沒有「早戀」這一說,不存在早不早的問題。

  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文化等因素,他們更為注重人作為個體的權利和自由,社會和家庭一般都較為開放,對孩子和異性交往沒有太多的干涉。而且他們在這方面的教育也比我們完善,一般青少年都具備生理常識,值得借鑒。但完全放任不管也是不行的。這幾年日本的少女未婚先孕比例大大提高,已引起社會的關注。

  新浪觀察:近幾年,我們聽到許多關於早戀的新說法,像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陳一筠教授以為「早戀」應該叫「早練」。另有專家主張最好不用「早戀」而使用「中學生戀愛」這個中性概念來代替,既不貶斥,也不褒揚。不是「早戀」而是「來往過密」,您如何看待這些早戀新名詞的出現?

  王極盛:對於各種早戀新名詞的提出,我們可以看作是社會對早戀現象正在以更加人性化的視角去看待。但究其根本,我個人認為沒有必要戴上這些新名詞的帽子。我的看法是,一般的青少年正常交往不應該被稱之為「早戀」,我們不要歸入「早戀」的範疇。所謂的「早戀」就是早戀,就是兩個人在戀愛,這種戀愛的實質和成年人之間的戀愛是一樣的,只是早於一般人的年齡水平。像「來往過密」,有可能是在早戀,也有可能就是一般的異性交往,這是應該區別對待的。

  新浪觀察:隨著「早戀現象」的更為普及問題,「性」的問題已成了學校和家長最擔心的問題。我手上有一些來自北京婦產醫院的數據:自1998年以來,該院接受中期引產手術的女性中,一半左右未婚,其中20歲以下的女孩子達14%。該院最近的一次粗略統計表明,做大月份引產的女性中,50%為18歲以下的少女,大有「超英趕美」之勢,性教育令人關注。您對這個問題有何看法?

  王極盛:很巧,我本人就在北京市婦產醫院當過八年的心理大夫,做過許多青少年心理諮詢。你說的關於青少年的性問題現象我看得很多,有些孩子還是幾進宮,令人擔憂。在性問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做得還很不夠,很不充分。這個原因學校和家長都有,但主要要從學校身上找。

  性教育問題一定要下大力氣去做,除了《生理衛生》課本上的內容,我覺得學校還應該在性心理、性生理、性安全等方面進行普及教育。不要怕小孩知道了會怎麼怎麼樣,這些都是科學知識。而且現在社會的開放程度如此,男生也好、女生也好,知道了總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傷害事情發生,特別是女生。

  新浪觀察:在性教育問題上,學校和家長普遍認為不知道就不會犯錯。

  王極盛:這就是很典型的缺乏早期性教育所造成的悲劇。我分析這個小男孩做了這種事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受外界事物的影響,模仿。另一方面是他不知道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會對小女孩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如果知道了,肯定就不會這樣做了。就像殺人,我們知道這樣做這個人會死掉,而自己會犯法,具備了這種常識就會讓我們控制我們自己。

  新浪觀察:據有關調查,前不久熱播的影視劇《流星花園》,在青少年中造成很大的影響,許多青少年模仿裡面的主人公高消費談戀愛什麼的。此外,我們還注意到近些年隨著網路的普及,青少年網上談戀愛已成為一種流行。您如何評價傳媒在青少年早戀問題上的社會責任感。

  王極盛:總的來說,媒體負有很大的社會責任,不管是哪種媒體,都應該考慮社會影響和後果。你說的《流星花園》我沒有看過,無法評價。但許多影視劇確實給青少年帶來不好的影響。此外,我對青少年受網路影響的感觸很深。因為網路不受限制,什麼東西都有,能滿足青少年的各種好奇心,不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特別是黃毒流傳,青少年在好奇心推動下十分容易模仿,走上不歸路。

  媒體傳播的東西總的來說都應該是正面的健康的,管理部門應該有所控制。像網路這樣的不太好控制的,就只有靠我們學校和家長加強對孩子的正面宣傳和教育,讓青少年自己具有自我鑒別能力,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這就像打預防針預防疾病,再好的身體也一定要預防,否則難保碰到病菌不會生病。

  新浪觀察:感謝王教授接受新浪觀察的專訪!

▲李 銀 河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性學家)

  瑞典從小學就開始給男孩女孩講解避孕知識,前幾年該國首腦驕傲地向全世界宣布:「我們國家根本杜絕了少女懷孕的問題。」這是多麼巨大的社會進步!

  向青少年普及性病知識很重要。現在世界上的性病高發區,無一例外是教育落後地區。歐美國家艾滋病發病率逐年降低,主要應該歸功於他們大、中、小學校里開展的性教育。

  與「性」有關的東西已經泛濫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能夠啟發青少年性意識的信息真是太多了。即便是中央電視台,許多廣告之中都包含有性的意味。有統計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城市婚前性行為的比率不到10%;現在已經超過50%,一些大城市高達80%以上。

  從本質上來說,「性」是與生俱來的,無善惡之分。我對性教育的觀點很明確:在性知識的傳播上要無微不至,在性道德的灌輸上要無為而治。我們應該給予青少年更多的信任,相信他們的判斷力,承認並尊重他們的性衝動,不說好,也不說壞,「不置可否」總可以吧。〖LM〗==[TP60,+145mm.95mm,BP]▲陳 一 筠 (著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家)[BT)] 中學生之間的異性交往,不應把它看成是「早戀」,而應當把它當成「早練」。即讓男孩、女孩在學校學習階段就開始練習異性之間的交往。因為異性交往具有磁場的吸引力,具有情素、性素和荷爾蒙化學的作用,能夠通過同學間的友情交往彌補獨生子女家庭的不足。它有五個方面的作用和功能。

  一、鍛煉孩子的異性交往能力;

  二、愉悅的功能。使少男少女在娛樂交際和學習中,始終保持愉快、開心的心情,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培養健康的性格;

  三、完成必須完成的社會化過程,為以後組成家庭後夫妻雙方尊重和平等待人,做好遠期的準備和早期的鋪墊;

  四、心理幫助的功能。少男少女之間的交往,為雙方提供了互相傾訴的對象,有助於解除中學生在青春成長期的煩惱;

  五、促進學習的功能。

  要將少男少女的交往,阻隔在「性關係」之外,並告知孩子避孕和緊急避孕的知識。青春期孩子的性健康教育,家長要唱主角。因為孩子在這一時期的行為指導、心理衝動、情緒控制,更需要有針對性的、隱私的、一對一的輔導,而家長最適合擔當這一角色。在孩子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過程中,家長要唱主角,校醫、班主任則進行輔助。

▲高天(留美心理學家)

  我在對孩子的性教育方面是這樣做的,因為我在國外呆了很長時間,相對比我們國內的家長會開通一些。

  比方說,我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我會給她講性的知識,和男孩子接觸要注意的情況。在我們國內,通常學校對孩子,比方說早戀、交朋友是持非常否定的態度的,特別是對性的東西也是持著非常否定的態度。這有潛在的危險,當孩子的生理一旦成熟的話,這個東西是客觀存在的。

  由於我們學校的教育,社會對他的壓力,他就會對自己產生非常否定的自我評價,覺得我這個人很壞,我這個人內心很骯髒,這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尊心,會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我覺得,我對孩子的性教育持比較開放、比較科學、客觀的態度,告訴她性是怎麼回事,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甚至我會告訴她應該怎麼避孕。我都告訴她,而且明確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有一些人早,有一些人晚,這和道德沒有關係。這樣,我覺得我的孩子就顯得很開朗,沒有背上很沉重的包袱。

▲郭〓麗(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副主任)

  少女墮胎增多是社會產物。導致少女性問題提前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隨著社會日趨多元化,信息傳播快而廣泛,致使不少少年在心理、生理尚未發育成熟的基礎上,接觸了許多片面的知識。他們對性的認識是很淺薄的,許多少女把發生性行為看成是異性對自己的認同。「性」在這種情況下不是生理的需要,不是愛的體現,而是一種工具,實際上就是以身體來贏取異性的肯定,是非理性的,隨意的。

  其次是教育的欠缺。中國有一種特殊文化,認為性是既神秘,又骯髒。全社會都沒有真正正視這個問題,遇到時,不是一棍子打死,就是避而不談。我們的教育不是教孩子自己如何去辨別是非,自己從內在情感上去認知,去體驗,自己去判斷該做還是不該;而是隨意指責,武斷地規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導致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紛繁的信息面前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是囫圇吞棗,盲目接受。

  再次,受上輩影響。現在的孩子雖然表面上接受多元化的性觀念,行為上也表現得很大膽,很前衛,但實際上兒童性發育是在童年就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們上一輩思想的影響,他們的觀念其實是很矛盾的,是介於傳統和新潮之間。

  少女墮胎不單單是給她們身體帶來傷害,最殘酷的莫過於對她們心靈的傷害。她們不是處在一種愉悅的狀態下接受「性」,而是在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被動地嘗試。破壞了她們思想里最美好、最純潔的東西,使她們很容易對異性、對婚姻產生不正確的看法,影響今後生活的質量。▲鄭〓楊 (浙江社科院)[BT)] 新聞傳媒、影視報刊的誘導作用也不可低估。在價值觀、審美觀多元化的當今社會,由於網路、影視、書刊等宣傳工具的不斷發展,信息傳播越來越多,其中也有各種形式、內容的性信息對中學生產生潛移默化,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對外界成人相愛的談論和舉動加以模仿。

  一些商家為了攬生意,故意弄出些「兒童不宜」來,影視中男女親熱的鏡頭撩撥著他們敏感的心。有些廣告甚至故弄玄虛,如「你想知道親嘴的味道嗎?」甚至成了學生的口頭禪。由於網路的出現,各種有關性知識的描寫和圖片很容易被中學生看到,都可能影響他們恬靜、純潔的心靈。

  某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成為「早戀」產生的因素。家長、老師過分的擔憂、嚴格的管制,反而會激起了年少氣盛的中學生的叛逆心理,乾脆弄假成真。〖LM〗==[TP37,+145mm.95mm,BP]▲伊〓銘 (研究生)[BT)] 我和我的老公就是高中同學,照學校規定,也應該是列入早戀的了。當時,我是學校文藝部部長;他也是年級組名列前茅的學生尖子,又是班長。因此,我們的戀愛成為了學校的焦點。但是無論老師、家長、同學如何看待和教育,感情是我們自己的,沒有人可以去指責或是干擾。最終,他考上了名牌大學,我也如願考取了自己喜歡的大學和專業。如今大學畢業,我們又準備一同出國深造,現在也已拿到國外重點大學的入學通知。在我看來,是愛讓我充實,讓我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的溝通很容易,因為知己知彼,所以,早戀並不是壞事,沒有那麼可怕。其實每人都寬容一點,幸福其實很簡單,只是看你曾經是否真的用心努力過!

  早戀無罪,對我們寬容些!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但是我根本不想知道,管他呢!!所謂的早戀這東西,是否要那麼的緊張?沒有必要吧!

  從人的正常成長過程看,隨年齡的增長,對異性的吸引是必然出現的。從上述的四十例中老師無端製造的現象很令人擔憂。有的老師應當想一想:當年上中學的時候,是否也有對身邊的異性同學有好感?或者自己就早戀?(我就是這樣懷疑他們中個別曾經有。)

  我覺得應當對青少年寬容一些。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性的觀念有著根本的衝突。然而,我不是媚洋,我說的只是對人性的尊重。何況什麼是早戀的「早」,誰也說不清楚。在中學、尤其在高中階段,正處於人對性朦朧渴望狀態,我真的不想再看到關於一對受過高等教育的30幾歲的夫妻,在結婚幾年後,女的一直沒有懷孕,到醫院檢查的時候,才發現女的還是處女。這麼些年,他們就沒有夫妻的性生活,怎麼懷孕?只有說他們是性無知!

  其實,個別老師把早戀視為洪水猛獸,只能說是在中學階段對學生性教育的失敗!在這裡的各位成年人,你們在中學的時候,《生理衛生》老師講到人類生殖課程的時候,是不是遮遮掩掩?

  ▲吳 明 明 (研究員)

  上小學時,我和其他孩子一樣什麼也不懂。當然,這裡的「什麼」,專指愛情。班裡一個長得胖墩墩的男生總給我起外號、並賣力地大喊大叫,我一著急,惡向膽邊生,就告訴了老師。以後的事情讓我困惑了很久:這之後,他連正眼也沒看過我。這個困惑在我收到第一封情書的時候消失了,我忽然明白了:這或許是因為「愛」。

  說到我的第一封情書,我不得不懷念那個笨笨的男孩。他把情書扔到了我們鄰居的院里,為此,我父母戒備森嚴,不向我走漏一點消息。但一年後,我還是知道了那個笨男孩是誰。

  其實,那時我已經開始對長得有點「酷」的小男生暗送秋波了,當然那時侯還沒有「酷」這個詞。那時候我認為長得酷的男生並不是英俊男子,由此可見我的審美眼光具有超前性。

  14歲時,我愛上了一個人,但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早戀是不對的。於是,我對那個男孩說:我還小,所以……俗雖俗,還真管用,但那自作自受的痛苦勁兒很刻骨銘心。不過,我的「價值觀」好像一下提高了許多:早戀不算什麼,但非白馬王子不戀!

  這種想法支撐我走完了我的整個求學生涯,家長對我的表現甚為放心。母親由衷地感嘆說,我的保守其實是隨她。

  讓家長不放心的是畢業以後。家長萬萬沒想到: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齡,那幫小時候找我的小男生都去找別人了。真應了姜昆的那個相聲:早戀的孩子長大了一般都找不到對象。

  當然原因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總是有本事把「日久生情」的前因變為「成為哥們兒」的後果,所以「自由戀愛」只適合不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淪落到現在好像只有一條路走了,那就是最傳統的相親。

  其實,我從不對這種方式抱什麼太大的希望,但父母的心情我卻很理解。他們現在已經追悔莫及。這時,母親堅決不再說我嫁不出去也隨她了。

  第一次相親的過程是這樣的:在某一個快餐廳見面,我方介紹人兩人,他方介紹人一人。大家假裝很投緣地侃侃而談。為了不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我提議大家自由活動,兩方介紹人互遞眼色,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假裝沒看見,在他們的目送之下進入電影院。

  以後的事情別人就管不著了。為了體現男女平等的原則,之後我很「紳士」地請他吃了麥當勞,價錢我暗暗地計算過,應該是差不多的。

  事實證明,相親這一方式同樣不適合我。

  下面說說我的網路生活。這其實才是我生活的重點。但我在上網之前並沒有什麼險惡的用心。

  接觸網路是2000年3月20日,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是因為那天我初到一家網站上班。那時,這家網站正在瘋狂地找人;而我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這家網站卻在瘋狂地裁員。

  有一天,我還是開竅了,因為網上關於網戀的文章差點把我淹死。我不相信網戀,但我相信通過網路可以認識更多的人。

  我把我的網友過濾了一遍。於是在我的朋友簿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團體:24~29歲年齡組、居住地為北京的未婚男士。

  然後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目的性很強。

  但過程卻很程序化:聊天——投緣——見面——從該組中刪除……

  不過這個程序的運行也不是很順利,能從頭運行到尾的,其實只有一個;能運行到第三步的,也只有一個。

  我有點氣餒,但與我的目標群聊天似乎也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當第二個值輸入程序並開始按部就班地運行時,我有心理準備地打算大筆一揮「從該組中刪除」,但事情在這時發生了改變。

  我沒有把這個名叫「CEO」的人從朋友簿中刪去,因為他成了我的男朋友……

▲朱〓琪 (學者)

  早戀是青春期性成熟過程中兩性之間出現的一種過度親密的互相接近。現在大多稱早戀為「交往過密」。少男少女因為性發育開始成熟,本能地產生互相愛慕的情感。有的人表現為獨自的單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澀的束縛,遞紙條,約會,互相傾吐愛戀之心,借口互相幫助,形影不離。個別人還發生了進一步的兩性接觸。

  青春期青少年容易感情衝動,但卻十分脆弱,情緒又不穩定,考慮問題簡單,很少顧及後果。這種心理狀況使早戀好像天邊的浮雲一樣變幻莫測,早戀者的情緒也會隨之波動起伏,彼此之間感情往往反覆無常。

  那麼什麼是早戀的真正原因呢?

  這要從人類進化的歷史來進行認識。早戀反映了現代人類的性本能活動仍然重複著過去的歷史:原始人類的生存環境很不安全,缺少食物,疾病多,生命沒有保證,壽命很短,能夠存活到性成熟期很不容易。因此在有了生育能力後如果不立即進行繁殖,就可能失去繁衍後代的機會。由此可見,青少年早戀的背後隱藏著人類原始的生育本能。事實也正是這樣,如果不對青少年的早戀行為進行約束,就會出現大量的少女未婚先孕。80年代美國每年有100萬少女未婚先孕就是證明。

  今天,人類文明已經有了重大進步,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類壽命普遍延長,兒童和青壯年很少會死亡。隨著知識積累的增加和生產技術的複雜化,每個人必須用很長的時間進行學習,才能取得獨立謀生的能力,否則就不可能成家立業和養育後代。因此,現代人既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原始人類那樣,一旦性成熟就立即進行生育後代的活動。

  當前人類的性成熟和實際可能生育後代之間,出現了時間上的明顯差距。表現為性成熟早,生育活動晚。那麼,為什麼人類的進化沒有能跟上這一變化呢?人類如果到20歲或25歲才開始進入青春期,早戀問題不就自然解決了嗎?我們知道生命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和複雜的過程,人類的進化歷程耗費了幾百萬年。與這一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相比,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只有幾千年。近代生活方式因工業化而急劇改變的時間更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人類的體質是不可能在這樣短暫的時間內出現生物學上的明顯變化的。

  從生物進化的歷史來看,高等動物性成熟年齡越來越遲是一個總的發展趨勢。在所有處於進化高級階段的靈長類動物中,人類的性發育開始最遲,成熟年齡最晚。這個事實反映了隨著生命向高級階段進化,人類保護後代的能力增強,生存活動越來越複雜,從出生到能夠獨立生活需要學習的時間也就愈加延長,性成熟因此越來越推遲,這是生物進化的規律。近幾十年間出現的性成熟年齡提前的現象只是一種遺傳基因表達功能的變化,而不是人類遺傳特性的本質改變。引起這一非本質變化的原因是物質生活條件改善,營養豐富,知識信息增加,以及其它一些目前還不清楚的環境因素。

  因此,我們必須正視性成熟和性本能衝動在青少年心理和行為上產生影響的事實。只要能清醒地認識早戀的實質,努力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學習和健康的課餘活動上,青少年就完全有能力避免早戀。▲▲常〓延(學者)

  自從亞當夏娃吃了禁果,人類有了男女之分後,愛情就成為世間永恆的主題。

  對於正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有著對愛的渴望,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某某和某某開始早戀了,現在的學生怎麼這樣啊?當父母的太難了,唉!」這一個感嘆詞,攪得人心惶惶,似乎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其實,「早戀」這個詞並非適用於我們,因為我們尚不知什麼才是愛,愛的真諦又是什麼?

  至於男女同學常在一起的現象,倒也不是沒有。但大多數同學只是因為喜歡某人的風格,佩服某人的才華,加之「異性相吸」而願與其接觸,成為朋友。但這一切均不能與「早戀」這個詞劃等號,老師家長也無須因此就否定了這個同學,對他進行一味的訓斥、禁止,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加重這個同學的心理負擔。當然,對於那些過於隨便、庸俗的交往,那些有意品嘗禁果的少男少女,老師和家長也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忠告,使他們懸崖勒馬。

  在我們這個年齡,不要輕易地說出「愛」。因為「愛」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的。「愛」其中包含了多少挫折,也包含了多少責任。我們如此輕率地說出這個字,實際是玷污了自己內心世界中最神聖最美好的東西。我們應把它珍藏於心底,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遇到了那份永遠的幸福。

  在中學時代,男女同學間非有愛情,有的只是友誼與互助的精神。只是因為我們過於緊張,而使它變得神秘不可觸,為自己增添了一分不必要的煩惱。

  世界是由男女雙方共同組成的,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太史公曰:「《詩》始《雎鳩》,《易》基乾坤」。是的,在我們的學生時代中,男女同學就應保持一種互相學習、幫助的關係。女生應學習男生的果斷堅毅;男生應學習女生的溫雅細心。在純真的友情中開闊視野、得到啟迪,使自己更加完善。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打破男女授受不親的界限,在自然大方、相互尊重、自我愛護的條件下,真誠大膽地交往。

▲梁〓爽(大學生)

  人生沒有綵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每每當你閉目養神時,往日的影帶便會一幕幕回放。回憶曾走的路,現走的路,心中幾多悲涼幾多愁。

  人生的精彩、墮落、遺憾、感性、不舍與無奈……一幕幕地重複、回味才有了感慨與成熟。與H的相識已不知在何時何地,記憶中只有留在被她征服時美妙的耐人尋味的旋律。就是那天籟之音讓我開始注意這個聰慧、溫柔的女生,也是從那天起,我的人生多了一部留聲機。它只是重複著一種旋律,同樣的音符,但不知為何卻百聽不厭。我曾一次又一次在夢中與她共舞,只恨「良宵夜短,夢醒人空」。難道是我已經愛上了她?這是個永遠都不被我承認的問題,或許也只是不被我感官所承認吧!我知道自己向來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女生對我的價值也只閃爍在心動的瞬間。

  我感激上蒼,感激上蒼安排我們的相識,回想起來不知當時為何去追求她,或許只是因為那一刻「心動」吧!一段若真若幻的告白,九日細心的呵護,我終於俘獲了她的芳心。剛剛開始的戀情充斥著浪漫與新鮮,但這隻對我而言,而初戀的她已在不知不覺中陪上了真情。時間可以沖淡一切,更何況我們這份「抽條」的愛情,慢慢地,我對她開始冷淡。而對低一年級的mapies有了「心動」的感覺。她有所察覺,於是,我們在交往了一年後開始頻頻地爭吵,但這絲毫不能改變我的思想。「回心轉意」這個詞也不曾出現在我的字典里。高三的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但對heart卻是痛苦無奈的,幾次,我都發現她在窗上看著我和mapies的身影,淚水一次次朦朧著她的雙眼。當時,我卻並沒在意,仍然視而不見,我行我素。這一年我在滿足慾望的快樂中度過,她卻在陪葬真情的痛苦裡煎熬。

  或許人生的某段時間裡,我們會處於一種休眠的狀態,會在夢裡迷失方向。終於我熬過了休眠期,從夢中驚醒。我做了一件很可怕的「惡夢」,我終於找到了人生的航標,其實過去的種種並非是我所想,可浪子回頭又談何容易?我莽撞,但沒有勇氣去面對她陪葬的真情,在無助中,她化作天使,再次把我拯救。她用僅有的真情把我感動,喚醒了監禁在我心中多年的良知,我第一次感受到愛一個人的美妙幸福。「愛你從未後悔,愛你就不會恨你,恨只恨自己太易動情,昨日已隨風遠去,未來等我們攜手並進!」我會永遠銘記這句「醒世恆言」,是它讓一顆浪子之心回頭;是它讓一份真情得以重生;更是因為它才有了這樣一段不僅凄婉而更添美妙的故事發生。

▲蘭天(大學生)

   「早戀」這個詞,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也許早已不陌生,上了中學以後我們就覺得漸漸和這個詞打交道。在老師與父母的眼裡,我們好像都被這個詞沾了一身「冤枉氣」。

  戀愛在父母的眼中無非是一種與學習生活無關的東西,是比較成熟的青年的事。其實,在我們心中它是一種好奇浪漫的傳說,也許尚不成熟的心靈還不能接受戀愛的挑戰,對於愛,未經歷婚姻的人,多半在憧憬甜蜜的時候都會心懷恐懼。所懼無非兩點:其一是人生路漫漫,愛的流失和演變無可預測;其二便是素常與一律的生活會漸無趣味,起先的愛情甜美、羞澀,倆人都在暗地裡琢磨對方的心思,不敢輕易言愛,害怕莽撞和過度熱情破壞彼此之間剛剛建立的和諧氛圍。很快的,倆人順理成章地以那種戀人特有的方式直白了心中的愛意,一切從此改變了。就像一場猛烈的風暴忽然間席捲了他們的心靈,他們感到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有熱辣而又甜蜜的感覺。他們心想:「我愛上了!噢,我的天,這太奇妙了!」每一次雙眸的凝對都是充滿著柔情蜜意的;每一次的擁抱親吻都是令人激動顫抖的,連回味起來都會面紅心跳。倆人都十分陶醉在愛人和被人愛的幸福中……

  我們中學生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懷抱中,盡享了世間的溫暖與關懷。從小父母就在我耳邊不停地嘮叨「學習,學習」。似乎我們的生活完全處於學習狀態,並與世隔絕、與世無爭。稍微與女孩子有一絲越格的舉動可能就像足球比賽中被判「越位」。可是,我們確實不是早戀,而是處真正的朋友,老師不會明白,家長不會理解。我們這些不被理解的孩子只能從別處找到自我安慰。人在自己的生涯中,要接觸各種各樣的機緣,結交眾多的朋友。但是,不管怎麼說,一個人在拚命苦鬥時對同甘共苦的朋友的思念,大概是他一生中最為珍貴的吧!

  記得有一回,我與我班的一名女同學打電話、並約定第二天見面的情況,讓媽媽知道了,她謹慎地叮囑我要好好學習,不要想不該做的事,尤其是要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係。這些我覺得是大人不放心的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我是很體諒人的。但是,自從有次她說我不要和那個打電話給我的女孩處對象時,我茫然了。我不知為什麼我體諒的人誤解我,一直讓我慌亂,不停地生悶氣。對於本來沒有那方面打算的我來說,我接受不了他們所說的「早戀」現象這樣普及,乃至針對每個人。我想他們的理論是錯誤的。「早戀」現象是存在的,但是畢竟大多數處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還是懷有一顆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心,我們是想要一些真正心貼心的朋友,在我眼裡他們的組成不分年輕年老、男生女生,只要擁有相同意向和決心就可以成為朋友。朋友知我心,我也知朋友心,向著同一目的,胸懷同一志向,攜手共進,向美麗世界前進,這是世界上的無價之寶。

  有一些中學生沒有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學習,而是想一些情愛,比較超前地模仿成人談情說愛的舉動,過分追求一種不切實際的東西。這對他們是完全沒有好處的,反而會葬送了他們的前程。

  朋友,假如你還處在這個位置,還在為愛彷徨失落,還在為你的知音困惑,我想你應該清醒了,讓我們向「早戀」說再見!

  現代的學習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不單純要學習書本上的東西,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習社會這本學不完的大書。平時,作為初中生的我們只能像困在籠中的小鳥,殊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繽紛異彩,自己的翅膀是否已經健翅待飛,我們只能沉浸在這種應試教育的苦澀「海洋」中。

  然而,我們只有多讀課外讀物,才能不斷充實我們的頭腦,彌補在課堂上漏掉的知識空缺,並且能極大豐富我們的課餘文化生活,緩解我們那被強制性教育的「靈魂」。

  我的家長經常因為我看課外文學或是報刊雜誌而大發雷霆,一種猶如針刺在心間的感覺油然而生。是家長的不理解,或是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造成對我們中學生的心理傷害。他們的學生經歷也許過於死板,他們所處在那種應試教育模式下比我們如今的中學生更缺乏主觀靈活性,所以導致他們在錯誤的思維誘導下,教育我們這些跨時代的中學生時,就適得其反了。他們的願望是好的,但做法不可取,因而結果必然對我們是一個傷害。

  毛澤東主席也曾說過:「做事不要生搬硬套,生吞活剝。」應當經過加工處理,在不同情況下就要有針對性的變化。當今的中學生是社會主義祖國未來事業建設的接班人,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識,他們應當更積極地配合我們、鼓勵我們、引導我們怎樣來獨立學習知識,而不要以老師為軸心地死學書本中的「精華」,此「精華」不一定是我們成才的標準,有時可能物極必反,最後只能自食其果,苦不堪言。

  「可憐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母對子女都有著同樣的熱情。如果他們的孩子出類拔萃,那麼他們的心裡將是最幸福的、最值得驕傲的。我們是初中生,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也許每當我們要拿起碗筷要去邦媽媽洗時,他們說:「孩子放下,我來收拾,你去溫習功課吧!」也許我們要握住掃帚時,他們說:「快給我,你去學習吧!」也許我們想看看電視了解一下世界時,他們說:「看正經的書沒興趣,對電視怎麼這麼親?」是的,這些都不是我們考綱中必考的知識點,但是它們卻是我們真正人生大考中的常識。

  可能誰也不會在乎這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會有多大的價值,會對我們中學生有多大的好處,可這些不尋常的小事卻可以成為我們書本之外的必修課,中考不會考它,高考也不會考它,但是人生卻要考它。初中生不單是為了以後中、高考考出好成績,不能成為死記硬背的考試機器,那樣的機器是沒有用的,再厲害也不及計算機吧?而我們要成為活學活用的人,將書本上的例子舉一反三地應用自如,並付之於實踐。

  我們每一名中學生都在想:如果父母能像我們這樣想問題,從我們生活角度去思考,從現實社會來出發多反思一下客觀原因,到那時該多理想呀!理解萬歲,誰都需要理解,需要支持。家長們的事業也是如此,我們理解家長;但反過來,他們理解我們嗎?最後的答案我想只有在他們醒悟後才有一個真正的句號。

  唉!網路,你讓這麼多無情的中學生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狀態,這也許是你的失誤造成的,但願你能明白。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人們對信息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為了更有效地傳送處理信息,計算機網路應運而生。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Internet的興起和極其快速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計算機網路這一概念,使越來越多人對計算機網路產生興趣。當然,也包括我們這些對新事物容易產生濃厚興趣的中學生。

  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十分要好的朋友要一起從Internet上找一些我們老師要的資料。登上網站後我們驚奇地發現,世界是這麼大,有許許多多豐富的知識內容,讓我們這些天天處在封閉校園中的孩子有一次心靈的解放,從此我們就對電腦產生了好感,發誓以後要學好計算機這門功課。

  當今是科技生產力競相發展的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十分重視科技發展。網路科技是一個重要方面,它很快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來到我們左右。作為中學生,我們的看法是:網路總體來說是造福人類的,它可以讓我們學到更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東西,開闊我們的視野,成熟我們的思想,它把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互相融匯,讓每個由於交通不便的山區孩子都能在網上學習並了解天下的變化。

  可以說,如果沒有網路的存在,我們的社會不會像今天這樣幸福安康、國泰民安。我們的生活不會像今天這樣有品位有內涵。

  所以,我以中學生乃至大人們的觀點表示:網路科技造福人類。▲張〓碩 (中學生)[BT)] 有時候家長的關心和希望會無形地成為你自由的枷鎖。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情,會給你造成很大的壓力。

  我的父親就是一個這樣的家長。每當他看見我學習不好時,他露出那絕望的眼神,讓我感到了無比的酸澀。被父親套在我身上的枷鎖,更讓我產生反感。我接一個男生的電話,他就會說:「別老和男生聯繫。」我休息一天,他會往家裡打無數個電話,試探我在沒在家。而且,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做。

  我感到這種做法,給我們學生造成了逆反心理,被鎖得越緊,就越想逃脫。難道我們的純潔友誼也要被玷污成「早戀」嗎?〖LM〗==[TP63,+145mm.95mm,BP]▲王 小 槍 (研究生)[BT)] 你是不是喜歡隨時給毀了容的美女遞面鏡子?給本來成績很好卻因為高燒而落榜的孩子滔滔不絕地說張家小子上了清華,李家閨女上了北大?或者是給剛剛失戀的人大談自己幸福的戀愛生活?這就叫做「不人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處,而總有人以在別人傷口上撒鹽為己任。黃健中曾經說過一句特別經典的話:「罵《笑傲江湖》是中國人在文革之後幹得最團結的一件事。」集體「痛打落水狗」,歸根結底就是集體在落井下石。

  這種事情是無恥的,因為它會讓人們感到傷心。但說到底,這並不能代表什麼,也不能阻止什麼。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對某件看起來不是很美的事情進行抨擊時,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正確的,會有另外的幾個人為其搖旗吶喊;一種是錯誤的,很快會被大眾雪亮的眼光識破,從而灰溜溜地住嘴,甚至挨一通老抽。而當所有的人針對一件事情進行大肆的批評、責罵,甚至跳起來「義憤填膺」的時候,這件事情哪怕是錯誤的,也會被輕描淡寫地划過,惟一的結論就是:與人們為敵,是不可以原諒的——比如早戀。

  我上中學的時候風氣還算是比較保守,偶爾有那麼幾個剛剛露出萌芽狀態的愛情之花,也會隨著老師和家長的嚴厲監督以及輿論的威力很快便枯萎、凋零,能夠延續的很少。天長地久更是成了一句扯淡的代名詞,在當時那種情況下,所有早戀的同學都像一隻只被特別製造的夾板夾住的耗子,終日惶惶不安,很是自卑。我有一個同學因為早戀而被一干教師當做典範在全校宣傳,使他到現在都冷酷無比,見了誰都沒笑容,說不出來的憂鬱。我想,很大程度是那時留下的根兒。

  於是那時候大家便有一個夢想,希望在若干年後,「早戀」會被大眾所接受,而可以大大方方出入於各種輿論和嘴巴之中。但顯然這僅僅只是一個夢想,或者是幻想。沒有一位家長會同意自己的孩子早戀,我指的是從心底支持的。

  當然,不同意的理由會數不勝數,隨便拉出一位家長來也會指著我的鼻子罵:你憑什麼說早戀好?脾氣急點的甚至會擼了袖子動手也說不定——那誰又能告訴我們早戀就絕對是不好的,是錯誤的,是大逆不道的?拜託你也先給個理由。

  理由馬上就出來了:繼上海某中學在高一年級中實行男女分班教學的新模式後,北京某大學附中也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嘗試。但此舉並未得到心理學界、教育學界等專家學者的贊同。他們認為:這種人為阻隔男女生交往的方式可能會起到反作用,並不可取。然而學生與家長的看法卻迥然不同:大部分家長為提防學生早戀而贊同男女分班;而學生則普遍反對。從而看到了兩代人之間對男女交往觀點的碰撞與交鋒——這裡的家長們都是有著「居安思危」的良好心理及憂患意識的,他們熟悉的歌詞是「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但他們永遠也不會了解家長在客廳里、老師在課堂上,當著大眾說出某一個同學「早戀」等等的話來時,那種切膚之痛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一名男生和一名女同學在互相鼓勵學習、安慰失落情緒的時候很不經意間擁抱了一下的時候被老師發現,從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學校也做出了雷霆般的反應,其中一個細節是:對於這件事情,該校學生處主任顯得非常痛心,他告訴記者,那兩人在教室里做出了「過分親昵」的動作,而記者問這些動作究竟有多麼的「過分」時,楊主任用了「沒法說」這樣的詞——我不知道他那麼痛心是因為恨鐵不成鋼還是因為懊惱自己的思想教育失職。我只知道這件事情會給兩位孩子的一生留下深刻的烙印,永遠都不能抹去。

  生理成熟期的提早令高中學生拍拖早已成普遍現象,作為家長首先要認清這不是人為力量可以阻止的,在現階段進行性教育才最迫在眉睫。早戀並不一定就是壞事,關鍵要看家長如何處理。如果用強硬政策,反而令子女處處防範,相反如能首先肯定其關係再作出正確引導會有效得多。在21世紀做一位好家長很不容易,除了要有父母的威嚴,亦要有像朋友般的理解。老師也是一樣——最近聽說深圳市教育學院附屬中學投資十多萬元,在學生宿舍樓安裝了攝像頭,用以加強對學生宿舍的管理——這篇新聞的標題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我覺得應該是讓人煩,煩躁無比。

  老師、家長和學生就像是貓和老鼠的關係,但老鼠往往都很靈活,讓貓們防不勝防——乾脆,可愛的老師們,你們就歇歇吧,別累著了。早戀,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可怕。

▲劉琳(教師)

  早戀,是一個用來形容中學生異性交往過於頻繁的詞。目前這個詞正漸漸有被淘汰的危機。原因是越來越多的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來看根本無法將人的戀愛情感用早或不早來區分。但在教育界德育工作中這依舊是一個被頻頻引用的詞,它出現的頻率之高是與學生中存在的這一現象之多成正比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戀愛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中學生中的「早戀」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普遍的特點。深入地在學生中進行了解後發現,目前學生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早戀現象。當然,這個「普遍」是個相對而言的概念。在有的班級中存在早戀傾向的學生甚至多達十幾個。存在如此嚴重的早戀傾向的原因當然很多,但社會的影響應該是起決定作用的。

  二、大膽的特點。上學放學的路上,周未的大街上,不少老師都曾發現學生中存在兩異性同學勾肩搭背、招搖而過的現象。現代的中學生已經不再像八九十年代的中學生那樣對異性的傾慕只隱藏在心中,表露在紙上,他們的表現已經和成年人的戀愛十分接近。例如平時找一切可能的機會出雙入對,逢到特殊的日子如生日、情人節也有成人的浪漫舉動,送花、送禮都是極為普通的事。因為報紙及各類雜誌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最直接的引導,甚至在本是兒童的專利——漫畫中也出現了大量成人的生活內容。

  三、成人化的特點。這不僅體現在學生的裝束上,早戀的學生存在著喜歡刻意地打扮自己的普遍現象,仔細觀察學生,那些最不經常穿校服而刻意修飾自己的學生往往都存在這種傾向。更進一步地體現在學生的裝備上,學生當中許多人都配備有手機、傳呼,目的是為了方便聯繫;而家中的電腦前和網吧里也時常可以看見他們的身影。現代化的通訊工具已經為他們創造了一切可以溝通的機會。甚至連異性間相互吸引的標準,也不再是以前的「品學兼優」和「溫柔可愛」。

  因為整個社會的審美標準已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學生中的審美標準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雖然他們還是會選品學兼優的學生擔任班幹部,但心中對異性的欣賞標準已變為「酷不酷」、「帥不帥」。在我任教的班級中就曾有一位女生與我有這樣的一次對話。我問:「為什麼你會與B有這麼親密的關係?」她回答:「老師,你一定覺得很奇怪,以前成績很好的A對我很有意思,我卻沒有和他發生什麼;而B的成績不好,又不怎麼守紀律,我卻和他挺好的。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遇到問題我依舊會去請教A,而放學後我覺得更喜歡和B一起玩……」這不能用成人常說的「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來加以評判。孩子本沒有這種觀點,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社會的評價標準在發生變化。各種傳播媒介都在宣傳流川楓、NBA、謝霆鋒,這些現實中的虛幻英雄讓他們覺得更為真實,更應當崇拜。

  四、輿論寬容的特點。記得八十年代文心出版社曾刊登過一篇名叫《名聲》的文章,講的是一個女孩在校期間因為「早戀」而「名聲」大受損害,使自己的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的故事。後來這篇文章在教育界中激起一陣不小的漣漪,使許多教育者注意到「早戀」的處理應採取慎重的態度。

  隔了十年後的今天,當我在班上對全體同學發問道「什麼是名聲」時,竟有絕大多數學生對此十分漠然。當然,我不否認人的素質受地區教育水平影響很大,現在的城市裡極少有父母再用這個詞來教育子女,但學生中表現出的對這個辭彙的陌生,至少也可以看出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因為這種轉變,中學生中也不再存在因為聽說班上某某和某某好了,而對他們採取鄙視、不屑的態度,而是以一種很自然的態度接受,甚至在學生的文章中也不斷出現這類的題材,從中很難看出他們的否認態度。在他們看來,現實中的情況與漫畫中、書本中的一樣,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五、矛盾性的特點。雖然新的時期早戀問題存在新的特點,但矛盾性還是存在的。例如大膽與害怕並存的矛盾:學生的行為雖較大膽,但還是害怕被老師與家長發現;成人化與幼稚並存的矛盾:學生的行為模仿成人,但沒有責任感與義務感的幼稚心理。這些矛盾又造成了學生極為複雜的心理,給教育帶來不便。

  以上只是中學生中存在早戀傾向的一些較為明顯的新特點。對這些新特點也為中學教師的工作帶來了一些新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在工作中進行了一些探索,也進行了一些總結。

  首先,教育者應充當傾聽者。一個成功的教育者應該具有足夠的耐心與寬容,面對學生中存在的早戀問題傾向更應具有這方面的修養。要想成為一個傾聽者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將自己與學生放在同一個高度上,把自己當作是他們的朋友,樂意聽他們訴說,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可能知道學生最真實的想法,並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在傾聽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引導的方式。引導得好,學生的心門會被輕易打開;引導得不好,他們會守口如瓶。

  通過一些教學實踐,我發現許多學生喜歡在訴說前先「探聽」老師的口風,並設想自己可能遇到的情況,一旦發現情況的發展不利於自己,則可能會很敏感地關上自己想傾訴的嘴。

  這時老師必須充分表現出一種過來人的大度和寬容。有一位女生曾問過我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師,我們班目前存在許多『早戀』問題,恐怕會引起大的混亂,怎麼辦?」我猶豫了一下,想到其實這女孩目前也是「早戀」大軍中的一員,於是我故作輕鬆地說:「此言差矣!『早戀』有,而混亂則太誇張了,異性同學存在著好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這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所必經的,只要不過分,沒有必要刻意扼制。聽說你也有一些小情況,不妨說來聽聽?」如此輕描淡寫的一番話讓這位女生覺得老師並不是對此深惡痛絕,也沒有將我的問題不弄清楚誓不罷休的目的,於是很自然地和我掏了心裡話,將自己的想法都告訴了我。

  其次,教育者不妨充當「偏袒者」的角色。學生大多不願意家長與老師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羞怯。那麼,老師一旦發現學生中存在這種情況時不妨讓自己充當一個「偏袒者」。雖然家校配合是教育中的關鍵,但適當地替學生保守隱私,以此做為教育過程中的「籌碼」,不但不會使問題擴大,而且更易於老師工作的開展。

  因為有些學生一旦發現自己的隱私已在長輩面前一覽無餘時,反而會有「既然你們都已知道,我就不妨公開這麼干」的逆反心理,事態也會進一步擴大。一天晚上,我打電話給一個有早戀傾向、又獨自逃了一個下午課的學生的家長,家長得知情況後對學生拳打腳踢,但孩子始終三緘其口。後來我要求家長將電話交給孩子,我問這個學生為什麼逃課,他說頭痛去吹風。我說頭痛吹風這不符合事實,一定有什麼事你解不開才頭痛。孩子沉默了,我突然意識到孩子的家長在近旁,讓他如何開口?於是我對他說我出是非題讓他進行選擇,他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我答應為他保密。其實我早明白致使他逃課最直接的原因是感情問題。

  於是,為了避免孩子在父母面前過於尷尬,我要求孩子第二天到校後再找我面談,並要求家長當天晚上不要對孩子太嚴厲,並答應第二天了解情況後與家長交流。第二天上午上課前學生便主動找我談了自己在處理感情過程中的矛盾心理。最終,決定將感情暫時放在一邊,以學習為重。正是因為同老師之間有了真誠的交流,最終達到指導學生選擇正確方向的目的。

  老師要善於採用新的方式對學生加以引導。根據目前早戀的特點,現在的中學生已不能從強調「名聲」與責任感的角度進行教育,而應從新的角度切入。

  (一)對比考慮,自我認知後果。

  我曾問學生為什麼要早戀?他們說這挺好玩。又問他們以後怎麼辦?他們說以後不可能在一起,分手就分手唄。學生將感情看得十分浪漫,但對感情所造成的傷害,就需要老師事先打預防針。曾有這樣一對早戀的學生,一方面每天至少一個電話,周末時間總在一起逛街、聊天,嚴重影響了學習;另一方面男孩準備畢業後去日本,問起他們將來的打算時,他們都回答得很輕鬆:「分手唄,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我對女孩說:「你能不能試著與他分手,看看自己的感受。」幾天後女孩找我說:「分手讓她很難受。」我便告訴她:「你們這只是剛剛開始接觸感情,這麼短的時間便讓你覺得分手很難受,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情的深入,分手給你造成的傷害只可能更重,而不可能更輕。而分手又是一種必然,你將怎麼辦?」也許是害怕以後受傷太深吧,女孩在經過幾天的思考後毅然與男生分手了。其實,孩子想去嘗嘗感情的滋味並不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他們只知道感情的美妙,卻沒有意識到它可能帶來的傷害,而當將來一旦意識到時又已為時太晚,對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影響孩子整個人生觀。所以,老師有這個義務,讓孩子在受到傷害前提醒孩子注意,讓他們懂得去保護自己,避免傷害。

  (二)審美教育,防患於未然。

  學生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心理波動,許多事情的發生不是可以事先制止的,所以,應該儘早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初戀是人生中最純潔的感情之花,不論它開在什麼時候都是應該珍惜的。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異性間的接近是以傾慕為基礎的,要想讓對方注意自己,就必須讓自己變得更出色。嘗試過進行這樣的引導後,學生會以一種更為純潔的心理去對待第一份感情,也會學著讓自己變得更出色,從這個角度對他們的成長何嘗不是一種動力呢?

▲王平 (教育工作者)

  有調查顯示,我國未成年孩子的性知識近70%來自黃色雜誌、三級片或成人網站;24%以上是自己通過各類書籍獲得;而僅有約1.66%和1.32%孩子的性知識來自最有責任承擔傳教義務的學校和家長!

  我國性知識教育的嚴重滯後和現今未成年孩子性問題的日益突顯之間已形成了巨大矛盾。青少年性知識教育問題迫在眉睫,來自學校、社會和家長各方面也正積極地尋求最佳教育模式。

  同意孩子早戀、支持孩子高消費……對於不斷出現的新潮家長的教育觀念,眾多資深中學教師表示擔憂。老師們指出:現在很多孩子吃苦耐勞性差、不懂得節儉和謙讓、沒有責任心,這與一些家長的「新潮」觀念有很大關係。

  無獨有偶,一中學不久前發生了失竊案,學生上報丟失的財物之多讓老師們大吃一驚:有的學生丟了500元的現金;有的學生丟失了價值幾百元的消費卡,而這些都是父母給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有檔次」的消費,免得落後潮流。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早日接觸現代化通訊,乾脆給讀中學的孩子配備了手機、尋呼機。一些家長直言不諱地告訴老師:「現在是講實力、講競爭意識的時代,弱肉強食,教孩子『孔融讓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我認為,謙讓、節儉、責任心、吃苦耐勞是我國傳統的美德,就是在美國現代家庭中,孩子也要靠自己打工掙零花錢。在對孩子個人修養和美德教育中,國內某些「新型」家長是否該反思:缺了點兒什麼?

▲康 淑 敏(教育工作者)

  我的職責是抓學校教務方面的工作,面對著新時期的學生工作,近來頗有所思。

  父母、子女兩代人在不同時代成長起來,觀念會有較大差別,這是事實,誰也不能否定。如今四五十歲的一代人受艱苦樸素等觀念教育多,特別是兩性關係的觀念,是在沉重的道德輿論束縛中成長起來的。而現在,同居、包二奶等情況比比皆是,再加上色情文化的影響,青少年的發展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出現同居等超乎其年齡段的想法。

  是因勢利導,還是任其發展?這是個關鍵。而教育孩子,需要家長和老師兩個方面來進行。

  聽說,已經有好多家長管不了孩子,甚至為了避免「早戀」的孩子懷孕給買避孕工具,這就更錯了。學校應該加強對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指導。做為老師要深入學生的心理同他們交朋友,決不能就事論事,一棒子打倒,弄得學生抬不起頭來,甚至一輩子留下罵名。

  愛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人與人為何會相愛?為什麼有些愛情能開花結果,而有些愛情只是曇花一現?這對於那些還在初中讀書的少男少女們來說,是很感興趣的,都需要個圓滿的答覆。尤其是「早戀」的孩子們,他們沒有立足社會的本領,他們的心理很脆弱,他們需要社會、家長、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懷。

  其實早戀是一個偉大的感情,歷史上有好多名人乃至偉人都有過早戀。這不奇怪,應該說是常情,但需要正確對待。我們經常能看到,當兩顆心靈因友誼而彼此靠近的時候,可以煥發出人性美,但也有某些友誼發生異變。我們當家長的、當老師的、從事教務工作的人,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了解身體,剋制自己的感情衝動和好奇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好自己的理想、追求,使他們正確地開展和異性同學的相處,促進學習,才能避免、減少早戀的發生。▲韓 福 東 (學者)[BT)] 在討論學生性行為是否道德敗壞之前,有必要對不贊成學生性行為的原因做一番剖析。學生有性行為會耽誤學業?這可能是這些論者潛意識裡不贊成的理由,可能事實並不是這樣子的。我始終堅信,對人的本能慾望,堵不如疏。如果已成婚的科研人員不會因性行為和婚姻而影響學術事業,就沒有必要為學生做這種杞人之憂。其實說到底,還是把學生視為不能自主的孩子。

  至於將因愛情而發生性關係視為「品行惡劣,道德敗壞」,是用傳統的性道德觀審視現代男女關係,這種觀念是迂腐的。道德是一個流動的概念,社會的發展日呈多元,不同的人對道德有不同的理解,當用「道德」作為批判人的武器時,它常常會形成一種壓迫。並不是說不存在道德的底線,我們判斷是否觸犯道德底線的一個標準是一種行為是否侵犯他人權益,一個人自主的與社會無害的性行為是不觸犯道德底線的,而那種以「道德」的名義散播別人隱私的行為———如西南某學院的所作所為,恰恰被現代理念認為是不「道德」的。

  當然,允許每個人對「道德」的不同理解,這也是多元社會必然要呈現出來的面貌,並不可怕。即便真的是「道德敗壞」,學校還有一個如何引導教育的問題,但西南某學院的表現讓人遺憾,它完全失去教育的耐心和應有的包容。李靜與李軍被勒令退學的真正可怕之處在於學校對學生「生殺予奪」的權力。我們需要警惕「道德」進入公共領域成為強制性行為的借口,但我們更要反思當下學校體系中學生微不足道的權利。在李靜與李軍的退學事件中,「道德」只不過是一個理由,如果學校的權力受到適當的限制,所謂的「道德敗壞」並不能讓這兩個學生失去受教育權。

  高校領導的觀念能否與時俱進?如何容納一個成年人的自主性行為,居然至今還是一個問題。高校權力的邊界何在?如何避免校規校紀與法律的衝突,如何將學生的權利放在首位進行考慮?

▲韓湖 (學者)

  據北京的媒體報道,在一些「新潮」家長中出現了一種「新型」育兒觀念。上中學的兒子握住人家女生的手不肯放開,老師向家長反映,家長卻說:「這事我們早就知道,不是大事。如今的社會處處講競爭,工作、戀愛……孩子現在不鍛煉,將來要落後的。」還有的家長說:「現在流行的就是能掙會花,講實力、競爭意識,教孩子『孔融讓梨』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其實,就舊而又舊的育兒觀念而言,能教孩子孔融讓梨的家長,也是少數。更常見的,是家長教育子女在外面學得厲害一些,「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常聽家長這樣「啟發」孩子:「他打你,你就不能打他?」「你沒長手?」這樣的教育,使孩子從小就對「手」的功能有了深刻認識。這就像《動物世界》里的獵豹教給幼豹防衛和捕食的能力,以免孩子被傷害和餓肚子,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並無不妥。但人畢竟是社會的動物,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養成了打人的習慣,到了社會上,就有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或者因不守社會的規範和法度而早早地進了班房,或者因天怒人怨而招致無謂的傷害,因而這種方法也從來為善於教育子女的家長所不取。

  鼓勵子女早戀,固然不同於鼓勵孩子打人。但為什麼要把早戀扯到競爭上去,莫非戀愛的問題,也要從娃娃抓起,長大了就來不及了?抑或人的戀愛過程,也像《動物世界》里的雄性動物那樣,須經過一番激烈的爭鬥,才能取得與雌性動物交配的權利,從而繁衍出優良的後代?

  「食色,性也。」兩千多年前孔子的這句話可謂真理,誰也否定不了。戀愛本來是一種源於人性的需要,作為一種能力,和說外語不一樣,不一定要從小鍛煉,及早開發。「戀愛」之於動物是一種本能,而人生在世則不能完全憑本能行事。

  也許在「新潮」家長看來,這便是社會對人性的「扭曲」,為了把這「扭曲」的東西再扭曲過來,「回歸」所謂「人性」,就有必要鼓勵孩子早戀。

  看來「新潮」家長在這上面的教育還是很見成效的,所以,孩子便不顧學校的規矩以及老師和同學們的態度,也不管充任其女朋友的同學是否「漲紅著臉,神態不自然」,而緊緊地拉著人家的手不放。

  在不守社會規範方面,鼓勵孩子早戀和鼓勵孩子打人是相通的。在這個意義上,所謂「新潮」家長,所謂「新型」育兒觀念,其實都是古已有之。高衙內在戀愛方面大約是很有點「競爭」意識的,如果有人研究一下高俅的育兒觀念,說不定還可供今天的「新潮」家長們借鑒呢。

  當今時代的確不能沒有競爭意識。

  競爭,當然是為了獲勝,但並不是只要什麼都去「爭」,就能在競爭中勝出的。競爭要有本領,即競爭能力,其中有智商、還有情商。智,就包括知進知退,知爭知讓,只知進不知退,只知爭不知讓,都不可謂之智。情商還包括自制力,缺乏自制力就不能說情商多高。在《動物世界》里,連禿鷲都知道獅子吃完了它再吃,這就需要剋制自己,只不過這種克制是一種本能。

  當今社會誘惑那麼多,如果一說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就讓孩子一味去「爭」,在工作上爭,在戀愛上爭,而把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忘得一乾二淨,那麼,缺乏自制力的孩子,在毒品面前,在艾滋病面前,同樣會缺乏自制力。況且,競爭的勝負不是一廂情願,能在競爭中獲勝固然好,不能獲勝怎麼辦,難道就不活了?這肯定不是「新潮」家長的初衷。

▲端木(學者)

  西南某大學一位大二女生被發現懷孕,於是她本人和男友同時被大學開除。此事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不同評論。

  學校這種處分的依據,是原國家教委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有品行極為惡劣,道德敗壞者;違反學校紀律情節嚴重者,學校可酌情給予勒令退學或開除學籍處分。」這個規定是比較原則的,指向也不難理解。學生熱戀期間發生的性關係,從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階段出發,過錯的性質和程度是否屬於「品行極為惡劣」及「道德敗壞」,其實也不難判別。問題在於各校自己的規定,據報道,「發生不正當性行為」、「非法同居」、「未婚先孕」,都是不少學校開除學生的「土政策」。

  眾所周知,受教育的權利,是憲法賦予每一個公民的權利。這個權利如果被取消,只能依法取消。正如報道中一位法官學院的教授指出的那樣,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規定有婚前性行為者必須取消學籍,因此,學校的這個規定,於法無據。

  還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這例個案反映了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這也是有道理的。

  我個人認為,除了這些以外,還存在一個學校的管理應當「與時俱進」的問題。老實說,西南這所大學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乍聽起來還像是停留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管理思想上,我們很多高校仍然普遍存在的傾向是:不把學生當做成年人對待,總是像管孩子一樣來管理這些十足意義上的成年人。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人們已經逐漸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即高等教育,是一項個人提升自己的投資,換句話說,人們之所以付出高額學費讀大學,是為了學到自己期望掌握的學識和能力,提升自己在進入社會時的競爭地位。而學校,理應提供與學費價值相當的教育產品。這對於教育產品的提供者和購買者都是一個相當單純的「交易」。

  因此,順理成章的是,一個大學生,他可以因為學習成績未能達到畢業的標準而喪失學籍,也可以因自己的行為破壞了學校正常的教學、侵犯了其他學生的權利而喪失學籍,但只要他的行為對任何其他人不構成「侵權」,就沒有理由制裁他———因為他是成年人,他完全應該承擔自己因非學習事務產生的後果。

  在高等學校的管理上,我們應當明確哪些是應當管的,哪些是不應當管的。不應當管的事情,你就是焦頭爛額也管不了、管不好,弄不好還有違法之嫌。如今,已婚者進入大學的門檻已經打開,老年人進入大學也不是新聞了。在校大學生是否可以結婚?也進入了教育部的議事日程。這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已經意識到應當將大學生當做「成年人」來對待。我認為這是一個真正的進步,也是國際通例。

  大學的管理者,當然也應當向學生傳導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但這種傳導的有效性,取決於教育者是否掌握了相關的藝術。如果傳導失敗,我們應當檢討失敗的原因並加以改善,須知,道德觀念的養成,既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絕非權力所能奏效。〖LM〗〖BT2〗朋友和魯迅的「對話」

  一位朋友由魯迅著作中輯出一些精闢論斷,以其與魯迅先生以對話問答的形式,來以表達其對早戀的看法,頗有意味,特錄於此:

  問:父母應該怎樣看待早戀問題?

  答: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問:您怎樣看待早戀現象在校園裡的蔓延呢?

  答: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問:您對已經被老師家長發現了的早戀學生有何建議呢?

  答: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問:你怎樣評價那些排斥早戀的學生呢?

  答:無情未必真豪傑。

  問:您對早戀中的男女有何勸告呢?

  答:不能只為了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忽略了。

  問:您對早戀本身的看法是?

  答:他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人們也便這麼過。

  問:請您將國內外同齡人的早戀問題做一個比較?

  答: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問:您對教師干涉學生早戀抱什麼態度?

  答:我將深味這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他們快意於我的痛苦。

  問:您對教師不干涉學生早戀又抱什麼態度?

  答:則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為何如。

  問:您對早戀者的評價是什麼?

  答: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問:您對學生某某因早戀事發被其父毆打有何看法?

  答:我已經出離憤怒了。

  問:您認為早戀的學生應具有什麼樣的氣質?

  答:橫眉冷對千夫指。

  問:膽量呢?

  答:我以我血薦軒轅。

  問:您覺得早戀者該怎樣面對師長呢?

  答: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

  問:您自己有過早戀的經歷嗎?當然您可以不回答。

  答:我在年輕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後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並不以為可惜。

後記[少男少女充滿陽光]

  我編著本書,是出於對「早戀」現象的關注,對少男少女們的愛護。處在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們,正如盛開的花朵,需要溫暖的陽光雨露,才會健康地成長。而「早戀」讓我擔憂——也許我在杞人憂天。

  然而,我對此感到無能為力,於是在羅列了一些社會現象、相關報道之後,請一些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教授、教務工作者及大學生等多方面的人,來闡述他們的見解。所以選擇了這些人來說,因為他們的話要比我更有說服力,而且其中許多觀點我都認可。

  必須承認,「早戀」造成的惡果是觸目驚心的。曾有記者先後來廣州市婦嬰醫院、越秀區第一人民醫院、華僑醫院、中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省人民醫院等醫院採訪。據其中廣州市婦嬰醫院婦產科負責人流手術的醫師介紹,未成年少女到該醫院做人流術的有日漸增多的趨勢。目前,到該院做人流手術的大多是16~18歲的少女,很多都是由男朋友陪著,一個月大約要做10多例。由於18歲以下少女做人流手術需要家長簽字,少女謊報年齡情況嚴重。如果要細查,少女作人流的數量可能還會更多。

  2004年3月24日,《汕頭都市報》又載:不久前,市區發生一起因學生早戀而誘發的血案,在許多學生及家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中學生早戀話題再次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近年來,中學生早戀現象有愈演愈烈之勢,「拍拖」幾乎成了一些學生眼中的「新時尚」。

  我由衷地希望所有人、包括中學生們自己,都來關心「早戀」問題,也希望這部書的問世能對於中學生克服「早戀」起到幾分作用,使所有少男少女都能沐浴著陽光放射出絢麗的光芒。

  為了完成這部書,我搜集了一些資料及專家學者老師的文章,並有機會前去拜訪,在此表示感謝!

  [序]

  沉重的報告

  寫這部社會報告《青果》時,我的心緒很複雜,神經常常在震顫。

  隨著社會各方面的競爭和快節奏的壓力,一些成年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沒想到的是,我們小小年齡的孩子們也在承受著超負荷的壓力。來自家庭的父母的壓力,來自學校的老師的壓力,來自社會和自身的壓力,給原本可愛、純潔、活潑的孩子們的心靈罩上了陰影。

  多麼令人可怕呀!

  還在花齡期的孩子因為早戀導致墜胎而跳樓;

  有個女孩在兩年間經一位醫生之手做過六次人流;

  有個女孩因為早戀被開除後又遭男友拋棄而投海;

  有個女孩將打下的嬰兒胚胎放在瓶子里泡上福爾馬林珍藏;

  公交車上男女同學擁抱著說說笑笑不時接吻;

  一個男生因為早戀遭到反對,竟然殘殺女友之母;

  一個男孩在教室擁抱一個女生,只是為了表示感謝;

  一個男孩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世上的,聽了媽媽一句笑談,就在小表妹的肚臍種豆子,以為能生個孩子玩兒;

  一位15歲的女孩認為自己長大了,父母無權干涉她的「戀愛自由」,竟要父母將監護權「轉讓」給男朋友,後來隨著男孩去了南方……

  在21世紀的今天,成年人生存艱難、迷茫,更何況是一群乳臭未乾的孩子們?

  我在這裡所講述的故事就都發生在我們身邊,講述的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他們生存的困境讓我感到他們無助的目光。

  我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母親,同時我也是一個女兒。當我面對那些孩子們期待的目光時,我的眼睛濕潤了。在父母的眼中,總覺得「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被譽為「新新人類」的孩子們,在長大之前卻很難真正地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許許多多的父母都覺得很難和自己的孩子有心靈的溝通,其實他們為人子、為人女時,也曾有過很多叛逆的行徑,也曾有兒時的夢想,都希望得到理解與寬容,卻在不同的年輪中誰也不能理解誰,這究竟是誰之錯呢?

  我不想像一個喋喋不休的說教者那樣來評論人和事,我只想把我採訪的故事說出來,讓每一位讀者從中感悟自己的角色是不是扮演得正確。


推薦閱讀:

青果:結交興趣最合拍的朋友

TAG:青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