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如何與自媒體相融共生

無論是自媒體登上傳統媒體的平台,還是傳統媒體引進自媒體的人才,這種參與式合作的基礎都是雙方的價值觀高度統一,通過媒體「交談」共同發揮的社會守望功能。

在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平台和傳播方式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並對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由點及面」的信息傳播模式形成了挑戰。在新的傳播生態環境中,傳統媒體必須主動升級,學會與自媒體相融共生。補短板學習自媒體人文視角其實,把傳統媒體理解為「傳統形態媒體產品」更為貼切,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在近百年來一直與各種各樣的新媒體共生,不斷調整自己的生存狀態,如今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以其強大的生命力,讓紙媒不得不再次審視自己。傳統媒體需要向自媒體借鑒的地方很多,僅就內容生產方面,筆者認為,自媒體的人文視角或者說草根視角,尤其需要傳統媒體學習。與傳統新聞的報道思路相比,人文視角成為「零門檻」的自媒體與生俱來的特長,打破傳者和受者界限的自媒體更人性化、個性化,因此更加貼近受眾。由於公眾的參與,傳統媒體單向的信息傳播方式正在向媒體與公眾共同經營的信息傳播新時代轉變,數字化媒體日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這就要求傳統媒體「放下身段」,以更人性化的視角,使用公眾更易接受的表達升級自己的信息傳播方式。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自媒體的強勢成長,傳統媒體已將其接納到自己的「勢力範圍」,很多紙媒正在積極布局微博、微信平台,只有保持這樣的心態,傳統媒體才能和不斷發展的自媒體相融共生,在未來的傳播格局中搶佔發展先機。揚長處應學會「信息找人」在信息社會到來之前,是「人找信息」,傳統媒體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受眾提供內容產品,但是在信息社會,信息早已不是稀缺資源,穩定的受眾成為稀缺資源,因此「人找信息」變成了「信息找人」。受眾需要有人幫助其從龐雜的信息中選擇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因此在整個格局中,信息選擇者、索引者和解讀者的地位將呈上升態勢,甚至超過信息採集者和快速反應的一般加工者。因此,專業製作的內容永遠是傳播的主流,報紙僅提供新聞、信息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為接受、喜歡、信任自己的受眾提供精心選擇、經過分析加工的信息。長期的專業化訓練及經驗使傳統媒體很容易在新的生態環境中繼續擔任信息深度加工者的角色。在日益複雜的新聞傳播生態中,自媒體等新興媒體提供了大量碎片化信息,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應在整合碎片化信息方面繼續發揮優勢。謀共贏實現媒介「共同交談」自媒體的加入、傳播渠道的增加,正在深刻影響傳媒業,倒逼傳統媒體反思長期以來的傳播觀念、傳播手段、傳播內容、傳播形式等方方面面如何順應時代更新升級。隨著自媒體的接受度及普及率越來越高,以前的讀者、觀眾、聽眾逐漸轉變成信息發布者、傳播者,一些有影響力的自媒體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讓一條信息瞬間轉發或傳播幾十萬、上百萬次,這也使得傳統媒體人不得不對自己和新媒體的關係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作為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產物,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話語主導權進行解構,使得話語權回歸到每一個「言說者」身上,這也意味著,融媒時代的新聞不再是閱讀,而是「交談」。在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未來的新聞業,傳統媒體的話語權將被分散,只要內容足夠優秀,自媒體將具有強大的能量。下一階段的新聞業,將是一個個人才華和關鍵領域創新「大爆發」的時期,新聞行業模式和節奏變化會有更多可能性。對傳統媒體來說,介質會發生變化,但需要保留和傳承的是價值體系,在新聞供給的鏈條上,重中之重的乃是品質,而不是簡單的數量和時效。因此,無論是自媒體登上傳統媒體的平台,還是傳統媒體引進自媒體的人才,這種參與式合作的基礎都是雙方的價值觀高度統一,通過媒體「交談」共同發揮的社會守望功能。作者:劉揚
推薦閱讀:

奧運頻道整裝待發,這會讓平昌冬奧會看起來與眾不同嗎?
《易時間》是什麼節目?是演講類型的嗎?
自媒體小編不願刪帖被人持菜刀砍骨折,你怎麼看?
厲國剛:媒體是哈哈鏡,了解真相還有可能嗎
媒體:港獨分子都該看看 「佔中」是怎樣的下場

TAG:媒體 | 傳統媒體 | 傳統 | 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