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佛事活動簡介

(2010-07-07 10:57:00)

轉載▼標籤: 雜談早晚殿——即朝暮二時,齊集大殿,按朝暮念誦儀規,舉行早晚兩次宗教儀式。過堂——即聞早中兩次開梆,齊到齋堂吃飯,名叫過堂。上供——每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中午要在佛前供飯菜,按齋佛儀規,僧眾齊到大殿前上佛供,並在韋馱、伽藍、祖堂、大寮上四聖供;如逢佛菩薩誕期,亦分別在各佛菩薩前供飯菜上供,由客堂在大殿前掛牌通知。打皈依——皈依者,身心皈向的意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按三皈依儀規念誦三皈依文,名為「打皈依」。此為叢林中最簡易的宗教儀式,是在放香日期,或出坡搞集體勞動等特殊情況下,由僧值請示住持和尚,通知方可「打皈依」。迴向——回者迴轉的意思,向者趣向的意思,即迴轉自己所念誦的功德,而趣向於所希望的目的,謂雲迴向。又分為三種迴向:(1)菩薩迴向:願自己之功德而趣菩提,即回因向果。(2)眾生迴向:願回己之功德而施一切眾生,即回自向他。(3)實際迴向:願自己之功德而趣向於無為之涅盤真理,即回事向理。凡做法會、念誦功課,或作其他佛事,最後都要誦迴向偈文。如凈土門多用「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講經」與「說法」——這兩個名詞都出自佛教,按照一般內容解釋,講經就是說法,說法就是講經。佛在世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歸納起來總不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一四句偈的內容。所以講經與說法名詞在意義上,沒有多大區別。但在叢林中由於宗派關係而有「講經」與「說法」的不同。教門多用講經儀式,如寧波觀宗講寺、天台國清講寺,是長年設高座講大部經,從事佛學的教理研究。禪門多用說法儀式,如金山、高旻、天寧都是禪寺,堅持不立文字的禪門家風,反對開座講經。只逢佛的誕辰、成道紀念日或春節除夕元旦,由客堂在丈室門掛升座牌、住持在兩序大眾雲集法堂時,升座執杖說法。說法是從參禪開發的智慧,而說出自己心中的悟境和見地,侍者記錄成為法語,此與講經不同之點。開示——開示這一名詞,本出自《法華經》,所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顯佛出世本懷之語。今禪門大德對參學僧開導指示如問參禪用功的方法,亦叫「開示」。如禪堂例行每天早二板香、午二板香、晚養息香、後四支香,由堂頭和尚(住持)和首座、西堂、後堂、堂主依次輪講「開示」,還規定新參學者在晚殿以前搭衣持具分別向住持和尚及諸班首頂禮請開示,形成禪堂中固有的參學制度。「佛七」與「禪七」——叢林每年寒冬季節,因到年底,要各人加工修行,凈土宗門庭打佛七,禪宗門庭打禪七。平時行坐十二支香,七期要加四支香,為十六支香,目的是為了要求「剋期取證」。佛七要求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達到「一心不亂」;禪七則要求在「息諸妄念、心體明靜」中達到「豁然開悟」。經懺佛事——經懺佛事是指為信士誦經拜懺而作為薦亡度生的功德,中國經懺佛事的開端,是在南朝梁武帝,如《水陸佛事儀軌》、《梁皇懺》,都是由梁武帝製造的。據說天監二年,夜夢一僧人對他說,六道四生,幽囚者眾,受大苦惱,何不作「水陸大齋」而救濟之。他醒來就問寶志禪師,寶志對他說:「尋經必有因緣。」武帝就於重雲殿召集十大高僧和自己一起閱覽佛教藏經,經過三年編成《水陸佛事儀軌》。乃往金山召集許多僧人,依此儀軌修建水陸大齋勝會七晝夜,由僧佑宣讀文疏(即祈禱的文件)。這件事是在梁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見《佛祖統記》)。《梁皇懺》,據說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妒忌側室,動心發口有如毒蛇,三十歲時死亡,墮為巨蟒,通夢於帝,帝請寶志禪師等,依經律懺罪要義,制懺文十卷,請僧懺禮,夫人化為天人,在空中謝帝而去。其懺法遂流傳於世, 稱曰《梁皇懺》(見《釋氏稽古略》)。「放焰口」與「放蒙山」——這兩種都是對餓鬼施水施食,救濟饑渴之苦的一種宗教儀式。焰口是餓鬼的名稱,據說佛的弟子阿難,有一天在深夜禪定中見一餓鬼名焰口、又叫「面然」,身體枯瘦,咽喉細如針孔,口吐火焰。餓鬼對阿難說:「三日之後,汝壽命就盡,當投生餓鬼中受苦。」阿難聽了,恐怖萬狀,乃問餓鬼免苦之方法,餓鬼告阿難說:「汝明天為我們每個餓鬼及諸婆羅門仙人等,各施一斛食,並且為我供養三寶,則汝得增壽,我得生天。」阿難以此事告訴佛,佛為救阿難,乃說《救拔餓鬼陀羅尼經》,教阿難誦此陀羅尼,能使無量百千施食充足。根據這個因緣故事,後人作「瑜伽焰口施食儀軌」傳世。蒙山本是四川省的一個山名,傳說有個外國僧人名叫甘露法師,住持蒙山,他依照「瑜伽焰口施食儀規」作「蒙山施食儀」文傳世,結鬼神緣,因山得名「蒙山施食」。「放蒙山」是叢林每天晚課念誦的宗教儀式之一種。普佛——普佛這一名詞的意義,即全寺僧眾普遍參加念佛。叢林逢菩薩誕期,即按祝聖普佛儀規,齊到大殿念普佛。如釋迦佛誕期,繞佛時即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誕期,繞佛時即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如信士要求念普佛,則有薦亡與延生之不同,薦亡念「阿彌陀佛」,延生念「消災延壽藥師佛」,另需設迴向堂,供奉信士的薦亡或延生牌位。結緣——結緣二字,也出自佛經。佛家講「未成佛果,先結人緣」;又講「佛種從緣起」。如買香花供佛是結佛緣,叢林設齋供眾是結僧緣,施食度生是結鬼神緣。凡行布施、說法都是結緣。據說鑒真和尚決心去日本傳戒,就因過去日本聖德太子縫了一千件袈裟送給中國和尚,結了中國和尚的緣,所以鑒真認為日本是有緣之國。雖自己是六十多歲的失明老僧,而終於排除萬難,遠涉重洋,東渡成功,與日本人民結下了深厚友好之緣。廟會——廟會名詞並不專屬佛教寺院,逢佛菩薩誕期或成道紀念日,許多信士來寺院燒香拜佛,因為人多,往往引起各手工工藝生產戶趕廟會做生意。如今在我國許多地方,廟會已成為集市貿易的物資交流會。另外,如農曆三月三日到茅山道士廟進香也叫廟會。
推薦閱讀:

住寺廟是怎樣的體驗——尼泊爾藍毗尼中華寺住宿日記
了解寺院,寺院常識
和尚說:過堂
祝聖寺日記(3)
佛教寺院中的19個法事活動

TAG:活動 | 寺院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