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應對(一稿)

各位青少年朋友,家長朋友,我們舉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講座,今天我與大家一起分享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應對。

之所以說是心理問題,而不是心理障礙。說明心理問題是普遍的,也不是疾病診斷,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開導、教育,那這種現象則很有可能更加嚴重。如果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學習,生活,交往,那就可能成為心理障礙。據調查,中學生有心理問題的有約17%左右,有心理障礙的則有3%左右。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有十八種表現形態:即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孤獨心理,逆反心理(這部分我們過去已經詳細介紹了,今天就不講了),依賴心理,任性心理,害羞心理,怯懦心理,猜疑心理,冷漠心理,失望心理,衝動心理,享樂心理,自負心理,盲從心理,脆弱心理,浮躁心理。另外還有: 迷茫心理、悲觀心理、自私心理、自閉心理、狹隘心理、抱怨心理、自我中心、敏感心理等。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會的、學校的影響。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因素。我們將逐個講解。

所謂問題心理,其實也是有積極方面,這些就需要積極心理學去看。因此,如何建立積極心理呢?快樂,幸福,希望等。

 第一部分

第一、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是家庭的影響。很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偏重於智力開發。早在學前階段就教育孩子學外語彈鋼琴,學繪畫,背唐詩。他們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顧其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他們提出過多的苛求、過重的壓力、繁多的學業,幾乎將孩子天真爛漫,敞開胸懷接受大自然和社會影響的機會全部擠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則沒有多少家長能給予足夠的重視,許多家長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同身體健康,智力開發一樣重要。由於父母對心理教育的忽視和無知,導致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與智力開發嚴重失衡,智力開發超前,心理發展滯後,在青少年青少年身上形成強烈反差,重智力,輕心理的家庭教育給孩子的心理素質造成了嚴重的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反常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不檢點的家庭,不自尊的家庭,不廉潔的家庭,不開明的教育,不健全的家庭。

二是社會的影響。當今社會正處在變革的時期,競爭愈來愈激烈,人際關係也顯得更為複雜,影響人們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來越多,出現了某些不健康的思潮與改革開放的主旋律並存的局面。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現狀,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夠成熟的青少年青少年,在獵奇心理的驅使下,有時也會去其精華,取其糟粕。如隨著電腦的普及和各種淫穢,兇殺等不健康錄像製品,不潔書刊的泛濫,青少年接觸社會傳媒不良信息的機會大大增加,他們往往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三是學校的影響。當前,由於不少學校還未實行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軌,忽略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考試成績,升學檔次成了衡量青少年有沒有出息的唯一的標準。青少年也就將考試升學的挫折看成是人生的挫折和失敗,而由於學校忽略了對青少年心理素質的培養。教師又沒有預先告訴他們應如何面對挫折與失敗,青少年在考試,升學的挫折面前,想到家長或教師的斥責,自然感到惶恐,感到前途渺茫,有些人便選擇了逃避的做法,對自己徹底放棄。有的甚至離家出走,給家庭、學校、社會、也給自己造成了不應有的缺憾。    另外,過重的課業負擔導致青少年心理上疲勞,情緒焦慮不安。不少學校的課業負擔體現為三超:即超負荷的學習量、超高的學習難度、超長的學習時間。

四是青少年自身的原因。青少年青少年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心理發展錯綜複雜。他們追求成人感,有獨立性意向。但這些心理與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依賴性出現矛盾。他們只要求權利卻不願盡義務,只要求被愛而又不懂得愛別人。由於他們自我評價的能力較低,產生明於知人,黯於知已,嚴以責人,寬以律已的不良傾向。一些青少年過於自信,自負,在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和虛榮心驅使下,故意表現得橫蠻無理,甚至有意與教育者對抗! 行為表現與教育者的意願往往背道而馳。此外,青少年青少年處在青春萌動期!,對異性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容易出現早戀問題,其間要經歷心理發展的種種困惑矛盾和挑戰。

第二、消除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是提高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素質。對青少年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教師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的專業技術應成為教師必備的素養,應成為考核教師能力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開設心理輔導課,進行普及心理學常識的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心理常識。特別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標準,學會出現心理障礙時的解脫方法。二是開設心理諮詢,諮詢信箱,熱線電話,進行一對一的心理諮詢活動。三是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打開心靈窗戶說,悄悄話的活動。因為同齡人通過互相傾訴,互相溝通,共同分憂,極易達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聯手開展心理輔導,學校應利用家長會這個渠道作些宣傳,讓家長對心理輔導有所了解,並協助學校開展工作,家校聯手形成合力,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培養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班集體關係的和諧,融洽。

三是不斷提高家長的素質。家長需要認識到做一個合格的家長,需要學習,南平市關工委舉辦的家長大學、南平市電視台教育頻道開展的青少年心理衛生系列講座都是一個有效途徑。

四是成長中的青少年自我提高。人際交往和溝通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然而,由於目前學校的教育以升學為目的,過分強調青少年之間的競爭,導致學校生活緊張,單調.加之現代家庭住房單元化,獨生子女增多的特點,從客觀上束縛了青少年青少年的人際交往,這樣的班集體不能滿足青少年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青少年得到健康的發展. 學校應通過課程,講座,諮詢,討論,學習小組,實驗等形式,引導青少年廣泛接觸社會, 結交朋友,使青少年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關心的人際關係,在交往中取得進步,克服不良心理傾向。

第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對他人的優越地位而心中產生的不愉快的情感。是對別人的優勢以心懷不滿特徵的一種不悅、自慚怨恨、惱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感情。黑格爾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盡量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人相齊」。是病態心理,三國是「既生瑜,何生亮」。嬰兒的嫉妒,在兄弟姐妹之間。同伴之間嫉妒,嫉妒心來自自我意識增加。

(案例小晶學習成績好,而受到同學小娟的妒嫉。一開始,小娟是作為一種動力,要求自己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提高學習成績,趕上小晶,但直到高三,小娟的成績仍然遠遠落於小晶,在高考前的衝刺階段,一直處心積慮的小娟想到了一個可以影響小晶學習成績的辦法,那就是用硫酸來幫助自己。她花6元錢買了一瓶濃硫酸帶回學校,半夜時,她拿著一杯濃硫酸來到小晶的宿舍。由於宿舍門鎖壞了,小娟很容易就進了宿舍,誰也不曾想小娟竟然把把硫酸潑到了小晶的好朋友小靜的臉上。原因是小靜搶了小娟的男朋友,於是藉助潑硫酸一箭雙鵰,既報復了小靜,又達到影響小晶學習的目的。因為小靜住院,小晶肯定會去醫院探望,這樣小晶的學習成績就會受影響。正如小娟所期望的那樣,小晶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醫院陪小靜,成績直線下降。小娟的計劃雖得逞了,但她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故意傷害罪,手段特別殘忍,一審被判處死刑。)

青少年嫉妒心理的內容

  第一是學習,工作,學業優秀,人際交往能力強,工作出色的人往往成為嫉妒的對象。

  第二是愛情,愛情是青少年開始接觸的一個問題。愛情本是一種美好的情愫,然而卻容易把雙方燒得頭腦發昏走向嫉妒的極端。可以這樣說,愛情與嫉妒是一對雙胞胎。輕微的嫉妒可以促進愛情,一旦爐火過盛,則容易把愛情之花燒的枯萎,甚至導致殺人或自殺的嚴重後果。

  嫉妒心理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最早的程度較淺的嫉妒,往往深藏於人的不易覺察的潛意識中。第二階段程度較深的嫉妒,是由強度較淺的嫉妒發展而來的。其標誌是當事人的嫉妒心理不再完全潛抑,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顯露出來。第三階段非常強烈的嫉妒,嫉妒者此時已喪失理智。向對方作正面的直接的攻擊,希望置別人於死地而後快。這往往會導致毀容、傷人、殺人等極端行為。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嫉妒妄想,那就需要住院治療了。

嫉妒產生的原因:一是心理發展不成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長短,過於要強的人。二是過於自我中心的人,最關心自己。三是缺乏自信心和自卑感強烈的,尤其在青春期。四是成年人不當的教育方法。

嫉妒產生的條件

一是各方面條件和自己相同或不如自己而地位比自己好。

二是自己所厭惡而輕視的人優於自己。

三是同性別的人優於自己。

四是強於自己的人處於優越地位。

嫉妒害人害己,一定的嫉妒推動歷史發展,增加了競爭意識,內心裡嫉妒,行為上規範,推動社會進步。當然嫉妒功不及過,嫉妒的危害:

一是造成分裂和對立,敵意。

二是產生破壞性攻擊行為,如謠言,告密等。

三是對心身健康的影響,嫉妒是強烈的感情,又受道德的鄙視,心理矛盾和痛苦,導致心理障礙。

解決嫉妒的方法

一是最積極的辦法,利用嫉妒作為努力的動力,靠努力超過對手。

二是無法改變現實,適當應用補償作用,尋找新的自我價值。這需要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性格。

三是淡化嫉妒方法是培養達觀的心境,平靜地審時度勢,青少年應該樹立遠大的目標。

 第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克服自卑心理

  (案例:小丁是一名四年級的男同學,在老師的眼裡他是一個十分內向、孤僻的孩子,在同學們的心裡他是一個什麼事都干不好的人,用孩子們的話來說便是「一點都沒有用!」他的作業總是比別人作得慢,而且質量也不是很好,每次考試,儘管他加倍努力,但成績還是遠遠地落後在其他同學的後面。而且,他長得有點胖,同學們卻又喜歡叫他「小胖子」,平時也不太願意主動與別人去玩,其他人也不會與他玩耍,做遊戲。班主任老師,實在不忍心看到他在班級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同學對他的評價。在元旦排練節目的時候,老師特地請他去配音,他疑惑地看著老師,似乎不相信老師的話,終於慢吞吞地擠出一句話:「老師,我……我……不行的……」老師想讓他自信起來,用各種激勵的話鼓勵他,可他還是不肯答應。小丁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學習上的挫折,又由於自己長得有些偏胖,再加上同學們不喜歡和他一起玩,便產生了自卑心理。與小丁一樣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究竟是怎樣產生自卑心理的呢?)

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心理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心理上的消極的自我暗示,在青少年比較常見。其表現在:一是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現實交往受挫,產生消極反應的結果。二是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消極的自我暗示。三是對自我智力估計過低帶來的消極暗示。四是對性格與氣質自我評價帶來的消極的自我暗示。

自卑產生的原因:

一是教師對其了解不夠,以致評價有偏差,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地方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歎,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就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卻慢慢佔了上風。

二是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屢遭挫折與失敗,挫折多了,失敗多了,如果沒有老師或家長的及時關注,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這是導致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

三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先天」和「後天」的不足,社會地位低下,經濟狀況窘困或單親家庭,會引起小學生「低人一頭,矮人一截」的想法,他們不願意在別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對自己的家庭羞於啟齒,如果當他們因家庭原因受到別人冷嘲熱諷時,便會無地自容。有些學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他們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學習條件又不好,在穿著打扮上也比不上其他同學,因這些原因也能使其產生自卑心理。

四是生理上的欠缺,導致心理上產生陰影,學生的五官、容貌、身材、體質等任何方面有缺陷的學生,常會有「自慚形穢」的心理,如有的學生長得太胖、口吃、有雀斑等。

五是家長的期望值過高,造成學生壓力過重,一些家長對子女成就的殷切期待,老師對少數心目中的優等生日益產生的偏愛,對多數屬於中間狀態的和落後狀態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普遍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

一般人都有自卑感,對付自卑的常用方法是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是最無效,最痛苦的方法。還有用優越感自我陶醉,用補償滿足虛榮心,是自我欺騙行為。

自卑感有積極方面,是人前進的動力,是培養自信心的條件,一定意義上人類文化成就是以自卑感為基礎的。

積極克服自卑:

一是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世界上大多數人(弱智及大腦受到嚴重損傷者除外)的腦子沒有多少差別,因此不要總是認為自己的腦子比別人笨而看輕自己。作為教師,要多引導孩子參加一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他完成一些力所能及並稍有難度的任務,讓他在取得成功時獲得成功感,並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樹立信心。

二是給予更多地關注和鼓勵。教師要多花一些時間關心這些學生,多了解一些學生的情況,並且要多鼓勵這些學生,給予他們正確的評價,因為教師的表揚是有權威性的,讓他們覺得自己也有優點,發掘這些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儘可能多的參加活動,鼓勵他們,讓他們有「我也行,我也能!」的想法,建立起自信心。教師還可以給他們講述一些歷史上科學家、文學家年少時別人對他們的評價較低的故事,如愛迪生、海涅等。

三是讓學生有不斷補償不足的機會。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教師要告訴小學生,不能光嫌棄自己埋怨自己的短處,而是要千方百計地去彌補這些不足之處。正所謂天道酬勤,勤能補拙,如果學習成績不理想,在找到了原因之後就要「亡羊補牢」,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彌補知識的缺陷。

四是引導學生不要有攀比的心理趨向。很多產生自卑感的同學,都有一個明顯的比較心理。在同一個班級中,家庭條件的好壞差許多,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學產生羞愧感,造成自卑感。教師要經常告訴學生,真正的財富那便是每一個人的本身,每一個人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與潛力,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五是通過集體給與學生大家庭的溫暖。對於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小學生,要避免小學生因其缺陷受到傷害。在班集體中讓這些學生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而不是嘲諷,讓有自卑感的學生周圍的學生群了解到他有缺陷不是他的錯,我們不應嘲笑他,而應去幫助他。

謝謝大家!

 第二部分

第三、孤獨是束縛心靈的牢籠——克服孤獨心理

  孤獨(有時候也稱孤僻)並不是指單獨生活或獨來獨往。人人都可能有孤獨的時候,一個人也許在他的身邊有很多的人,然而在大庭廣眾之間,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真正的孤獨是那種貌合神離,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確切地說,孤獨就是對周圍一切一點也不了解,對所處環境及周圍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孤獨是在日常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冷落、寂寞和被遺棄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特別是對於青少年這一人群,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孤獨感已是困擾你們的重要因素。這對青少年行為發展極為不利。孤獨分:兒童孤獨:孤立,害怕,擔心等,容易消失;青春期孤獨:寂寞,充滿幻想和憧憬,有傷感和自我封閉,如同人間沙漠。縱向孤獨有:伴同孤獨—兒童,情感孤獨--青春期和異性愛情期,精神孤獨--思想缺乏理解。橫向孤獨有:自我追求的孤獨--佛教,被動接受的孤獨—缺少親密關係的不愉快心情。現代社會生活越忙碌,人際溝通越少,心靈距離越大。電話成了唯一線路。

  孤獨感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這是在日常交往中產生的一種冷落、寂寞和被遺棄的心理體驗,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表現。

  (案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朋是一個很不愛說話、性格相當孤僻的孩子,在學校他很少和老師說話,同學們和他說話時,他也很少與人交談,這對同學們和他之間的溝通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於這些問題學校老師和她的家長進行了了解,原來小朋在家裡也是如此:小朋的媽媽是養花專業戶、平日里忙於整花、賣花,一天從早忙到晚,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很少。小朋的爸爸又經常出差,在家團圓的日子都很少,所以小朋從小就很少和父母說話,也很少叫媽媽,從來沒有帶朋友或同學到家裡玩過,到了現在也是一個人玩。)

  產生孤獨感的原因:

  一是獨立意識差。獨立意識是一種向外的力量,青少年處於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時期,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此時,自己的社交和實踐範圍也在逐漸擴大,各方面和思維能力也在迅速增長,於是不願再盲目地依從父母,但殘酷的現實又讓青少年覺得心驚膽戰。為了擺脫這種困惑,大多數青少年積極和同齡人交往,做個彼此間的了解。但也有一部分青少年朋友不屑於與同齡人交往,害怕被騙從而轉向自閉。

  二是不當的自我評價。有些青少年朋友往往對自己的自我評價過低,這樣不僅會產生自卑心理,還容易因缺少朋友而產生孤獨感。而有些青少年朋友在自我評價過高時,都比較清高,看不起別人,這種類型的人在交往中一般表現為不隨和、不合群、不尊重他人,容易引起別人的不滿,因此,過高自我評價的人往往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

  三是自我意識比較差。自我意識是一種向內的力量,在你們這個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逐漸建立,產生了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你們很關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他們會將自己隱藏起來。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願告訴別人;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別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走出自己的世界,擺脫孤獨

  孤獨感會使青少年產生挫折、寂寞和煩躁等,嚴重的甚至有厭世輕生的念頭。消除孤獨感。具體方法如下:

  一是多和父母溝通。多了解、多學習成年人的優點和長處,如果遇到不開心之事,可以向父母訴說,也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辦法,這樣不僅可以增進父子之間的感情,還可以減少與父母之間的代溝。

  二是要克服自卑。因為自卑而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所以不敢與別人交往,時間久了就造成了孤獨。其實,人和人之間是不可相比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每一個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以,有孤獨的青少年要自信起來,走出孤獨的困惑,從而克服孤獨。

  三是多做好事。星期天幫助自己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放學的路上,遇到老人或殘疾人了幫助他們過馬路。這樣不僅可以排除孤獨感,還可以凈化心靈。

  四是朋友是最好的良藥。開放自我、真誠、坦率地把自己交給他人。交往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所以別人也會對你以誠相待,如果感到孤獨或需要關心時,可以主動接近別人、關心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真誠對待自己的,如果朋友離自己較遠,可以翻翻舊時的通訊錄,給久未聯繫的朋友寫寫信。這樣不但擴大你的社交面,還融洽了人際關係,孤獨感自然就會消退了。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也需要得到體會和友誼的溫暖。

  五是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學會為自己安排豐富有益的業餘活動,把思想感情從孤獨的小圈子裡儘快解離出來,全身心地投入的高尚的活動中去。可以鬆弛心情、也可緩解孤獨感,同時還可以得到激勵。

  六是享受大自然的美。如果遇到挫折或心情不好時,此時又不願向別人傾訴,可以到公園或田野里散步,用一絲絲的清風吹走壞心情,慢慢地心情就會開朗起來。要知道生活中有很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只要能充分領略它們的妙處,也能消除孤獨感。

孤獨絕對是可以克服掉的,只要我們願意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相信,當我們走出孤獨感的那一刻,便會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是如此精彩,生活是這麼美好,就會問自己:自己以前是不是很傻啊?

 第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克服依賴心理

(案例:我過去曾經做過這樣的心理諮詢:一個初中少年,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孩子面對沒有剝殼的雞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為平時都是父母剝好殼送到嘴邊的。雞蛋殼也不知道扔在什麼地方,竟然放在口袋裡,帶回家,讓父母幫助解決。這正是由於家庭溺愛而導致青少年過度依賴的典型例子。)

當今社會,大多數家庭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溺愛行為導致大多數青少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缺乏自信,對他人過分地心理依賴,很難自己獨立地完成一件事情。

什麼是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表現,其主要特徵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發展不成熟,過分地依賴他人,經常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指導,遇事往往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總是依賴他人為自己作出決策或指出方向。

依賴的意思是: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孩子依賴的意思主要是主觀依賴,主觀依賴為自己的價值要依賴他人肯定,沒有自信的表現就是意志較弱,心裡需要依賴外界人與物來幫助來證實自己的價值。

(案例:小張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優秀的孩子。為了讓小張能夠集中精力學習,父母可謂是操盡了心,除學習以外的任何事情,父母都會代替小張去干。吃飯時,媽媽會及時地把飯端到他的手邊;衣服髒了,當然也是媽媽的事;筆記本用沒了,也是媽媽親自去買。到了高中畢業,他連自己的襪子都未曾洗過,他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而且有時還為自己的這種生活沾沾自喜。高中畢業後,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某名牌大學,那是他夢寐以求的地方。同年的九月,他和其他剛入學的青少年一樣,無比興奮地來到了首都北京。然而大青少年活開始不久,他就遇到了許多困難:他不會買飯,不會洗衣,甚至經常找不到上課的教室,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同學相處。雖然好心的同學也在不斷地幫助他,但還是難以解決他的適應問題,這令他萬分苦惱。無奈之下,他只好提出了休學,學校根據他入學以後的表現同意了他的請求。)

依賴的主要表現:嬌生慣養,感情依賴,獨立不足,交往敏感。膽小怯懦,適應不良,喜歡獨處。象啃老族就是依賴。

依賴心理產生的原因

依賴的孩子可以說是一種寄生蟲,所以孩子依賴心理是要不得的。孩子本來是空白的,其依賴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跟家長和生活環境有關,各家長要對自己明察。

一是教育不當引起的心理依賴。有的青少年,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溺愛,嬌生慣養,生活的一切全部由父母包攬,很少為自己的事情考慮,全部聽從父母的擺布,養成了做事依靠父母的心理,缺乏獨立生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另外我們不能忽視,在青少年獨立性開始,父母的壓制,說成為逆反心理。

二是自卑衍生出來的心理依賴。有的青少年有較嚴重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識貧乏、能力不強、笨嘴拙舌,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覺地就讓自己處於配角位置,心甘情願地受他人的支配。

如何克服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影響個人獨立人格的完善,制約人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力。青少年要克服自己的依賴心理,也並非朝夕之事,而要多角度、長時間地去攻克它。

一是青少年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第一依賴心理會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會使人缺乏生活的責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第二依賴心理只想不勞而獲,貪圖享受,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甚至危害社會和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我們要主動告別依賴。要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多向獨立性強的同學學習,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遇到問題要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和判斷,加強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獨立的人格要求獨立的思維能力。  

二是青少年要在生活中樹立行動的勇氣,恢復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沒做過的事要鍛煉做;充分、準確、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 

三是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在學校中可以主動要求擔任班級工作,或者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去幫助他人,以增強主人翁的意識,讓自己有機會去面對問題,能夠獨立地解決問題,增強自己的信心;在家裡,自己該乾的事就自己干,如穿衣、洗碗、打掃衛生等,千萬不要什麼都推給爸爸媽媽,做個「小地主」。

包辦代替是害孩子不是愛孩子。沒有鍛煉的機會,孩子怎麼會獲得相應的能力?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生活鍛煉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是父母最好的家教方式。

 第五、理性是成熟的標誌克服任性心理

什麼是任性:

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導致幼兒的玩伴由成人來代替。由於親子交往常常不是一種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遷就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交往過程中,如不能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就會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已形成任性心理。

任性的表現和危害:

(案例: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想吃時就吃,而我們吃飯時,他準是在一旁玩個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邊,如果硬勸阻他,他會哭鬧不止。」像這樣的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癥結。)。有的孩子就是亂髮脾氣,不理人,摔東西。

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亂髮脾氣、無理取鬧,會使青少年的學業經常處于波動之中;過於自負,不尊重別人,會影響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小時候缺少夥伴,長大了更不善於融入社會;情緒波動性大,頻繁爆發激動情緒,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障礙。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人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

任性的原因:

雖然任性是現在很多青少年的通病,但就大多數青少年來說,任性並不是天生的毛病。那麼,青少年的任性是怎樣造成的呢?

一是家長過於溺愛、遷就。有些青少年之所以任性,完全是因為家長過於溺愛、遷就造成的。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核心。孩子小的時候對於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長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於是就遷就他。長期這樣,孩子就形成了心理和行為定式,要求什麼就必須得到,如果不能滿足,就又哭又鬧。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現象嚴重,只吃自己喜歡的,別的一概不吃,家長怎麼說也不行。

二是家長過度嚴厲。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時,就已訓斥、大罵等粗暴的方式來教訓,從而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以執拗來抵抗粗暴,發泄不滿。久而久之,會變得越來越任性,更加反叛。有的家長則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在無奈之下,對孩子放任自流,從而導致其任性心理的形成;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動不動就貶斥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隨意責備,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就產生了任性對抗心理。

三是模仿家長或親友。在家庭或親友當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親眼看到任性的表現,而且看到任性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於是就會模仿,學著任性。比如,許多親友一起慶祝節日或外出旅遊,其中有一個孩子在大人面前有任性的行為,而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教育他,反而遷就他,滿足他的某種要求。這就為其他孩子起了一個反面效仿作用,遇到適合的機會,就會模仿他的樣子。有的成年人也任性,孩子同樣會模仿。爸爸、媽媽,任何一方有明顯的任性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孩子。

四是缺乏與同伴交流的機會。

克服任性:

家長以身作則,講究教育方法。他們的教育不得法,釀造了孩子的苦果,因此,家長或老師必須堅持教育孩子寬嚴適度的原則。這就需要:

一是家長對孩子的愛要有分寸、有節制,不能無原則、無限度地溺愛。千萬不要護短,要給孩子一種明確的是非觀念。

二是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取得共識,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是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長輩。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的要求、方式方法一致,就會對孩子形成一種環境的制導系統,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他們的意見有分歧,有的嚴,有的松,有的溺愛,有的責罵,使孩子在無所適從的環境中也會變得無所適從,就容易自由地選擇任性。還要把家庭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力求做到口徑統一,使孩子認識到家長與老師的要求是一致的,沒有緩衝的餘地,這就使孩子在別無選擇中向良好的行為規範靠攏。

三是對孩子不能一味遷就、順從。對孩子的要求,合理的給予支持和鼓勵,這樣可以使孩子體會到獨立思考的幸福感;對他們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遷就、順從,並說明原因,使其明白為什麼不能這樣做,而應該這樣做,從而培養孩子的是非辨別能力。

四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家長是孩子的最具權威性的老師,有時老師在學校里苦口婆心地勸誡成果,常常被家長一句泄氣的話給否定。如果家長的行為不能自檢,任性妄為,那就不可能讓孩子遠離任性。只有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個好榜樣,孩子的任性行為才有望克服。同時,對於是非要掌握正確的標準,不能以自己的好惡為準繩。這是任性的淵藪。

五是還應幫助孩子提高自制力。任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習慣性,不是幾句話就能克服的。危害認清了,家庭和學校環境改善了,最欠的「東風」就是孩子的意志和自制力。孩子自己要有意識地約束自己,遇事要冷靜處理,不要急於亮明觀點或採取措施。經過一段時間這樣的痛苦的行為約束,理智逐漸增強,任性行為就會逐漸減少,以至消失。

謝謝大家!

 第三部分

第六、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克服害羞心理

羞怯是青少年常見的一種逃避行為,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經常看到這種現象:有的人在路上碰到熟人因怕羞故意躲避;有的人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話,一講就會手足無措、臉紅耳赤。在心理學上都稱為怕羞心理。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傑羅姆·凱根說,「害羞的人更有可能是性格內向的人,但是性格內向的並不都會害羞。」 即使是按照這種定義,害羞的人還是不少。我們之中30%以上的人可以稱得上害羞。比率這麼高,以至於很多人不承認。

  羞怯的心理每人都會有,只是輕重不同而已。從心理學角度看,羞怯是內心深處的膽怯、自卑、不自信等常見的外在表現。時間久了,會形成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這種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你們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使你們得不到健康的成長。

  適當的害羞是一種美,特別是現在社會。當然害羞情況嚴重了,影響了生活,學習,就是社交恐怖症)

  (案例:「小張從小就非常內向,平時見人就臉紅,更為嚴重的是,幾乎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每當老師上課提問時,他都把頭埋在書里,不敢抬頭與老師的目光對視。而一旦被叫起來回答問題,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時還渾身發抖。一次班會上,老師要求他上台給大家唱首歌。他低著頭半天發不出一點聲音,雖然大家鼓掌給他鼓勵,但最終他還是一聲不吭地從台上跑了下來。」)

  隨著你的年齡增長,有的青少年朋友在心理開始產生各種各樣的思想煩惱。然而,羞怯就是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產生羞怯心理的具體原因如下:

  一是家庭環境的影響。據有關人士調查,大多數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因父母自己就存在羞怯情緒,有時,在別人面前說話或辦事表現得畏畏縮縮。另外,因為父母經常打罵或責備你,這樣不僅使你缺乏交流和親情,還會讓你覺得自己認為比別人低人一等,由此產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二是害怕心理。有的青少年朋友特別害怕別人的親近,對別人不信任、多疑,擔心接觸多了被別人知道自己的內心世界。

  三是個性差異。因為你們每一個人的個性氣質都不相同,有的內向、害羞、退縮;有的則是活潑、大方。如果你生性內向、害羞或膽小,必然比較容易怕生。

  四是對環境的適應。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不適應,缺乏特殊的社交技巧,無法進入社交氛圍,從而產生羞怯的心理。

  五是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於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你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使他們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你們的學生生活環境比較順利,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的原因。

  堅定信念,克服害羞

  害羞不能成為一生的負擔。害羞的人可以嘗試著融入一個新的社交環境,逐漸克服害羞心理。那麼,應如何幫助青少年克服害羞心理呢?

  一是提高自信心。羞怯的根源是青少年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總認為自己無知無能,害怕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其實,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要善於發現自己的特長,並很好地發揮,從而提高自信心,克服羞怯心理。

  二是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羞怯的人,總會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這時,就應該多結交朋友,在生活中找個沒有羞怯心理的夥伴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另外,還要多參加有益的公眾活動,如果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時,就會很容易擺脫羞怯。

  三是挖掘自己的特長,以使自己在某個領域中成為最優秀的。有很多青少年朋友因為孤陋寡聞、平庸無能,造成與別人沒有話可說,並且對自己的成就也不欣賞。如果你在某個領域中掌握常人所沒有的知識和技巧,就會因為自己的一技之長而增加自信心,從而,結交更多的朋友克服羞怯心理。

  四是勇於和別人交往。向經常見面但說話不多的人如郵遞員、售貨員等問好;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交往,要善於把緊張情緒放鬆。使用一些平靜、放鬆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常能起到緩和緊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的作用。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著名人物都曾有過羞怯心理,如美國前任總統卡特及他的夫人、英國的王子查爾斯、著名的女影星凱瑟琳.赫本等都曾坦率地承認自己曾經是一個十分怕羞的人。可是,經過他們有意識的磨練,最終克服了羞怯心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最後都成為了社交界的明星。所以,有羞怯心理的青少年,只要擁有堅定的信念,用持之以恆的態度,就能克服羞怯心理。

也許你們並不能一夜間就能完全克服羞怯心理,也許你們內心深處仍感到害羞。但是,只要你們能夠不斷和人們溝通,努力鍛煉自己,那麼就能擁有自信與大方的笑容。

 第八、勇氣是男人是本色克服怯懦心理

怯懦是指膽怯、懦弱、拘謹的心理表現缺陷。通常表現為害怕困難,意志薄弱;害怕挫折,情感脆弱;害怕交際,性格軟弱。平時寡言少語,行動拘束,容易逆來順受和屈從他人;遇事退縮,極其膽小怕事,不願冒半點風險;遇到困難易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受到挫折則易自暴自棄,自甘墮落。

    從某種程度上講,青少年也需要有一點自我約束,也應有「彬彬有禮」和「溫文爾雅」的行為舉止,但是如果過分拘謹,交往處事時就會躲躲閃閃,手足無措,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給人留下軟弱無能、畏難怕事的印象。怯懦也是一種恐懼,害怕,適當的害怕還是必要的,極其害怕,恐懼,那就是恐怖症。

     (案例:有一個叫小蓮。有一次,老師把小蓮叫到走廊上,想和她聊聊她的學習情況。老師語氣溫柔、態度親切地問:「小蓮,最近學習怎麼樣啊?有什麼困難嗎?」說完,用鼓勵的目光看著她,期待她能說些什麼。但小蓮低著頭,臉漲得通紅,吸嗦著足足有20秒鐘也沒說出一句話來。「沒關係,放心大膽地說。」老師鼓勵道。「我,我……」誰知,老師越讓她大膽說,她越是吸哺著說不出話來,額頭上都滲出了汗珠。這孩子怎麼如此膽怯呢?看到小蓮的表現,老師不由在心中嘆了口氣,但她並沒有表現出不耐煩來,而是親切地說道:「好了,你先回去吧!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來找老師,好嗎?」說著,愛憐地摸了摸小蓮的頭。小蓮點點頭,仍然沒說一句話就匆忙走回了教室。)

    膽小怯儒是什麼原因:

   一是自我意識不成熟。由於自我獨立意識比較差,有些青少年對自己的認識或評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成人,尤其是教師。

   二是過分憂慮。過分憂慮的青少年,也會表現出怯懦的特徵。憂慮是指人對自身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問題缺乏深刻的認識和堅定的信念,以至於在較長時期內總是憂心忡忡、情緒低落。

   三是害羞心理。害羞是一個人自我防禦心理過強的結果,常常過於膽小怕事,過於謹小慎微,過於關注自己,自信心不足。他們特別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總覺得自己時時處在眾目睽睽之下,子是敏感拘束,一句話要在喉嚨口反覆多次才說得出口,一件事總要左思右想,為此搞得神經緊張,坐立不安。

    四是自卑心理。對自己身體方面的素質不滿意,如與別人比較時,覺得自己在身高、長相、體態、膚色以及成績等方面不如他們而導致自卑。身體虛弱的青少年,也常常容易產生自卑感。由於身體不好,他們很少積極地到戶外參加體育活動,面對其他孩子的強壯常會自慚形穢,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五是早期不愉快的生活經歷。有些青少年在童年時,由於父母離異、搬遷、親人去世、轉換學校、夥伴的傷害等種種不愉快的經驗,使他們在面對一個個令他們困惑的新情境時,就會感覺失去了許多來自外界的鼓勵和支持,從而變得越來越畏縮、逃避,沒有勇氣和陌生人交往。

    六是不健康的家庭環境。家庭不健全、教育方式不合理。那些在家裡受到過度保護和溺愛的兒童容易成為「怯懦膽小的青少年」;家長對孩子生活限制過多,交往限制過多,管教過於嚴格。

     七是學校因素。學校中,學習緊張和人際關係不和諧,也會使青少年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怯懦膽小。

     八是生理原因。進人青春期,身體發育逐步成熟,總會有意無意地注意周圍的異性,同時也感到異性對自己有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但由於缺乏這方面的科學知識,便迷迷糊糊,不知所措,在心靈上留下憂慮和怯儒的陰影。

     怎樣調整呢?

     一是理解青少年的感受。怯懦青少年的一個共同特徵是比較敏感,容易受傷,所以,他們需要老師更多的關愛。我們要以真摯的感情對待他們,避免於公開場合批評他們,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

     二是建立青少年的信任。如果青少年的怯懦來自「畏人症」,我們就應該消除青少年對他人的恐懼,建立青少年對別人的信任。充分信任青少年,並讓青少年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這種信任。青少年越是被信任就越能信任別人。信任是親近的基礎,讓青少年從信任老師、親近老師開始,轉變對別人的畏懼態度。

     三是做最好的聽眾。有的青少年其實特別想說話,想表述自己的意見,可是由於表達能力有限,有時免不了會被人打斷或取笑,時間久了,就會迴避談話類活動和人多的場合。這樣的青少年有時會在不被人注意時自言自語。因此,老師應耐心傾聽青少年的發言,做最好的聽眾,讓青少年能夠在老師的專心傾聽下,消除恐懼心理,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四是拓展交往的經驗。應當特別關注他們這方面的需要,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班級以及小組的各種活動,讓他們學習如何與別人交往。拓展青少年交往經驗的方法非常多,在學校生活、班級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要避免一些優勝劣汰的高度競爭活動。

     五是樹立青少年的自信心。要善於發現青少年的閃光點,激勵青少年樹立自信。即使最膽小怯懦的青少年,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會做得很好。也許在常人看來這微不足道,家長老師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大的表揚鼓勵。不要對青少年有過高的期望值,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的點滴進步,以此來改變他的怯懦行為習慣。用肯定性言語和鼓勵性言語促進青少年樹立自信也很重要。強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契機進行正面引導尤為重要。青少年如果能經常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會激發他們的熱情,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同時也能滿足其潛在的爭強好勝的慾望,增強其自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青少年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可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

     六是家長減少或停止對孩子的一切干涉,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家長要養成耐心聽取孩子意見的習慣。如果父母中的一方突然對孩子發脾氣,或因情緒不好拿孩子出氣,那麼父母應共同找出原因,努力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

     克服怯懦的法則:

一是徑直迎著別人走上去,好像他欠了你的錢。

二是訓練自己盯住對方的鼻樑,讓人感到你在正視他的眼睛。

三是開口時聲音宏亮,結束時也會強有力;相反,開始軟弱,那麼閉嘴時也就軟弱。

四是有時,為了在喧嘩中讓別人聽見,有必要輕輕講話。

五是學會適時地保持沉默,以迫使對方講話。

六是會見一位陌生人之前,先列一個話題單子。

七是熟記演講的首尾,那麼你從頭至尾都會口若懸河。

八是想方設法接觸偉人。和比自己年紀大,比自己強的人交往。這樣,你會學到知識;同時還可以觀察強者的弱點和缺點,從而增強信心。

九是不斷給自己出難題,不斷實踐克服怯懦的方法。

十是注意,這些只是竅門與法則。首先還需精通本職工作,有能力才會有信心,也才有自做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價值。

第九、信任是交往的基礎--猜疑心理

猜疑是人的一種性格缺陷。有猜疑之心的人,總是疑神疑鬼,無中生有,認為人人不可信,不能交。看到別人在背著自己講話,就疑心人家在說自己什麼不滿;一看到同學徑直走進老師辦公室,就疑心人家打自己小報告。看到教師對自己冷淡就懷疑老師對自己有想法。猜疑心使他成天提心弔膽地生活,自己也感到萬分痛苦,總有擺脫不了的矛盾,總有解決不了的煩惱,活得很累啊。

   《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後,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於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猜疑心理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導致的悲劇。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夥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損害正常的人際關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嚴重的猜疑心理,如疑病症就是一種神經症,疑病妄想就是精神病.當然,人需要有懷疑精神,這是積極方面。

  猜疑的原因:

  一是永遠無法走出的封閉思路。有猜疑之心的人,總是以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沿著一個封閉性思索。這種思索從假象目標開始,沿著一個封閉的思路,最後又回到假想的目標。(案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家熟悉的寓言「疑人偷斧」了。丟斧的人在這種封閉思路指引下,「疑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鐵(鐵,指斧)也;顏色,竊鐵也;言語,竊鐵也;動作態度無一不竊鐵也。」可是,他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的斧頭後,再看那鄰居的兒子,竟然言語舉止、音容笑貌,任何一點也不像偷斧者了。其實,數日之隔,鄰居的獨生子還是老樣子,並沒有什麼變化,變化的只是那位失斧的農夫丟失了他的假想目標而已。)

  二是私心較重是造成疑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心理諮詢師認為「猜疑心與人的私慾成正比例。私慾(權欲、金錢欲)越大,猜疑心理就越強。」。正如明代學者洪自誠所說:「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青少年也是如此啊,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某些私慾而造成的。

  三是受挫者的自我防衛心理。有些人由於在以前曾經輕信他人,上了當,受了騙,因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人因遭人一次暗算,或被人一次打擊報復後,從此格外小心謹慎,對所有人不信任、敵視,時時設防,處處設防。把自己和別人之間可以溝通的道路用深溝高壘做上堅固的防禦工事。結果在心理上不但擋住了別人,也拘禁了自己。

  四是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心。有些人由於對他人、對自己、對環境缺乏自信,因而很難做成什麼事;當什麼也做不好的時候,就更加不自信,惟恐自己把事情辦糟、搞砸。於是,把自己交給別人,看別人臉色行事,小心翼翼地跟在別人的後面,亦步亦趨,並時時擔心別人不滿意,疑心別人信不過自己,充滿了戒備心理。

猜疑使人心胸狹窄,行為偏激,性格乖戾,與人格格不入,有時會把自己引入主觀臆想的死胡同,排斥了別人,也孤立了自己,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增加了許多麻煩,有的人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怎樣矯正猜疑心理:

  一是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即在自己的心理天平上增加「自信」和「他信」這兩塊砝碼。首先是「自信」。「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猜疑心理大多源於缺少自信。換言之,假如我們深信自己的才幹能力和品行都沒有什麼可以被人乘機暗算的弱點和漏洞,自然而然就不會去疑心別人怎樣看自己了。自信,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不要只看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更不要把不是短處也看成短處。其次是「他信」。試想,如果對方是你自己完全信得過的人,即使對方一時對你不夠熱情,也不會懷疑對方對你有看法。你常常猜疑別人在議論你、譏笑你,但你根本沒有聽到別人的談論,怎麼能斷定是對著你呢?這種瞎疑心、小心眼,就是因為你對人缺乏信任感,而且總是從不好的方面去猜疑人,我們應用信任感來替代猜疑心,對人信任,就能避免自擾。這個時候我們不妨轉換角度,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換作是你,你會這樣嗎?這樣將心比心,才能相信別人,不能對別人經常報以偏見和成見。注意調查研究。俗話說:「耳聽是虛,眼見為實」。不能聽到別人說什麼就產生懷疑,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不能輕信他人的挑撥。要以眼見的事實為據。況且,有時眼見的未必是實。

  二是堅持「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的要求不嚴、不高,對別人的要求倒多少有些苛刻,總是要求別人做到什麼程度,沒有想一想自己會不會做到。因此克服疑心必須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對別人過高的要求,別人達不到,就認為人家存在問題,必然會妨礙去信任別人。因此,堅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原則,這也是克服猜疑心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是採取積極的暗示,為自己準備一面鏡子。平時,不要總想著自己,想著別人都盯著自己。而要對自己說,並沒有人特別注意我,就像我不議論別人一樣,別人也不會輕易議論我。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別人議論呢?有時不妨採用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別人說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認為,或者感覺絕大多數人認為我是對的,我的行為是對的就可以了,這樣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會越來越小了。

  四是拋開陳腐偏見。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偏見可以定義為缺乏正當充足的理由,而把別人想得很壞。」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越多,就越容易產生猜疑心理。應拋開陳腐偏見,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印象,不要以自己頭腦里固有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推斷他人。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頭腦去思考。必要時應調換位置,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想想。這樣,我們就能捨棄「小人」而做君子。

  五是及時開誠布公。猜疑往往是彼此缺乏交流,人為設置心理障礙的結果,也可能是由於誤會或有人搬弄是非造成的,因此一旦出現猜疑,如果自己去想,不如開誠布公地和對方談一談,這樣才能煙消雲散,才能徹底解決問題。

控制猜疑心理的幾種具體方法:一是用理智力量克制衝動情緒的發生。二是培養自信心。三是學會自我安慰。四是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謝謝大家!

 第四部分

第十、接受他人意見——克服冷漠心理

(案例:5歲的果果是個聰明、漂亮的女孩,在父母的精心培育下,她能歌善舞,會背不少唐詩,深得老師和家長的寵愛。美中不足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果果對身邊的事情顯得越來越漠不關心,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她不愛幫助別人,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見了長輩愛理不理,有時甚至對爸爸媽媽也顯得過於冷漠。一天下午,果果從幼兒園回到家後,發現媽媽正躺在床上,飯桌上只擺著稀飯和饅頭,她便噘著嘴走過去搖著媽媽的手臂說:「媽媽,我不吃饅頭,我要吃炸雞腿!」媽媽告訴她:「寶貝,媽媽病了,爸爸還在出差,晚飯你先將就吃點,明天媽媽再給你做好吃的,行嗎?」果果不依不饒地哭鬧起來,直到媽媽強打起精神下床去買了炸雞腿才罷休。事後,果果媽感慨萬千,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千般寵愛的孩子,竟然對病中的媽媽如此冷漠,表現不出絲毫的關心。)

林語堂先生說過,在整個人生的過程中,僅是學問的獲得或智力的發展,仍是沒有多大價值的。許多受到不完全或單方面教育的人,已經證明不過是世界上的庸人而已,再作深一點觀察,那些「偉大的才能」,有時反是作惡的工具。

冷漠,實質上是一種情感的萎縮。冷漠的背後是愛與被愛的缺乏。改變冷漠就要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開始,比如,每天多問候一聲爸爸媽媽,多給朋友一個微笑,多為集體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陽光等。這樣做,可使孩子得到愛與熱情所帶來的充實和快樂。

冷漠的危害主要表現有:

一是交往不暢。冷漠的心態使孩子不能深入到學校的集體生活中去,不能和老師、同學、同伴心靈相通,看不到集體生活的真諦,看不到人的心靈深處那些高尚美好的東西,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摯友和知音,內心深處充滿孤寂、凄涼和空虛,從而阻礙其心靈的健康發展。

二是易走極端。冷漠的心態容易使孩子壓抑自己的熱情和活潑的天性,造成心靈的麻木。冷漠的心態也容易使他們把自己從人與人之間互相依賴的密切聯繫中割裂開來,以「超脫」的「看透者」自居,以一種不以為然的、譏諷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形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生態度,成為玩世不恭、消極混世的自憐者。

冷漠心理是怎麼形成的?

   一是溺愛.因為在家中備受寵愛。在這種家庭式的寵愛結構中,就成了一個中心點,所有的事都圍著一個人轉,結果缺乏獨立性,意志力薄弱。一旦離開家庭,稍遇困難便會發愁,只知道要求別人關心、愛護、讓著自己,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愛護、理解別人,久而久之必然缺少朋友,形成冷漠的性格。

 二是父母的影響。父母的冷淡,使青少年在與人相處時,不知該怎麼辦,只好什麼也不說,這種行為在旁人看起來就是冷漠孤傲,久而久之便沒有人與他交往,而這時青少年的心理就會受到傷害,為了不使別人覺察到,便以冷漠掩飾自己。

  三是自身因素。有時青少年容易有自閉的心理。這種類型整天只知道埋頭學習,從來不重視與集體和他人的交往。有嚴密設防心理,由於害怕受傷從不與別人交往。

  對自己的期望過高、好高騖遠,因此產生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心中產生不滿或失望的情緒。因而產生了對人對事的冷漠心理。

  克服冷漠,溫暖人心。冷漠非常可怕,它能使人變成對周圍的一切採取漠然視之,麻木不仁的態度,遵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信條。這樣,只能把青少年學生塑造成為玩世不恭、消極混世的自憐者,是一種可悲的自我摧殘和自我埋葬。

   如何應對冷漠:

一是認識冷漠的根源。我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地其實原本是熱情、善良的,他們之所以變得冷漠,往往是由於受到成人或影視作品的不良影響,不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是孩子冷漠的根源。身教重於言傳,家長務必要做好孩子的榜樣,熱情待人,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平日里和孩子一起觀看富有教育意義的書籍和電視劇,在融洽親子關係的同時,培養孩子熱情、善良的品質。冷漠心理失去了滋生的土壤,自然無從萌芽。

  二是投身社會公益活動。要讓孩子有一顆熱情的心,就應該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比如觀看賑災義演,參加社會各界為「希望工程」的捐款,去敬老院參加義務勞動……家長應儘可能多地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這些活動,感受公益活動的意義,喚醒孩子內心熱情的一面。

  三是強化愛心行為。孩子在生活中也許會有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愛心行為,家長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當孩子扶起摔倒的小夥伴、為迷路的老人指點路線、為下班回家的爸爸、媽媽送上一杯熱茶、把自己的玩具和圖書捐獻給貧困山區的孩子時,家長都要熱情地給予肯定,在強化愛心行為的同時,遏製冷漠心理的滋生。

  四是學會設身處地。要想讓孩子真正關心、體貼他人,就必須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玩「假如我是……」的角色換位遊戲,讓孩子體驗相關角色的內心感受,認識到他人也渴望得到關心和幫助,進而改變冷漠態度。

 第十一、失敗了重頭再來——擺脫失望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失望的心理簡直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樣,這種心理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差別就在於有的人很快就能擺脫失望,而有的人卻被失望長期羈絆著。其實感冒並不可怕,失望也是如此,只要儘快治療、儘快做自我調節,很快就能從失敗的陰影里走出來。進而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說:「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失敗對於有志者來說,往往是動力的來源。面臨失敗我們不要悲觀失望,而是要在失敗中崛起,找出失敗的原因並尋求進取之策,做到不達目標不罷休的決心。

  失望心理——意志發展不成熟的表現

  每位青少年都具有積極向上的進取之心,這與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是密不可分的。但由於他們沒有過多的經驗,思考問題時也並不周密,往往帶著濃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然而,有時還片面地堅持己見,對老師或集體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做,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絕。他們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總是憑著自己的衝動去做事,如果事情成功了,就會為此沾沾自喜,如果事情沒有做好或者失敗了,他們就會悲觀、失望、懊惱、後悔,從此一蹶不振。這一切都說明了他們意志和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和自控制能力,所以,擺脫不了失望的困惑。

  (案例:小朋某校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在小學時他的各門功課一直都很優秀。剛踏入初中時他的成績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初二上學期,在期末考試中他的數學成績才得了75分,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因為數學是他的強項,以前的考試他從沒有下過90分。自這次期末考試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樂於助人、熱情開朗的他整天憂慮重重、悶悶不樂,總感覺周圍的同學在嘲笑他、看不起他,好幾次同學叫他一起去看電影、打籃球可他全部都拒絕了,而且時不時的還發脾氣,就這樣持續了有一年之久,還仍然沒有從悲觀失望中崛起。)

  其實,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青少年在生活和學習中會遇到挫折時都會感到有一種失落感,有些青少年就會產生放棄學習的念頭。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一下了,在這反覆掙扎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失敗和挫折呢?有這樣一句話:蜘蛛不會因為一次網破而不再吐絲,蛹也不會因為要面對破繭的痛苦而甘於死在繭內。所以,青少年在遇到挫折和失敗時,不要一蹶不振、悲觀失望。此時,我們應該像蜘蛛那樣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像蛹那樣不屈服於困難和失敗,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走向成功。

  安徒生如果當時不勇於面對挫折,不為目標而努力奮鬥,最終他會寫出意義深刻的童話故事嗎?會成為舉世聞名的童話作家嗎?不會的。在面對耳聾、感情等多方面危攻的音樂家貝多芬,他退縮了嗎?沒有,因為這些挫折和困難,使他變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地去尋找人生的音樂。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家。所以,成功是需要我們在失敗的時候勇於面對、積極向上、鍥而不捨、不畏困苦、笑對失敗。這樣,成功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如何擺脫失望的心理呢?

  一是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目標對於每個青少年來說都非常重要。然而,確定自己的目標時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客觀情況來規劃自己的奮鬥目標,切記目標不要過高,否則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如的數學成績很一般,可卻期盼在數學競賽中能拿第一,其結果難免失望。如果外語一竅不通,而卻想很快當上外文翻譯家,那豈不自尋失望嗎?在現實中,如果所做的事情與實際期望的不符合,那就是期望越高,失望就越是沉重。我們在定目標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來確定相當的目標,這樣就能減少失望的情緒。

  二是要經得起困難和挫折。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事事順心的事,也沒有一個人在一生只有幸運而沒有困難。而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在歷經艱難、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爬起來的,他們會在每次失望中重新樹立自己的信心和動力。就像愛迪生一樣,在研製燈泡的試驗中經歷了一萬次失敗才取得了成功。倘若當時愛迪生知難而退,那麼,他就不可能是發明電燈的創造者了。這說明,要克服失望的情緒就必須要經得起挫折和困難的考驗。

  三是正確地接受批評。青少年受到批評時,不要為此感到失望、不平和憤怒。此時,應該吸取教訓,把所有的精力用來研製一項明確的計劃,用來平息批評並重新起步。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彼此的抱怨上,應該積極向上,為自己的下一個目標而努力奮鬥。

  四是要時刻充滿希望。學習、生活、創業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有些青少年的失望,恰恰是把所有希望都割斷了。如果我們把讀書和學習看成一個循序漸進、連續奮鬥的過程時,那麼,對成功和失敗的看法也就截然不同了。所以,青少年要時刻充滿希望,把握以後的每次機會,擺脫失敗,走向成功。

  五是正確對待失望。青少年要認清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望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因此而逃避。其實,期望不只是一個點,它還具有線和面。這樣的好處是一旦遇到難隨人願的情況時,我們就有思想準備放棄原來的想法,追求新的目標。比如去劇場聽音樂會,原先以為自己喜愛的歌唱家會參加演出,不料他卻因病不能演出,當時可能會感到失望。可是這時如果將期望的目光投向其他歌手時,就會拋棄失望的情緒,慢慢地就會沉浸在音樂的旋律中。內心也會充滿喜悅。

在生活中失望多了,人們就會感到有挫折感,覺得事事都不順利,青少年應當充滿希望而不是充滿失望。不要因一時的失敗和挫折而長吁短嘆,不要因路途坎坷而灰心喪氣,為要因厄運重生而意志消沉,落淚和沮喪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形象,只有努力拚搏的火花才能擺脫失望、才能燃起希望之光。

 第十二、牽一髮而動全身——克服衝動心理

  在生理學上,衝動是指神經受到刺激後產生的興奮反應。衝動是最無力的情緒,也是最具破壞性的情緒,也就是說理性弱於情緒的心理現象。衝動是來源於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補償。

  一般青少年的情緒特徵是以衝動和暴發為主的,這就叫做邊界性格紊亂的心理疾病。青少年常常會遇到很多不稱心的事情。例如:學習時受到外界干擾,珍愛的物品被別人損壞或自尊心受到傷害等,這些都容易使其發火。有些青少年與人相處時往往因為一言不合就火冒三丈。在情緒衝動時做出使自己後悔不已的事情來。所以,經常發火對人對己都是不利的。因此,青少年們應該採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控制自己衝動的情緒。

  衝動心理,釀成大錯

  有關專家說「衝動的行為對於青少年來說總是有特殊的意義,」青少年時期邁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情緒和感情都極不穩定。因為不善於控制情緒,因此,而深受其害。比如,有時因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極度悲傷或大發脾氣,有時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沮喪。還有的青少年們常常被悲觀、憂鬱、孤獨、緊張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導致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甚至有的青少年因為成績不好或學習壓力重,就跳樓自殺。由此可見,自身的情緒控制非常重要。

  實踐證明,調節自己的情緒最好的辦法是先把認為惱火的事擱在一邊。等你冷靜下來後,再去處理它們。其實,一個人的情商高低,是體現在自身情緒控制的成敗上。發脾氣是值得讚揚的,如果你能把握住在適當的場合理智地發脾氣,那也是非常明智的做法。因此,控制情緒不只是簡單的抑制,而是在自我教育、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中進取的。

  (案例:某中學初二學生小可,今年16歲,他在家中是獨生子,長這麼大以來他一直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最近,小可突然發現自己變得脾氣暴躁起來,有時因衝動還與其他同學吵架,事後仔細想想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本就不必要小題大做。在家裡他也經常與父母慪氣,有時父母批評他幾句,他就暴跳如雷、大動肝火,把父母氣得直跺腳,但是也無可奈何。小可為自己的脾氣感到很苦惱,他知道自己不對,可是事情一旦發生了,他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過後又十分後悔。有一天,同桌借了小可的一支鋼筆,但是因不小心把筆弄壞了,小可很生氣,雖然同桌誠懇地向他道歉了,但是小可還是當眾把同桌罵了一頓,這一舉動嚴重影響了他們之間的友誼,而且,小可的形象在其他同學眼中也大受損傷。小可為此事內疚了好久,他真的搞不懂自己現在怎麼那麼的衝動。)上面例中的小可就是因為情緒衝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最終造成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

  控制衝動,做情感的主人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產生情感衝動,如遇到成功時感到欣喜若狂,遇到打擊時過於頹廢和哀傷,對待不滿的暴躁和憤怒,對待失敗時的焦躁不安,這些都是一些情感衝動心理。當然也有些衝動是有益的如對敵的勇敢等。但大多數情況下對人是不利的,它是一個人修養薄弱、情感脆弱的表現。衝動是人類進行心理改造的最基本對象。

  一是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智和意志來控制情緒,表面上是對自己的自由約束,其實,這種約束卻能你獲得更多的自由。在遇到強烈的情緒刺激時,要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並快速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採取消除衝動情緒的「緩兵之計」,用理智戰勝情緒上的困擾,正確評價自己,這不僅看到了自己的優勢,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進而使自己遠離衝動、魯莽的局面。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你們如果能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意味著主宰了自己的命運。

  二是用暗示、轉移注意法。如果遇到了使自己生氣的事,一般都觸動了自己的自尊和利益,此時是很難冷靜下來的,所以,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難以控制時,可以採取暗示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來做自我放鬆,並鼓勵自己克制衝動的情緒。堅信衝動並不能解決問題,要鍛煉自制力,學會用轉移注意力或暗示的方法來處理問題。

  三是培養溝通的能力。在不生氣的時候,去和那些經常受氣的人談談心。聽聽彼此間最容易使對方發怒的事情,然後,想一個好的溝通方式,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生氣。可以出去散散步來緩和自己的情緒,這樣保持一個平衡的心態你就不會繼續用毫無意義的怒氣來虐待自己了。

   四是讓自己冷靜下來。在遇到衝突和不順心的事時,最好不要去逃避問題,要學會掌握一些處理矛盾的方法。可以考慮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弄明白髮生衝突的原因,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然後,進行冷靜的分析並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例如:當被別人無聊地諷刺或嘲笑時,如果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就會引起雙方的強烈爭執,最終可能會出現於事無補的後果。此時,如果冷靜下來,採取一些有效的對策,如用沉默來抵擋抗議或者指責對方無聊,這樣就會有效地抵禦或避免衝動的情緒發生。

  五是多參加戶外運動。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運動是有效解決憤怒的方法,特別是戶外活動。青少年時期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要主動參加一些消耗體力的戶外運動,例如:登山、游泳、跑步或拳擊等,使那些不良的情緒得以宣洩。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情緒無法控制時,可以主動做一些戶外運動,讓衝動的情緒隨著運動一起消失。

人應該是理智的奴隸、情感的主人。一個人如果簡單地為情感所左右,就等於否認了自身應具有的理智價值。我們對待衝動,一方面要節制自己的奢望,要創造條件滿足自己的合理需求;一方面要加強自我修養,自覺地接受社會控制。

    謝謝大家!

 第五部分

第十三、不做物質的奴隸克服享樂心理

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認為,人生目的和意義在於追求物質享樂。現代的中青少年,絕大部分在家裡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在家中享受「四星級」的服務。求享樂、圖安逸、擺闊氣、高消費的不良風氣在青少年中越來越嚴重。不少青少年認為「享樂主義是社會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認為「艱苦奮鬥是上一輩人的事情,與我們這一代人毫不相干。」

他們在行為上的具體表現是:

一是不愛勞動,怕臟怕累,稍干一點體力活就要叫苦不迭;

二是好吃零食,零花錢多,消費高,整天嘴巴里都有東西吃;

三是衣著講究,相互攀比,穿名牌服裝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案例:周女士是一位高級女白領,她在公司管理中駕輕就熟,深孚眾望,在業界是頗有名氣的女強人,但是,周女士惟獨對自己的兒子小超感到無可奈何,力不從心。原來,小超去年上小學5年級了,雖然很聰明,但就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完全是隨心所欲地學習,高興的時候,看一會兒書,不高興了,就想方設法地偷懶,學習成績自然是處於下游,讓周女士特別煩惱的是超超對此不著急。

對這樣一個不爭氣的孩子,周女士顯然非常難過。開始的時候,周女士採用過說服教育的方法,給孩子講解學習的重要性,塑造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但是,她發現孩子由於年齡太小,許多道理孩子似懂非懂,講道理的方式收效有限。後來,她從同事那裡學會了獎勵方法,很快,她給兒子制定了一個「各科成績獎勵條例」,比如,各科成績達到了多少分就可以獲得相應等級的獎勵,周女士制定得很認真、具體,具備很強的操作性。同時,周女士還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增加獎賞的設置。很快,周女士苦心經營的「媽媽獎學金」取得了出乎預料的成功,小超對學習產生了巨大的興趣,不僅態度變得認真了,而且也更加勤奮了,不再馬馬虎虎,也不再敷衍老師,學習成績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僅僅過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周女士發現孩子故態復萌了,又開始對學習三心二意了,周女士於是制定了更加豐厚的獎勵辦法,但是,孩子的學習情況越來越糟糕,周女士找到我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媽媽獎學金」制度已經「破產」了。)

享樂心理,既有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得當,另外就是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如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影響。

享樂心理的危害

一是造成人們的精神頹廢。享樂主義使人們盡情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和肉體上的快樂,容易使人們陷入意志消沉、缺乏進取精神的狀態之中。所以,愛因斯坦說:「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二是造成社會財富和資源的巨大浪費。人們用一切手段進行享受,用一切辦法刺激自己的感官,必然造成人們的消耗大量的社會財富,使本來就已經很緊張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更加緊張。

三是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不利於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人們都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就必然各自為己,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人與人的關係是狼。這樣整個社會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極端的享樂心理,甚至是犯罪的苗頭。

  我們要實現人生價值,必須走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找准孩子的興趣所在,寓教於樂,是提高孩子學習內在動力的好方法。

分析物質獎勵有效,但不能濫用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環境里,人們對金錢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在有些地方,用錢能買來地位,用錢能買來身份,但是用錢能教育孩子嗎?很多家庭都有「父母獎學金」獎勵孩子的學習進步。心理學認為,一個人要達到某種要求需要獲得某種物質獎勵,某些外在的獎勵和刺激在一定條件下是有作用的。比如,企業為了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就會用高額獎金來作為動力。但是,物質獎勵一定不能濫用,僅僅依靠外在因素的刺激,一旦失去吸引力,就不會再有驅動力了。對孩子來說,學習是一個漫長的人生任務,必須從內心深處激發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僅僅憑藉物質獎勵。超超開始為了獲得媽媽的獎學金而踏實努力,但當他不再感興趣的時候,就很自然地「舊病複發」了。一個人的成功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重要,因為內在的刺激更加持久,也比較強烈。

孩子能夠認真而又安靜的學習,這是多少家長夢寐以求的事情。建議給孩子營造學習氛圍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第一,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應用的例子,讓孩子發現學習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學到的知識有很多用處,可以讓人們做很多事情;第二,和孩子全面溝通,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把學習知識和他的興趣愛好融合起來;第三,家長要在家少玩多學習,給孩子營造一個家庭的學習氣氛,孩子的模仿能力最強,一個貪玩偷懶的孩子也多多少少投射出家長的生活影子,一個對享樂沒有控制力的成年人,要求孩子有自控力是沒有多少效果的,比如一位母親一邊看電視劇,一邊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寫作業,這樣的效果就不如你先安靜地讀一本書、一本雜誌,或者專業培訓資料,陪孩子寫完作業再去看電視,在這些細節之處多注意,就會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真正激發起孩子內在的成功動機。

    當然,我們從來不主張過清教徒、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否定合理的物質利益和正當的生活享受。正當的享受與享樂心理,享樂主義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幫助學生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現,從而抵制拜金主義思想的侵蝕。金錢與人生有著密切關係,金錢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物質保證。但金錢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不是人生價值的決定因素。獲得金錢的手段必須是正當的、合法的。拜金主義是一種金錢至上的思想道德觀念,認為金錢不僅萬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我們青少年要健康成長,必須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第十四、孤芳自賞,有害無益——克服自負心理

  自負是過於自信或過高地評估自己的能力,是一種不切實際自高自大的心理表現,這種現象往往會使人言談舉止狂傲自私,瞧不起人。自負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通常,脫離實際的自負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有著嚴重的影響。青少年有自負心理就是一種嚴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生活中,有些青少年朋友們常常會因為自負而不能和朋友們友好相處,有這種心理的青少年也總是有著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的不良表現;不尊敬長輩、對大人們傲慢無禮;還有的青少年朋友因為自負不愛與別人說話,不回答別人問的問題。這種不正常的心理表現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自負心理——人的一大惡習

  有自負心理的人有很強的自尊心,他們自視過高,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總是把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與人交往時,你們習慣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即使明知自己錯誤,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別人的觀點;任何事情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來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但卻要求別人都能為他服務;對別人的成績非常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在別人獲得成功時,會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案例:小楊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人長得漂亮,有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能歌善舞,素質發展非常全面。在學校是個受歡迎的學生,學校領導看著喜歡,班主任老師更是視為心腹骨幹,回到家裡,爸爸媽媽又把她捧為掌上明珠,愛寵有加。有個這樣能幹的學生,做為班主任當然十分高興,一直都很重用她,凡事都讓她管,漸漸地她越來越自命不凡,和同學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大了。學期開學要重新成立班委會,班主任徵求她的意見,她說這個「太笨」,那個「不會說話」,不是搖頭就是撇嘴,意思十分露骨:全班除了她沒人能當班幹部了!也許正是她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同學們的不滿,班幹部競選時,她以11票之差落選了,當時,她就急哭了,中午拒絕吃飯表示對競選的不滿。)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富蘭克林曾說過:「自負是一個人要除掉的惡習。」可見,自負對人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一般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數是表現在獨生子女或是家庭條件較好的你們身上。自負不但會給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影響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及心理健康。

  產生自負的原因如下:

  一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產生自負心理的第一根源。青少年朋友們在成長過程中,還沒有很高的自我評價能力,通常的自我評價來自於周圍的人對自己的看法,家庭則是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而多數父母給予你們的都是片面的溺愛、誇獎、表揚,而非全面的誇獎與批評相結合,從而使他們覺得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是最棒的,別人都要聽我的」。

  二是沒有經歷過挫折。現在大多青少年朋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生活中,從來沒有遇到過挫折,在學校又因為成績突出,經常受老師的表揚,這就很容易使青少年養成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三是對自己片面的認識。有自負心理的往往掩蓋自己的缺點,誇大自己的優點。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優點,而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往往容易產生自負的個性。

  克服自負心理,刻不容緩

  自負往往會導致自滿,會使人喪失進取心,增強虛榮心。它會阻礙青少年前進的腳步。那麼,如何克服自負心理呢?

  一是要善於接受批評。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朋友是最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意見了,有自負心理的可以在做事時可以徵求一下其他人的意見和看法,這樣通過別人的友好提醒。很快就會改變過去固執已見、惟我獨尊的心理。

  二是謙虛是良好的傳統美德。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要用一顆謙虛的心與別人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這是個人自覺成長的開始。古人云:「謙受益,滿招損。」可以有豪氣萬丈,但絕不能半分有自負心理。就算你有超人的才識,也要虛懷若谷。

  三是增強自我認識。青少年要全面的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要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相比較。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如別人的地方。所以,青少年要正視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儘快走出自負心理。

  四是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有自負心理的青少年一般都是目空一切,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這是自戀的表現,對身心健康極不利。要想徹底地克服這種不好的心理,必須要做到心中有他人、處處為別人著想,尊老愛幼,善待身邊的每個人,還要取他人所長補自己之短,不斷地充實、完善自己,努力克服自負。

青少年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第十五、學習獨立思考克服盲從心理

即盲目崇拜,盲目跟隨。所謂盲從心理,是指屈服於社會的壓力和輿論,在認識和行為上盲目地趨向於別人的期望,單純地追求跟別人保持一致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這種「順從」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有別於服從領導、佩服別人、善於聽取別人的勸告和意見等。這種心理目前在青少年青少年中較為普遍。他們整天耗費大量精力,熱衷於收集這些「崇拜偶像」的各種信息,並刻意模仿,從穿著打扮,到言談舉止,唯明星是從,不管得體與否,一概「東施效顰」。還有的不管自己是不是這塊料,一味盲目地試圖從文藝、體育方面尋求出路,找突破口,今天學唱歌,明天學書法,後天又學繪畫,忙忙碌碌。這些人不切合實際、一味地盲目追求,本末倒置,其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得不償失,既影響了學業,又耽誤了前程。行為模仿是可以的,我們稱社會學習理論。

    從眾型思維枷鎖有常見的幾種情況:

第一,屈服於群體的壓力,不這樣做不行。

第二,從眾的習慣。

第三,「跟著大家走,沒錯」,從眾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歸宿感。

第四,與眾不同,會被「槍打出頭鳥」;走自己的路,別人會認為這個人太狂。

第五,眾口鑠金,積非成是。

    存有盲從心理者一般有以下特點:

一是深感自己渺小可憐、軟弱無助。

二是遇事沒有主見,一籌莫展,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三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高明,讓別人為自己作重要決定,依賴性較強。

四是有時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為討好他人甘願做自己不願做的事。

五是常被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左右,不能正確、公正、客觀和全面地評價自己。一味順從別人的意見,常會為別人一句讚賞的話高興萬分,也常為別人一句不注意的批評而悶悶不樂。

    談到盲從心理的危害,輕則影響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重則使人走向邪路,在不知不覺中違法犯罪。(案例:某勞教所一個青少年,被破獲了一個多次盜竊搶劫的犯罪團伙,當詢問一名從犯為什麼搶劫時,他竟回答:大家整天在一起相處,別人去偷去搶、自己不幹也不好意思。他還說,"老大"讓乾的事不能不幹。就這樣,盲從心理使他把自己送進了監獄。)盲從心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容易混淆是非,破壞個人判斷力,泯滅個體的創造力,甚至極易助長歪風邪氣以及誘發集體犯規等。

盲從心理,是青少年心理發育過程中的一種不成熟的表現,是大多數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某種必然衝動,有些則是家長的不切實際、盲目支持和慫恿所造成的。

對盲從心理不能等閑視之,必須努力加以克服。

一是要樹立自信心。科學研究表明,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也只不過使用了大腦潛能的十分之一。可見,人人都可以有很優秀的表現,只須自信;有了自信心,就會有希望。因此,要注意克服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慣、充分相信自己,面對困難敢說:我能行。只要認定目標,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二是做事要有主見、有原則。遇事要辨析是非、分清良莠。不要人云亦云,以別人的好惡作為自己待人處事的標準。更不能憑哥們兒義氣行事,為了某種個人感情做違背原則的事情。

三是慎重擇友。俗話說:交上一個好朋友,等於多了一個好老師。反過來說,結交不正派的人,就等於向邪惡靠近了一步。在擇友時克服盲從心理,才能多結識有才華、有膽識、品質好、樂於助人的人,大家互相學習,互相溝通,互相幫助,攜手共進。

    四是要提高認識水平。認識水平的提高取決於學習。通過學習,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能在外界錯誤的干擾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

    五是要學會獨立思考。凡事多想幾個為什麼、對不對,不要讓自己的腦子成了別人的跑馬場,導致迷迷糊糊隨大流。對經過自己獨立思考、比較成熟的見解要敢于堅持,自覺抵制錯誤思想和言行的誘惑及壓力,相信自己能夠處理自己所遇到的各種事情。

    六是要防止決策失誤。為了不在人生緊要處栽跟頭,必須有自己的觀點和原則性,對錯誤的東西要敢於批評和制止,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盲目從眾釀敗事,在決策中可以說屢見不鮮。比如討論開發某種新產品時,有100%的人舉雙手贊成。可當這種新產品開發出來之後,常常是供大於求的滯銷產品。這幾乎成了屢戰屢敗的一個規律。日本企業家堤義明先生說:「董事會全體成員贊成時最危險,這是我父親的遺訓。而我確認,只有董事會全體成員都反對時,才是正確的。」他的話講得雖然有點絕對,但是對防止決策中的盲從現象卻很有警示作用。全體贊成之時,很可能是決策失誤之日。

    謝謝大家!

   第六部分

第十六、經風雨、見世面克服脆弱心理

脆弱心理就是意志力差。

溫室的花朵經受不住暴風雨的打擊。許多中青少年從小一帆風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知愁滋味,缺乏生活的磨鍊,心理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學校里,教師一句善意的批評,就感到委屈,痛苦;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感到失意,失去信心;沒有被評上先進,就恨老師、恨同學;在家做錯了事,父母責備幾句,就離家出走。更有甚者,遇到挫折,就尋短見。這都給家庭、學校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所謂脆弱心理,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差,難以承受挫折,生活和學習中稍有不順,就會陷入消極心境中,甚至以極端方式對待,屬於不健康心理的一種表現。也是一個玻璃娃娃。

(案例:一個四年級的男孩,上課時與同學傳紙條,老師發現後,批評了他。因為一段時間內他的紀律觀念一直不夠強,因此,老師通知了家長,希望家長配合教育。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竟然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挫折,選擇了自殺。這位男同學對挫折反應如此強烈,採取的行動如此過激,說明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太弱,即心理脆弱。)

    青少年心理脆弱的特點:一是脆弱心理的普遍性和經常性;二是脆弱心理的典型性。98%的青少年都盼望自己茁壯成長,成為一名「有用人才」,但前怕狼後怕虎的佔32%;三是脆弱心理的兩重性;四是脆弱心理表現的多樣性。厭學、消沉、頂牛、發泄、出走、煩躁。

     青少年的脆弱心理還具有隱蔽性、突發性、交織性等特點,這是因為其人格較為獨立,內心較為隱蔽,自控力較差之緣故,他們一旦陷入這個怪圈,學習成績就會更差品行更壞,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青少年脆弱心理形成的原因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沒有教不會的青少年,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過度期望,違背客觀規律。許多青少年家長由於「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傳統理念作祟,往往對於子女的能力狀況缺乏細緻的分析和思考,對子女目標的擬訂不尊重客觀事實,希望值過大,使他們在父母「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意識潛移下,容不得絲毫事物,一旦有個閃失,則情緒失落,一蹶不振。

二是寬容呵護,缺乏嚴格要求。一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其子女一味地寬容呵護,使其過早的走上了父母為他鋪好的「紅地毯」,常常使他們往往表現浮躁,習慣於以自己的意志去凌駕別人,失衡現象比較明顯,當自己的意志左右不了別人的行動的時候,就失落和消沉,或者借故發泄,不僅影響了自己,也影響了別人。

三是生長規律,不能正確引導。學生階段正處於比較旺盛的青春期時期,人體的各個部分發育迅速,一些器官和系統(人的大腦和心臟)的發育超出了青少年自身的認知水準於心理承受能力,由此便會產生一系列的脆弱性心理反應,從心理角度來說,一旦疏導不力,將會由正常的生理心理轉折期滋變味一種「危險期」,從而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的影響。

四是「嚴即為愛」,陳舊教育理念。學生時代是自主意識逐步增強的關鍵時期,對於客觀事物,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思維方式,所以教育引導極為重要,但我們有些教育工作者一味奉行「嚴即為愛」的傳統觀念,對青少年談心不足,疏導不夠,在青少年的學習生活中,不顧青少年心理上產生的諸多脆弱性心理感應,只是憑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於人,孰不知「物極必反」。因此,我們應走出「嚴即是愛」的誤區,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己綜合素質,逐步完善自己,從而誘導青少年得以健康發展。

五是心理創傷,沒有釋放環境。青少年往往總是缺少宣洩和心理釋放的環境條件,他們渴望理解,渴望和老師說說悄悄話,談談心理感受,但我們教育工作者恰恰忽視了者一點,常常是憑自己的意願來左右青少年的行動,對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成熟化,缺乏調節和疏導,沒有為他們創造一個心理釋放的環境。他們有氣、有話、有意見只能憋在心裡,當超過一定限度時,「怨氣」就自然地爆發出來,出現不可預測的後果,最終導致青少年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創傷。

青少年脆弱心理應採取的對策

    一是強化自主教育,培養心理的獨立性。青少年中獨生子女占多數,家庭嬌生慣養,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因襲,我們教育工作者要為青少年創造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極力營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巧妙地激發青少年積極表現自我的機會,使每個青少年的個性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並積極採納青少年提出的建設性建議,付諸於管理,讓青少年看到成效,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內部潛力,堅定「我能行」信念,獨立的從事工作。

二是強化志向教育,培養心理的進取心。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年代,老師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提問、操作實踐、文體活動、技能訓練等途徑,從中發現青少年的閃光點,激發他們內心奮發進取的火花,爭做學習和集體生活中的拔尖人物,以倍受同學們和老師們的青睞,使其領略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

三是強化樂觀教育,培養心理的開放性。學校、班級、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是開放的大系統,集體是眾多人員的組成,我作為青少年集體中的一個成員,以樂觀的態度對待交往,加強交流和溝通,並以此吸取一切有益的知識、信息、精神營養,使自己健康的成長,這樣的心理才是健康的。我們教育工作者要通過個別教育,使青少年本人走出心理封閉的誤區,以自己平衡的心態,積極的投入到集體的懷抱,共同感受集體的溫暖。

四是強化協作教育,培養心理的和諧性。俗話說的好「人多力量大」,一個自然人,作為整個生物界的一小分子,只有與自己的外部世界協調統一,積極合作,才會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自己所處的環境更加優美。因此,我們應該積極的創造一優美、和諧、文明的的合作話擰,讓他們在步自覺中提高合作意識,培養其心理的和諧性。

五是強化挫折教育,培養青少年心理的抗壓性。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在現實生活中,萬事並非如意,心想不一定事成。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從心理上和生活上加以引導,讓他們認識到挫折是生活中的正常現象,是不可避免的基礎上,通過故事會、報告會、學習名人、偉人對待挫折的態度,來提高他們對挫折的認識,敢於正視挫折,同時結合「磨難教育」,讓他們在一次次與自己過不去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生的樂趣與輝煌,增強抗挫信心,坦然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失敗與坎坷,從而實現戰勝自我到超越自我。       

這裡我專門強調青少年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煉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麼叫成功。挫折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逆商。

    挫折教育的作用:

一是挫折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二是挫折教育能打擊學生的驕傲情緒;三是挫折教育能夠使學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悅;挫折教育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

挫折教育的方法:一是向學生貫徹遭受挫折的思想;二是人為地製造挫折。

對待挫折的正確方法:一是正視挫折;二是克服挫折;三是避開挫折;四是從挫折中學到知識,吃一塹,長一智

注意事項:1、不要給孩子設置無端的挫折;尤其不是隨便否定孩子這個人。就事論事,在解決方法上多下功夫2、當孩子自願挑戰而遇到挫折時,家長更多要從方法上給孩子以點到為止的啟發和指導,儘可能讓孩子自己來解決問題,克服困難,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感及父母的關懷。3、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這時,家長不要嫌孩子拖拉時間而包辦下來,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解決問題後,引導孩子去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處在哪裡,下一次再面對挑戰或挫折時,孩子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面對。4、控制好獎勵。不要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就給予過多的什麼物質獎勵和過分的讚美之詞,讓孩子有機會更多些去享受成功後的心靈獎勵。過多的物質獎勵,將會扭曲孩子的成功體驗,甚至為了物質獎勵而努力,這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

挫折教育中家長易犯的兩個錯誤:錯誤一:家長不幫孩子總結敗因。錯誤二:家長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第十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克服浮躁心理

  在青少年們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力量使自己茫然不安,讓青少年無法寧靜,這種力量叫浮躁。浮躁就是心浮氣躁,是成功、幸福和快樂最大的敵人。從某種意義上講,浮躁不僅是人生最大的敵人,而且還是各種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性,已滲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可以這樣說,青少年的青春是同浮躁鬥爭的青春。(案例:一個家長這樣說她的孩子,我的孩子什麼事情都想做,而且都想在短時間內做好,沒有耐心,沒有恆心,結果往往不得不半途而廢,不了了之。我覺得這是浮躁心理在作怪,請問如何才能夠幫助孩子克服浮躁的心理?)

  浮躁是指輕浮、做事沒有恆心、見異思遷、心緒不寧總想不勞而獲,浮躁是一種病態心理表現,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期,這是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個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同時也面臨著多種危機。

  浮躁——一種心理通病

  浮躁是一種情緒表現,更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生活態度。自古以來,中國的歷史文化一直教人們為人處世要沉穩、含蓄,心平氣和、不急不躁。浮躁現在已成為一些青少年們的心理通病之一,青少年對前途盲目,對做任何事缺乏思考和計劃;學習時心神不定、缺乏主動、恆心及毅力;比如,有的青少年朋友看到歌星能掙大錢,就盲目地想當歌星;看到著名的作家,又想當作家,就這樣整天浮想聯翩,但又不願付出行動。還有的青少年朋友愛好轉換太快,不管做什麼事都忽冷忽熱的,今天學彈琴,明天學古箏,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最終一事無成。

  在茂密的樹林里,有兩隻小鳥,一隻叫麻雀、一隻叫啄木鳥。它們倆在樹林里尋找食物。麻雀站在樹枝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它從這棵樹上飛到那棵樹上,東瞅瞅、西看看,一條蟲子也沒有找到,餓的在樹上直發慌。而聰明的啄木鳥默默無言地跟在喜鵲的後面,一旦發現樹有病了,就停下來專心致志地尋找,直到找到蟲子為止。

  最後,麻雀因為浮躁餓了肚皮,啄木鳥因為認真、專一有了收穫。

  現有好多青少年朋友們像麻雀那樣,好急功近利,最終卻一無所獲。

  產生浮躁心理的原因如下:

  1.由於家庭環境產生的原因。在社會不斷更新的現代社會裡,很多父母都處於矛盾甚至無法適應狀態。於是,就表現出心神不定、急功近利等急躁的心態,這種不良心理往往直接影響到子女們的身心健康。

  2.青少年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在班級激烈競爭的氛圍中,心中定的目標不是太明確。於是就容易出現心神不寧、迫不及待、煩躁不安。

  3.遺傳基因的原故。有關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性格好強而頭腦不靈活的青少年容易產生急躁、沉不住氣,做事好衝動,注意力不集中。

  4.從自己的自身表現來看。一般攀比心理也是產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有句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在心理上經常和別人同學攀比,造成對學習環境不適應,對自己現有的狀態不滿足,於是浮躁的心理就油然而生。

  5.有時青少年卻忽視了對自己灌輸文化知識,自身的道德品質及意志的培養,因而造成你們在學習的過程怕苦怕累,做事急於求成,缺乏應有的恆心與意志。

  戰勝浮躁,走向成功的階梯

  歷史上著名音樂家傅聰曾在英國留學時,有一段時間感到莫名的煩躁,始終靜不下心來學習。他的父親得知情況後,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要經得住外界花花綠綠的誘惑,要沉下心來,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證心靈的暢通無阻,才能讓知識記在內心,印在腦海。」

  如今,青少年浮躁心理是一種情緒衝動和盲目相交的心理病態,這種現象與艱苦學習、腳踏實地、勵精圖治、公平競爭是剛好相反的。青少年有浮躁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這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不僅會使青少年失去對自我的明確定位,還容易讓青少年隨波逐流、盲目行動。因為它可能導致青少年為了僥倖成功而挺而走險,最終,掉進犯罪的深淵。因此,對此表現必須給予及時的克服。

  1.青少年在攀比時一定要做知己知彼。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就是人們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然而比較要到「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了才能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短處。

  2.青少年朋友們要以「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為目的,這是為今後的革新求變打基礎的。

  3.調節好自己的心理狀態。當心情不好或為學習而煩躁時,可以放一曲優美、舒緩的音樂,來減輕心理上的負擔,等心情平靜下來了,可以全身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就會心無雜念、專註學習,慢慢地浮躁的心理自然就會消失。

  4.當青少年遇事時要善於思考。考慮問題時要從現實情況出以,最好不要跟著感覺走,目標要切合實際,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有堅強的意志,從而走向成功的階梯。

付出努力不一定就會收穫結果,關鍵是過程。總之一句話,人無貪心就不會浮躁,塌實的走過一生,不要總羨慕那些所謂比自己成功的人,不要拾起芝麻丟了西瓜。


推薦閱讀:

李向平:信仰不是問題,關鍵是如何信仰
關注老年人的婚姻問題
銀屑病門診(23)丨你想知道的問題都在這裡
200個最發人深省的問題與答案10基督徒的生活與實踐
叛逆學生:複雜問題的系統解決

TAG:心理 | 青少年 | 少年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