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文:香港,不變!(南方周末 2007-6-28)
香港,不變! 南方周末 2007-06-28 15:52:29 |
經歷十年滄桑堅守核心價值 香港,不變!
□本報記者 林志文 發自香港 一個國家之內,兩種制度就這樣共生了十年。五十年不變的承諾之下,靜觀十年變遷,香港保持了哪些不變?如今,這些變與不變又能給內地帶來怎樣的啟發? 更自由,更民主,更開放。有人說,香港過去的10年更多是回歸前的延續而不是斷裂 「這麼快就10年了!」香港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百感交集一聲感慨,彷彿港人心頭的五味雜陳。 局外人看這10年,看到的都是變化———金融風暴、禽流感、SARS……港人身處其中。回望這10年,感受最深刻的是疲於應變———如何以不變的香港經驗、香港精神、香港價值,應對突如其來的瞬息萬變,又如何在變化之中,堅守原有的精神、價值與理念。 回歸10年後,許多統計、研究、言論都在指向同一個結論:經歷了驚濤駭浪的香港,沒有變。「馬池縮舞池減」———10年瞬息萬變 「馬照跑舞照跳」。10年前,香港人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揣摩「一國兩制」中關於50年不變的定義,揣摩自己未來的命運,就是從這句通俗易懂的話開始的。 賽馬,博彩之一種,典型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香港家喻戶曉、全民參與的活動,從升斗市民到億萬富翁皆熱衷此道。 2007年6月17日,紅開往沙田馬場的東鐵專列里,60歲的黃老伯幸福地和同車的老翁講馬經。香港人喜歡「博一博」的投機心理沒變,不過,如今的賽馬情況已經比不上十年之前。 香港賽馬會公共事務部主管鄧惠鈞介紹說,當年賽馬的高峰期,香港馬會的投注額可高達900億港幣。10年風雨,賽馬經歷金融風暴、外圍馬猖獗以及年輕人轉向賭球等多個衝擊,馬會投注額下滑至2006年的600億港元。 相比「馬照跑」的縮水,「舞照跳」可以說早已是美人遲暮。 「(舞場)都倒閉完了。以前灣仔、銅鑼灣也有的,現在差不多就剩九龍了。」從事酒店娛樂業三十多年的歐陽先生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了香港夜總會的興衰過程。 「好景的時候,客人要排隊才能等到VIP房,有的豪客一點就是過萬元一支酒,有時候甚至有國際巨星來光顧。」回憶起早年的輝煌,這位資深人士忽而又連嘆「沒有了」,語氣中透出無盡的流連。「以前夜總會是香港人應酬、談生意的地方,現在香港的廠早已北移內地,內地的夜總會也發展起來,我們的生意自然就少了。」在歐陽曾經工作過的「大富豪」,如今生意少了六成以上,一半員工陸續被炒魷魚,他也不例外。 賽馬及娛樂業的式微,其實遭遇同一個問題:適者生存,在這個奉行市場經濟的城市,從來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變化中求變通———不變的香港經驗 善變通的香港人不怕變。以不變應萬變,正是香港多年來賴以成功的經驗。 2005年8月,一個機會突然擺在香港馬會面前。 「特區政府問馬會能不能協辦北京奧運馬術賽。我們又興奮又緊張。」香港馬會負責人鄧惠鈞回憶說,「馬會董事會只用了5分鐘就拍板,只花了一個禮拜時間就提交了一份詳盡的計劃。」 正是香港賽馬的世界頂尖水平,以及在軟硬體上的實力,使香港成功搭上北京奧運的班車。 比馬會更早從內地抓到商機的,是旅遊業和服務業。面對出手闊綽的內地豪客,以專業精神見長的香港服務業早已準備好一應俱全的硬體、軟體設施——普通話、簡體字、人民幣兌換、刷卡機……一個都不能少。 2003年開張的二樓書店「人民公社」甫一開業就嘗到了這種內地化的甜頭。店員介紹說:「政治書的顧客是內地遊客,簡體字書則配合香港人學習簡體字、了解內地情況的需要。」由於契合了市場的需要,在寸土寸金的銅鑼灣商業旺地,這家小書店居然能一開兩家分店,屹立不倒。 曾幾何時,香港人有「OUT(出國)是IN(時髦),IN(北上)是OUT(老土)」的說法,但如今,潮流的風向標一百八十度大逆轉。今天,人口依然在流動。「不過,這種流動和1997年以前的移民潮不同。」《亞洲周刊》策劃總監陳慶源說,「當年的移民,很多是賣掉房子砍斷了根,舉家一走了之,但現在不同了,到內地賺錢,根仍然在香港,隨時可以回來。」 從前,香港藝人以能夠在紅館開個人演唱會為榮,如今,無論歌星、演員還是導演,到內地「撈世界」已蔚然成風。 專業人士也早將眼光投向內地,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為他們打開了這扇門。6月,13家香港媒體聯合公布了一份由十多萬港人投票評選出來的結果——香港回歸、抗擊SARS、獲准協辦北京奧運馬術賽、「7·1大遊行」、成功舉辦世貿會議、抗擊亞洲金融風暴、CEPA簽訂實施及泛珠合作、教育改革、殺雞對抗禽流感、行政長官更替,十年十件大事,勾勒出香港回歸以來走過的路——大起大落,危中有機。 有人慨嘆說:回歸以來情況之變化莫測,跌碎了一大筐眼鏡。 變化滲透了港人生活、工作的每個細節。知名文化人梁文道首先發現,「以前到大百貨公司買東西,售貨員對說普通話的懶得搭理,現在恰恰相反,你說廣東話半天都沒人理了。」 工作、生活多了內地因素,這是港人感覺到最明顯的變化。「港人對大陸人,由自大轉到自卑,由叫人家做『阿燦』到自稱『港燦』。現時港人不論求學、求偶、工作、居住,都很難能與內地沒有關係,而香港滿街都是『國語人』的現象,事實上幾年前已經開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劉乃強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做好呢份工」———不變的香港精神 專業服務,香港的最拿手出品;專業精神,香港精神的精髓之一。香港人對專業人士、專業精神的頂禮膜拜源於一個樸素的道理:因為我專業,所以我自信,所以我擁有。 2007年2月,「專業精神」被一句口號通俗化了———「我會做好呢(這)份工。」特首曾蔭權宣布競逐連任,拿這句俗話做了競選口號。 社會上議論紛紛,對手甚至藉此攻擊,「香港的頭號人物怎能只有這點追求?」但很快,這句話變成了牙膏廣告,變成了寫字樓座右銘,變成了打工仔口頭禪,變出了很多改良版、搞笑版,變成了最時髦的流行語。說到底,這句話喊出了最精髓的香港精神———專業精神。 喊出「我會做好呢份工」的曾蔭權,其四十多年的從政經歷,本身就是對專業精神的完美演繹。從普通公務員步步高升,到擔任財政司長時力挫金融大鱷,到政務司長任上SARS肆虐時當好「清潔大隊長」並使香港衛生環境徹底改觀、推動政制平穩發展,再到完美連任特首,曾蔭權的一生成為港人津津樂道的關於專業精神的範本。每個香港人,無論是否專業人士,心中都有一個關於專業精神的標尺,底線就是「做好呢份工」。 2003年的SARS事件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好考驗,結果,香港贏了疫症、贏了逆境,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剛剛退休的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過去多年一直執著地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在學生、市民中推廣中華文化。在他位於嘉道理山的住所「城廬」,每月一次的「城市文化沙龍」堅持了9年,持續了85期,李歐梵、白先勇、潘公凱、龍應台等文化名人都曾是沙龍的主講嘉賓。 張信剛最難忘的是2003年3月SARS肆虐期間的那次聚會。「幾十位來賓戴著口罩來到我們寓所後,先在消毒墊上清理鞋底,繼以消毒劑抹手,再共進自助餐,然後大家忘情地討論文學中的瘟疫———口罩在不知不覺中卻都已經除下了。」每每提及香港精神,這是張信剛最愛講述的一個故事。 梁文道向記者回憶起SARS肆虐期間感動全香港的故事。「當時香港是重災區,但香港人在那場災難中變得空前的團結起來,沒有什麼口號或豪言壯語,醫護人員只是照常上班,一個倒下了另一個又頂上,不會逃亡,最多就是打個電話回家,說一句『這是我的工作』。那個場景讓香港人很感動,原來我們是這樣的人!原來我們有這麼理性的、樸素的工作倫理!」 朱麗珊清楚地記得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當時她是中文大學三年級的醫科生,與同學被安排到廣華醫院為病人進行身體檢查時感染上SARS。經此一疫她才明白,原來醫生必要時連自己的性命都要付出。「我有些同學,當初讀醫是因為成績好,SARS令我們知道原來醫生從披上白衣的那一刻開始,已放棄了許多東西。」 出院後,朱麗珊發現,香港和香港人改變了,變得更有愛,會關心社會,關心身邊人。「相信這就是香港能戰勝疫症的最重要武器。」 正是普通香港人身上這種固有的專業精神,挽救香港於危難之中。過去10年,這種精神從沒變過。 「比九七以前更自由」———不變的香港價值司法獨立已成社會基石——不變的香港法治 更自由,更民主,更開放。有人說,香港過去的10年更多是回歸前的延續而不是斷裂。法治也不例外。 有內地人到香港的酒樓食肆吃飯,對一個現象大惑不解———為什麼到處都是「小心地滑」指示牌?這源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一樁著名的官司,有一位老婦因在公廁滑倒,一怒之下告到法院,指公廁內沒有任何警示牌提醒使用者。老婦最後勝訴,港府被判賠數十萬港元。法院判決後翌日,香港各大小公共空間,不論地面是否濕滑,不約而同都放置了警示牌,惟恐惹上官非。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2001年4月1日,又有餐廳老闆因類似原因栽了。一名的士司機當天在筲箕灣一餐廳閣樓吃晚飯,離開時疑踏中地面的積水從樓梯上層滾落地下,後證實頸部以下癱瘓,終身殘疾。2007年6月20日,高院法官裁定被告食肆老闆疏忽,下令賠償1250萬港元。 另一樁公眾較為關注的黑店欺客案件也於近日判決。以國產首飾冒充義大利貨,欺騙大陸遊客賺取25倍利潤的「鑽工業國際」珠寶店負責人云志能及其公司銀禧國際,被控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罪名成立,於5月31日在九龍城裁判法院判刑。其中,雲志能被判監6個月、緩刑3年、罰款4萬港元,而銀禧國際有限公司則判罰6萬港元。 不少人覺得不可思議,可這就是香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稍有行差踏錯便可引致傾家蕩產甚至牢獄之災。因此,有人說,香港是華人社會裡最遵紀守法的一個地方。 回歸10年來,這種法治環境基本沒什麼變化。律師黃英豪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基本法確保了香港原先實行的法律制度基本保持不變,連上庭的大律師和審案的法官所戴的假髮都和回歸前一模一樣的。除了終審庭由原先的英國倫敦改在香港外,所有的法律訴訟程序和過去一樣。」 「另外,市民對特區政府的行政決定如果有不服,也可以提出司法複核來挑戰政府的決定,如果法院判決政府敗訴,政府就必須收回決定。」 據統計,這種被視為制衡政府的有效途徑的司法複核,在回歸10年來大幅增加,以前兩年約有150宗,而單2006年就有132宗。儘管一些司法複核案例被認為有濫用司法程序之嫌,最為矚目的是2006年發生的有議員協助公屋居民狙擊領匯,借法律程序拖死領匯上市,引起不少市民反感,但是,司法複核依然被司法機構及政府部門認可為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被視為法治社會良好管治的重要基礎。有評論因此指出,「不但突顯司法獨立是港人的核心價值,也突顯港人對法治精神的尊重、對司法獨立的堅持」。 10年來,儘管也有過爭議,包括三次全國人大釋法,不過,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在接受本地傳媒採訪時表示:「法治與司法獨立已成為香港社會基石,法庭也充分保障港人的自由、權利和職責。在穩固基礎下,任何風浪都不會摧毀法治及司法獨立。」香港還有號稱世界一流的高效行政管理手段。有學者指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加快了行政改革的步伐,從政府理念、制度和電子政府三方面著手,各種手段不斷完善。10年來,該變的都變了,不該變的一直都保留著———資本主義生活方式,高效的行政管理手段,以及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觀等等,在某些方面還得到了升華。這些,都是香港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惟其如此,香港還是那個香港,繼續令身處其中的民眾「愛在此,樂在此」。
善變通的香港人不怕變。以不變應萬變,正是香港多年來賴以成功的經驗 本報記者 王軼庶/圖 法治與司法獨立已成香港社會基石,近處左側建築為香港立法會 本報記者 王軼庶/圖 |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628/xw/zmxwzt/200706280024.asp
推薦閱讀:
※南方周末說2000年以來,中國境內發生過十餘起空難事故,都有哪些?
※范承剛:特稿是告訴你一些透明的東西
※南方周末2014新年賀詞什麼時候發表?
※《刺死辱母者》,我們如何保護尊嚴?
※南方周末是一家客觀公正的媒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