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五行源流論

[轉載]五行源流論

2011-01-29 09:01閱讀: 原文地址:五行源流論 原文作者:命理燭龍 3、五行源流論

本書根據各種線索推想,陰陽五行系統認識在上古就已經架構完整,是上古的自然科學最高認知,也是今天的自然科學最高認知,這是上古聖人,也就是巫師們所完成的。他們掌握了與天地鬼神對話的本領,對天地自然認識靈慧深入,由道而入法術,是一個部落或者民族最為智慧聰明的人。人們一般推薦他們為部落首領,由他們掌握民族或者部落的最高權力。如盤古王,天皇氏(燧人氏),伏羲,女媧,地皇氏(黃帝),人皇氏(神農),堯,舜,禹,以及如九天玄女這樣的修道的散仙等先聖。這裡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關於盤古王劈開混沌天地的故事傳說,實質上,這個傳說故事告訴我們,《陰陽太極圖》及《河洛》二圖的道理是直到盤古王時人類才明白的!

這個時候,雖然可能無有文字,憑口耳相傳,但陰陽五行真識明確而不失真。而那個時候,只有具有淵深智慧學識的聖人,方能被推舉成為民族國家或部落的首領。

但是至禹後,不再是禪讓推舉制或者選舉制,而是家族權力制,世襲威權制,具有淵深智慧學識的巫師成為王朝的附屬,巫師有益於王朝,服務於王朝,則存,若反對王朝則成為被打擊的對象,輕則下獄,重則殺頭,於是巫師們受到王朝的控制,不再是社會的主導者,真知因為巫師地位的沒落或者被殺不傳而逐漸失真。依此歷史演變推知,陰陽五行真諦本義或主要是因巫師地位沒落,從社會主導者變成社會附屬者,王朝更迭戰爭被殺或不服威權統治而被誅殺失傳後人,從而造成了後世的困惑。

因此之故,後來的陰陽五行來源本質便神秘莫測,僅能憑藉一些散落在民間傳的不全的傳承,或散記在書而不全的傳承去認知。而書本身易毀損更因王朝更迭戰火毀損,留存下來更不易,全貌難觀;即便有幸傳承下來的一部分民間真知,後來也因養成傳承留一手惡習而更形失真;故而陰陽五行之大道隨歲月流逝因訛傳而謬誤百出,面目全非。

後世對陰陽五行之實質與來源,越遠離上古可能越失真,紛紛紜紜,說法不一而足。那麼,今天我們真要弄明白陰陽五行源流,就只能重察天地自然並諸書隻言片語脈絡推想靈慧在心自由認知了。如果我們要一心追求靈慧認知,本書以為,恐怕要把握三個度去思考,陰陽五行的高度、角度、尺度,並身入天地仰觀俯察自然感受。

另外,對於陰陽五行的深入認知,決不能以考古或考證來獲求真知,因諸書所載與傳說皆有謬誤在,考證只會讓我們陷入迷宮。

如「《五行大義》論數章五行及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生成數節曰:行言五者,明萬物雖多,數不過五,故在天為五星,其神為五帝。孔子曰:昔聞諸老聃雲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其神謂之五帝,在地為五方,其鎮為五嶽。《物理論》云:鎮之以五嶽,在人為五臟,其候五官。《黃帝素問》云:五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也。五行遞相負載,休王相生,生成萬物,運用不休,故云行也。《春秋繁露》云:天地之氣,列為五行。夫五行者,行也。」此文可見,所引諸書之識,其說多附會,皆未將五行來源功用性質予以明確的闡述。如前述附會之語句如:行言五者,明萬物雖多,數不過五。這樣的語句,就是一種對五行來源含糊其辭的語言。又如:故在天為五星,其神為五帝,這樣的語句,更是生拉活扯!五星如何變化為五行?天上萬星遍布,又豈止五星?至於鎮之以五嶽,荒謬不辨可知,大地豈止五嶽?其神為五帝,喻之伏羲、黃帝等先聖,更是後來附會無稽之談。至於所引《黃帝素問》云:五行遞相負載,休王相生,生成萬物,運用不休,故云行也。雖談得明白,卻非五行來源,文不對意!這是講五行的運動性質,後天流行互用,五行遞互運動。諸書如此之說甚多,不能盡引。

本書如何認識五行源流呢?本書認為,五行來源於上古聖人也就是巫師對自然物質世界的觀察歸類總結,對生命來源以及生命存亡基礎規律的觀察思考總結。它從物質的來源,到物質的運動都講得明明白白。從暗物質暗能量生成星宇,到五行陰陽二氣如何物化成形為萬物,五行陰陽二氣遞相負載自然運動規律。這些認識絕對靈慧深入,並留下了太極圖、河圖、洛書來告訴我們。陰陽五行,是古人對自然世界自然科學認知總結的歸類!五行在天陰陽二氣大致為今世人類文明認知而不可捕獲的暗物質暗能量之屬。暗物質的陰陽五行相互作用,演變為我們的氣態物質世界。氣態物質世界再根據不同的組合,不同的物化成形條件——演化成形為宇宙以及宇宙萬物。古人在《黃帝內經》中說,陽化氣,陰成形,已經明確的指出了這個世界是由氣化質而演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認為,氣等於質,物質的無限小而謂之氣,氣在一定的條件下生化為質,質的無限聚集而為其大無外之物。如人的生成一樣,從坯胎到成形,成形到脫離母體,從嬰兒到長養成人,是不斷吸收聚凝五行物質的結果而成人。當不再新陳代謝聚凝有用物質,則人不在長大長高,直至衰老死亡。五行實質是五類能量物質,但古人為何不言五行為五類而言五行呢?這就要從五行的性質說起,五行的「行」字說起,五行的最大特性就是運動,無時無刻不在運動,行者,前行,又有運動之義,故言五行!如果說陰陽是對宏觀世界的認識總結,那麼五行則是對微觀世界的認識總結。在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互為體用中,我們才能對陰陽五行遞互運動進行深入認識。因為微觀的五行需要宏觀陰陽來指導認識他的實質。宏觀世界以陰陽為體五行為用,微觀世界以五行為體陰陽為用。在論陰陽中已經明確的論述,陰陽的本質是陽氣陰質,陽氣物化成陰質是天地大道。那麼微觀的五行是不能逾越宏觀陰陽之道的。五行是氣與形質合一的,五行之形質,四時存於天地看得見,摸得到;五行之氣四時存於天地看不見摸不到。古人又說陽主動陰主靜,這裡是相對而言的,實際上陰陽皆是運動不息的,假如人陰質體相對其負載之氣而靜,但是人的生老病死就是運動的,再如地球的靜是相對的,而地球每時每刻皆在奔流。而五行之「行」該怎麼來認識呢?這裡的「行」字,本書認為,「行」字等同於「運動」有「前行」之意,五行之「行」就是天地間五類質氣隨天地四時周流循環相互作用並陰陽互動而生旺死絕運動不息的天地自然系統規律。有了這個基礎認識,才能更進一步的認識五行本質,故五行十干十二支明質氣。雲干為天,實則干為行。五行氣行於天,流行於四時,形質亦存於天地,受四時之氣各隨其物道規律而生死。地道十二支,雖雲地道(這裡的地道與八字天道地道不同),實則天道五行所化,地球運動之時令環境,既大地自然陰陽五行物之生死狀況隨地球繞太陽運行而決,因太陽火而生長存亡。歸根到底,大地生命萬物的存在生長依賴於溫度狀況,五行水火的既濟狀態。十干皆為氣,十二支皆為質。質以載氣,甲子陰陽合德。天道為氣,地道為質,地道四時運動,則為氣之四時生死。水木火土金五行的源流本質究竟是如何來認識的呢?本書認為,是上古聖人通過對生命來源存亡的探索思考,認識到,從生命的角度出發,生命生髮的基礎是水,故在所有的《易》書中都說,天一生水。可見,上古之人說天一生水,這是立足於大地自然生命產生來認識的,水放到五行第一位,這不是隨意而為!今天昌明的科技時代也說,水是生命的源泉!沒有水,生命無從談起。因為水是上天恩賜給地球的!地球的特殊處區別於萬星的,首先就是具有它們沒有具備的液態水,水蒸發而成的濕潤的空氣。無論我們一飲一吸皆不離水。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髮,大地母親才能植養,才有了地球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由此可知,上古人眼裡的五行絕非玄乎得不可捉摸的東西!因為上古人眼中的五行必然就是他們身邊的事物,簡單的說就是地球的自然生態系統。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去認識地球的生態系統,適應地球,順應地球。所以本書「臆探」上古五行來源從水談起。雖然在這裡說是「臆探」,但是在後面八字的應用中將充分的證明不是「臆探」!

五行一曰水:天雨雨雪,大地山川河流縱橫,湖泊遍布,海洋一望無涯皆是水,人們渴了必須喝水,他們的植種離不開水,他們逐水而居,他們的生存一刻離不開水。五行一曰水,是建立在上古人們對自然樸素認識,諸如水得火熱會蒸發,天會下雨等現象深入思考的基礎上。上古人們已經明確認識到,沒有水,也就沒有世界萬物的存在以及他們的存在。

那麼他們是如何認識的呢?以今度昔,今時所知的生命萬物有不需要水不具備水的嗎?本書理衡之,當然沒有!我們知道,生活中可見可知的人、物皆要賴水生存,人或動物進入無水的區域,如沙漠,得不到水,就意味著死亡的召喚。動物死在乾旱的沙漠中,因水分快速蒸發,細菌不能繁殖,死後會成為乾屍,不像有水濕潤區域的屍體快速腐爛!可見,那怕細小的細菌也要水分生存。在農村水源緊張地區乾旱之年常相爭栽種之水,因此而村與村之間世代相仇有之。上古賢人們由此積累認識觀察總結推想,創見認識水為生命來源五行之首難道有什麼困難嗎?

易理者,自然之理也!他蘊含在世間簡單而又複雜的自然生死存亡中!易理就是天地的自然法則!他不是廟堂之上失去元真高談闊論的《周易》爻辭人事學問、說教演義、茴香豆的「茴」幾種寫法!他既是整個宇宙奧秘的玄奧學問,又是整個自然木行萬物生存的學問!

或者甚至於人類先祖就是來自於水中,或大海、江河、湖泊孕育的。天一生水,或者也許是人類來自於水中的一種殘存的記憶!人類來自於水中嗎?也未必沒有這個可能!

水行實際是先天無形世界中的一種巨大暗物質暗能量,這種能量得到暗物質土而演變成形質體的水。水行有什麼特點呢?水具有散在大地聚流趨低,潤下藏土,生命萬物得之而存,聚而其質虛柔可觀可觸可飲可食的特點,自然形質得溫化氣則升而生死循環運動,流行於地球大氣層空間內或形消不見或雲霧霜雪雨露可視可感,無形的調節著大地氣候,潤養著大地的一切生命物,生命萬物皆水之子女。沒有水,火也就沒有相對大地生命萬物的意義。自然世界只有水具有黑暗、聚集、冷冰、滋潤、柔軟、向下運行的特性。

這裡還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這個星球與其說是地球,不如說是一個巨大的水球。我們的地表覆蓋了大量的水,海洋佔了我們這個星球的絕大部分表面積。在水球的內部,有著高溫炙熱,比太陽表面溫度還高,水冷而火熱,地球實際是一個水冷包裹高熱熾烈火體的星球,溫度相對恆定,當春來外力的火熱與地球內部的火熱呼應,使得冷冰水蒸發,地球表面溫度就會升高,當冬來外力的火熱消退,則寒水就會使地表溫度降低。我們知道水火不能相容,神奇的地球卻水火共存,這就是一個水冷火熱共存的自然奇蹟。上古聖人將水放在第一,火放在第二,這絕不是興來之作,而是科學的自然研究的結果。而天外太陽火熱和地球內部火熱的結合導致溫度的變化,春夏萬物繁茂的到來,秋冬萬物成熟歸藏,四季的循環,這令我們有什麼樣的思考?難道不能說明天干與地支的呼應運用原理嗎?

現代關於水的認識:

1、對氣候的影響

水對氣候具有調節作用。大氣中的水汽能阻擋地球輻射量的60%,保護地球不致冷卻。海洋和陸地水體在夏季能吸收和積累熱量,使氣溫不致過高;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過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發到天空中形成了雲,雲中的水通過降水落下來變成雨,冬天則變成雪。落於地表上的水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從地層里冒出來,形成泉水,經過小溪、江河匯入大海。形成一個水循環。

雨雪等降水活動對氣候形成重要的影響。在溫帶季風性氣候中,夏季風帶來了豐富的水氣,夏秋多雨,冬春少於,形成明顯的乾濕兩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的氣候條件,水還會以冰雹、霧、露水、霜等形態出現並影響氣候和人類的活動。 

2、對地理的影響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蓋,從空中來看,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水侵蝕岩石土壤,沖淤河道,搬運泥沙,營造平原,改變地表形態。

地球表層水體構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積雪、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由於注入海洋的水帶有一定的鹽分,加上常年的積累和蒸發作用,海和大洋里的水都是鹹水,不能被直接飲用。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鹽水。世界上最大的水體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歐亞大陸上的裏海是最大的鹹水湖。

地球上水的體積大約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佔了1 320 000000立方公里(或97.2%);冰川和冰蓋佔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或1.8%);地下水佔了13 000000立方公里(或者0.9%);湖泊、內陸海,和河裡的淡水佔了250 000立方公里(或0.02%);大氣中的水蒸氣在任何已知的時候都佔了13 000立方公里(或0.001%)。 

3、對生命的影響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現的。水是所有生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體中水占體重的70%;水是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質,人對飲用水還有質量的要求,如果水中缺少人體必需的元素或有某些有害物質,或遭到污染水質,達不到飲用要求,就會影響人體健康。水中生活著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於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在生物體內還起到運輸物質的作用。 水對於維持生物體溫度的穩定起很大作用。

4、水也會衰老

通常我們只知道動物和植物有衰老的過程,其實水也會衰老,而且衰老的水對人體健康有害。據科研資科表明,水分子是主鏈狀結構,水如果不經常受到撞擊,也就是說水不經常處於運動狀態,而是靜止狀態時,這種鏈狀結構就會不斷擴大、延伸,就變成俗稱的「死水」,這就是衰老了的老化水。現在許多桶裝或瓶裝的純凈水,從出廠到飲用,中間常常要存放相當長一段時間。桶裝或瓶裝的飲用水,被靜止狀態存放超過3天,就會變成衰老了的老化水,就不宜飲用了。

儲存較長時間的水有關未成年人如常飲用存放時間超過3天的桶裝或瓶裝水會使細胞的新陳代謝明顯減慢,影響生長發育,而中老年人常飲用這類變成老化水的桶裝或瓶裝水,就會加速衰老。專家研究提出,近年來,許多地區食道癌及胃癌發病率增多,可能與飲用水有關。研究表明,剛被提取的、處於經常運動、撞擊狀態的深井水,每升僅含亞硝酸鹽0.017毫克。但在室溫下儲存3天,就會上升到0.914毫克,原來不含亞硝酸鹽的水,在室溫下存放一天後,每升水也會產生亞硝酸鹽0.0004毫克,3天後可上升0.11毫克,20天後則高達0.73毫克,而亞硝鹽可轉變為致癌物亞硝胺。有關專家指出:對桶裝水想用則用,不用則長期存放,這種不健康的飲水習慣,對健康無益。

五行二曰火:從天而降有星火引發大地山火,地心內有高溫高熱,如火山噴發引發山火;外有太陽火熾烈烤炙草木,草木焦枯而熊熊燃燒。草木未乾透堆積而可以生熱自燃,如寒水包裹之地球內部有高溫。上古人們通過對天地間火的觀察,逐步掌握火的特性,日常可以鑽木取火,用火燒烤煮食。寒冷冬季得火則溫暖,失火則寒冷凝凍;白晝太陽照耀,溫暖和煦,夜晚太陽藏,生火可以驅寒解凍溫暖身心。古人抬頭看到太陽,生活中利用火,感受火,一年四時,草木得太陽溫暖而生長發榮,盛夏炎炙太過而見萬物焦枯;生活中火能焚滅一切。火生於木區別於水木,於是將具有焚滅溫炙功能的火作為五行之一,難道不是很自然的認識嗎?另外,人類利用火,也是一種本能上的驅使,因為人身金木水火土所化,土氣金氣得火化星球,因為得火條件不一,故星宇中萬星不一。人生活於火煉化之星球,自身也是五行得火煉化而成,故自然而然的親近火。

火行是無形世界中一種最大的能量,無具體形質的特點。這種能量得到暗物質的木化土,而演變成形為高溫高能的火。火行有什麼特殊的特點呢?火具有炎上之性,明火形質可觸可視可利用,溫炙布熱光明則為火之氣,可受不可逮。自然世界只有火行具有顯明、散射、溫熱、發越、升騰作用的特性。自然五行之力,只有火力最為強大,可以焦土灰木熔金炙涸水。所以火行力量最大,如太陽系諸星只有太陽最為高溫高熱高能,而諸星被其捕獲而不能逃越,地球春夏秋冬皆為其控。

現代以及古代對火的認識:火是物質燃燒過程所產生的現象,散發出的光和熱,是能量釋放的方式。火是一種強烈的氧化反應,必須有可燃物、燃點溫度、氧化劑三項並存才能生火,缺一不可。火失控時,常常稱作失火或火災。根據質能守恆定律,火併沒有使被燃燒物消失,只是通過化學反應轉化了其分子型態。另外,火是一種物質,火以電漿體的形態出現,可以隨著粒子的振動而有不同的形狀。

古代人們理解大自然,嘗試為自然現象分類、總結時往往認為火是其中一個不可分割的元素。古希臘人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物質是由空氣、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組成的。火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天乾的丙、丁為火。中醫常說上火(廣東稱之為熱氣)、去火等,後來被發現跟西醫的發炎有關。另外,中國民間傳說指火是由燧人氏發現的,古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古人認為,火有新火、舊火之分,溫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gāi)火(麻荄火:用麻根燃燒的火),氣味各自不同,清人《調鼎集·火》中,就列舉種種火配以種種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鴨及肉等,能令極爛,能解一切毒,穢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飯食,安人神魂到五臟六腑。麥穗火:煮飯食,主消渴潤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飯,壯筋骨,煮茶不宜。櫟柴火:煮豬肉食之,不動風,煮雞鴨鵝魚腥等物爛。茅柴火:炊者飲食,主明日解毒。蘆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補藥。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濁。糠火:礱糠火煮飲食,支地灶,可架二鍋,南方人多用之,其費較柴火省半。惜春時糠內人蟲,有傷物命。」

而元人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卻告知:「宜用陽燧火珠,承日取太陽真火,其次貼鑽槐取火為良。」他認為,「其戛金擊石(即用鐵器擊火石生火),鑽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難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難愈),柏火傷神多汗,桑火傷肌肉,柘火傷氣脈,棗火傷內吐血,桔火傷營衛經絡,榆火傷骨失志,竹火傷筋損目也。」

古人稱火為「陽之精」。《後五行志》:「火者,陽之精也,火性炎。」《河圖·汴光篇》:「陽精散而分布為火。」古人把火稱為五行之一,認為它有氣而無質,可以生殺萬物,神妙無窮。古人認為,獨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謂二者,是指火有陰火和陽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有天火、地火、人火三種,認為天火有四,地火有五,人火有三。天之陽火有二;太陽,真火;星精,飛火。天之陰火有二:龍火(稱龍口有火),雷火。地之陽火有三;鑽木之火,擊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陰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稱油貯存到一定數量會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稱江湖河海,夜動有火)。人之陽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腸的所謂離火),人之陰火有二,命門相火(謂起於北海,稱坎火,遊行三焦寄位肝膽),三味之火(純陽,乾火)。總共陽火六,陰火也六,共十二。

中醫所說的火

中醫用自然界的火打比方,說明人的生命活動和病理現象。自然界的火能產熱生暖,對人有利,把它喻為人體生理的火。火向上沖,能造成火災,對人有害,把它喻為人體病理的火。中醫所說的火,有三種意思:1.維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的動力,叫做「少(shào)火」,是人體生長發育繁殖後代的能量,即生命活力。2.過於旺盛的火,消耗人體的水液,消耗正氣,叫做「壯火」,是病理的火。3.指外來的病因。如「火毒」。

火焰

火焰正確地說是一種狀態或現象,是可燃物與助燃物發生氧化反應時釋放光和熱量的現象。

火焰分為焰心、中焰和外焰,火焰溫度由內向外依次增高。

火焰並非都是高溫等粒子態,在低溫下也可以產生火焰。

火焰中心(或起始平面)到火焰外焰邊界的範圍內是氣態可燃物或著是汽化了的可燃物,它們正在和助燃物發生劇烈或比較劇烈的氧化反應。

在氣態分子結合的過程中釋放出不同頻率的能量波,因而在介質中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例如,在空氣中剛剛點燃的火柴,其火焰內部就是火柴頭上的氯酸鉀分解放出的硫,在高溫下離解成為氣態硫分子,與空氣中的氧氣分子劇烈反應而放出光。外焰反應劇烈,故溫度高。

火焰是能量的梯度場。伴隨燃燒的過程,其殘留物可以反射可見光,與能量密度無關。

火焰可以理解成混合了氣體的固體小顆粒,因為是混合體,單純的說成固體或者氣體都不合理的.因為固體小顆粒跟空氣中的氧氣起反應(受到高溫或者其它的影響),所以可以以光的方式釋放能量

在物質變為氣態以後,如果從外界繼續得到能量,到一定程度後,它的粒子又可以進一步分裂為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即原子或分子發生了電離。電離使帶電粒子濃度超過一定數量(通常大約需千分之一以上)後,氣體的行為雖然仍與平常的流體相似,但中性粒子的作用開始退居到次要地位,帶電粒子的作用成為主導的,整個物質表現出一系列新的性質。像這樣部分或完全電離的氣體,其中自由電子和正離子所帶的負、正電荷量相等,而整體又呈電中性,行為受電磁場影響,稱為「等離子體」。因為物質的固、液、氣態都屬於「聚集態」,所以從聚集態的順序來說,也常常把「等離子態」稱為物質的第四態。

等離子體現象並不少見。光彩奪目的霓虹燈,電焊時耀眼的火花,閃電、火焰等,都是等離子體發光現象的表現;地球大氣上層的電離層就是等離子體形成的;跟人類關係最密切的太陽也是一個大的等離子體球。在我們的地球上,物質的等離子態算是特殊的,但在整個宇宙中,按質量估計,90%以上的物質處於等離子態,像地球這樣「冷」的固體倒是罕見的。

等離子體服從氣體遵循的規律,但與常態氣體相比,還有一系列獨特的性質。它是電和熱的良導體;粒子在無規則的熱運動之外還產生某些類型的「集體」運動。等離子體中帶電粒子的電磁作用,有時也使等離子體本身像液體一樣,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凝集成具有清晰邊界的各種形狀。因此,在研究等離子體的有關問題時,常把它看成能傳導電流、可以流動的連續介質,也就是把它當作導電流體。這種導電流體的行為和運動,可以用磁場加以影響或控制,也稱它為「磁流體」。

蠟燭的淚狀火焰是熱量造成空氣流上升所致。空氣流在蠟燭火焰周圍平穩流動,並將它聚攏成一點。本生燈的火焰形狀是由空氣流和燃氣流共同控制的。如果本生燈在點燃之前,燃氣沒有同空氣混合,燈的火焰就會是紊亂的,看上去像一條黃色的帶子在微風中舞動。如果空氣事先同燃氣混合,那麼火焰的溫度要高得多,形狀也規則得多,是帶點藍色的圓錐形。無論何種方式,火焰的形狀同重力有關,尤其是這樣一個事實:熱空氣的密度比冷空氣低,因此會向上升。在失重狀態下,這種「對流」的效應就不再發揮作用了,火焰的形狀更像球形。火是物質分子分裂後重組到低能分子中分離、碰撞、結合時釋放的能量。火內粒子是高速運動的——高溫高壓就是這個目的。雷擊能電離,那麼高速碰撞一定也能電離,不然效果不可能一樣。可以認為火是電離了的氣體——等離子氣體。這就就為什麼雷殛的屍體都有燒傷的癥狀。

綜上所述,火焰內部其實就是不停被激發而遊動的氣態分子。它們正在尋找「夥伴」進行反應並放出光和能量。而所放出的光,讓我們看到了火焰。

五行三曰木:上古時期,由於生態未招到大破壞,大地必然遍覆原始森林,入目盡皆林木。當人們智慧大開,觀察到草木春秋四時花開花落,瓜熟蒂落,鳥獸相食而肥,或受此啟發仿習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規律,總結經驗,觀察可植種物,利藏可食之物,以滿足儲藏四時果腹需要。擺脫冬春的寒冷飢餓必然是當時人們的一個奢侈夢想。果物雖多,利於植種儲藏的卻不多,瓜果雖香,卻僅是應季不能儲存,五穀之物的利於儲藏性必然成為植種的首選。當這個偉大的夢想在一代一代的觀察學習過程中,或訓養動物,或植種五穀,終於實驗成功的時候,於是上古智者毅然帶領人類走出山林世界,走向農業社會,族群而居,墾荒伐木屯田地(參加過解放後墾山變田地歷史的人們應該知道,人類伐木墾田運動的威力是很強大的,很多地方的原始山林被伐一空,梯田遍布山川),植種利藏四時可取而飽飢果腹的農作物。這生活中常見的草木,或由幼苗到參天,或春夏繁榮而秋凋零,或春種而秋收,種粒果人腹而血肉長,動物食草而化血肉,上古聖人由此總結推想,舉凡生命之屬皆可以生活中常見木類之,取義為一切具有生命成長性質的萬物皆屬木類。五穀無疑是屬於草木之屬,人食之吸收其精氣而化己身血肉,人成長。於是木行出於五穀植種之自然而然,推聯舉凡生命萬物皆木行而相互依存,又有何疑呢?即使小如細菌也是我們這個世界必然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我們自然生命世界的清潔工,如果沒有細菌,那從古至今以來,萬物不腐,我們今天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了。

生命史來源於水,這個不但是古人,也是今人的共識,他是客觀不可更定的,不以人的認識史為轉移。我們知道,木行是萬物生命體的總歸,故壬配子,甲配子,60花甲或起於壬子或起於甲子,以壬子甲子為例,壬配子而納音木生,甲木氣配子而納音金生,金死而萬物生,萬物不同,五行有變化,這個道理簡單而明了。譬如土類人皮膚,木類人毛髮,人不能由自然土金水火木不變化而簡單組成人吧,此所以壬配子木生,甲配子甲子曰金而五行生養見,其中變化簡單又有深理在,這就是納音的秘密,故宋前古人論命,上古觀天查地必不離納音。然納音力小微,必待干支為用;納音又為神明,氣質之人無神明相附,則為行屍走肉,無有思維。這個神明來源於哪裡?這個才是令人類真正作難的事!修行者而言,死後魂魄歸天,能量不散,可以再次轉世,也即可以再次完整物化;而不修行者,則魂飛天魄散地,能量混雜於無形世界,等待重組物化。

木行實際是先天無形世界中的一種暗物質暗能量,這種能量得到暗物質的土而演化成形為萬物,木行五行齊全,包含了金水木火土五行,得水火生成宇宙以及宇宙萬物,所以木行是雜而不純的五行。木行有什麼特點呢?木行生命世界具有生於水火,亡於金殺,相互依存,性質生髮向上,盤曲直立力專,其形質變化萬端,或動或靜或巨或渺,形質可觀可觸可用可食,其氣無形,萬物相互為用而奇妙無比。自然世界只有木行具有生命,具有得水火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特性。

古代有五木之分:

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與金五金相應。亦泛指各種草木之屬。

五行四曰金:五行金的來源認識,必然是充滿了敬畏的過程。自然世界,萬物有生死,而這種力量不可抗,不可知,古人必然是充滿對上天的畏懼。既然木類有生死,這種力量不可捉摸,於是將之與生相對,木生,金死。金行的名字,或者另有其名,原來在上古或者並非金行名之,因金還沒被上古發現發明冶煉技術利用的時候,畏於死神力量,或為死神的代名詞。當金屬冶煉技術發明後,人類看到木被金伐,人物被金屬輕易傷害,金鐵堅剛而鋒銳不可擋,從而恍然大悟,明白萬物的生死為金氣所左右,於是這種力量自然與木行之萬物對立名金。今時民間尚有七月鬼門開鬼門關之說,可見一斑。「金」於是理所當然成為五行之一的金的名字。

金行也是五行無形世界中的一種暗物質暗能量,這種暗物質暗能量得到暗物質的土而演化成形為金屬。金行有什麼特點呢?金之形質出於土,別於土,得火則化聚成形不雜而質純,其性沉、墜下、尖利從革、粘合吸引,可觸可觀可利用,其氣難逮不可觀。金所以藏於土出於土,並非是土能生金,實是金賴土存。金刃透寒涼,鋒利的刀刃,黑洞洞的槍口,皆具有金的寒意,故金又生涼寒,涼寒生水。自然世界只有金行具有清潔、肅降、斂殺作用的特性。

現代對金屬的認識:

定義:金屬是一種具有光澤(即對可見光強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導電、導熱等性質的物質。金屬的上述特質都跟金屬晶體內含有自由電子有關。

金屬的基本特性

金屬材料性能為更合理使用金屬材料,充分發揮其作用,必須掌握各種金屬材料製成的零、構件在正常工作情況下應具備的性能(使用性能)及其在冷熱加工過程中材料應具備的性能(工藝性能)。

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物理性能(如比重、熔點、導電性、導熱性、熱膨脹性、磁性等)、化學性能(耐用腐蝕性、抗氧化性),力學性能也叫機械性能。

材料的工藝性能指材料適應冷、熱加工方法的能力。金屬材料比表面積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木有五木,金有五金相應,五金的起源:

何謂「五金」?金、銀、銅、鐵、錫為五金,亦泛指各種金屬。

五金,是指五種金屬。五金一詞最早出現於《吳越春秋》四《闔閭內傳》:「臣聞越王常使歐冶子造劍五枚,……一名湛盧,五金之英,太陽之精。」按《漢書·食貨志》上『金、刀、龜、貝』註:「金,謂五色之金也,黃者曰金,白者曰銀,赤者曰銅,青者曰鉛,黑者曰鐵。」《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說:五金,指金、銀、銅、鐵、錫,泛指金屬。如今的五金常用為金屬或銅鐵等製品的統稱。

五行五曰土:上古人們生活在地球,首先要認識地球,見到萬物皆基於地球土,藏於地球土。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地上長的。水得土而聚,木得土而植,金得土而化藏,木燃燒為火,火焚滅木為灰土,地球沃土萬里,人們築土為城室,耕種得食,地廣無疆。每個人的生老病死都基於大地土,金水木火賴之以依存物化成形,於是自然的將自己生活的地球土名之五行土,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

土行為世界物質成形之基,其氣無形,為暗物質暗能量,在這個暗物質的世界,包容了金水木火,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否鬼神之世界?以理衡之,這個世界一定是個無形的我們陌生的聞所未聞的神奇世界,如果我們人類探明了這個神秘的世界,那麼,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一定會顛覆我們目前人類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本書推測,目今我們生存的這個物質世界,就來源於這個無形的金水木火土集合的暗物質暗能量世界生成,亦受這個暗物質世界控制。在暗物質世界,金水木火亦依存於土,土類暗物質最為眾多,土的物化成形條件為火,故後天戊己土生在巳午,巳午為火,那麼星系中或者宇宙中的中心樞紐星必定是高溫,火性形質而光芒四射的星體。戊己土為什麼生在巳午?因為木死在巳午,木得火而化為飛灰,飛灰者,土也,既是說,木死了,木化為飛灰為土,而土無所不容;那麼就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木行」包容了金木水火土,它是先天世界之源,它先天是生命之神,後天是宇宙生靈萬物。

同金水木一樣,土行為先天無形世界的暗物質,這個暗物質得到火的能量相互依存作用而演生成形宇宙星宇。土行有什麼特點呢?土行為金水木火沖氣所結,金水木火賴之以依存物化成形,金不得土而不生,水不得土而不聚,木不得土而不植,火不得土而無形無功。土聚而為地球為月球為諸星為山嶽為大地沃土,其性聚實稼穡。土形質存於天地,可觸可觀可利用,其氣聚斂攏收而不可逮不可視。自然世界只有土行具有承載、生化、受納的特性。

現代對土的認識:土,意指土壤,是由一層層厚度各異的礦物質成分所組成大自然主體。土壤和母質層的區別表現在於形態、物理特性、化學特性以及礦物學特性等方面。由於地殼、水蒸氣、 大氣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層有別於母質層。它是礦物和有機物的混合組成部分,存在著固體,氣體和液體狀態。疏鬆的土壤微粒組合起來,形成充滿間隙的土壤的形式。這些孔隙中含有溶解溶液(液體)和空氣(氣體)。因此,土壤通常被視為有種個狀態 。大部分土壤的密度為1~2g/cm3。土壤在英文中也被稱為「地球」——我們所居住的星球的名字,也是它的本質。地球上只有很少的土壤成分的生成年代早於第三紀,大多數不會早於更新世。

解析五行金水木火這四種特殊物質能量,得到暗物質的土而演化成形有形的星宇世界,我們決不能將五行割裂對立,五行雖然有分離性,但是是有限分離,而一體互根互抱,能量相互作用,相互為用。金水木土火的暗物質暗能量整體陰陽互根互抱,也就是說五行一體不可分割,無論是有形世界還是無形世界,五行皆一體互根;再進一步說,我們的有形無形世界就是「木行」不停地分解聚合的自然世界。

通過現實世界自然認識,到形而上的五行概括,由是五行備而來源自然。但是以為這樣就建立了陰陽五行系統的話,那也的確太過於簡單了,讓大家覺得太兒科了,充其量只是認識分類了世界的物質五行,還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唯物的陰陽五行系統認識理論的建立。當進一步的認識到了這陰陽五行氣能量得到相應暗物質變化成形萬物,物質的氣場,時令性,方位性,運動性,遞互性,相互依存性等等,並分辨出五行的陰陽,五行的陰陽性質,從而創製出陰陽10干來代表五行。五行氣在天地中因地球時空運行變化而生死,觀察分辨出譬如一年為何是春夏秋冬四季而不是五行季!五行物在四季中的生老病死循環,進一步根據五行物化原理製造出12支來表示一年四季,五行生死,五行運動,這時這個系統雛形就進一步的建立了。當干與支陽氣陰質陰陽互動結合在一起形成六十花甲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準確的標示每年每月每日每時的陰陽五行性質也是一件浩繁的工作,這就涉及五行後天的四時遞互運動,就要觀察天文星相,結合大地萬物天道規律以及與之相應的水木火土金的生死變化。這項系統工程的浩繁複雜,難度之大,就簡直不可想像,非具有絕對智慧淵深的民族絕不能辦到!!當干支結合納音產生後,準確的標示了年月日時刻,這時的陰陽五行系統才最終完成!干支結合產生的納音,其內涵必然具有很深的科學原理,它既涉及本真五行的生死,又涉及本真五行相對或遞互關聯五行狀態的大秘密,花甲之下的納音,就是相對五行物真實的生死狀況,或相對五行的性質,或者五行遞互關聯五行的性質!以洪範自然五行序六壬甲子序而言,納音始於木,以物成立而言六甲甲子,納音始於金。這裡據此認識作出推斷,甲子金是依據萬物生成的60花甲之始,甲是萬物之氣,子是地球五行運動時空水旺之時,金死之地、時,火土不絕於天地,萬物之氣沐浴之地,萬物降生得母成形之地,萬物在金死之地生,在金旺之地絕滅,所以甲子納音始於金,金死則物生,金旺則物死。金與木是相對的,故而甲子物生而金死,納音取金行與木行萬物相對。這正體現了五行生剋對立生死狀況,樸素而自然符合陰陽五行實際。

人的認識,首先是從身邊開始的,猶如嬰兒首先認識的是自己的父母。人類首先認識的必定是自己生存的地球,對蒼天的認識也必定是立足於地球的。上古時代沒有飛船,沒有太空梭,沒有現代化機械,當然不可能上天入地去認識五行,去看看天上的五星。後來的人們,因為不明白上古五行的來源,又因為五行應四時而生死,古聖觀天察地要記錄五行陰陽二氣的流行天地狀況,需要參照系,而地球運行與太陽月亮息息相關,其他行星星系亦對地球運行具有參照意義,時間一久,在口耳相傳中失去了參照系的原始意思,便生拉活扯的將五星與五行源流本質掛鉤。

我們研究《易》,對這個「易」字要有認識,易字由日月兩個字組成,日月的運轉,天地周流循環則為《易》,《易》不過是五行運動而已,認識五行陰陽,還要明白五行物化之理,五行物化無先後!五行運動就是天地的周流循環,時易,人易,如日月不變,是為不易變易簡易,不易者,天地不變;變易者,物是人非,正是,「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要明白,今月又何曾是一絲不變的古月;簡易者,道理簡單明了,大道至簡。那麼我們還能在五行外找到什麼與五行之屬不同的事物呢?故,水為自然界能生養萬物之屬;木為自然界一切有生命能量的物體;火為自然界一切具有明亮特點溫炙的熱能;土為自然界一切具有聚實承載植養藏容萬物的載體,金水木火賴之以依存歸化成象;金為自然界一切出於土別於土金屬之屬。天有運動變化的五氣水木火土金,地有生成老病死五行水木火土金。

通過對上古五行樸素的來源靜態分析認識,我們知道五行來源於上古人們身邊的事物,不是來源於什麼五星。那麼,五行究竟是不是就是這樣簡單呢?本書回答是,是的,就是這樣簡單,但是又絕不是如此簡單!但是你要運用這個系統認識,就要明白原則前提,五行運動天人一體觀。大道雖至簡,運用起來卻是紛繁複雜的。當五行質體賦予了陰陽二氣的概念後,賦予了生克遞互為用概念後,賦予了四時生死周流的概念後,賦予了陰陽互動概念後,賦予了扶抑制罰刑衝破害概念後,天道加於地道後,因陰陽五行運動變化不息,地道或應或不應天道,他就變得異常複雜,沒有一個人不感到頭痛!如果我們不明識其源,明至簡為體則至繁為用,至繁為體則至簡為用,則窮盡一生,或窮千百年仍將對陰陽五行不能瞭然而邪妄百出。

通過對五行來源以及現代物質認識的探究,我們最重要的是應當明白,五行獨木類人類有生命之萬物,至於土金水火,萬物所以存亡之數,又不可不深究其與萬物相宜之理。蓋物死而土金水火雖旺無益;土金水火死,而物亦無所相依相用!故五行重生死!說到土金水火生死,我們就要注意區分五行的特性,萬物的生死因生克介入故必然區別於土金水火簡單的四時遞互運動生死。

那麼陰陽五行探索研究與現代科學探索研究有多遠呢?本書回答是,不遠,一步之遙,惜幾千年來,偉大的《易》文明創造者後世的子孫不成器,不願意繼承老祖宗的探索精神,再進一步的去探索研究認識!而止步坐吃老祖宗關於天地自然的陰陽五行運轉系統認識,以簡明的陰陽五行總結認識的大自然系統。上古後的後世不但不再進取探索,而且連本質的認識都不能完整傳承,誠為萬古大憾事!

在天地自然五行的概括性系統認識中,生命,無疑屬於木行之屬,當你不滿足於木對生命的總括的時候,你可以深入的去研究探索生命的來源,生命物質來源,生命的物質構成,五行金水木火陰陽二氣如何得土歸化成物質生命體,生命的疾病治療,各類生命的組成差異等等。在現代來說,則為生命科學。因為人類生命對於疾病治療的需要,在陰陽五行理論指導的診療實踐中,中醫《黃帝內經》這部輝煌的著述產生了。

假如並及可以探索木金水火土的更進一步認識,則在陰陽五行思想與理論認識指導下,不知會有多少輝煌的文明成就產生。假如後世有智者深深的認識了陰陽五行之道,在道的指引下不滿足於自然陰陽五行系統的概括性運動之道的認識,去探索究底大道後面的萬道金光,其小無內,而走向了科學探索認知的前沿。那麼,今天的源於西方的現代科技文明必然就是中國人的專利了!可嘆!可惜!!陰陽五行系統是如此的完美,天干地支二十二字是如此簡單明了,卻能壟括了天地萬物廣博而紛繁複雜之大奧,能作為這個智慧淵深民族的後人,實在是值得驕傲而慶幸的事!

始祖盤古王明天地陰陽五行作干支甲子,伏羲查天地陰陽,明萬物生成之氣作八卦,女媧感經絡,探奇經八脈,神農氏捨身嘗百草,是多麼的具有探索研究實踐創新精神?在上古那個洪荒年代,不是盲目跳神請鬼,而是認識到鬼神俱在陰陽中天地中,客觀的認識天地陰陽五行自然。中國古人敬畏天敬畏地敬畏祖宗,上尊天大下尊地大中間尊人大,因為人得事還要人來辦;而不是上帝大。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宗教的黑暗,宗教最多只是統治者的統治工具,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如果說西方上帝最大,那麼中國就是唯物自然的五行陰陽最大,為何接後的數千年中國文明幾乎一潭死水?!這是值得每個中國人認真思考的!我們的社會人文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戰國後文化源流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或者尊聖極致而生統一思想,不容異見,異見既是離經叛道,要眾口一詞喊聖明,英明,萬歲,長此以往,磨去了華族英華秀氣?個性張揚思想獨特者,莫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就是他的社會命運??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轉載】《阿拉伯風光》
想懂鋼筋嗎?高手教你快速的讀懂鋼筋配筋圖--轉載
[轉載]天干十神表、支藏天干十神表
【轉載】以真心,贏得真誠;用珍惜,換取永恆。
[轉載]漂泊的易人

TAG:轉載 | 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