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三要(下)

第二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小乘不一定要發,大乘必須要發,它是進入大乘的第一步。過去漢傳佛教對於發菩提心不是非常重視,尤其是禪宗,因為禪宗是屬於「頓見」,一進去就要明心見性,真的明心見性以後,菩提心也就有了,所以不大講。藏傳佛教諸宗都把發菩提心作為最根本的,在一些比較嚴格的教派中,單是發菩提心這一行就要修十二年。按照一定的儀軌要修十二年,堅固以後才可以修其他的東西,這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菩提心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利益眾生」,因為這種誓願、這種心愿是成佛的種子。如果這一生沒有種下這種種子的話,不管你怎麼修,絕對不會有佛果,也不可能進入菩薩位。因為只有真實地發菩提心以後,才有可能進入菩薩位。

在漢傳佛教有世親菩薩的《發菩提心經論》,這部經論把怎麼發菩提心講得非常清楚。這個內容我就不具體講了。總之,要觀自己與眾生生死流轉的苦,觀六道眾生的苦。然後觀諸佛的功德,觀自性的功德。要反覆地想,諸佛當初也是跟我一樣的凡夫眾生,他發了菩提心最後能夠成佛,我要發了心最終也必然能夠成佛,必然像那些菩薩一樣,具有他們的功德,這樣反覆地思考、觀察,慢慢發起。

在藏傳佛教中,又有兩種印度傳來的發菩提心的方法,他們也都有一定的儀軌,照著儀軌反覆地觀察。無非也就是從觀察眾生的苦,從自己最親的人的苦觀起,然後推及到其他眾生。

這一行在大乘佛教中非常重要。《華嚴經》講: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就是初發菩提心的時候,這個人等於已經成佛了。《華嚴經》為什麼叫「華嚴」呢?因為蓮花是花果同時,它的蓮花與蓮蓬是一起長的。發菩提心的時候就等於已經成佛,正好就像蓮花開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你真實地發了菩提心以後,實際上你的心和你的行,跟佛的化身一樣,你乾的事情就是佛菩薩所乾的事情,想的就是佛菩薩所想的事情,而且這種種子,已經是佛的種子,就像小麥的種子,無論怎麼樣,放在哪裡,那都是小麥的種子,它不會變成大米的種子。真實發了菩提心,你心中佛的種子就已經堅固,已經形成了,無論什麼時候你的種子也都還在。你如果沒有修好,來世墮入地獄,然後再輪迴,但是你菩提心的種子在,必定在條件成熟的時候要發芽。如果沒有這個種子的話,即使你修成一個阿羅漢,自己出離生死,將來還是要到人間再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要比修禪定、斷煩惱、布施等重要地多。

因為發了菩提心以後,你整個的人生目標,整個精神狀態會發生一個質變,會從一個凡庸的小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變成一個具有「大心」的、勇猛精進的菩薩。雖然功德還沒有跟菩薩一樣,但是心是一樣的,精神境界已經提高了很多,提到非常高。這本身就是人生最高的一種享受了。我覺得我學佛最大的收穫就是發菩提心。因為我自己反思了一下,自己在學佛以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跟一般的小知識分子一樣,所想的不過就是將來怎樣出名,寫點文章發表,在學術界、文化圈確立一定的地位,順便多掙點兒稿費而已。這種人活著確實沒有什麼價值的,但是發菩提心以後就不一樣了,你的精神狀態就不一樣了。

我覺得在現代社會中,要修禪定,要很好地持戒,確實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菩薩戒,要一條一條的持下來是比較困難的。四禪八定,尤其是大乘的禪定,名目非常多,一百多種,甚至千種萬種都有,繁忙的現代人是不可能修成這些定的。因為一般的四禪八定在身體中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都是要在心中沒有任何牽掛,什麼事情也不幹,而且在男女方面一點慾望也沒有,這樣才可能進入四禪。現代人能具備這樣條件的是非常少的。所以佛當時在《優婆塞戒經》中,也不叫在家人修四禪八定,只讓他生活中修觀,在行住坐卧中用正見觀心。我也花了很長時間修禪定,修了多少年也進不去,也沒有什麼所得。而且越修煩惱越重,因為禪定沒有一點兒斷煩惱的作用,修的好可以壓服煩惱,煩惱是越壓服越強盛。而且修出禪定、氣功、修出神通以後,會增益我慢。本來你是沒什麼本事,成為一個大氣功師以後,能給別人治病,一下子就會驕傲起來。本來不貪財的人就會貪財,本來不貪色的人就因此貪色。所以漢藏兩地佛教諸宗的祖師都不主張學佛的人去追求神通,去追求四禪八定,都是強調要修能夠了脫生死的智慧,這是佛法的核心。四禪八定這些雖然不好修,但是有一樣東西在現代社會特別好修,那就是發菩提心。

為什麼呢?因為現代社會特別混亂,尤其是當前我們這個社會,眾生的煩惱、業障非常重,社會的黑暗現象非常多,眾生身心的毛病也非常多,東西方都是這樣,任何地方都是教你發菩提心的課堂。隨便翻開一個報紙,上面不是講今天誰把誰殺了,要麼就是搶劫、拐騙……這些事情在生活中到處都在發生。一個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應該透過這種現象發起改造眾生、改造社會的菩薩心愿。這是一個學佛的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儘管你不能改變,但是你有這種心愿改變的時候,總會發生一些作用。

發菩提心確實是非常好修,只要你隨時注意觀察社會、觀察人生,觀察你周圍的人,你自然會升起大悲心、同情心,和拯救他們、改造他們的心愿。現代人不是沒有時間學佛,很多人是有很多空餘時間的,但是他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吃喝、聚會、聊天、上網、打麻將上,一天到晚干那些無聊的、毫無利益的事情,那是非常可悲的。所以發菩提心這一行在現代社會最好修,修了以後,功德最大。真正真實發起的時候,那已經入了菩薩位,護法神肯定會來護持你,你不會請、不供養,他也會來護持你的。

菩提心分為願與行兩種。願菩提心的「願」要如理而發。如理就是要根據「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種理而發。要發可能做到的,不可能做到的,發了以後永遠也做不到,那是虛願。你看諸佛菩薩的願都是如理而發。比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的願、觀音菩薩的願。佛菩薩有很大的能力,但還是因緣和合。佛菩薩一廂情願就可以救度你。像阿彌陀佛發的願,你最低還是要念佛,至心十念念佛才可以往生。你要自己不念佛,別說一個阿彌陀佛,就是百億個佛也不能度你。沒辦法,因為這不如理。就是在佛果位上要度眾生,也還是要根據緣起,要跟眾生有緣。眾生的因與佛的緣,兩者要結合起來。

至於行菩提心就更重要了,行菩提心很具體地講就是要制定你這一生,或者目前一個階段,要為弘揚佛法、要為菩薩道很具體地做哪些事情。根據你自己的才能,你自己的條件。人的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但是菩提心都可以發的一樣大。任何人,即使沒有文化,也可以去開導,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自己周圍同樣沒有文化的人。可以把他誘導到行善的、學佛的道路上來。佛經中講,任何人都可以布施,就是窮到一個乞丐,身上只有一件破爛的衣服,還可以從衣服上抽下幾根線,遇到受傷的人給他包紮傷口。再窮的乞丐,吃剩下的飯,還可以布施給螞蟻,這是《優婆塞戒經》中講的。所以世上不存在有一個人們不能修、不能行的菩薩道。尤其現代社會到處都是道場,就要很具體地發一個願,依據我自己的能力,我今生要修菩薩道,要干哪些事情。這種願心,這種菩提心,最好是要根據諸佛菩薩的願發。要發最好要有一個莊嚴的儀式,寫成一個願文,很莊嚴地宣讀這個願文。這是我講的第二要。

第三要:信願

我講的第三要是「信願」,就是往生西方凈土的信願。漢傳佛教的人,多數都是修凈土法門。這是自唐代以來,諸宗的祖師共同總結出來的一條道路,大家都是這樣走的,而且越到後來修凈土的人越多。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呢?你學通了教理以後才可以明白。像印光大師在普陀山閉關看佛經,看了好幾十年以後才專門弘揚凈土。五十多歲以後,人家把他寫的文章拿到報紙上發表,大家才知道他。

這是歷代大德根據佛教的整個狀況所指出的一條學佛的道路。學佛的最終目的最後還是「了生脫死」,最低的是跳出三界的生死,跳出三界後,生死自在了,再不被生死系縛,才可以說你怎麼度人。但真正跳出三界、了脫生死這件事情是很不容易的。在佛住世的正法時代,有很多人的人聽到佛說法,在短期內就證到了阿羅漢果。據記載,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好幾千、甚至有好幾萬人證到果位,那時候證到阿羅漢果是相當容易的。在正法時期的印度,還是有很多證到阿羅漢果的人,但後來佛教慢慢衰落,眾生的根器越來越差。因為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人的煩惱是會積累的,越積累越多,自然修學佛法的人要即生證到阿羅漢果就越來越不容易。

漢傳佛教到現在傳了1800多年,在歷史上有史可查的即生能證到阿羅漢果的人,大概不上二十個,那麼長的時間不上二十個。我曾經碰見過廣東雲門寺的龍山法師,他是陳海量的弟弟,他修行很好,教理也很通達。我問他現代人有沒有可能證到果位?他說那是妄想。這話雖然說得有點兒絕對,但很客觀地看,即生證到聖果的人,就是在唐代也是很少的。像禪宗門下,六祖最傑出的弟子有四十八員,如果說四十八個都證到了果位,那也只有四十八個。其他禪師的門下一般只有一、二十個,最多的八十多個。一般都是好幾萬人跟著禪師學禪,真正能開悟的也只有那麼一些人。到近代以後,證到果位的人是有的,只是個別人而已,大部分人都是道前凡夫。就算證到初果也還有七生七死,在人天中再生死七次,這也只能保證他還會信佛,不會犯五戒,不會再墮落,還要受好多苦。所以說到來世再修,再了脫生死,對現代人來說尤其虛幻。來世你變成另外一個人,誰能保證你來世怎麼樣呢?

按照佛法來說,保證來世還能信佛,必須要修到四加行位。四加行中,「頂不墮惡趣」,到了頂位才能再不墮到三惡道中;修到暖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定中,一般在家人要修到「暖位」很不容易。所以,你自己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即生出離,還是應該藉助於佛的力量。因為佛就是修這個,他的工作就是幫助眾生,佛已經修成了,有很大的力量。佛經中講有很多凈土,但是只有西方凈土是有四十七部大乘經講到的,別的凈土只有一兩部經講。並且西方凈土是大家都不懷疑的《華嚴經》這部經也講到的。而且確實是有這回事,歷代一直到現在,各地往生的事例經常是有的。據統計,台灣這幾十年往生凈土的,比較確定的有四百多,大陸有二百多,這個統計是不完全的。就說這是一件比較現實的事情,而且修起來也不苦。只要真實信願、念佛、修凈業三福,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修到阿羅漢果,也還是要往生凈土,到那個地方上大學,修成度眾生所需要的本事。因為度眾生需要很多的禪定、三昧等,修成這些後再回到這個世界度眾生,所以《華嚴經》中,普賢菩薩是十地菩薩、等覺菩薩,他還是要往生西方凈土。藏傳佛教也是這樣,最後多數人還是求生凈土,尤其是寧瑪派,是讓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修學密宗實際上也是一樣的,最後有個歸宿。說到底信仰宗教,當然也要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但最根本還是解決死後一個究竟永恆的歸宿問題。

所以凈土實際上包含了整個佛教的精神。在很淺近、很明白的表達中都包括了,菩提心愿、出離生死等要求都可以通過凈土得到滿足。

修學凈土最重要的,不是念多少佛的問題,念佛是大乘佛教中一種修定的方法,像持名念佛、觀想念佛,這都是修定的方法。修定的目的不一樣,有的是想消滅罪障、有的是見到佛以後發神通、發禪定,並不是說念佛就一定能夠往生凈土。往生凈土主要取決於往生的信願,首先要信經中所講的確實無虛,確實有那麼一回事兒,深信不疑。稍微有點兒懷疑就不能往生,因為這樣就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合。

其次是要有願,這個願望要非常真切,任何時候都不忘記這個願,就像樹一直朝某一個方向長,一旦被風吹倒,就必然朝那個方向倒。你平時老是想著西方,臨死的時候也必然向著西方。這個願望要非常堅決,不因為其他的原因所動搖,不求到其他的凈土去,也不求升天,也不求再轉生到人中弘揚佛法。因為往生凈土最根本的目的還是將來再到人間來弘揚佛法,但是弘揚佛法要有那樣的福德、智慧,沒有這些福德、智慧的時候,連自己都度不了,何況能度別人呢?所以最好先到那個地方去上大學,有了學歷、學成本事以後再回來度眾生。

所以藕益大師講: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往生凈土的關鍵主要就是信願,這是根據阿彌陀佛本願中第十八願,在康僧會的譯本中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臨終十念求生,若不見佛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夏蓮居的彙集本中是這樣講,臨終只要十念念佛,就可以往生。因為阿彌陀佛發過這樣的願,這樣的願不實現,他不能成佛。既然他已經成佛了,那這個願必然能夠滿。根據康僧會譯本,任何時候至心十念,想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能夠往生。

根據《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願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當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為什麼是「若」呢?若就是好像、等於,比如說你現在發願的時候,就等於你現在往生了。為什麼等於現在往生呢?只要你發一個願,真正從內心深處發出一個願,我死後或者臨終時,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其他地方再怎麼好我不去。這時在西方凈土的蓮花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苞,這個蓮花苞就是你自己心識的一部分,你的菩提心、信願行的種子已經在那個地方了,就等於說你所謂的「靈魂」的一部分就已經在那裡了,所以說「若已生」。你其他的修行不過是讓那朵蓮花苞長大而已。所以命終往生那是必然的,念佛多少只能決定那個蓮花開得早晚或者開得大小。

日本的凈土真宗根據這個更進一步發揮。他認為如果工作忙的人,一天只要十念念佛,只要信願堅固,也可以往生。甚至像一些漁民、獵人,他沒有辦法持五戒,不殺生就沒辦法養活自己了。真宗認為只要信願堅固,照樣可以往生。(當然,凈土真宗發展到一定階段有偏激的傾向,在此需慎重抉擇)

如果正見、菩提心、信願這三者堅固的話,可以說你即生已跳出生死,不過是在這個人間暫時留著,修行大乘道而已。可以不必考慮修到最後能不能出離生死。這種信心是應該有的。因為你只要菩提心成就、信願成就,你即使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有業障沒有消除,神通沒證到,智慧沒有開,但是你臨終到西方去,在那裡學習,學成大菩薩以後再回來,那是必然的。那對人的精神也是一種非常大的安慰,這三種東西成就,我認為對現代人來說是不困難的,尤其後兩種非常容易。越是條件不好,越是貧窮,越是苦難多的人,修後兩種,更容易成就。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學佛的基礎
凈空法師:如何能夠做到至心信樂?--學佛網
一位佛弟子的學佛聽經、讀經摘記(待續)
不要告訴我,你念咒念了多少,磕頭磕了多少,修了多少多麼高深的法。你就告訴我,學佛讓你放下了什麼?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