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閑坐小窗讀周易——讀《易》札記

 

宋詩《暮春即事》: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其境界真是優雅閑適。「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看來,《易》是很耐咀嚼和把玩的。

   在基本讀通黑格爾的邏輯學和何新的泛演化邏輯之後來看《易》,覺得有一些自己的體會。因此,作此札記,一是促進自己對《易》的學習;二是想力求運用自己所習得的一些西方哲學、現代哲學來比較、理解、貫通《易》哲學,我覺得東西方哲學是相通的,我朦朧感到,近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一切主要內容,在《易》中都有種子和萌芽,如理性哲學、非理性哲學,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道德哲學等等。這值得我們去探究;三是結合學習歷史和現代自然科學的新發展的哲學涵義來理解古老的《易》。如果循著這三點努力,我的札記也許會有一些新的視角和新的體會,泛出幾朵新的浪花。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打算邊學習、邊寫,一則札記圍繞一個主題。

關於易經產生的時代和情況

《周易》的源指《易經》和《易傳》;《周易》的流指歷代易學論著。

《漢書 藝文志》談到伏羲、周文王、孔子對《易經》的貢獻。這可視為《周易》產生、發展的三個重大階段。孔子以下的解說和注釋,就總體而言,大概再也沒有超越於孔子的了。

一般認為伏羲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後天八卦。伏羲氏相傳是距今6500年前石器時代的一支氏族,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遠祖。《繫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裡的包犧氏即伏羲氏。這段話說明了伏羲氏始創八卦,以及創製八卦的目的。創製這套符號系統,目的是認識、把握乃至預測周圍的自然界及其變化,以抽象的符號系統來認識和把握自然,而超越於偶然的現象。這是多麼地偉大!「神明之德」、「萬物之情」顯然已是形而上了。今天我們應從這類符號系統具有本體的性質的高度來看待和理解它。《繫辭下》接著又分別敘述了伏羲氏之後歷經神農氏、黃帝、堯、舜八卦的應用。

 到了周文王,又是一個大發展,文王拘而演周易,最早的易經由此誕生。《史記》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史記》P18)這以後,由周易64卦算卦的方法流傳開來,熱潮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占卦、卜筮成為文人士大夫的常事,「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到了孔子,又是一個大發展。馬王堆帛書《易傳》談到孔子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孔子這樣如此好《易》,大概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他是真正把《易》融會貫通了,而且是帶著他的豐富的人生體驗、政治經驗、歷史知識、廣博學識。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十翼」對《易》作了深刻的闡釋。孔子的闡釋,真可謂字字珠璣。通過孔子的闡釋,《易》由形式上的變算卦書而變為為哲學書,由神道設教之書而為人文化成的倫理之書。這是孔子的偉大貢獻。

《易經》當成書於周初。關於易經產生的時代背景,《繫辭下》是這樣發問的:「《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問道:「《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之所以採取發問的形式,我想是孔子對《易經》的產生的時間和背景作一個大體的推測和判斷。從《史記》中記載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事迹來看,他們已深諳《易》中所提示的政治智慧了。例如:「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史記》P15)當八百諸侯會盟津時,諸侯皆曰:「紂可伐矣。」而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在又過了兩年之後,紂昏亂暴虐滋甚,挖了比乾的心以後,武王才認為時機成熟,開始伐紂。可見文王、武王行事都十分善於積蓄力量,把握時機。而這正是《易》理之所然啊!。

關於對易經的總看法:

我理解,易經是最大的邏輯,是關乎天、地、人最根本規律的邏輯。占筮即預測,預測即邏輯推演。易經從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主觀思辨邏輯,它模擬、反映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等客體運行之本體邏輯。研究和反映的是天道、地道、人道。人們對易經樂此不疲,原因蓋在於此;先人之偉大,蓋在於此;孔子讀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以致緯編三絕,原因蓋在於此。對比西方哲學,易理很似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是形而上者,是道。「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說卦》),你看,一個乾字,竟代表了那麼多的事物,這不是形而上又是什麼?每一卦都是如此。(見《說卦》)「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繫辭上》)乾坤是實體,易在其中,是精神、是規律,是道。何新說:《易經》「是一個隱藏在神秘符號和晦澀詞句下的形而上學體系。」。(何新《天行健:易經新考》p51)他又說:李約瑟說《易經》是一個含義豐富的「概念庫」,其說是頗有見地的。(何新《天行健:易經新考》p51)

  以黑格爾的哲學、邏輯學觀點、方法來看孔子所作的《序卦》,真是精彩至極!這簡直就是濃縮的《小邏輯》!亦可視為研究《易經》各卦之間邏輯關係的學術論文。而孔子這篇上千字的學術論文何其精彩!在這短短的千字文里,孔子演繹了64卦之順序。卦者,概念也。64卦,亦即64個形而上的概念也,這些概念,它們是自在自為地運動著的,逐一向前推演,互相轉化,辯證運動,充滿了辯證法,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可謂盡在其中,黑格爾的邏輯學的全部思想可謂盡在其中。《雜卦》則是一篇數百字的短文,又從另一角度釋卦,闡釋了64卦中兩兩相對的對立統一辯證關係。例如:「乾剛坤柔」,「否、泰,反其類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不僅卦與卦之間是一個邏輯推演關係,每一卦內的各爻,也是一個演化、變動的關係。各爻之間是一個歷時性的演化關係。「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繫辭》下)有時一個人的人生,就可以看做六爻。初爻難知,是個潛在,然後成長、經歷。如用何新泛演化邏輯、歷史概念類集的理論來理解,各卦、各爻都可以理解為一個個的歷史概念類集。例如乾卦中的七爻(每卦六爻,唯乾、坤兩卦七爻),就是一個典型的歷史概念類集: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用孔子的理解來說,這反映了一個大人物或一個君子典型的成長、變化過程。你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嗎?對此,以後將專寫一則札記闡述。

 總之,誦讀、體會和玩味《繫辭》、《說卦》、《序卦》、《雜卦》等篇章吧,可以說,在《易經》和孔子的闡釋中,其哲學和邏輯思辨的深度,早於二千多年前,就已完全達到西哲黑格爾的水平了。 

關於太極的理解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繫辭上)北宋周敦頤有《太極圖說》,云: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也。周敦頤的宇宙演化模式: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清朝劉雲亢說:「無極者,陰陽未判,動靜未分,指混沌而言。」(見周子全書)卷十五)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也確實證明在大爆炸後有一個「粒子湯」的宇宙混沌狀態。現代一些易經研究者也認為無極是太極的本質特徵。

《周易》的宇宙演化模式:太極——兩儀(乾坤,亦陰陽)——四象(四季)——八卦——64卦(包括384爻)——萬物。這些與西哲黑格爾的邏輯學起點和展開有驚人的契合。看過黑格爾的邏輯學,特別是其中的「有論」(或稱「存在論」),對太極這個概念就較好理解了。這個太極,既是太極,又是無極。所謂「太極本無極」。南宋楊萬里解太極云:蓋太極者,一氣之初也。陰陽不測,至幽至神,無儀無像,太極是也。黑格爾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有」與「無」的統一,同一,「有」即是「無」,「無」也就是「有」。絕對的有也就是絕對的無。這與易經中的太極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這些也說明東西方哲學並無本質的不同。中外的哲人,他們都思考了宇宙起源這些最根本、最本原的問題。哲人在思考這個世界的最初起點時,必然產生這樣一個悖論:這個世界應當有一個起點,那時如果是「有」,那麼在這個「有」之前還會有「有」,這樣就非把它追溯到「無」不可。但這個起點追溯到「無」也講不通,從「無」中又怎麼生出了「有」呢?這不是「無中生有」嗎?這個宇宙起點就是要通過悖論才能理解。這個有與無的統一在黑格爾那裡叫「變易」,在中國古代哲學裡就叫做「太極」。所謂太極本無極,無極亦太極也。這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同屬一類悖論。而只有通過悖論才能理解。 今天,太極(無極)、黑格爾的「有」(「無」)已完全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所揭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來加以詮釋。

太極(無極)、有(無)分別是《易》、《小邏輯》的邏輯起點,同時也正是宇宙的歷史起點。由此我覺得,東西方哲學對宇宙本體的認知和探討是有共同之處的,只是所使用的概念和所採用的形式不同而已。(可參見我的另一文《 論黑格爾邏輯學開端與宇宙開端的統一》)。

關於陰陽之道

   遙想人類之初,有人類,就有男女之事,人類必然觀察自身,觀察男之陽,女之陰,進而產生一種生殖崇拜;人類又是生活在自然之中,天地萬物,日月交替,風雲雷電,從而也必然產生種種自然崇拜,如太陽神崇拜。所以,世界各地和各民族的先祖基本上都存在著生殖崇拜和太陽神等自然崇拜,因為這是與人類生存最為密切相關的。這些已為古往今來的研究和近現代國內外的諸多考古發現所證明。這也證明東西方文明是共通的。儘管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故有雅思貝爾斯「軸心時代」之說;何新著《諸神的起源》就專有一章,論述「生殖神崇拜與陰陽哲學的起源」;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所著《中國古代房內考》一書也對易經中的陰陽概念和性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敘述和討論。)

再進而,觀察自然與觀察人自身又會很自然地相互啟迪,相互貫通,可以看到,我們的先祖即已開始尋找男女交感和天地交感的共性。雲行雨施則萬物滋生,百草豐茂,因而大自然也被賦予了「乾陽」與「坤陰」的性別。而反轉來,人類的兩性之事在華夏的語彙中也就被稱之為「雲雨」。事起則稱之為「雲行雨施」,事畢則稱之為「雲收雨歇」或「雲消雨散」。如此等等,先人對性愛的用語竟是如此優雅和浪漫。倪志雲著《美術考古與美術史研究文集》中的「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觀念內涵與《周易》陰陽哲學的思想淵源」亦闡發了這一思想。他指出:「《周易》的哲學,由人類男女構精生育子息的經驗,進而聯想認為天地之間也是由於陰陽合氣、行雲施雨(即天地的交媾)才帶來草木蕃息及萬類生機。」他的結論是:「在大約4500年前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存在著原始的陰陽和合的有機自然觀念。這種原始的文化觀念,正是《周易》哲學思想的淵源。

在《周易》中,充滿了這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和對人本身的認識。「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則觀象於天, 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陰陽最初應是指男女之事,「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易經·繫辭上傳》)「百姓日用而不知」。只是聖哲對其進行了形而上的思考,並在天地之間進行了推而廣之,因而上升為一個廣泛的哲學範疇,成為《周易》的一個重要理論支柱,「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是《易》的最基本的、起始的規定,因而也是貫徹《易》的始終的規定,以哲學的觀點看,那凡是最初的規定,都無不被以後的一切發展包含在自身中。在易經中,陰陽的規定也是如此。《莊子》天下篇稱「《易》以道陰陽」。朱熹說:「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皆是陰陽之理。」(《朱子語類》易經中的卦、爻皆分陰陽。不僅如此,而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少陰」、「少陽」等量化指標。陰陽如與二進位數學相對應,就是1和0. 乾、坤兩卦則是易經之門戶。是易經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起點。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易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易經·序卦傳》)還可以舉出很多,此不一一。

孔子治《易》與所作十翼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第七)可見孔子對易經的評價之高,學習和掌握了易經,可以使他不犯大錯誤。又據馬王堆帛書《要篇》:「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可以推想,孔子這樣做,會有若干年的時間,他是把《易》徹底地消化和貫通了。

孔子如此好《易》,當然不會沒有成果,現在學界的共識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共同作了《十翼》,翼者,翅膀也。意思是把易經比作本體,即卦、爻辭部分。十翼是對易經本體的卦爻辭進行理解、解釋和發揮的十個方面。有了十翼,易經展翅高飛,傳之久遠了。具體來說有:《彖》和《象》,其中分別分為上、下,是依64卦而分的(前30卦稱為上經,後34卦稱為下經。這算四翼了。還有《繫辭》,又分為上下,這又是兩翼。還剩下的四翼就是《文言》、《說卦》、《序卦》、《雜卦》。這些加起來正好是十翼。這十翼通常又稱為《易傳》。我們現在所說的《周易》,實際上就包含了本體的易經和易傳這兩部分。例如中華書局2009年版的《四書五經》中的周易部分就包含了這兩部分的內容。又如三晉出版社2008年二版的《周易》也包含了這兩部分的內容。台灣學者傅佩榮,也是這樣來談易經的。可見這樣做,已是學界的共識。

這十翼可以說是孔子及其弟子對《易經》本體反覆研習、消化、貫通、升華的結果,是對《易》的哲學闡發,是易理的精華。可謂流傳千古,光華四射。讀之亦是含英咀華,亦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其中《彖》是用來解釋卦辭,說明一卦之卦名、卦象和卦義的,是對卦的總論。又稱彖辭、彖傳。《象》是用來說明卦、爻的象徵意義的,包括對君子、人生的啟示意義。又稱象辭、象傳。現在印製的易經文本,彖辭、象辭,就直接跟附在卦、爻的後面,與易經合為一體。《文言》即文飾乾、坤兩卦之言,是對乾、坤兩卦卦、爻的闡釋和發揮。跟附在乾、坤兩卦的卦、爻後面。其他各卦都沒有。足見乾、坤兩卦的重要。《繫辭》是從自然、人生、社會、歷史哲學的高度對易經總體的闡釋和發揮,亦是極其精美的文章。《說卦》的主旨是詮釋八卦,是對八卦的詳細解讀。一一解讀了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因為這八卦是最基本的。《序卦》則解讀了64卦的順序,可視為研究易經各卦邏輯順序的學術論文。孔子的這篇學術論文何其精彩!從天地(即乾坤)兩卦開始,一直推演到最後一卦「未濟」。這種推演是事物自身的自然的和必然的運動,是自在自為的辨證運動。在這裡我們看到,64卦不是彼此孤立的,以黑格爾思辨邏輯或何新泛演化邏輯(或歷史概念類集)的觀點看,64卦就是64個概念,這64個概念是內在聯繫的,相互演化過度的,呈現出一個流動的狀態。而現實世界不正是一個流變的狀態嗎?!這簡直就是濃縮的黑格爾的《邏輯學》或《小邏輯》,已包含了二千多年後的黑格爾的邏輯學的全部重要思想。令人感慨我們先人和中華文化的偉大。閱讀此文,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我們通常所說的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規律都已盡在其中了。《雜卦》一篇短文,僅300餘字,則是從另一視覺來釋讀64卦,即從對立統一、兩兩相對的角度來闡釋64卦。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所作《十翼》,或稱《易傳》,其內容精彩紛呈,從多層次、多角度對易經本體進行了哲理性的闡釋和發揮,構成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統一體,使易經羽翼豐滿,展翅飛翔起來了!

乾卦中關於龍的演化邏輯

   乾卦為易經開首之卦,因此是十分重要的一卦。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精彩的一卦。當年,孔子亦通過彖、象辭和較大篇幅的《乾文言》細加闡釋和發揮。我們今天常常引用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出自孔子闡釋此卦的象辭。

   在此卦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六爻均以龍為象,由初爻到上爻,有潛、見、惕、躍、飛、亢六種狀態。對這六種狀態,孔子亦作了反覆闡釋和發揮。足見其對此卦的重視。

如運用何新提出的歷史概念類集或稱泛演化邏輯的理論來加以分析,這也就是一個以時間為序的關於龍的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概念類集,即:潛龍勿用——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龍的演化過程,孔子也把它解讀為大人或君子的成長、作為、變化的過程。先是潛龍,然後是現身之龍,接著又經歷了終日乾乾之龍和或躍在淵之龍兩個階段,接下來就一飛衝天了,成了翱翔於上天之龍,最後成了亢龍。這一組概念的邏輯演化,可謂深刻無比。是對歷史現象和人生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很多可以稱之為「龍」的帝王或大人物的人生軌跡。例如國外之拿破崙,中國歷史上的一些著名帝王。即使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亦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人生成長的影子,啟迪我們善於認識自我,注意把握好人生的各個階段。

   孔子對這一卦亦十分重視,專門作《乾文言》細加闡釋,對「龍」的各個發展變化階段都有精闢評點,可謂精彩至極。例如在「終日乾乾」和「或躍在淵」階段,強調君子「進德修業」,「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可進可退,以待其時。這是一個積累和磨礪的階段。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時,不正是這樣一個「潛龍勿用」或終日乾乾」的階段嗎?而一旦飛龍在天,則大有作為,「聖人作而萬物睹。」而應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一句話,就是要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就是要按照時代的要求,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亢龍有悔」。「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這又是多麼需要我們警惕的啊! 

       六爻的共性特點

   在易經中,各卦代表不同的事物,當然它們也是互相聯繫互相轉化的,前面所提到的《序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一卦之中的各爻,則說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所謂「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繫辭下)而這六爻的各自特點和關係,也有共同規律可循。《繫辭下》云:「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繫辭下)

    《繫辭下》中所說的這幾段話,說的就是這六爻的各自特點和相互關係以及變化規律。初爻,也就是事物發展的初始階段,這時一般還是一個潛在階段,往往具有著多種發展可能性,今後會發展、變化成什麼樣,還看不太清楚。故曰「其初難知」。而發展到最後,到了上爻,一切都呈現出來了,就是「其上易知」了。二爻時多美譽,三爻時多兇險,四爻時要持慎懼之心,五爻時要建功立業,大展宏圖,最後到上爻時,則又面臨著轉折了。

   我們以此對照來看乾卦中的以上六爻:(初爻)潛龍勿用——(二爻)見龍在田——(三爻)終日乾乾——(四爻)或躍在淵——(五爻)飛龍在天——(上爻)亢龍有悔。正是「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多功。孔子探析和概括得多麼好啊!真是妙哉!周易!推而廣之,一個完整的人生,不常常也正是這樣起伏跌宕嗎?!

這種規律不僅適應於本卦的六爻,而且適用於各卦的六爻。不信,你試試!當然,這只是一個大概的規律,不可過於拘泥。注意一下孔子在繫辭中的措詞: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多功,之間都有一個「多」字,就可以理解,只是講的大多數的情況。

卦序

   周易看似占筮之書,其實不然,而是充滿了邏輯理性主義。看《序卦》一篇,感到它似一個泛演化邏輯體系,演化著天、地、人的秩序。各卦之間可謂自在自為地演化著。「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物之始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你看,這「乾——坤——屯——蒙——需」幾卦的演化不正反映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演化嗎?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這說的不就是從自然向人類社會的演化過程嗎?

   又如「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言「泰——否——同人——大有」幾卦之演變)「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這裡說的是「蹇——解——損——益」幾卦的演變。「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言「萃——升——困——井——革——鼎」諸卦之演變。這些反映的不正是事物、人生、社會起伏、沉浮、演化的辨證邏輯規律嗎?先人的眼光是多麼睿智和洞達啊!

微言大義

   易經常常是通過象徵來表達深刻的內涵。「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因此,看易經,不容易一下子看清其中的含義。看一看孔子的理解和發揮對我們讀懂易經是有幫助的。就整體來說,孔子和弟子所作的十翼即易傳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對易經本經的理解和發揮。這裡試看幾個具體的例子:

   其一:「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其大意是:「母鶴在山陰處鳴叫,其子在遠處和應。我有好酒,願與你同飲。」孔子引申說「君子居家中,發表了好的言論,千里之外的人都會響應,何況近在你身邊的人呢?如果講了不好的言論,則千里之外的人都會反對,何況你身邊的人呢?言論雖出於你自身,但那是要加乎民眾的。行為雖發生在近處,但遠處也是能知道的。所以言行對於君子來說,就好比是門樞和弩機那樣的重要啊!樞機發起,關係到一身之榮辱。言行,是君子用以驚動天地的,能不慎重嗎?!你看,孔子從鳴鶴的呼叫和吟唱,其子與之的和應,競引申出了這樣一大篇君子要謹慎言行的大道理。孔子在很多地方都提到君子要慎於言行,可見孔子把一個人的言行是看得很重很重的啊!

    其二: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這段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是說背負重物是小人物乾的事,乘坐馬車只有君子才行。而你又負重物又坐馬車就不正常了。一看就知道你沒有保護自己的實力,自然就會招來強盜了。如果君上怠慢政事,臣下橫暴虐民,國事必然一團糟,強盜也就會來侵伐了。對財物輕慢收藏會引來盜賊,女人打扮的過於妖冶則會招來淫徒。所以易經說:「負且乘,致寇至。」強盜是因為自己處事不當而招來的啊!想起小說《紅岩》上的一個情節:地下黨甫志高,他是西裝革履,穿著皮鞋,但卻扛著個大皮箱,這不就是易經上所說的「負且乘」嗎?後來他果然「致寇至」,被特務懷疑而被捕了。

   其三:易曰:「困於石, 據於蒺藜, 入於其宮, 不見其妻, 凶。 」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你看,孔子發揮得多麼好啊!不該受困而受困,不該據有的而去據有,那你的名聲就會受到羞辱,你的人身也就會有危險,你的死期也就要到了,你哪裡還能見到妻子呢?對照對照現在的一些貪官和腐敗分子吧,幾千年前易經中的這些爻辭和孔子的引申發揮,簡直就是在對他們說的啊!「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其妻可得見邪?」身敗名裂,家破人亡,這就是他們必然的下場啊!

其四: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你看,易經上簡單的一句話,孔子就從中發揮概括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辦成一件事的四個要素:目標對象、辦事的主體人、辦事所使用的工具器、辦事的時機。孔子的這些話告訴我們,準備好器具在適當的時機行動就能無往而不利。哦,讓我們平時多做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準備吧!

   以上幾例可以看出,孔子的發揮何其精彩,從微言中引出大義。

字字珠璣

   易經和易傳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已成為傳世的格言和警句,可謂,意蘊無窮。這裡不妨信手拈來,共同賞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人們最常引用的,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精神。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當年梁啟超從中提煉的。

   「履霜,堅冰至。」這也是個名句,後人常常引用,記得《資治通鑒》中就加以引用和發揮過。它告訴我們事物的發生都會有一個先兆和過程,而非一日之功。所以孔子也很看重這句坤卦中的爻辭。他在《坤文言》中發揮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謙卦中有「勞謙君子,有終吉。」「謙謙君子」一詞亦出於此卦中。曾國藩也是個喜好易經者,對此可謂身體力行,他在遺書中課兒孫四條,其中一條就是「習勞」,強調要能吃苦耐勞。他的晚年,應當說也算是「終吉」的吧。當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他也是很抑鬱的。安徽作家趙焰所著《晚清有個曾國藩》一書,覺得寫得甚好,給我們再現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真實的曾國藩。

   賁卦中的彖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一詞的最早出處。益卦中有:「損上益下,民說無疆。」意思是減損於上而增益於下,於是民眾的欣悅不可限量。哦哦,這簡直就是說的現在我們要實行的和諧社會,中央財政多拿些錢來辦民生工程啊!益卦中還有「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革卦中有「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大概是「革命」一詞的最早出處吧!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保守,看來並非如此啊!而且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革命,也說得多好啊,「順乎天而應乎人」。

    震卦有:「君子以恐懼修省」。這是說工作、做事要常存敬畏之心。每臨大事有靜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故曾國藩強調「主敬」。艮卦有「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實際上整個易經64卦384爻,就可以看作一套在時間之流中運動變化的概念體系,告訴你在這個時間之流里應如何生活,如何行動,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豐卦有「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是說:太陽到了正午就會逐漸偏西,月亮圓了以後就會逐漸虧缺。天地的盈虛是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啊!人也是這樣啊!鬼神也是這樣啊!故古人有「花未全開月未圓」一語頗值玩味和體會。「花未全開月未圓」可謂持盈保泰的一個最好狀態。虎視眈眈」一詞,出自頤卦。「突如其來」一詞出自離卦。既濟卦有「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這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要防患於未然啊!

   而《繫辭》中的警句、格言、妙語更是比比皆是。如「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又如「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這大概是最早的性描述之一吧,其對陽剛和陰柔的概括多麼精闢、簡練。還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此等等,此不一一。

君子之道

    孔子十分重視易經中的人生哲學。故而在十翼或稱易傳中多有發揮。在為很多卦所作的象辭中都有君子應如何如何的句子。堪稱,人生之道。這裡依卦序輯錄如下,以薈萃之,理解之。這些與《論語》中的這類論述相互輝映,蔚為大觀,堪稱人生箴言。

   乾卦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君子進德修業……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曾國藩在家書中常訓勉子弟云:「進德修業在己,功名富貴在天」。坤卦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梁啟超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題為清華大學校訓。今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成為我們所倡導的一種民族精神。

   屯卦:「雲雷屯,君子以經綸」。是說於天造草昧、事業初創之際,君子應殫精竭慮,努力構造、經營。需卦:「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想一想小雨潤物如酥的狀態吧,君子也是需要通過合理的飲食來滋補和強壯自身的。訟卦:「君子以作事謀始」。君子在辦事一開始就注意謀劃,可以減少以後的衝突和糾紛。英文將訟卦翻譯為conflict.師卦:「君子以容民畜眾」。君子的胸懷是應該很大、很能包容的喲!小畜卦:「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微風行天,微畜待發。君子應當努力學習和修養,有所積累,方能待時施用啊!履卦:「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泰卦:「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否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同人卦:「君子以類族辯物」。大有卦:「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謙卦:「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高山低藏在地中,象徵謙虛。君子引取多餘去補益不足,權衡事物而加以平衡。又有「勞謙君子,有終吉」。「勞謙君子,萬民服也」。隨卦:「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是說君子隨著作息規律,到了晚上入室休息。引申為君子凡事追隨於適宜的時機。「隨時之意大矣哉!」蠱卦:「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意思是當蠱亂之世,君子應振奮民心,培育民德。臨卦:「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賁卦:「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剝卦:「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大畜卦:「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者,大蓄聚也,君子多學習和積累些歷史知識、經驗,他的道德和能力是會增強的啊!

    頤卦:「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何新從聞一多訓,頤訓齒。頤卦外實中虛,正為口像,下卦震為動,上卦艮為止,一動一止,一開一合,如人之口。頤卦,有頤養之意。(參見何新易經新考)俗話說,飯從口入,禍從口出。故孔子引申出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也。大過卦:「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坎卦:「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咸卦:「山下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遁卦:「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大壯卦:「君子以非禮弗履」。晉卦:「君子以自昭明德」。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家人卦:「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睽卦:「君子以同而異」。蹇卦:「君子以反身修德」。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損卦:「君子以懲忿窒欲」。益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夬卦:「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升卦:「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困卦:「君子以致命遂志」。井卦:「君子以勞民勸相」。革卦:「君子以治歷明時」。鼎卦:「君子以恐懼修省」。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漸卦:「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歸妹卦:「君子以永終知敝」。豐卦:「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旅卦:「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巽卦:「君子以申命行事」。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節卦:「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中孚卦:「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是說君子應以誠信之德審議獄事而寬緩死刑。

    小過卦:「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山上雷聲隆隆,是提醒我們行為要恭敬,辦喪事要悲哀,用度要節儉啊!既濟卦:「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未濟卦:「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你看,這一對說得多好啊!水在火上,自然可以滅火,由此想到思患而預防之,如常備水以防火災。而如火在水上呢,則不能滅火,由此則引申出了君子到了哪裡,都應注意觀察環境,看看不同事物的所在,而有所審度。就如同我們住進了賓館,要看看安全通道在哪裡。

   以上種種君子之道,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系統的做人做事之道。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這些君子之道,在《繫辭》中也有大量闡發。聯想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談到的人格的完善和培養有異曲同工之妙。

《周易》中的性

   在人類的早期生活中,人類觀察自身,觀察自身所生活於其中的自然環境,應當是很自然的事。觀察自身,男女交合,生生不息。觀察自然,風雨雷電,則似天地交合,萬物繁衍。「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易·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易·歸妹)「天地絪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見繫辭下)男女、天地、乾坤、陰陽等概念皆由此而生。這些概念是人類觀察自身、觀察自然的產物。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故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見繫辭下)由男女而引申出陰陽,陰陽概念由此產生。

   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說:「八卦的根底我們可以鮮明地看出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遺。畫一畫以象男根,分而二以象女陰。所以由此而演出男女、父母、陰陽、剛柔、天地的觀念」。當代著名學者何新在其《天行健:易經新考》中對此亦有明確而詳盡的解讀(見該書P36,59—61)他贊同郭沫若的觀點,認為「乾陽之象徵符號「——」及坤陰之象徵符號「— —」,初始意義,均確為模擬男性及女性生殖器的象徵符號。同時何新還認為八卦與外婚製圖騰分族組織有關。對一些卦爻的解讀,何新也認為與性有關。例如屯卦,何新言「此卦乃婚媾之卦」,反映了古代的劫掠婚俗。「團團轉啊,縱馬奔旋。不是盜匪,是來求配偶。」「騎馬賓士,欲求婚配。去吧,很吉祥,無不利!」(《天行健:易經新考》P83—90)何新據此所譯的爻辭,讓我想起魯本斯的名畫《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所反映的即是這樣一種「愛情的暴力」。咸卦,乃性前戲也。何新以訓詁解咸為感、為銜、為親、為吻也。解咸卦為:「本卦辭乃描寫交感及調情(性前戲)的全過程。」並錄馬王堆帛書中所載性戲方法和過程。此亦可參讀莫里斯著的人類學著作《人類行為觀察》中的「性信號」一節。巽卦,「此性交之卦也。」認為巽字「本義千古失解,乃像二人仆伏性交之形。」 (《天行健:易經新考》P365)艮卦何新解為「本卦似為挑選女奴之卦。」(同上P335)比較起來,何新的這些解釋,較之其他一些解釋,似更貼切一些。

   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本房中術專著名為《天下至道談》,這裡的天下至道,實際上談的是房中術,但房中術可以引申出陰陽之道,而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陰陽之道倒是可以視為天下之至道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解釋說,漢代社會非常開放,不恥於談「性」,而且人們把房中術看作養生的一種方式,所以才會流行這類書籍。故《周易》中乾坤兩卦的內容,以及咸卦、艮卦卦等內容均可與馬王堆帛書中的《天下至道談》相互參讀。這樣解讀顯然較其他解讀更為合理,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亦可迎刃而解。

《周易》與軸心時代

   德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雅斯貝爾斯有一個很著名的命題——「軸心時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軸心時代」發生的地區大概是在北緯30度上下,就是北緯25度至35度區間。「最不平常的事件集中在這一時期。在中國,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躍,中國所有的哲學流派,包括墨子、莊子、列子和諸子百家,都出現了。印度出現了《奧義書》和佛陀,探究了一直到懷疑主義、唯物主義、詭辯派和虛無主義的全部範圍的哲學可能性」。希臘也是賢哲如雲,自不待說。

   這個時期的這些人類的偉大精神導師,實際上思考了人類所有重大問題,所有哲學的基本問題,如思維與存在,有與無,同一與差異,質與量,大與小,一與多,名與實,詮與遮,等等。在他們的哲學思考中,可以發現自那時以來所有哲學思潮、哲學流派的種子。這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是人類終極關懷的覺醒期。它探究人類的全部活動,賦予歷史以新的意義。在那個時期,中國、印度和希臘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互無思想交流,但其意識的覺醒和文化的創造卻驚人的相通。《周易》、《老子》、《論語》、《莊子》等就是那個時代中華民族貢獻給這個這個世界的最輝煌的作品。包含了對宇宙、對人生最深刻、最終極的思考。媲美於那個時代的希臘、印度經典而毫不遜色,光耀千秋。尤其是《周易》,可以稱之為那個時代思想皇冠上的最璀璨的寶石。「夫易廣矣大矣!」(繫辭上)「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繫辭下)

    在《周易》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中國的賢哲「從精神上將自己和整個宇宙進行對比。他在自身內部發現了將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願」。(《歷史的起源和目標》P10)看一看和體會一下易經中的乾坤兩卦和相關的彖、象辭和繫辭吧,不正是這樣嗎!「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知道。」「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繫辭上)

    軸心期的精神成果是如此偉大,以至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軸心時代的先哲們是怎麼說的。「直至今日,人類一直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自那以後,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的蘇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對這一開端的復歸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不斷發生的事情。」雅氏的這個思想十分重要,它說明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任何一個進步和飛躍都不可能完全拋棄傳統。當代著名學者何新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經認識到這一點。他對抗當時以《河殤》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論。警示大家注意當時流行的激進反傳統主義、反價值、反理性、反文明的虛無主義思潮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的破壞性作用。提出「中國人有必要回溯民族文化的深厚傳統,需要立足於傳統的深厚根基上,尋求向現代化作創造性轉化的契機和條件。」提出應當重新認識和闡釋傳統,並在這種闡釋中,重建中國人對於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尊嚴感和自信心。何新的這個話說得非常好。他告訴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不能丟,同時,也必須作創造性的轉化,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要求,吸收新的東西,進行新的闡釋。

    有意思的是,當代雅思貝爾斯和何新的這些復興必須回溯優秀傳統的思想,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經有了類似的表述。「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周易》序卦傳)。「進必有所歸」,「得其所歸者必大」。體會體會吧,今天,我們實際上正在遵循此道,去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還要提及一下的是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所提出的軸心時代理論,因其突破了長期來的西方中心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到西方學術界的冷遇。進入新世紀後在我國學術界受到關注。但雅氏的這本書在我國還是1989年由華夏出版社出版的,現在已很難買到了。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有再版。而這本書對於我們重新思考和認識東西方哲學的異同是會有啟發的。

《周易》中的時與位

   時者,時間也。位者,所處空間位置也,亦可理解為所處之格局也,或借用物理學中之名詞,「場」也。尤其對於人生,你處於什麼時代,什麼時間,什麼發展階段,處於什麼位置和格局,你幹什麼事情,如何有所作為,顯然是十分重要的。在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在什麼位置幹什麼事。而這時間又是流動的,位置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又需不斷調整。

   易經中的64卦和386爻就可以看作一個不斷流動和變化的時間和位置序列,就比擬有以上的種種意思。64卦是在時間序列和空間中運動的,每卦中的六爻也是在時空中運動的。「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繫辭下)「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 其上易知,本末也。」「二與四 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 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 其剛勝耶?」(繫辭下)人生與之相對應,也是在時空中運動的。自然有順有逆,有吉有凶,有泰有否。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 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可見,對於變化,我們不必過於思慮。但把握變化的規律,對於人生來說又是非常重要的。夫大人者,與四時合其序。「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繫辭上)就是說的君子應當按照事物的規律來辦事。就是革命吧,也要「順乎天,應乎人」。「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序卦傳中有:「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物不可以終壯,物壯必老」。損益,「損而不已,必益」。「升而不已,必困」。這些都充滿了事物和人生在各個時位的轉化的辯證法。最終的結果與過程是分不開的。故「勞謙君子,有終,吉。」又如雜卦傳中有: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大壯則止,遁則退也。說卦傳有:「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都是說的在什麼時位上應當怎麼做。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緩則緩,當退則退,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如此行事,方能成功。「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可見,安於其位,不思進取,不求變化,是不行的。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我們今天講與時俱進,實際上也就是這個道理。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深厚的道德和相應的能力,而處於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和職務上,那是很危險的,就如細足不能支撐重鼎一樣。

    《周易》中關於把握好時與位的論述,可謂比比皆是。如「正位居體」、「以中正也」、「雖不當位,未大失也」、「位正中也」,等等。又如乾卦中各爻關於龍的爻辭就十分典型。前已專題論及,此不重複。這些道理並不僅限於人生,對於國家的治理,不同時期政策的取捨,皆是如此。

推薦閱讀:

周易---八字精華斷語 (200條
八字入坑指南
周易六爻卦的求財的思路
易經起名陳沛甄:怎麼給寶寶起一個好名字
2018年專屬於生肖牛的精準細分運勢分析大全,新年收藏!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