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礎學(3.皈依篇)
第二 皈依篇
一 勸世間人皆來皈依
皈依——這個題目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每個想進入佛門的人,要想正式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就必須要經過這個宗教儀式,從而確立自己已入佛門,已經是三寶弟子了。
現在很多對佛教稍有理解的人和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是這樣認為的——三皈只是一種形式,通過這個形式就可以領到一個皈依證,領了皈依證後就是佛弟子了;其實他們把皈依理解錯誤了,也可以說他們所知道的,只是皈依的外在現象,而並非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皈依卻並非是如此簡單。其實皈依是一切佛法的基礎,皈依是一切行者修行最終所證、所歸之處,一切佛法都是出生於三皈之中,所以三皈又是一切佛法的總攝之藏。一個修行人經過歷劫修證最後成佛,其實從起修到成佛,都沒有出離三皈的範疇,所以一直到成佛都是在修持三皈。
愚僧希望那些已入佛門的『佛弟子』,不要以為自己領到一個三皈證書,就是已經皈依完畢了,其實你的皈依才剛剛開始,從你走進佛門的那一天,一直到你最後圓滿成佛,你的皈依才算是圓滿結束了。
世俗間的一般人認為,只有那些想成佛、升天堂的人才需要皈依三寶的,而普通的人既然不信因果和前生後世,更別說什麼成佛、後世升天堂了。所以他們認為皈依三寶,對於這些人(想成佛、升天的人)來說是有利益的,而對普通的人來說,不會有什麼利益和幫助吧?
有上面想法的人很多。其實,皈依三寶對於宇宙間任何一個有情眾生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每一個眾生雖然形體各異,但是一切有情眾生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一個,那就是在短暫的生命中,要獲得快樂,生活沒有煩惱。這就是每一個眾生所追求的目標,上至修行志士、帝王將相,下至世間普通人或是乞丐流氓,乃至蜎飛蠕動等類眾生,無一而不求樂。誰也沒有見到哪個眾生是求苦的,縱然是古印度時期的苦行外道(指印度古代以苦行求取未來樂果之外道。依彼等之說,人於世上必受苦、樂二種,其因概由過去所定,則在現世遭受其苦,死後終享其樂。),他們也是為了獲得最終的歡樂而行苦行的。既然說到眾生都是希求歡樂,而懼卻痛苦的,那麼我們再來觀察一下,世間的人是否真的能獲得歡樂呢?沒有!
沒有一個世間人能真正獲得歡樂,因為苦樂總是相隨的。如:人們在感受親人相聚之樂時,那分離時的苦因已經同時生起,你越是執著相聚時的歡樂,那麼到分離時,你就會越痛苦。俗語說:世間沒有不散的宴席;你如果執著名利地位,那麼在追求名利地位時,你會付出很大的辛苦和代價(這是苦,求不得苦),當你得到你所追求的東西時,你又會生起怕失去的恐怖(這種害怕失去所愛著的心態是愛別離苦),令你時時為此而苦惱;所以依此類推的話,你會明白世間之上沒有一個人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那……這究竟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每一個眾生雖想得到歡樂,但是將獲得歡樂的基礎建立錯了,世人都把歡樂建立在了五欲(指染著色、聲、香、味、觸五境而起的五種情慾。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1)色慾︰指愛著於男女之端莊形貌及世間寶物等種種妙色。(2)聲欲︰指愛著於嬌媚妖詞、淫聲染語、絲竹弦管、環釧鈴佩等聲。(3)香欲︰指愛著於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之香。(4)味欲︰指愛著於酒肉珍餚、甘甜酸辣之美食。(5)觸欲︰指愛著於冷暖細滑、輕重強軟、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的基礎上,因此,即使他們用盡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歡樂。當知五欲是一切眾生輪迴和痛苦的根源。那為什麼這些眾生都不明白呢?其道理非常簡單,因為他們都不了解宇宙事物的真相,因其對宇宙事物和人生道理不明白的緣故,才會顛倒行事,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將苦因執著為樂果。在錯誤的思想攝持下,必定會行持錯誤的事情,最後必然會得到錯誤的結果。
各位,應該已經明白眾生不能得到歡樂的原因了吧?眾生因為不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才沒有智慧,所以使自己的一生都生活在錯誤顛倒當中,致使自己飽受諸苦,而不能出離。基於如此之現實情況,愚僧才說,每一個眾生都應該皈依三寶。因為皈依三寶能讓你覺悟人生真理,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
皈依佛,即是覺而不迷之意。現在來講一下這句話:在外意上來講【佛】是指那些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聖者。而在內意上來說【佛】即是指人人本具的覺性,這個覺性就是三世諸佛所證的圓滿境界,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是眾生因顛倒之故,誤將四大五蘊所生的緣起假相計執為我之身相,向內執著緣起分別影事之妄識為我,認為真的有個『我』存在,從而圍繞著這個緣起的假法,生起對外境實有的執著,由我法二執轉生無量分別執著,因此苦樂是非頓生,迷失本有覺性智慧。眾生先因迷失自我之本面,後又迷失於外境中,因此若想不迷,只有開發自己的本具之覺性智慧,依本具之智慧攝持自然而然就不會再有顛倒,亦不會再被諸苦所逼迫了。但是如何做才能令自己開啟本有智慧呢?首先我們應該找到一個已經獲得這樣覺悟的人,讓他告訴你覺悟的經過和方法。因為只有已經覺悟的過來人,才能告訴你如何過覺悟的生活。獲得本性圓滿覺悟的人,世間把他稱為覺者、智者等義。印度語則稱為佛陀耶,所以【佛】是佛陀耶的簡稱。這樣的人已經獲得了本性的圓滿證悟(即是已經完完全全歸還到自己的本性之中。又,由理解真理而得知者,稱為解悟,又稱開悟;由實踐而體得真理者,稱為證悟,又稱悟入。),不像其他諸天外道修行之人所得的有漏智慧,佛陀證得的是無漏本性境界。因此我們若真想過快樂的生活,就有必要皈依佛陀,所以皈依佛陀是過覺悟的生活,也就是覺而不迷。皈依一點都不迷信,也不是一種簡單的宗教儀式,而是真正獲得覺悟人生的開始!
也許有人要問:世界上真有成佛的人嗎?有啊,眾所周知的釋迦牟尼佛就是其一,他出生在公元前565年,入滅(即圓寂的意思)於公元前486年,大體上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老夫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這是漢傳佛教對於佛陀出生的日期考證,而在藏傳和南傳佛教中有不同的說法,在此就不多說了。
佛陀降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是其國凈飯大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印度自古即有種性制度,將人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四種階級,在此一社會意義下,種性即為社會身份的象徵。剎帝利,是帝王等皇族。婆羅門是修士。此二者是上等種族。吠舍和首陀羅是屠夫妓女等下等種族。)。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釋迦牟尼的父親,名首圖馱那,漢譯為凈飯王。母親名摩訶耶,俗稱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的娘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她是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古印度的四月,中國的二月,但是漢傳佛教徒都認為中國的四月初八是佛誕日,這是一個錯誤。摩耶夫人因生了佛陀獲得了廣大功德,應當感生在兜率天享福,故在釋尊出生後的第七天就去世了。幼年時代的釋尊是由他的姨母摩訶波奢波提養育的。太子回宮後,凈飯大王就宣御用相師為太子占卜,相師一見太子之相貌就大叫稀有,他說太子將來要是出家修道的話,就能證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而成為世間大覺者——佛陀。若不出家則可以做一位能統領四天下的轉輪聖王。於是凈飯王令相師給太子起名為『悉達多.喬達摩』,前是名,後為姓,漢意為:能仁寂靜。太子成年後,凈飯王為悉達多太子娶了三個妻子。但是太子與生俱來少欲知足,對一切欲樂之事無有少許貪著,惟獨對出離生死輪迴之事感興趣。他常常獨自冥想思維超越生死輪迴之道。在一次游城四門之時,見到生、老、病、死,人生四大痛苦之現象後,更有所思。最後終於在二十九歲的一天夜晚騎白馬越城而去,自己在苦行林中剃去了頭髮而現沙門相,遍訪明師以求出生死輪迴之法。(有的地方說佛陀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但是南傳佛教記載則是佛陀是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到底是怎麼樣的還要靠學者們去考證)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裡有很多的苦行外道,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尊不滿意苦行外道的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凈飯王得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的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尊南渡恆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尊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絕食等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佛陀成就了圓滿的果位,自己獲得了無礙解脫,斷除了所有煩惱。他為了使更多的人獲得覺悟,去過遠離
煩惱的生活,便建立教法,在成佛後的四十多年裡無有間斷地講述了無數教法。佛法的安立,乃是佛陀觀一切眾生的根基差別,方便巧設引渡眾生。所以他的教法就分為了三個層次:小乘、大乘、無上乘。(有則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乘等五個層次。)釋尊為小乘的修行者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他們了知世間一切欲事皆為苦因,令了知諸苦,而求出離生死輪迴。若欲斷苦,就得將苦的根源斷除,一切諸苦的根源就是無明(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惑業。有情眾生現世所受之一切苦樂,皆是由無始以來所造之業因而感,由業因成熟而集聚的苦報,故稱為『集諦』。所以欲出生死輪迴就得斷除一切迷惑顛倒的根本之無明。欲破無明就要修學各種禪定之法開啟自性本具之智慧,以智慧之光破除無明黑暗。但是欲得禪定,當先以持戒斷除粗重的習氣,進而才能修習諸禪三昧。修學戒、定、慧為修道,即是『道諦』。(道諦總攝一切修法。)以此三學精勤,如實而行持證得人無我時,就得到了出離三界的果位,即是阿羅漢的果位,滅盡了三界見思煩惱,故稱為『滅諦』(實際上只有究竟的成佛才是證得了滅諦)。小乘修行者沒有廣大利生之發心,他們只求自己出離輪迴,因智慧、發心、道行、證得境界小,所以被稱為小乘(因其只證得人我空的境界,而未有圓滿證悟法空的境界);而大乘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發起廣大利益眾生之心,以此發心在無量劫數中度化眾生。大乘所持之見解是人法二空的見解,故能破除我法二執,證得無上圓滿的佛果,因為發心廣大所以稱為大乘;大小乘的差別是因其所秉持的見解不同,而導致發心和行持的不同。小乘的無我見乃是由了知五蘊粗相所生之法皆是無有自性的,故而是無我的。但大乘教法的見解,不僅是了知由五蘊所生法是幻相,就五蘊本身而言亦是無我的,亦是虛幻的。一個是五蘊所生之相空,一個是五蘊之自性亦空。小乘還是有五蘊細相的執著,而大乘連五蘊本身也已經破掉了,故大乘法是為究竟法;無上密乘是在大乘發心的基礎上直接進入果地修行,依原始佛普賢王如來的殊勝攝持,而極快地圓滿福慧二資糧。密乘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上的修法超過顯宗大乘,在無上禪定等修持上,由於所攝的智慧見解不同,修持密宗成就相對而言要比顯宗快捷。在修行的竅訣方面密宗也是廣如海洋,而顯宗就比較有局限性了。密宗之所以稱為無上乘,乃是(顯宗和密宗的差別就是在資糧道和加行道上,顯宗的行者從資糧道的菩薩位修起到登地的菩薩位,須要經歷一大阿僧祗劫的時間。而密宗通過諸多方便殊勝的修法,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能圓滿這些,而證入地上的菩薩位。登地以後的菩薩就沒有顯密的分別了,這種說法是宗喀巴大師和寧瑪巴麥彭仁波切的共同觀點。)能令行者即身成佛,所以稱為無上之密乘。佛陀以此三乘教法度化了無數的眾生,在佛陀住世時,獲得出離生死輪迴的成就者有很多,隨他長期修行的就有一千二百人是大阿羅漢。阿羅漢是證得出離生死輪迴的聖者,除阿羅漢外還有無數大乘菩薩眾。從這些弟子的成就便可以知道佛陀的教法是真實的,所以佛陀就是這個宇宙圈內的大覺者。
釋尊晚年大部分時間居住在王舍城。釋尊在接近入
滅時,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的游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恆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尊決定在那裡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餘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釋尊示現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尊示現中毒腹瀉,病情更加轉重。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娑羅樹之間,右脅而卧,半夜入滅。臨入滅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後一個弟子。終年80歲。
以上就是釋尊出生和入滅的一些經過,若想完全了解釋尊的一生事迹,各位就應該多閱讀《釋迦牟尼佛廣傳》。
釋尊成道後,由於證悟了本性圓滿的智慧,所以究竟徹底地斷除了煩惱。因此若自己想過無有煩惱的覺悟生活,就要皈依這樣的覺悟者。從釋尊的事迹中也可以
看出,若想覺悟就要找到能令自己覺悟的方法,因此我們不但應該皈依佛陀,還應該皈依他的教法。故三皈依中的第二皈依是:皈依法正而不邪,所謂正而不邪就是讓我們按照佛陀的教法,去過正確、正規、正當的生活。為何如此說呢?問:難道我們現在的生活不是正確和正規的嗎?愚僧在前面已經講過,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由迷惑顛倒而攝持的,所以現在所過的這種生活是一種顛倒,因顛倒故才會有痛苦和煩惱,要是由究竟智慧攝持下所過的生活必然不會有煩惱了,這種用智慧攝持的生活就是正確、正規的生活,只有學著過這樣的生活才能獲得圓滿的覺悟,斷除一切煩惱。您也許會說:釋迦牟尼佛都入滅幾千年了,皈依還有什麼用啊?佛陀雖然入滅了,但是還有他的教法住世,現在是佛陀教法住世的期間。佛陀的教法就是他覺悟後教導眾生如何修行走向覺悟的方法,所以我們應該去皈依。問:那佛已經入滅了,應該只皈依法寶和僧寶就行了,怎麼還說先皈依佛呢?是的,佛陀確實入滅了,但是要想學習他的教法就應該先對他生起信念皈敬之心來,然後才能學習他的教法。例如一個學生想向某個老師求學,但這個求學者卻對這個老師一點信心和皈敬之心都沒有,試問一下有這樣的傻學生嗎?既然對老師沒有信心,還要拜他為師,學習他的教義,有這樣的事情嗎?所以在世間法也是一樣的,你想向某個人學習知識,你必定知道他是個有知識的人,因此你才會去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所以要想
學習佛法就要先皈依佛陀,然後才能如法地學習佛法。佛陀雖然入滅了,他的教法和他的徒弟還住世度化眾生,所以應該去皈依三寶。
皈依法,即是正而不邪之意。實際上就是讓你把以前所過的顛倒生活扭轉成正確的生活。依佛陀究竟智慧所開示之正法攝持自己的身口意,令此三業不染惡緣,行清凈行成就戒定慧,如此即是皈依法。現以佛法中的三學戒定慧來說:【戒】就是佛陀以無上智慧法眼為眾生抉擇出來的正確生活規則,你如果不去守持,就不能遠離顛倒錯誤的生活,故應該持戒。如:1不殺生戒,你若想長壽就應當受持不殺生戒,因為殺生必當感受短命多病的果報,是故若想現世活得快樂,那首先要有足夠的生命時間才行,也要有健康的身體才行。假如你雖擁有一切,卻滿身都是病,時時被病魔所纏繞,這樣的生活能快樂嗎?您若信有來世的話,殺生之業還會令自己來世墮入地獄受苦。所以不管是現世抑或是來生,為了獲得歡樂,皆應該持不殺戒。另外,經常殺生的人還會將現世的容貌轉變成一種凶獰的相貌。現在世上有很多男女都喜歡美容,其實最好的美容就是戒殺放生,不生氣不嗔怒。不生氣不嗔怒的人氣色自然平和,由於內心寂靜的緣故,眾人都喜歡接觸,從而會感覺到這個人很美。受持不殺生戒還可以令您和眾生和樂相處,還會令世界和平。如果大家都能守持不殺生戒,則世界上就不會有刀兵之劫;2不偷盜戒,您若想此生過得富足,當受持不偷盜戒,因為偷盜是截斷富饒的劊子手。愚僧這樣說必定有人會說:『這是您個人的因果報應的說法,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不妨觀察一下現實生活中的那些小偷,有誰是因為偷盜而成為了富翁的?有誰是因為偷盜,而獲得了真正的快樂呢?偷盜的人有時雖然偷竊得手,但是每天都會擔驚受怕,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您說這是快樂的生活嗎?若一旦事發就會有坐牢的危險。如果各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話,那麼應該知道偷盜也會令自己當來墮入三惡道(一、地獄道,成上品十惡業者趣之。二、餓鬼道,成中品十惡業者趣之。三、畜生道,成下品十惡業者趣之。)中受苦。很多人都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希望自己的事業有成就,財運亨通等。從因果的角度來說,此生事業財運等不順利,皆是由於前世慳貪吝嗇和偷盜而感召的果報,故而斷除偷盜的顛倒行為,是令自己事業財運亨通的最佳方法;3守持不邪淫戒,邪淫會使家庭不和,最終導致家庭破裂,或者招來各種是非,在社會上也會被人們視為淫蕩之徒,因而別人也不會打心裡尊敬你。若過於荒淫無度的話,會使身體染各種病患。在新聞媒體上經常報道一些情殺等事情,想必大家都應該有所耳聞吧。邪淫的果報除在現世中會使家庭不和、破裂、招致非議、受人輕賤等外,在來世還會墮入地獄等惡道受苦。經常有人來問丈夫或是妻子有外遇如何對治?其實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乃是因為自己在今生或是前世曾經做過邪淫的事情,才會在後世感召這樣果報。若想徹底地解決這樣的事情,則應當多多弘揚戒淫的道理,若自己往昔所造的業障清除掉後,這樣的果報自然不會在自己面前出現了。因此欲過快樂生活的人,應當戒除邪淫;4守持不妄語戒,妄語是我們獲得他人信任的最大敵人,若想在現世中獲得他人尊敬信任,當戒除妄語的惡習。大家觀察一下自己周圍那些平時喜歡說妄語的人,是否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敬呢?那些欺騙人的人,有時雖然能瞞天過海,但是終究紙是包不住火的。喜歡騙人的人,整天因自己的謊言而提心弔膽,生怕別人知道後,對自己失去信任。這種人過的生活實在是苦,而不是樂啊!再說一下妄語戒中包括的其它戒律,除妄語外,在口戒中還有惡口、兩舌、綺語等三條戒律。喜歡惡口的人,因說惡語會招致別人的打罵等,而且還會被人視為粗俗,沒有教養,因此在現世中別人都不樂意接觸,而後世還會感召口臭、遭他人欺騙和背叛等果報。喜歡說離間語的人,一旦被雙方知道後就會吃不了兜著走了,從此失去朋友和信任。喜歡說綺語(十惡之一。指一切染心所發,或時機不對之不恰當言詞。又作雜穢語或無義語,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詞。《大乘義章》卷七雲︰『邪言不正,其猶綺色,從喻立稱,故名綺語。』)的人,經常會因為自己言語的不慎,會招致他人誹謗和非議,喜歡說一些淫穢詞句之人,也會被他人視為流氓之類。犯這些惡習都不會令我們過上快樂生活,所以欲過快樂生活當戒除妄語等口之四業,因犯口之四業也會在來世感受種種苦惱;5守持不飲酒、賭博等戒,喜歡飲酒和賭博的人在現世生活中都會被稱為『鬼』,如酒鬼、賭鬼等。經常酗酒的人,會導致酒精中毒、車禍、事故等,最後而喪命,在未喪命時,因有酗酒的惡習會被別人所厭惡。另外,飲酒還有三十六種過失:『一,不孝父母。二,輕慢尊長朋友。三,不敬三寶。四,不信經法。五,誹謗沙門。六,訐露人罪。七,恆說妄語。八,誣人惡事。九,傳言兩舌。十,惡口傷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斗諍之本。十三,惡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聖賢。十六,怨黷天地。十七,廢忘事業。十八,破散家財。十九,恆無慚愧。二十,不知羞恥。二十一,無故捶打奴僕。二十二,橫殺眾生。二十三,奸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財物。二十五,疏遠善人。二十六,狎近惡人。二十七,常懷恚怒。二十八,日夜憂愁。二十九,牽東引西。三十,持南著北。三十一,倒溝卧路。三十二,墮車墜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燈失火。三十五,暑月熱亡。三十六,寒天凍死。』飲酒有此諸多過失故會在來世遭受諸多惡報;喜歡賭博的人,因賭博故,不務正業,會導致傾家蕩產,妻離子散的現世果報。喜歡賭博的人在來世會墮入鬼道,即使轉世為人都會得貧窮下賤等果報;因以上這五事能令我們造惡業墮落惡道,而不是獲得歡樂的因,故而佛陀才以智慧眼為眾生揀擇出來,令吾等守持這些戒律,以期斷除惡報之因。故欲改變命運之人,若不能了知因果業報的真實性,也就沒有辦法徹底改造命運。實際上戒律有很多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這五條戒,因此在這裡只談一下五戒和現實生活的關聯。
【定】為什麼要過覺悟的生活還要修持禪定呢?要想知道其原因,愚僧還應該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定的含義。【定】之大意就是:令心專註於一對象,而達於不散亂之精神作用,或即指其凝然寂靜之狀態。在佛教中有無數種定,有凡夫、天人、外道等定、四禪八定、聲聞、緣覺、菩薩、佛皆各有其定。而修學禪定能使行者心不散亂,最後開發智慧。在上文已經說過,世間人之所以不能獲得歡樂,就是因為將心散失在外境中,迷失了自己本有的圓滿覺性,因此才會過著愚痴顛倒的生活,所以欲開啟智慧,除守戒外還應修學禪定,令我們散失在外境的心念寂靜下來,這樣才有開發智慧的機會。即使是在現世的生活中,一個人的心念老是散亂的話,那他(她)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做好,因為心太亂的緣故。如果是一個心念比較寂靜的人,他就會在面對事情時,表現得很有智慧,處理事情時井井有條。例如,在平時你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時,你往往先會讓自己冷靜一下,再去思考這個事情如何對待。俗語說:『人忙無智』,就是這個道理。再者欲使自己歡樂,我們就不能令自己的心念老是跟著外在的境界馳騁,因外境是變化的,是無常的,如果自己的心念總是隨著外境不斷地變化,就會使自己束縛在這些緣起假相中,而生起種種的苦來。這裡需要申明一下,這個能攀緣外境的心,其實就是令眾生迷失自性的妄想心,這個能思維、分別的心念是令有情眾生感受諸苦的罪魁禍首,從無始劫來至於今生,令眾生流轉輪迴的就是這個妄心,要想對治這個妄心就必須要修持禪定,當真正能令這個妄心不起時,你的本性智慧就會赤裸裸地顯現出來。所以應當修學禪定。禪定不僅能令我們的心念獲得專一寂靜,而且還能令我們所得的知識通過禪定的修持轉為自己的清凈智慧。
關於三學中的【慧】學,各位更應該明白,不管你是修行的人,或是不修行的人都需要這個智慧,前面已經再三地講過,眾生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才會在輪迴中感受諸苦。這裡的智慧不是指以分別念所建立的智慧,而是本性的智慧,如《楞嚴經》卷六雲:『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有了智慧你就會過得很快樂,若沒有智慧,縱使你擁有整個世界的財富,你也不會快樂,因為你會被你的妄心驅使,而隨著貪嗔痴等生起苦來。所以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他雖然貴為太子,在將來也會繼承王位,最後會擁有一四天下(指須彌山四方之四大洲而言。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釋迦牟尼若是不出家的話,就會成為統領四大部洲的轉論聖王。),但他深知這些都不能令自己獲得真實的快樂,所以他捨棄了一切而出家修道,最終證得了圓滿的覺悟。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只有擁有了無上的智慧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富有的是——擁有真實的快樂。因真正本性的智慧能破除無明煩惱,只有破除了根本的無明才能獲得究竟圓滿的快樂。所以佛教的三學修行次第,也和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關聯,欲改變命運,離此三學也是無有辦法實現的。
講完了佛法中的三學和現世生活的關聯,下面講八正道和現世生活的關聯:
【八正道】是指達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種方法和途徑。就是證得自性本體的八種方法。茲略述如下︰
1正見:指正確的見解,即有關佛教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緣起與四諦之智慧,但對未確立智慧者,則為正確的信仰。如果一個想獲得快樂的人,不具足對真理的信仰和觀待宇宙人生正確的知見,他就會在顛倒中度日,那麼他也不會擁有快樂。沒有正確的知見攝持就會做錯事情,所以在生活中就會過得不快樂。
2正思維:指在身、語行為以前的正確意志或決定。具足了正確的信仰和正確的知見後,就會有正確的思維,有了正思維就能令自己的身口不犯諸過,不做錯事情。這樣自己就不會因身口犯錯而招受果報了。
3正語:指正思惟後所產生的正確言語。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要說真實而且與別人能融洽的有益語言。愚僧在前面已經說過犯口四業,就會使你在生活中招受口業的種種痛苦的後果。
4正業:指正思惟後所產生的行為。不做殺生、偷盜、邪淫等,違犯因果和世間法則的事情。要從事愛護生命、布施與慈善、遵守性道德、遵紀守法等行為。不務正業的人,必定會招受因果以及世間法則的懲罰。
5正命:指正確的生活。即以正當的職業過正當的生活,以及每天過規律的生活。無論睡眠、飲食、工作、運動、休息等,都要有規律。生活沒有規律的人,在各方面都會感受痛苦,所以應當過有規律的生活。如,睡眠沒有規律的話,就會因睡眠而生出很多病來。若飲食沒有規律也會使身體得病。所以過生活要以正當事業養活生命,而且生活還要有規律。這樣才會過得快樂。
6正精進:精進是努力趨向理想,也就是指努力除惡,俾使一切宗教的、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身體健康方面的善增加。前面已經講過了,若想獲得究竟的歡樂,必須要開啟本性的智慧,但若想開啟本性智慧就要努力戒除自己所有的惡習和惡行,精進行持善業,這樣才能令自己斬斷惡緣,而開啟智慧。
7正念:具有正確的意識、想法,時刻不忘其理想與目的。也就是要在時時刻刻中令自己憶念正法,使心不散失在一切邪思之中。如果沒有正念攝持的話,你就不能將自己的理想進行到底,也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志向了。有的人就是這樣的,他幹什麼事情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最後到頭來卻是一事無成。所以不管做什麼都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令自己一直走到底。這樣自己的理想才能實現。
8正定:即精神統一。在日常生活中,使心安靜。心如明鏡止水,一片冰心似的無念無想明然之狀態,就是正定之展現。在八正道中的【正定】是鑒別於世間、外道等定而說的,因彼等雖有禪定,但皆是在虛妄識心和我執上建立的,所以彼等之禪定不是究竟正確的禪定,最後還會退失。究竟正確的禪定,只有是依真心本性而起修所獲得的定境才是正定,小乘阿羅漢雖然破除了我執,獲得了出世間的果位,但因其不達諸法實相之故,於無為中立涅槃解,故於諸多細惑而不能斷除,仍漏失於塵沙煩惱中,所以彼等所得之滅盡定也不是究竟的禪定。若不能獲得究竟的正定,就不會獲得究竟的證悟,所以不能開發本性的智慧,因此也就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斷惑離苦了。
從以上所講的教義中不難看出,欲擁有覺悟者的快樂,必須要先過正確有規則的生活,在佛教正法的攝持下,才能戒除諸多惡習邪行,歸入正道,增上善業。這樣才能獲得究竟的快樂,所以皈依法是為正而不邪。就是要在內心中不被一切邪思所染,在生活中要過有規律的正確生活。
現在講三皈中的第三,皈依僧凈而不染。這裡有一種含義是,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應當常與善人、清凈道友接觸,遠離惡人和是非處,過清凈的生活。僧,是代表清凈,無爭和合等意。皈依僧寶就要與人和合無爭,常與善人交往遠離惡人,過清凈的生活。俗語說:『不與惡人交,不受其損害,不到是非處,不惹是非事。』所以即使是世間不想成佛的人,也應該過這樣的清凈生活。但真正清凈的生活是指遠離五欲,不受一切法染著的自在生活。皈依僧是依投於清凈道友中,從而獲得提攜。俗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親近善友就會感染善的習氣,常與惡人為伍就會感染惡習。如一根普通的木頭,因長時間放在旃檀木中,就會感染上旃檀木之香氣,被人以旃檀而認之。此處的僧是指聖賢僧(是證得出三界果位的聖者)和五人以上具戒的僧團。學習佛法為什麼要皈依僧呢?僧是佛的弟子,也是佛法的繼承人,在佛入滅後,僧成為了佛教的核心。所以,若沒有僧眾繼承佛法的教義思想,則佛法不得延續至今,因此欲學佛法當皈依僧寶。欲學佛法之人若不依於僧解答佛法之教義,縱然你是世間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通達佛法,不僅如此,而且僧也是佛法傳承的持有者,以是之故,欲通達佛法當皈依於僧。
因此種種,愚僧認為,不管你是想不想成佛的人,其實都應該來皈依三寶,過覺悟、正確、清凈的生活。並不是只有想成佛,或者想來世升天的人才需要皈依三寶,只要是你想獲得歡樂,那麼就應該來皈依三寶。
以上是針對世間只想獲得現世快樂的人,而宣說應該皈依三寶的理由。真誠希望每一個眾生皆能獲得究竟圓滿的快樂。
二 三皈的學處
(一)釋三寶之六種寶意
那麼什麼是三皈依呢?三:是數量,即是指佛、法、僧三寶。為什麼佛、法、僧被稱為三寶呢?在彌勒菩薩著的(寶性論)中講了佛、法、僧六種寶義,《寶性論》云:『一、稀有義,世間之寶,貧窮的人不能得到。三寶亦是如此,沒有福報和善根的眾生,百千萬劫不能值遇;二、離塵義,如世間的珍寶,體質上沒有瑕穢,晶瑩光明。三寶亦是一樣,絕離一切有漏的塵染,不染諸欲,最極明凈,故名為寶;三、勢力義,如世間珍寶能除貧困、醫治病毒等,有大勢力。三寶亦是這樣,具足不可思議神通勢力,故名為寶;四、莊嚴義,如世間珍寶,可以莊嚴世間或身體,令世間美妙。三寶亦是這樣,具有無量的無漏功德,能莊嚴出世間的法身,故名為寶;五、最勝義,如世間寶璧在一切物中最為殊勝。三寶亦是這樣,是出世間的無漏法,最極殊勝無上,故名為寶;六、不改義,如世間寶中之真金,經燒磨打等,本質不壞,不能改變。三寶亦是這樣,是出世間的無漏法,不為世間八法(稱、譏、苦、樂、利、衰、毀、譽)所傾動,恆常不變,故名為寶;此三寶是指示眾生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解脫諸縛,得大自在的導首,極為尊貴。故名為寶。』擁有世間的諸多珍寶只能利益今生,而不能利益後世。只有得到三寶的護佑才可以利益今生後世,以及無盡的未來世。所以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攝頌》云:『死後難不入惡趣,能解救者唯三寶,故應至誠去皈依,不要違犯其教誡。』經過上文的辨析,大家可能都已經知道在這個宇宙間是有因果法則存在的,有情眾生所造種種的業因必定要成熟,會結成果報的。所以我們誰也難以保證自己死後不會墮入惡道受苦,想想今生自己所做的事情,你就會知道自己來世投胎在哪一道中,因此為了解脫惡趣之苦,應該馬上去皈依三寶而修行佛法。《大般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恐怖生死,故入三皈,以三皈故。則知佛性決定涅槃。』佛陀出現於世成就正等正覺,他沒有安住於涅槃境界之中,而是興起大悲以自己所證,廣說教理去度化眾生,令眾生依法修學而出離生死輪迴。佛陀住世之時,度化了無數眾生,令他們出離了生死輪迴,證得了無上聖果。象佛陀這樣的大覺者出現於世甚是稀有難得,佛陀可以令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諸苦,斷除無盡生死輪迴之過患,因此稱為寶。世間之寶只能令我們現世生活暫時無憂,不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諸苦之大怖畏。是故世間眾寶無法於佛陀相比,故佛陀稱之為寶中寶。佛陀以種種道理度化眾生,令依法修持而出離生死輪迴諸苦,而這種種的道理就是佛法。佛法中的各種教義,就是為了令眾生出離生死之故方便而設。所以若有人想出離三有諸苦,就必須要歸投於佛法中依法行持,才能如吾等所期望而了脫生死諸苦。若皈依佛而不皈依他的教法,亦不能令我等了脫諸苦,是故應知皈依佛亦得皈依其教法。所謂佛法者,既是令我等出離生死輪迴的方法,是故應知,欲出離生死輪迴諸苦之大怖畏,必須要依法而修持也。故佛法亦稱為寶,因其法能令眾生出輪迴諸過患故。而僧者,即是我們助道之同行者。佛陀住世弘法度化眾生,有些人便跟隨佛陀現出家相而修行,最終證得道果,成為聖賢僧寶。他們幫助佛陀弘法布教,更廣泛地以佛法利益眾生,而且僧亦是承擔佛陀家業之人,佛陀圓寂之後,佛法就是主要靠僧眾來住持延續的。因此吾等眾生在幾千年後的今天還能有幸聽聞到佛法,就很有必要感謝僧眾,倘若沒有他們的住持,我們現在就無法聽聞到佛法,若聽不到佛法,也就無法獲得解脫了。因此可以說僧是佛陀的接班人,雖然現在的僧眾大部分是凡夫,但他們守持出家凈戒現清凈之相,遠離世間垢染,離塵脫俗棄家而修道,故僧者是修行解脫道上的清凈伴侶,也是一切佛子種福田處。想修行必須要有清凈的同道才行,例如:出遠門去一個陌生的地方,若沒有熟悉道路的同行者,我們在道路上就會有好多的困難,如走錯路等等。如果能有一個熟悉道路的同行者為伴,那我們就會很順利地到達目的地。所以對於欲修持解脫道者來說,僧就是熟悉道路的人,故行者應該皈依於僧,依其引導和教誡,而修持出離輪迴的殊勝之法。因具足如是廣大功德之故,僧亦稱為寶。僧是佛法的傳承持有者,欲成就佛法首當獲得佛法的傳承,故而當發心皈依僧寶才能獲得清凈傳承。
(二)正釋三寶之意
佛——是什麼意思呢?佛是印度語的簡稱,全名為佛陀耶,翻譯中文為覺者或智者之意。但是『佛陀耶』有好多的含義,所以古代的佛教大德遵守五不翻(第一尊重不翻。例如『般若』二個字,如果翻譯為智慧,就不夠尊重,所以經中依舊保留般若二個字,如果一定要翻譯,翻做凈智妙慧(智慧),也只是勉強的翻譯。第二順古不翻。例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要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具足名號,但古來譯經法師,都保留不翻,表示對佛尊重的意思,所以不翻。第三是多含不翻。例如阿羅漢。因其意義包含有三種道理,所以不翻,又如比丘一詞也是多含不翻。第四秘密不翻。例如經中諸陀羅尼,系佛之秘密語,微妙深隱,不可思議,故不以義譯之。第五此方所無不翻。例如庵摩羅果等,因為這個果品是印度特有,我們中國沒有,所以不翻。)的原則,沒有把這個名字翻譯成漢語。(佛教翻譯經文有這樣的規定:若是一句話,或是一個詞,有很多的含義時,就要保留原來的梵文,不能翻譯成中文。)佛陀耶——即是覺悟者之義。正所謂皈依佛,覺而不迷。所以佛陀即是圓滿無誤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他已經覺而不迷了。佛陀的覺悟和凡、外、小、權教等的覺悟有很大的不同,諸佛共有三覺。如下文。
佛的覺悟有三種圓滿:
(1)自覺圓滿。就是自己究竟圓滿地覺悟了宇宙的真理。佛陀的自覺和聲聞、緣覺、菩薩的自覺是不一樣的。雖然菩薩和羅漢等也覺悟了,可是他們的覺悟是一種不圓滿的覺悟,沒有徹底破除無明。而佛陀究竟地證得了自性三種智慧:
1一切智,證此智慧者,即可以了知宇宙間一切諸所物象生滅去來種種差別之道理,也就是說佛陀能如實了知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生滅去來演變過程之種種差別相,這是一種了知諸法之過去、現在、未來的智慧,因能無誤了知諸法,故稱為一切智。《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云:『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此智慧阿羅漢亦有。
2道種智。即是普遍究竟地了知世間和出世間一切修行道門差別的智慧,此種智慧乃屬菩薩之『不共智』慧。又稱一切道種智、道種慧、道智、道相智。《大智度論》卷二十七之云:『於六波羅蜜中,能行分別思惟之智,稱為道種智,又指廣學一切道法以濟度眾生之菩薩智。』
3一切種智,即佛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然於三智中,相對一切智,這種智慧惟獨是佛才能得之智慧。即能以一種智慧覺知一切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並了達諸法之寂滅相及其行類差別之智。於宇宙間一切諸法過去、現在、未來生滅差別的現象,及一切種種修道之法都能無誤地了知。不僅如此,而且對一切空有之法不起絲毫執著,能究竟安住於中道。獲得這三種智慧才是究竟的覺悟,聲聞、緣覺、菩薩等皆不具足這樣的自覺圓滿。
(2)方便覺他圓滿:佛陀於自覺中圓滿具足此三種智慧,菩薩只具足一切智、道種智二種,而阿羅漢只有一切智。佛陀成道後,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廣設言說之教度化眾生,以自己覺悟之理而教導他人,令他人亦覺悟生死。佛陀亦能以遍智觀一切眾生的根基,應眾機善巧設立一切方便教法覺化眾生,因能方便善巧設施教法,故為方便覺他圓滿。雖然聲聞、緣覺、菩薩等,亦能說法度化眾生,但因其自覺不圓滿故,亦不能如佛一樣巧說諸法,也不能令眾生究竟圓滿地覺悟。
(3)覺行圓滿:佛陀度化一切有緣眾生之功德事業已經圓滿,故為覺行圓滿。阿羅漢惟有自利之心無有覺他之德。菩薩雖有覺他之德,但尚未功德圓滿。只有具足了以上所說的三種智慧和德行才是圓滿的佛陀。
如是具足一切圓滿的佛陀是眾生可皈依處,是一切眾生的依怙主,是一切眾生的無上福田。
關於佛的含義略說如是,下面解釋法寶:
法——梵文稱為達磨、達摩、馱摩、曇摩、曇無、曇等。於佛經中,法之用例極多而語意不一,總括之,可類別為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二義。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就任持自性之意義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軌生物解之意義而言,法乃指認識之標準、規範、法則、道理、教理、教說、真理、善行等。若從單一修持的方面來說,【法】其實就是方法之義。而此處【法】之一字是指佛法,究竟之正法之意。在佛法中廣泛說是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現象,就三皈而言,即是指佛陀教導眾生出離生死輪迴的方法。在三皈依中法被解為【正】而不邪,此中之正即是正確之義,正確地了知諸法而不迷惑。而法的本身有規則之義,如世間律法能規範人們行為,但世間律法只能規範於事後,於犯錯後懲罰犯法者。佛法則不然,於人未犯之時,佛陀就已經告訴你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了,並且制定戒律來規範弟子不得做,有違因果法則之事不得做。因此佛法是於犯錯之前,已經做出了教誡和規範,這種正確的規範乃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沒有正確的規範和教誡,我們就不可能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來。而就規範和教誡的條目多少來說,世間法也無法和佛法相比。世間的律法才有多少條,佛法里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等,所以說佛法包括了一切世間諸法之規則。世間法是以錯誤顛倒的分別心建立起來的,而佛法是佛陀以無礙遍智為度眾生善巧方便而設,因其不屬於分別心所設之法,故說佛法為正而不邪。只有皈依於佛法正道才能獲得正確的人生宇宙等觀,才能令我們的生活安處在正而不邪之中。
僧——凈而不染之義。梵語僧伽,略稱僧。意譯為和合眾。乃和合之意,故又稱和合眾、和合僧、海眾(眾僧和合如海水一味,故以海為喻,而稱海眾)。又取梵語與漢語合稱為僧侶。此外,亦有僧家、僧伍等稱。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之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此為聖賢僧)。亦即出家剃髮,從佛陀學道,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住於四向四果之聖弟子。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之團體。釋迦如來成道後,首至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伽之首。【僧】亦是指戒律清凈的出家僧眾之團體,即是互相遵守六和敬和睦相處的僧團。唐代道宣律師認為構成僧伽須有二種條件:1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2事和,有六種: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在我國,則單一人亦稱為僧或僧侶,且僧之名與出家『沙門』同義;而僧者,在三寶中被稱為僧寶,均以比丘為主,然亦有指比丘尼者。若比丘、比丘尼合稱,則稱為僧尼。
現在的人一聽到僧這一個名詞就想到是和尚,其實『僧』並非是指一個或兩個和尚,乃是指具戒的清凈僧團。一般的出家人只是僧的形象而已,只有五個人以上戒律清凈的比丘團體才能稱為僧。所以認為僧就是出家人的這種概念是不對的。
【僧】這個概念在三皈依中其實就是修道同伴之義。僧還有賢聖僧和凡夫僧的差別:賢聖僧——阿羅漢、初地以上的菩薩為賢聖僧,他們一人即可稱為僧寶。凡夫僧——是指剃髮離俗出家修道的佛教修行者,沒有證得出世間的聖果,顯現僧的清凈形象延續佛法慧命之人。而皈依僧凈而不染,即是不染世間五欲等法,才能令心清凈,成就無上清凈解脫之道。
(三)舉三寶之類別
三寶共有四種:一、化相三寶。二、住持三寶。三、一體三寶。四、理體三寶。
(1)化相三寶:化為化現,顯現之意。也就是說此三寶,乃是諸佛菩薩觀一切眾生機緣成熟,為度彼等故而應機化現的。化相三寶只有在佛陀住世時有,佛陀圓寂後就相繼滅掉了。因此又稱為現前三寶,只有佛陀在世期間才有。經云:『無有大善根者,不能值遇化相三寶。』
1化相佛寶: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降生於北印度,示現降生住胎、出生、成長、成家、出家、苦行、成道、說法、涅槃等八相而成道,這皆是為了度化眾生而方便顯現的,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早在久遠劫以前就成佛了。如《梵網經》云:『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坐金剛華光王座,即是坐金剛座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意。釋迦世尊在此閻浮提現成佛相已經有八千次了。這一次的化現成佛,亦是為了度化眾生而來。所以佛陀本來早已成佛,兩千五百多年前成佛只是一種示現罷了。早已成佛為度眾生而化現於世間,故稱為化相佛寶。
2化相法寶:佛陀對不同根基之人應機設教而立教法,此法為方便善巧而設,所謂『法無定法,惟對機而設。葯無好壞,惟應病而下。』所以此法無定,只為方便度生而立,故為化相之法寶。
3化相僧寶:佛陀成道首先度五隨從(即:五比丘)出家成為僧寶,而後又度化好多人出家為僧。僅長隨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證得大阿羅漢果的聖者,還有無數的大菩薩等,其實這些聖者也是諸佛菩薩的示現,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故這些僧眾,亦是為護持釋迦之教法化現而來,故為化相之僧寶。
(2)住持三寶:即是長久安住,住世之義。佛陀圓寂後,留下此住持三寶作為引渡眾生的方便,也作為三寶的形象為眾生供養之福田,亦是佛陀的身語意之所依之處。僧寶代表佛身,法寶代表佛之口,佛寶代表佛之意。
1住持佛寶:當佛陀快要圓寂時,為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上升到忉利天(即:三十三天)為母親說法,度化其母摩耶夫人。佛陀突然在大地上消失了,當時的佛弟子們皆感到非常恐怖,好象失去了一切依靠。當時有位尤填王,他因不知佛陀去了何處,心中十分著急,因此求阿那律尊者以天眼來觀察佛在什麼地方。尊者以天眼觀察到佛陀在天界為母說法,告訴尤填王說:『大王莫要驚慌,佛陀在忉利天宮說法,不久就會返回人間。』王聞此言心中稍感安慰,但是轉念又想:『若佛陀經常這樣去天宮說法,那在人間的眾生就失去了依靠。』想到此處,他就找到大目鍵連尊者,求尊者以神通力帶十二個御用雕刻工匠,白天前往天宮看佛陀的形象,而夜晚回到人間雕塑佛陀的形象。就這樣當佛陀為母說法完畢時,人間也就有了佛陀的第一尊聖像。佛陀回到人間後就為此像開了光。這就是人間第一尊的住持佛寶。佛說:『佛像是代表佛陀的形象和世間眾生結緣,也是眾生種福田之處,以此結緣亦能引渡眾生出離苦海。』故佛弟子見佛像就要如同見佛一樣的恭敬,故一切佛像(紙畫、木雕、石刻、銅鑄、泥塑等)都是住持的佛寶。
2住持法寶:佛陀在世時講法是隨時隨地應機而講的,所以也就沒有弟子作筆錄。當佛陀圓寂後,佛的弟子們遵照釋尊的遺囑,把佛一生講的法做了圓滿的結集。大乘法是由文殊、彌勒二位菩薩為首的無數諸大菩薩與阿難尊者一起做的結集。結集後,因眾生根基不成熟故,伏藏在了天宮和龍宮等處。小乘法是由迦葉、阿難、優波離三位尊者和五百羅漢結集而成。這些大聖尊者們都有記憶三昧的神通,只要是佛陀講過的話,他們都能憶持不忘,而且互不相混。佛陀圓寂一百年後才有了文字的結集,形成了有形的經書論典。這就是住持法寶的來源。一切經書論典和佛教大德的著述都稱為住持的法寶。
3住持僧寶:即是剃髮出家的凡夫僧。佛陀圓寂後那些賢聖僧也相繼地圓寂了,最後住持佛法的只剩下凡夫僧,故一切凡夫僧即是住持佛法的僧寶。
住持三寶乃是住持佛法的核心,欲成就佛法當皈依此住持三寶。皈依於僧受彼之傳承獲得佛法之清凈教授,依法之教授令心安處於正道中,最後方能證得無上覺悟之道。
(3)一體三寶:這即是說於三寶的每一寶中又各個具足三寶的體性,這是說明三寶是互融無礙的。
1佛寶中圓具三寶:佛陀本來就是圓滿自性功德者,具有觀照之智,所以是佛寶義。而佛陀又能說法無礙度化眾生,巧說無量法門令眾生得悟生死。故具法寶義。佛陀本身就是現僧相守持清凈戒律,以凈戒自居,故具僧寶義。
2法寶中圓具三寶:經云:一切諸佛皆從法中生出。又云:般若妙法為諸佛之母。法有能生佛之用相,故具佛寶義。法的本身就是清凈的規則,所以具法寶義。而佛法法門雖多,但是法法平等互無高下,相融相合,法有和合之義,故具僧寶義。
3僧寶圓具三寶:僧習諸禪三昧有觀照之智,故具佛寶義。僧以清凈戒律自活,以羯摩、布薩為規則,僧具有規則之義,故具法寶義。僧團以六和敬為本,為和合之團體,故具僧寶義。所以說三寶互概互融,一而三,三而一,無有分別。
(4)理體三寶(即自性三寶):其實每一個眾生的自性中,本來圓滿地具足三寶之莊嚴性德,但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執著自我以及外境,故受無明惑業所障蔽,使本有之如來德相而不能顯發,流轉於生死之中而不能自覺生死過患,淪為受業牽引毫無自主流轉於三有輪迴的眾生。
1自性之佛寶:每一個眾生皆擁有圓滿的佛性,雖然在無數劫的生死輪迴中,沉淪為六道(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可是不管你在最不好的地獄,還是最好的天道,此佛性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淪為凡夫之時,佛性也一絲毫都沒有減少,當我們成就佛果時,此佛性亦絲毫沒有增長。故《般若心經》云:『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此空性本體雖然無形無相,但她卻遍一切處地存在,有情眾生之見聞覺知等都是本性之妙用,雖然能遍覺一切,而又不隨一切生滅,能攀緣的是妄想識心,能覺照而不變的是覺性妙用,故此能覺照諸法而不變的性體,即是我們的自性佛寶。
2自性之法寶:在眾生的自性中圓滿一切智慧之正見。如:自心中所具之良心道德,禮儀廉恥等,是自心所具之法則。又眾生之本性,乃是一切法生起之本體,故於覺性中能遍覺諸法,此圓滿的覺性智慧,能圓滿地了達諸法而無錯謬,故此覺性智慧即為自性法寶。
3我們的自性本來清凈無染,如:太陽雖受烏雲障蔽,烏雲亦不能污染太陽之清凈本性,故一切眾生雖受業力牽引,而於輪迴中頭出頭沒,但是眾生的體性永遠不會被污染。所以覺性本體本來清凈無染,乃是一切法的自性,與一切法不二而和合,正如《心經》所云:『不垢不凈』,即是說明本性不受染著之意。因本來清凈,不受染著,故為自性僧寶之清凈義。
(四)五種三皈之類別
上面講述了三寶的種類。下面講述皈依的種類,皈依有反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具足戒三皈,共五種。前三種乃是在家所受持之在家三皈戒,而後兩種乃是出家所受持之三皈戒。因三皈乃是一切佛戒之根本,故一切戒皆屬三皈所攝。
(1)反邪三皈:這種三皈是佛弟子一入佛門就要受的三皈依。為什麼叫反邪三皈依呢?反邪即是指,我們知道了世間諸苦的根源就是從邪惡、邪見的惑業而生,所以要從現在就反過頭來歸投到三寶名下,來開發自己本有的覺、正、凈從而修學正道,而了脫生死。故為反邪三皈依。也就是反邪思、邪道歸於正見和正道。
(2)五戒三皈:就是受此三皈有五條戒律要守持,既是殺、盜、淫、妄、酒五戒。這是入佛門的第二個階段。
(3)八戒三皈:在小乘佛教的教理中講,在家人因為不能守持清凈的出傢具足戒,所以就不能證得出世間的聖果。所以佛陀為了讓在家人種出世之因,就制訂了八戒,若在家人在一月之中守持一日八戒,就可以令在家人種下證阿羅漢之因。
(4)十戒三皈:是出家沙彌的戒律,實際上比八戒多了一條戒律。還有不同的就是沙彌一輩子要守持這十條戒,而八戒是守的一天。這是出家沙彌的十條根本戒,除此外,沙彌還有二十四門威儀要守持。
(5)具足戒三皈:這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受的三皈,此三皈包括了一切小乘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之多,而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故稱為具足戒三皈。
以上這些戒律前面皆安立有三皈之名字,是說明這一切戒法都是以三皈依戒為所依而建立的。所以三皈依是一切戒法的基礎,若破失了三皈依戒則一切戒也已經失去了。
(五)三皈依總義
我們講完了三寶、三皈依的種類,下面講什麼是三皈依的總體含義。
皈依有求度、救護、歸投、依託之義。眾生如同是遇海難之人,佛法如救生之大船,如是為救度、救護之義。謂歸投義者,就如同一個在外遠遊的旅客,到了晚上要歸投旅館,以作為安身之所。而眾生是流浪在生死輪迴苦海之中的浪子,因此要將佛、法、僧三寶作為我們所歸投之處,才能令我等有情眾生身心俱安,最終出離生死輪迴;所謂依託義者,如同小孩子長大,必須要依靠於父母的養育和細心呵護,而眾生亦當將自己依託於三寶,才能究竟地出離輪迴,因為一切眾生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被無明覆蔽不能顯現,就如同無知顛倒的小孩子一樣。眾生若想出離輪迴就要把自己依託給佛、法、僧三寶,依三寶的教導才能開啟智慧,破除無明,出離輪迴苦海。故應皈依佛陀開啟自具之覺性。皈依正法建立我們清凈正確的修行規範。皈依僧寶,依此僧寶做大福田,為我等做出世之引導,令我等開啟本來清凈的自性。
現在有好多人都這樣認為,我們心中有佛,行善積德就可以了,何必去注重皈依的形式呢?這樣的說法,看上去好象有一些道理,也有好多想皈依佛門的人聽到此話就不去皈依了。還有的人學了不少的佛教經典後就認為自己要作自性皈依,所以就不要外在的皈依形式了。這些理論看上去好象說得都有道理,其實則不然,這樣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極其錯誤的,而且也說明他們根本就不了解佛教的教義。三皈依的形式是必須要去做的,因為要以此形式上的皈依求得清凈的三皈依戒體。皈依的儀式是一種戒律傳承的方法,皈依是要接佛法基礎戒律的傳承,若沒有這個儀式,則連基本的三皈依傳承也沒有。又,皈依也就如同去學校報名,你如果想去某所學校上學就得先去報名,然後才可以去上學,若是沒有去報名,就不可能有在學校上學的機會。若是心裡光想著上學,然而你卻沒有進學校去上課接受教育,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學生,因此你也不會學到學校里的知識。學佛皈依也就如此理一樣,若是光有學佛的想法,而又不付諸實行,不入佛門,因此也不算是佛子。有人說我心中有佛不就可以了嗎?現在很多人都這樣說……其實這是在說妄語,因為一個凡夫是不可能做到心中有佛的。凡夫每天想的是種種慾望等貪著,一天到晚有幾個念頭是在想佛?或者一天中有幾件事情是按照佛的要求去做的?所以我說,說這樣話的人簡直就是在說妄語。有的人則認為我相信有佛存在,就是信佛學佛。其實這樣的認為也是錯誤的,這只是相信佛存在而已,並不是學佛。所以相信佛存在而且也想獲得學佛利益的人應該早日去寺院皈依。
佛教界中有很多受過皈依的居士,但是沒有幾個人能真正知道皈依的意義。佛陀所弘揚的教法雖有八萬四千之多,但其所有教法最根本的就是皈依,不管什麼法門都離不了三皈依,三皈依是一切佛法基礎,所以想學佛就要先學好皈依。我曾看到現在漢地的一些寺院傳授皈依是極其不如法的,發心皈依的人不去寺院,只是把照片拿去交了錢,然後給發一個皈依證,這就是很多寺院傳的皈依!連最起碼的皈依儀式都沒有,更別說戒律的開遮持犯了。還有一些大寺院里明碼標價辦理皈依,需要花幾十塊錢,而且他們也不管受皈依者能否得到皈依的真實利益,只顧著收錢。這樣方式的皈依是在販賣佛法,是最不如法的。
在正統的皈依儀式之前,應該具足的必要條件是:皈依者必須知道自己所受皈依的意義,而且要知道皈依所具備的發心是什麼。若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去皈依,只能得到一種結緣方式的皈依,而得不到皈依真實的利益。所以欲皈依三寶者,當知皈依亦有其特定的發心,才可以得到皈依的戒體,若無相應的發心,便得不到皈依的戒體。若不具備皈依的發心,雖然有了皈依的外在儀式,也只是種了一個遠因而已。如果皈依佛教的目的是想獲得人天乘的福報,那麼必須要具足奉行人天乘教法的發心,如此可以獲得下品以及下下品的皈依戒體。若是發心為獲得小乘聖者的修證和果位,那麼在皈依時必須要發起出離心來,這樣可以獲得中品的皈依戒體。你如果想獲得大乘佛法的真正皈依,在皈依時就必須要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來,如是便能獲得最上品的皈依戒體。
我經常見到好多居士雖然皈依了,可是問他們皈依的時候是以什麼心態皈依的?結果大多數是為了家庭、兒女平安和財源廣進而皈依,這樣的皈依是不能得到皈依戒體的。希望明白了什麼是三皈的居士,在具足發心的情況下,應該再去重新作一次隨喜皈依,以期重獲得皈依之戒體。
知道了受皈依所必須具足的發心後,還要明白皈依時的觀想。皈依有請聖、懺悔、正受、羯摩、發願迴向五個步驟。請聖和懺悔,是皈依的前行。所謂『正受』是皈依的正行。羯摩和發願迴向,是圓滿皈依的後行。
皈依佛是指皈依釋迦牟尼佛等十方一切諸佛,所以自然要以虔誠之心,迎請諸佛菩薩降臨壇場,慈悲攝受我們。在迎請之時要觀想,十方諸佛菩薩聖賢等眾被我們的虔誠心打動,降臨到我們的面前,放光加持攝受自己;請聖完畢開始懺悔,為什麼要懺悔呢?因為我等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由於顛倒迷惑而造就了好多惡業,現在要領受三寶清凈的皈依戒,若不把以前的業障懺悔掉,就不能獲得清凈的皈依戒體。如同一個曾經裝過毒藥的瓶子,若再想以彼裝甘露,則必須要先把瓶子中的毒素洗凈,才可以把甘露倒進去,若不把瓶子洗凈就把甘露倒進去,甘露也會變成毒水。所以先經過懺悔後才受皈依者,才能成為容納戒體妙法的法器;在正受三皈依時,要依法作觀想方能得到戒體。當皈依師第一次念『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時,皈依者要觀想由於自己的虔誠心所感,十方諸善戒法悉皆震動。第二次念『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時,要觀想一切善法如雲如蓋聚集在自己的頭頂。第三次『念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時,受皈依者要觀想頭頂上如雲如蓋的諸善戒法化成光明由上而下灌入身體,與身體互相融合,這樣就得到了戒體。
以上說到了戒體,今解釋戒體:
戒體——戒之體性。舊譯無作,新譯無表。指行者受戒後,於身所生防非止惡之功能,亦即是對於戒法之信念與奉持戒法之意志。戒體雖由作禮乞戒等作用而生起,但一經引發之後,即不假造作,恆常相續,故稱無作;其外相不顯著,無有表象,故稱為無表。定戒體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種:一色法,受戒之時,身口二業有發顯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種之色法,有防非止惡之功能,是名無表色,又名無作色,是為四大所生,故為色法,而攝於色蘊之中,這是小乘有部宗之義也;二心法,受戒之時有發動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種子相續而有防非止惡之功能,為戒體,是為依於受戒時之表色作用而起者,故附以色之名,然實為心法,這是大乘唯識之所說是也;三非色非心法,彼無形質,故非色,彼無緣慮,故非心,即為非色非心之別法,是小乘成實論所立也。
以上三種之戒體,南山於四分律之當分,准於成實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體,自己之本意,則依於大乘唯識之義而取心法之戒體。又天台於止觀取心法,戒疏取色法。但於小乘之有部與大乘之唯識所異者,為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見異於彼之二宗。《梵網戒疏》上捲雲:『戒體者,不起而已,起即性無作假色。』概上而言戒體分為兩種,一為有做,二為無做。受皈依時以身體恭敬頂禮,口中念誦皈依的誓言,這些都是有形有相可見之實行,這為有做戒體;而無做戒體是由受者恭敬頂禮,虔誠觀想而引發,依受者這五蘊色身而生。無做戒體沒有外在表面的粗重色相,所以稱為無表色。此戒體一經引發就不會消失,只要行者不觸犯三皈依的戒律就不會失毀戒體。得到了戒體後就會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護持行者。這些護法神曾經在佛陀座下發願說:『若有人至心皈依三寶者,我們皆當日夜護持,不令其人受諸橫禍。』若得到戒體者,一般來說修行就不會退失,有好多的修行者,修行無有進步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得到戒體,或者雖然得到了,但也由於犯戒而失去了戒體。戒體在行者一生的修持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欲真實修行者,必須要得到所受的戒體,而且也要以戒行護持戒體不令破失,這樣我們一生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六)皈依戒的戒相
上面講述了皈依的整個過程以及戒體等。下面為大家講述皈依後所守持的戒律。
一般的人都以為皈依不是戒律,所以有好多人皈依後說自己沒有受戒,也不守什麼戒。其實皈依是佛教最基礎的戒律,因此三皈依也稱為三皈戒。皈依里共有六條戒,三條止持戒,三條做持戒。
(1)止持戒:止是禁止的意思。即不該做的事情不做名為持戒,禁止做的事情去做就為犯戒。
1皈依佛後:不可以再去皈依一切天魔、外道、牛鬼蛇神等,亦不得供奉彼等之像,不得享用彼等所加持物。外道是指佛教之外的其它宗教,此中包括那些修鍊氣功的法門。鬼神是泛指一切鬼神皆不可皈依了。而不得享用彼等加持之物,其中包括了煙草。因煙草乃是魔女穢物所化現,吸煙就如皈依魔眾一樣,故欲皈依者當戒除吸煙之惡習,因抽煙者不管有多麼深厚的禪定和念佛的功夫,或者是積累了多少善業,命終時必然墮入黑煙地獄。《金色律藏》中云:『末法濁世之毒物,出現十八種煙草,凡接觸者轉地獄,後世不生悅意境。』在《具光律藏》中亦云:『濁世末時之煙草,口鼻享用諸罪人,今生貧窮如餓鬼,來世將於百劫間,住於嚎叫地獄中。』若人能以三世諸佛為正皈依處,則獲無邊功德,如《日藏經》云:『何人若敬皈依佛,百萬魔眾不能害,縱破律儀心迷亂,彼後亦定得解脫。』
2皈依法後:就不可以再去皈依世間那些外道和邪教的教義,以及世間的一些歪理邪說。還要做到不殺生,不對眾生存傷害之心,要以佛教無上法寶為正皈依處。
3皈依僧後:就不可以再去皈依外道邪眾以及大惡之人,亦不和這些人做同修道友,不有親密之交往,不與其共住一處。若皈依三寶的弟子經常和惡人親密來往,即會遭受他人譏嫌,以及給自己惹上麻煩,或者令自己受其染污。因此皈依者當受持不與外道以及惡人親密交往之戒。以上的三條是止持戒,對此應寧捨棄生命也不破戒。
(2)做持戒:做就是必須要做到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求做到的事情必須要做到,做不到就為犯戒。
1皈依佛後:見到佛菩薩的種種形相,哪怕是佛像的一個碎片,也是皈依者恭敬頂禮供養之處。有些居士的分別心很重,看到那些製作精美的佛像,他就能生起恭敬心,可是一見到做工不精美的佛像就不起恭敬,而且還評頭論足說一些不恭敬的話,這樣的話就已經觸犯了皈依佛的學處了。還有一些人對宗派的執著分別特別大,學顯宗的見了密宗形式的佛像就不拜不恭敬,學密宗的見了顯宗形式的佛像不拜不恭敬。這些都屬於觸犯三皈依戒。《菩提道次第廣論》云:『謂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丑,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是可敬田,猶如大師。』因此皈依者當知,應對一切好壞等佛像都要恭敬頂禮,不要分好壞美醜莊嚴與否,都要如真佛一樣觀想恭敬頂禮。不僅要恭敬頂禮,有能力之人還應廣造佛像,如《親友疏》云:『隨工巧拙木造等,智者應造善逝像。』
2皈依法後:見到一切經書法寶都要做為皈依恭敬頂禮之處,哪怕是經書里的一張碎紙,都應該是三皈弟子頂禮之處。有的修行者門派執著很是深重,看到他人修其它的法門就說誹謗和譏諷的話語,其實這樣的行為已經觸犯了皈依法的戒律。不僅如此,而且給自己將來成就究竟佛果造下了障礙,那就是不能獲得通達一切法的智慧。
3皈依僧後:若見到一切僧眾都應該恭敬頂禮供養,不應該分別什麼南傳、藏傳、漢傳僧眾,凡是佛教僧眾都是恭敬之處。哪怕是僧眾衣服上的一塊布片都是我等頂禮之處。所以受持皈依戒的人,不要去分別這個僧人威儀外表好不好,抑或分別有沒有緣份等,只要是現了僧的形相都應該恭敬。經常看到有一些在家人,看到某個出家人破戒了,或者是威儀不好就不去恭敬,如此便違犯了皈依僧的戒律。
違犯三皈戒的罪過很大,若不去懺悔後世則會墮入地獄受苦。又《涅槃經》云:『若皈依三寶,是謂正近事。終不應皈依諸餘天神等。皈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皈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皈依於三寶後,不僅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而且要不殺生,不與外道同住。另外受了皈依的人亦要守持不吸煙、不賭博、不去淫穢場所的戒。在南傳佛教地區,有好多的修行者一生以修三皈依而得成就,所以三皈依亦是很殊勝的修法。
皈依三寶的功德很大,我們現在已經皈依了三寶應該感到高興,而且還要精進護持皈依戒而不犯,那功德就更大了。《無垢請問經》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若說皈依功德有實在的體性的話,整個虛空都不能放下皈依所得的功德。
所以告誡那些想入佛門,又沒有去皈依的人,應該趕快去僧眾面前皈依,以期早日獲得三寶的護佑,最終獲得解脫之果。
如果從甚深義上來說,三皈亦是佛法的總綱,覺、正、凈此三字乃是統攝一切佛法的綱領,若人行佛道,離此三字之統攝皆為外道行,非是佛行。【凈】代表出離心,因此只有出離心堅固才能清心寡欲,遠離世間貪染,清凈無為,如是才實為皈依僧凈而不染;【正】代表菩提心,若行者能正觀緣起性空之中道妙義,則必能生起廣大菩提心來,因此只有不離菩提心才是究竟正道,離菩提心外一切皆非正行,故此為皈依法正而不邪之妙義,此亦為真正皈依法之竅訣;【覺】此乃代表正見無二之智,只有具足了通達一切法之實相智慧,才能真正做到覺而不迷,才是真正的皈依佛。又,皈依僧清凈無染,不著一切欲法,行空解脫門;皈依法安處正道而不邪,無所黏著,無所希求,行無相解脫門;皈依佛住於覺性光明中,不迷本真自性,行無願解脫門。如是三皈實乃是三解脫門之總括。
若人慾求真實樂,當舍邪思及邪行,
正觀三寶之利益,發心皈依行正道。
此乃雖為佛法基,亦是解脫之根本,
若能正觀彼戒法,如理行持而不犯,
是人即為真佛子,諸佛加持恆不舍。
推薦閱讀:
※換季不換櫥,學會這5款基礎穿搭,秋裝也能帥到沒朋友!
※奇門遁甲基礎知識
※易海蓮華——八字基礎(地支的關係——午,未)
※弧圈球的發力基礎-學會用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