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 | 所謂真實,無非是近在咫尺的愛
看完《無問西東》的人,都會記住一個詞:真實。它像一條脊樑,支撐起跨越百年的四個故事。
真實究竟是什麼呢?電影給出的答案籠統而寬泛,似乎隨環境變化:有時是天分,有時是大義,有時是愛情,有時是憐憫。
這些答案背後,是否有相通之處呢?我想從最感動我的故事——「沈光耀投筆從戎」入手,聊聊自己的理解。
1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往長沙,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又遷往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即「西南聯大」。
這所窮得叮噹響的學校,卻被譽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楊振寧、李政道、華羅庚、馮友蘭、梁思成等享譽中外的學者,都是聯大校友。
更不可思議的,是全國最優秀的這批學生中,不乏熱血青年。聯大成立8年,畢業生3343人,從軍者有1100多。
在電影里,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就是其中一員。他出身廣東名門,成績優秀,英姿勃發,還會武術。用同學的話說,他「什麼事都做得好」。
這與良好的家教分不開。影片最動人的片段之一,是光耀的母親聽說他要參軍,千里來尋他,諄諄告誡道:
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
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
沈光耀的母親(米雪飾)
試問幾位父母能有這樣的胸懷?世人汲汲營營追求功名利祿,這位母親卻希望孩子享受人生的樂趣。這是一個家族的底氣。
但光耀依然報名參軍——不為功名利祿,恰恰為的是母親所說「人生的樂趣」。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一個很打動我的細節:光耀犧牲後,母親含淚翻看他的畫冊,裡面不僅有他同情的父老鄉親,還有三位女學生婀娜的背影。在光耀為參軍與否犯愁時,三個女孩曾從他身邊走過,小聲嘀咕:「這人怎麼都不理我們呀?」
其實,他眼裡不是沒有她們。不如說,正是因為他那麼深地愛著父老、孩童、少女、同窗,那麼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所以甘願將大好年華投入軍旅,甚至犧牲生命保衛這一切。他知道「人生的樂趣」有多麼寶貴,但願意放棄自己享受的機會,為讓身邊的人們能享受它。
在「解題版」預告片里,光耀故事的主題是「只問盛放」。我想這是導演很細膩的地方:如此「主旋律」的一個故事,落腳點卻不是遙遠的家國大義,而是熱血男兒的青春年華,是他對身邊人近在咫尺的愛。
2
所謂真實,無非是近在咫尺的愛。遙遠的愛大而空,往往淪為說說而已;切近的愛卻需要身體力行,因此更具挑戰。
在電影里,「真實」二字第一次出現,是在20年代的清華大學。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入學後,英文、國文成績第一,物理成績墊底。
梅貽琦校長找他談話,問他為何堅持學理工。他驕傲地說:「這個時代最好的學生都在學理工!」
校長沒有直接給他建議,反而以「真實」二字點撥他:「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生活的真實。」
那什麼是真實呢?校長說:「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聽起來像參禪悟道般玄妙。其實在我看來,這段對話最重要的信息是:你看到我,聽到我,我和你在一起。
想想吧:一間名校的校長,找一位本科生談話,並且不是走走形式,而是如此用心的交談,這在今天何等罕見!難怪梅貽琦先生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貽琦校長(祖峰飾)
和談話這件事本身相比,談話的內容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當一個學生知道,這間學校的大校長關心他、看重他,心裡自然會有「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給他力量去對抗隨波逐流,活出真實的自己。
梅校長奉獻的這份關係,是支撐吳嶺瀾做出人生選擇的「真實」。
吳嶺瀾後來成為西南聯大的文學教授,在沈光耀矛盾時給他點撥。與梅校長類似,他最有力量的不是言傳,而是身教。在敵軍炮火轟炸下,他滿身塵土、滿臉血污,卻仍留下來保護學生們,印證他之前輕描淡寫地說:「哪有學生不走、老師先走的道理。」
戰火之中老師的堅守,是支撐沈光耀做出人生選擇的「真實」。
成為教授的吳嶺瀾(陳楚生飾),和梅校長氣質相似
更可貴的,是這真實傳承下來,並且在今天落地。另外兩個故事的主題,也可說是「近在咫尺的愛」,這裡就不絮叨了。
我相信世間存在「真實」,即永恆真理。但問題是:這真實與我有何關係?從這個角度看,近在咫尺的愛是永恆真理在人間的表達。
3
誰擁有近在咫尺的愛呢?
這不是一個新鮮的問題。早在兩千年前,一個猶太知識分子跑來問耶穌:「我做什麼才可以得永生?」耶穌反問他:「神在聖經上怎麼說呢?」他說:「要盡心、盡性、盡意、儘力愛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說的是,就這樣做吧。」
那人卻不服氣,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用本文的話來說,就是:「我要向誰表達近在咫尺的愛?」
耶穌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路上遭遇強盜,被打得半死,丟在路邊。一個祭司路過,沒管他。一個利未人(也是侍奉神的)路過,也沒停下。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為這個人裹好傷口,送到店裡,並囑咐店主好好照顧。總之,各種費時、費力、費錢。
耶穌問:「誰是這可憐人的鄰舍?」顯然是憐憫他的撒瑪利亞人。
這個故事裡,值得注意的是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相互敵視。按照當時的社會習俗,這位撒瑪利亞人不會為受傷的猶太人停留。查爾斯·泰勒在《世俗時代》里指出:這位撒瑪利亞人越過了社會界限的要求,進入聖愛之網。
當沈光耀駕駛戰鬥機、為村裡的孤兒們空投食物時,《奇異恩典》的音樂響起。在某種意義上,這位富家少爺為無依無靠的孩子們出生入死,正是「聖愛之網」的一種表達。
蘑菇房頂的孤兒們(如果這是一幅油畫,也可命名為《鄰舍》)
愛是要付代價的。與時間、精力、金錢同樣重要的,是越過界限的勇氣。特別是現代,界限不僅在社會中,更在人心裡。人與人之間界限感越來越強,像豎起一道道壁壘,透出冷漠和疏離。
我曾經就是這樣的人。考入大學,就和高中同學斷了聯繫;進入社會,就和大學同學斷了聯繫。十年寒窗,我理所當然般地獨來獨往。連聯繫都沒有,更談不上關心他們的需要,近在咫尺的愛蕩然無存。
但信主後,很奇妙地,我漸漸融入「聖愛之網」。許多弟兄姐妹會主動聯繫我、關心我,在界限邊緣對我表達愛,並有好幾次打開界限的談心。幾次低谷,都是弟兄姐妹陪伴我一起走過。這種近在咫尺的愛,竟讓孤僻的我也漸漸開朗、堅強起來。
現代心理學很強調「界限」,認為人和人之間的大量問題,是沒有界限造成的。我承認界限很重要,但也認為:界限的存在不是為了隔離,是為了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更成熟地彼此相愛。
4
愛是從神而來的。
《無問西東》里,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大雨傾盆,砸在屋頂上,漏在地上,西南聯大的學生們聽不清老師的聲音;老師於是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靜坐聽雨。同樣是今天少見的胸襟。
靜坐聽雨,雨里有什麼呢?耶穌說:天父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信主前,雨聲對我是自然的聲響;信主後,雨水的敲打提醒我天父的慈愛。
聽雨
這愛尤其體現於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他身為高天之神,卻來到大地上,與罪人們近在咫尺地相交,甚至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的犧牲與復活,表達了愛的真諦。
音樂人毛不易為《無問西東》創作了宣傳曲,就叫《無問》。在歌曲的開頭,他寫下一系列問題:
你問風為什麼托著候鳥飛翔
卻又吹的讓他慌張
你問雨為什麼滋養萬物生長
卻也濕透他的衣裳
你問他為什麼親吻他的傷疤
卻又不能帶他回家
你問我為什麼還是不敢放下
明知聽不到回答
這多像尋求神的人會對神提出的問題:你不是愛我嗎?你給我這麼多恩典,為何又讓我受試煉,甚至這試煉戴著傷害的面具?神秘蘊藏在矛盾之中。
但耶穌說:「到那日,你們什麼也就不問我了。」那是最後審判的日子,也是屬神的人歡呼、跳舞、得醫治的日子。到那日,我們就什麼都明白了,所有疑問都被說不出來的大喜樂所取代。
無問,是信心,是盼望,更是此時此刻近在咫尺的愛。想起我和妻子失去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心裡也是充滿疑問和憂愁。但這傷害後來成為一個醫治的泉源,給我們家庭帶來更多禱告、包容與愛。(參看《候鳥帶他來,小蛇送他走》)
我相信,人一切的疑問都是有答案的。只是那最深奧的答案,不能僅僅用頭腦去理解,還要用心靈與身體力行去感受。我向「鄰舍」付出真實的愛時,就發現那答案近在咫尺。
*每天回復【嗎哪】,可接收聽友Lili製作的精美小卡片。
晚禱時刻:
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到那日,你們什麼也就不問我了。(約翰福音16:22-23)
作者寫文不易 懇請讚賞鼓勵
安卓用戶,點擊文末「讚賞」按鈕
推薦閱讀:
※無線版《天梯》三大爭議 真實版感動
※觸目驚心!中韓真實對比 結果出乎所有人預料(10)
※?呵呵,哪個也不比哪個真實!
※活得真實才能自在
※還原一個真實的「滿州第一勇士」鰲拜
TAG: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