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寫詩詞是自由率性好還是按平仄韻律來好?

說到古詩詞,大家一聽可能都比較怵的是它的所謂「格律」,以至於現代人很多人不敢嘗試作古詩,包括我在內,一直覺得這個事很複雜,一聽說誰誰能填詞,能寫格律詩,哎呦,就覺得牛逼的不得了!因為一想到什麼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馬上覺得頭大!說實話,我到現在也弄不清到底哪些字是屬於平、哪些字是屬於仄,所以一直不敢寫古詩格式的詩。查了查相關的依據,大體上也搞清了一些平仄的規定,像五言的平仄,只有四個類型,而這四個類型可以構成兩聯。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比如:春望(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

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個類型,這四個類型也可以構成兩聯,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雖然搞清楚了,也對照了一些例子,但還是不敢寫,生怕被人笑話,你看你這個字平仄都不對!其實,後來經過進一步的揣摩和研究,又仔細分析了一下所謂的「格律」的要求, 一下子如釋重負了,解脫了、輕鬆了!為什麼呢?我跟大家說簡單一點吧,發現其實古人作詩詞,也沒那麼多講究,確實有用字平仄方面的要求,但是,這裡邊細分起來很複雜,大家就記住我的簡單化研究成果就行,一句話,不是所有的古詩詞都是嚴格按平仄的規定來的,平仄的要求只是針對一部分的古詩詞而言。系統來講,我弄清了古體詩的寫作是分為兩部分——唐代以前,包括《詩經》在內,全是叫「古體詩」,簡單說不太講平仄格律;唐以後,作詩成氣候了,德行了、嘚瑟了,成了文人雅士們的高級玩意兒,要開始玩規矩了,所以就定出了平仄的「格律」關係,在當時,這樣格律嚴格的詩叫「近體詩」!也是我們提起來就感覺比較恐怖的「律詩」,延續到後來的宋詞,也在嚴格執行著格律的要求。

比如,像一些宋詞的詞牌,本身嚴格規定了每個字的平仄關係,你像蘇軾就寫了很多的《浣溪沙》,用字上就必須講究平仄,拿南唐後主李煜的《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做例: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紅日已高三丈透,

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金爐次第添香獸,

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紅錦地衣隨步皺。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

佳人舞點金釵溜,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酒惡時拈花蕊嗅,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

別殿遙聞簫鼓奏。」這個《浣溪沙》的用字規定在你寫之前就跟那兒定好了,所以叫填詞,你根據這個要求,找合適的你想要表達情懷的字來填。它規定這個是為了適合演唱,這就好像咱們現在的流行歌曲,比如《卷珠簾》全用這一個調,詞可以不一樣。但是要我說,這個規定實際上是不太有利於文字使用和思想表達的,因為平仄關係之下,你的用字必然會受限制。

除了詞之外,律詩的平仄關係也很講究,像七律的也有嚴格的平仄要求。不過大家不要懼怕「格律」,我不是說了嗎?經過我的研究,這只是詩詞寫作的一部分,如果你能力超強或者你願意因循規矩、嚴格復古,有強大的古漢語基礎,那你就寫這些平仄講究的詩詞。如果鬧不清平仄的「格律」章法,還有一部分詩詞,不叫「律」詩,叫「古」或「絕句」,也就是說,相對於嚴格的「五律、七律」,還有不用太考慮平仄用字的「五絕、七絕」 ,古人把這部分詩作稱為「古」!這個發現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寬鬆的古體詩創作空間呢?比如你寫的七律平仄不對,那我就叫它七古不就完了,不用太苛求平仄關係。(相關背景:什麼是古體詩?在唐朝人看來,從古代的《詩經》一直到南北朝的詩、都是古體詩。而近體詩則專指從唐代開始形成的格律詩體,包括律詩和絕句,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體。其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遊等。古體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所以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代及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近體詩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是一種格律詩,是一種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各方面都有許多講究的詩。由於格律要求非常嚴格,所以稱為律詩。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

我一經研究發現這個重大秘密之後,豁然開朗了!一下子覺得古人有他講究苛刻的一面,但是也有通達順變的一面,並不是只要是古詩詞都得嚴絲合縫兒的講究格律平仄。於是就寫了一些仿古體詩的作品 像我所作的《破五》,借用了李商隱的一句開頭

「颯颯東風細雨來

義山不在舊樓台

隔窗探看清酒暖

已是春色潤夜開

破五竹爆聲連發

走馬轉回猶在懷

一時種下心愿果

一刻今宵星露裁」後面的就是按自己的創作意想自由構架的詩句,讀起來也感覺並沒有違和感吧。

其實我覺得,在詩詞的發展上,格律化有一些禁錮的意味(唐代這樣作古體和近體的區分,搞得唐代之後幾乎沒什麼好詩出現,因為按格律平仄的要求,該用的字都用得差不多了,內容領域也就那幾個狹窄的領域,所以其後的明清甚少好詩詞),不太利於詩詞的文化含量豐富和發展。光考慮字音的平仄了,必然造成對字義詞義的忽略,把它的字詞內在含義丟了,也就失去了詩詞本身的精魂 ,能不說有點後來的八股文的味道。《紅樓夢》里林黛玉教香菱作詩的章節也說過「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的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舊詩,偷空兒看一兩首,又有對的極工的,又有不對的。又聽見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詩上,亦有順的,亦有二四六上錯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規矩,竟是沒事的,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不必太拘泥於字詞的音律,只要意為先,破破規矩也行。

但是在這兒要聲明一點,我認為,不必太講究平仄可以,但是不能沒有語句的韻律。一定意義上講,有格律平仄規定的詩詞讀起來就是好聽,因為它在字的曲調上保證了聲音的悠揚變化,所以韻律的押韻是必須要堅持的。只是想說古人在作詩寫詞的時候也不是說就那麼苛刻古板,也是可以有放開平仄的「古體詩」這些樣式的。而要我說,這些古體詩就是當時的「現代詩」,只是它沒用白話文罷了,李杜和小李杜,其實都是當時的現代詩創作大師。另外,古詩中還有比如不能重複用字的講究,但是只要意境和意思高妙,其實重複一下也不是什麼大事。你像這幾首「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都有重複的字詞出現,但關鍵是意思到位,並不覺得重複有什麼落俗,所以詩意當先,其他的都可以通達順便。

所以,古人也知道,要嚴格按格律那麼苛刻的要求來寫,那就別寫詩了,太難了,所以他們自己也在找轍,找台階下,除了用古體詩的說法來遮掩平仄的不足,還提出來「變體詩或拗體詩」的概念,幾乎是給所有詩詞的創作鬆了綁。像這首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從字義上來說,「拗」就是不順。「拗」是指聲調的不合律,「拗句」是指聲調不合律的五、七言詩句,「拗體」是排合關係不合律的律體詩篇。王力在其《詩詞格律概要》中指出:杜甫、蘇軾等詩人都寫過拗體律詩。」 其實,這根本就是硬找轍, 叫拗體詩,那就等於什麼都不是唄,無規無矩啦。所以 古人都不拘泥於格律規則,我們寫詩更要放開思想,可以更自由一些,寫古詩體的作品也不要怕,只要意境新、感情真,都可以去寫,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不泥古,卻不能不汲取中國歷史文化的營養。

「我們放棄了格律陳陳相因的語法,陳舊的審美思維模式,但不應放棄古典詩中那種超越時空、萬古常新的美的意象」,詩人洛夫如是說。

所以,大家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可以繼承古體詩的形式,添進新鮮的時代內容。除了語言格式沒有限制的自由現代詩,也不能使得中國古詩詞的形式失傳了,但不是我們今天再去寫古詩填古詞,比如有的地方搞活動,對揚州清彈來徵集填詞,依我說這個就算了,這就叫泥古!現在社會,我們平時根本不怎麼用古體的文字表達方式,而且唐宋已經達到了古詩詞創作的最高峰,我們現在的語言體系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需要創作「通、達」的中國現代詩,要復興的是古詩詞中那種美好的精神內核!發揚《詩經》的思無邪、漢賦的恢弘氣勢、建安風骨的深邃峭拔、盛唐的無限浪漫奔放和氣度、宋詞的精巧婉約以及元散曲的那種冷白又幽怨的感覺等等,在風格上做到很好的的通達繼承。

出自我的詩集《我把聲音讀進生命》


推薦閱讀:

你怎麼看有些陰柔氣質的男人?
英雄自由之戰里有那些?
香港激進組織再借反自由行滋事 已有38人被拘|自由行|香港
聽政治老師說,在英國不能說殺死女王。從英國言論自由中,我表示懷疑了。在英國說一句殺死女王是否會被定罪?
自由的篇章

TAG:詩詞 | 自由 | 韻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