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服裝店(一)
05-30
從「新記行」到「懋隆」 100年前的「王府井新記西服行」,位於王府井步行街與東安門大街交匯處的西南角,是北京第一家西裝店,該建築始建於1906年,現在是王府井大街僅存的百年西洋式建築。紅幫裁縫的源流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姜山鎮的孫張漕村,發祥地在毗鄰該村的奉化江兩岸——姜山、雲龍、鍾公廟、下應和奉化市的大橋、江口、西塢一帶。寧波人習慣上把藍眼睛、高鼻子和棕色頭髮的洋人稱為紅毛人,為紅毛人做洋服的裁縫則稱為紅幫裁縫。紅幫裁縫以上海為中心,影響波及全國20多個城市,及香港、台灣、日本、新加坡、蘇聯等地。紅幫裁縫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在中國服裝史上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件西裝;中國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家西服店;中國第一本西服理論著作;中國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為我國近現代服裝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紅幫技藝以父子、師徒和工場作坊為傳承方式,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先後有六七代出類拔萃的傳人,湧現了裁縫狀元、巧匠、工藝發明師、國服高手和高級管理人員。他們曾為孫中山先生、為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外國元首製作過精美絕倫的服裝。他們創業和創新的精神,有力地推動了寧波當代服裝業。近代和現代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重要時期。這段時期國人的服裝開始從峨冠博帶的袍服制演變為輕便實用的西式服裝。在這個變革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裁縫群體,他們順應歷史潮流,突破傳統模式,致力西服研製,培養專業人才,為中國近現代服裝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就是開一代新風的寧波紅幫裁縫。早在18世紀末,寧波人以 「三刀」(剪刀、菜刀、剃頭刀)為主體的服務性行業,已涉足日本橫濱。1921年出版的《上海總商會月刊》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清嘉慶年間,鄞縣姜山孫張漕人張尚義,學了裁縫手藝沒法糊口,被迫改行在漁船上幫廚燒火。一次,因遇海難,漁船漂至日本橫濱,被當地水兵救起。在舉目無親的異國他鄉,張尚義憑藉裁縫手藝,寄居碼頭靠修補救生衣度日。他看到港區內有不少俄國漁民和荷蘭客商都穿西裝,就趁補衣之機,將洋人的西裝拆開,做成樣板,學習裁製,漸漸熟能生巧,成為製作西服的高手,於是回鄉帶兒子創立了 「同義昌」西服店。張尚義的生意越做越大,又在日本東京、神戶開設了分店。並多次從橫濱返回故鄉,帶著奉化江畔的寧波人,一批接一批東渡日本,經營裁縫生意。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橫濱組織同盟會。寧波裁縫根據孫先生的意願,以日本士官服為原型,改制設計了早期的中山裝。雖然這套中山裝不同於後來的形制,卻邁出了中山裝成為 「國服」的第一步。1906年,鄞縣姜山人李玉堂在北京王府井開設了新記西服行,最早在北京飯店後邊霞公府街,二間平房鋪面。十餘年後一躍成為京城最著名的西服店,曾為許多名人和許多國家的領事館人員制裝。據北京市商會西服公會20年代的有關檔案記載,當時北京全市入會的西服店共22家,其中寧波人開辦的18家。紅幫進京後,引發了款式創新、面料創新、工藝創新和店堂創新,創建了一批享譽京城的老字號。大家不要以為這些寧波紅幫師傅只會做衣服,就像現在北京溫州人一樣,他們在北京紮下根後,到了1920年幾乎個個成為大投資商。1937年日本佔領北平時,北京排在前十名高檔飯店就是一半是寧波紅幫師傅們開的,王府井南口挨著北京飯店的中央飯店,就是寧波人開的。1937年日本人佔領北平後,這些大富翁大都逃離北平回寧波上海去了。1956年公私合營,王府井地區7家紅幫服裝店都合併進由上海遷京的北京友誼服裝公司,包括李家的「新記行」,後改稱人民服裝公司,文革期間定名為北京紅都服裝廠,現稱北京紅都時裝有限公司。1956年以後,原來新記西服行原址給了「北京懋隆工藝品商店」經營。王府井新記西服行的三個大字是1947年北平市市長何思源題寫的三個字「新記行」,當時何思源家住北邊不遠的錫拉衚衕。何思源傾向和平解放北京,1948年年底何思源家遭藍衣社特務定時炸彈爆炸,何思源小女兒當場被炸死,何思源和大女兒何魯麗受傷。據檔案記載,民國北平時期王府井紅幫裁縫店有7家,都住在王府井椅子衚衕。王府井椅子衚衕在大阮府衚衕東口附近,1950年蓋人民日報社大樓時,不長的椅子衚衕基本被拆,融入人民日報社大院內,剩餘西部短衚衕1965年合併近大阮府衚衕。原北京 「紅都」服裝店第一任經理余元芳就是紅幫師傅,1964年的一天,被周總理安排到釣魚台國賓館,目測來訪的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王子,為他們三人做大衣、西裝。余元芳不露聲色,在一旁仔細觀察後,默默記下三人的每一處尺寸;過兩天送去三套服裝,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後又驚又喜,拍手叫絕。西裝的立體裁剪有別於中裝的平面裁剪,要講究人的體形,穿出人的氣派和風度,而且還要通過巧妙的裁剪,彌補顧客身材的缺陷,其難度可想而知。再拿試樣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做考究的西裝和中山裝,不可能一步到位,尤其是入門不久的新手,要想做出來的衣服與顧客身材一模一樣,穿上後非常合身,必須進行半成品試穿。一般試穿二三次,難度大的需四五次,有時甚至不惜將樣衣當場剪掉,為顧客再度免費選料,重新縫製,以求得顧客的滿意,樹立商店的信譽。為提高技藝,不論師傅還是徒弟,都苦練基本功。例如,他們針對西服面料厚、輔料硬的特點,通過練習「熱水裡撈針」、「牛皮上拔針」等特殊功夫,來提高運針的速度和力度。業餘時間還刻苦進修英、俄、日、德等多種外語,以更好地適應一些西方僑民顧客的要求。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十數年間,許多國家政要、文化名流常常流連於琉璃廠、東郊民巷和西交民巷這一代,「懋隆」當時就在東郊民巷台基廠10號,後來搬到了西交民巷一號。朱德、彭真、郭沫若、鄧拓、趙檏初、啟功等各界名人,都曾在「懋隆」流連。1956年,公私合營後的一天,郭沫若先生興緻盎然地來到懋隆門市部,在欣賞完名目繁多的工藝品後郭沫若先生非常高興,主動要為懋隆題字,當時的公方經理汪德宣喜出望外,趕緊鋪紙磨墨,跟得了喜帖子似的。郭老不愧是一代名士,潑墨揮毫,頃刻間「北京工藝品懋隆」七個大字躍然紙上,還玩笑地對汪德宣說:「我的字,等我死了,能賣幾個錢。」從此,郭老的墨寶「懋隆」二字製成了該店的匾額。可惜的是,這塊珍貴的匾額在文革中丟失了,在懋隆的歷史檔案中,只留有郭老 「北京工藝品」五個字的墨寶,缺失了拿去做匾的「懋隆」兩個字。改革開放後,京城老字號陸續得到復原,懋隆也在1980年恢復了正常經營,著名書法大師趙朴初老先生題字助興,書寫了「懋隆工藝品」五個大字,筆力雍容勁健,體現了懋隆厚重的歷史積澱,現在懋隆註冊並使用的字型大小就是趙檏初老先生題寫的。1956年公私合營後,懋隆在王府井設立分店,筆者記得那裡還相當於委託商店,特別是在文革期間沒少收購好東西。2005年我走進王府井這家老字號,已由浙江一女人承包經營,僱傭十幾個服務員打著懋隆的旗號販賣假珠寶和雲南玉器。2008年奧運會期間,我又走進懋隆珠寶行,發現懋隆又收回經營權,自己經營貨真價實的真東西了。
推薦閱讀:
過去的懋隆是商品種類繁雜的洋商行,是專門面向外賓出售中國工藝品的「第一店」,而現在,位於東五環路外三間房藝術區的「北京懋隆工藝品商行」,已經不僅僅是行內人淘換老物件兒的「寶貝堆」,更是收藏者們品味歷史,賞玩工藝珍品的博物館。走進懋隆藝術館設在五樓的精品廳,賞心悅目的寶貝讓人目不暇接——工藝美術大師田瑞合先生設計製作的一對「金花絲鑲嵌寶石燈」,取材於故宮養心殿皇帝寢宮裡景泰藍桌燈的造型,用了18K黃金6000餘克、高檔翡翠26片、白玉8片、名貴寶石上百顆,玲瓏剔透,金光燦爛;工藝美術大師江春源先生設計製作的翡翠「大白菜」,300多公斤的翠料雕完只剩150公斤,菜葉翻卷,葉脈紋理清晰;已故工藝美術大師王仲元先生設計的「玉堂富貴」珊瑚大花籃,以象徵剛毅、聖潔、富貴的梅花、玉蘭、牡丹配以碧玉帶鏈花籃,精雕細琢,穿枝過梗,所用珊瑚產自日本,顏色正紅、細膩勻稱,現已絕種,實屬可遇不可求;由著名牙雕大師揚士惠設計、任建華捉刀的「五嶽獨尊」,竟在一根不大的象牙上立體展現了泰山全景,構思奇巧,逼真寫實,繁而不亂,突出了泰山雄渾之美。
推薦閱讀:
※服裝店防盜解決方案 | 艾思安防 El Salvo
※如何開好一家女裝店?看看這些細節到底有多重要!
※爆料·童裝品牌折扣店鋪生意慘淡的因素
※年銷200萬的服裝店陳列指南!
※店鋪數據分析都不會,還怎麼做好服裝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