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靈安全島

  解析80後愛情心理:愛情心靈安全島 對於愛情,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愛情觀。80後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當各類媒體上充斥著具有鮮明的80後烙印的愛情觀時,社會各界對此表達了不同的回應,人們不禁思考:80後在愛情里尋找什麼?中國第一家80後心理諮詢機構——心靈安全島對這個問題給出了答案:安全感。心靈安全島(以下簡稱心島)是一支以「陪伴心靈,同齡教育」為主旨的80後心理諮詢師組成的非盈利性公益組織。此組織的所有諮詢師均畢業於全國各大高校的心理學專業,獲得學士或碩士學位。主要的服務形式為信件諮詢、網路諮詢和博客、微博陪伴。截止到目前,他們陪伴過近萬求助者,博客點擊量已達3000萬,諮詢個案累積5000多個。經統計,累計個案中絕大多數諮詢的是情感問題,在80後的愛情世界裡,他們因缺乏安全感而衍生出各種只有80後自己才能理解和接納的愛情現象。

  愛情心靈安全島

  每個人都有一場暗戀(1)

  ·心靈導語·

  暗戀是樁福至心靈的美事,但我們戀上的並非別人而是自己,請借這場獨角戲看懂內心,鍛煉情商才是正經事。

  ·漂流心語·

  那一場暗戀開始於初三。

  在大家昏天黑地迎接中考的時候,我卻掉進了一個溫柔的坑裡,我戀愛了,更確切地說,我暗戀了!因為主角只有我。暗戀的對象是一個傲氣的男生。我喜歡他自信的樣子,喜歡他說話的果敢,喜歡他稜角分明的眉眼……我收集關於他的一切,甚至和他的女同桌做朋友,在結伴回家的路上,探聽他的消息。

  帶著這份不知如何說出口的愛慕,我們走進高中,他變成了鄰班的同學,偶遇的時候會對我點點頭,溫柔地笑,我像個木頭一樣,在他走過之後才醒過來,懊惱著卻也甜蜜著。

  高中三年,我繼續上演獨角戲,班裡有人戀愛了,我也想表白,準備了好幾種形式的情書,但我始終沒有勇氣。因為我從沒有單獨和他聊過天,我習慣了遠遠地看著他,默默地把他放在心裡……

  大學了,解放了,我開始習慣沒有他的校園。有個男孩在追求我,我們相處和諧,準備著就此開始有兩個主角的愛情之旅。

  可是有一天,我在QQ上遇見他,暗戀又復活了。我們每天都會聊上好一會兒,他的世界在我面前一點一點地展開,我逐漸看清了他,和我暗戀時的那個人並不一樣,是他變了?還是我當初就沒看懂?他在網上對我說:「不知道為何,我對你有一些好感。」看到對話框里傳來的這樣一行字,我傻了,這是一種表白吧,但是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幸福和欣喜?這長達六年的暗戀終於看到了花骨朵,我卻想像不出開出來的花朵會是什麼樣。

  我是要繼續它,還是該放棄它?

  心旅人:朵朵

  ·心旅導遊·

  暗戀是樁福至心靈的美事。它並不因幼稚而變成一場無意義的單戀,實際上暗戀是一場自我的遊戲,對我們的心理發展非常重要。不要忙著給暗戀安一個結局,先好好認識自己為何會暗戀,才能知道該如何善待它。

  你愛的其實是「理想自我」

  像朵朵一樣,暗戀總開始於青春期,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正是自我同一性混亂的時刻。這是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每個人在14~18歲,甚至有些人會延至25歲左右,出現自我混亂,我們會和自己打架,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困惑,容易動感情,鬧情緒,並且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這是由於我們的心理已經成長到一個需要「尋找真正自我」的階段。以往那個依賴著父母的「我」,和即將獨立的「我」開始搏鬥,不斷區分出自己喜歡的「好我」,和自己討厭的「壞我」,然後通過衝突把「壞我」趕走,留下「好我」——最終形成穩定的同一的自我。

  青春期的暗戀,是我們內部對「好我」的探求,向外投射的結果。隔壁班的陽光男生,溫柔的白裙女老師,眼神深沉的男明星……我們喜愛他們,是因為這個人身上帶有希望自己也能獲得的品質。可以說,每個暗戀對象,都是一個「好我」,都是「理想自我」。我們通過對他們的喜愛,來強化「好我」的形象,對它投注更多的認可,以便順利地完成自我同一性的進化。

  因此我們會發現,暗戀常常是一場獨角戲,並不需要暗戀對象的參與,我們會在心裡惦記著,不斷勾畫著一個人,想像他性格的細節。暗戀到一定的時期,對象已經不是這個人了,而是自己想像中的某個「完美化」的形象。

  每個人都有一場暗戀(2)

  所以,朵朵在大學時逐漸近距離接觸自己暗戀的他,才會感到對方變了。其實對方並沒有變,只是朵朵之前把他的形象「完美化」了。其實朵朵愛的是「勇敢、自信」的理想自我,所以她「捕捉」到這個「有點傲氣」的男生。

  我們通過這樣的暗戀,完成一場自我的遊戲,表面上的「戀他」,其實是「自戀」的體現,最終確立的是穩定的自我。

  通過暗戀修鍊情商

  除了確立同一的自我,暗戀還能幫助我們修鍊情商,並給我們積極的自我暗示。

  我們都聽說過「情商」這個詞,它指一個人監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情感,並識別、利用這些信息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暗戀修鍊的就是這種能力。在暗戀時,我們要察言觀色,要去體驗欣賞、鍾情的感覺,要試著去同感那個理想的對象……這些都是在培養我們日後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的情商。

  當一個人懂得釋放「愛」時,便成就了一場積極的自我暗示——我是個有能力去愛的人。當我們通過感知一個人,然後從心裡「發射」認可的愛意時,這個過程就是在暗示自己,我心中充滿力量,能好好地愛一個人。無論對方是否「發射回」接納的信號,我們都已經完成了自我的儀式。

  這種認定,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因為只有確認自己擁有愛的能力,才敢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才能對抗孤獨。所以,我們也可以把暗戀解釋為:給自我積極暗示的戀情。

  通過他看懂自己

  當你暗戀上一個人,請先列出你愛他的理由,這些理由便體現著你的內心需要。做到這一點,你便一箭雙鵰地完成了兩件自我探索:其一,你明白了自己為何會戀上他;其二,你也看懂了自己的內心需求。

  所以,你需要明確,其實你愛的並不完全是這個人,愛他的背後是對自我的愛。這個人或許很可愛,但其實他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重要他人」而已,你愛上他的目的並不是想擁有他,而是通過他幫助自己成長。

  把你對他的喜愛寫入日記吧,就這樣美好地深藏下去,或許幾年之後,你再翻看這些文字,就會更加明白,這段愛的真正意義。

  給暗戀一個期限

  暗戀並不是無休止的過程,我們的自我在一定階段拚命成長之後,就進入穩定的自我時期。這時我們已經不再需要通過暗戀一個對象,來完成自我的修行,大可以明戀一場。

  但需要明確的是,因為暗戀期的理想化,我們暗戀的那個人其實並不是當初我們想像的樣子,在現實里,他可能是另外一種人。我們需要做好接受這種現實的心理準備,暗戀畢竟還是一場「自我中心」的情感,而真正的愛情是需要兩個人努力的。如果有真實的兩情相悅的愛情,它會比暗戀的感情更真實,更有機會成長為健康的親密關係。

  因此,請給你的暗戀設定一個期限,並在真愛來臨時果斷地收起它,暗戀會是你人生一筆重要的個人財富,你需要走出暗戀,好好地向前迎接一段真實自然的關係。

  ·心理關鍵詞·

  -------------------------【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顧名思義是指對我們有重要影響的別人,是指在一個人社會化和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發揮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至少需要5~10位重要他人。他們可能是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師、同學,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認識的人,還可以是偶像式的幻想人物。

  找准自己的戀愛需求

  ·心靈導語·

  都市中紅男綠女都忙著尋找愛人,卻不自覺地淪為「自我推卸者」,你的幸福不是由愛人來決定,對自己負責才能找對愛情。

  ·漂流心語·

  「腳踏兩隻船。」這句話常被用來罵人,誰又能知道腳踏兩隻船的同時也充滿了痛苦和糾結。

  大學期間,我經歷了「必修課」——戀愛,畢業後我和男友在大城市裡為夢想打拚,兩個人依偎著取暖「相依為命」。我以為等我們站穩腳跟,成功「蝸居」之後就能結婚生子,在這裡徹底紮根……

  命運總是給人製造一些老土的橋段——我遇到了一個「鑽石王老五」上司,他似乎對我有那麼一點意思:出差回來會給我可愛的小禮物,上班時在MSN上有貼心的問候,他還有意無意地說:「你是男人們夢寐以求的老婆哦。」他和我男友比起來,「硬體設施」好太多,每當我躺在出租房小小的床上,我常常YY:「跟他走,我是不是就會擁有曾經夢想的一切?」

  男友不知道這些,他埋著頭努力工作,經常加班到深夜。因此我有更多的時間和上司「鬼混」在一起,他帶我去各種餐廳享用美食。我們坐在星巴克談工作談人生,卻從未涉及過感情,我看不清楚他的用意,也沒有勇氣去探究他到底想要幹什麼。

  回到我和男友的小窩,看著他疲憊的模樣,我充滿歉意和內疚,卻不能說:「對不起,我愛上了別人。」因為我連離開他的勇氣也沒有……

  每天,我就這麼從男友那裡遊盪到上司這裡,和男友夢想明天的美好,和上司享受當下的快樂,我很痛苦,覺得自己很壞,很自私。可我到底應該和哪個在一起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心旅人:小丹

  ·心旅導遊·

  這是一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女孩,所以整個世界對她都充滿誘惑。兩個男人,各有好處,她不會選擇,所以「*」。

  「自我推卸者」不懂選擇

  小丹真正看不準的,並不是男人,而是自己。她猶豫:「我到底應該和哪個在一起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無意中,她已經把自己幸福快樂的決定權丟給了別人,與自己無關——這是一個典型的「自我推卸者」。把創造自己人生幸福感的權利推給別人,她不是在找愛人,而是在找自我的替代者。她談的也不是戀愛,而是買賣,把自己當做獎品,誰能肩負得起她未來的幸福,她就把自己頒給誰。

  小丹的*,並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心理意義上的「自我推卸」。她看不懂自己真心想要的人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生活,不知道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才能做好自己。於是她丟失了對自己最基本的判斷和把握,一個連自己都找不到的人,怎麼能找對愛人。

  在生活中常見的「自我推卸者」很多,他們大多都表現為不會做「人生選擇題」。A君B君,不知道選哪個人;A城B城,不知道去哪裡生活;A職位B職位,不知道做哪一個好……於是乾脆交出主動選擇權,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這就好比一個不知道自己胃口的人,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對他充滿誘惑,他卻不會選,只能讓別人幫自己決定菜單,這樣吃不對口就可以怪別人沒選對。

  我們每個人都多少有點不想對自己負責任,如果有機會,都想把這責任賴在別人身上。比如自己個性自卑,是小時候父母責罵害的;經濟拮据,都怪老公沒能力賺錢;又被炒魷魚,全因為金融危機鬧的……但這世上除了自己,沒有誰是真該對你負責的。如果你不承擔起對自我的掌控權和選擇權,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快樂的。

  找准「自己」便不貪心

  可以看出,小丹很喜歡和男友「白手起家」的生活,雖然獲得的「硬體」不是最高檔的,但卻有自己創造的快樂。當她的自我當家做主,發揮創造力時,她會獲得真實的快樂。這份快樂並不在未來,當下已擁有。

  但當上司領著她體驗高消費的生活方式時,就像小朋友回到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童年,這些享樂不用自己創造輕易獲得,於是她迷失了。她發現把自我推卸給別人負責,還能得到很多享受,頓時「貪心」升起。

  她需要區分的是這兩種快樂的不同之處,一種是主動創造的,一種是被動跟隨的;一種未來,自己也是股東,而另一種人生是別人投資的。哪種會有長久的真實的快樂,看看自我所處的位置,便一目了然。

  找准自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面對誘惑最好的定心丸。我們越明白自己在何種愛下生活更能創造愛,就越知道要愛哪些人,要怎樣愛。

  00了解自己的戀愛需求

  請仔細斟酌以下兩個問題,它們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的戀愛需求:

  1你戀愛為了什麼?

  為了和另外一個人在一起,避免孤獨;為了找一個適合的人一起創造一個新的家庭;為了體驗愛情的甜蜜和酸楚,讓自己的情感獲得依託……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僅限於這些,你可以深入地思考,認真地回答,並且可以隨時來豐富這些答案。

  2什麼樣的戀愛模式讓你覺得最安全,最滿足?

  是兩個人彼此支持,能順暢地溝通,獨立的時候又能彼此自由地做事,在一起感覺親密舒適;還是你希望緊緊地依偎著對方,讓他溫暖你,填補你的情感洞穴;或者是你希望兩個人戀愛時電光石火,但能保持彼此尊重的距離,能有較大的自由空間……

  從戀愛幸福的人們那裡獲得一個共識,當一個人越了解自己的戀愛需求,他就越能準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伴侶,並且當一個人的自我認識越接近真實,他的幸福感就越高。

  ·心理關鍵詞·

  -------------------------【自我推卸者】-------------------------

  指一個人把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自我完善的權利都推卸給外界,或者寄託於他人,放棄了對自我負責的權利。比如一些「家庭主婦」,婚後依附著丈夫生存,不僅僅是經濟上依靠丈夫,連人生規劃、日常生活也讓丈夫來決定;又比如當下眾多的「啃老族」,把自我的權利繼續像小孩子一樣丟給父母,讓父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誰是你的另一半

  ·心靈導語·

  天上掉不下完美的另一半,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選擇你能承擔的並承擔你所選擇的。

  ·漂流心語·

  我26歲,老媽天天在耳邊嘮叨:「你已經不小了,趕緊給我弄個兒媳婦回來,我想抱孫子呢。」老媽不知道她已經有兩個兒媳婦的備選,只不過她的寶貝兒子拿不定主意該選哪一個。

  女孩A,漂亮,性格開朗,帶出去參加朋友聚會,哥們兒看了紛紛抱以羨慕的眼光,有面子。我也總被她外向的性格所吸引,因為我是個稍顯內向的人。

  女孩B,和我一樣內向,溫柔中帶著可愛,最重要的是聽我的話,我說什麼她都覺得對,讓我覺得自己特男人。

  得聲明一下:我可不是「*族」,我是「猶豫族」。對這兩個女孩,我的行為都處於「君子」的範圍。不過,我能感覺到她們倆對我都有好感,都可以進一步交往。

  但這一步究竟邁向誰?我已經考慮快一年了,選A還是選B,還是作不出抉擇。女孩A條件是不錯,可是有時候太「鬧騰」了,而且她太愛「社交」,讓我覺得不安穩。女孩B溫柔可愛,但有時候讓人覺得長不大,我是不是還要兼職做「爸爸」?

  但我再不下手,估計啥也撈不到了。可是選錯了,是不是就此後悔一輩子了?到底誰是我的另一半呢?會不會再出現一個女孩C,兼具A和B的優點?

  心旅人:偉東

  ·心旅導遊·

  如果世上真存在上帝,那麼他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恐怕是:「請告訴我,誰是我的另一半?」這大概只能怪他沒事非要把人類分為男人與女人兩個陣營,還放出「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另一半」這樣的話。

  於是男男女女們都在拚命地尋找那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另一半,卻常常落入狗熊掰棒子的怪圈。到底誰會是我的另一半?他來的時候,能否給一個「神諭」,讓我知道就是他。

  戀愛類型找出你的伴兒

  亞歷山大·阿維拉博士為了破解這個「神諭」,做了一項變革性的心理研究——為有情人們發明了戀愛類型系統。這也是目前最權威的戀愛匹配理論。他根據人們在內向、外向,直覺、感受,理性、感覺,觀察、果斷上不同的組合,而在面對親密關係時表現出的不同特質,把人們分為16種戀愛類型。如:挑戰者型,藝術家型,哲學家型,作家型……他指出,當你了解自己的戀愛類型,就能立即找到和你匹配的是哪一種類型的人。

  我們很容易被與自己性格反差大的人所吸引,就像在這段心旅中的偉東,內向的他會被外向的A女孩所吸引,殊不知兩個人的差異,在日後的戀愛和婚姻里會埋下怎樣的隱患。

  阿維拉博士的研究告訴我們,在內外向上比較相似,並在另外三個維度上,有一項相似,另外兩項互補的人,是與我們最為匹配的另一半。如果你是一個哲學家型,最為匹配的類型是作家型。和與自己性格匹配的人交往,都能夠發展比較長遠的關係。

  在「相似好」還是「互補好」這個問題上,我們現在可以知道:在內外向相似的基礎上,性格有一定程度的互補,是最好的對象。完全的互補,雖然會因為差異激起迷戀,激情過後,在日後的生活里是無法合拍的;而完全的相似,則兩個人都最明白對方的弱點,一旦產生矛盾,則傷彼此最深,也不適合長久相處。同時,「一見鍾情」的迷思也可以破解了,往往兩個人「一見鍾情」,要麼是因為極度互補,要麼是因為極度相似,才會在茫茫人海中有這樣的過度反應,而這兩種吸引,都是較難長久的,這也是一見鍾情為何那麼不可靠的原因了。

  所以,我們也可以幫助偉東來判斷一下,外向的A女孩,非常吸引人,卻不適合與內向的他長相廝守,目前他感受到的「鬧騰」「太愛社交」僅是個開始而已。而B女孩,在內向上與偉東一致,差異是比他感性很多,比起A女孩,她是與偉東更匹配的人選。

  天上掉不下完美的一半

  戀愛類型可以幫助我們縮小尋找的「包圍圈」,讓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那部分人。但我們還需要修正一個觀念,那就是「世上沒有完美的另一半」。

  就像偉東期待出現一個女孩C,兼具A、B兩人的優點,我們總希望天上能掉下一個人,正好滿足自己所有的情感需要,他要帥還要有錢,或者她要漂亮還要溫柔……這種「完美一半」的觀念害慘很多人。

  要知道,完美需要我們自己培養,是用很多的時間、精力、努力共處出來的。戀愛類型和你匹配的有很多人,這裡面任何一個都可能成為你的「完美一半」,只要你肯付出,與他磨合、協調。這就好像買鞋,你要買一雙號碼與你的腳匹配的,戀愛類型就像這個號碼,你根據它買到一雙合腳的鞋,但再合腳的新鞋都要穿幾周,才能真正吻合你的腳形,這個吻合的工作是不能省略的。

  選擇你能承擔的,承擔你所選擇的

  童話里的王子,是所有女人的夢想。但青蛙王子,白馬王子,你要選哪個?其實答案很簡單,如果你會游泳,就選青蛙王子;如果你會騎馬,自然選白馬王子嘍——這說明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戀愛類型、戀愛能力來選擇對象。這些是有心理根據的,並不是憑感覺的,選擇你需要的,選擇你可以付出的,選擇你可以負擔得起的,才是唯一恆定的標準,這叫做「選擇你能承擔」的。

  接下來,一旦選擇了,就拿出耐心和決心——承擔你所選擇的。

  任何一個伴侶,你不僅要享受他的優點,也要承擔他的缺點,如果一看到他的缺點,就懷疑自己的選擇,想換一個人,就會像狗熊掰棒子,最終兩手空空。完美的另一半,是需要兼收的,除了誠信,更重要的是承擔,只要選了,就不要再左顧右盼。

  ·心理關鍵詞·

  -------------------------【戀愛類型】-------------------------

  「戀愛類型」是由亞歷山大·阿維拉博士在1993年,根據榮格和MyersBriggs的理論發明了戀愛類型系統。他針對大約400對異性戀情侶做測試,有的剛開始交往(1個星期到3個月之間),有的已訂婚,或已婚至少5年。他讓受試者參與戀愛類型測驗,找出匹配的戀愛類型。戀愛類型是16種特別的個性風貌,每一種在面對親密關係時都有其獨特的特質和偏好。

  你的愛情模板(1)

  ·心靈導語·

  我們常照著「舊愛」找「新歡」,你知道這是「愛情模板」的作用嗎?我們除了需要對過去的自我表示忠誠,還需要幫未來的自我好好成長。

  ·漂流心語·

  我的感情史在朋友眼裡污跡斑斑,罪證是我走馬觀花式地淘汰了十幾個女朋友。他們說:「不是下一個就會更好。」其實不關下一個的事情,只是因為最初的那一個。

  我的初戀女友叫小橘,這段感情持續了三年。從高中到大學,最後忍受不了異地戀的折磨,她退出了。事情過去兩年多,我和她也沒再聯繫過,可她在我的愛情里卻「陰魂不散」。

  我和小橘在一起經歷了很多,被反對的「早戀」,高考的壓力,我們的第一次也都交給了對方……她帶我走進了異性的世界,讓我明白了愛情的味道。

  和她分手之後,我認識了萍,現在想想,喜歡她是因為她長得有點像小橘。我以為通過這段新感情可以開始新生活,結果我們還是分手了,因為萍有什麼委屈總是放在心裡,不像小橘不高興了立即哇啦哇啦地說給我聽,不需要我猜來猜去。接下來……

  和小雨分手是因為她總黏著我,不像小橘那麼獨立……

  和妞妞分手是因為她不愛吃辣,小橘和我都是無辣不歡……

  和菲兒分手是因為她只愛穿短褲,小橘愛穿裙子……

  這些分手的理由,只是引發我反感對方的一個個導火索,越和小橘不一樣,我就越不能忍受,最後背上了「花心蘿蔔」的惡名。誰也不知道我是一個如此「專一」的人,我專一的對象就是小橘。

  我知道自己這樣不好,小橘不會回到我身邊,即使她回來了我也未必能重新愛上她,可為何我走不出初戀?

  心旅人:Same

  ·心旅導遊·

  第一次愛情的經驗,就像在情感的白紙上畫一顆心,日後畫上的所有心,都要和這顆心對比——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愛情模板」,它是情感領域「先入為主」的「過去經驗」。當我們第一次戀愛過後,會把這次情感的經驗當做標準,為愛情下一個定義,日後再經歷愛情,都要與之相比,符合的過關,不符合的會被我們自動排斥。

  心旅人Same就是按照這樣的「愛情模板」,排斥著新的感情。小橘的樣貌、著裝、性格、處事方式,對Same來說都是第一次,他會潛意識地認為「原來戀人是這樣的」「談戀愛是這種感覺的」……所以他會覺得「吃辣、穿短裙、有話直說、獨立」的女孩,才能給自己戀愛的感覺。

  不由自主地對舊愛「忠誠」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對舊愛專一,其實心理的秘密是:對過去自我的選擇表示「忠誠」。我們都會有這樣的自動思維:曾經那段令人難忘的初戀時光里,我選擇了這樣一個人,我們在一起很幸福……所以,我怎麼會選錯人呢?即使日後因為各種客觀的原因分開了,我還是覺得自己當初的選擇很正確。所以,我還要找一個那樣的。

  除此之外,這種對自己的忠誠還表現在,「曾經摔倒的地方,總想爬起來再試試」。像Same,在他心裡總會隱隱地有個聲音:「是因為異地相隔,我們才會分手」,潛台詞是「不是因為我們感情不好」……也就是說,他把分手歸因為「異地相處,她堅持不了」的偶然因素。那既然主觀上的情感選擇沒有錯,偶然因素又不是每次都出現,如果重來一次,一定可以愛下去。因此,他就不斷地按照「愛情模板」,尋找著第二個小橘。

  你的愛情模板(2)

  「愛情模板」的另一面

  「愛情模板」的存在,證明我們擁有「情感記憶」,我們不像電腦,按下刪除鍵,一切就不存在。我們經歷過的那些人,那些事,都會儲存在「情感記憶」中,變成屬於自己的「過去經驗」,我們也因為這些經驗變得豐富而成熟。

  「愛情模板」不僅僅發揮著「戀愛標準」的作用,讓我們照著「舊愛」找「新歡」。有時,當第一次的經驗不那麼美好時,「愛情模板」也會成為「危險信號」,如果之前的戀愛讓你痛苦不已,你會照著「愛情模板」的樣子避開類似的人和關係,比如,之前你交往了一個皮膚黑的男生,你們不歡而散,於是你會無意識地拒絕所有皮膚黑的異性。因為「過去經驗」告訴你,這樣的人不會有好的愛情。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模板」

  有四類人,會容易受到「愛情模板」的影響:

  第一類人,在之前經歷的感情中用情很深,兩個人關係發展得比較深入,比如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

  第二類人,分手是因為客觀原因,像Same,分手是因為距離的問題,或者有些人是因為家人反對、經濟問題、年齡問題等。

  第三類人,情感記憶發達者,同樣在情感上有經歷,這類人會比其他人更能記住兩人在一起時互動的細節,所以他們的「愛情模板」也就更具體,更細化,他們很容易照著自己的記憶行事。

  第四類人,自戀者,因為自戀,所以更容易忠誠於過去的自我,也更看重自己曾經的選擇,所以更在意「愛情模板」的標準是否滿足。

  「愛情模板」也需要成長

  對「愛情模板」的執著,是對我們自己的「忠誠」,這無可厚非,幾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自己「愛情模板」的影響。

  但在我們用新感情對比「模板」時,需要提醒自己「差不多就行了」,不要強迫性地要求「嚴絲合縫」,畢竟每個人、每段戀愛都不一樣。只要這個人可以滿足「愛情模板」上自己最在乎的兩條就可以了。而且,建議大家盡量把這種「對比」停留在擇偶的時刻,等到認定一個人,開始交往了,就請默默地把你的「模板」丟到一邊吧。

  「愛情模板」並不是初戀結束就一成不變了,它也需要更新和進化。新的感情,新的愛人,都可以繼續豐富和拓展你的「愛情模板」,直至你找到那個「對的人」。這就好比製作菜譜,某次偶然的嘗試做出一盤很好吃的菜,就馬上記錄下做法,這個做法就是最初的「愛情模板」,但這個菜譜不會一直不變,隨著重複地嘗試,我們可能會發現讓這道菜更好吃的方法,於是不斷地修改菜譜,直至它達到最佳狀態。

  對待愛情,就該有這樣的態度,尊重自己先前的經驗,但也不排斥新的嘗試,並從新的體驗中,不斷積累對愛情好的經驗,這才是每個人幸福的情感修行。·心理關鍵詞·

  -------------------------【愛情模板】-------------------------

  指對於愛情來說,這種標準是由衷的,內在的,有時候不能被我們的意識察覺的,但是我們卻冥冥之中按照它來衡量評判擺在面前的感情。假如在第一次愛里,你大多時候感受到的情緒是興奮莫名的,你就會認為,只有讓你興奮莫名的男人帶給你的情感,才是愛情,和他在一起,才有愛的感覺;假如在第一次愛里,你大多時候感受到的是心痛,你也必然會覺得那些沒有讓你心痛的情感,就不是愛情。

  錯把吸引力當成愛情

  ·心靈導語·

  情不自禁就對那個人產生了好感,他身上散發出不可言喻的吸引力。深深地痴迷,深深地單戀,其實我們只是在愛自己。

  ·漂流心語·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不起眼的女孩,相貌普通,身材普通,家境一般,父母是工薪階層,供我溫飽而已;學習成績徘徊在及格線以上,屬於在班裡會被老師遺忘的那類人。高考時走了狗屎運混到一所大學,但也只是讀了一個冷門專業,就業還是一個未知數。

  大三,在一次勤工儉學中我認識了一個很棒的男孩。他是我們學校最好的專業里的高材生,拿過很多次獎學金;學業出眾的他長相、身高樣樣出色,大家都說他是校草;據說他家是書香門第,父母都是大學教授;最可貴的是他待人處世的方式讓人覺得很舒服……怎麼會有這麼完美的男生,這就是傳說中的白馬王子的現實版吧。

  第一次見到他就覺得自己墮入愛河了。雖然後來再沒有機會相處,但我私下收集了他很多的信息。越了解他,我的愛就越深。我準備了一個小本子,把他的優秀之處都羅列在上面,寫了很多頁,他的優秀就是我通往甜蜜愛情的保證。我常想:「如果我們能在一起,那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不過,我一直沒敢對他表白,也許他也已經忘了我這個普通的女孩吧。他還沒女朋友,所以我總覺得自己還有機會,但我能用什麼方法去打動他?知道我心意的幾個閨蜜老勸我:「別傻了,迷戀一個不認識的人,你根本就不了解他。」

  這麼完美的男孩即使不認識也是值得迷戀的。我已經拒絕了幾個男孩子的試探,他們和他比起來一個地下一個天上,不可比。

  我已經完完全全被他吸引了,可是他不知道我的愛如此洶湧,而畢業又在眼前,如果再不表白,我是不是就此錯過他,錯過幸福?

  心旅人:薇平

  ·心旅導遊·

  乍看上去,心旅人薇平戀愛了,但仔細瞧瞧,這並不是「戀愛」,或者說,有「迷戀」卻沒有「愛情」,她只是被「鍾情錯覺」撞了一下腰。

  愛的是優點不是他

  薇平鎖定的「白馬王子」,其實是她心中的偶像:「最好專業的高材生」「拿過多次獎學金」「長相、身高樣樣出色」——這些都是什麼呢?都是外在的「光環」,它們代表的意義是不平凡、走到哪裡都是眾人的焦點——而這些正好都是薇平從小缺失的、自卑的方面。可以說,她看到的他,只是小本子上記錄的那些優點,只截取了吸引她的那些閃亮處,實際上她並不了解這個人,他是什麼性格,有什麼興趣,喜歡什麼樣的女孩……她都一無所知,她愛上的是這些優點而不是他,她錯把這種吸引當*情。

  這就是「鍾情錯覺」,它是一種與「愛上別人」感覺相似的錯覺,突然被一個人的「光環」吸引,覺得對方超級完美,於是會向他投注汩汩的濃情。特別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意時,這種被吸引的感覺就會越強烈,很容易對優秀的、成功的人有好感。可實際上,這種好感是對自己的一種補充,用別人的優點來填補自己的不完整,並不是愛情,它更像是一種偶像崇拜。

  這很容易解釋,上學時,我們為何總對學習好的人有好感,女生總特別崇拜運動好的男生,為何我們總會特別喜愛某一個或某一類明星……這些情感,都包含著對某些光環的期待,包含著對自己的願望。但你要明白,你喜歡這個人,並不是因為你和他熟識,每日交流,彼此需要。而是因為你把他當做了「自我期待」的綜合載體,這種鍾情只是一種愛情的錯覺。

  有關係才有愛情

  真正的愛情,是以兩個人的關係為基礎的,需要彼此觸碰,才能產生互動,才能實現接納和奉獻,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愛情。

  只喜歡一個人的優點,沒有看到他的缺點,這種認識是不完整的。出於不完整的認識,這樣的感情也是不成熟的,頂多只能算是吸引。愛情需要彼此充分了解,不僅僅了解那些優點,還要接納他的缺點。甚至,要了解在哪些情況下,這個人的優點也會變成缺點。

  如果你只是遠遠望著一個人,像薇平一樣,只是個「優點收集者」,建議你好好審視一下自己與這位「愛人」的關係:你們認識嗎?你了解這個人嗎?你是直接和他接觸來了解他,還是僅憑別人的轉述或者偷偷地觀察?你知道他有哪些令人討厭的缺點嗎?你知道他發怒時會怎麼做嗎?你知道他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嗎?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或者僅憑自己的猜想和推測來回答,那就請你小心,可能你也中了「鍾情錯覺」的招。

  想令自己有更好地期待,比你「愛這個人」,對你更重要。你看上這個人的那些光環,可能就是你下一步的目標,你可以好好利用這些「錯覺」,來認識和豐富自己。自己擁有這些優點,比讓這個人來愛你,要容易得多。別被這種錯覺遮住眼睛,在追求「優點人」的PK中自怨自艾,繼續忽略自己!也別為這種錯覺,賠上身邊真正踏實的愛情!

  假如你期待一段真正的戀愛,就請從沒有光環的、你已經比較了解的、已建立關係的那些人中選擇吧!

  ·心理關鍵詞·

  -------------------------【鍾情錯覺】-------------------------

  是一種情感錯覺,指把對某個人的崇拜和好感當*情。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我期待,當發現生活中出現了滿足這些期待的人,就會不自覺地把對方當做偶像來崇拜,把對方的優點當做自己愛他的理由。以為自己愛上他,其實只是被那些自己沒有的優點吸引而已。

  你不是誰的附屬品

  ·心靈導語·

  因為愛情對那個人產生依戀,但過度依賴卻不是愛情。你不是誰的附屬品,你可以具備獨立人格,愛好自己,愛他人。

  ·漂流心語·

  在這四年中,我已經忘記和女友分手過多少次,但每次都因為她不肯放手,我也不忍心看她哭得那麼痛苦而失敗。

  和她在一起真的很累,她就像個大包袱,重重地壓在我身上。我必須要時刻給她安全感,不能離開她身邊。生活上的大小事,她都會讓我幫她拿主意,連每天出門穿什麼,都要我替她選。剛開始,她讓我感到自己是「大男人」,很威風,可沒多久,我就覺得自己這樣好累。上班時無論在忙什麼,都要馬上接她的電話,回她的簡訊。為了她,我向上級申請不出差,結果錯失升職的機會。

  更讓我困擾的是,我想和朋友出去打球,都是男生,說好了不帶「家屬」。可她卻一定要跟著,明明她不喜歡打球,也不喜歡聽我們男生侃的那些話題,可就是要跟著我。基本上是我去哪,她就去哪。

  其實她為我也付出了很多,可我並沒有要她這麼做。她為了24小時黏著我,跟她自己的姐妹圈子都斷了;還為了離我近點,辭掉穩定的工作,找了和我單位在同一棟樓里的小公司當業務員……我真不明白她幹嗎要這麼做,再愛我也不用這樣啊。

  第一次分手,是因為開會我沒有回她的簡訊。她就直接衝到我們辦公室找我,結果弄得所有同事都知道我有這麼一個「黏人」的女友,別人還以為我犯了什麼嚴重的錯呢。我受不了她這麼小題大做,就提出分手。結果當晚她堵在我家樓下大哭著不肯走,哭得都快斷氣了……我不忍心,也怕繼續這樣驚動四鄰,就答應她不分了。

  後來,我們隔三差五就鬧分手,都是我提出來的,我實在是受不了她這麼纏著我,我不知道她這麼在乎我是不是因為太愛我了,可是她愛我的方式讓我接受不了。我該怎麼做?

  心旅人:阿德

  ·心旅導遊·

  這位女友對阿德來說,顯然不是「對的人」。

  不對,並不是因為她「黏人」,是因為她對阿德的感情並非愛情,而是習慣性的依賴。喜歡獨立自由的阿德,與想要依賴別人的她,並不匹配。

  混亂的依戀導致依賴

  每個人天生有一種感情叫做「依戀」,這種感情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心理學家按表達方式的不同,將「依戀」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逃避型和混亂型。安全型的愛人可以很容易地和別人接近,能保持自主,並尊重對方的自我空間,他們不會擔心被拋棄,也不會防備別人和他們太過接近。逃避型的愛人不允許自己依賴伴侶,並且會因為和他人太過親密而感到不安。而混亂型的愛人會特別想要依賴對方,迫切地接近對方,非常擔心被拋棄。

  在這三種類型中,安全型的愛人是最獨立和快樂的。另外兩種類型的人,在擇偶戀愛的過程中,會感到比較辛苦。特別是混亂型的人,過度的混亂,會把依戀的需要納入自己的人格,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整天害怕被愛人拋棄,變成依賴的個性,形成「依賴型的人格」。

  阿德的女友,就是一個依賴型的人,所以她需要一個「安全感」製造機,需要一座情感的靠山。她選中阿德,並不是因為這個人的品性可以幫助自己成長,而是因為這個人可以滿足自己依賴的需求。他讓她賴著,即使他覺得受不了,「掙扎」了,她也能憑「哭鬧」讓他心軟。她要不斷地確認,自己和阿德是有歸屬關係的,他可以保護自己,可以替自己作人生的決定,為自己扛責任。甚至連每日出門的形象,都可以由他負責。她想用自己的依賴,把阿德培養成專屬的守護神。她幾乎把自己所有的「重量」,整個人生都壓在阿德身上,令他不堪重負。

  所以,這怎麼可能是愛呢?這只是一種自私的依賴,愛一個人是需要讓對方快樂,滿足對方的意願。而她並沒有從阿德的立場出發,並沒有考慮阿德願不願意成為別人的守護神。

  不是自戀型別惹依賴型

  對於阿德這樣處境的人來說,首先要明白,對方的情感是建立在依賴基礎上的,一旦不滿足她的依賴,就會又哭又鬧,做出一些不可控制的衝動行為,這並不是愛情的表達。然後請掂量一下自己,你是否承受得起對方這種依賴,是否肩負得起另外一個人的人生重量。

  從人格心理學的匹配上講,依賴型的人和自戀型的人相戀比較適合。因為自戀型的人會誇大自我價值感,喜歡別人覺得自己重要,什麼事都來請教自己,依靠自己。對他們來說,做別人的「主心骨」和「靠山」正合心意。

  如果你是一個自戀型的人,倒是可以嘗試接受一下依賴型的愛人。但如果你並不那麼自戀,最好還是離依賴型的人遠一點。畢竟每個人人生的重量,還是由他自己承擔比較好。而對於阿德這樣已經陷入「依賴關係」的人來說,如果發現自己承受不了,還是要試著用短痛避免長痛。

  真正的愛情不是依賴性的從屬關係,兩個人在心理立場上,應該是平等的,能相互包容和尊重,這樣的愛情才充滿成長的空間,擁有生命力。

  ·心理關鍵詞·

  -------------------------【依賴型人格】-------------------------

  指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干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天使有時並不慈悲

  ·心靈導語·

  拯救情結讓我們誤把憐愛當「戀愛」,一點也不慈悲。你不是誰的救世主,愛Ta,不是去拯救Ta而是要接納Ta。

  ·漂流心語·

  認識她是在兩年前,我喜歡她清純的氣質、楚楚可憐的模樣。她來自單親家庭,父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拋棄了她和母親……她的世界和她的人一樣單薄。她對我說:「生活是無盡的苦痛」,傷感的語氣令我感到心疼,我想拯救她、保護她,做她的天使,把她帶出憂鬱的世界,讓她感到生活的快樂。

  我表白,她點點頭,算是答應了我的追求。交往後我發現她還是那麼憂鬱,那麼悲觀。我拉她出去玩,介紹我的朋友給她認識,可她總是愛搭不理的,總喜歡把一切都放在心裡。有爭執的時候連吵架都進行不下去,因為她根本就不理我。

  最讓我頭疼的是她的工作,她不喜歡辦公室里的氣氛就辭職,我給她介紹了好幾個公司,面試的時候,她內向的性格根本展示不出職位所需要的能力。結果都被人家拒之門外。我只說了她幾句,她竟然摔門走了。打電話不接,發簡訊也不回,我也怒了,發一條簡訊,上面只有五個字:「我們分手吧。」她很快回了一個字:「好。」我們的關係就此終結。

  但我現在後悔了,難以想像沒有我陪著,她的日子是怎麼過的,你覺得我應該怎樣才能改變她?

  心旅人:小陸

  ·心旅導遊·

  有一個詞叫「心生憐愛」,有的時候可憐是一種吸引力,而同情也會被當成一種愛。我們都會忍不住去保護那些比我們弱小的事物,比如當街乞討的小孩兒、寒風裡的小野貓……這種「拯救情結」體現了人性的善良。但在愛情中,這種情結卻並不都起積極作用。

  她並不想被拯救

  心旅人小陸的經歷恰好說明了這一點,他愛上一個單親家庭的憂鬱女孩,被她的傷感和弱小吸引,想要拯救她,保護她,做她的天使。可是他善意的拯救,卻並沒有被對方順利地接納,反而處處碰壁。他想給她找一份好工作,想幫她變外向,想把她憂鬱的性格變得陽光……結果卻激怒了對方,最終只換來「摔門一響」,這個過程好似「熱臉貼冷屁股」。

  其實對方並不是不領情,而是她不需要天使,不需要憐憫,不想要改變,更不希望被拯救。

  拯救有時是種侮辱

  用拯救別人來證明自己愛的能力,是自私的。因為對方可能就像小陸的女友,不需要被拯救,更不喜歡被別人改變。「拯救情結」雖然是善意的動機,卻也可以成為一把刀,正好插中對方的自尊心。

  太想拯救,有的時候你會搞不清楚自己是因為愛情,還是出於一種控制欲、征服欲,就是想要把對方變得像自己期待的那個樣子,在這個過程中,會下意識地忽略了對方的自尊。畢竟A拯救B,肯定是建立在A比B有力量,A比B站得更高的基礎上,你是天使,他是凡人,拯救才能實現。但誰允許你用自己的標準去比較?誰又同意你擅自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同情和施捨?

  在女友看來,小陸越是要拯救她,就越像是在炫耀自己家庭美滿,性格合群……尤其是他不斷地要改變她,要把她變成和他一樣的人,這讓她很氣憤,覺得被嫌棄了,被侮辱了。所以她會那麼阻抗小陸為她安排的一切事情。

  拯救她不如接納她

  「拯救情結」把小陸帶入了一個矛盾的旋渦,讓他忘記愛上女友的初衷,「她清純的氣質、楚楚可憐的模樣」——這些其實都和她的內向與憂鬱分不開。小陸想要她的清純和楚楚可憐,卻不想要她的內向和憂鬱,這難道不是有點自私嗎?

  如果小陸期待的是一個外向、陽光的女孩,大可以直接去找那樣的人,而不必用拯救的名義,去改變一個天性內向憂鬱的人。

  每個人都不是弱小的,在你看來灰色的性格,可能正是他們喜歡的個性。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並自居「拯救者」「天使」這樣的位置。像小陸女友這樣的人,身世、經歷的特別之處讓她感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她的心是一片國土,完整而不可分割,她需要的是尊重、理解和接納。

  這樣的人,要的不是一個試圖拯救自己,改變自己的愛人,他們要的是可以接納自己天然性情的人。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掙扎」,都要對自己負責,誰也不是誰的天使。過得好與不好,冷暖自知,並不需要別人來拯救,你不是天使,愛情不是同情,拯救不是慈悲,接納才是真愛。

  ·心理關鍵詞·

  -------------------------【拯救情結】-------------------------

  是人人都可能產生的一種心理,它是助人動機過度的一種表現。有此情結者,總是覺得對世界或者對某些具體的人,有強烈的使命感,要幫助別人,使對方快樂,少受磨難……它和正常的助人行為的區別是:「拯救情結者」總是自己幻想出對方的困難,放大對方的痛苦和需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滿足對方。在對方拒絕幫助時,會產生極大的情緒波動,依然要去插手對方的事,要影響對方。

  遭遇情場「吸血鬼」

  ·心靈導語·

  最糟的不是你愛的人不愛你,而是愛上一個不說愛不愛你的人。「情場懶人」是情感的吸血鬼,奪走你對愛情的信念。

  ·漂流心語·

  和張偉在一起一年多了,我根本不確定他到底愛不愛我。

  我們在某個BBS上相識,算是灌水夥伴。有一天,BBS組織了線下活動——K歌,我見到他本人。那一夜,在大家唱得正high時,他在我耳邊說:「我們出去吧,這裡好沒意思。」於是我們溜出去,坐在大門外的台階上,大聊他曾經徒步走了兩天回家的往事,當時很浪漫。

  我以為第二天他會約我,可過了一個月才等到消息。他出現在我家樓下,一個電話我就飛奔去見他。他開車帶我去了海邊,和我說起了前女友,傷痕纍纍的往事,那一刻我覺得他是需要被保護的孩子,我伸出手去擁抱他,他沒有拒絕。

  第三次見面,是我主動的。他來到我家,我給他做飯,一起看影片,那一晚他沒有走,我以為我們戀愛了。

  後來的日子,如果我約他,他一般都會答應,帶我去做一些情侶才會做的事情,走在路上也會牽著我的手。如果我不約他,他很少主動找我。也從沒對我說過「喜歡」「愛」這樣的字眼;很少主動發消息給我;我沒有見過他的朋友和同事,就連BBS,他也很少上了。我有一次忍不住問他:「你覺得我們現在是什麼關係?」他居然回答說:「我們是最特別的朋友。」天哪!只是朋友嗎?

  我已經27歲了,正在走向「剩女」的行列,他不清不楚的態度讓我看不清將來的方向。如果他愛我,為何不明說,難道有什麼苦衷?如果他不愛我,為何還要回應我,浪費我的時間?他到底是不是那個對的人?下一步我該怎麼走?

  心旅人:雙雙

  ·心旅導遊·

  人在情場,最糟的不是你愛的人不愛你,而是愛上一個不說愛不愛你的人。這種「玩曖昧」的猜疑遊戲,很容易把自己搞成「愛情備胎」,最終成為被拋棄的「受害者」。

  這段心旅中的雙雙,就是遇到了這麼一個「不說愛不愛」的張偉,她視他為男友,和他做了一切男女朋友會做的事,奉上了身心,最後卻只是換來一句「我們是最特別的朋友」。

  情場懶人的心理圈套

  愛情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一堂課,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要學會區分哪些東西能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區分哪些人可以愛,哪些人不能愛,也是一種重要的愛情能力。

  情場不能吃的「菜」首推「情場懶人」,因為這類人會不斷地在意自己的「投資」和「回報」,實在是太想坐享其成了。他們的心理動機,或許是出於安全感的缺失,或許來自曾經失戀的傷痛經驗,或許是自我保護的一種需要……即使這些動機是可憐的,但結果形成的「懶」,卻把他們變成情場最「可恨」的一類人。

  畢竟,我們都無權用自己的傷痛,來懲罰別人。張偉無權用自己「傷痕纍纍」的往事,博得雙雙的同情,然後借她填補自己情感的空洞,卻不給她愛情。

  所以,在這裡我們要來描述一下「情場懶人」慣用的心理圈套:他們喜歡扮弱者,大講自己曾經的慘痛經歷,以激發對方的同情心,尤其對於女性,很容易在男人講述「滄桑」的時候,激發母愛想要給他「溫暖」。雙雙就是這樣,毫無顧忌地擁抱了張偉,「啟動」了自己的愛意。之後,在獲得對方的好感後,「懶人」們就會開始犯懶了,他們會顯得愛搭不理,玩起愛情拉鋸戰,讓你忍受不住內心的焦灼,主動示意。然後他們就穩操著勝券前來佔盡便宜,卻從來不確定關係。你根本不了解他的時間表,以及人際圈子,他也不會讓你了解得那麼清楚,你無法確定他是否還與其他人保持著和你一樣的關係。就這樣糊裡糊塗地成為他的「愛情備胎」。

  「情場懶人」把愛情的風險平攤開來,懶得認真地談戀愛,懶得確定關係,只是把愛情的成本分散開來,平攤風險。更重要的是,只要不確定關係,他們就永遠不用扛起愛情的責任。他們才懶得做某個人固定的愛人,懶得建立讓人有安全感的親密關係。

  確定關係很重要

  對於像雙雙這樣認真戀愛的人,請提醒自己,和愛人確定關係很重要。它可以很大程度地防禦「情場懶人」的圈套。

  有很多人覺得:「都什麼年代了,戀愛還要確定關係,太走形式,太土了吧!」錯!確定戀愛關係不僅是形式,而且是重要的「儀式行為」,它確認的是心理角色。當你明確地許諾成為一個人的愛人,就代表著你願意為這段愛情付出,願意為你的愛人奉獻,也願意承受對方給予你的愛意。你們兩個人共同扛起這份愛情的責任。當你的愛人也同樣對你許諾之後,表明他也認同這種關係。

  不要以為做了情侶會做的事,就成為愛人,沒有心理角色的確認,你們什麼都不是。

  要知道,即使確定了關係,愛情里還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更不要提那些不肯確定關係的情感的可信性了。

  如果當初雙雙可以先問張偉:「我們到底是什麼關係」,就可以在自己沒有付出那麼多前,沒有中心理圈套前,就懸崖勒馬。不至於到已經發生了這麼多事,自己已投入得太深時,才來辨認對方的真偽。

  一個連愛都懶得說的人,不要指望他對你們的感情負責。因為他可能連自己要什麼都還不清楚,你再付出,他也只是毫不感恩地照單全收。

  「情場懶人」是情感的吸血鬼,不僅佔有你的時間,還會奪走你對愛情的信念。所以,請你堅持認真的愛情態度,不要當愛人的朋友,成為愛情的備胎;也不要無意間變成一名使用「懶人投資法」佔據感情的「膽小鬼」。

  ·心理關鍵詞·

  -------------------------【懶人投資法】-------------------------

  原本是經濟學領域的辭彙,指選擇基金定投的投資者,每月以固定金額在固定時間投資於基金市場,平攤投資成本也同時降低了風險。情場的「懶人」,往往也喜歡用這種平攤的方式降低情場失意的風險,表現形式為:同時談幾個對象,為自己多準備幾隻「愛情備胎」;或者在一個愛人身上平均地投資,不會太多付出,對方主動往前走一步,自己才跟一步。這種「感情投資法」的確夠懶,也的確讓這些人獲得了某種心理安全感,但從愛情的收穫來看,卻是一種很糟的愛情態度。

  連連遭遇「爛桃花」

  ·心靈導語·

  新戀情治不好舊情傷,桃花朵朵開也容易變爛,在哪裡摔倒未必就要在哪裡爬起,給自己和愛情一個「調整期」。

  ·漂流心語·

  我的感情經歷很豐富,網戀,姐弟戀,異地戀……都嘗試過。可是竟然沒有一段感情靠譜,我總是遇人不淑,「爛桃花」開了一朵又一朵。

  我愛上的第一個男人,居然有家室,他欺騙了我的感情,我不願當「小三」,堅決和他分手。沒多久後,我就和比我小的F君在一起了,很不幸對方也是個花心的人,這段戀情也很快結束了……

  我在網吧和F君分手,趴在鍵盤上哭得昏天暗地,這時有陌生人在QQ上加了我,我把他當做茫茫大海里的救命浮木一樣緊緊抓住——他叫小雨,在另外一個城市。他聽了我失戀的故事,一直在安慰我,我問他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他說:「因為我也剛剛失戀,我明白你的感受。」

  因為小雨,我走出了F君的世界,然後發現自己愛上了小雨。他來看我了,沒想到網上紳士的他在現實里卻很猥瑣,加上這是段異地戀,我和他也很快結束了。

  平靜了幾天,在校內網上我遇到了高中的同學大風,他是我高中時暗戀的對象,四年未見,沒想到現在我們在同一個城市,於是相約敘舊。他見到我說我絲毫沒有改變,說喜歡我。我答應了做他女朋友,和他在一起好像回到了高中時代初戀的感覺。但過了沒多久,卻發現他竟然*……

  我真是傷透了心,我並不是一個差女孩,只想要一段靠譜的愛情,為什麼卻連連遭遇「爛桃花」呢?

  心旅人:小默

  ·心旅導遊·

  一個開場就表明自己「感情經歷很豐富」的女孩,會給人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她是個「情場老手」,要麼很有吸引力,要麼對愛情很執著——這些都是小默心底想要的評語,雖然隱藏得很深,但一句開場白,就讓我們發現了這個單純的「心思」。

  希望自己感情經歷豐富,自然就會暗示自己去經歷比別人更多的感情,去經歷更「不靠譜」的故事,去認識更「特別」的愛人。這種潛意識的動機,自然會激活「寧濫毋缺」的愛情模式,讓自己陷入一段又一段不靠譜的愛情中。

  新戀情治不好舊情傷

  小默總以為,下段戀愛會更好,總希望借下個戀人治療自己上一段的情傷。所以她根本不讓自己歇著,堅持著「聊勝於無」的愛情態度,身邊有個爛人也總比沒人好——這其實是一種「強迫性重複」的心理。「戀愛」已經成了心病,她一旦失戀就會「強迫性」地讓自己儘快找到另一個人愛。所以QQ、電話、同學錄都成為「尋覓新愛人」的途徑,她不分目標地發射著「等愛」的信號,製造著每一個可能。與其說是「爛桃花」自動找上她,不如說是她自己創造了這些「爛桃花」。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強迫性重複」的情結,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在哪摔倒就在哪爬起來,總以為自己吃一塹長一智,重來一遍就會成功。這種「重複」的情結,深深地植入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情不自禁地重複那些讓自己痛苦的失敗。有的人反反覆復地考學,有的人沒完沒了地跳槽,有些人接二連三地陷入三角戀……本來,「哪壺不開提哪壺」是一種可愛的執著,但執著得太久卻不懂總結失敗原因,就會變成偏執的情結,不可愛,還有害。

  「強迫性重複」的戀愛,就讓小默身心疲憊,和這麼多人淺嘗輒止地談了幾次戀愛,她並沒有從這些戀愛中學會辨別哪些人值得去愛;也沒能看懂自己,發現自己的「戀愛需要」,弄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一段什麼樣的戀情。她的心沒有成長,沒能從之前的失敗中總結出經驗,只是呼哧帶喘地往前跑著,在這樣重複的「新戀情」里轉圈。

  桃花朵朵開容易變爛

  對小默這樣的人來說,喊「停!」是最好的自救方法。意識到自己的「強迫性」,停下來檢查自己身上的「傷」,回想自己的初衷和動機,總結戀愛失敗的經驗。

  總結一下小默的「愛情時間表」,每段戀情都維持不到三個月,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值得注意的是,每段感情之間的時間間隔也非常短暫,恨不得今天剛分手,就馬上談起下一段。她根本沒有時間好好了解對方的人品和習慣,就匆忙陷入戀愛關係之中,可以說,她根本沒有選擇,就盲目地「采了一朵又一朵」,採到「爛花」的概率當然會很高。她的「遇人不淑」都是自找的。

  桃花朵朵開,最容易變爛,因為你內心的營養無法供給連續綻放的「燦爛」。合理的戀愛「時間表」最好是上一段感情分開後至少三個月至一年,不要開啟新的戀情,給自己一個「調整期」。戀愛的時間越久,感情越深,這個「調整期」也就越長。

  談戀愛不用趕進度,給自己多留「瞄準」的時間,精挑細選一顆好種子、精心培育每一個生長過程,才能開出最美艷的愛情花朵。

  ·心理關鍵詞·

  -------------------------【強迫性重複】-------------------------

  並非「強迫症」,它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存在的一個心理模式,這個詞語來自精神分析學派。它指我們在早期經歷的一些挫敗和創傷,在潛意識中都希望自愈,於是長大後,會不自知地讓自己陷入與當初受傷時相同的處境。表面上看是一種不可理喻的「自討苦吃」甚至自虐,但實質是試圖依靠自己現在的力量,把那些失敗扭轉,醫治好自己的創傷。比如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遭遇過與親人離別的痛苦,那麼長大後擇偶時,他有可能選擇那些他沒有信心能與之長久生活的異性。

  尋找一樣「熟」的愛人(1)

  ·心靈導語·

  每個人除了實際的生理年齡,都有一個隱藏著的心理年齡。內心同樣成熟的人才是對的人,彼此為愛付出的心血才能有的放矢。

  ·漂流心語·

  我一直很鬱悶,感覺愛情似乎走到了盡頭,很無力也很無助。這個讓我身心疲憊的男人叫李晨,我們磕磕碰碰在一起有三年時間。

  第一年是異地戀,有朋友戲言:「異地戀中不要給對方驚喜,搞不好只有驚沒有喜。」在某個周末的清晨,我坐了一夜的火車來到他家,看到他擁著一個陌生的女人躺在我送給他的藍色床單上。事後他的解釋是:「你不在我身邊我很寂寞,我也是有需求的男人啊。」

  很可悲,我原諒了他,並放棄工作來到他的身邊。但一切並沒有按照我的想像發展,我們沒有過上甜蜜的生活。他是個「跳槽控」,每份工作干不到3個月就換,理由是「沒勁兒」。其實我知道,他根本沒心思工作,總是想到網吧玩遊戲,所以才不能堅持朝九晚五的工作。他沒了錢花就向我要,我覺得他太不成熟了,怎麼有男人寧願吃「軟飯」,也不能踏踏實實地好好工作呢?我和他溝通過,他居然生氣地說:「不要在我面前裝成熟,哪輪得到你來管我!」然後摔門而去……

  我現在基本適應了這個城市,有一份收入不錯的穩定工作,同事關係也很好,雙方的父母也已經同意我們的關係,他們都希望我們儘快結婚。可他現在這個樣子,我怎麼敢答應嫁給他呢?

  我讀了很多心理、兩性方面的書,學著理解他、接納他,可是我的懂事似乎總是縱容了他的孩子氣。有個閨蜜說「男人都很幼稚,過幾年玩夠了就好了。」我很迷茫,過幾年他就真的能長大嗎?

  心旅人:紫菱

  ·心旅導遊·

  讀完這段心旅故事,讓人感覺像是一隻「烏龜」和一條「小蝌蚪」在談戀愛。烏龜在水中生活了近千年,什麼沒見過,對於新生的小蝌蚪的頑皮無知,給予極大的包容,它能理解它的「年少輕狂」,能理解它的「年幼無知」,總是用心良苦地「循循善誘」,把自己千年的經驗告訴小蝌蚪,想要幫助它快點長大。可是小蝌蚪呢?水中的世界對它來說有太多地方沒去過,好玩的事情也太多了,它根本沒心思聽烏龜嘮叨,依然我行我素。這種烏龜與蝌蚪的「代溝」,也會發生在愛情里。

  成熟很難教得會

  紫菱就是這段心旅中的「烏龜」,她的男友李晨是那條「小蝌蚪」。雖然他們兩人是同齡人,實際年齡和身份家世都門當戶對,但他們的心理年齡卻相差很大——這就是他們兩人愛情的根本問題。紫菱已經接近「心理婚齡」,而李晨卻還差得很遠。

  紫菱對待感情很成熟,她知道多找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只看對方的缺點。她學習了很多心理、兩性方面的知識,知道找諮詢師求救。她能為愛情付出,不惜拋家舍業,到李晨的城市來生活,努力適應新的工作,讓自己的經濟基礎穩定。也懂得獲取雙方父母的支持……這一切的行為,都說明紫菱已經準備好,把激情浪漫的愛情進化為穩定踏實的生活。她的心理和人格都已經準備好進入婚姻。

  可相比之下,李晨卻顯得很幼稚。在他的心裡,這場愛情根本沒有進度表。對他來說,愛情還等於「和漂亮女孩子在一起,玩玩樂樂」,女友不在,就可以「拈花惹草」;同樣的,事業和人生在他心裡也沒有規劃,他還只憑著「玩樂」的心態在「遊戲人間」。從未想過和紫菱的這段關係是否要走入下一個階段。他只是在享受紫菱的「供養」和「接納」,對這段愛情沒有任何主動的付出。

  尋找一樣「熟」的愛人(2)

  每個人除了實際的生理年齡,還有一個隱藏著的心理年齡。它需要和生理年齡同步,並逐步完成內心的成熟。它包括性格的完善、親密關係的建立,以及人生規劃的穩定。對於處在婚戀階段的紫菱和李晨來說,他們目前需要的成熟是通過愛情的學習,抵達「心理婚齡」的彼岸,性格、親密關係和人生規劃完成初步的穩定。這段路程,只能由自己走完,旁人無法替代,也不能教育。

  紫菱一直在努力地教會李晨成熟,用自己的行為教育他「愛情需要主動付出」「愛情需要專一」,她也苦口婆心地開導他要「好好工作,有穩定的人生計劃」……可是無論她如何使勁,如何費盡心力,李晨都沒有任何想要「變成熟」的意願。他的心理年齡達不到「婚齡」,是無法「拔苗助長」的。

  同等成熟才是對的人

  有一種說法,同齡的男女,女性會比男性的心理年齡大兩歲。這是因為女性在穿越「戀母情結」時付出的時間比男性要短,所以總會顯得比男孩子成熟。這種說法是不是一定正確,還有待社會心理學家的更多研究。但至少我們看到的社會現象是,很多女孩都準備好要結婚,可她們的男友卻按兵不動;還有很多女孩都紛紛喜歡上比自己年長很多的成熟男子。

  這些現象都告訴我們,心理成熟是否達到「心理婚齡」,對愛情的進化來說非常重要。和一個不如自己成熟的人談戀愛有多累,紫菱的經歷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再多的理解都會變成縱容,再多的愛都會變成溺愛。

  兩個人感情的互動和銜接,是靠愛的能量供給的,成熟的一方能量大,幼稚的一方能量小,雙方實力懸殊,成熟一方付出的愛,幼稚的一方根本承受不起。在賽場上我們尚且需要勢均力敵的對手,何況是情場?我們學習到的愛情能力,是為了與我們有相同能力的人相處,而不是去教育那些比我們不成熟的人。

  同樣成熟的人,才是對的人。誰說愛情沒有界限,「心理婚齡」就是一條很深的界限。如果你是抵達「婚齡」的烏龜,就好好和烏龜永結同心;如果你是蝌蚪,就先和蝌蚪談情說愛吧。我們都需要和自己同等成熟的人在一起,這樣親密關係建立起來才自然和諧,你的每分心血都能有的放矢。

  ·心理關鍵詞·

  -------------------------【心理婚齡】-------------------------

  每個國家都有其法定婚齡,但是在心理上也有一個「婚齡」。其實,所謂的早婚和晚婚,都不應以年齡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而更應該考慮到雙方心理與人格的成熟度。如果心理及人格尚未成熟,即使四五十歲結婚也算是「早婚」。而只有那些有著明確的價值觀及對婚姻有著慎重看法的人,才算真正進入了「婚齡」。

  -------------------------【心理年齡】-------------------------

  心理年齡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特徵所表露的年齡特徵,與實際年齡並不完全一致。每個心理年齡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如幼兒期天真活潑;青少年期自我意識增強,身心飛躍突變,心理活動進入劇烈動蕩期;進入老年期,心理活動趨向成熟穩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彈性降低、情感容易傾向憂鬱、猜疑。所謂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指兩方面的標準:(1)個體的實際年齡必須與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相符;(2)個體的不同心理發育期應表現出與該時期身份、角色相符合的心理特徵。

  糾結於未完成情結

  ·心靈導語·

  過去沒有完成的事形成心上的一個缺口,總想著要去「補全」或「完成」它。但未完成情結不是愛,曾經不對的人,現在依然不對。

  ·漂流心語·

  三個月前,我訂婚了。隨後和未婚夫小楠忙著裝修新房。本來一切風平浪靜,誰知前男友黑子發來的一條簡訊,讓我徹夜難眠。

  我和黑子是大學同學,校園裡的感情單純唯美,我們一起上課打球逛公園,他每天都提著早餐在宿舍樓下等我,讓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

  黑子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畢業後父母都要我們回家,為了黑子我堅持留下。但最初信誓旦旦的黑子卻在接了父母哭哭啼啼的電話之後,給我留了一張字條回家了。字條上寫著:「我愛你,但我也捨不得爸爸媽媽,對不起,我們分開吧。」

  我哭幹了眼淚,沒臉回家見父母,就一個人在這個城市裡漂著。熬了一段苦日子,在最艱難的時候遇到了小楠,比起黑子他更有擔當。他給我的不只是呵護,更多的是堅實的依靠。現在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穩定下來。

  對於黑子,我一直沒有忘記他,他是我的初戀。而且他的不辭而別是我心上的一根刺,他說愛我又怎能捨棄我,我們的愛情沒有消失,只是被現實硬生生地扯開。如今黑子出現了,他在簡訊里說重新回到了這個城市,從未忘記我。

  我很愛小楠,也渴望我們的婚姻生活;只是黑子,我也放不下。心裡裝著兩個人,我要怎麼抉擇?

  心旅人:小露

  ·心旅導遊·

  「人在岔路才痛苦」,這就是小露現在的心情。倘若前方是一條筆直的路,她會歡快地跑下去,並不感覺被動;而當下前方是兩條路,有選擇的空間,她反而瞻前顧後,痛心疾首。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不會作選擇,而是我們總把「情結」當成愛。

  只是「遺憾」,不是愛

  我們都有一種「未完成情結」,當初因為各種原因半途而廢的事,我們會對它充滿遺憾和內疚,總想製造機會把它完成,特別是對於那些本來美好卻無疾而終的感情,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要「再續前緣」。其實,你對這份感情已經沒有依戀了,只是「沒有完成」的這份遺憾,讓你總想要做點什麼來彌補。

  就像小露,與舊愛黑子的分手,並不是感情問題,而是距離導致。雖然她接受了分手的現實,可內心卻留下一個「缺口」,這份遺憾一直埋在她心底。這份沒有抒發完整的情感,早已成了她衝動的「情結」。只消一條小小的簡訊,就能點燃。她覺得,和黑子還有愛情。因為當初的結束,並不是因為愛情。這個缺口一直沒有封上,似乎就能隨時啟用。但她忽略了人的情感是被時光保存的,不是按了暫停鍵的電腦遊戲,再按下「繼續」就能延續。我們的情感是連續的悸動,每一天發生的新事件,都會改寫它,為它注入新的記憶。

  小露的心,早已離開黑子,選擇了小楠——「比起黑子他更有擔當,他給我的不只是呵護,更多的是堅實的依靠」,她的愛情對象早已換成小楠。只是對黑子不辭而別的分手,讓她有了這份「未完成情結」。她早已不愛黑子,只是「未完成」的怨氣和遺憾,讓她錯把情結當成愛。

  對於小露來說,最好的做法是和黑子進行明確的分手,認真地完成這件事,為這段「往日情」作一個清晰的「了斷」,補全內心的缺口。

  像小露這樣讓自己陷入二選一的矛盾,不能怪我們貪心,而是我們戰勝不了「遺憾」。人有努力完善自己,補全缺憾的天性,這本來是美好的本能,但有時它也會帶給我們一些困擾。這就需要我們在衝動的時候,還能保持一些理性,讓自己看清楚,是「情結」而不是「情感」。

  曾經不對的人,現在依然不對

  在尋找愛情的旅途上,我們會和很多人相遇,都會有一個階段認為他們是「對的人」,過一些時候卻又發現並不對。這些感情如果沒有很好地被「結束」,就很有可能變成「未完成情結」,影響我們對後面感情的判斷。

  特別是在成長中比較辛苦的「青春期」,留有遺憾的事,格外讓我們揪心。想要完成它們的衝動也會特彆強烈,甚至到了「七老八十」的時候,還會突然跳出來,嚇你一跳。

  其實,有這樣的情結很正常,有莫名奇妙的衝動,人生才美妙,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但在作人生重要的選擇時,我們需要保持清醒,別讓「情結」和衝動辦「壞事」。

  「錯過」必有「錯著」,當初保不住的,完不成的理由,那些理由當初你沒有發現,現在可能還是會忽視,所以大部分經時間考驗流逝的「錯的人」,不會是你的Mr Right。

  天空沒有痕迹,因為我已飛過。你已經比當初的那個你長大了,所以會有和長大的你相匹配的人出現,別再停留在「錯過」的遺憾里,想像繼續下去的百種可能——那些只是假想。

  「未完成情結」最喜歡在我們對當下不滿時跳出來,用「沒有完成」的那些缺口的可能性,來填滿自己的幻想。當你偶然感到對現在不滿時,就請提醒自己注意,情結不是愛,錯過的就放過吧,收集遺憾也是種餘興,善待現狀才是種安樂。

  ·心理關鍵詞·

  -------------------------【未完成情結】-------------------------

  指在我們以往的經歷中,一些沒有得到解決的事情,會在心中留下一個「缺口」。會總有一種想要「補全」或「完成」它的衝動。這種缺憾感,會在未來某種特定的情況下誘發出來,於是產生一些不快樂或痛苦的感覺。比如小時候養狗,和小狗感情很好,卻因為上學,父母把狗送走;這樣的人就會很容易對小動物產生感情,甚至在年紀很大時,還會不斷地撿流浪狗回來養,這就是未完成事件的作用。我們曾經未做完的那些事,早晚還是要完成,這是自我治療的一個自然規律。

  相親也有真愛

  ·心靈導語·

  相親的雙方並非簡單挑揀彼此,婚姻是目的,但前提是自己滿意。放開你的心,消除焦慮,大膽展示自信而真實的你。

  ·漂流心語·

  我27歲了,談過幾次戀愛,但都無疾而終。身邊的朋友同事陸續進入婚姻殿堂,我還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爸爸媽媽已經變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今年春節回家,除了大年三十吃年夜飯之外,初一到初六都變成了「相親日」,老媽帶著一幫愛管閑事的姑姑、阿姨全部出動,把她們能弄來的未婚男子排成一個表格,讓我按順序會面。我抓狂,堅決反對,可架不住老媽動用「眼淚攻勢」,我只能投降。

  雖然我已不再相信白馬王子的愛情童話,但我的結婚對象怎麼可能在相親大隊里?一個陌生的男人和一個陌生的女人抱著*裸的婚姻目的坐在一起,摧毀了愛情的浪漫和婚姻的神聖。

  六天的「相親日」,我見了16個男人。我傻不拉嘰地坐在咖啡廳的角落,被陌生的眼光打量探究,我不知道應該說什麼做什麼,只能機械地回答對方的問題,「在哪兒工作?」「工資多少?」「平時喜歡做什麼?」「談過幾次戀愛,為什麼分手?」……回答完問題,兩個人面面相覷,熬到介紹人再次出現,替我們收場。

  春節假期結束回到工作所在的地方,老媽打來的電話還是以相親為主題,她認定了這是我能結婚的唯一途徑。春節見過的16個人,還有5個繼續和我聯繫著,這裡面能有真愛嗎?

  心旅人:微微

  ·心旅導遊·

  擋住微微的愛情的,並不是相親,而是她心底的「被評價焦慮」。

  「相」令人焦慮

  相過親的人,此時都可以捫心自問。到底你是真的反感相親這種形式呢?還是在害怕被別人「相」的這個過程?很多人都和微微一樣,為「厭煩相親」找了很多理由,比如目的性太強,靠譜的人太少,走馬觀花根本無法短時間內彼此了解……

  其實,這些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你害怕被別人審查,害怕被別人選擇,害怕被別人評價。

  每個人對自己的外貌,都會有自卑的地方;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想要隱藏的地方。所以「被評價」多少會害怕,會緊張。這是正常的。但比起用反向形成的「裝強」,或用「抗拒」來逃避,面對這種「焦慮」更能讓自己坦然一些。如果總是介意被看,無論相多少次,都只是去拼「自尊」而已。

  目的越強焦慮越強

  微微說「相親是一個陌生的男人和一個陌生的女人抱著*裸的婚姻目的互相打量」,正因為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待相親的。所以不知不覺也讓自己充滿了目的性。很多人的目的和微微一樣,並不是直接找一個人結婚,他們有更「高遠」的目的——「找到真愛」。殊不知這個比「以結婚為目的」還可怕。因為成為愛情的條件,其實比婚姻更多,而且僅是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標準。想找愛情的動機,是更強烈的一種目的性。目的一強烈,「被評價焦慮」就會更強烈,二者是正比的關係。

  這就好像,抱定尋找「白馬王子」的心,就很擔心自己沒有公主的美貌,越是期待王子,就越是嫌棄自己,越是怕被王子看到。

  其實相親,找的是適合一起成長的人,不是來比條件的,一切從談得來開始,這才是相親真正的目的。

  相親特有的浪漫

  會對相親害怕和防範,是因為我們誤解它了。「相上相不上」,並不用來評價一個人優秀不優秀,而是看雙方的適合度。

  相親特有的浪漫,不是在日常生活里無目的地遇到一個人,然後日久生情的那種慢熱的浪漫;也不是特別時刻人海相遇一見鍾情那種激情的浪漫。而是當下,我們懷抱著了解另一個人的開放之心,看看別人世界的模樣,一種侃侃而談的氣氛。在這個過程中真正使人產生浪漫體驗的不是轉角撞個滿懷的偶像劇,而是雙方放開內心時的相互吸引。

  想在相親中獲得真愛,首先要放下「被評價的焦慮」,減弱自己的目的動機,讓自己保持一種開放的生活態度,樂意去認識各種各樣與你不同成長模式的人,抱著感興趣的心去迎接陌生人。

  你的心越開放,就越不怕被評價,你越懂得自己,就越自信,離真愛也就更近一步。

  ·心理關鍵詞·

  -------------------------【被評價焦慮】-------------------------

  是指一旦被別人審視和評價,就會感到焦慮。很怕坐在別人的目光下,讓別人挑選或考核。「考試焦慮」是來自隱形的「被評價焦慮」。越是害怕讓別人看,就越容易產生一些焦慮反應,比如手心冒汗、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植物性神經系統紊亂等。這種焦慮往往會「幫倒忙」,讓自己對他人充滿阻抗,想要逃跑,本來可以成功的事情,也會搞砸。

  拯救「無愛症」(1)

  ·心靈導語·

  在滿滿的愛里長大的獨生子女易患只會被愛的「無愛症」,像習慣被養而不會覓食的動物,唯一的拯救方法是學會主動付出。

  ·漂流心語·

  在旁人眼裡,我的生活似乎百分百完美,可誰也不知道,我一直有個困擾: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就像冰凍的湖水,對談戀愛一直提不起興趣。

  我是個80後獨生女,爸媽給我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很寵愛我。從我上學時開始到現在,有什麼不想做的事,都可以讓他們替我做。早上起來,我媽會給我放好牙刷,牙膏擠好架在杯子上。晚上下班回家,進門就有四菜一湯。我有時候會偷偷想:「我恐怕根本找不到比父母對我更好的人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不愛別人的原因。

  大學的時候我談過一次戀愛,但沒到兩個月就分手了,對方是我們學校的「校草」。他幾乎每天都要和我在一起,導致我和宿舍的朋友們疏遠了,班裡、年級里的活動我也沒時間參加了。我覺得他挺麻煩的,忘了帶傘也要我替他去拿一把,就因為對他的反感越來越大,連他跟我說「我愛你」時,我都沒什麼感覺,於是就分手了。

  最近又有人追我,他是我的一個同事,前些天他告訴我喜歡我,讓我做他女朋友,我沒答應。但我偶爾會和他一起出去吃飯,昨天一起看電影,在放映廳里他拉住我的手,我本能地把手往回縮。今天我們一起散步的時候,他突然抱住我吻了我。我很生氣。他跟我道歉,說是因為很喜歡所以情不自禁。我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不想戀愛,不想親密,不想建立男女朋友關係。真正的愛情到底什麼樣?我真的不懂。

  心旅人:小霞

  ·心旅導遊·

  不能談戀愛的小霞,她的心就像被玻璃罩罩住的蠟燭,無法燃起任何小火星,患上了心理學中的「無愛症」。

  這種癥狀可以剝奪一個人感受愛的能力,對別人的無私奉獻習以為常,視而不見,僅以自己的需要為中心,不懂得付出,對他人毫無責任感。無法愛上別人,更無法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無愛症」多見於80後獨生子女,這也是他們其中一部分人在愛情的戰場中被「剩下」來的根本原因。

  愛滿了,再也裝不下

  愛人的能力常和一個人的自我獨立性有關,當一個人緊緊依附在「原生家庭」這棵樹上時,是無法跳向另外一棵樹的。就像動物園裡被飼養的動物,好吃好喝伺候,就會失去自己覓食的能力。「愛情需要」往往帶有一種補償心理,越是缺乏愛的人,越需要愛情。假如已經被愛包圍,每個情感的需要都被滿足,那這個杯子就再也容不得一滴水——「愛情需要」自然會消失。沒有需要就沒有動力,更不會產生行為,即使小霞期待電影中那樣的愛情,也無法真正享受到愛情的甜蜜,因為愛情本身是付出才能獲得的。

  一直在小霞身邊出現的人,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他們都用和她父母一樣的方式寵愛她,用愛灌她。而她早已習慣了別人的付出,感受不到這種「好」,她真正需要的,是能夠激活她,讓她主動去付出的人。所以,治療「無愛症」的方法是「抽水」,學習如何主動付出愛,讓杯子里的水流出來,這樣就有空間容納新的愛,重新獲得「愛情需要」。對待「無愛症」患者,需要少給他們一點愛,讓他們去付出。

  拯救「無愛症」(2)

  太自戀,無法戀他

  導致「無愛症」的另一個原因是自戀。一個人太喜歡自己,就沒辦法去喜歡別人,總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無法成功戀愛的。

  小霞在嘗試戀愛時,會覺得對方麻煩,覺得對方佔用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自己沒時間鞏固圈子,沒時間參與活動……她只以自己的需要出發,想要人陪時,就招之即來,煩了,就揮之即去,絲毫不體諒對方的感情需要。這都是自戀的表現。

  愛情心理從本質上來說,是對自己的情感的一種轉移,我們很愛自己,但發現自己有時候是無力的、孤獨的,需要另外的個體來愛我們,就需要交換感情,交換付出,達到彼此關愛的目的。但如果不能作出交換,無法完成這個轉移,就只剩下自己瘋狂地愛自己,不能愛上別人。

  對他人建立同感,練習對等付出

  在和別人交往時,練習「換位思考」,當有人跟你說「我最近又要工作又要忙家務,好辛苦啊!」時,試試體驗一下這種「辛苦」的感覺;在看影視劇時,別人哭泣或大笑,也感受一下這個人物內心的感覺,也想一想,為何他會哭,會笑……

  當和別人有了一些摩擦,比如相處的對象突然親吻了你,你很憤怒,請試著「換位思考」,想一想對方為何這樣做?如果你在想別人的動機時,總想到自己,請在心裡默默對自己喊「停」,然後去試想對方的處境、難處、需要和願望。

  在需要別人時,請先考慮一下對方的需要,然後再聯繫對方。「我想叫他來陪我,他會不會這時不方便呢?會不會我叫他來,讓他產生錯覺,這樣會令他傷心吧……」如果覺得自己的行為,違背了對方的需要,就請忍住不要做。

  只會要,不會給,就容易「無愛」。對等付出的練習就是幫助你,在別人給的時候,也學會給。很簡單!就是別人為你做什麼,你也為他做同樣的事。比如,媽媽給你做了一盤菜,你也炒這盤菜給媽媽,如果你不會,可以請媽媽教你。又比如,同事外出給你代買了飲料,你下次外出,要詢問一下同事,是否需要代買。當異性的朋友邀請你參加聚會時,下一次你也可以請他參加你舉行的聚會。

  ·心理關鍵詞·

  -------------------------【無愛症】-------------------------

  是80後獨生子女中存在的一種情感缺乏症。他們無法鍾情於任何他人,無論別人怎樣付出,都無法學會表達愛,心中也感受不到愛別人的快樂。這種情感缺失源於他們獲得太多現成的愛,而不必付出,心被父母的愛填滿了,裝不下其他人的關懷。這種因為心理滿溢造成的功能缺失,使這類人的戀愛婚姻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調查:你心中的「戀愛感覺」

  我們常常說,這個女孩我要追,她給我戀愛的感覺;我們也常常說,我不喜歡他,因為跟他在一起沒有「戀愛的感覺」——可見戀愛感覺直接影響著我們找到「對的人」。到底「戀愛感覺」在你心裡是什麼樣的感覺呢?讓我們來看看大多數人是如何選擇的吧!

  本次調查有5178人參與。

  調查解析:

  戀愛的感覺,就像一個引擎,或者是啟動裝置,它預示了後續若干種發展的可能性,更加表明著一個狀態的激活——「戀愛」。

  5178位參與調查的心旅人們,最高比例(51%)選擇了「不怕孤單了,一直都會有人陪」這個選項。「孤單」這個詞,會讓許多剛剛步入戀愛中的人,會心一笑。的確,在單身的世界裡,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個詞。甚至有許多人,是因為「害怕孤單」,而發誓去找一個戀愛的伴。

  拯救「無愛症」(3)

  「經歷過孤寂的人必然會有恐懼感。實際上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孤寂意味著與外界沒有聯繫,不能發揮人的力量……意味著世界把我淹沒,而我只能聽之任之。」心理學家弗洛姆說。

  本次調查我們給出的十個選項是可以多項選擇的,我們發現,選擇「不怕孤單了,一直都會有人陪」的心旅人們,同時會傾向於選擇「擁有了Ta,我好像擁有了整個世界」「很親切,就像家人一樣」以及「自己和對方都變得傻傻的,但是都好可愛」。這三個選項具體的意義我們會在下文詳解,這裡提醒大家注意到的是:並不僅僅因為孤單就足夠讓一個人去尋找愛侶,同時伴隨的需求還有很多。因為真正的「孤單」並不是「有人陪」就可以解決的。還記得有人說過:「兩個人一起的孤單,遠勝於一個人的孤單。」所以「孤單」這種感覺,是會陪伴我們終生的,只是在戀愛之後,我們可能不再那麼「害怕」它,因為有人會一起面對。

  「讓我有安全感,因為Ta的存在而勇氣倍增」的選項受到48%的認同,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安全感」。「安全感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小時候,父母分分合合的感情,讓我覺得時常缺乏安全感」……這些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內心獨白。

  實際上,人生就是一次冒險,往往你的投入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越大。我們一生中不可計數的風險中最大的,就是自我成長。是一種獨立對自己人生作出判斷、選擇,並且承擔這些選擇後果的能力。而正如派克醫生(《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在自己成長中所領悟到的:「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這意味著你心甘情願跳入未知的天地,開始獨立人生,自行掌握自己的命運。

  而在戀愛中所意識到的這種「安全感」事實上也是這樣的一種「不安全感」,任何一個獨立選擇自己愛人、伴侶的人,都會深深認同這一點。因為這種「戀愛感覺」並不是真的直接增加了你的「安全感」,同樣如上所述,是增加了你對自己存在的信心和勇氣,增加了你對自己選擇的肯定和承擔風險的決心,所以是增加你承擔更大投入風險的勇氣。

  「擁有了Ta,我好像擁有了整個世界」——非常像偶像劇台詞的感覺,得到了2314位心旅伴的響應,佔總體回答調查人數的45%,因此也是一個非常高比例的感覺。「一沙一世界」,我們通常是通過深愛一個人,來達到對愛的深層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擁有整個世界」的感覺,是一種最真實的虛幻。大多數初墜情網的人,會因為對方這個「世界」等同於「整個世界」,而相對地對除Ta之外的事情,都慢上半拍。自己以前頗有規律的生活也會因此打亂,而讓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圍著Ta這個世界時刻轉動。當然,這種感覺通常在熱戀之後,會慢慢消退,大家會慢慢退回自己的世界,然後兩個世界一起和諧地轉動。這也說明了通常在熱戀階段突然分手的戀人們,會很難在短時間內從這段感情中抽離出來,感覺好像瞬間喪失了整個世界。

  「什麼心事都能和Ta分享」雖然投票的比例也很高,達到了44%,但是單選這個選項的心旅人很少,大家多是和「很親切,就像家人一樣」(42%)一起選擇。這表明了這種「什麼心事都能分享」在戀愛感覺中的「有保留性」——如果對方「很親切,就像家人」,那麼也許「什麼心事都能和Ta分享」。單選的「什麼心事都能和Ta分享」的比較少,說明了大家都能意識到,這個條件,並不是產生戀愛感覺的唯一條件,「紅顏知己」「藍顏知己」乃至「閨蜜」,都可能達到這種分享,但是「親如家人」則是「戀愛感覺」的一種潛意識導向——期待走向婚姻,走向家庭,更是期待維持這種親密關係的長久性。

  拯救「無愛症」(4)

  戀愛初期的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退化的一種現象。「自己和對方都變得傻傻的,但是都好可愛」得到了41%的響應。之所以感覺「傻傻的」,是發現找到心愛的人時,人們都會有一種像童年時期與父母相伴的舒適感覺出現,彷彿體驗到童年時那種無所不能的*,感覺自己強大有力,這一點在「在對方眼中,我是世界上最好的」(29%)和「對方是我心中最美的人」(26%)選項上,也得到了證實。因為被愛,人們樹立起了強大的自信,感覺自己無所不能,而愛能夠征服一切,自己原來自卑的種種缺點,都因為成為了「情人」眼裡的「西施」,而變得可愛無比。而相應的,這種認同得到了雙方強烈的呼應:

  ——「在Ta眼中,我是世界上最好的」

  ——「Ta是我心中最美的人」

  「身體接觸時,有生理上的衝動」和「讓我和Ta在一起,就感到自豪」的比例雖然不高,都分別只有17%,卻反映了戀愛的基礎,選擇的底線。區別於一般的親密關係的特徵:*。實際上,有心理學研究表明,開始的「墜入情網」,很大程度上是這種生理的吸引。荷爾蒙是戀愛空氣最早的源動力。而對於現在傾向於社交與合作的人類來說,伴侶是否能讓自己自豪,是一個基本的底線。說成大白話就是:「拿得出手。」許多伴侶提到分手時最傷人的話,就是「帶你出去,太丟我臉了」。這種「拿得出手」的「自豪感」,不一定是對方的外表,更多的時候,是對方的談吐、氣質和思想,是否能夠與自己的社交圈相符合匹配。

  從以上十個選項的背後原因分析,以及相互搭配組合看來,從墜入情網,到惺惺相惜,從找到童年父母寵愛的感覺,到成為成熟獨立的人,願意承擔獨立去愛另一個個體的風險,「戀愛感覺」並不是一種瞬間即逝的感覺,它的背後,是我們生命歷程的積澱,成長願望的期待。

  心旅人自述:痴情種也是自私鬼

  大家都說我痴情,可是我的愛情之路一直不順,即使我曾愛過三個人,也並沒有接觸過幸福。

  我最深愛的人卻傷我最深

  初戀時我高三,周圍是一片黎明前的黑暗,我卻沉浸在粉色的憧憬中。他叫楊光,我把他當成生命中的第一縷陽光,緊緊地跟隨。初涉愛河的女生沒有什麼手段,我只會上課時側著腦袋靜靜地看他,好友發現了我的秘密,幫我表白,他卻說:「學業要緊,現在請收心。」

  我不難過,因為他沒有直接拒絕,如果沒有高考,他也許會牽起我的手,一起看夕陽。填報志願時,我在表格上寫下了他要去的大學,想像著9月站在大學門口等待他的場景。沒想到事與願違,我們考上同一所大學,他卻出國了。我流著淚寫了一封長信給他,信里寫滿了我的愛與痛,他沒有回,只是托好友捎來一句話:「忘記我,好好過。」

  沒有楊光,這所大學對我而言就是一所空城,我在不喜歡的城市不喜歡的學校不喜歡的專業里頹廢了一年。

  我承認這是一場獨角戲

  大二時,我的愛情之花又開了,他是同班同學小晨。這一次我沒有表白,而是採用了柔情攻略,每天都會和他同桌,帶早飯給他,約他看電影、逛街,我要像水和電一樣慢慢地滲入他的生活,直到他離不開我……但又一次事與願違,他應邀了幾次就開始拒絕我,甚至躲著我,後來他竟然帶著別的女生來上課,我很難過,連課都不去上了,我恨他。

  拯救「無愛症」(5)

  大學要畢業了,我參與了一次文學社的散夥飯。社長李杜是個帥氣的小夥子,我對他一直有好感。那晚我們喝多了,他帶著我在操場上坐了一夜,說了很多很多話,還拍拍我的腦袋說我是個可愛的女生……我的第三場愛情那一刻登場了。

  這是我愛得最深的一次,我對自己說:「我不能沒有他。」大學最後的時間被我利用得淋漓盡致,我已經把自己和他關聯上,與他有關的事,都會動力十足地去完成;和他無關的事,我就神思懶散,有一搭沒一搭……我連工作都不想找了,只想靠近他、接近他和他在一起。

  我的閨蜜們比我還著急,她們都說李杜不愛我,因為我找他十次,他只會出來一次。可是,即便是一次,他望著我的眼神,是有愛意的;他溫柔的口氣,是有感情的。如果他不愛我,為什麼要來關心我,為什麼要對我傾訴?她們說:「那只是正常朋友之間的關心,就像你會和我傾訴一樣……對方只當你是普通朋友。」其中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了心靈安全島,讓我在那裡尋找答案,我寫了一封信,等待一份答案。

  我收到了心島的回信,心旅伴四四說:「愛情要以『互動』為前提,你來我往才有真情。」我回顧了一下我們的互動,發現這一切的主人公似乎只有我自己。翻看以往的戀愛經歷,我是永恆且唯一的主人公。

  李杜推薦我看的書,並沒有暗示的意義,我卻煞費苦心地找來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把書中的台詞臆想成他要對我講的話,這是我的獨角戲;偶爾他幫我帶了一頓午飯,我就把它當成「愛心便當」,一直留著那個便當盒,這還是我的獨角戲;他隨口說了一句:「你好貼心啊」,這只是正常的讚美,並不是表白,我卻甜蜜很久,這仍然是我的獨角戲……

  原來李杜並不愛我,四四說:「這些都是極其正常的人際交往,對方的『友好』,並不是『愛情』。不要無限放大這些行為的意義,浮想聯翩。」

  我愛上的到底是誰?

  「即使是我的獨角戲,我愛得那麼投入那麼深,難道就不值得他回應嗎?他只是目前沒有時間戀愛,如果他有精力,總該被我的痴情打動吧?」我繼續寫信問心島。

  很快我又收到了答覆,四四說:「你喜歡一個人,並不能強迫對方也交換這種喜歡;愛情是需要兩個人唱的對手戲,一個人的獨角戲,僅僅是自我的遊戲。」

  他們不愛我,我為何如此入戲?我在心島上看到另外一段心旅,和我的情況很相似,我看完解讀,明白了每一個單戀者都想尋求一個更好的「理想自我」,這種力量向外投射,變成「理想愛人」的形象。一旦生活中遇到一個有點像「理想愛人」的對象,就會把對「理想自我」的渴求,全部投向這個人。其實對方只是心中一個「理想」的影子而已。我愛的不是他,只是另一個自己。

  在這場自導自演的愛情戲裡,我一人分飾兩角,一邊演自己,一邊演那個「在真實基礎上升華」的愛人。

  不要再做自私鬼

  我的三場單戀都是苦巴巴的獨角戲,再美的劇,都有結尾,都要散場,無止境地演下去,入戲太深,我和幸福只能永無相見之日了,沒有互動地愛過一個人,那只是傻乎乎的自私。

  四四在最後一封信里這樣和我說:「把你的單戀控制在美學範圍內吧,讓這一場空投的感情幫你懂得自己想要什麼。」

  經歷過三場單戀,我已經懂得自己想要的,接下來我該去尋找值得我愛的那個人了。我相信這個人不是活在我的想像中,他應該在生活中活生生地存在。

  心旅人:小曼

  00一味迎合只會「貶值」

  ·心靈導語·

  學會說「不」來保持審美距離,才會一直閃耀「可以被愛」的光芒。你的他會更尊重、欣賞、愛你,有時棋逢對手的「較量」讓愛走得更長久。

  ·漂流心語·

  一直懷疑自己是個「戀愛低能兒」,談了三次戀愛,結局都是被對方拋棄,理由差不多:「我覺得和你在一起很有壓力。」我覺得很委屈,我幾乎為他們做盡一切,居然連愛也換不到。

  尤其是對第三個男友,我簡直讓他過上了「皇帝」的生活。第一次見到他,我就動心了,打聽到他的手機號碼,收集溫馨好笑的簡訊給他。他第一次約我,我乘他不注意結了賬,我是想塑造一個獨立的女性形象,後來他好像也習慣了約會不帶錢。在上床這件事情上,我沒有扭扭捏捏,他一提出就答應了,他說不習慣用安全套我也情願自己吃藥。

  後來我提出同居,我喜歡為他收拾屋子洗衣服,為他買菜做飯;每天下班我都會按時趕回去,按照菜譜給他做四菜一湯;冬天我會提醒他添加衣服,夏天我備好各種冷飲在他手邊;加班的時候,我會貼心地打電話問進度,有時候帶著「愛心湯」去他辦公室;他出去和朋友玩,太晚了我會擔心而不停地打電話……

  我覺得自己就是他的貼心小棉襖,努力為他打造最完美的愛情生活。最初他還會開玩笑說我像他媽,後來就變得不怎麼回家,不接我的電話,接了也是很不耐煩地說:「你很煩,別再打了」,我每次都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了,卻還是連連說「對不起」可是如此忍耐居然還是分手的結局。

  我很迷惑,到底要對一個男人有多好才能搞定他?

  心旅人:青寧

  ·心旅導遊·

  我們常常以為對一個人好,就等於「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卻無意間把自己變成了自助餐中無限供應的免費水果,誰想要都可以拿走,咬了一口也可以隨便丟掉。

  一味迎合只會「貶值」

  心旅人青寧就為我們示範了一個「免費水果」的命運。她視愛人如「君主」,像奴僕一樣精心「伺候」,為他收拾房間,為他做四菜一湯,甚至為他吃避孕藥……幾乎是要什麼給什麼,把所有該兩個人承擔的責任,變成了她一個人的「義務」。而結果卻適得其反,男友覺得她像「媽」,更可怕的是,他覺得享受她的無償奉獻像享受母愛一樣,是予取予求,不用還的。

  她的「奉獻」並沒有提升自己在男友心裡的位置,反而因為隨時可以「犧牲」貶低了自我價值。愛人越發對她的「奉獻」視若無睹,也越發「瞧不起她」。

  戀愛關係需要「拒絕」

  拚命對愛人「好」,往往就是拚命對自己「壞」,也是玩命地給自己的戀愛關係「使壞」。因為親密關係的建立必須靠「拒絕」來保持美好的距離。一路「Yes」,只會讓愛人看低你。

  如果一個人不顧自己,自然就會丟掉自己的空間,把對方的空間當做自己的來「服務」。這在對方看來,就是一種「侵佔」。就像青寧的行為,她在男友加班時會打N個電話詢問何時下班,在男友聚會時用連環Call催他回家……她以為這是關心,而在男友看來這是一種「控制」。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空間,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尊重對方。

  上帝讓亞當、夏娃擁有愛情時,就用了一顆「禁果」,讓他們對「拒絕」產生好奇,對禁止產生慾望,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禁果效應」。我們想要擁有愛情,也需要把自己變成一顆懂得說「不」的「禁果」——你忙著工作,拒絕他要你洗襪子的要求,才能給他心疼你,幫你洗襪子的機會;你拒絕和他出席你不感興趣的聚會,才讓他有機會了解你的興趣;你拒絕「不戴安全套」的*,才能讓他有機會學習替你考慮。

  人都有「得不到的東西最美」的心理,當你是一顆得不到的禁果,對你的愛人而言你就充滿了長久的吸引力。

  在兩性心理中,幸福的戀愛關係需要「心理較量」,雙方要投入平等的「心理資源」,比如牽掛、依賴、尊重、支持……這樣的愛情才能進化。你們是彼此的「禁果」,才會有勢均力敵的「較量」,才有機會進入長久的婚姻。

  如果你想要贏得愛,就請變身「禁果」,用拒絕保持自己的價值。這個規律不僅僅適用於兩性之間,在人際交往中也很通用。無論是朋友,還是上下級,我們都需要保持獨立的「自我」,清楚自己的需要,懂得說「不」,忠實於自我的人,才會一直閃耀「可愛」的光芒。

  ·心理關鍵詞·

  -------------------------【禁果效應】-------------------------

  「禁果」一詞源於《聖經》,它講的是亞當夏娃被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也就是說適當的禁止反而會激發人們更強烈的探究慾望,心理上愈加對結果期望。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①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禁果」的吸引力。②要把大多數人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兩個人要靠多近

  ·心靈導語·

  相愛的人距離太近容易產生摩擦,親密距離好比是一個磁場,不能太近也不要走太遠,自由是調料,讓愛的味道更美好。

  ·漂流心語·

  我和俊鵬高考結束之後戀愛了,那是一個甜蜜的暑假,不再有考試的壓力,天天黏在一起。他是一個貼心的男友,每個細節都會考慮到我的感受,我一天比一天依賴他。

  長假結束,我們離開家去同一個城市上大學,但在不同的學校。我有點失落,以後倆人不能像以前一樣經常在一起了……俊鵬很快就投入大學生活中,總在電話里興奮地和我說參加了什麼協會,又領到什麼任務……我覺得他似乎有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而我不再是他的全部。

  我開始在QQ上、電話里和他鬧彆扭,如果他的道歉不及時,我就會下線或者掛電話。他打來電話求饒也不接,好幾次他都是氣喘吁吁地趕到我們學校,親自和我說對不起,帶我去吃飯才能哄我開心,我乘機提出要求:「反正我們學校離得也不遠,我們每天能見面就見面吧。」

  俊鵬跑來跑去堅持了一個月,就不幹了,他說:「不能參加協會活動就算了,班會也錯過了,晚自習也不能兼顧,這樣下去我的大學生活都在路上了。」聽完他的話,我全身冰涼,他怎麼想到的都是自己?難道他不要我們的愛情了嗎?

  到了期末,他開始找借口減少見面,不是說要準備考試,就是班主任突然找他談話……我繼續和他鬧。最後他發來一條簡訊提出分手,他說:「讓我們分開一段時間吧,我想我的人生還有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

  我要的只是他的愛和在乎,他怎麼可以這樣絕情?

  心旅人:子諾

  ·心旅導遊·

  黏糊糊的愛情往往很誘人,就像黏玉米很香甜一樣。煮黏玉米,需要採用「隔水煮」的方法,就是接半鍋水,放上箅子,把玉米放在箅子上,然後蓋蓋蒸煮。這樣煮出來的玉米,黏糯可口,而且營養不會流失。

  愛情好比煮玉米,想要黏糊糊,就要先「隔水煮」——也就是說,想要攜手白頭的愛情,就要保持適當的「親密距離」。

  三種親密距離

  親密距離保持多遠,算「適當」?

  我們可以把兩個人畫成兩個圓,用位置關係來演示一下我們與別人的三種親密距離。

  第一種:糾結型。這一型可以用「親密無間」「兩個人如同一個人」來形容。很多人都認為親密無間是兩個人要好的表現,實際上這樣的距離很可能產生問題。兩個人不分彼此,對方的事都要有聞必究,干涉對方作的每一個決定,要認識對方身邊的每一個人,完全佔領彼此的私我空間——就像子諾要求俊鵬每天見面,使他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投入學校的活動。這樣的親密關係到了最後,往往會產生衝突,直至分手。

  第二種類型:疏離型。這一階段的親密距離是指兩個人一方隱形蒙面,一方鐵甲護身,守著極為嚴格的界限,誰都無法進入對方的心裡了解彼此的感受。就像沿著兩條永遠不能交叉的平行線運動的行星,只會按照程序條款進行互動,毫無熱情。這樣的關係,讓人感受不到一點「親密的溫度」,雖然人近在咫尺,心卻遠在天涯。

  第三種類型:平衡型。平衡型的親密距離是最為適當的,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兩個人各自保有完整的自我,彼此獨立卻又能在不干涉對方的前提下表達關心與支持,兩個人一起成長,有部分交集,親密卻有「小間」,界限富有彈性,必要時可以開放讓對方進入。在這樣的關係中,彼此是安全與溫暖的,總能體驗到幸福感。

  靠近前先問需要

  在戀愛里,我們有時候很容易忽略親密距離,一下子就靠得太近,就像子諾和俊鵬。墜入情網時一剎那的「糾結」是可以的,但慢慢地需要調整回平衡的距離。衡量這個度,需要學會在「靠近前,先問問對方的需要」,並且「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之前,先尊重對方的需要」。

  兩個人在一起,就好比一起旅行的兩個旅伴。要先問過彼此的需要,才能結伴而行。他要往哪邊走?想去哪些地方?一路上想看哪些風景?……在我們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也要記得對方的需要。如果子諾可以看到俊鵬的需要是體驗豐富的大學生活,並能給他時間和空間去滿足這種需要的話,相信俊鵬對她的愛,不會這麼快就離開。

  兩個人相互愛著,總要經受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學會用信任聯絡著對方,而不是簡訊、電話、無休止的爭吵……體察需求,才能安全地愛對方,才能讓兩個人在美好的距離里體驗親密,並實現各自的理想。

  ·心理關鍵詞·

  -------------------------【親密距離】-------------------------

  指建立親密關係的兩個人之間保持的自我距離。親密距離決定了親密關係可以發揮的程度,影響親密感,調整親密距離,才是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途徑。親密距離有三種類型:「糾結型」「疏離型」與「平衡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父母子女,還是情侶夫妻,都面臨著「糾結」和「疏離」兩個極端的考驗:有些彷彿重疊的兩個圈,過多地介入了彼此的生活;有些則像分開的兩個圈,沒有交集,形同陌路,不會互為悲喜。這兩個極端,都讓我們痛苦,真正親密的親密距離,應該像部分交集的兩個獨立的圈,不太近,也不太遠。

  付出是一種感情挾持(1)

  ·心靈導語·

  為對方付出太多好比是一種感情挾持,感情債越積越多,有一天他承受不了只能逃。

  ·漂流心語·

  半年以前,我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我和小雪被周圍的朋友一致選為:「最讓人羨慕的情侶。」

  第一次看到小雪,我就對自己說:「小子,這就是你要娶的人。」隨之展開追求,說實話我的條件還不錯,長得帥、性格不錯、工作也穩定。小雪在「鮮花加柔情蜜語」的攻勢下成為我的女朋友,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她穿著婚紗站在我面前的樣子。

  我很愛小雪,這種愛不僅在語言上,更多是在行動上。每天都接送她,甚至幫她送下午的點心,幫她的表哥表弟找工作;她崇拜的明星要來開演唱會,我託人幫她弄來第一排的票……我所有的人生決定都是圍繞她制定的,我把小雪當成了生命的全部。小雪也和我說過:「你比以前任何一個男友對我都好。」

  我把她介紹給我所有的朋友,叫他們都要待她好,接下來我也打算認識她所有的朋友。再帶她去見我父母,最後見她父母,這樣差不多就能塵埃落定了吧。

  可我萬萬沒有想到,小雪對我的做法充滿敵意和抗拒,她不願意帶我去見朋友,至於去見我父母這件事情,她更是抗拒,用各種借口推脫,而見她父母那更是遙遙無期了……有一天我們吵起來了,小雪怒斥我:「我不要你自以為是的付出,你有想過我的感受嗎?」

  我那麼費心費力地愛著她,為何她還不滿足不接受?我是弄不懂小雪,還是看不懂愛情?

  心旅人:小風

  ·心旅導遊·

  兩個人談戀愛,就像兩個裝了水的紙杯,你倒給我點,我倒給你點——是相互滋潤的遊戲。如果你把自己杯里的水都倒給對方,他那杯裝滿了,你這杯卻空了,再沒得可倒,你們的遊戲也就宣告結束。

  這就是心旅人小風「自我犧牲」的行為模式,他把愛都倒給女友,為她做了很多,每天接送、照顧她的家人、滿足她的興趣,幾乎把所有資源都壓在愛情上,連人生規劃都要以女友為標準……在他心裡似乎有個「公式」:做得越多,獲得的愛情也就越多。可是面對他的付出和犧牲,小雪卻並沒有領情。其實小雪不是不愛他,只是她「喝不下這麼多水」。

  一個人的自我犧牲,對另一個人並不是好事,有時候那看起來更像是一種「情感挾持」。他什麼都沒付出,而你做盡一切,讓他欠你的「情感債」,要用今後漫長的感情來償還,這是不是一種很大的壓力呢?所以小雪才會認為小風的付出是「自以為是」的。

  精神分析認為,人們對他人的自我犧牲,並不完全是無私的。表面上是愛的付出,實則是內心恨的表達——我要愛你愛得讓你透不過氣;我什麼都替你做讓你失去做任何事的能力,以後就只能依靠我;我要為你犧牲讓你下半生都活在內疚里……這對他人的確是一種強加的愛。

  所以,那個公式應該修改一下:做得越多愛情反而消失得越早。

  對於自我犧牲者來說,做得越多,也是對自己越多的傷害。拼了命地愛對方,連自己的人生都壓上,怎麼肯輕易輸了這場賭局?付出了越多,就越想得到。就像小風要求小雪像自己一樣帶他進入她的圈子,要求小雪見他的父母……可一旦被對方拒絕,就會充滿委屈,覺得自己一腔熱血都白費了。此時不僅會傷心,還會變得非常敏感,試著在對方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態度里去找平衡……可也始終無法把水再填回自己的杯子。

  付出是一種感情挾持(2)

  表面上看,自我犧牲者似乎是委屈的一方,為別人做這麼多,卻被拒絕。可實際上,自我犧牲者做的事,都不是負責和擔當,而是把自己丟給別人——我把我的人生交給你了,為你做牛做馬,所以你要對我負責。

  如此自傷與自失,怎麼可能享受得到愛情的甜蜜呢?對另一個人好,給他愛,往往是要給予符合他需求、符合他接受能力的愛。這時候,我們自己就需要控制這股愛情的能量,需要忍耐,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換得他人的接納,是一種委曲求全。尊重彼此的需求,公平的付出,才能營造健康的愛情關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尊來保護愛的能力,正常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互換而來,而不是由一方不斷地退讓、犧牲來保全的。因這樣的自我放棄,而破壞了公平的親密關係。

  再愛一個人,也請少做一些,給對方留點愛你的空間。

  愛情有時候做得越多,消失得越早,越是不顧一切地投入,越是為對方做盡一切,越是要面臨終結——因為在這樣的愛情里,愛的人失去了自我。沒有了自我,為對方改變,全心配合對方的需要,成為附屬品。你自己消失了,愛自己的理由便消失了,緊跟著,別人愛你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在愛情中,並非你選擇對方,對方就要選擇你。在小風排除萬難去把對方當做結婚對象時,他已經表現出了「捨去自己,佔有對方」的氣勢。面臨這樣的氣勢,小雪會不會害怕得跑掉呢?每個人都需要保有自我,即使在愛情面前,也是一樣。看上去是小風在拚命地對她好,但實際上他開出了一份驚人的交換條件——放棄自我來要小雪的自我,小風用徹底的好來讓她許給你一份永遠——這壓力太大,小雪受不了……

  ·心理關鍵詞·

  -------------------------【自我犧牲者】-------------------------

  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總以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換得他人接納的人。這不是一種健康的人際角色,反而容易讓自我犧牲變成一場慘烈的作踐。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尊,正常的人際交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互換而來,而不是由一方不斷地退讓、犧牲來保全的。「自我犧牲者」往往具有一些邊緣型、依賴型人格的特質,心理比較脆弱。他們在親密關係的每一步,都做出自我犧牲,也因這樣的自我放棄,而破壞了需要公平的親密關係。

  「理解他」也要有底線

  ·心靈導語·

  相愛的雙方是互相平等的,過分溺愛和縱容會使愛畸形,真愛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互相成長,彼此引導。

  ·漂流心語·

  我們在一起已經三年了,認識時他剛走出失戀,那段感情傷他很深,他很愛對方,卻不能在一起。我也曾為他們的這段愛情故事感到可惜。正因如此我感到他是一個重情義、有責任感的男人,所以我關心他、安慰他,當他的傾訴對象,直到他注意到我。

  畢業後我們兩三個月才能見一面,我有時發簡訊給他,他不怎麼回,我覺得孤單,但我要自己去理解他,畢竟現在好好工作才有將來,而且他經常出差,所以,不能及時聯絡我也不怪他。

  我在一家小報社做社會新聞記者,經常在外奔波,我很愛我的工作,可是他不喜歡,總說不穩定,不適合女孩子。他希望我能到他身邊照顧他。我覺得她也是為我好,希望我能做一份不要那麼辛苦的工作,於是我辭職來到他身邊。

  付出是一種感情挾持(3)

  但他的父母並不認可我,覺得我是外地人,不適合做他家的媳婦,我也理解他父母的想法。可能是迫於父母的壓力,他選擇追求別的女孩子,這讓我很傷心,可我努力讓自己理解他,想他也是出於無奈。但後來那個女孩拒絕他了,他就反過頭來找我。人總會犯錯的吧,我想,而且他能回來找我,說明還愛我,所以我原諒了他。

  但我發現他總是對我很不耐煩,對我發脾氣,對我任性,他有很多的現實無奈,這些我都懂,可是我的心也不那麼堅強,也會受傷,我希望他能理解我,再大的難題我們只要彼此理解總能解決吧?

  心旅人:杜米

  ·心旅導遊·

  在這整段心旅中,杜米在反覆說著:「我理解他」「我努力去理解」……讓人感覺她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女孩。可是,她對自己提出的「理解」要求,已經近乎強迫——無論男友做了什麼過激的行為,也無論男友的決定是否考慮了她的處境……她都義無反顧地「理解」。

  這種「理解」,已經超出了「善解人意」的範疇,成了無條件的逆來順受,對男友的接納也變成一種縱容和溺愛。

  她的「善解人意」,並沒有感動男友。反而教會他「欺負」她的耐心和寬容,他要她放棄工作,要她來到自己身邊,父母不同意時要她離開,和別人的戀情失利又要她來填補空缺——簡直就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但她都接受了,每次還都站在他的角度上,為他解釋,為他找理由。

  要知道,女孩子的善解人意是一塊磁鐵,能把男人牢牢吸住。但有時候放錯了南北極,成為溺愛慣壞了男友,反而離愛情越來越遠,直到把自己變成一塊廢鐵。

  為什麼杜米要這麼努力塑造自己「善解人意」的形象呢?

  看上去她的動機是出於愛,但實際上這只是她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小孩」不斷提出的需求而已。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指我們對父母形象的內化,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指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內化。「內在的小孩」總是不斷提出「被寵愛」的需求,希望自己的不滿足能讓父母看到,獲得關注和理解。當這個「內在的小孩」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最常的表現方式就是「利用投射,用溺愛別人的方式來溺愛自己」。

  杜米想要理解男友,是因為想要被男友理解。她使勁溺愛男友,也是為了從男友那獲得溺愛。

  因為溺愛是毀滅性的教育方式,它會壓制人在愛情里的成長能力。溺愛源自我們的自戀,為了心痛自己「內在的小孩」,以「愛」做幌子,用溺愛把對方變成幼稚、情緒化的個體。這樣就可以永遠留住對方,讓對方和自己「內在的小孩」永遠在一起。所以,杜米的善解人意最終將男友溺愛成一個不懂愛、不會愛的情場低能兒,從此,他不再有能力追求別的女孩,只能不斷回到她的懷抱。

  雖然,他們的現狀是,男友只能選擇她,因為只有她忍受得了他的無理和任性,但卻並不能得到愛情里的快樂。她用溺愛得到了這個人,卻失掉了他的真愛之心。

  善解人意本來是一個優點,但如果一味遷就和縱容,把對方培養為「愛無能」,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也無法獲得健康的愛情。健康的愛情需要幫助對方成長,而不是一味理解長不大的他。

  愛情能長久的訣竅,在於建立兩個人相互體諒和相互理解。對愛的人有條件地理解,才是讓愛情天長地久的保證。

  ·心理關鍵詞·

  -------------------------【內在的小孩】-------------------------

  是新精神分析流派、現代客體關係中的重要概念,指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關係模式,這個關係模式決定了我們與其他人、與社會、與世界乃至與自己的相處方式。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居住著一個「內在的父母」和一個「內在的小孩」,這個內在的關係模式是在6歲前基本建立。所謂「內在的小孩」,其實就是我們對自己角色的內化,是童年時的我們對所見所聞的記錄,因為那時我們還不會說話,所以「內在的小孩」絕大多數的反應是「感受」。

  讓父母看好我的愛(1)

  ·心靈導語·

  做好父母與Ta之間的溝通橋樑,推翻雙方因缺乏信息而築起的「心牆」,互相接納,互相了解,讓你們的愛得到父母的祝福。

  ·漂流心語·

  我是獨生女,從小爸媽就把我當寶貝疙瘩。上大學談了一兩場戀愛,終於碰到了這一生我最愛的人——李偉。他疼我愛我,又能支持我,我再也不會遇到這麼適合的人了。

  快畢業的時候,我覺得有必要讓爸媽知道李偉的存在,就在電話里和媽媽說了,媽媽並沒有替我高興,反而盤問了不少關於他的問題:身高多少?家是哪兒的?父母是做什麼的?學什麼專業?找工作了沒?……媽媽對我的回答似乎不是很滿意,我吼了一聲:「是我在交男朋友,又不是你!」就掛了電話。晚上爸爸打來電話,安撫了我半天,說我媽也是為我好,並說:「你別著急去定,將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我把李偉領回了家,爸爸媽媽沒有給他好臉色看。媽媽竟然和他說:「你們的關係我們沒有認可,所以你們不要再進一步了。」李偉臉色低沉地走了,看著他落寞的背影,我發誓一定要和他在一起,再聽到爸媽反對的聲音和理由,我就會控制不住自己和他們爭吵起來。爸媽反對的意見很老土:李偉家和我們家門不當戶不對,他個子太矮,專業冷門,以後不好找工作……他們看到的都是表面的膚淺的東西……根本不看他的人品。

  我很恨他們成為我愛情的攔路虎,可我也知道得不到父母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福的,一邊是我愛的李偉,一邊是我的爸媽,我該何去何從?

  心旅人:蘭西

  ·心旅導遊·

  很多子女都不明白,平日里那麼懂道理的父母為何突然變成了「勢利眼」,對自己選擇的愛人「橫挑鼻子豎挑眼」。而且他們在意的都是最「世俗」的條件,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流傳得家喻戶曉,怎麼自己的父母還不懂得引以為戒?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父母並不是「勢利」,而是因為「信息缺乏恐懼」,所以產生了防禦。

  父母是恐懼不是勢利

  正如蘭西對媽媽說的:「是我在交男朋友,不是你」——就是因為與這個人戀愛的是我們,不是父母,所以父母才不像我們一樣了解他,所以他們的防禦和反對也很正常啊!

  我們與一個人花前月下,談情說愛,感受他豐富的性格和完整的人格,所以我們有機會透過「長相、身高、家境」等外在條件去了解他。但我們的這份了解,不能替代父母的了解。對父母來說,這個人完全就是陌生人。

  而且這個陌生人,還要帶走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因此在極度缺乏信息的恐懼下,父母當然會本能地築起心牆,防禦和審視的態度會先跳出來。這個時候,他們不關注外在條件又能關注什麼呢?外在條件是人們最能直接把握的有效信息,並對這些條件評頭論足一番,顯得好像沒有那麼「高興」。在心理上,他們其實是在安撫自己的恐懼感。

  畢竟,父母和子女的感情是從小到大一日一日累積的,對於突然出現的這個「要將子女帶走」的人,會感到格外「恐懼」和「防禦」,這也是人之常情。父母的這些「硬邦邦」的行為是人們在「信息缺乏恐懼」下的一種本能反應。如果作為子女不能理解這一層,像蘭西一樣,直接就給父母貼上「老土」「勢利眼」「不愛我」「拆散者」的標籤,就更難與父母溝通了。兩邊的牆自然會越築越高。

  讓父母看好我的愛(2)

  做信息傳遞者

  想讓父母允許你們的愛情,首先就要照顧好父母的「信息缺乏恐懼」,做父母和愛人間的信息傳遞者,給父母機會,讓他們像你一樣了解你的愛人。

  拿蘭西來說,認識李偉三年後才跟父母說起這個人,父母會覺得這個人做了什麼,讓女兒三年來都不向他們透露消息。人最怕蒙在鼓裡,尤其是被身邊最親近最愛惜的人。如果蘭西在交往的初期,就能一點一滴滲透李偉的消息給父母,讓父母感覺自己是陪著女兒經歷這段戀情的,好像每天都能看到李偉的表現,看到他對女兒的好,看到他的處世為人,自然就能了解他的性情和人品。相信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一定不會只用外在條件去評價他,而是和蘭西一樣更看重李偉的人品。

  信息給人安全,它像星星之火,在於你一點一滴地滲透。所以當父母擋在你的愛情中間時,請不要著急,切忌不要在父母因「恐懼」防禦時,和父母鬧性子對著干,這會讓父母更缺乏信息,更抵觸你的愛人。先試著每天傳遞一點他的信息,緩和父母心頭的「信息缺乏恐懼」,然後再用你的感情去溝通,讓他們看到因為這個人你成長了多少,讓他們得到「這個人讓我的孩子變得更好,並適合與我的孩子攜手創造生活」的信息。這樣他們的視線自然從「現在這個人擁有什麼」上轉移開,而放在「未來這個人能創造什麼」上,也自然會更側重他的內在而不是外表,並且也會更加贊同你的眼光。

  讓父母看好我們的愛,就要先讓父母感到安心,不要讓他們感到你還是一個任性哭鬧,只會誤解他們的小孩。你要將因為愛情更加成熟的那個你展現給他們看,讓他們知道,你已經懂得體諒父母的不安和恐懼,並有能力爭取幸福。

  ·心理關鍵詞·

  -------------------------【信息缺失恐懼】-------------------------

  是指在對某件事、某個人缺乏信息、缺乏了解時,常會產生的一種恐懼感,這種恐懼感會引發防禦心理。我們在光線暗的地方會比在光線亮的地方容易不安,就是因為光線亮時,視覺能收集更多的信息,而在光線暗的地方,我們缺乏信息。同樣的道理,當我們不太了解一個人的時候,會喜歡通過認識的人打聽這個人的情況,而不是直接與這個人相處,就是因為在缺失信息的情況下,我們會不安。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導致的「由部分推理全部」的心理。


推薦閱讀:

眼寬能容天下景,心寬能容天下事
都是第一次做人,我憑什麼讓著你
編劇麥家:文學和我們的關係就是和心靈的關係
當你被關進精神病院,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深度好文)
物質與心靈涇渭分明兩不相干?一道公式串連了它們

TAG:愛情 | 安全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