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
05-30
第37課: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三)凈宗法師2006年10月3日講於長春般若寺【五、念佛圓超萬法(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請放掌
推薦閱讀:
蕅益大師說:
持名一法,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樣殊勝高超,但是又這樣簡單容易,所以甚深難信,一般人就不敢相信了,一般都覺得簡單容易就一定不殊勝;殊勝高超就一定很難。想不到念佛法門又簡易、又殊勝,所以甚深難信。省庵大師說: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斬絕。八萬四千法門,六個字通通就收圓滿了,無一遺漏在外。「一千七百葛藤」:是指什麼呢?指禪宗公案。禪宗公案讓你這樣參、那樣參,說得纏纏繞繞,象藤子一樣不幹脆。「一刀斬絕」:不管你問什麼公案,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頓超十地,直接往生。所以不談這些,這個也是說凈土法門超勝。
所以說念佛法門圓超一切法門。【六、念佛速疾超證】第六是念佛速疾超證。在《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其有眾生,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個「即得往生」的「即」有兩種即:一個叫做當下、即時;另外一種即就是「異時」即。異時即就是說還沒有,不是當下。龍樹菩薩在這裡的解釋,所謂「即得往生」是當下即。比如說:坐船即可以過海,那麼,坐船的時候還沒有過海,要過一段時間才過海,這個叫異時即。現在這裡講,念佛即得往生,是指我們真心發起,一念歸命,念念不舍,「我現在稱念彌陀名號,永不改變」,這樣一心歸命、念念不舍,當下就即得往生。所以,龍樹菩薩說: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又說: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就是指當下就決定往生的。這一句六字名號裡邊,當下圓滿具足我們往生的一切功德。這六個字本來就是我們往生的保證,就是我們往生之體,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固然是彌陀的正覺果號,同時也是我們的往生法體──是阿彌陀佛正覺的果號,也是我們的往生的根本依據。所以,這六字名號本身,可以從兩邊來讀解:從佛這一邊來讀解,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果號;從我們眾生這一邊來讀解,就是我們往生的功德。所以說是當下即得往生。《觀經》裡面說: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也是即時。印光大師解釋《觀經》說:是心念佛,是心是佛。怎麼作佛呢?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心作佛」,當下我們的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佛在我心中。蓮池大師說: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三祇」就是「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之間修福修慧。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念之間,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你看!這多快,速疾超證。「齊諸聖於片言」:「片言」就是指六字名號,片言隻語,跟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跟這些聖人功德齊等。這也是顯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速疾超證。蕅益大師也引用前人的話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這句名號具足了佛的果地功德。所謂「一念相應」,就是我歸投佛海,歸投阿彌陀佛的誓願海,這叫「一念相應」,「佛要救我,我讓佛救」,這叫「一念相應」。人家搭船要讓我們過海,我們就坐他的船,這叫相應。有人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我們也要發四十八大願,這個才相應。」──這個做不到的,誰能做得到呢?這個四十八願是諸佛、諸菩薩都發不起來的。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是建立大願船來救度我們,如果我們自己再發四十八願、自己建願船,不用阿彌陀佛救我們了。阿彌陀佛駕船來救我,我就上他的船,這個叫相應。上他的船,可以到極樂世界成佛,那我們就有了四十八願。我們能到極樂世界,四十八願不用發就有了。還有人以為發願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這個怎麼說呢,心也可能值得讚賞,但是我覺得……,說:「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我要超過阿彌陀佛,我發四十九願。」有沒有見過?有這樣的人!他不知道發四十八願是什麼意思。「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人家發四十八願,是五劫思惟發的四十八願;你是腦門一拍就發四十九願了,「哎!老王,就你這樣子發四十九願?我五十願,超過你!」
修行、發願,它是甚深慈悲智慧海、大菩提心愿所流露出來的,不是那種腦門一熱,「我就四十九願、五十願、五十一願、五十二願……」。所謂:經過五劫的思惟而發下四十八願。五劫的思惟,不是凡夫的身份,是古佛再來示現為大菩薩的身份而來發四十八願。這個不是兒戲啊!阿彌陀佛發願,要用名號救度我們;我們稱念祂的名號讓祂救度,這個叫「一念相應」。這一念相應,佛地的功德為我們所有,叫「一念相應一念佛」。那我們念念不舍、念念稱名,叫「念念相應念念佛」,何愁你不能成佛呢?現在念佛就是一念佛了,念念相應就念念佛了,那往生凈土就直接成佛了,哪裡能不成佛啊?徹悟禪師也講: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說我們當下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善導大師不也說了嘛:親緣、近緣、增上緣。
眾生願見佛者,佛即應念現在目前。對不對?我們雖然肉眼沒有看見,心眼就看見了,以信心到臨終的時候,肉眼也看得到了,這個叫「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我們現在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當下往生功德圓滿具備,這個就是往生決定了。當然,現在的肉體凡胎還在,還差一道手續沒有辦,這一道手續一辦,火葬場一化,哎,到極樂世界了。這個報身一謝掉,前氣一斷就到凈土。古德云:一句彌陀無別念,不勞彈指到西方。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這些都是凈土的偈語。
「一句彌陀無別念」: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一句彌陀無別念」,不用念其它別的經、別的咒。「不勞彈指到西方」:指頭彈一下這麼短的時間,費這麼小的氣力──都不要勞動你費這麼小的氣力,你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多麼容易,多麼殊勝,多麼簡單!「不用三祇修福慧」:一般來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說我們這個念佛法門,「不用三祇修福慧」,因為三祇修福慧,法藏比丘都為我們修好了,都含在六字名號裡邊,我們是:「但憑六字出乾坤」:「出乾坤」就是出離三界、往生成佛,只憑六字名號。這些偈語,都讚歎得非常巧妙。「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這也是印光大師所講的。「訝」就是感到驚訝,「啊!真的這樣嗎?」感到難於相信,訝異、不可理解、不可思議,首先就給你打招呼:「你不要感到驚奇,我要給你講什麼話──一聲超十地,你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超越十地菩薩。」菩薩果位裡邊最高的就是十地,一聲稱名,超越十地,因為一聲稱名,可以直取成佛,所以「一聲超十地」。為什麼呢?因為六個字裡邊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一切功德在內,所以說:「當知六字括三乘」。「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只要你專修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的禪了,沒有比這更高、更妙的禪了。在第六我們通過經文法語說明:念佛速疾超證。【七、念佛最尊第一】第七、念佛最尊第一。善導大師在《般舟贊》裡邊說:
萬行俱回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說諸善萬行,你迴向求生,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求生極樂世界,也都可以往生,但是:「念佛一行最為尊」:念佛這一行,是在萬行裡邊最尊貴的,所以稱為「念佛最尊第一」。【八、念佛直入報土】第八、念佛直入報土。這個我們說過了:「凡夫入報」。善導大師的偈語: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隨緣雜善」就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到達無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我們念彌陀名號,就頓超、直入阿彌陀佛的報土。所以,速疾超證到什麼程度呢?到達彌陀的報土。善導大師又說:念佛即是涅槃門。念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涅槃世界。要入涅槃門,怎麼走呢?「念佛即是涅槃門」,就達到不生不滅了。所以,念佛頓超、直入彌陀報土。【九、念佛直取佛果】第九、念佛直取佛果。我們念佛到極樂世界,頓證佛的果地覺悟。蕅益大師說: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聲阿彌陀佛,大家不要小看,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祂不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嗎?那麼,祂得到的法是什麼法呢?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本師所得之無上正等正覺。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如此成佛,然後又把祂果地的覺悟完全不保留地給我們,說:「我也是這樣」,六字名號給濁惡凡夫,讓我們念佛也往生。既然是「果覺」、「全體」,就是這六字名號裡邊,完全包括了佛的所有果地功德,「全體」不是部分,通通包含在內。然後給誰呢?「授與濁惡眾生」:給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那我們所得到的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果覺」。我們因地得到果上全部的正覺功德,那我們到達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所以,往生直取佛果。不是到極樂世界得了一個菩薩的果位、得了一個阿羅漢的果位,那樣的話,阿彌陀佛就虧本了,祂說:「我兆載永劫的修行,五劫思惟的發願,成了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六字名號給你。結果你到娑婆世界給我虧本了,跑到極樂世界來成了一個菩薩。」你看不是佛果換了一個菩薩的果位,這個不是虧了嗎?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是成佛的,不是去做菩薩的。可是極樂世界又不能都叫佛,佛只有一尊佛,象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文殊菩薩來協助,祂就是過去古佛的話,也要示現做菩薩,不能雙佛出世。極樂世界只有一尊佛,所以,我們雖然到極樂世界也具足了成佛的功德,但是還是降為菩薩,從果降因,示為菩薩之相,或者示為羅漢之相,作為凈土的眷屬莊嚴,而共同烘托、推出我們的主佛阿彌陀佛。所以,雖然是阿羅漢、雖然是菩薩、雖然是人天,都是隨順他方眾生的習性,也是隨順佛法教化的通則,顯示為菩薩、羅漢、人天,所謂「因順余方,故有人天之名」,其實,聲聞、菩薩、緣覺、人天,都是「智慧洞達,咸同一類」,「咸同一類」就是沒有差別,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佛,涅槃境界。這個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印光大師、也包括歷代的凈土宗大德,也經常有這麼幾句話,可能大家聽了都很習慣,叫做: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四句、十六個字,其實是說得很徹底的。「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一般修行法門,從因地(就是我們在凡夫位上)發菩提心,漸次修行,從因趨向果地,慢慢成就,功德圓滿了、成佛了。凈土法門不這樣,它是從果向因,法藏菩薩已經從因向果成佛了,把祂所修成的圓滿的果地功德回施給我們眾生,所以說: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把祂所修成的六字名號功德,回施給我們造罪造業的凡夫。既然有六字名號的功德作為保障,勸發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現在發這樣的願生之心,是仰靠了阿彌陀佛的果地覺悟。所以,是果地覺作為我們因地之心。「因該果海」:就這一念的願生心,願生凈土、稱念名號這個心,「該」是包括,全部總攝;「果海」就是阿彌陀佛果地覺悟,象大海一般的廣闊,「深廣無涯底」。但是我們這一聲、一念,這一心,就包括無餘,叫「因該果海」。所謂「因果相符」,我們在因地,現在就得到阿彌陀佛果地功德,等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的時候,當下就開無邊之悟,證得佛果,這個是自然的道理。什麼叫「果徹因源」呢?「果」是指阿彌陀佛果地的覺悟;「徹」是貫徹,我們在因地是源頭,雖然這個是源頭,才開始念一句、十句,才開始念佛。但是,阿彌陀佛果地功德已圓滿貫徹在我們聲聲念念的稱名之中。所以,這個叫因果互相貫徹。所以,在《華嚴經》里不是講:初發心,便成正覺。雖然《華嚴經》這麼講,也只有在我們凈土法門裡邊才能夠得到落實。菩薩從初發心便成正覺,你初發心的時候就成佛了,這個是講法門的圓頓高超。但是,其它法門不容易達到的。凈土法門就不一樣,我們初發心愿生極樂世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心裡邊,包含了阿彌陀佛果地功德,全部在內。所以,在我們凡體肉胎當中,阿彌陀佛果地功德都圓滿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被我們這個業障之身所障礙,被我們的無明所覆蓋,雖然有佛的圓滿智慧德相──就是六字名號的圓滿功德,但是,還不能完全地透達出來,一旦到達極樂世界,所有障礙都沒有了,自然地這個佛就誕生出來了——自然成佛。所以,善導大師就講: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說極樂世界是自然的境界,「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無漏的、不生不滅的。你只要回到極樂世界,就證得真如法性,「無漏無生還即真」,「還」就是回到極樂的本國,當下證悟真如佛性。這個是第九。【十、念佛成佛有餘】第十、我們來說明念佛的超勝:念佛成佛有餘。你說其它法門能夠直取佛果嗎?取阿羅漢的果位就不得了了;成為辟支佛更殊勝了;成為菩薩,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三賢、十聖也有四十一個因位,從一位到一位,慢慢地修行進步。可是我們念佛法門,罪惡、低劣的凡夫,直取最高的佛果,這個叫做不可思議。怎麼叫念佛成佛有餘呢?就是說還不只你成佛,還有得多。本來成佛不可能有餘了,成佛就圓滿了,這也是一個形容的說法。《大悲經》裡邊說: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善根功德進入涅槃界都無窮無盡,豈不是叫做「成佛有餘」嗎?曇鸞大師也講:凡是生彼凈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乘阿彌陀佛本願力往生西方,我們從娑婆世界的凡夫位到達極樂世界,這個過程是靠佛的力量;我們到達極樂世界得六種神通,獲得無生法忍,乃至證悟大涅槃,也是靠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功德;我們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分身百千萬億度化眾生,還是靠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功德。所以,曇鸞大師就講了:「凡是生彼凈土」:往生去的。「以及彼凈土的菩薩、人天所起諸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這是菩薩法式,示現為菩薩就要這麼做,教導其他的菩薩就應該這樣做。這些都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來回票、雙程車,管你去、還管你來,叫「雙向迴向」。從凡夫到凈土,靠這句名號;從凈土回到娑婆世界度眾生,名號裡邊功德還有。這是用不盡的、用不完的,不僅保我們一個人成佛,也能保我們一家人,也可以度其他人。告訴人家這個法門,人家也可以靠這句名號往生成佛。一般來講度眾生,要讓其他人成佛,連阿羅漢都沒有這個功德,連菩薩都不一定能達到這個效果。可是我們現在是凡夫,就可以行菩薩道。怎麼行菩薩道啊?只要你勸別人念佛往生西方,他能夠依你的勸導,他就能往生成佛。我們還沒有成佛就可以教人家成佛了,唯有凈土法門。其他法門不行啊!你還在修菩薩道,你自己沒有成佛,怎麼能教人家成佛呢?那我們現在為什麼可以呢?因為也不是我們自己有這樣的修持功德,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教人家念佛,他能依教奉行,也能往生,他能往生,他也成佛。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他是念《金剛經》的。後來他得了暴病,到陰曹地府了,閻羅王一見面,說:「哎!抓錯了,他命不當終啊!」不過,閻羅王就跟他講:「你呀,根據你的福報,你可以往生西方凈土啊!你既然來了,乾脆就往生吧!」他說:「怎麼?我沒有念過佛啊!我哪裡夠資格往生凈土呢?」「你曾經勸一個老太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老太太已經往生西方成佛了。由此功德,你自己都夠了,你就往生西方吧!」他說:「哎呀,我《金剛經》還沒讀滿,我還要讀多少,我還要回去朝四大名山,我還要回去幹什麼、幹什麼……」閻羅王又勸他:「讀《金剛經》固然很好,朝山也很好,你往生凈土不更好嗎?」這個人有點執著,沒有開悟,他說:「我還要回去。」這是他自己回來之後記載下來的。你看看!自己還沒有往生,自己還沒有成佛,自己還沒有開悟,他教人家念佛,人家念佛到西方去了,就由此功德他也夠資格了。所以,我們大家普遍地傳導、弘揚這個法門──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我們教人家:「你也來念佛,你也念佛。」首先教誰?首先教你老公、教你兒子、教你媳婦、小孫子,要把我們的兒子──我們都想望子成龍,對不對?望子成佛更好!望子成龍,在這個地方成一個博士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成為一個大領導、大富翁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還造罪造業,將來被閻羅王請去──閻羅王請去不是那麼很客氣,他是強行的,「嘩」用鐵鏈請去!所以,我們學了佛、念了佛,要把我們的兒女、我們的親眷、我們的父母,都把他們培養成佛,我們有好方法,「唯說妙法,教令念佛」就可以了。「他不同意,他障礙我,他不干擾我就不錯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業障,我們過去世沒有成就人家的佛法的善根因緣,所以,今世有業障。那怎麼辦呢?在佛前懺悔,「我曾經阻礙人家的正法因緣,所以現在我學佛,老障礙我,要撤掉我的佛堂,打罵我,不讓我出門,我出來聽法都偷偷地跑出來,多可憐!」這是我們過去業障重。同時念佛迴向給他:「念南無阿彌陀佛,迴向給某某人,怨家債主啊,你也能夠回心向正法,去邪見,入正信,也最好當生能跟我一樣,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凡夫沒有力量,你怎麼講也講不過他,打也打不過他,罵也罵不過他。那我們學佛,有什麼辦法呢?只好靠老佛爺了,靠南無阿彌陀佛來調化他,一心求阿彌陀佛滿我們的願。尤其我們這樣的心,是讓他學正法的,這個是很真誠的心,這個有願必滿。你天天迴向,自然他就搞不過你,因為我們背後有阿彌陀佛撐腰,我們後面有大富長者、有一切智人。印光大師講:一句阿彌陀佛念得熟,成佛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就是你專門念、念熟了,隨口提起來就是一句名號,這樣你決定往生。能往生就能度眾生,就可以教導一切眾生共同成佛。豈不是「成佛有餘」嗎?這樣我就是沒有學別的法門,也沒有遺憾。我們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肯定是這樣子的。可是在娑婆世界,你還是單提念佛一法比較穩當。「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稍微等一等,等個二十年、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我看在座很多老菩薩,用不了等三十年、五十年了,大概三五年之後,你就「法門無量誓願學」了,你自然學到無量法門了,自然開無邊悟了,對不對?時間不長嘛!三五年等不及嗎?如果這三五年你等不及、不能專修,天天在這裡想在娑婆世界「法門無量誓願學」,那你真是累劫──千劫、萬劫、恆河沙劫你也學不完。到了極樂世界頓開無邊悟,能夠悟得無量百千三昧陀羅尼門,所有一切法門,禪、密、天台、華嚴……,所有經教無不通達,講經說法都跟佛一樣,「行道說法皆如佛」、跟佛一樣。【十一、念佛即是實相行】第十一、念佛即是實相行。這個稍微難懂一點,但是我們前邊也解釋過。《無量壽經》裡邊說:我們念佛法門叫「明信佛智」,雜行雜修叫做「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麼呢?佛的智慧就是說:五逆謗法這樣極惡眾生,造罪無邊,現在大命將終,馬上就要墮落地獄,當這個時候,他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佛光明智慧,當下接引西方成佛,這個就是佛的智慧。是阿彌陀佛的智慧,菩薩沒有這個智慧,其他哪一個大菩薩都沒有這個智慧,其他諸佛也沒有這樣的誓願。我們念佛的人對於這一點明信不疑,這叫「明信佛智」。既然是佛智,就是實相。真如實相、實相理體、圓滿實相。而我們念佛就是實相行,這也是凡夫能做得到的實相之行。《阿彌陀經》里講:阿彌陀佛名號為什麼叫阿彌陀呢?叫做「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這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就代表實相。光明通達十方、貫徹十方的,而且是光明的,不是黑暗的,這樣就是代表無量無邊的覺悟;壽命無量是貫穿過去、未來和現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就是所謂法界之體,所謂實相就是如此。以法界之體圓滿實相,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實相之行。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有問答,怎麼問呢?他說:這個人罪業這麼深重、造了這麼多罪過,念佛念得這麼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講因果報應嗎?「業道如秤,重者先牽」,象秤一樣,哪裡重就往哪裡墜。如果說造這麼重的罪業,念佛輕輕這麼一兩句就到西方的話,這個輕和重怎麼說得明白啊?因果報應怎麼說得清楚啊?曇鸞大師辯才無礙,他說:輕重之義,不在於時間長短。他給你打比喻,他比喻說:一個黑暗的房間,裡邊的黑暗有一千年,窗戶打開之後,太陽光照進來,剎那之間房間就變光明了。黑暗不能在裡邊說:「我在這裡邊呆了一千年了,我可以賴著不走,光進來之後,也要慢慢地經過一千年,沒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我才出去。」不是這樣!剎那之間就消滅了。我們雖然過去生生世世有無量的罪業,我們一旦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無量光明的名號,剎那之間消除我們累劫的罪業。所以他講罪業輕重不在於時間長短。另外,他說:眾生造罪是虛妄,是凡夫的虛妄心、緣著虛妄的境界所生的。為什麼造罪啊?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財、色、名、利本來就是虛妄,眾生又起虛妄心,這個是妄上加妄,虛妄如果不遇到真實實相法的話,它只能讓我們墮落。但是,十念念佛不一樣,是實相法,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圓滿實相。我們雖然只念一句、只念十句,但是這個是以善知識方便安慰、開導、引導我們,依據這個實相法所稱念的六字名號,當下的功德就是真實的,一實能破萬虛。所以,念佛雖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夠往生西方凈土。這叫「一實」,虛實不能相比。比如說:這是一個水池,這個水池裡邊有倒影,倒影有千山萬水,這個山有一重一重山、千重山、有樹……,這個山是個虛幻的影子,雖然說在這個水池當中有千重山、萬重山,如果光看這個山,覺得很重,但是,如果我們拿一個小石頭「嘣」丟到水裡邊,是不是當下千山、萬山都被石頭打碎了,對不對?為什麼呢?石頭雖然很輕,只有一粒;山好像很大,但是,山是個影子。我這個石頭雖然小,它是真實的、是實在的。你是虛的,你再多,多虛不抵一實,一個小石頭「嘟」丟進去,就打碎了。我們心中有很多的罪業,如同千山、萬山這麼多,如果不念佛,沒有實相法進來,我們仍然在那裡輪迴六道。既然念佛,雖然念得再少,一句佛號也象一個石頭一樣,一個小石子「嘟」丟進去,當下千山打碎,當下所有的罪業消除。所以,這個大家完全不必懷疑,一實能勝多虛,這叫實相法,我們叫如實修行。《金剛經》講「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我們凡夫所見到的、所緣到的、起心動念都是虛妄;雖然虛妄,我們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們還在虛妄裡面打滾,虛妄輪迴,還要去輪迴,虛妄墮落,還要去墮落。好!我們遇到南無阿彌陀佛了,一實能破萬虛很輕鬆。曇鸞大師怎麼來說明如實修行、實相修行呢?他說:如實修行者,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如實修行,雖然他在恆常修行,實際上他沒有修行。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仰靠阿彌陀佛就叫如實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萬聲、念五萬聲,實際上我們沒有修,為什麼?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所修成的,我們不過在念,自然而然地相續念佛。如果覺得說「我在修行,你看!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這個是相上的相求。我們念一萬聲、三萬聲,從本質來講,不是我們修的,還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自然地隨順這句名號,有空──隨忙、隨閑就稱念彌陀名號。所以,「雖常修行」,在那裡念佛,看樣子是在修行,從本質來講,隨順了阿彌陀佛的誓願,「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就象我們坐船過海一樣,雖然在行,船在運動,很快往前運動,實際上我們並沒有行,對不對?我們坐在船上,坐得很舒服,兩腿端正沒有動。雖然沒有修行,但是他在往前快步地行進。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如此,內心不動,如如不動,也沒有修行相,但是,這樣我們契合彌陀的誓願,自然往生極樂凈土。所以,不要在那裡想「有妄想、沒妄想,有雜念、沒雜念……」,那個都扯不上邊,都是虛妄,沒有意義。曇鸞大師又說: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因為實相身,祂是實相。能滿眾生一切志願。是實相身,是為物身。這六字名號本身就是實相,這個實相是為我們眾生成就的,能夠拯救我們;「為物」就是為了眾生而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實相的功德布施給我們,為我們所有,這個叫「為物身」。我們本身每一個人有佛性,有佛性也叫有法身佛,我們雖然有法身,有實相,但是,這個實相不能自己開發,它不具備為物的功能,它不能夠讓我們當下「天然釋迦,自然彌勒」,自己往生、自己成佛了,不可能。可是六字名號就不一樣,祂自身是實相圓滿的果覺,同時祂能夠利益眾生,能引導我們回歸凈土;「為物」,祂有化他的功能,有濟度眾生的功效。所以,雖然我們佛性功德也是圓滿平等,但是佛性自己不能開發。可是六字名號不一樣,祂是阿彌陀佛修德──修證完成的一切果地功德,具有化他的功效。這就跟我們所講的佛性不一樣了,佛性雖然在,但是生生世世我們還在輪迴,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把眾生的佛性都修圓滿、修出來了,同時來感應你,讓我們也能夠顯發佛性。就好像吸鐵石一樣,遇到大的磁鐵,小鐵釘也能帶有磁性,如果沒有大的磁鐵來感染它,小鐵釘沒有磁性。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大磁石;我們凡夫的佛性就是那個鐵釘;我們自己沒有開悟,雖然有佛性不能開悟。遇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來稱念祂,哎!我們當下也就變得有磁性了,當下佛性可以開發,道理就是如此。所以,曇鑾大師講:此極樂國土、六字名號,功德如實故。這個是真實功德。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我們念六字名號可以得真實功德。如果其它的相上修行,就是不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既然是得到真實功德了,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法門、六字名號,雖然是凡夫口稱名號,祂是實相之行。再開悟的人也悟不到這裡來,除非專修念佛,老實放下。我們以凡夫的身份修的種種妙行,因為凡夫心中不開悟,有我執、法執,所以,雖然是妙法來到我們身上,也成為有漏、有為。我們誦《金剛經》也不能悟得無我相、無法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學《法華經》也不能夠悟得諸法實相;我們學《華嚴經》也不能夠證入法界觀。這些對我們來說:「邪人學法,正法也邪」,我們心中沒有悟得,這樣不能叫做如實修行,不叫實相行。可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樣,我們這樣叫實相行。這個就是念佛──稱名一行,超越萬行的一方面。【十二、念佛是本願行】第十二、念佛是本願行。其它修行再殊勝,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當中沒有選擇,所以,我們念佛超越余行。雖然念佛簡單,這是彌陀本願所選擇的,既然如此,我們就蒙受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其它修行,彌陀本願沒有選擇,我們修的再累、再懇切,不蒙受彌陀本願加持,力量不足,所以,本願一行超過萬行,在於它是阿彌陀佛本願,這是稱名超過余行的這一方面。本願就是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就是指念佛,沒有說到其它的法門,也沒有說到其它的修行,就單指念佛。所以,這個是彌陀選擇本願之行。龍樹菩薩解釋本願說: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稱名號,本願稱名。自歸,即入必定當下進入必定不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這是龍樹菩薩的解釋。善導大師解釋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念佛,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超勝。這是第十二。【十三、念佛是正定之業】第十三、念佛是正定之業,余行往生不定,稱為雜散之業。正定之業勝過雜散之業。為什麼念佛成為正定之業呢?因為順彼佛願。所謂正定之業就是百分之百,沒有任何不確定的因素,百分之百決定往生。余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過余行。這是第十三。【十四、念佛萬修萬去】第十四、念佛萬修萬去。修行其它法門就不能萬修萬去了,一千個裡邊難得一二個。為什麼念佛超勝呢?在這個地方。善導大師說: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這叫專修念佛之人。修雜不至心者,雜行雜修之人。千中無一。所以,專修念佛超過雜行雜修。善導大師底下又有三個偈子: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贊,皆當得生彼。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都是說:通通都往生,「皆往生」,通通都往生!只要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的,通通都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機。「設滿大千火」:假如說三千大千世界都充滿了大火,也應當:「直過聞佛名」:因為這個法門太尊貴、太殊勝稀有了!度過大火,排除萬難,聽聞彌陀的名號、念佛的法門。「聞名歡喜贊」:聽說阿彌陀佛名號有如此不可思議功德,而心中歡喜踴躍,稱念彌陀名號,讚歎阿彌陀佛功德,這叫「聞名歡喜贊」。「皆當得生彼」:通通可以往生。「大千火」指什麼呢?指我們內心的煩惱,貪嗔煩惱熾盛。「萬年三寶滅」:末法總共有一萬年時間(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過完之後,三寶就滅了,沒有佛,也沒有佛像,不要說泥塑的佛像沒有,紙畫的像也沒有,更不要談什麼銅像、木像了,沒有了,佛的名字都聽不到了,所以,佛也沒有;經典、法也沒有了,種種大乘經典都滅了;僧、出家人也沒有了,沒有和尚了,這叫「三寶滅」。那個時候眾生就苦惱了。那個時候眾生最多長一尺高,我們在座的都是大個子,到那個時候看你都象看大樹一樣了;年齡只能活十歲,三四歲就開始結婚生孩子了。然後我殺你、你殺我,眾生惡業無邊,所以,福報非常低劣。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慈悲特別留這一部《無量壽經》在世間住止,所以「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那個時候,如果有人聽到南無阿彌陀佛,一念歸命、一念稱名。「皆當得生彼」:那個時候,滅法時代眾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況現在的時代呢?所以,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個念佛法門真正是「萬修萬去」、萬機不漏,任何時代、任何根機都不遺漏。永明禪師也有著名的「四料簡」,這個「四料簡」在這裡跟大家學一學: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今生為人師,來世作佛祖。「這個好啊!」所以,不少人聽到這裡就把這個記住了,然後自己也給自己貼一個招牌:「我是禪凈雙修,我就是有禪有凈土,我今天可以做你的師父,來世我作佛祖。」那麼,什麼叫「有禪有凈土」呢?不是說你往那裡一坐,讀兩個公案,或者說我自己往那裡一坐、眼睛一閉盤個腿,這叫有禪──不是的。「有禪」是指明心見性,你開悟了,大徹大悟,這個叫有禪。什麼叫「有凈土」呢?你具足信願,信願專修,這個叫有凈土。雖然念佛,心中搖擺不定、疑惑不定,這個不叫有凈土。你在那裡參來參去,都是參瞌睡、「瞌睡禪」,這個不叫有禪。所謂「有禪有凈土」,是指大徹大悟、又來專修念佛的人,這個人殊勝不殊勝?那當然厲害了!象永明大師、蓮池大師,這些都是參禪徹底開悟,轉過來放下禪法、專修念佛的,這個叫「有禪有凈土」。永明大師寫這四料簡,他是在什麼時代因緣下寫的?他是要帶著什麼樣的一種教化的意圖呢?是在唐宋時期,永明大師是宋朝的一位開了悟的禪宗祖師,也是我們凈土宗的第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在當時的時代,禪法非常的時興,有的人執著於禪法,說:「我唯心凈土,不求西方。」為了引導這些狂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寫了這個四料簡。所以,他的意圖是在引導你本來在修禪、你本來開了悟的人,引導有禪的人、引導修禪的人,說:「你應當還要有凈土,你光有禪還不足,你有禪,如果加上有凈土就更好了!今生作人師,來世可以作佛祖。」就鼓勵他們從有禪,來轉向信願專修念佛。不是告訴我們現在末法時代的眾生說:「你已經專修念佛了,你退下來,再來參禪。」所以,我們有的人念佛,念念不穩當,念著佛說:「哎?我看,哎呀!我要做那個有禪有凈土的。」然後夾雜,這個時候你是「無禪無凈土」,為什麼呢?你凈土又不信願專修念佛,對凈土法門存疑,這叫「無凈土」;你來參禪沒有開悟,叫「無禪」,想搞一個「有禪有凈土」,結果落了一個「無禪無凈土」。那「無禪無凈土」怎麼樣呢?無禪無凈土,銅床並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那麼只有到哪裡呀?到地獄抱銅柱、卧鐵床,叫做「鐵床並銅柱」,下地獄去受這個苦惱,萬劫千生你不能出離,沒有依靠。所以,大家聞法,看這個偈語,也要知道他的時代因緣和背景,和他所說的意圖,不要給自己臉上「貼金」,「我禪凈雙修,我就是有禪有凈土」──不是這樣。我們絕大多數人能夠老實念佛就好了。底下還有兩句偈子,因為永明大師是要勸導參禪的人要「有凈土」嘛,他重點在「有凈土」這三個字,所以,第一句說「有禪」、你「有凈土」就更好,「猶如戴角虎」,老虎就很兇猛了,頭上再加兩隻角更厲害!「現世作人師,來世作佛祖」。「我參禪沒有開悟」叫「無禪」。無禪沒有關係!如果你信願專修念佛,「無禪有凈土」,你還是「有禪」,那怎麼講呢?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參禪就是想開悟嘛!雖然參禪不開悟,但是,如果你有凈土的話,還是保證你能夠得到禪的利益,為什麼呢?你決定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只要能見阿彌陀佛,還愁你不開悟嗎?那不是開小悟啊!所謂「明逾百千日」,開的悟象一百個太陽、一千個太陽這麼亮,明心見性,大悟成佛。所以「無禪有凈土」,等於是「有禪有凈土」。這樣,參禪沒有開悟的人心裡邊也落實了、也老實了。那麼,「有禪無凈土」,說:「我不必求往生了,我有禪就可以了。」永明大師說:「不可!有禪的人,你必須要有凈土!」為什麼?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什麼意思呢?雖然參禪大徹大悟,但是,十個人裡邊就有九個不能把握,自己沒有力量主宰。「陰境若現前」:就是我們大命將終的時候,陰陽交錯,陰界現前的時候,我們雖然參禪開悟了,還是凡夫,是明了了佛性,從天台宗講(它有六即佛),你不過是悟到了我們的本心佛性了,沒有達到「究竟即」,沒有達到不退地菩薩,所以還是凡夫。菩薩尚有隔胎之迷,這個大徹大悟的人,轉過頭來再墮落,那個多有人在呀!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宋朝有一位大學士,詩也寫得好,字也寫得好,畫也畫得好,詩、書……所有的東西,他寫的文章,那簡直是讀起來味道很足。這位大學士就是蘇東坡。蘇東坡就是五祖戒禪師投胎的,大徹大悟的人,結果他沒有往生,不過他已經很不錯了,能投胎做蘇東坡就算很了不起了!如果再轉下去就危險了!蘇東坡的詩寫得好,偈語也寫得好,有關佛法的偈語也很多,比如:「溪聲即是廣長舌」,這個都是他寫的詩,寫得很好的;「山色無非清凈身」。「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就是剎那之間不能做主,就隨著業力又去六道輪迴。所以,這四句偈語很明顯是告訴我們:有禪要有凈土;有禪沒有凈土很危險;無禪沒有關係!無禪只要有凈土,還是保險──這不很明顯嗎?如果「無禪無凈土」那麻煩了,就是「鐵床並銅柱」。百丈懷海禪師也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為什麼穩當呢?萬修萬人去。印光大師也說: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什麼叫「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發願,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相信有什麼難的呢?我們說「難信之法」,是相對於你不相信而講的,自己的障礙。真正來講:佛說的「念佛能往生」,你相信了,當下就信了。不象說我們只有一百斤的力氣,要舉一百二十斤舉不動。你不相信,是你不願意相信,說:「哪裡有這麼容易的事情?」不是說相信有什麼難,是你自己不願意相信。「只要你相信」!「只要你發願」:發願也不難:「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之間就發起來了。你不發願,那是你的問題。「只要能念佛」:念佛也不難,張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不信、不願、不念佛,這樣不能往生。你只要相信、只要發願、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萬修萬人去」。印光大師又說:凈土法門,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只要念佛,沒有一個遺漏。所以,聽到這些法語,大家有沒有深信?信不信?(「有。」)有沒有發願願往生?(「有。」)願不願念佛?(「願意。」)那就萬不漏一了、個個錄取了。好!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我們凈土法門超勝的地方,所以,聽到這裡為法門鼓掌,也為自己鼓掌。好!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推薦閱讀:
※回歸課堂丨西方法律思想史&法理學基本知識選粹
※經濟危機來了,怎麼辦?
※為什麼有些人思想淺薄?沒有深度?
※為什麼很多有成就的人最終都信教了?
※十七歲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