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對《易經》的初步認識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講,一提到易經,我們的第一反映就是打卦算命,所以主觀地斷定易經是迷信。還有一部分人通過學習科學知識,進而聯繫到計算機的發明、DNA基因的發現等等,就認為易經不是迷信而是科學。在加之一些坊間術士為了將行騙的手段合理化,大勢渲染其真實性,就給神秘的測算手法披上了科學的外衣。那麼,究竟易經是迷信?還是科學?它究竟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多遠呢?而真正的易經又是在說什麼?為此,圍繞這些話題展開我們的研討。一、易經離我們現實生活有多遠?從易經產生的時間上來講,易經的確離我們太久遠,距今大約七、八千年,但經過了幾次磨難,象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時期的「批林批孔」以及「橫掃牛鬼蛇神」等,依然傳承到現在,這充分說明這麼古老的典籍到現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而且正在彰顯它的核心價值和深層內涵,這說明易經又離我們並不遙遠,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我們現在運用的許多成語就來源於易經,比如:否極泰來、物極必反、大快朵頤、虎視眈眈、不速之客、洗心革面、革故鼎新、防微杜漸、錯綜複雜等等。我們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其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也是源出易經《象傳》,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告戒莘莘學子,要效法天的剛健運行的特質,自守剛強而勤奮不息;效法大地的柔順以淳厚的品德承載萬物。我們大家到北京旅遊過的同志都知道,過去的皇城南有天安門,北有地安門、東有日壇、西有月壇,這完全是按照先天八卦設計建造的。我們進入故宮,故宮有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這也是源於易經的《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而故宮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什麼從南到北這樣設置,其實這也是按照易經的原理建造的,先有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易經講到——乾為天,而後面的坤寧宮,這是皇后處理日常事務的場所,易經講到——坤為地,乾清宮與坤寧宮的中間還有一個殿叫做交泰殿,這是易經中泰卦的具體應用,叫做地天泰。同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講到一個詞,「三陽開泰」,為什麼說「三陽開泰」呢?這就涉及到咱們後面要專門講的「十二消息卦」,每年的農曆11月冬至為「一陽來複」,地雷復卦,就是從此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我們經常講「一元復始」,應該說與這個復卦也是有關係的,12月是地澤臨卦,到第二年的正月,就是地天泰卦,這個卦下卦為三個陽爻,所以我們一般將每年新的開始,也就是正月稱為「三陽開泰」,預示著天地交泰而萬物生髮。通過以上的敘述,你還認為易經離我們遠嗎?的確易經離我們並不遙遠,她就在我們身邊,它就「活」在我們中間,有些東西我們天天在用,只是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而已。正如《繫辭傳》講到:「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二、易經是迷信嗎?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迷信?我認為是我們對某種文化或現象首先相信,但是又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也就是相信但不懂,就產生了迷信。當然有很多人連信不信都不知道,壓根就連易經的基礎知識都沒有接觸過,就人云亦云地說她是迷信,事實上這部分人連迷信都不夠資格。我們現在有許多人整天在講科學,其實又有多少人懂的科學技術呢?崇尚科學是正確的,但不懂科學技術卻在現實生活中盲從,就會出現迷信科學的現象。什麼三聚氰胺,二堊英,蘇膽紅,我們有多少人能說的清楚,一個喝水杯在製作工藝上引入了納米技術,引來了人們一度的追捧。近幾年,又出現了一個水宜生喝水杯,而且宣傳的神乎其神,說是水宜生中有一塊用分析純硫硼化銻製成的常溫超導體,可產生3億特斯拉的強大磁場,在磁場的作用下,大量水分子自發分裂,產生大量自由電子和自由質子,可增加人體活力,有益於人體健康。就這樣的宣傳我們究竟有多少人了解它,盲目的追捧使一個喝水杯的價格一漲再漲,動輒幾千元,究竟是不是真的象他們宣傳的那樣神奇呢?我想那只有鬼知道!每人在日常中都不能離開的東西——水,在近幾年還折騰的少嗎?什麼電解水、蘇打水等等,往往我們在追逐科學技術的同時,卻忘記了某物質是某物質的本真,象水一樣,它就是兩個氫分子,一個氧分子構成的物質嘛,你非要給水承載更多的功能,那還能叫水嗎?所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迷信科學技術的事情並不鮮見。我們再回到議題中來,比如中國的風水,她的立論基礎源自易經,這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中國風水這個課題究竟是什麼?到現在我們都認為它是迷信,為什麼認為它是迷信呢?因為我們的《辭海》裡邊就把它界定是迷信,那麼《辭海》什麼時候編的呢?從1959年到1979年20年中編完了《辭海》,當時編的過程中由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就把風水定為了迷信,一直到現在風水還把它定為迷信,那麼風水是什麼呢?風水是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一直到現在沒有受到傷害的這樣一個好的學問,比如講到風水,風是什麼?風是講的南北問題,比如當東南風吹來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象沐浴著春光暖氣洋洋,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就認為在我們的門前應該要有低洼之地,把好的這些風沉下來,供我們慢慢的享用。到冬天的時候西北風嘩嘩吹來,我們感覺到寒風要侵害我們的人體,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就認為應該把北方的風擋在外邊,所以房子的北面要有高坡,這是風的意義講的是南北問題。再講水,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發現水在好的時候是養民之泉,不好的時候就像猛獸,我國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往往洪水就從西方而來,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現既然洪水從西方而來,我們應該把它擋在外邊,誰來擋?靠人來擋,所以人是抗洪最主要的要素,那我們中國人是比較勤勞的,人不可能整天看著洪水什麼時候來,所以我們中國人一邊要勞動,一邊要看著洪水什麼時候來還要抗洪,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就講了,這樣吧,在我們的房子西面修一條路,修路了就有人走,人走來走去,什麼時候洪水來了停下來大家眾志成城一起抗洪,所以房子的西方要有路,那麼水被我們擋在了西方,但總不能把水永遠聚集西方,應該讓這個水慢慢地疏導出去,從什麼地方流呢?它不能從後面高處流,應該從低處流,所以我們的河水應該饒過門前低洼之地流到東方去,因為東方地勢比較低,但是流到了東方不能肆無忌憚讓它到處去流,應該從東方把它歸納到大海,所以在我們房子的東邊要有環環曲曲的河流流向遠方,把這個水疏導出去。這完全是個自然環境。所以東西方講的水,南北方講的風,這個風水概念來了,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風水概念,很多人呢就帶著一種其他的嚮往,把這個風水曲解了,很多人把這個風水運用到去看墳地,去看陰宅,其實這個墳地、陰宅是一種孝道文化,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很多人到外邊去,比如上京趕考、出去求功名、做生意,那時信息比較閉塞一出去幾年不回來的都有,那麼家裡的父母生病死亡了,都沒有能去安葬他是一種悲哀,所以後來儒家思想就提出,你要想在外邊好好發展,那麼你必須要回來安葬好你的父母,把父母安葬好了以後,他會保佑你子孫萬代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後來就出現了陰宅文化,很多人看風水呢熱衷於陰宅文化,其實陰宅文化根本與風水沒有多大的關係,我們中國的風水、易經是以人為本,為活著的人服務的,他是入世的,講究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時間我們和社會怎麼樣去處理好關係,這是我們易經文化追求的宗旨。《周易》在東方的傳播非常廣泛,影響也更為深遠。例如,韓國的國旗,就是以「陰陽太極圖」為中心,並以伏羲先天八卦之四正方位的乾、坤、離、坎四卦佔據四維而構成的圖案。蒙古國的國徽,也是以「陰陽太極圖」為核心的。日本民族以「大和」為稱號,「大和」、「太極」都出自易學,成為他們所推崇的價值觀。前幾年,韓國將「江陵端午祭」申報成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度時期把多少中國人的神經受到了刺激,儘管說中國的「端午節」和韓國「江陵端午祭」在活動形式上不太一樣,但端午這個字眼以及這個節日的時間是一致的,你不把它當回事,那又能怪怨誰呢?真有一天,韓國將太極圖也申報成什麼專利或什麼遺產的話,到那時,我們的怨氣又向誰發呢?韓國一個「江陵端午祭」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而我們還把對現代有指導意義的易經、風水認定為迷信,實在是一種悲哀,是數典忘祖!為此,首先我們要為《易經》「正名」。現在,我們可以在主流媒體上看到《于丹說論語》,我們對孔子,對儒家,已經在文化意義上做了「撥亂反正」和「平反冤假錯案」,所以才有《于丹說論語》。從「五四」運動以來,有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我們是把儒家的學說看作是腐朽落後的東西,「文革」時期乾脆「打倒孔老二」、「批林批孔」,我們的歷史曾經有過這樣荒謬的時期。現在儒家的經典如《論語》等等,都被平反了,但對於《易經》,我們並沒有對它做普世意義上的「撥亂反正」和「平反冤假錯案」。《易經》仍然只是在一些學術群體和民間尤其是鄉村民間被承認,在主流社會中並沒有被有意識的宣傳和「平反」。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易經》不像《論語》,《論語》是孔聖人講做人的樸素道理的,而《易經》這個體系實在是從形而上的「道」,到形而下的「器」,也就是所謂「理」和「事」,理論和運用兩者是完美合一的。所以,《易經》理解起來很困難,平反起來也不容易。《易經》有六十四個卦,三百八十六個爻,它以此構建起來一套完整的理論模型,並且到了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就會發生那樣的事情,就有那樣的現象出現。這個實在挑戰人類脆弱的心靈。我們一方面很想前知,我們另一方面又極度恐懼前知;人類就是這麼矛盾,即想通過前知把握不確定性,又害怕真正前知後生出「原來一切都被註定」的念頭,那活著還有什麼勁?在《易經》裡面,我們絕不避諱它有占卜和算卦的功能,它是擁有預測的功能的。也因此,大家都對它愛恨交加,所以很久以來我們對這部經典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可滑稽的是,越是這樣,越是神神秘秘,最後好象《易經》除了算卦看風水之外,就再也不是個「經」。《易經》裡面有沒有「算卦」和「看風水」這樣的東西?絕對有。但這只是它應用的某個方面,如果以為《易經》的全部就是這些的話,那也是極其荒謬的。《易經》是我們中華文化的起源,是「群經之首」,是「四書五經」里的「五經」的首經,不管是道家、儒家還是法家、墨家、陰陽家,所有後世的學術,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從《易經》這裡發源的。換句話說,我們否定《易經》,就是在否定我們文化意義上的始祖。這相當於在文化史和思想史意義上,我們否定了黃帝、炎帝。所以,《易經》不是那麼簡單的。否定了《易經》,就是我們把中華文化最根本的基因銷毀掉了。打倒了孔聖人,我們會倒霉的;否定了《易經》,我們連根都沒有了,還談什麼?《繫辭·上》:「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以我們可憐的腦袋,我們很難真正領會《易經》這個體系至大、至真、至美、至善的品格與境界,因為它的建構實在是太高明了,真正是無所不包,達到了「彌綸天地之道」的地步,我們理解起來確實不容易。《論語》和我們的普通生活是息息相通的,是可以直接理解的;但是《易經》……它構建了一套體系,一套可以表徵萬物的符號體系,這裡面既有表徵本體的符號,也有表徵現象的符號;這個體系可以表徵萬事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到人事。萬事萬物都可以代入這個符號體系,再根據易理進行推演,通過推演就可以得出結論,往往與事物最後發展出的結果相符合。所以《易經》往往激發普通人類的敬畏心理,我們會對它生起恐懼。這個敬畏,也使得我們不得不承認,事實上我們只是天地大系統中卑微的、弱小的子系統而已。這個感覺實在挑戰人類的「我執」,所以我們到現在都對《易經》持保留態度。比如《皇極經世》,是北宋的大儒邵雍邵康節研究《易經》之後,用於推演國運的。他從黃帝的歷史時期算起,直到他自己所在的宋朝開國那一年,邵康節推算了3300年的國運,簡直是「小李飛刀,例不虛發」。從他那個時代再到現在又一千多年,合起來上下五千年,這樣漫長的歷史時期,如果運用《皇極經世》推演,我們會發現每一年的時運都可以推演得非常精確。所以對人類來說,簡直豈有此理,我們要了解這樣一個體系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難接受,所以產生許許多多誤解,也在情理之中。三、易經是科學嗎?在上古時期,最開始的《易》叫做《連山易》,後來有《歸藏易》,現在我們經常在書店看到的版本叫做《周易》。顧名思義,《周易》就是周朝的《易經》,現在我們所謂的《易經》,其實指的都是《周易》。在夏商周三代,我們還有三家《易經》,並不是說《易經》就等於《周易》,只不過後來前兩種被認為是失傳了,所以我們現在把《周易》也稱作《易經》。按照相關的典籍,現代人可以知道《連山易》和《歸藏易》也是六十四個卦的系統,但它們都有八萬言(八萬個文字)之多,《周易》有兩萬多個字。可見《易經》不但是我們上古文明開始發源的源頭,而且當年已經發展得很具規模,在那個文字還很少的時代,《連山易》和《歸藏易》居然已經有八萬多字,那當然是個複雜而完備的體系了。我們今天學習《易經》,除了必須面對中華文明早早成熟的完備複雜以外,我們還必須重新認知「天人合一」這樣一個中華文明的根本出發點。我們所處的時代,基本上以「西風東漸」為主,也就是以我們學習西方的科學文明為主流。近現代科學,起源於笛卡爾等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聖哲,建立在對事物的還原和分析的基礎上,但西方科學專長於對外在的「物」方面的認識,若以為如此「人」的問題就也相應解決了,那可真是盲目樂觀主義或者科學迷信主義了。今天,看看我們的世界,核武器、自然破壞、環保問題……早在19世紀,西方的思想家就對此進行了反思:科學為我們許諾的是真理,或至少是我們的智力能夠把握的一些有關各種關係的知識,它從來沒有為我們許諾過和平或幸福。它對我們的感情無動於衷,對我們的哀怨不聞不問。我們只能設法和科學生活在一起,因為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恢復被它摧毀的幻覺。——《烏合之眾》法·勒龐其實,科學只是認識世界並且實踐的體系之一,它本身無所謂好壞善惡,為善還是為惡,那還是要看人類自己。同時,正如南懷謹先生所說,在科學方面,我們可能給西方當學生都不配;但在人文方面,西方給我們當孫子還都不夠格。但現在我們學《易經》的麻煩是,我們生活在「西風東漸」的時代里,在傳統文化斷層的情況下,再把《易經》這個高明完備的體系揀起來,難免出現「用孫子認識爺爺」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會用科學的方法論去認識《易經》以及中華文化。現代科學遠比中華文化年輕,它有它極其優秀的一面,然而在人文的道理上,卻並不可以和中華文化相提並論。所以當我們胡扯一氣「《易經》也是科學」的時候,除了對自己的傳統與文化嚴重底氣不足以外,也是全然不懂中華文化的根本的表現。這就象認識和評價一個人,有人偏偏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斷定這個人肯定怎麼怎麼樣,恐怕難逃主觀武斷的嫌疑吧?即使真正的科學精神,也並不是這樣吧?要正確認識一個人,你得從他的童年經驗,他的人生閱歷,他的平生遭遇出發,你自會明白他為何形成獨屬於他自己的思想體系,你當然才可以真正了解和理解他。只能說,孔子只是就易理上講道理,尤其是人文文化的理這一方面,講得非常圓滿。至於六十四卦為什麼這樣排列的科學性關係,他在《序卦傳》里並沒有說出充分的道理,也不足以使我們滿足,不必要因為他是聖人而我們就認為都是對的。——《易經雜說》(南懷謹著)正如南懷謹先生所說,孔聖人為《易經》所做的六十四個卦前後排列的卦序序列,在人文方面非常圓滿,但符合科學嗎?未必。我一直很反對什麼都往「科學」這個框里拽,好象「科學是個框,什麼都能裝」,貼上個「科學」的標籤,就跟把黑錢洗白了似的,然後就「光明正大」了。我們的祖宗,我們的傳統文化有這麼見不得人嗎?非得改頭換面、粉飾打扮一番?一方面說自己的文化很高明,一方面底氣不足地用洋包裝在外面包裝一下,這個心態首先就沒有什麼科學精神可言。就文化而言,是我們對不起自己的祖宗,而不是祖宗對不起我們吧?我們已經穿西裝了,所以還是行行好,不要再把祖宗從墳墓里挖出來,給他們穿上「科學」這麼一套洋裝。科學就是科學,《易經》就是《易經》,亂扯到一起,毫無意義。而且老實說,我們是真正懂科學,還是真正懂《易經》?我發現大多數情況下,是兩樣都不懂,然後在一種不知所謂的集體無意識下發表著「高見」,使自己和別人的頭腦更加混亂。象我,既不懂科學,也不懂《易經》;現在說的話,就是頭腦混亂的表現。要真正弄懂《易經》,就必須回到中華文化的根本當中去,這個根本就是「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綜上敘之,《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然而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學方法之前所依託的一種手段,並不是真正的科學。雖然有些理解與科學相符,那是因為這個理解正好有科學合理性,但就不能因此而認為說它是科學的。只能當它是一種文化。四、易經就是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根現在,我們回到《易經》自己的系統里認識《易經》。《易經》構建了一個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器」完整合一的表達系統;《易經》構建的這套符號表達系統,即可以表達本體的「道」,也可以表達現象的「器」。然後,人類就可以運用這套符號系統推演陰陽,排列宇宙諸要素之間的推盪相摩,就可以模擬出宇宙所有萬事萬物的變化和運動的各個方面。以此,來探究事物之間的互相轉化,互相對立、互相共存等等各種現象。所以,從《易經》的這套符號系統出發,那當然是「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當然是「事理無二無別」,說白點就是有這個理必然有這個現象,有這個現象一定有這個理。如果達不到這個程度的認識,天人不能合一,心物不能合一,知行不能合一,那可真成「理學」了,世界分成「天理」和「人慾」兩塊,說是要「存天理滅人慾」,要存一塊滅一塊。一個搞不好,就成了說的是道德君子,做的是男盜女娼。這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真正的中華文化不是這樣的。現在大家聽我這麼一講,就明白我們的《易經》這個體系實質上和西方的哲學體系很不一樣。人們通常說,哲學是所有學科之母,然而《易經》的體系卻並不像西方哲學一樣建立在分門別類的各科學科的基礎之上,分成什麼「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然後哲學再投射到其他各個學科上以加以運用。《易經》是由本體直接運用到現象的,不管天地自然的現象,還是人文社會的現象,《易經》都是高屋建瓴地從本體直接推演並且運用到現象,沒有像西方科學一樣,有個細分學科的過程,這都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孔子這裡就是說,不要以為我的學問是「益」,一點點累積起來的知識,而是找到了這個「一」,豁然貫通,什麼都懂了。的的確確有「一」這麼個東西。——《論語別裁》(南懷瑾著)南懷瑾先生這裡指出的「一」,其實就是本體「道」,他解釋孔子「一以貫之」的本意,就是悟了這個道,就可以「一以貫之」到「器」,直接推演運用到自然、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面,達到「樂天知命故不憂」的地步。西方至今還沒有這個理想吧?這個理路和西方科學也很不相同吧?西方自古以來人就是人,神就是神,理就是理,事就是事,分得開開的。所以中華文化絕對不簡單,拿西方科學認識《易經》?不是不可以,著實很滑稽。西方的科學很了不起,我們落後了,非得跟人家認真學習不可。但總不能自己某一個方面落後了,就認定自己樣樣不如人家,自己家裡的每樣東西都要扯進人家那裡吧!好像只有這樣做自己才像個人,這是什麼心理?比如說我,覺得自己的鼻子扁,沒有西人那麼高,所以就認定自己臉上所有的零件都長得不對,並且斷定說「我的腦門其實也是洋鼻子的」,其他人一聽,覺得這人有病,這話算什麼蠢話?可我們天天在那裡「《易經》也是科學的」,自己人聽了短志氣,搞科學的人聽了不服氣,也是何其愚蠢。何況,西方的科學遠比我們高明發達,若論到人文,比如政治、歷史,恐怕不能和中國相提並論吧?若我們更大膽說一句,也可以說整個西方人在政治經驗上都還比較短淺。能講這句話的只有中國人。中國政治比西方先進步,這是歷史事實,不是民族誇大。——《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著)我們集體自卑得夠久了,那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要再把祖宗抓出來當替罪羊,玩諉過於人的把戲;也不要再把祖宗的熱臉楞往別人的冷屁股上貼。這樣子不敬祖宗,我們是要倒霉的。五、易經究竟是什麼?易、周易、易經——這幾個概念或範圍的所指,是我們研習易經需要分別清楚的,前面我們也提到過,歷史上有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別皆六十有四」。《連山》以艮卦開始,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為夏代易學。為什麼夏代的「易名」為「連山」呢?我們知道,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兒子啟,啟得以承繼王位,建立夏朝,完全是藉助於他的父親禹。禹是靠治水起家的。夏代的「易」--《連山》,很可能不起始於夏,而是出現在堯、舜時代。當洪水泛濫的時候,人們無處逃生,只能向高山跑。在落荒逃命的先民們的眼睛裡,世上能夠解救他們於洪災水患之中的,大約只有這山。於是人們感恩於大山,視「山」為偉大之物、為佑護之神。當巫師禳災祈福時,便認為大山有超自然力,甚至認為「山」為第一神。由此,易卦的首位為「艮「(山)也就毫不奇怪了。鑒於此,那時的「易」便被稱為《連山》了。《說文》「山」云:「宣也,宣氣而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山顯而大,百物畢備。兩艮相疊而連綿,雲氣穿環其間,其象威武、雄健,氣勢磅礴。「連山」好像是說,人的命運與山相連相關。如果沒有山,哪能逃出洪水的困擾和危害?由於《連山》與大山檔洪水有關,由於夏朝君王的先祖禹是以治水而出名得天下,所以延用《連山》易被夏王朝所接受,這樣《連山》得以流傳,從堯、舜時代到夏代。天地之子,莫出其長,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大天之下,足堪睥睨萬物,領導萬物,非崇山莫屬。崇威壯崇雄武是夏人精神,後人將《連山》視為夏易。《連山》,到了殷商時代,情況有所不同了,洪水早已消退,人們對於洪水侵害的記憶已經淡漠,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也許老人還會提到它,但老人也是聽上一代老人述說的。因此,人們對於「易」卦從艮(山)開始,並稱之為《連山》,開始感到莫名其妙。此外,商王室出於政治的考慮,感到應該改變《連山》。既然「易」是決定軍國大事的偏振,那麼使用業已被推翻了的夏朝的《連山》易,似乎不大合適,因為它不利於其政權的鞏固。於是殷商決定改變易名,也要改變「易」的結構,特別是對首卦。這的確是需要費一番心思。 傳說中,商人的祖先為「契」。契的母親叫簡狄。簡狄為有氏之女,曾與兩位夥伴去河裡洗澡,見到玄鳥(燕子)落蛋。簡狄拾取玄鳥蛋而吞下去,就懷了身孕,然後生下一個兒子,即「契」。於是商人以玄鳥為其圖騰標誌。這也是母系氏族社會中「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親簡狄(和玄鳥),那麼他們的一切都是這個偉大的母親給予的。於是,殷商將「夏易」的《連山》卦改為《歸藏》,由坤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其中」,即一切都來自母親簡狄,引申為人類的文化與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周易》,一般認為她是周代的易,首卦為乾、坤,認為有天地才能生長萬物,「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所以,易是通稱,她包括連山、歸藏、周易。而周易,就是在殷末周初,周文王被拘羑里而演易,並撰寫了卦辭和爻辭,簡而言之,就是周代的易。那麼,《易經》又是什麼呢?,其實我們現在所說的易經包括《經》、《傳》兩大部分。《經》就是《周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八卦重疊演變而來的。每一卦由卦畫、標題、卦辭、爻辭組成。相傳七、八千年前的伏羲創造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周文王重新演繹六十四卦卦序,彙集歷代口頭流傳的卦辭、爻辭,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就是《易經》的經文部分。四百多年後,孔子解釋和讚頌經文的文字,形成了《易經》的傳文部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而易經作為 群經之首應該說是始於漢代,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之首,道家將周易作為「三玄」之一。以上只是籠統地說了一下易、周易、易經的分別,當然這裡面還有許多的爭議。對周易的理解——首先,我們來看「周」,對於「周」的解釋,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個是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另一個是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周朝,她講的是普被循環的道理。其次是對「易」的理解,這個就複雜了,觀點比較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像的。3、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小篆易的寫法為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5、易是占卜之名。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甲骨文的易為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8、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我個人推崇「日月為易」的解釋。《繫辭傳》:「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日月就是表證陰陽,正所謂「易以道陰陽」。我們再來看看《易經》的「經」,《易經》的「經」應該說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 「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易之三義」的理解——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易簡」、「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態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恆常。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現在我們有許多易學研究者習慣將「易簡」說成是「簡易」,我認為從嚴謹的意義上講,還是要遵循原著,因為《繫辭傳》明確講到:「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如果說「易之三義」通過以上表述還不能使人理解,那麼,我們可以轉化成用馬克思哲學的觀念來表述,那就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變易),其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不易),而這個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把握的(易簡)。陰陽的概念——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陰陽五行國學之本,看似簡單,卻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那麼我們是如何來詳細理解陰陽這個概念呢?根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大致通過如下的解釋來理解:1、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宋·葉適 《醉樂亭記》:「 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獨細而秀,十數步內輒自為拱揖,高不孤聳,下亦凝止,陰陽附從,向背以情。」2、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史記·天官書》:「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 張守節正義:「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陰,則水、兵;南河以陽,則旱、喪也。」3、古代指宇宙間貫通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指天地間化生萬物的二氣。《易·繫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陰陽不和,五穀踴貴。」《紅樓夢》第三一回:「天地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4、天地。《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 孔穎達疏:「和,猶合也,得謂各得其所也,若禮樂由於天地,天地與之和合則萬物得其所也。」 孫希旦集解:「樂由天作,故屬乎陽;禮由地制,故屬乎陰,陰陽和則萬物得,禮樂和則萬事順。」 唐玄宗 《春晚宴兩相學士探得風字》:「陰陽調曆象,禮樂報玄穹。」 宋·范成大 《民病春疫作詩憫之》:「陰陽何者強作孽,天地豈其真不仁?」 清·李漁《蜃中樓·獻壽》:「黑漫漫雲起陰陽混,亂紛紛魃走魍魎遁。」5、日月。唐·杜甫 《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 宋·蘇轍 《冬至日》詩:「陰陽升降自相催,齒髮誰教老不回?」6、晝夜。《禮記·祭義》:「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廵。」 孔穎達疏:「陰謂夜也,陽謂晝也。夏則陽長而陰短,冬則陽短而陰長,是陰陽長短。」《國語·周語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 韋昭註:「陰陽分布,日夜同也。滯,蟄蟲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發聲。』」 漢·揚雄《太玄·攡》:「一晝一夜,陰陽分索。夜道極陰,晝道極陽。」7、寒暑。《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 王逸註:「寒往暑來,難追逐也。」 唐·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8、春夏和秋冬。《文選·古詩<驅車上東門>》:「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李善註:「《神農本草》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9、雷電與雨雪。《穀梁傳·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數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 范寧註:「 劉向云:雷未可以出,電未可以見,雷電既以出見,則雪不當復降。皆失節也。雷電,陽也;雨雪,陰也。雷出非其時者,是陽不能閉陰,陰氣縱逸而將為害也。」10、君臣。《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兮。」 王逸註:「陰,臣也。陽,君也。」 洪興祖補註:「陰陽易位,言君弱而臣強也。」11、夫婦。《禮記·郊特牲》:「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 孔穎達疏:「『鬼神陰陽也』者,陰陽謂夫婦也。著祭服而齊戒親迎,是敬此夫婦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陰陽也』。」12、男女。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陰陽》:「《春秋內事》曰:『 伏羲氏定天地,分陰陽。』」 明·歸有光《貞女論》:「陰陽配偶,天地之大義也。」 明·程羽文《鴛鴦牒》:「不知世人陰陽之契,有繾綣司總統,其長官號氤氳大使,冥數當合者,須鴛鴦牒下乃成。」13、指男女之生殖器。《明律·鬥毆》:「若斷人舌及毀敗人陰陽者並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將犯人財產一半斷付被傷篤疾之人養贍。」14、律呂。《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鍾、小呂、夾鍾。」按陽為律,陰為呂。漢·賈誼《新書·六術》:「聲音之道以六為首,以陰陽之節為度……是以聲音之器十二鍾,鍾當一月,其六鍾陰聲,六鍾陽聲。」15、奇偶。漢·班固 《白虎通·嫁娶》:「七歲之陽也,八歲之陰也,七八十五,陰陽之數備。」16、動靜。《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陰陽,以觀其誠。」 盧辯註:「陰主靜,陽主動,考其陰陽者,察其動靜也。」17、開合。《後漢書·班固傳上》:「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 李賢註:「《前書》曰,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合謂之陰,開謂之陽。《易》曰:『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18、依違向背。《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 鄭陰陽晉楚之間,其心不定,非一日矣。」《明史·忠義傳五·魯世仁》:「 洛陽則際遇,汝寧則沉萬登 , 南陽則劉洪起兄弟,各擁眾數萬,而諸小寨悉歸之。或附賊,或受朝命,陰陽觀望。」19、人間和陰間。唐·唐晅妻張氏 《答夫詩》之一:「陰陽徒自隔,聚散兩難心。」題解:「 晉昌唐晅,娶姑女張氏,頗有令德。開元十八年,晅入洛 ,妻卒於衛南庄 。後數歲,得歸,追感陳跡,賦詩悲吟,忽見張氏前來…… 晅以詩贈張氏,氏亦裂帶題詩以答。」20、死生,生殺。《楚辭·九歌·大司命》:「乘清氣兮御陰陽。」 王逸註:「陰主殺,陽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氣,御持萬民死生之命也。」21、古代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的學問。《後漢書·張衡傳》:「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筭。」 唐·韓愈 《襄陽盧丞墓志銘》:「陰陽星厤,近世儒莫學。」22、指負責研究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學問的人。唐·韓愈《順宗實錄一》:「景午,罷翰林、陰陽、星卜、醫相、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2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術。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一:「 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年作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24、指擅長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術的人。《西遊記》第二三回:「卻只是倉卒間,不曾請得個陰陽,拜堂撒帳。」《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 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王老殿﹞早年間當過看地脈說風水的陰陽先生,人們也管他叫『陰陽』。」25、指男女交合。《太平御覽》卷三六○引南朝·宋·劉義慶 《幽明錄》:「 譙郡胡馥之,娶婦李氏,十餘年無子,而婦卒。哭慟,云:『竟無遺體,遂喪,此酷何深!』婦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後見就,依平生時陰陽,當為君生一男。』語畢還卧。」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天地萬物的規律就是一陰一陽。而「易以道陰陽」,易經闡述的就是陰陽問題。八卦及64卦的產生——《繫辭傳》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那就是說八卦是在包犧氏時代就產生了,應該說她不是一個人名,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先後出現過有巢氏、燧人氏、伏犧氏(包犧氏)、神農氏、炎黃等時代。那麼在遠古時期,最早我們人類仰觀於天,俯側於地,天空中最明顯的天象就是日、月,大地上突出的是高山,低洼的是湖澤,而在天地之間最明顯的自然現象就是雷與風,這樣天、地、日(火)、月(水)、山、澤、雷、風八個代表性的自然現象或物質就歸納出來了,但八卦最特殊的是用符號來表現。為了熟練地記憶八卦的卦畫符號,宋代朱熹寫了一首歌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八卦源於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係、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最原始資料來源為西周的易經,內容有六十四卦,但沒有圖像。《易傳》記錄「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可在不同時候引申為天地、晝夜、男女等等。四象,即少陰、少陽、太陰、太陽。在不同時候,可分別對應四方、四季、四象。青龍居東,春之氣,少陽主之;朱雀居南,夏之氣,太陽主之;白虎居西,秋之氣,少陰主之;玄武居北,冬之氣,太陰主之。四季養生也分別對應為:生、長、收、藏。八卦,即乾、坤、巽、兌、艮、震、離、坎,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認為陰、陽兩種勢力的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源,乾、坤兩卦則在「八卦」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卦名自然特性家人肢體動物方位季節陰陽五行乾天健父首馬西北秋冬間陽金兌澤悅少女口羊西秋陰金離火麗中女目雉南夏陰火震雷動長男足龍東春陽木巽風入長女股雞東南春夏間陰木坎水陷中男耳豬北冬陽水艮山止少男手狗東北冬春間陽土坤地順母腹牛西南夏秋間陰土六十四卦是在八卦的基礎上產生的,相傳是文王拘而演八卦為之,事實上據史料記載,在周易產生之前六十四卦就已經存世。我們現在所講的八卦,有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之說,後面我們結合太極圖再做詳細的介紹。從八卦代表的數字來講先天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後天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為中宮,乾六、兌七、艮八、離九。從八卦代表的方位來講先天八卦: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東南,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後天八卦:震東,兌西,離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東北,巽東南從八卦所屬來講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從八卦生克來講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從八卦旺衰來講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從八卦所對應的五行講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土-坤、艮 坤為地,艮為山水-坎 坎為水火-離 離為火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個單卦以不同的次序兩兩重合、就產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別由六個爻組成,也叫別卦或重卦,其中由八個單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純卦,其卦名同單卦。對於通行本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歷史上有不同的解說,《序卦》傳,是從易理角度來解釋的:「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是從卦象角度來解釋的,卦序符合「二二相偶,非覆即變」的規律,然而為何成對「非覆即變」的排列,至今無人解釋。具體六十四的排列順序,為了記憶,古人編了一首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著內在的根據,按照古人說法,這種排列反映了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以乾坤為首,象徵著世界萬物開始於天地陰陽,乾為陽,為天;坤為陰,為地。乾坤之後為屯、蒙,屯、蒙,象徵著事物剛剛開始,處於蒙味時期。上經終於坎、離,坎為月,離為日,有光明之義,象徵萬物萬事活生生地呈現出來。下經以咸恆為始,象徵天地生成萬物之後,出現人、家庭、社會,咸為交感之義。指男女交感,進行婚配。恆,恆久,指夫婦白頭到老。社會形成以後,充滿矛盾,一直到最後為既濟、未濟。既濟,指成功,完成。未濟表示事物發展無窮無盡,沒有終止。《周易》作者力圖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進化過程。但是這種排列並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寫在帛上的《易經》叫帛書《易經》,帛書《易經》排列完全不同於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則,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組,叫八宮,六十四卦分屬於八宮。我們了解了六十四卦的形成後,在這裡有必要說一下「十二消息卦」。「十二消息卦」亦稱「十二辟卦」、「十二君卦」、「十二月卦」、「十二主卦」,易學中「十二辟卦」之說淵源很遠,據悉在干寶注《周禮》所引《歸藏》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說。也就是說,它與周易應屬「同齡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論,是通過漢人之筆留傳下來的,亦稱為「十二消息卦」。簡單的介紹是:在一個卦體中,凡陽爻去而陰爻來稱為「消」;陰爻去而陽爻來稱「息」。

「十二消息卦」即被視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變化而來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這裡取其主宰之義。用十二個卦配十二個月,每一卦為一月之主,是謂「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這十二卦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復主十一(子)月,臨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壯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觀主八(酉)月,剝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此十二卦中,陽爻遞生的六個卦,即從子月復卦到已月乾卦,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復卦初爻為陽爻,臨卦是初、二爻為陽爻,泰卦是初、二、三爻為陽爻,大壯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陽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陽爻,而乾卦則全為陽爻,在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次增長,故稱為「息卦」 「息」即為生長之意。反之從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陰爻逐序上升,陽爻依序遞減,從乾卦到到姤卦,初爻為陰爻所取代,從姤卦、遯卦、否卦、觀卦、剝卦、以至坤卦,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步消失,以至全無,故稱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氣冬至)為復卦,為一陽來複之像(初爻為陽爻),表示冬至過後陽氣初生,而午月(中氣夏至)為夏至過後,陽氣盛極而轉衰、陰氣初生(初爻為陰爻),寅月陰陽調和(三陽爻、三陰爻)故初春為「三陽開泰」,其義即源於十二辟卦。如果我們留意一下就可發現,「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為上下卦的「乾坤區」內,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宮中的「乾」、「坤」二宮之中。它們處在乾坤二宮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宮除去「遊魂卦」(晉、需)和「歸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在乾宮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觀(酉)、剝(戌)。它們具有相同的六親屬性:兄弟金、子孫水、妻財木、官鬼火、父母土。在坤宮的辟卦是:坤(亥)、復(子)、臨(丑)、泰(寅)、大壯(卯)、夬(辰)。它們相同的六親屬性是:兄弟土、子孫金、妻財水、官鬼木、父母火。這些十二辟卦的特性,在納甲法中是早已標明了的。只是通常都是把它與其它卦混在一起來討論,沒有注意它的特殊性,更沒有留意它們與地支(子、丑、寅、卯……)的對應關係,是一個不小的疏漏。楚竹書周易各卦的首尾符提醒我們不要忽略這一點。臨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處暑大壯初九 春分  觀卦初九 秋分夬卦六三 穀雨  剝卦六三 霜降乾卦六五 小滿  坤卦六五 小雪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兩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個月。(或稱為一年循環周期)。從復至乾,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陰氣逐漸減弱。為陽息陰消過程;從姤至坤,陰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陽爻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為陰息陽消過程。太極的深義——

太極圖,實際有很多種,諸如周敦頤太極圖、先天太極圖(原名「天地自然之圖」,俗稱「陰陽魚圖」)、古太極八卦圖(先天太極圖周圍配以八卦符號)、來知德太極圖以及清朝端木國瑚太極圖。歷經流傳至今,各圖唯有先天太極圖以及古太極八卦圖人盡皆知,因此,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現代人所稱的「太極八卦圖」即古太極八卦圖範式,甚至往往將「太極八卦圖」簡單的稱之為「太極圖」。太極圖較之八卦符號圖像,出現為晚。八卦符號出現於周朝之前,相傳為上古伏羲氏所作,而「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何謂太極?「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太極」就是至於極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階段中陰陽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故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陰陽魚形環轉相抱的太極圖,並不是用來表達太極形象的圖,倒是其原名「天地自然之圖」(表達陰陽二氣自然流轉)比較貼切;而想要表達太極形象,一個空空如也的灰色圓形似乎就足夠了。先天八卦圖先天八卦講對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類物象分為四組,以說明它的陰陽對峙關係。

《周易·說卦傳》中將乾坤兩卦對峙,稱為天地定位;震巽兩卦對峙,稱為雷風相薄;艮兌兩卦相對,稱為山澤通氣;坎離兩卦相對,稱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這些不同事物之間的對峙。按上述峙圖式的內容,先天八卦可分為三個周期:第一周期:從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陽初生,起於北方;從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陰初生,起於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圖的最內圈,即由卦的初爻組成。這一寒一暑,表示太陽在一年的周期運動。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組成,半圈陰爻表示白晝太陽從東方升起,經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陽爻表示太陽落山後的黑夜,這是記太陽運行一日的周期圖象。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組成,半圈陰爻表示月亮運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陽爻表示月亮運行的下半月,是為弦。由此可見,這一圖象是統一年月日時周期。太極八卦圖,最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圓圈,里外是一樣的,形同虛設,但當人給出了一個概念後,就變成了真正的界線。開始的時候圈內是混然一體,不分黑白以及中間那條線,人為的將這個概念表現為三種形式,白的為陽,黑的為陰,那條線是黑白統一體,最終歸屬黑白。合在一起的長爻為陽(代表白的),斷開為兩截的為陰(代表黑的)。中間那條線,當所處位置處畫一條東西向的水平線,黑白哪部分多,這條S線在那個位置就屬於那個多的部分。陰陽二爻產生後,開始進行組合,得四象,但是是混沌的,不能解析所有事物,再組合一次,得八卦,每一卦都有三爻,表現為三種形式,正好遵守了規律。這就是太極八卦的來源。後天八卦圖《周易·說卦》云:「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崔憬注云:「帝者,天之王氣也。」帝與萬物同出,故《周易·說卦》又云:「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講流行,形容周期循環,如水流行,用以表示陰陽的依存與互根,五行的母子相生。後天圖是從四時的推移,萬物的生長收藏得出的規律。從《周易·說卦傳》中可以看出,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轉換點就表現在四正四偶的八節上,這就構成了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後天八卦圖。每卦有三爻,三而八之,即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於此可見這些卦圖的實質了。太極文化及其思維影響從太極圖我們可以看到,她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繫辭上》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盡意之「象」,就是八卦,八卦之中盡了聖人之意。象中之意就是中華民族先賢對「宇宙與人生」的認識。象中之意,意味無窮。沒有這個「意」,就沒有這個「象」。沒有這個「象」,就沒有中華元文化。這個「意」廣矣大矣,精矣微矣。「立象」之後,聖人意猶未盡,又在八卦的基礎上向前推導出一個「太極」。《繫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至此,中華民族的祖先完成了一項巨大工程:找到了形而上的生生之源;找到生生之源的生生方式;解釋了從先天到後天的演化途徑;在生生之源處找到了立人的道理。筆者認為,「象以盡意」的這種思維方式上限至於太極,下限無窮無盡,所以稱之為太極思維,太極思維應該是中華元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們談到中華傳統文化,目前多數人有個很大的誤區,一說傳統文化就想到了《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等,這些我們說它是不是傳統文化呢?可以肯定地回答:是,但這些讀物是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的基礎,它不能涵蓋傳統文化的全貌,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指諸子百家的經典,如果說範圍再縮小大致包括儒家的十三經、道家的老子、莊子以及後來產生的中國化的佛家經典。那麼,我們來看太極圖,它是不是將這三大學說都囊括其中呢?我們講,儒家是入世的學問,表證為陽剛的一面,在太極圖中是用白魚來代表,道家是出世的學問,表證為陰柔的一面,在太極圖中是用黑魚來代表,而佛家是以出世的方式,辦入世的事業,那麼落實到太極圖中它在哪裡表證呢?就是這個圓,指世間萬事萬物都具空性,正是有空的特質才產生了事理,同時集中體現出中華圓隆文化和佛家的輪迴思想,另一個深義我們可以認為他們之間有共性的東西,那是中與和。中間的S動態曲線就是這三家共同遵循的易、變、無常,兩個魚眼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實講的是學說之間的共融與互補。當然是不是真正有這些內涵,我在這裡僅僅當作一家之言。太極思維觀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對太極思維觀的變化原則的一個總闡述。在此,結合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作一比較。當代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為正統的基本哲學觀點,我們當無可置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哲學原理及其學說,其中最精華的部分,有二個基本原理:其一是世界物質運動和靜止的統一規律;其二是世界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對立統一規律。筆者經過近十多年的易經研究,特別是對太極圖說,太極思維觀的剖析、研判。再結合當代馬克思的哲學原理,進行一一分析、比較、對照,竟發現,它們之間是完全吻合。要論其中的差異,只能是語言闡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一是世界的存在狀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論大小,不管遠近,都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不可分割,聯繫是事物固有的本性。」在這方面,還有具體解釋:「唯物辯證法認為,從巨大的宇宙天體到微小的基本粒子,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客觀世界到主觀世界,整個世界無不處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之中。聯繫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普遍聯繫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總特徵。」而在中國易經上的太極思維觀,卻對上述觀點用了最簡單的一句話:「天人合一。」何謂「天人合一」?在這裡,「天」是泛指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人」當然是指人類的一切活動。就是說,人類在自己的社會活動中,要與自己生存的自然界(天)緊密地聯繫起來。因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繫,互為制約的。所以,人(人類)天(自然界)必須緊密地聯成一體,我們的古賢先哲便用其最綜合概括的語言,稱之為「天人合一」。二是對立統一規律。當代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它提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的源泉,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矛盾雙方既相互鬥爭,又內在統一;於是這種鬥爭性和統一性的相互聯結,決定著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並且解釋道:「所謂矛盾,就是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存在著的既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因素和傾向。簡言之,既對立而又統一,這就是矛盾。」而在中國《易經》上,以一個太極圖及「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句話,完全概括涵蓋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全部內容,甚至更廣泛。世界上萬事萬物皆由一陽(正面)一陰(反面)所構成,並且陰陽互根,互為依存,孤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合一。所謂矛盾的對立性,矛盾的統一性,不就是「陰陽對立,陰陽合一」嗎?六、學習易經的誤區現實中 「易經熱」的反思——一度時期,易經熱在全國紅遍大江南北,那麼在紅的背後我們感到一個問題,比如講超女選秀這個節目,雖然收視率上去了,但帶來的知識層面的東西卻越來越少;再看房產,炒得沸沸揚揚,但我們把全國的土地炒空了;再看股票,在股票炒得相當熱的時候,發現很多企業把錢那到股市上,該投資的不投資,該發展的不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發現虛擬資本就開始了;再看我們的易經,在紅火的背後是否也有問題呢?一般來說我是不太贊成流行的,尤其我們的經典國學著作,一旦流行了以後產生的後果就不堪設想。比如講我們的孔子學校,我們在國外開孔子學校國家準備在外國開80所孔子學校,但一年不到100多所孔子學校誕生了。那麼孔子學校遍地開花會不會帶來什麼問題呢?帶來的是我們的師資嚴重不足,因為到最後發現什麼呢?發現我們教漢語的老師派到國外去在孔子學校教書,很多外國人就認為孔子思想、孔子哲學,中國的孔子文化,那就是我們中國的漢語,所以這個問題會誤導很多人。在看看我們上海,有一些企業家發現我們現在的教育出了問題,就是我們個性化的思維被扼殺了,我們很多學生到高考的時候幾百萬學生面對的是同一張考卷,在這種情況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完全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上海的企業家就提出說我們應該回到以前的私塾教育時代自己開辦學校,這樣「孟母堂」就應運而生了。但這個「孟母堂」開辦了以後有很多人士提出批判。這個問題雖然比較熱火,大家都在做這個事情,結果發現私塾開了以後,導致我們未來社會需要的團隊精神沒有了,只是在個小的範圍里幾個人在學習《四書五經》。我們知道《四書五經》是我們以前的個體勞動農業社會的東西,那麼帶來的問題將會很大,有關這些東西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比如在前幾年,江蘇有一所大學準備在社會上招收一些人開一個風水培訓班,每人收費高達四、五萬元,當時引起國內各種媒體、各個知識階層的反對,最後停開了。在四川有個企業在招聘員工的時候,他們不看學歷、不看簡歷、不看精力,而是看生辰八字,根據生辰八字,根據他們的名字起的好壞來定這個人未來會怎麼樣,所以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將會怎麼辦?我們的簡歷還要不要?學歷、精力要不要?這些問題也是給我們帶來社會問題。再看廣東,前幾年廣東某地一個法院發生了集體腐敗的事件,怎麼辦?認為這個法院的風水不好,這個時候法院認為要請風水師改良風水,風水師來了以後又是捅門,又是蓋台階,把風水改好了,但是全國集體大暴光,報紙鋪天蓋地就一個標題,「風水師能反腐敗嗎?」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我們運用這些東西的過程中用的太過頭了,用過頭以後就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帶來不利的影響。在雲南有個企業家,這個企業家特別相信易經,他這個企業發現最近有些不順,就請了易經師、風水師給他點撥,風水師看完了後發現這個企業的門口有一座山,這個山是綠色的,擋住了財路,所以要把這個山紅色的才符合他的要求,所以他就用了幾十個油漆把這座山全部噴成紅色的。我們人類的生存是靠綠色,綠色的植物是人類、大地的肺,是靠它來凈化空氣的,你非要把綠色的東西弄成紅色,破壞了環境,所以這個事情也是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發。那麼在遼寧,在遼寧風水師特別紅火,風水師已經成了熱門的行當,很多的企業都養了門客,這些門客都是易經師、風水師。在陝西有一所大學,校長在自己的辦公室設了個神壇,每天要燒香拜佛,保佑他每年招生的好,保佑學生學得好。象這些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現在有很多的大學生熱衷於算命,熱衷於看風水,有一些學生家長,孩子考大學在考場里考試,家長在外面設神壇燒香拜佛,保佑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學,考上後送孩子到學校首先看看宿舍里的床位符不符合風水原則,不符合就要改地方,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比如我們現在迷信到什麼程度,人們有個寡婦年的說法,這一年是不能結婚的,其實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是說這年中沒有立春,其實沒有立春與閏年有關係,每格三年就會有一年沒有立春,沒有立春難道就是寡婦年嗎?所以很多的問題帶來了新的問題。學習易經的誤區——我們要知道,我們運用的是不是易經,還是一些誤區。其中這裡面有幾個東西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第一個是故弄玄虛。什麼叫故弄玄虛?明知道這個事情有了答案,就知道這個未來會怎麼樣的,這個事情很簡單,但是他非要弄得很複雜,弄得很複雜了他是在讓你繞幾個圈,把你繞進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諸葛亮借東風。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能掐會算,什麼事情他都知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的幾十萬大軍到了江北,虎視眈眈準備來攻打江東,這個時候怎麼辦?諸葛亮就來到了東吳,聯合東吳抗擊曹操,那麼怎麼辦呢?來了以後因為當時是隆冬季節,那麼到了東吳以後和周瑜兩個人商量,用什麼辦法來攻擊曹操,在手心裡兩個人一人寫一個字,結果都寫了個火字,用火攻,但是這個時候是隆冬季節哪來的火呢?根本就沒有火,怎麼樣去攻擊他們呢?他們在北方只有西北風嘩嘩的吹來,根本就沒有東南風,這個時候怎麼去打他?這個時候諸葛亮就告訴周瑜說這樣吧,你去做你的事情,我來做我的事情,你做什麼事情呢?你去做一些我需要的事情來配合我,我來做什麼?做難事,什麼難事?借來東風,我給你借來三天東風你看夠不夠,當時周瑜嚇了一跳,東風能借啊,真神人也!能借來三天東風,你不要說三天東風,一天東風就足夠用了。這個時候諸葛亮說你去到曹操那邊去做幾件事情,很細節的事情,把船讓他連起來,只要船連環起來我們就能用火攻,我只要這邊東風一借到,我們就可以採取行動了。周瑜半信半疑就去做了這個事情,所以苦肉計、連環計等等好多計謀用在一起。曹操在那邊呢?很多人也給他講,說曹丞相你千萬不能上當,如果我們把船連起來對方用火攻怎麼辦?曹操說哪來的火啊,現在什麼季節隆冬季節,只有刮西北風他要用火攻無疑是自己葬身火海,所以這個時候曹操也不相信,而只有諸葛亮心裡是最清楚的,所以諸葛亮就講了,你把連環計使了以後你讓曹操的船統一起來以後,還有一件事情要做,什麼事情?到江邊去給我搭一個七星台,做一身道袍,打幾件青銅寶劍,這個寶劍必須要多少長,一定要按照吉祥的尺寸來製作,這個七星台的圓度、長度也要按照吉祥的數字來建造,這個道袍應該怎麼樣的顏色,什麼長度,都是按照嚴格的規矩來做的,那麼東吳就忙啊忙啊忙,忙到最後他身穿道袍,那著寶劍坐在七星台上七天七夜在那裡借東風,終於到第七天的時候東風來了,一下子把周瑜氣得要吐血,周瑜說:「既生瑜,何生亮啊!」為什麼這麼個神人在身邊,他能借來東風。再看曹操,一下子一把火把他幾十萬大軍都葬身火海,曹操終於逃到了他的漢中,回去後打開書翻翻一看,在帳篷里哈哈大笑,邊上的人就問了,曹丞相你笑什麼呢?我們哭都來不及還笑,他說我笑諸葛亮沒什麼本事,為什麼沒什麼本事啊,壓根就是我們農民的24節氣裡頭就講的清清楚楚,每一年農曆10月份季節轉換的時候,中間有三天的小陽春,那個三天的小陽春,本來是西北風它要轉為東南風,就這麼簡單啊,就這麼簡單一個事情,農民都知道的事情,曹操不知道,周瑜不知道,諸葛亮知道了,諸葛亮知道了以後呢,然後他去用了,一下子曹操他不知道葬身火海,那麼在這個時候,這個諸葛亮為什麼不給周瑜講,東風那麼簡單呀,哪幾天就會來的呢,他不講,他故弄玄虛,讓你知道什麼,知道我諸葛亮的厲害,所以千古傳唱到現在,都認為諸葛亮太厲害了,周瑜沒有本事,其實那個東西農民都知道,就是24節氣,這就是什麼?這就是他知道了這個很簡單的事情,他必須弄得玄虛一點,要不然你的思想不會跟他走。第二個是以枝代干。我們要知道,在我們的易經文化中,有枝有干,什麼叫樹榦?樹榦就是我們的易經哲學文化,是個大的範疇,我們只要堅守這個大道去行事,就不會犯錯誤,只要違背了這個大道,就可能出現新的問題,那麼在這個中間還有一些什麼?就是我們在預知過程中易經裡邊有一種預測和預知的方法,這種預知的方法其中有幾個方面。一是命運預測。這就是我們的戰略預測,個人也好,物體也好,企業也好,產品也好,它都有一個運行軌跡,什麼時候起來,什麼時候消亡,它有六個階段,這就是戰略性的預測,第一個大的樹榦。二是戰術性的預測,就是針對某一件事情,在我們的命運軌跡里是找不到的,產品的命運軌跡裡面也找不到,個人的命運軌跡也找不到,企業的命運軌跡也找不到,那怎麼辦?這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就創造了另外一個法則,這個法則就是針對某一件事情我來判斷,他的未來會怎麼樣,那麼這個戰術性的預測又是一個支脈。三是環境預測。環境預測是一種彌補性的預測,當我們前面很多東西都不行的時候,時機也不行,機遇也不行,我們各方面都不行的時候怎麼辦?我們就靠地球,這塊地我們專取一個好的地方,在這塊地方弄上兩畝地,在這個地方種田,過著像陶淵明一樣的生活,你也照樣能夠活下去,所以在這個裡頭,我們很多現代人開始就有一種誤導。比如講,有很多的把樹葉的東西當支幹來用,現在最典型的一個那就是起名字,公司在改名,個人也在改名,名字起到最後你根本看不出來這個名字究竟是什麼道理,你也不知道這個名字裡面究竟包含什麼樣的概念,你完全弄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希望求好,希望消災,所以我們希望把好的東西留下來,到最後我們就運用而生了現在的起名術。其實起名術對中國來講,中國的文字是象形、寓意、象音這三大塊組成,這三大塊已經完完全全把中國的文字起名法很完整地顯現出來了,所以到現在我們從西方引進了很多尤其是從日本引進了一些什麼天格、地格、人格,各種筆畫數字的這種起名方法,所以這些起名方法用到了我們當中,把我們的企業很多名字起的是稀奇古怪,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這個名字是做什麼行業的,以前我們很清楚,很多老企業你是什麼行業、什麼產品,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了,都有很多寓意在裡面,現在沒有,現在是迎合什麼筆畫數,其實那個東西是沒有用的。有一個姓名學專家,所謂的易經大師到北大去講演,在講課中就講到了姓名學是多麼的重要,如果名字要改變的話就會改變人的一生,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北大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就說某某老師我想提一個問題,請問你馬加爵這個人是怎麼樣一個人物?這個老師就說,馬加爵他是一個殺人犯,這個名字就註定他是殺人犯。請問你,我這個同學是不是殺人犯?你這個同學他當然不是殺人犯了。但他的名字也叫馬加爵,那怎麼辦?很多的問題只要我們去一問,你就知道他的破綻就出來了,所以我們的企業家們,在我們平常在運用易經過程中,千萬要多問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馬上就會露餡。第三個是江湖騙術。這是最可惡的,我們在旅遊風景區也好,在一個街道的角落處也好,很多這樣的江湖術士,這些人你可不要小看他,這些人耳目靈通,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相當的厲害,所以你只要有一句話,一個神態流露給他,他能夠猜測你將來有什麼事情在你身上發生。這裡有一個案例,在古代的時候,有三個人要上京趕考,去趕考的時候這三個人心裡沒底,前途未卜,就說這怎麼辦呢?我們去找一個算卦先生來算一下,看我們三人這一次去趕考能否考中,三個人就來到了一個卦灘邊,問這個算卦人說看看我們上京趕考是否能考中,這個算卦人朝他們三個人看了半晌,然後伸出一個指頭就告訴他們,你們會有希望的,上京去吧!這三個人不明白,就問了說,你這一個指頭會有希望代表什麼?然後算卦人告訴他們,天機不可泄露,你們去吧,總有希望。這三個人上京趕考去了,等到揭榜後一看三個人金榜題名,回來的路上三個人發現,那個算卦的給我們算的真准,他伸出一個指頭笑嘻嘻地告訴我們上京去吧,天機不可泄露,就是示意著我們三個人一起會考取功名的,回來的時候敲鑼打鼓就來謝這個算卦的,謝了以後這個算卦的就蒙了,為什麼這三個人來謝我呀,我做了什麼事情了,他自己都忘掉了,三個人走了以後邊上有一個賣肉的老闆就說了,你這個老頭平常總是裝神弄鬼片騙人,這一下三個秀才都給你算中了,我算什麼了?上一次三個秀才來問你的,問他們三個人上京趕考能否考中,你伸出一個指頭,說他們一起能考取,他才恍然大悟,他說原來是這個事情,我記起來了,他說我伸出一個指頭三個人能一起考取,就是一個指頭全部能考取,三個人一起考不取就是一起考不取,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能考取就是一個人能考取,三個人有一個考不取就是一個考不取,都在裡邊了。這些江湖先生在我們身邊太多了,那麼我們要分辨出來這些江湖先生。第四個是以教代易。就是我們中國的易經,它不是一個教派,中國易經是什麼?中國的易經它是一個我們人類和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反覆總結出來,怎麼樣去順應自然、運用自然這樣的學問,它是入世的,為的是我們人類生下來以後到死的這個階段里我們做什麼?就算算命先生也沒有算過,說你死了以後會做什麼,生前會做什麼,他都會告訴你生了以後做什麼,到死前會做什麼,生前死後的事情與我們的中國易經無關,所以不要把很多的教派的東西來套到我們的易經里來,比如有些人喜歡敬神,喜歡去拜佛,那時另外一個信仰,我們說是可以的,但是作為易經,作為從事易經的這些人,你們如果說不用我們易經的方法來判斷我們的企業,判斷我們的社會,判斷我們人類發展狀況,而是藉助一些燒香拜佛然後來用,這些東西告訴大家,每一個人在談到鬼神,談到燒香拜佛,我們可以肯定這個人和我們的易經沒有關係,肯定是另外一種不同情況,所以這個我們要弄清楚,很多的一些風水師、易經師都戴著易經工作者這樣一個面具,來做一些和易經沒有關聯的工作,這個東西我們要引起警惕,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清楚,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現在在用的,以後在用的,或者以前我們請過的這些易經工作者,究竟是什麼樣的易經工作者,談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要看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一種智慧,易經智慧里究竟有哪些東西對我們有作用呢?七、易經究竟該怎樣讀?《周易》從周朝初年流傳至今,歷經三千年而不衰,其魅力與價值又在哪裡呢?《周易》的價值不在於占術,也不在於其思想的表現形式,即卦爻象和卦爻辭,而在於它所包含的理論思維的內容,主要包括:關於事物變化法則的學問,關於人類生活智慧的學問。這是開啟人的智慧,使人們聰明起來,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也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略作說明。第一,【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就是又陰又陽,即有陽就有陰,有陰就有陽,陽可變為陰,陰可變為陽。陰陽兩個方面相互聯結,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就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所以稱為「道」。因此,要從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性質,既要看到陽的一面,又要看到陰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廢,見仁而不見智。陰陽兩個方面的相反相成,互濟互補,和諧統一,是天地萬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內在動力。第二,【陰陽不測之謂神】。事物的變化一方面有規律可循,有規則就有確定性,這叫做「常」,即上文所說的「道」﹔另一方面,又存在著變數,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這叫做「神」。這神即神妙不測之意,是說陰陽變易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向,事先難以預料。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考察事物的變化,不能抱有成見,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模式進行觀察。第三,「日新之謂盛德」。謂事物的變易總是生生相續,新新不停,永無止境。每日更新才是天地最大的德行,生而又生,不斷有所創造,才稱得上變易。強調要不斷變革和創新,變革才有出路,創新才能發展。第四,憂患意識。在《周易》看來,事物的變化過程,總是由於發展到極點,而向其自身相反的方面轉化。這個道理叫做「物極則反」。因此,要隨時保持憂患意識,「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防患於未然,才能避免走向反面。即使處於逆境,也不要動搖自己的信念,而應採取「屈以求伸」的策略,努力改變現狀,迎接光明的到來。第五,趨時尚中。為了避免傾危,保持安定,將事業引向前進,《周易》提出了一套安身立命之道,首要的就是趨時尚中說。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將事物的各種矛盾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不過分,又無不及,從而使事物處於最佳狀態。所謂時,即時機、時運、時勢﹔趨時,就是主動地適應時勢,及時抓住機遇,對原有的東西隨時加以變通。適時則吉,失時則凶。要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與時偕行」,「變通趨時」,因時而行中道。總之,《周易》所提出的許多辯證法思想和生活智慧,尤其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總原則,已經逐漸凝結為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支柱。在鑄造中華民族精神方面,《周易》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周易》所闡發的哲學思維和人生原則,直到現在仍閃爍著真理的光芒,值得我們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學佛的基本認識
人格測試:你認識真正的自己嗎?
認識神煞【論桃花】
萬以內數的認識練習題
【文化思想】不認識繁體字,你如何能懂中國文化?

TAG:易經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