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永修師父:菩薩畏因 眾生畏果

作者:永修師父,河北豐潤人,1983年出生,淶源大鐘寺主持!

接上篇:永修師父:佛教是認識自我、完整自我的學習

猴子撈月,大家都很熟悉的小故事,出自大正藏2121《經律異相》卷第二十一,提婆達多昔為獼猴取井中月九,用它來比喻十二因緣。

佛住王舍城。時諸比丘。為提婆達多作舉羯磨。六群比丘即同提婆達多同語同見。佛告比丘。過去世時。於空閑處。有五百獼猴遊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樹下有井井有月影。時獼猴王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死落乃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共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王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王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時獼猴王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余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出僧祇律第八卷)

過去世時(無始無明),遊行林中(行),樹、影(識),見有月影(名色),見是月影(六處),語諸伴言(觸),月死井中(受),莫令世間長夜闇冥(愛),云何能出(取),我知出法(有),小未至水(生),墮井水中(老死)。

 

一、四諦

苦、集、滅、道,它們是因果關係。佛法中,還有很多理論,都是種種譬喻,並不是有實際的相貌。佛為不生不滅。比如說現在的能量守恆,能量只是轉換其它形式體現。當人不了解能量性質時,認知是有差距的。佛所說的種種譬喻,是針對人的思緒,對不生滅來說,只有不生滅,就是不生滅,並無少法可得。我們無明不除,生死不斷,學不了無字無語毫無相貌的法。這時,智慧的佛陀,用我們的思維、語言,讓我們去接近無生。隨順世間假我到不生滅的真我。所以,在佛法中,學到何法時,不做何法想。這才能讓法為筏,至法彼岸。比如說,小孩子的臉像紅蘋果,是說孩子健康、可愛,與蘋果沒有關係,你不能上去咬一口下來,佛說種種譬喻,是講無常、苦、空、無我,是涅槃,是無有一纖塵染,而不能只學法不放,就像要咬小朋友一樣。

苦:因緣有故無常,敗壞故苦,離人故空,不自在故無我。

集:行相續轉,集相似果,流轉諸有,一切性流轉。勢力不相似,相續緣有。

滅:捨一切衰惱,滅煩惱火,一切法第一寂滅,清凈法,出生死。

道:得不退轉,道不顛倒,一切聖人所住法,以無礙斷除生死衰惱,出世間。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眾生直觀感受到的是變,而後才思方法,所以,果在前,因在後。為苦所逼,是因為眾業積集,我們是這樣做,所以衰減、煩惱。要想得到解脫,就要按道理來做,佛菩薩是這樣做的,所以清凈。

有染,有相續,故有輪轉。無染,無後有,則解脫。不論是有還是無,它都得有個開始,這個開始叫生,生分有因而生和無因而生。有因而生分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分為有物而生和無物而生。簡單說就是1是因0而有,還是因1而有,還是0而0或0而1的問題。這裡提到的無,是與有相對的沒有,而不是脫離有無的無。得到了這裡的無,僅是頑空,空無所有,死氣沉沉。不生滅的無,是佛法的開始,是華藏世界的地基。空間無論如何被分割,也是無形的,因為無形,所以能隨意改變。佛、菩薩也好,華藏世界也好,千處祈求千處應也好,疼痛恐懼也好,正因為本無(有與無以外的狀態),所以才在每個人的心中變現出來,而且不同。

 

二、世界/生命

有了前幾個段落的基礎,我們知道,無明是很頑皮的,也很有水平。它將無形組合來組合去,這個組合實在太虛幻,又時間、空間、感受、全方位,把我們弄得暈暈的,變成了芸芸的。再複雜的東西,只要有幾個點,必然清晰。無明的組合,需要材料、結構、自循環系統。(這些都是無明的自說自話)

材料有硬體也有軟體。硬體是地水火風。這是屬性,不是我們生活中的四種物質。地,代表堅固。水,代表潤。火,代表暖。風,代表動。有形狀相貌的,就由這四種屬性的多少來配比。比如說金,它在固態時堅固,加熱後又有流動性。體現多的是地、水、風。樹木,絞出水、燒成灰。體現多的是水和土。軟體是受、想、行、識、空。它的多少,決定事物的能動力(生命)。這五蘊,是遮色法開心法,屬於隱的範疇,又與物有聯繫。(都出自無明,非物非我,故情(生命)與無情(物)同圓種智,是「一」非二)

東西越來越多,色受想行識參與的也越不同,就有了一定的界限。即界限著物(水火)又界限著有情(水、陸、空生命)。最粗最重的是欲界,最輕的是無色界,中間當然是色界。0的左右越相背,差異越大,地獄,鬼,畜,人,修羅,魔,仙,天。貪嗔痴為情,情多凈少,情凈均等,情少凈多,純凈純情。在這情想中,胎、卵、濕、化四大類生,段、觸、思、識四種食法。細分十二類生身。根身無非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這六種根有見、聞、嗅、味、觸、思,變為火、波、氣、漏、合顯、放大境象。奔勞變遷故有三世,每根功用故有方所。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交互單雙,地獄業自然有一百零八。水可以固態、氣態、液態,在三界中,人界中是水,其它界可以是血池、寒冰、流銅、溪泉、甘露、清涼、真性。

自循環系統就是善惡業,做何事現何事。如「敬人者人恆敬之」。生活中,這善惡的變現比較複雜,它們變現的快慢或先後的順序是不定的。要看「我要」的力度。比如一個人常做口業,惡語向人,但又喜歡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那麼,他的惡語招來別人的嫌棄,分享能帶來別人的親近。事情就是別人用著分享的東西,卻又嫌棄他的話語。或者因有貪著,所以別人嫌棄他的話語又分享著他的東西。這時又產生了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無非是纏縛。纏縛著糾葛著,自然運轉起來了。

註:十二類生、情想、交報、十習、三界、善惡、世界、共業別業、五蘊、七大,這些可以任意組合,所謂的世界/生命,在這超混亂的組合下層出不窮。

用纏縛的循環系統要出離輪轉是不可能的。只有不纏縛才是解脫。這才有了佛教的戒。不是誰在要求我們,而是自己對美好追求的必然。擇別生死與解脫,便是智慧。常處阿蘭若舍,即是定。戒定慧三無漏學,不受後有,才是真正出離之法。

 

三、人

在我們的認知範疇,「人」是生命體中的一員。了解要從多個方面,如它是怎樣開始的、如何發展的、如何組合的、有怎樣的意義、它是獨立存在還是被外界主宰、是以何種形態表現活動(如精神、行為)。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等的科學。最簡單最直觀的理解,人是在陸地上有脊椎,可直立行走的生物。達爾文的進化論,按著漸變、頓變、轉變、自然選擇,追溯了人類的起源,展示了進化過程。對遺傳學的深入研究,2002年,科學家對海鞘(被囊動物亞門(Urochordata)海鞘綱(Ascidiacea)無脊椎動物的統稱)的基因進行了測序,發現它是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之一,提到它,是因為很難從它聯想到人。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它主要闡述人的反應(身心)。這包括社會關係的影響、自身行為的影響、外在事物的影響、內心活動的影響等反應。而醫學生物學發現人類的思維活動,是神經細胞對生物電刺激後的反應。

在社會中,人也有法律上的定義。即有行為能力和行為全力,以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為內容(自然人、法人),又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病床上的植物人、精神病及死人,當然也是人。道德規範上,有良心的是人,否則會被罵「不是人」的。境界上還有聖人和俗人。

信仰上的認知是「神我」,是由神造就的、被神管理的。佛教中有提到人類胎生的過程,但對於不了解佛教的人,會把佛教歸到「神我」,這不需要解釋,看看佛教中怎樣提及的。在胎藏時一七日羯羅藍(凝滑)、二七日遏部曇(瘡皰)、三七日閉屍(凝結)、四七日建南(凝厚)、五七日缽羅奢佉(形位)、六七日毛髮爪齒位、七七日根位、八七日形位,直至三十八七日出生,每個階段都做出了詳細的敘述(大正藏0310《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佛說入胎藏會第十四之一)。情想均等,依業受報,是境界轉化中的重要階段。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影響的,沒有遊離物外的物。所謂的生命,是除了受外界影響以外,還有主觀能動力。這個主觀能動力,像磁鐵的正負極,是一切運轉的基礎。人的社會形態最初是母系氏族。促成它形成的原因,是這個協作的群體很脆弱,沒有多少主動的能力,生態的底層,基本依託外界。選擇離水源近的地方作為棲息地,最基本的勞作方式是體力,工具是身邊自然存在的。所以,弱小的群體要有龐大的個體數量,母系氏族確保了這個群體的延續問題,根本是繁衍。個體的能力,不能滿足生存的條件,就需要更好的合作,語音起到了關鍵作用,當然先是肢體語言起重要作用,而後是複雜的聲音語言,再到記錄語音和意義的圖形(之後的文字),可以記載實例,傳遞經驗。生產勞動力的匱乏,生活範圍小,制約著發展,便試著創造工具並開疆擴地來解決。隊伍日益壯大後,母系氏族的功能被發展的社會取代,由單純地生存變為了要更好地生存,需要更大的資源,這樣,慢慢地演變出了父系氏族社會。這時強權和武力是至上的,等於資源,戰爭是平常事,但思考越來越成為了重點。懂得觀察與提出問題,最大程度滿足自我意象,發現了排斥只是矛盾產生的現象,而不能作為長久解決矛盾的方式,思考可以將各種信息關聯起來,讓優勢最大化,內部協作的優點同樣適用於族與族、國與國之間,頻繁的戰爭變為共同利益的同盟體。權利的上層有了質的變化,那就是除了吃飯睡覺以外的欣賞,一種脫離基本生存問題的追求。這也是人與其它生命體最大的區別。這種欣賞或者思考,是由內而外的,即使停留在內的時間很短暫,也是存在的,因為單純受外在條件影響而產生的反應,是不需要思考的,而後又由外而內、內而外的印證。在滿足基本生存條件(溫飽)後,更好生存的要素是利他而不是排他,從簡單的殺戮到意識形態的認知,再到抽象的精神世界。

無力弱小的生存,讓人缺乏安全感,在內心需要一個依託,便尋求這種力量。人將這種力量賦予自然、身、情是必然的,是弱小與缺失的表現,是忽略自我的表現。通過挫敗總結經驗,觀察思考,不想被束縛的人,將這力量賦予知識、志向。但還是有隱約的「我」,因為這裡有使用,使用的前提是掌控。不論是賦予誰,都是內在得以釋放的表現。漫長的發展,證明沒有絕對這回事,之前是體力達到上限,現在認知也是有上限的。歷經種種才能讓人多些茫然,多些平靜,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要的不是征服一切,而是要了解更多的求學之心,具備了比較完備的人格,說比較完備,是這個階段沒有答案,是不知所措。

思考,在各種不定因素中找到規律,將不可理解的事情,通過前後關係串聯起來,這是對於變的反應。對於不可改變的,變成一種默認,這種默認在心的深處,不為人知。牛頓被蘋果砸到,想的是蘋果為什麼下落,便產生了新的認識。「水向低處流」,沒人會思考這個現象,是因為水向下流成為了必然,必然變成了習慣(默認),習慣吞噬了思考(將來的靈魂、心、性)。

人,是通過主觀能動力,將繁雜的信息聯繫統一起來,解決了基本生存問題後,從排他變為利他,由弱小的依附外在到自我掌控,到學無止境,到從習慣中清醒的生命體,也是清醒過程的載體。

註:未完待續  歡迎持續關注

王陽明心學

|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


推薦閱讀:

圓明師父試講金剛經第一講
出馬出道師父真的沒欠你什麼!
一缽師父對因果有關的開示
首愚師父講法部分記錄

TAG:菩薩 | 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