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劉漢政權下的兩個韓信

?秦漢之際,有兩個叫韓信的人活躍於歷史舞台上,巧的是,二人不僅同名同姓,還都與漢高祖劉邦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他們一同為劉邦效命,一同為劉邦得到天下立戰功,一同做過劉邦的封疆大吏,最後,一同倒在劉漢政權的屠刀之下。儘管二人出身有別,經歷不同,但最終都成了劉家王朝的犧牲品,從這點看,兩個韓信可謂殊途同歸。

韓信之一者,在司馬遷的筆下,是以淮陰侯的頭銜出現在《史記》列傳中的,這個韓信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如雷貫耳的大名,他的出名緣於他極富傳奇的一生。知之者眾,也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韓信之二者,也是劉邦的一個異姓王,但比淮陰侯韓信的名氣要差了許多,以至於不少人並不知道他或者將他與淮陰侯混為一談。其實這個韓信並非無名之輩,只是淮陰侯的名氣實在太大,他便被遮蓋了。

同名同姓的兩個韓信同是劉邦手下的王侯,如果不加區分,確是不易辨別,好在史學大師司馬遷為我們解決了這道「難題」,因為這個韓信曾做過韓王,大師便在《史記》中為其名字中間加了一個字,稱他韓王信。

與平民出身的淮陰侯不同,韓王信有著高貴的貴族血統,是韓襄王的庶出孫子,生得高大魁梧,身長八尺五寸,這個個頭,連人高馬大的項羽也望塵莫及。劉邦起兵後進攻韓國的陽城,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韓國故地,得到了韓王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從這時起,韓王信便追隨劉邦南征北戰,他與劉邦的結識,比淮陰侯韓信還要早。

不久,劉邦做了漢王,韓王信跟隨劉邦一同進入漢中。在這裡,他得到一次單獨向劉邦進言的機會,對項羽把劉邦封到偏遠之地大鳴不平,極力勸說劉邦揮師東進,與西楚霸王項羽一決雌雄。劉邦記住了這位好心的貴族大漢,待平定三秦後,就許諾要封他為韓王。不過,這個王不是白給的,要有了軍功才能加冕,於是,韓王信先以韓太尉的身份,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沖著劉邦的許諾,韓王信頓時神勇百倍,不到一年工夫,便打下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並在陽城打敗項羽封的「偽」韓王鄭昌。劉邦沒有食言,當下就把韓王的桂冠給韓王信戴上。

漢高祖三年,劉邦命韓王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但韓王信卻一改先前的神勇,不僅城沒有守住,連人也投降了楚軍,好在他身在「項營」心在漢,不久就逃了出來,重新回到漢王旗下。在戰事吃緊的情況下,劉邦未再深究此事,韓王信意外保住了韓王爵位。

漢高祖五年春天,平定了天下的劉邦特意舉行了一個儀式,正式冊封韓王信為韓王。但一年後劉邦就對自己的輕率後悔了。原因是韓王信的封地潁川地處中原,是天下公認的戰略要地,而雄壯勇武的韓王信又是一個有才能有軍功的人,把如此重要的地盤託付給這樣一個異姓王,劉邦越想越覺得後怕。

不過這道難題很快被老到的劉邦用一箭雙鵰之計化解了,他一道詔令把韓王信調到了臨近匈奴的晉陽,讓他去打匈奴。韓王信想,既然是抵抗匈奴,晉陽距離邊境較遠,不如建都離匈奴更近的地方。他上書劉邦請求建都馬邑,劉邦見他態度如此積極,爽快答應了。

韓王信到馬邑不久,匈奴人就送給他一個「見面禮」,把他圍了個水泄不通。韓王信料想敵不過匈奴大軍,就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他相信劉邦不至於見死不救。果然,漢朝發來了援兵。但援兵得知韓王信多次私派使者前往匈奴,開始懷疑他有背叛朝廷之心。劉邦得報後派人賜書韓王信,嚴厲指責他貪生怕死。韓王信見已失去劉邦信任,索性公開叛漢,獻出馬邑城,投靠了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韓王信的投敵行為讓劉邦極為震怒,他決定御駕親征,討伐這個不忠不孝的異姓王。結果韓王信被打敗,逃奔匈奴。

有意思的是韓王信與淮陰侯不謀而合,也把陽夏侯陳稀視為反漢同盟的爭取對象。漢高祖十年,在韓王信勸說下,陳豨反了。然而,陳豨的造反並沒有為兩個韓信帶來福音,卻加速了二人的滅亡。

漢高祖十一年春天,韓王信再次聯合匈奴犯漢,漢朝派將軍柴武帶兵迎擊,柴武寫信給韓王信,勸他迷途知返,歸順漢朝。可韓王信不敢心存任何奢望,淮陰侯的悲慘結局已經令他不寒而慄,更何況自己還有三大罪狀在身:滎陽保衛戰不能以死效忠;匈奴進犯馬邑,獻城投降;現在又為敵人帶兵,和漢軍爭戰。

他料定劉邦不會饒過自己。橫豎一個死,韓王信選擇了痛痛快快的死,他不願重複淮陰侯自投羅網的遺憾。柴武成全了他,在對參合(地名)的屠城中,將韓王信的腦袋砍下。此時,距淮陰侯韓信人頭落地,只不過兩三個月。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fu@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海浪

推薦閱讀:

TAG:政權 | 韓信 | 劉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