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覺著粵語是種語言,上海話卻被認為是方言 

       圖片:

Yestone.com 版權圖片庫

作者:魚非魚,


好問題。

我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曾進行過這方面的調查,這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原因並不是說上海話是吳語的方言,而吳語就是一門語言這麼簡單。事實上,普通上海市民根本沒有『吳語』這個概念,也就是大概知道蘇浙一帶語言比較像。但粵語這個概念卻是在廣東深入人心。甚至廣東人會普遍要覺得只有『粵語』才是對廣府話的正確稱呼,反而『廣東話』這種外省人對於廣府話的普遍稱呼,因為潮汕話和客家話在廣東的普遍使用,反而是政治不正確的。

下面我簡單說說這個現象形成的原因,時間所限就不展開論據了:

  1. 因為香港的存在,粵語的文化影響和政治認同遠大於上海話。這條原因肯定是凌駕於所有其他原因之上的。有句話說的好,"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語言就是擁有了軍隊的方言)。自 19 世紀民族主義成為全球熱潮以來,語言一直是左右政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9 年以後,台灣和香港形成了兩個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實體,但是與閩南話在台灣很長時間內受到打壓不同,香港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粵語作為本地語言在文化創作等各方面完全沒有受到排斥,反而因為香港獨特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 90 年代巔峰時期,粵語流行音樂,電影,電視,都在整個大中華地區甚至韓國和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社區有著巨大影響。而伴隨這種影響力上升的也有粵語的認同感。相比之下,海外華人的影響要小得多。實際上海外的潮汕人、客家人也很多,但潮汕話、客家話卻從未獲得能與粵語相比的影響力。

  2. 粵語是中國大陸少數可以用於電視廣播的地方語言之一。中國政府為了推行普通話,實際上對於各種地方語言在大眾傳媒中的使用是嚴格限制的。但因為統戰的緣故,粵語卻獲得了特殊的地位(為了能保留內地的粵語使用,增強與香港的凝聚力),被允許用於電視廣播。電視在沒有實際家庭語言環境、社區語言環境和學校語言環境的情況下,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種語言環境。我所知道的很多粵語地區母語非廣州話的朋友,學習粵語都是首先通過電視。

  3. 粵語存在公認的標準語廣州話,而吳語卻沒有公認的標準語。有無標準語的影響就體現在,在廣東和廣西的白話(廣府話)區,大部分年輕人都可以講廣州話,或者起碼可以聽懂,而吳語區或者北吳語區各方言雖然也較接近,卻不存在普遍能講某種吳語方言的情況。事實上,有時候不同吳語區之間的人進行溝通,都是用普通話進行的。廣州話能夠成為標準語,一來是廣州長期作為廣東省省會,同時也自漢代以來一直是嶺南地區的中心,廣州話一直為其他廣府話地區的人們所學習,二來香港話跟廣州話非常相似,香港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其實也加強了廣州話作為標準語的地位,三來廣東省的電視台如果用地方語言廣播,也很自然的使用廣州話。這三個優勢都是上海話所不具備的。上海作為一個近代作為對外口岸發展起來的城市,歷史較短,文化積澱較淺,沒有廣州話在粵語區的歷史地位,而上海也從來不是江蘇或浙江的省會,甚至大部分時間作為直轄市並不屬於江浙任何一省。明清以來華東地區的絕對政治中心是南京,又根本不是一個吳語城市。杭州因為做過宋朝首都,語言受北方話影響較大,一般也不被認為是吳語區的中心。而且整個浙江在近代浙商崛起以前,在吳語區的影響力都低於蘇南的蘇松常地區(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相當於今天的蘇錫常和上海地區)。蘇州相對來說歷史悠久,可能更適合做吳語區的中心,而蘇州話也被認為是各吳語方言內文化地位最高的方言。蘇白作為四大白話之一,也是以蘇州話為基礎。實際上,『吳語』中的『吳』,指的即是蘇州。但是,蘇州的這種特殊地位,在太平天國戰爭後遭到巨大破壞,蘇州城市的地位劇烈下降,很多富商搬遷到有外國人保護的上海,吳語區的經濟中心也轉移到上海。然而上海因為其歷史的短暫,加之並不像廣州那樣直接在行政上統轄吳語區各地區,並不能成功的接續吳語區標準語的地位。吳語區甚至行政區划上是完全分裂的。而吳語區顯然也缺乏一個『香港』以及隨之所來的政策優惠。

  4. 與嶺南一直遠離中國政治中心不同,蘇浙一帶近幾百年與在北方的政治中心一直有非常密切的互動。南宋甚至安史之亂以來,江浙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因此,即便明清兩代政治中心基本都在北京,江浙卻一直沒有離開政治的中心舞台。因為蘇浙一代發達的經濟和文教,明清兩代大部分進士都出自江南,甚至在明代的部分時期可以說壟斷了中國的高級官僚階層。而做官就要講官話,也就是當年的普通話。實際上,離吳語區很近的南京,說的就已經是接近北方話的官話方言了。對於吳語區的人來說,本來教育就發達,加上跟官話區 來往密切,官話的教育在近幾百年一直都很興盛。所以明清兩代江南很多有點文化的人都會說一種帶著江南口音的北方話,也叫『藍青官話』。時間長了,這種本地化的普通話在當地人看來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異鄉風情,讀書學官話,已經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甚至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相關聯。有這樣的官話通用語存在,相比之下,本地話就變成『方言』了。而因為江南官僚階層在明清官場影響之大,有些非江浙人士也會模仿這種口音。到了民國時制定標準國語方案,其實是在北京話基礎上,參考了很多『藍青官話』的特點的。而相比之下,廣州因為距離北方更遠,而且被南嶺隔離,加之開發較晚,長期被北方和江南地區貶為『南蠻 之地』,直到清末孫中山領導革命以前,都很少參與全國政治,本地士人在國家官僚階層中影響較小,本地教育對官話的訓練也不普遍,所以當現代大眾傳媒時代到來以後,嶺南地區會明顯感覺到普通話與粵語的區別,以及普通話對粵語的擠壓,反而會更加強粵語的獨立意識。

  5. 另外有一個原因,就是粵語有相對成體系的書面語言,吳語沒有。大家都知道漢語與其他語言的一個巨大不同就是書面語跟口語的分離。很多時候明明不能互通的漢語各分支被稱為方言而不是語言,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清末民初,實際上也是有所謂吳語白話小說(蘇白小說)的,方式實際上跟早期官話區的白話文運動類似,就是更多的直接用口語表達來書寫,有時候實在沒有對應的字也會造字(對於吳語其實好像需要造字的情況比粵語要少),比較著名的有《海上花列傳》。不過五四運動以後,官話區大規模的白話文運動取得了系統性的進展,形成了更大的影響力,以江浙人為首的國民政府也在推行官話區的普通話,加上因為民族危機緊迫,以及各地的文化人普遍自覺的更多的用官話白話文寫作,吳語小說就慢慢式微了。49 年以後,新的政府在這方面管控更嚴,書面 吳語的發展更是陷入停滯。但粵語就不同。49 年以後,因為香港和大陸政治分離,香港的出版界反而因為沒有跟中國其他地區出版界的互動,不再受京滬出版界的影響,也不再需要考慮北方的受眾,愈來愈多的使用粵語白話寫作。儘管粵語的白話寫作還是以更貼近口語貼近日常生活的語境為主(非常正式的語境下,雖然香港出版界跟內地用詞有差別,但是實際上寫出來還是非常相似,這是由中文表意文字的特點和幾千年文言文的歷史決定的),但書面粵語還是相對吳語得到了大得多的發展, 粵語是可以有獨特的書寫方式這一點也就深入人心。對於中國人來說,有沒有獨立的書面語,有時候也是決定了一種一種方言能不能稱為語言的。

推薦閱讀:

畢業年薪10萬如何在上海生存?
2016年國際生上海領區招生簡章(回歸之旅)
在上海寰融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帶你尋找舊上海的痕迹
【聚焦盛典】2017上海廚衛展開幕,浴+居攜眾一線大牌高調亮相

TAG:上海 | 語言 | 粵語 | 方言 | 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