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邦能得天下?
劉邦是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十分清楚自己能力有限,那麼他有又是如何奪得天下的呢?
原來啊,劉邦很善於用人,他在很多方面不如人,但是他卻善於組織有相應才能的人去替他做事,也就是說劉邦能給人才施展才幹的空間,於是他成了以他為中心的軍事集團的核心。
劉邦得了天下,有一天他興起,在洛陽南宮擺酒宴,就跟手下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為什麼他得天下這個話題,他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出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
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項羽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就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劉邦說了那麼多,無非就是講他的用人之道,那麼,劉邦的用人之道究竟有何出色的地方呢?
首先,他不拘一格用人才,人盡其才。劉邦這個隊伍里,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什麼人都有。然後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其次,他能坦誠待人。我們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一個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麼?尊重。尊重的表現呢,就是要信任他,你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實話實說,劉邦就有這個優點。
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要跟劉邦談,提出問題,劉邦全部都是如實回答,不說假話,哪怕這樣回答很沒面子,他也不說假話。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說項羽第二天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過劉邦,說請大王想一想,你打得過項羽嗎?劉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過他。後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實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雖然沉默了很久,最後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這些人能夠幫助劉邦提出自己的計策來,是由於劉邦有一個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這樣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得到了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盡心儘力地幫他出謀劃策。這確實是我們一些做領導的,值得借鑒的經驗,這是坦誠待人。
再者呢,劉邦用人的第六個特點,叫做用人不疑。而項羽呢,恰恰相反,這也是劉邦在用人問題上戰勝項羽的一個地方。我們有一句話老話,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個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懷疑他,做一個領導最忌諱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見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這個,明天猜忌那個,這是最忌諱的,劉邦他就有這個魄力,他一旦決定用某某人,他絕不懷疑,放手使用。
最後,劉邦用人不拘小節,唯才是舉。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對願意投降的人都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歡迎。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於是劉邦「大悅之」。
總結起來呢,劉邦用人的過人之處就是他知人善任,正是因為這一點,許多別人不用的人在他手下發揮了重大作用,幫助他最終贏得勝利!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劉邦對手之謎
※此人被劉邦判斬首,臨刑前大喊3句話,劉邦龍顏大悅:免死陞官!
※【西漢篇】第十六篇·高祖所屬·輔國柱石·汾陰侯·御史大夫周昌
※國士無雙韓信,為何不願聽蒯通之言,三分天下?
※劉邦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