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談混元太極拳三項原則的現實意義  張吉平

轉載:談混元太極拳三項原則的現實意義  張吉平

2011-03-09 12:28閱讀:974  

  「內外俱練,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養練結合,以養為主」——這是一代太極宗師、混元太極拳創始人馮志強先生聚數十載武學經驗而概括出的珍貴的奠基之法。馮師多次在自己的著作中闡述其內容,北京志強武館1999年出版的《混元太極》創刊號中,第一次將這三條並列作為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的拳法特點。正是這三項原則,奠定了混元太極拳的科學基礎,使其不但繼承了我國太極拳學的優秀傳統,同時又代表了這一傳統文化在現實發展中的最前沿。以下圍繞這三項原則,就我自己追隨馮師修鍊混元太極拳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三項原則,一言以蔽之,是個「內」字。「內外俱練,以內為主」不僅位列三條之首,其它那兩條亦是為「內」所驅從的。這個「內」就是指內功。

  誰都知道太極拳是內家拳。而馮師稱太極拳是「內功拳」,改一字而獨具匠心。在其力作《陳式太極拳入門》(以下簡稱《入門》)開篇,便以「內功拳」來界定太極拳的性質,指出:太極拳以修鍊內功為本,內功的威力是靠內勁來體現的,而內勁是以精氣神為物質基礎的,精滿氣足神聚,則內勁渾厚虛靈,所以內功為根本,得其一而萬事備(詳見「入門指導」第6頁)。

  進而,馮師進一步指出,練內功首先是練內氣,氣為勁之體,勁為氣之用。對於如何養練內氣,馮師從站無極樁開始,直至各種動功、養生內功、太極棒功等,總結編創出一整套的性命雙修的功法。從而形成了混元太極拳以內功修鍊為本,著重養氣行氣,旨在培元壯元,使之從傳統太極拳傳承的無序狀態中脫穎而出,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科學的學練方法。「以內為主」鮮明地指出了太極拳學什麼,練什麼,還原了太極拳修鍊的正確方法。這裡所以用「還原」二字,是針對現在社會上太極拳普及中的時弊而言。24式簡化太極拳及各競賽套路的推廣,使太極拳在國內進入了群眾性的普及時代,這是歷史性的進步。但同時我們也看到,隨著這些套路的傳播普及,尤其是太極拳進入競技體育,出現了重套路、輕功法的傾向。許多人甚至不知道太極拳的功法為何物,似乎套路便是太極拳的一切,套路橫天下。各地傳統太極拳的傳承中,功法亦有被忽略的傾向。談到陳式太極拳,人們知道的似乎只有一路、二路。許多學練太極拳的朋友,不是從內功著手,而是先學套路。結果是套路學得多,忘的快,時逾數載仍不入太極殿堂。所以,馮師告誡門徒,「寧可先練功,不可先練拳」。這就是從內功著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手,從

站無極樁開始,直奔主題,立竿見影。

  二,「動靜相兼,以靜為主」,使你擺脫「舞蹈化」的影響,使你安排更多的時間來真正練功。「動靜相兼,以靜為主」說的是兩點:其一,在演練套路時,求動中之靜;其二,套路與功法的安排,功法要重於套路。

  首先,演練套路是站樁的延續,是動功的延續,是「活步樁」,其目的仍然是練氣養氣。所以要求「靜心慢練」、「以意行氣」、「氣行全身」。《入門》一書中「入門說要」的十二條,基本都是針對套路演練的,特別是最後強調「靜心慢練是活樁」,明確提出了以動樁功法統御套路演練的理念。所謂「動中求靜」,就是慢中求靜,唯靜才可至內。馮師專門有一篇文章《心意混元太極功夫修鍊秘訣》(俗稱「練拳十六似」,刊登在《混元太極》第一期23頁),裡面用16種切身感受作為例子,真切地告訴你打拳時應感悟的是什麼,這「16似」都是讓你在動中求靜,最後都是為了一個「內」字。如果你擔心自己的拳式不漂亮,如果你慶幸自己的拳式很漂亮,或是你不了解打拳是為了什麼,還是你已了解打拳是為了什麼,都應當來拜讀這篇文章。

  馮師特為此文冠上「秘訣」二字,並在文尾輟言「以上是我六十餘年的積累」。所以混元弟子不可不讀,讀之不可不品。而當你感悟到磅礴大氣的太極拳式不是「做」出來的(或「舞」出來的),當你一心踏實地打拳只為修鍊而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當你對太極拳競賽套路動作的評分標準不屑一顧時,可以說你的層次開始提高。

  其次,混元太極拳有套路,也有功法。套路有一路、二路、精練48式,簡化24式,46式炮錘,器械套路等;功法有養生類的無極樁、基礎內功,單操練習(屬動樁功法),還有技擊樁的訓練等。我們安排練功法的時間要多於套路,這是「以靜為主」的

  第二個含義。因為,混元太極拳並不把各種功法只當作「基礎」這麼簡單,實際上它們既是基礎,亦是主體,功法即是拳。這也是馮師傳導給我們另一個重要理念。比如無極樁,初學者要天天站,學有所成者仍要天天站,因為你離不開它。打拳起勢前,往那一站,便進入無極樁,不經過它,拳式起不了,拳也打不好。在《入門》一書中,馮師特彆強調無極樁的重要作用,指出「練內氣的功法很多,而靜站無極樁是練內氣的首要功法和築基功法。通過靜站久站無極樁,就是要先培養和壯大內氣,充實丹田,行通經絡,布滿全身。通過久站無極樁,可使上體更為虛靈,下體更為穩固,上虛下實,沉重如山……內外嚴整,上下合一,周身一家。」所以功法的修鍊是「靜中求動」,即外靜內動,「全憑心意練功夫」。在無極樁的基礎上,混元太極內功開始由外靜到外動,但動作也很簡單,只是意念運動的輔助,仍然是求內動。再接下來便是單操練習,套路中的拳式均可單個拆出,靜心慢做,反覆無休,仍然是在外動的前提下求內動。而單操卻是演練整個套路前的過渡,尤為重要。單操練習屬於動樁功法,多已為世人忽略而無人問津,而在混元太極拳中,它是其科學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馮師慣用拳諺告誡弟子: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拳不敵法,法不敵功」。

  三,「養練結合,以養為主」——不僅宏楊了中國養生傳統、將太極拳修鍊升華至人格塑造之層次,更使太極拳自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更完美,更鮮明。換句話說,它既提高了練功人的層次,也完善了太極拳的形象。這條主要是說,一個人每天練功的時間盡竟是短暫的,而在不練的時間裡便要「養」,養氣養神,修身養性。《入門》開篇宗義便指出學拳「不可不知養」,「練拳不懂養,百練功不長。十年練拳,十年養氣,氣以直養而無害。太極拳以養為本。」在「十六似」一文中,馮師闡述道:「練拳練功的過程是修心養性、靜養身心的全過程。求無極、養內氣、練樁功、調陰陽、通經絡、運開合,吐故納新,這些都是與修心養性分不開的。人有三寶精、氣、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慾之擾,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寶。到成年後,人體之眼、耳、口、鼻、舌、心、意七竅的活動逐漸增多,太過了則三寶逐漸有所損傷,導致陰陽之氣不平衡,陽衰陰盛,身體漸衰,抵抗力減弱,若受到六邪外感與七情內傷,就會生病。……以修身養性之法靜養三寶,煉化三寶。清心寡欲,心胸開闊,遇事能容人。修太和之氣,養浩然正氣。」馮師講得多麼具體而真切啊。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說難則難,說易也易,全在一念之隔。而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實現「行走坐卧,不離這個」。

  相形之下,我們在武林界亦可隨處見到以下現象:師兄弟間、拳友間毫無關愛,推手爭強鬥狠;三句話未盡便開始摘貶他人,唯己獨尊;為爭競賽名次煞費苦心,走左道旁門;蠱惑偽科學、偽氣功,蒙哄他人;練功時好一會,過後不知誰是修鍊人等等。諸如此類,不外乎名利熏心,不僅誤己,更使外人對太極拳的印象蒙塵。而針對於此,「養練結合,以養為主」,無引經據典,恰繼承傳統養生道德;不講大道理,卻升華人格塑造層次。馮師的弟子多有這樣的體驗,未見馮師前有種種揣測,心裡臆想其大師的風範。而見面少許後,馮師的豁達胸襟和仁愛之心,使你可親可敬。只要隨馮師在小區內行走,無論樓內樓外,所遇男丁婦幼,無不應答問候,一派和諧,其樂融融。這情景演繹出古老京城的文化底蘊,使你頓悟:這才是大師生生之所在,以太極修鍊自己,以仁愛善待他人,陰陽合德,利己利人。當然,「養練結合,以養為主」還包含著其它的意義。如:「慢練為養,快練為傷」的觀點,「練即是養,養亦是練」的觀點等,恕不一一贅言。

  四,主內不丟外,主靜不棄動,混元太極拳全面地繼承傳統太極拳學,既發楊其健身養生的社會功效,又保持其武術技擊的特色。當今太極拳傳播中有兩種偏頗:一是「舞蹈化」,一是「紙上談兵」,這己為世人所知。「舞蹈化」傾向是受套路橫天下的影響,把太極拳變成「太極操」,求外形而忽略內功。而「紙上談兵」者,或將內功「玄」化而不屑於外功鍛煉,迷信於「某某大師,坐在椅子上不動,就把人發到門外」;或者熱衷於拳式招法,這招怎麼使,那招怎麼用,而自己卻無真功,臂膀磕不得,胸背靠不得,腿腳踢不得。混元太極拳創始人馮志強先生,歷來以太極技擊真功而飲譽太極拳界。1983年上海召開全國太極拳名家表演大會,馮師只身前往,推手的對手由大會任意指派,三場下來其技擊真功使人讚歎,至今仍傳為佳話。這與現在「名師」的推手表演,手還沒到,徒弟就倒地了,真是風馬牛不相及。而馮師的技擊真功得益於主內不丟外,即在內功的涵養下修鍊外功。誠然,不論國內國外,太極拳修鍊者中,絕大多數人只停留在健身養生的層面上。他們或者修鍊太極拳就是為了健身養生,或者由於自身條件所限無能步入技擊層面。而當今盛世,國泰民安,太極拳的健身養生功用要遠遠大於武術技擊的功用,這也是合於情理之事。無論國內國外,今後亦會長期如此。這樣從客觀上,太極拳,乃至整個傳統武術,其技擊的社會功能必然大大減弱。所以像「舞蹈化」與「紙上談兵」這樣的偏頗,也只能在昇平盛世的環境下才能萌發。

然而,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代表拳種,其武術技擊本色應當得以傳承和發楊。這不僅是太極拳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宏楊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需要。這方面,馮師以自身的實踐和建樹,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在馮師的徒弟中,亦有少部分人進入了技擊層面的修鍊,他們追隨明師,潛心修鍊,在內功的涵養下外壯神勇,推手競技,踢打摔拿,均學有所成,是混元太極拳技藝較為全面的繼承者。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我們的祖先世代相承,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武術文化。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華武術仍然是世界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代太極宗師、混元太極拳創始人馮志強先生,作為當今在世的老一輩武術家,不僅融合了心意六合內功與太極拳的精髓,更以自己的修鍊與積蓄開拓進取,創立了混元太極拳。三項原則的確立,使混元太極拳成為順應今天社會發展的科學的武術文化的代表,在國內各傳統太極拳脈系中脫穎而出。它全面繼承了我國太極拳學的優秀傳統,克服了太極拳在現實傳承中出現的弊誤,為太極拳國際化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6-10-10,首屆國際混元太極拳交流大會論文集)

 

立即在線申請銀行信用卡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口訣速記!
有原則能讓自己更簡單與世界相處
新生大學:我的原則:只問收穫,不問耕耘
餐後血糖還是飆升,為什麼你的500和1800原則不管用?
瑜伽修習必知的四大法則

TAG:現實 | 意義 | 太極拳 | 轉載 | 原則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