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慈禧太后 VS 明治天皇
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鐵甲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然而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6年沒有再添置鐵甲艦。在此期間,重修頤和園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即十幾艘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1889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白銀550萬兩,即三艘半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和奏准暫停南北海軍購買外洋槍炮船隻3年。甲午戰爭前夕,英國的阿姆斯壯船廠向李鴻章推銷世界航速最快,達23節的四千噸巡洋艦。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支付訂金,後因軍費嚴重不足支付餘款,這艘艦最後被日本低價買下了,也就是後來的吉野號,其高航速鍋爐和新型速射炮在甲午一戰發揮極大戰力。
1890年時,中國北洋艦隊的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的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決定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官員的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軍艦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並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中國戰敗,只得向日本求和,簽下《馬關條約》。1895年間,清廷派李鴻章前往日本簽約。條約指明,中國須承認朝鮮為獨立國,撤出朝鮮半島。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條約又要求中國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荊州)、重慶、蘇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賠款,日本便獲得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還規定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上述個通商口。日本貨物在中國內地必須免去內地稅。這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並由於獲得台灣殖民地取得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改變了東亞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開戰。
而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促使後來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變法。
推薦閱讀:
※慈禧太后最愛的美食是什麼?
※慈禧所寫的「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出處是什麼?
※慈禧真的有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
※畫技一流卻大字不識,這樣的她竟然能手握清朝大權?
※慈禧三件私人物品,一件白天用,一件晚上用,另一件陪她地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