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637期:太極拳「節節貫穿」之體會

作者/黃玉根 ⊙編輯/張宏婉

導讀:只有肘定位、肩鬆開、手領勁,才能讓勁力由腰向手指節節貫穿。打太極拳一定要膝定位、胯放鬆、腳領勁,這樣才能讓勁力由腰向下肢節節貫穿。


太極拳「節節貫穿」之體會

 

太極拳行拳盤架,大家都想追求一個美好的態勢,如行雲流水、氣貫長虹,如長江大海、奔騰不息。實現這一目標,其關鍵在一個「內」字,就是要「內勁不斷」,且「節節貫穿」;只有內勁的「節節貫穿」,才能練好內家拳。

   

要做到節節貫穿,先要節節分家(或者說節節分開)。如一串美麗的寶石,你先得粒粒分開、加工精選,再有序排列、粒粒貫穿,才能成為美麗的飾品。那就是說,要達到節節貫穿,先要懂得節節分開,做好每一節功夫,節節分開就是把人體的每個運動關節鬆開來。太極拳的松,不但要鬆開關節韌帶、副韌帶,還要鬆開肌肉。太極拳十論中「沉肩垂肘、合胸拔背、松腰松胯」,強調的就是一個「松」字,松之目的是拉長韌帶,加強韌帶、副韌帶連帶肌肉的彈性。彈性好,攻擊力就強,韌帶長,靈活度就好(轉動半徑大),也就加大了引化功能。攻擊和引化的廣度、深度比別人好,才有可能小力勝大力,這就是太極拳的攻防特徵。吳式太極拳名家戰波有句順口話:「只要松得開,就能化得快,只要拿得住,就能發

得出」。

   

太極拳本質是陰陽相濟,只講松沒有緊不現實不科學,也不可能達到節節貫穿。「關節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穿,虛靈其中」這是先賢們對太極拳內勁要求的共識。前兩句是條件,後兩句是結果,充分體現松與緊的對立統一關係。「緊」是個勁力的導向問題,就是要讓內勁往哪裡去。一般都希望:在打拳時充溢全身,在技擊時貫滿力點。對此,張志俊老師有個創新理論:「中間定位,兩頭卷屈,梢節領勁」。打拳練勁就是要先把意氣導向梢節,只有梢節領勁,才能節節貫穿,只有節節貫穿,才能體現「意氣君來骨肉臣」。許多先賢都說明過梢節領勁之理論。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長興在《十大要論》中說過:「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也有老師說:「太極之意勁,舉手動腳不在腰身使主,應中氣貫穿於手足指頭,有如木偶,繩子在兩頭拉動一般」。記得孫式太極拳開山祖師孫祿堂對其徒弟強調過:打拳手領勁、腰催勁,這個程序不能變。還有前輩說:「心與身不可使氣,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用」這些都是強調梢節領勁。當然,梢節領勁時「心與身不可使氣」,就是強調用意不可太重,「重則氣滯」,拳家共識是「有意無意是真意」。

 

關於「中間定位,兩頭卷屈」。「中間定位」是張志俊大師理論核心之一,是人體力學的科學應用。上肢是「肘定位」。因為肘關節只有一個角度的彎曲功能,所以小臂隨手而動,肘關節隨小臂只能變化角度,不能跟著手而晃動,不要抬肘,這就是定肘。肩關節是可以四面轉動,但不要多動大臂,大臂動作要與手相配合。要控制大臂與肩夾角,保持腋下空間,才能使肩關節松活。肩關節不松活,氣血流通不暢,就不能達到節節貫穿。「氣遍周身不能滯,氣息疏導不能堵」,這是太極拳基本規則。這是上肢運動的規矩,做到了才能在勁力上節節貫穿,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現在打太極拳這有兩種情況:一是以肩關節為圓心,整個大臂為半徑一起動,這種情況佔大多數,現在的競賽套路,基本上都是這樣練,為了表演的美觀大方。二是以肘關節為圓心,小臂為半徑旋轉,這在學練者中佔少數,這卻是太極拳作為武術之本質,才有技擊功能的正常發揮。以肘關節為圓心的運動很多,如打乒乓球的扣殺,籃球的投球,排球的扣、攔等基本都是。所以肘定位才能准、靈活、有速度。只有肘定位、肩鬆開、手領勁,才能讓勁力由腰向手指節節貫穿。

   

下肢是「膝定位」。膝定位,胯放鬆,腳抓地(湧泉穴空靈),先要「圓襠松胯」,再要「吊襠扣膝」,這才能梢節領勁。下肢腳跟腳尖的韌帶最有勁,但最難拉長,所以不靈活。下肢的膝與上肢的肘一樣,只有一個彎曲功能,所以要膝定位,就是不亂動膝關節,多動膝,人就飄,是膝蓋病痛的根本原因,也是所有武術之大忌。膝與胯相聯繫,胯(髖關節)松則活,韌帶練長了可四面轉動。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髓關節松活,膝關節穩定,踝關節靈活,要推動他就難了。有人說,功夫好的人,擺好一個單鞭式,大力士也推不倒,關鍵就是膝穩定。胯是太極拳專用名詞,一般理解是指髓關節的根部之骨縫地方。左右兩胯之間稱為襠,襠不是一個點,是個區域,太極拳要求圓襠,圓襠就是讓兩大腿有個合理角度。襠不能夾住(夾角小於90度),夾住了是尖襠之病;也不要接近或大於180度,這是扁襠之病;還有盪襠、散襠、架襠之病,這是松胯的關鍵。打太極拳一定要膝定位、胯放鬆、腳領勁,這樣才能讓勁力由腰向下肢節節貫穿。

   

身體是腰定位,肩胯兩頭松活。上肢松肩和下肢松胯,才能讓梢節氣力通過肩胯整集於腰部,然後通過背脊骨再傳遞於手腳力點上。所以先賢們在拳論中再三強調:「腰為軸,腰是主宰」。腰與手腳是軸與輪子的關係,軸與輪子是同轉同周,但軸的圈很小,所以腰不能大動。腰把內力分配於胯與肩、膝與肘、腳與手。梢節領勁方向明確,速度敏捷,沒有梢節領勁就沒有速度。拳擊者,最快一秒鐘打六拳,我們太極能幾拳,那麼太極拳怎麼辦,梢節領勁化得快,腰部催力力量大。腰部是中轉站,承上啟下,左右連接,手發力需腳蹬地,再傳至腰部,腰力大者傳到手上的力也大。梢節與腰部之關係,正如一張弓,「兩頭卷屈一根弦,彈力全在弓中間」,中間沒彈力,弓也拉不開,箭也射不遠。用不用腰力,速度和力量完全不同,為什麼,我們用物理原理來分析如一下,用手擊人,有三種方式。一是以腳傳腰,以腰帶手,其力最大,速度相對最慢,因為腳到手距離為一個身高。二是只藉助腰力於手,只有半身高距離,所以腰帶手發力比用腳發力要快,但力量減小。三是手不藉助腳和腰發力,距離最短,速度最快,但力量相對最小。太極拳十論把「虛領頂勁」放在首位,陳式太極拳先輩陳鑫解虛領頂勁說:「如同用繩子在百會穴將人向上懸起似的」,也有拳論說:「中氣上至百會,下貫長強兩穴,如一線穿成也」,這就是身體之節節貫穿。

   

要達到節節貫穿,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問題,手、腳與腰、胯的協調問題,就是「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勁起於腳下,通過節節貫穿直送到受力點,必須通過手、腳與腰、胯的協調,上下協調性不好,就沒有整合力,那功力只是單槍匹馬,當然也就無法與人比試。所以,發揮功力大小的條件是各關節韌帶的彈性和韌性,加上手、腳、腰、胯的協調,無論什麼體育項目,都不例外,這是人體力學的基本原理。如果學練太極是為了功力和搏擊,那麼,一定要按照這個原理去訓練。太極推手是用勁用腦的搏擊,它在技術上切忌頂勁,頂勁是不懂放鬆,不懂得節節分開,所以也不可能節節貫穿。

   

綜上所述,要發揮太極拳內勁之節節貫穿,先要懂得節節分開,明白肢體各節功能,然後可以節節收回、整合發揮。只有這樣反覆去練,才能漸漸領悟內勁的作用;這不但是太極拳提高技擊能力的根本方法,而且是太極拳達到健體養身的關鍵所在。

 

[本文來自《武當》2016年5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五月二十五637期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名家馮志強談怎樣練好太極拳
看了你會受益終身:太極拳30金句
不妨練練太極十三式
【名師學堂】李雅軒宗師論太極系列(二):太極拳穩靜鬆軟著練功,可練成五種功夫
孫式太極拳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