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起學艾灸(四)取穴

一起學艾灸(一)基礎知識

一起學艾灸(二)艾灸的禁忌

一起學艾灸(三)艾灸的準備工作

有艾友提出,希望本平台發一些艾灸入門的文章,小編會陸續整理好,只要長期關注脈脈艾灸,不久的將來大家都會是灸療師。

(四)取穴

穴位是人體經絡氣血所注的部位,也是經絡接受體內或外界刺激的反應點。

針灸學家周楣聲曾在《灸繩》中說:「灸是指用火在孔穴上進行燒灼之意。」並認為「艾熱必須作用在孔穴的一點上,效果才能發揮,感傳才能出現,使氣至病所」。

怎樣才能輕鬆找到穴位呢?

1、手指度量法

中醫里有「同身寸」一說,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作為穴的尺度。人有高矮胖瘦,骨節自有長短不同,雖然兩人同時各測得1寸長度,但實際距離卻是不同的。

2、標誌參照法

固定標誌:如眉毛、腳踝、指甲或趾甲、乳頭、肝臟等,都是常見判別穴位的標誌。如印堂穴位於雙眉的正中央;素髎穴位於鼻尖處。

動作標誌:必須採取相應的動作姿勢才能出現的標誌,如張口取耳屏前凹陷處即為聽宮穴。

3、身體度量法

利用身體的部位及線條作為簡單的參考度量,也是找穴的一個好方法。如膻中穴在前正中線上,兩乳之間。

4、徒手找穴法

觸摸法:以大拇指指腹或其他四指手掌觸摸皮膚,如果感覺到皮膚有粗糙感,

或是有刺般的疼痛,或是有硬結,那可能就是穴位所在。如此可以觀察皮膚表面的反應。

抓捏法:以食指和大拇指輕捏感覺異常的皮膚部位,前後揉一揉,當揉到經穴部位時,感覺會特別疼痛,而且身體會自然地抽動想逃避。如此可以觀察皮下組織的反應。

按壓法:用指腹輕壓皮膚,畫小圈揉揉看。對於在抓捏皮膚時感到疼痛想逃避的部位,再以按壓法確認看看。如果指頭碰到有點狀、條狀的硬結就可確定是經穴的所在位置。

5、得氣

以書本上穴位的位置為出發點,在它旁邊不超過一厘米的範圍內尋找最佳的敏感點。用點燃的艾條在身上的那個位置上面動作小一點,左動動,右動動,上動動,下動動,具體範圍不要超過1厘米,來回找,找到能發動「感傳」的具體的地方。也就是放到這個地方,感覺到「不僅僅是這個皮膚燙熱,而是其他地方也開始熱了」。找到這個地方之後就可以開始放在上面灸了。

記住16大艾灸常用穴位

1、百會穴——人體最高處的穴位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用手摸可摸到一塊比較柔軟的地方。百會貫通諸陽經,內繫於腦,在上能醒腦開竅,在中能寧心安神;既能升清陽舉下陷,又能溫陽以暖下元;既能平息內風,又能疏散外風。所以本穴是救急特效穴,為治療神志病、風證、陽氣虛損之要穴,臨床上用於諸種疾病。

2、大椎穴——陽氣與督脈的會合之處

大椎穴:屬於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同時如果有感冒、過敏性疾病、熱病、癲癇、頸椎病,治療取穴大椎穴是首選。治療寒涼的疾病大椎穴也是首選穴位。

大椎穴位於後正中線上,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3、命門穴——蘊藏先天之氣的生命之門

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繫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故名命門。命門與肚臍前後相對的,在找該穴的時候,只要以肚臍為中心圍繞腰部做一個圓圈,這個圓圈與背後正中線的交點處即是。

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能治療腰部虛冷疼痛、遺尿、腹瀉,男性遺精、陽痿以及女性的虛寒性月經不調、習慣性流產等症,並能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其與任脈的聯繫,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

4、中脘穴—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陰陽虛實的穴位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艾灸中脘穴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呃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的療效。

5、神闕穴—任脈氣血在肚臍正中聚集之處

神闕穴:神闕穴是人體任脈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人體的長壽大穴。人體肚臍中央處即是神闕穴。

經常艾灸神闕穴,可以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並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瀉痢脫肛、中風脫症等有獨特的療效。

6、氣海穴——元氣聚集的地方

後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是說氣海穴有溫養、健壯全身的作用。氣海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中下1.5寸處。

艾灸氣海穴能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延年益壽。能治療陽氣缺乏、活力乏源所招致的虛寒性疾患。

7、關元穴——艾灸關元提升整體陽氣

艾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證、氣虛證,如氣喘短氣、畏寒怕冷、遺尿、小便頻數、尿閉、泄瀉、腹痛、遺精、陽痿、疝氣、月經不調、帶下、不食、精冷、中風脫證、虛勞羸瘦等。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中的下面3寸處。關元穴是自古的養生要穴,古今醫家都認為刺激該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堅持艾灸關元穴可以健康長壽、增強體質。

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要溫而不燙,灸到紅暈為度;灸的時間要長,持續地溫灸,達到熱量內透,自覺腹內暖洋洋、熱乎乎,如融化般的舒適狀態。艾灸關元穴見效,腹內的寒氣會立覺消散。

8、湧泉穴——腎經經脈第一穴

「湧泉」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連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腎經體內經脈中的高溫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湧泉。

湧泉穴又名地沖,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灸之可滋陰潛陽、寧心安神,有引火歸元之妙;且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效。艾灸湧泉穴最明顯的作用是治療失眠與調節血壓。

湧泉穴位於足底中線前、中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足趾屈時,足底前凹陷處。

9、「肚腹三里留」——足三里

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風,西醫講的,胃下垂、胃痙攣這個部位,都要用足三里這個穴。通過艾灸「足三里」,促進氣血運行,起到溫中散寒、化淤消腫的作用,並能健脾補胃、增強正氣,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發揮其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在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四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一橫指即是。

10、「小腹三陰謀」——三陰交

小腹疼痛,男子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精少、女子的月經不調、 經量過多或者過少,還有白帶等等,一些屬於在小腹方面發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陰交穴。經常艾灸三陰交,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對肝、脾、腎的疾病都有防治作用。女性經常艾灸三陰交穴,除防病保健外,還能起到美容的功效。

三陰交穴: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穴。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11、「腰背委中求 」——委中穴

位置:腿腘窩橫紋正中線處。

主治:疏筋活絡,袪風除濕,涼血泄熱,強健腰膝。適用於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項強、腰肌勞損、下肢癱痹、半身不遂、膝關節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麻脹感,有時向腰部發散。

12、 「頭項尋列缺 」——列缺穴

位置:兩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處。

主治: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壓列缺穴,可以使手動脈及血液流動,對於治療骨折、傷痕等後遺症非常有效。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13、「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

位置: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鼻出血,牙痛,牙關緊閉,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牙齦疼痛、青春痘、贅疣、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喉嚨疼痛、耳鳴、面部神經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14、」心胸取內關 」——內關穴

位置:從近手腕之橫皺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郁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產後血暈,肘臂攣痛。孕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噁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呃逆、腹瀉、精神異常等。

15、「 坐骨刺環跳 」——環跳穴

位置:股骨大轉子和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處。

主治:袪風除濕,強腰通經。適用於風濕痹痛、下肢癱瘓、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經痛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麻脹痛感,同時向下肢發散至小腿外

16、「 腿疼陽陵透 」

陽陵泉穴是整個腿,上至大跨、下至足跟的一個總的開關。發生疼痛了要考慮到打開這個開關,使它的氣血流通。這裡面有很多病,像老年人的風濕老寒腿,肌肉拉傷,靜脈曲張等等,都要用陽陵泉穴來治療。

位置:膝外側下方,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清利肝膽,疏筋活絡,滑利關節。適用於耳鳴耳聾、胸肋脹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關節炎、膽囊炎、口苦、嘔吐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其它穴位也很重要,篇幅有限不能列舉太多。基本上 ,你掌握了這16個穴位,就等於人體的大部分疾病,你首先心裡有了數,也就是說都有地方來治療它。

若真的想學艾灸,家裡至少要備好穴點陣圖或者小銅人,方便查找穴位。

推薦閱讀:

艾灸適合天天做嗎?
十點以後不要艾灸
艾灸這幾個穴位也許會讓你的感冒早點好起來
一刻艾-艾絨:艾葉中的黃金纖維
如何開家養生館?

TAG: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