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詩選
魏晉南北朝詩選
〔曹操〕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注】: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東漢末年,以黃巾軍為代表的農民革命武裝,從根本上動搖了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曹操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裝,接著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逐個地打敗了其他地方割據勢力,最後統一了北方,形成了與吳、蜀相峙的三國鼎立局面,並為日後的晉朝進一步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他又採取了一些打擊豪強、抑制兼并、廣行屯田的措施,對當時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表現了他統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積極,風格慷慨悲壯。他的詩今存二十餘首,都是採用的樂府古題,明顯地表現了對漢代樂府的繼承關係。他的文章也一變東漢以來的典雅繁縟,而以"清峻通侻"著稱,顯示著他崇尚刑名,反對儒學傳統的突出特點。魯迅曾稱他是一個"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著作今有輯本《曹操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魏武帝詩注》較為詳備。
蒿里,指死人所處之地。蒿,同,枯也,人死則枯槁,故云。《蒿里行》是漢樂府《相和歌。相和曲》中的一個曲調名,是當時人們送葬時所唱的輓歌。這裡是曹操按照舊題寫作的新辭。作品敘述了袁紹等軍閥討伐董卓不成,轉而互相攻戰,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這表現了作者對割據勢力的痛恨,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同時也暗含著作者要削平戰亂,建立一個統一國家的願望。
〔曹操〕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飢。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曹操〕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注】: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曲調名,屬《相和歌·平調曲》。這裡是曹操按舊題寫作的新辭。從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一文看,此詩可能作於建安十三年征孫權的前夕。原作共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作品反映了曹操為實現他統一全國的政治理想而廣泛招攬人才的急切心情。第一節調子比較低沉,這是時代亂離和漢末以來社會上流行的頹廢人生觀在作者思想上引起的回波反響。從第二節起調子變化,作品出現新境界,新場面。最後四句直抒胸臆,抑揚頓挫,慷慨激昂,是不可多得的四言警句。
〔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
《觀滄海》是《步出夏門行》第一首。《步出夏門行》是漢樂府曲調名,屬《相和歌·瑟調曲》。曹操曾用這箇舊題寫過新辭,全詩共四首,前面有"艷"(序歌)。正當東漢末年,中原地區軍閥混戰的時候,活動在遼西一帶的烏桓民族強盛起來。他們攻漢州郡,掠虜漢民,成為北部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垮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袁紹死,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中去了。當時曹操的處境是,南有盤據荊襄一帶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勾結的烏桓,形勢是嚴重的。曹操採用了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207)八月,出奇兵襲擊烏桓,大破烏桓於柳城(今遼寧省興城縣西南)。九月,勝利回師。曹操的《步出夏門行》就作於回師的途中。
《觀滄海》描寫了碣石山下深秋的海景,通過寫景,自然巧妙地抒發了作者對於當時的社會動亂,生計艱難,人心不定的種種憂慮,並暗含著他削平割據、穩定時局、建功立業的壯志雄圖。作品情景交融,境界場面極其壯闊。
〔曹操〕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注】:
《龜雖壽》是《步出夏門行》的第四首。作品從哲學角度表現了作者對人生的看法,他否定方士們關於神仙的種種妄談,也否定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那種消極頹廢和及時行樂,而表達了自己的一種自強不息,老當益壯的進取精神與豪邁氣概。
〔曹丕〕燕歌行(二首)
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為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
涕零雨面毀容顏,誰能懷憂獨不嘆?展詩清歌聊自寬,樂往哀來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戶步東西。仰看星月觀雲間,飛鴿晨鳴聲可憐,
留連顧懷不能存。
【注】: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兒子。公元220年代漢稱帝,即歷史上所說的魏文帝。曹丕繼承其父曹操的事業,在經營國家、發展中原地區的生產方面,也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但他維護豪族利益,建立了所謂"九品中正法",為自此以後四、五百年間腐朽反動的士族門閥制度開了頭,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很壞的。曹丕與其父曹操、其弟曹植都喜愛文學,都是建安時期文學方面的積極創作者和熱心提倡者。曹丕詩文的風格悲婉凄清、低回纖弱。《文心雕龍》曾說"魏文之才,洋洋清綺",沈德潛曾說"子桓詩有文士氣",大約都是指的這個意思。總的說來,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不如其父與其弟。但就論說文而言,曹丕的成就比其弟曹植為高,有名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最早的專篇著作。曹丕的著作有輯本《魏文帝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魏文帝詩注》略為詳備。
《燕歌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與《齊謳行》、《吳趨行》相類,本來都是反映各自地區的生活,具有各自地區音樂特點的曲調。西漢以來,今北京一帶地區(古燕地)是漢族與北方民族接界之地,時常發生戰爭,所以當時和後來有些反映戰爭和徭役的作品常愛以燕地為背景。在這兩首詩里,作者以一個役夫妻子的口氣,抒發了對遠方丈夫的懷念,表現了對當時無休止的戰爭徭役破壞人民幸福的無限哀怨。風格清麗宛轉。第一首詩尤佳。這兩首詩在七言詩的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曹丕〕善哉行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曹丕〕雜詩
其一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
鬱郁多悲思,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
向風長嘆息,斷絕我中腸。
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吳會非我鄉,安得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注】:
"雜詩"這種名稱最早見於《昭明文選》,是編集的人把一些失題的作品排在一起,統名之曰"雜詩"。內容龐雜,非一時一事之作。"漫漫秋夜長"這首詩描寫了秋夜凄清景色,抒發了漂泊遊子的寂寞懷鄉之情。
《文選》李善注曾題此詩曰"於黎陽作",不知有何根據。黃初三年(222年),曹丕南征孫權,曾到過黎陽(今河南濬縣)。從詩中有"吹我東南行"諸語看來,此說有一定道理。但黃初六年(225年),曹丕還有一次南征。這次南征曾達廣陵故城,軍隊開到了長江邊上,似與詩意更切合。作品以浮雲的隨風飄蕩,比喻了客子征夫的周流之苦,流露了對當時戰亂的厭倦情緒。
〔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鬥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髮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注】:
陳琳(?~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淮安縣東南)人。生年已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曆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管記室等職。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志》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陳琳詩歌留下來的只有四首,以《飲馬長城窟》為最好。
《飲馬長城窟》屬漢樂府《相和歌·瑟調曲》,這裡是陳琳按照舊題寫作的一首新辭。作品通過築城役夫與官吏的問答,以及役夫和家中妻子的往複叮嚀,描寫了築城勞動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築長城是從戰國晚期開始,以後秦朝漢朝又都不斷地進行過補修與增築。因為築城的役夫往往又同時是守城的士卒,所以這項差役是極其艱苦的,從漢代民歌中就有了以《飲馬長城窟》為題的作品。陳琳這首詩的語言質樸,格調蒼勁而悲涼,吟詠的雖是秦漢舊事,但流露的乃是建安時期世道亂離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又:王汝弼先生說,今《樂府詩集》所收《飲馬長城窟》的古辭為"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通篇未及長城事;而陳琳此篇反而正述修城,語亦古樸,疑陳琳此篇原是古辭,而前者乃陳琳之作,後人輯錄時互倒了。今附記此說,以質達者。
〔王粲〕七哀詩
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其二
荊蠻非我鄉,何為久滯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岡有餘映,岩阿增重陰。狐狸馳赴穴,飛鳥翔故林。
流波激清響,猴猿臨岸吟。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獨夜不能寐,攝衣起撫琴。絲桐感人情,為我發悲音。
羈旅無終極,憂思壯難任。
其三
邊城使心悲,昔吾親更之。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
百里不見人,草木誰當遲。登城望亭燧,翩翩飛戍旗。
行者不顧反,出門與家辭。子弟多俘虜,哭泣無已時。
天下盡樂土,何為久留茲。蓼蟲不知辛,去來勿與諮。
【注】: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是東漢靈帝時大官僚王暢的孫子。少有才名。董卓之亂後,王粲南奔依附劉表;曹操平定荊州後,王粲又歸順了曹操,先後曾為丞相掾、侍中等官。其作品情調悲涼,反映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比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作品有輯本《王侍中集》。漢代樂府中沒有《七哀》這個題目。吳競在《樂府古題要解》中說:"《七哀》起於漢末"。從今天現有材料看,《七哀》可能即始自王粲,是他自創的新題。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作亂;初平三年四月,呂布殺董卓;六月,董卓的部將李催、郭汜等率軍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搶掠,王粲這時候離長安南投劉表。"西京亂無象"這首詩就記述了作者在亂離中所見所聞的悲慘景象,表現了作者對軍閥混戰的厭惡,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作品選材典型,發語悲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其二:建安前期的荊州,與曹操所處的鄴下相同,也是一個文士集中的地方,但由於劉表的材能庸劣,故四方來投的文學智能之士,多感到所事非人而甚為失望。本篇就表現了王粲當時的政治苦悶,和他寄居異地、懷念家鄉的寂寞憂傷之情。作者這時期還作有一篇《登樓賦》,主旨與此詩大體相同,可以參證。
〔王粲〕雜詩
日暮游西園,冀寫憂思情。曲池揚素波,列樹敷丹榮。
上有特棲鳥,懷春向我鳴。褰衽欲從之,路險不得征。
徘徊不能去,佇立望爾形。風飈揚塵起,白日忽已冥。
回身入空房,託夢通精誠。人慾天不違,何懼不合併。
【注】:
這首雜詩,是王粲後期的一篇作品,大約作於建安十九年(214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間。當時曹植很受曹操的賞識,曹丕尚未立為太子。兩人各植黨羽,互相鬥爭很激烈。王粲這時在鄴下為曹操當僚屬,曹丕曹植兩人都想和他交好,但王粲卻深怕捲入漩渦,而採取一種非常謹慎的態度。這首詩就表現了他思念曹植,但又不敢公開與他交好的心理活動。曹植有一首《贈王粲》,可以與此參看。
〔徐幹〕室思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不聊憂餐食,慊慊常飢空。
端坐而無為,彷彿君容光。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鬱結令人老。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願因通我詞。飄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慘慘時節盡,蘭葉復凋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輾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湧泉。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
【注】:
徐幹(170—217),字偉長,北海劇(今山東昌樂縣)人。"建安七子"之一。曾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五官中郎將文學。性恬淡,不慕榮利,以著述自娛。著有《中論》,這是一部原本經訓,闡發儒家義理的著作。詩歌被鍾嶸列為下品,流傳下來的很少。其辭賦曾被曹丕所稱讚,說是可以和張衡、蔡邕相比,其實價值並不高。
這首《室思》作品,表現了一個婦女對久出不歸的丈夫的懷念之情,周折反覆,如泣如訴,思想活動極其細膩曲折。"自君之出矣"四句,自然流暢,親切動人,是世代相傳的名句。室思,猶言閨情。古人稱妻子曰妻室、家室。
〔劉楨〕贈從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
劉楨(?0217),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幹。東平寧陽(今屬山東寧陽縣)人。父劉梁,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疾疫而亡。劉楨作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四卷、《毛詩義問》十卷,皆已佚。明代張溥輯有《劉公幹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劉楨的詩注重氣勢,不講究辭藻。鍾嶸說他的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然自陳思以下,楨稱獨步"(《詩品》)。
《贈從弟》見於《昭明文選》,全詩共三首,這裡是選的第二首。作品以不畏風霜的松樹為喻,勉勵他的從弟要有獨立的人格和堅貞不屈的操守。這裡既是勉勵別人,同時也是個人的自況。其他兩首一寫蘋藻,一寫鳳凰,筆法立意都與本篇相同。
〔繁欽〕定情詩
我出東門游,邂逅承清塵。思君即幽房,侍寢執衣巾。
時無桑中契,迫此路側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悅我顏。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何以結相於?金薄畫搔頭。
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
日旰兮不來,谷風吹我襦。遠望無所見,涕泣起踟躕。
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陽。日中兮不來,飄風吹我裳。
逍遙莫誰睹,望君愁我腸。與我期何所?乃期西山側。
日夕兮不來,躑躅長嘆息。遠望涼風至,俯仰正衣服。
與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日暮兮不來,凄風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愛身以何為,惜我華色時。
中情既款款,然後克密期。褰衣躡茂草,謂君不我欺。
廁此醜陋質,徙倚無所之。自傷失所欲,淚下如連絲。
【注】:
繁欽(?-218)字休伯,生年已不詳,東漢穎川(今河南省禹縣)人,卒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少以文才機辯,得名於汝、潁後為曹操主薄。欽長於書記,尤善為詩賦,其所與曹丕書記,喉轉意率,旨極巧麗。有集十卷,(《補續漢書藝文志》)傳於世。
《樂府解題》曰:"《定情詩》,漢繁欽所作也。言婦人不能以禮從人,而自相悅媚。乃解衣服玩好致之,以結綢繆之志,若臂環致拳拳,指環致殷勤,耳珠致區區,香囊致扣扣,跳脫致契闊,佩玉結恩情,自以為志而期於山隅、山陽、山西、山北。終而不答,乃自傷悔焉"。
〔繁欽〕贈梅公明詩
瞻我北園,有條者桑。遘此春景,既茂且長。氤氳吐葉,柔潤有光。
黃條蔓衍,青鳥來翔。日月其邁,時不可忘。公子瞻旃,勛名乃彰。
〔繁欽〕遠戍勸戒詩
肅將王事,集此揚土。凡我同盟,既文既武。
鬱郁桓桓,有規有矩。務在和光,同塵共垢。
各竟其心,為國蕃輔。誾誾行行,非法不語。
可否相濟,闕則雲補。
〔繁欽〕詠蕙詩
蕙草生山北,託身失所依。植根陰崖側,夙夜懼危頹。
寒泉浸我根,凄風常徘徊。三光照八極,獨不蒙餘暉。
葩葉永雕瘁,凝露不暇晞。百卉皆含榮,己獨失時姿。
比我英芳發,鶗鴂鳴已衰。
〔繁欽〕生茨詩
有茨生蘭圃,布葉翳芙蕖。寄根膏壤隈,春澤以養軀。
太陽曝真色,翔風發其旉。甘液潤其中,華實與氣俱。
族類日夜滋,被我中堂隅。
〔曹植〕箜篌引
置酒高殿上,親交從我游。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盛時不再來,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先民誰不死,知命復何憂?
【注】: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是建安時期最有才華的詩人。早期很受其父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因而受到其兄曹丕的嫉恨。曹丕即位後,曹植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與迫害,幾次被貶爵移封。曹丕死,曹叡即位後,曹植曾多次上書,希望能有報效國家的機會,但都未能如願。最後在困頓苦悶中死去,年僅四十一歲。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作品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和對於建功立業的熱烈嚮往,同時也寫了一些反映社會動亂和表現人民疾苦的詩篇。後期作品則較多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表現了自己受壓抑,有志不得伸的悲憤情緒,對我們認識曹魏王朝,認識被"忠孝仁義"紗幕遮蓋著的統治階級內部的冷酷兇殘,有一定的價值。
〔曹植〕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寶劍值千金,被服麗且鮮。
鬥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馳騁未能半,雙兔過我前。
攬弓捷鳴鏑,長驅上南山。左挽因右發,一縱兩禽連。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飛鳶。觀者咸稱善,眾工歸我妍。
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膾鯉臇鮐蝦,炮鱉炙熊蹯。
鳴儔嘯匹侶,列坐竟長筵。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
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
【注】:
《名都篇》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雜曲歌·齊瑟行》,是曹植自製的新題樂府,以篇首二字為題目。作品以第一人稱、為京洛少年立言的形式,諷刺了一群貴族子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以襲馬遊獵、宴樂揮霍為業的空虛庸俗生活。朱嘉征《樂府廣序》云:"刺俗也,負才之士驅馳聲伎,而坐與時去焉"。此言近之。有人認為這篇作品是曹植在以欣賞的態度誇耀自己的豪華生活,如李白詩云:"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將進酒》)。但結合曹植的生平思想來考察,這種理解是不合適的。試與《白馬篇》、《求自試表》等篇參照,當一目了然。
〔曹植〕美女篇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
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行徒用息駕,休者以忘餐。
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容華耀朝日,誰不希令顏?媒氏何所營?玉帛不時安。
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
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注】:
《美女篇》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於《雜曲歌·齊瑟行》,這也是曹植自己取篇首二字為題的托喻抒情之作。作品以美女不嫁為喻,表現了詩人以才德自負的心理,和抱負不得施展的哀怨之情。朱乾《樂府正義》曾說:"余讀子建《求自試表》,未嘗不悲其志。其言曰:『微才弗試,沒世無聞,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於事,死無損於數,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見鳥視,終於白首,此徒圈牢之物,非臣之志也。』以子建之才而君不見用,此詩所謂『盛年處屋室,中夜起長嘆』者也"。作品在寫法上多模仿漢樂府《陌上桑》,而語言略覺板滯,有堆砌之感。
〔曹植〕白馬篇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梏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注】:
這是曹植仿漢代樂府形式,拋開樂府古題而獨立創作的一篇作品,以開頭的兩個字為題目。朱乾《樂府正義》有云:"此寓意於幽並遊俠,實自況也。篇中所云捐軀赴難,視死如歸,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這段話說得很好。曹植的確是一向以立德立功為宏願,而不甘心只是做一個卑弱文人的。其《與楊德祖書》有云:"吾雖德薄,位為藩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勛績,辭頌為君子哉!"這篇作品就正是借著歌頌一個北方少年勇士的英雄行為,而抒發了自己為解救國難,為建功立業而不惜拋棄一切的勇敢豪邁精神。
〔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
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回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注】:
《七哀》作為一個樂府題目始於王粲,在《樂府詩集》里被歸入《相和歌·楚調曲》。《七哀》的名稱來源不詳,余冠英認為可能與音樂有關係,晉樂的《怨歌行》用這首詩做歌辭時,就分成了七段。這首詩是曹植後期的作品,表面上是以一個思婦的口吻抒發對丈夫的思念與哀怨之情,而實際上乃是表現對其兄曹丕打擊迫害兄弟們的憤怨與不平。曹植的《九愁賦》有云:"恨時王之謬聽,受奸枉之虛辭……願接翼于歸鴻,嗟高飛而莫攀;因流景而寄言,響一絕而不還"。感情、用語都與此詩相似。
〔曹植〕送應氏
其一
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
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
側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遊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
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
其二
清時難屢得,嘉會不可常。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願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親昵並集送,置酒此河陽。
中饋豈獨薄?賓飲不盡觴。愛至望苦深,豈不愧中腸?
山川阻且遠,別促會日長。願為比翼鳥,施翮起高翔。
【注】:
應氏,指應瑒(讀音場),字德璉,建安時期的詩人,名入"七子"之列。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曹植被封為平原侯,應瑒被任命為平原侯庶子(屬官名)。同年七月,曹操西征馬超,曹植阮瑀等也一道隨行,《送應氏》大致即作於道經洛陽的時候。作品共兩首,內容是描寫了董卓之亂以來洛陽的殘破凄涼景象,反映了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慘重破壞和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曹植〕雜詩
其一
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
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其二
轉蓬離本根,飄搖隨長風。何意回飈舉,吹我入雲中。
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復道,沉憂令人老。
其三
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
太息經長夜,悲嘯入青雲。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
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
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其四
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瀟湘址。
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其五
僕夫早嚴駕,吾行將遠遊。遠遊欲何之?吳國為我仇。
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
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其六
飛觀百餘尺,臨牖御欞軒。遠望周千里,朝夕見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閑。國讎亮不塞,甘心思喪元。
撫劍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弦急悲聲發,聆我慷慨言。
【注】:
曹植的《雜詩六首》見於《昭明文選》,這些詩並非一時一事之作。
作品第二首,以轉蓬為喻,抒發了自己屢被移封的漂泊之苦,表現了對其兄曹丕、其侄曹叡打擊壓抑自己的憤怨之情,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尖銳的內部矛盾。曹植的《遷都賦序》曾說:"余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徒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曹植的樂府詩有《吁嗟篇》,也同樣是以轉蓬為喻,抒發了同樣的思想感情,可以比較參照。
作品第四首,內容大體以佳人自喻,慨嘆自己的才德不為當時所重,憤怨年華易逝而功業無成。也有人認為這是為曹彪所發,曹彪曾為吳王,故有南國字樣,說法似稍穿鑿。
作品第五首,大致寫作於黃初四年(223年)七月,與《贈白馬王彪》相近。主題是表現了自己不甘寂寞,願為國家干一番事業的思想。據《三國志·文帝紀》記載,黃初三年十月,魏國與吳國發生了戰事,戰爭斷斷續續直打到次年八月才停下來。曹植的"願欲一輕濟""甘心赴國憂",就是針對當時的這種形勢而言。
作品第六首,大約寫作於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當時曹操南征孫權,令曹植留守鄴都。作品抒發了詩人志欲為國效力的慷慨精神。
〔曹植〕鰕鱣篇
鰕鱣游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
世士此誠明,大德固無儔。駕言登五嶽,然後小陵丘。
俯觀上路人,勢利唯是謀。高念翼皇家,遠懷柔九州。
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泛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
【注】:
《鰕鱣篇》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相和歌·平調曲》。這是曹植自製的新題樂府,以篇首二字為題目。內容是抒發個人的報國壯志,和自己受壓抑、抱負不得施展的滿腔憤懣。風格悲慨沉鬱,思想情緒大致與《求自試表》同,是曹植後期的作品。
〔曹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
作品以萁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其兄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們的殘酷迫害。《世說新語·文學》中云:"文帝嘗令東阿王(即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這段記載近乎傳說,不一定可信;詩的本身是否真為曹植所作,也在疑似之間,但是這首詩反映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非常形象真切,是有名的好詩。我們姑且仍繫於曹植名下。
〔曹植〕薤露篇
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
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
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蟲獸猶知德,何況於士人?
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
【注】:
《薤露》是漢代樂府古題名,屬《相和歌·相和曲》。這裡是曹植借用樂府舊題寫作的新辭。作品表現了詩人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積極地做出貢獻,即使不能立德、立功,至少也要立一家之言的慷慨壯志。
〔曹植〕贈白馬王彪並序
序曰:黃初四年五月,白馬王、任城王與余俱朝京師,會節氣。到洛陽,任城王薨。至七月,與白馬王還國。後有司以二王歸藩,道路宜異宿止。意毒恨之。蓋以大別在數日,是用自剖,與王辭焉。憤而成篇。
謁帝承明廬,逝將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太谷何寥廓,山樹郁蒼蒼。
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
修坂造雲日,我馬玄以黃。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紓。
郁紓將何念?親愛在離居。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
鴟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
欲還絕無蹊,攬轡止踟躕。踟躕亦何留?相思無終極。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
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
感物傷我懷,撫心長太息。太息將何為?天命與我違。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
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唏。
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復陳。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別永無會,執手將何時?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注】:
白馬,地名,在今河南省滑縣東。白馬王彪,即曹植的異母弟曹彪,被封為白馬王。作品寫於魏文帝黃初四年(223年)七月,這是曹氏諸兄弟朝京師後回封邑時曹植寫給曹彪的一首詩。作品集中地抒發了作者對曹丕迫害弟兄的滿腔悲憤,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據歷史記載,曹丕即位後,對其兄弟們進行了百般的壓抑迫害和監視防範,使得他們一個個都如坐牢獄,連想當一個自由的老百姓都不能。兄弟之間不準來往,不準通信。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再加上這次任城王的暴死,所以詩人才在兄弟們的離別問題上表現出了如此巨大的憤慨與悲痛。由此可以看出,為了爭權奪利,統治階級是怎樣的殘酷無情,是怎樣地撕去了一切所謂"孝梯"的美麗外衣。為了深入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曹植還作有一篇《求通親親表》,可以參看。
〔曹植〕吁嗟篇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閑。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迴風起,吹我入雲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泉。驚飈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復存。
飄飄周八澤,連翩歷五山。流轉無恆處,誰知吾苦艱?
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注】:
《吁嗟篇》在《樂府詩集》里被收入《相和歌·清調曲》。其實這也是曹植的直抒胸臆之作,以開頭二字為題。《三國志》裴松之祝邰希蕕此詩於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徒封東阿之後。是曹植後期的作品。
作品以轉蓬自喻,抒發了長離本根,飄泊不定的痛苦,表現了對其兄文帝曹丕,對其侄明帝曹叡迫害宗室的無比怨憤,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曹植曾多次上表,請求得到一個為國效力的機會,也要求放寬一些對宗室的限制迫害,但都得不到回答。十幾年內,自己的封地多次變換,先後曾被指派到鄄城、雍丘、浚儀、東阿、陳等地。《吁嗟篇》就是詩人從自己的切身遭遇出發,對當時現實極其憤怨不滿的一篇抒情之作。
〔曹植〕當牆欲高行
龍欲升天須浮雲,人之仕進待中人。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
憤憤俗間,不辨偽真。願欲披心自說陳,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
【注】:
《牆欲高行》,是樂府舊題之名,在《樂府詩集》中被列入《雜曲歌辭》,古辭已亡,這是曹植模擬舊題寫作的新辭。當,是擬的意思。作品對朝廷里的奸佞小人,對那些專門迎合曹丕,挑撥離間,幫著曹丕打擊迫害宗室弟兄們的勢利之徒們表示了極大的憤慨。這首詩大約作於黃初年間(220—226年),它表面上不指向曹丕,但其中那種無限的委屈悲怨自在言外。
〔曹植〕怨歌行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滕功不刊。推心輔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東國,泫涕常流連。皇靈大動變,震雷風且寒。
拔樹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開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顯,成王乃哀嘆。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今日樂相樂,別後莫相忘。
【注】:
《怨歌行》在《樂府詩集》中被收入《相和歌·楚調曲》。作品以周公赤心為國,儘力輔佐武王成王,結果仍遭流言毀謗,並被成王所疑的歷史故事,抒發了自己盡心王室,志欲為國立功,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種種打擊迫害的無比怨憤。客觀地吟詠歷史,而萬千感慨自在其中。這首詩大約作於魏明帝太和五年曹植上《求通親親表》的前後。
〔嵇康〕贈秀才入軍(選三首)
其一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
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盼生姿。
其二
浩浩洪流,帶我邦畿。萋萋綠林,奮榮揚輝。
魚龍瀺灂,山鳥群飛。駕言出遊,日夕忘歸。
思我良明,如渴如飢。願言不獲,倫矣其悲。
其三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釣翁,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注】:
嵇康(223—262),字叔夜,譙郡銍(今安徽省宿縣西)人,是三國後期曹魏的著名才學之士。曾做過中散大夫,故後人又常稱之為嵇中散。為人剛直簡傲,精通樂理,崇尚老莊,好言服食養生之事。他對當時司馬氏傾奪曹氏政權,易代在即的形勢,憤激不平,義形於色。他蔑棄司馬氏所提倡的虛偽禮教,而與以縱酒頹放為名的阮籍,劉伶等七人為友,時人謂之"竹林七賢"。嵇康這種言論和表現是司馬氏所不能容的,故終於被誣陷而死。關於嵇康的詩文,劉解說他"興高而采烈";鍾嶸說他"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意思大約是鋒芒太露,不合溫柔敦厚之道,但同時又說他"托喻清遠,未失高流"。總的看來,嵇康詩的成就不如文章。作品有《嵇中散集》。注本以戴名揚的《嵇康集校注》較為詳備。
《嵇康集》里《贈秀才入軍》共有詩十九首,第一首為五言,其餘十八首皆為四言。這裡面有的是寫送別,有的是寫別離前的兄弟友好相處。這個組詩的寫作時間,可能是在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5年),時司馬氏廢掉了齊王曹芳,毋丘儉、文欽舉兵討伐司馬師,這是曹魏系統與司馬氏集團之間的一次大較量。在這種時候,嵇喜去參軍以助司馬氏,嵇康是從心裡反對的,這是整個組詩的總傾向。嵇喜是個庸俗的人,所以遭到阮籍的白眼;但嵇康又是由他撫養成人的,兄弟之間的確又存在著一種良好的感情,所以這就決定了《贈秀才入軍》思想感情的複雜性。"良馬既閑"一首,想像了其兄日後在軍中的戎馬騎射生活,表面上象是讚頌敬佩,其實是在委婉地說反話。清代陳祚明曾說:"激昂有氣,然似嘲之"(《古詩選》)。秀才:漢代也叫茂才,是當時地方向中央推舉人才的科目之一。這裡是指嵇康的哥哥嵇喜。嵇喜,字公穆,曹魏時曾舉秀才,為衛軍司馬。入晉後,曾為太僕、宗正、徐州刺史。"浩浩洪流"一首,表現了對其兄的懷念和個人孤單寂寞之情。清人劉履,對此詩曾有一段解釋:"此叔夜自敘其與秀才別後之情,言見洪流尚縈帶而相依,綠林且榮耀而悅人,魚龍亦共聚而游,山鳥有群飛之樂,是以覽物興懷,思得同趣之人,相與游娛,以忘晨夕,今乃不獲所願,使我思之不已,至於傷悲也"(《選詩補註》)。可供參考。"息徒蘭圃"一首,想像了其兄在行軍休息時遊獵彈琴、悠遊自得、神氣自然的高超境界,表現了自己的寂寞懷念之情。語言自然天成,而形象極為傳神。"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是向來被人稱道的妙句。
〔阮籍〕詠懷(選十三首)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其二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
其三
平生少年時,輕薄好弦歌。西遊咸陽中,趙李相經過。
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驅馬復來歸,反顧望三河。
黃金百鎰盡,資用常苦多。北臨太行道,失路將如何。
其四
昔聞東陵瓜,近在青門外。連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帶。
五色曜朝日,嘉賓四面會。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
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
其五
灼灼西頹日,餘光照我衣。迴風吹四壁,寒鳥相因依。
周周尚銜羽,蛩蛩亦念飢。如何當路子,磬折忘所歸。
豈為誇譽名,憔悴使心悲。寧與燕雀翔,不隨黃鵠飛。
黃鵠游四海,中路將安歸?
其六
湛湛長江水,上有楓樹林。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
遠望令人悲,春氣感我心。三楚多秀士,朝雲進荒淫。
朱華振芬芳,高蔡相追尋。一為黃雀哀,淚下誰能禁。
其七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後,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
其八
獨坐空堂上,誰可與歡者?出門臨永路,不見行車馬。
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曠野。孤鳥西北飛,離獸東南下。
日暮思親友,晤言用自寫。
其九
駕言發魏都,南向望吹台。蕭管有遺音,梁王安在哉?
戰士食糟糠,賢者處蒿萊。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
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竟為土灰。
其十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齊景升牛山,涕泗紛交流。
孔聖臨長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
願登太華山,上與松子游。漁父知世患,乘流泛輕舟。
十一
炎光延萬里,洪川盪湍瀨。彎弓掛扶桑,長劍倚天外。
泰山成砥礪,黃河為裳帶。視彼莊周子,榮枯何足賴?
捐身棄中原,烏鳶作患害。豈若雄傑士,功名從此大。
十二
危冠切浮雲,長劍出天外。細故何足慮,高度跨一世。
非子為我御,逍遙遊荒裔。顧謝西王母,吾將從此逝。
豈與蓬戶士,彈琴誦言誓。
十三
一日復一夕,一夕復一朝。顏色改平常,精神自損消。
胸中懷湯火,變化故相招。萬事無窮極,知謀苦不饒。
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
十四
壯士何慷慨,志欲吞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
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
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
十五
天網彌四野,六翮掩不舒。隨波紛綸客,泛泛若鳧鷖。
生命無期度,朝夕有不虞。列仙停修齡,養志在沖虛。
飄颻雲日間,邈與世路殊。榮名非己寶,聲色焉足娛?
採藥無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感,令我久躊躇。
十六
王業須良輔,建功俟英雄。元凱康哉美,多士頌聲隆。
陰陽有舛錯,日月不常融。天時有否泰,人事多盈沖。
園締遁南嶽,伯陽隱西戎。保身念道真,寵耀焉足崇?
人誰不善始,尠能剋厥終。休哉上世士,萬載垂清風。
十七
幽蘭不可佩,朱草為誰榮?修竹隱山陰,射干臨增城。
葛藟延幽谷,綿綿瓜瓞生。樂極消靈神,哀深傷人情。
竟知憂無益,豈若歸太清。
十八
洪生資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設次序,事物齊紀綱。
容飾整顏色,磬折執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
外厲貞素談,戶內滅芬芳。放口從衷出,復說道義方。
委曲周旋儀,姿態愁我腸。
【注】: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籍與嵇康、山濤等七人被稱為"竹林七賢"。因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所以人們也稱他為阮步兵。《晉書·阮籍傳》云:"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這種縱酒頹放,一方面是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同時也是一種躲事避禍的手段。
阮籍的代表性文章有《大人先生傳》《達庄論》等,大抵都是非毀名教,推衍莊周的"齊物""逍遙"之旨,表現了一種消極的出世之情。阮籍的詩歌主要有《詠懷》八十二首,內容多是隱晦曲折地抒發了個人內心的苦悶和對當時政治的不滿,同時也表現了嚴重的消極沒落情緒。作品有輯本《阮步兵集》,詩歌注本以黃節的《阮步兵詠懷詩注》較為詳備。
"夜中不能寐",是阮籍《詠懷詩》的第一首,內容是總括地抒發了自己處在當時那種社會條件下的內心苦悶,是八十二首詠懷詩的總開端。阮籍的詠懷詩,前後按次序排列,本來沒有標題,現在的標題是選注者所加。"昔聞東陵瓜"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六首,作品稱道了邵平於易代之後甘為布衣,以種瓜為樂的處世態度,表現了自己對當時魏晉易代之際仕途風險的憂慮,和希慕隱退。邰希蒡往田園的心情。"湛湛長江水"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十一首,作品表現了詩人對魏晉易代的感慨,流露了對曹氏的同情和對司馬氏的不滿情緒。劉履《選詩補註》有云:"正元元年(二五四),魏主(曹)芳幸平樂觀,大將軍司馬師以其荒淫無度,褻近倡優,乃廢為齊王,遷之河內。群臣送者皆流涕。嗣宗此詩其亦哀齊王之廢乎?"此說可供參考。"昔年十四五"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十五首,寫了作者自己由少年崇重儒學,嚮往功業,到後來看破世事,轉向隱逸求仙的過程。思想比較消極。"駕言發魏都"是阮籍《詠懷詩》總第三十一首,是一篇借吟詠古事而慨嘆時政的作品,表現了作者對曹魏政權的惋惜與憂慮之情。陳沆《詩比興箋》中有云:"此借古以喻今也,明帝末年,歌舞荒淫,而不求賢講武,不亡於敵國,則亡於權奸,豈非百世殷鑒哉!"可以參考。"一日復一夕"是阮籍《詠懷詩》總第三十三首,表現了作者處於當時政治環境中的惶惶不可終日之情。由此更可以知道阮籍的"發言玄遠""行為放達",以及飲酒求仙等,純粹是出於不得已,是為了躲避禍難。"炎光延萬里"是阮籍《詠懷詩》總第三十八首,作品表現了一種企圖擺脫世俗、超脫於天地之外的出世思想。這是阮籍對當時政治不滿的一種反映形式,但其思想情緒是消極的。"壯士何慷慨"是阮籍《詠懷詩》總第三十九首,作品歌頌了一個受命不顧私、志欲為國效力的將領,表現了一種積極奮發、勇敢豪邁的精神。作品的格調慷慨激昂,是阮籍作品中少有的。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阮籍為王陵、毋丘儉、諸葛誕等忠於曹氏王室,因起兵反對司馬氏而被殺的將領所作,可備一說。"天網彌四野"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四十一首,詩人在這裡蔑棄了在當時黑暗統治下那種隨波逐流的庸俗無恥之輩,同時也否定了那種高蹈尋仙的自欺欺人,表現了詩人自己苦惱而無可解脫的情緒。"王業須良輔"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四十二首,作品讚美了聖世的輔弼良臣和亂世的隱者,表現了自己對隱逸的企慕之情。由此詩可知阮籍本來並不是沒有用世之志,只因世道艱難,所以才轉為放達隱逸,實出不得已。"幽蘭不可佩"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四十五首,抒發了作者對當時英俊賢才不被任用,奸佞庸才佔據高位的哀傷憤慨。最後二句道出了自己所以要隱逸求仙的原因。"洪生資制度"是阮籍《詠懷詩》總第六十七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道貌岸然,口談仁義而內心極端齷齪的可鄙形象,表現了作者對那種口頭宣揚禮教而實際豬狗不如的儒生,以及對那些虛偽禮教的鼓吹者們的極端厭惡與憤慨。魯迅先生曾說:"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於是老實人以為如此利用,(是)褻黷了禮教,不平之極,無計可施,激而變成不談禮教,甚至反對禮教"(《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這段話有助於我們理解這首詩。
〔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苦相身為女,卑陋難再陳。男兒當門戶,墮地自生神。
雄心志四海,萬里望風塵。女育無欣愛,不為家所珍。
長大逃深室,藏頭羞見人。垂淚適他鄉,忽如雨絕雲。
低頭和顏色,素齒結朱唇。跪拜無複數,婢妾如嚴賓。
情合同雲漢,葵藿仰陽春。心乖甚水火,百惡集其身。
玉顏隨年變,丈夫多好新。昔為形與影,今為胡與秦。
胡秦時相見,一絕逾參辰。
【注】:
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陽(即今甘肅省寧縣東南)人。幼年孤貧,博學能文,勤於著述。司馬炎作晉王時,命他作常侍。司馬炎篡位後,又命他作諫官。後來遷侍中,轉司隸校尉。歷史記載傅玄任職期間,"性剛勁亮直",使奸佞懾伏。他精通音樂,詩歌以樂府見長,其中不少是繼承了漢樂府的傳統,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現存詩六十餘首,著有《傅子》內外篇。
"豫章行",古樂府曲調名,屬《相和歌·清調曲》,古辭今天還保存。這是依照舊題寫作的新詩,詩題是苦相篇,猶如曹操之《短歌行》有《對酒》篇、《步出夏門行》有《碣石》篇一樣。內容是揭露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不平等現象,表現了作者對女子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對把她們這種遭遇歸之於命苦的說法表示不滿。
〔傅玄〕西長安行
所思兮何在?乃在西長安。何用存問妾?香衤登雙珠環。
何用重存問?羽爵翠琅玕。今我兮聞君,更有兮異心。
香亦不可燒,環亦不可沉。香燒日有歇,環沉日自深。
〔傅玄〕車遙遙篇
車遙遙兮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願為影兮隨君身。
君在陰兮影不見,君依光兮妾所願。
〔傅玄〕吳楚歌
燕人美兮趙女佳,其室則邇兮限層崖。
云為車兮風為馬,玉在山兮蘭在野。
雲無期兮風有止,思多端兮誰能理?
〔張華〕輕薄篇
末世多輕薄,驕代好浮華。志意既放逸,貲財亦豐奢。
被服極纖麗,餚膳盡柔嘉。僮僕余粱肉,婢妾蹈綾羅。
文軒樹羽蓋,乘馬鳴玉珂。橫簪刻玳瑁,長鞭錯象牙。
足下金鑮履,手中雙莫邪。賓從煥絡繹,侍御何芬葩。
朝與金張期,暮宿許史家。甲第面長街,朱門赫嵯峨。
蒼梧竹葉清,宜城九醞醝。浮醪隨觴轉,素蟻自跳波。
美女興齊趙,妍唱出西巴。一顧傾城國,千金不足多。
北里獻奇舞,大陵奏名歌。新聲逾激楚,妙妓絕陽阿。
玄鶴降浮雲,鱘魚躍中河。墨翟且停車,展季猶咨嗟。
淳于前行酒,雍門坐相和。孟公結重關,賓客不得蹉。
三雅來何遲?耳熱眼中花。盤案互交錯,坐席咸喧嘩。
簪珥或墮落,冠冕皆傾斜。酣飲終日夜,明燈繼朝霞。
絕纓尚不尤,安能復顧他?留連彌信宿,此歡難可過。
人生若浮寄,年時忽蹉跎。促促朝露期,榮樂遽幾何?
念此腸中悲,涕下自滂沱。但畏執法吏,禮防且切磋。
〔張華〕情詩
游目四野外,逍遙獨延佇。蘭蕙緣清渠,繁華蔭綠渚。
佳人不在茲,取此欲誰與?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陰雨。
不曾遠離別,安知慕儔侶?
【注】:
張華(232-300)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縣南)人。少年時即好文史,博覽群書。晉武帝時因伐吳有功被封為侯,歷任要職。後來因為不參加趙王司馬倫和孫秀的篡奪活動被他們殺害。他博聞強記,著有《博物志》十卷。他的詩今天保存的三十餘首,內容比較單調,形式講究辭藻華美,格調平緩少變化。總的成就不高。今傳《張司空集》一卷。
張華《情詩》共五首,都是夫妻贈答之詞,表現夫妻離別後的思念心情。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五首,乃男贈女。其中以採取蘭蕙無人共賞表露自己的思慕,以鳥蟲之巢居穴處能預知風雨來說明未經離別的人,不能了解自己此時此刻的痛苦。心理描寫極其細緻。
〔陸機〕赴洛道中作
遠遊越山川,山川修且廣。振策陟崇丘,安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頓轡倚高岩,側聽悲風響。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
【注】: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出身於東吳的大世族地主家庭,祖父陸遜是吳國的丞相,父陸抗是吳國大司馬。吳亡之後,他與弟弟陸雲到洛陽,以文章為當時士大夫所推重。晉惠帝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起兵討伐長沙王司馬乂,任命他為後將軍、河北大都督。戰敗,在軍中遇害,年四十三。陸機的詩名重當時。現存的共一○四首,入洛之前,多抒發國破家亡之慨,入洛之後,多敘述人生離合之情。但總的傾向是內容空泛,感情貧乏。他的樂府、擬古諸詩,多規仿前人體格,詞句工麗,間用排偶,實開宋、齊以後形式主義的詩風。他的賦和文,多抒發自己的感觸和體會,但內容仍不夠深厚。有《陸士衡集》,又近人郝立權撰有《陸士衡詩注》。
《赴洛道中作》共二首,這是第二首。《晉書·陸機傳》說:"太康末,與弟雲俱入洛"。這兩首詩是他在太康末年赴洛陽途中所作。此詩內容是描寫他旅途中所見的景物和自己哀傷的心情。語言雕琢工麗,象"抱影"、"銜思"等,可謂極盡錘鍊之能事。這正是他的詩歌的特點。
〔陸機〕擬明月何皎皎
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暉,攬之不盈手。
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踟躕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遊宦會無成,離思難常守。
【注】:
陸機《擬古》十二首,都是摹擬《古詩十九首》而作。這是其中的第六首,擬《古詩十九首》的最末一首"明月何皎皎"。其內容是寫一個女子看見月光而思念丈夫,因季節的變化而感到獨抱離別之恨,痛苦無窮。
〔陸機〕猛虎行
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
整駕肅時命,杖策將遠尋。飢食猛虎窟,寒棲野雀林。
日歸功未建,時往歲載陰。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靜言幽谷底,長嘯高山岑。急弦無懦響,亮節難為音。
人生誠未易,曷雲開此衿?眷我耿介懷,俯仰愧古今。
【注】:
"猛虎行",古樂府調名,屬《相和歌·平調曲》,古辭今天保存。這首詩是抒發自己正直獨立的懷抱不得實現的感慨。自己本來是很慎於出處的,但由於時命卻不能選擇,結果是功不成名不就,深負平生之志。
〔潘岳〕悼亡詩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黽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遑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溜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注】:
潘岳(247-300)字安仁,榮陽中牟(今河南省中牟縣東)人。少年時即有奇童之稱,二十歲時才名已很卓著。他熱心做官,但不得意。他品格卑污,晉惠帝時,和一些文人名士趨附權臣賈謐。趙王司馬倫輔政時,他被趙王的親信孫秀害死,成為西晉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犧牲品。他和陸機齊名,是當時士族門閥的代表作家,也是當時形式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以寫哀弔內容見長,代表作是《悼亡詩》三首。他又善長寫"哀諫之文",象《懷舊賦》《寡婦賦》等,都以善敘哀情著稱。今傳《潘黃門集》一卷。
《悼亡詩》共三首,內容都是傷悼亡妻的。這是原詩的第一首,寫妻子死後葬畢,自己將要赴任時的哀傷心情。人已經死了,但遺物還在,觸目驚心,引起自己沉痛的哀思,情感真切動人。後人寫"悼亡"詩,都受他的影響。
〔左思〕詠史八首
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其二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借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
臨組不肯紲,對圭寧肯分。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雲。
其四
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揚子宅,門無卿相輿。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言論准宣尼,辭賦擬相如。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
其五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列宅紫宮裡,飛宇若雲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其六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其七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其八
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
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
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遊說,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
飲河期滿腹,貴足不願余。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注】:
左思(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城北)人。他父親左熹曾做過太原相。邰擼莓陽太守、殿中侍御史等官。他幼年天資遲鈍,學書學琴都不成。但他很用功,能文章,辭藻壯麗。他貌寢口訥,不好交遊,仕進不得意,唯以著作為事。曾以十年時間寫成《三都賦》,轟動當時,都下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左思的功業心很強,但當時士族門閥制度已經形成,仕進的門徑被士族所把持,出身寒微的人只能恥居下位。他的才能、抱負不得施展,便發而為詩。所以揭露寒門出身的知識分子和士族門閥之間的矛盾,抒寫自己功業未遂的情懷和對士族權貴的蔑視,就構成了他的詩的主題。他的詩意氣豪邁,語言簡勁,絕少雕琢。今天保存的很少,只有《文選》和《玉台新詠》所收的部分詩賦,其中詩十四首,以《詠史》和《嬌女》最有名。左思《詠史》共八首,它不象一般詠史詩之專詠古人、古事,而是借詠古人、古事以抒寫自己的懷抱,猶如阮籍《詠懷》、陶淵明《飲酒》,是抒情、述志之作。
其一:此首從"左眄澄江湘"看,應是晉武帝咸寧六年(280年)平吳以前所作。它是《詠史》的總序。一方面敘述自己文學才能的卓異,一方面抒寫自己深通兵略,有志於保衛邊疆,為國立功,功成身退,不受賞賜。
其二:這首詩反映了曹丕頒行九品中正制之後,所形成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不平等現象,揭露了這種為鞏固士族門閥利益的制度的階級本質,抒發了自己的憤慨和不平。
其三:這首詩是歌頌段干木和魯仲連那種有功於國而不受爵祿的高尚節操。作者一則把這兩個歷史人物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一則是用以批判那些尸位素餐,一心希望高官厚祿的官僚們。歌頌古人,目的在於諷今。
其四:這首詩是讚揚揚雄窮困著書的生活,而以王侯貴族的荒淫奢侈生活作對比。一半寫王侯貴族享盡當世的榮華富貴,死後與草木同腐;一半寫揚雄受盡人生的艱苦困難,死後卻流芳百世。作者以揚雄自比,也以揚雄自慰。
其五:這首詩是抒發自己和那些攀龍附風者不同的出塵高蹈的思想。其中關於京都宮室的壯麗、侯門的豪華的描寫,都是用來反襯自己胸襟的高潔。
其六:這首詩是歌頌荊柯那種睥睨四海、蔑視權貴的精神,說明荊軻雖然刺秦王未成功,但他的行為和那些只貪圖爵祿的貴人比,卻如千鈞和塵埃那樣輕重懸殊。歌頌荊軻,藉以表示對權貴的蔑視。
其七:這首詩是感嘆西漢主父偃等四人的窮困坎坷,進而說明古往今來被埋沒的人才很多。是詠史,更是傷今。是由於作者自己被遺棄而發泄憤慨和不平。
其八:這首詩可能是作者有感於魏晉之交,士大夫階層的修起倏落、乍榮乍枯的境遇,而抒發自己隱逸的情感。貧士生活雖然窮困,但蘇秦、李斯那種際遇也不值得羨慕。自處之道應該是安貧樂道,做個曠達之士。
〔左思〕招隱二首
其一
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岩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其二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茜青蔥間,竹柏得其真。弱葉棲霜雪,飛榮流余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
【注】:
《招隱》共二首。《楚辭》中有淮南小山《招隱士》,是召致山谷中的潛伏之士。本篇與《招隱士》命意不同,而是尋訪隱士的生活。寫作者入山尋訪隱士,發現山中幽靜自然的境界,無限仰慕,便決心棄官歸隱,表現了一種與世俗決絕的思想。
〔左思〕雜詩
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
明月出雲崖,皦皦流素光。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
【注】:
這首詩李善注云:"沖於時賈充征為記室,不就,因感人年老,故作此詩"。賈充是晉武帝時官僚,專以諂佞為事。左思是在時節變換、夜不成眠之時,感嘆自己志不得申和老之將至。
〔左思〕嬌女詩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鬢髮覆廣額,雙耳似連璧。明朝弄梳台,黛眉類掃跡。
濃朱衍丹唇,黃吻瀾漫赤。嬌語若連瑣,忿速乃明劃。
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畫。輕妝喜樓邊,臨鏡忘紡織。
舉觶擬京兆,立的成復易。玩弄眉頰間,劇兼機杼役。
從容好趙舞,延袖象飛翮。上下弦柱際,文史輒卷襞。
顧眄屏風畫,如見已指摘。丹青日塵暗,明義為隱賾。
馳騖翔園林,果下皆生摘。紅葩綴紫蒂,萍實驟抵擲。
貪華風雨中,眒忽數百適。務躡霜雪戲,重綦常累積。
並心注肴饌,端坐理盤核。翰墨戢閑案,相與數離逖。
動為壚鉦屈,屣履任之適。止為茶荈據,吹噓對鼎鎘。
脂膩漫白袖,煙熏染阿錫。衣被皆重地,難與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長者責。瞥聞當與杖,掩淚俱向壁。
【注】:
這是左思的一首著名詩篇,描寫了自己兩個小女兒天真活潑、頑皮嬌憨的神態,生動逼真,聲態並作,使兩個幼兒的脾性躍然紙上,極象一幅風俗畫。這首詩,給後來詩人的影響很大,象陶淵明的《責子》詩,杜甫《北征》中關於女兒的吟詠,李商隱的《驕兒詩》等,都是學習這首詩創作而成的。
〔張協〕雜詩
其一
秋夜涼風起,清氣盪暄濁。蜻蛚吟階下,飛蛾拂明燭。
君子從遠役,佳人守煢獨。離居幾何時,鑽燧忽改木。
房櫳無行跡,庭草萋以綠。青苔依空牆,踟躕網四屋。
感物多所懷,沉憂結心曲。
其二
朝霞迎白日,丹氣臨湯谷。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輕風摧勁草,凝霜竦高木。密葉日夜疏,叢林森如束。
疇昔嘆時遲,晚節悲年促。歲暮懷百憂,將從季主卜。
其三
昔我資章甫,聊以適諸越。行行入幽荒,甌駱從祝髮。
窮年非所用,此貨將安設?瓴甋誇與璠,魚目笑明月。
不見郢中歌,能否居然別。陽春無和者,巴人皆下節。
流俗多昏迷,此理誰能察。
【注】:
張協(?-307)字景陽,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少有俊才,和張載齊名。在晉朝做了幾任官,清簡寡慾,見天下紛亂,即謝絕人事,屏居草澤,以吟詠自娛。他的詩,情志高遠,語言警拔,在西晉詩人中,除左思之外,是成就最高的了。《雜詩》十首是他的代表作。今傳《張景陽集》一卷。
《雜詩》共十首,內容比較廣泛。這裡選三首。其一,寫女子懷念丈夫。其特點是通過景物變化,以抒發思婦深切懷念遊子之情。感物傷懷,情景結合。這種手法對後來抒情詩的創作有一定影響。其二,這首詩是嘆老傷時之作。前八句全是寫景,後四句才抒情。寫自己年老而一無所成,百憂交集,想找有識之士給指示一條正確的出路。
〔王贊〕雜詩
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胡寧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離我心,殊隔過商參。昔往鶬鶊鳴,今來蟋蟀吟。
人情懷舊鄉,客鳥思故林。師涓久不奏,誰能宣我心。
〔劉琨〕扶風歌
朝發廣莫門,暮宿丹水山。左手彎繁弱,右手揮龍淵。
據鞍長嘆息,淚下如流泉。系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烈烈悲風起,泠泠澗水流。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
浮云為我結,歸鳥為我旋。去家日已遠,安知存與亡?
慷慨窮林中,抱膝獨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戲我側。
資糧既乏盡,薇蕨安可食?攬轡命徒侶,吟嘯絕岩中。
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窮。惟昔李騫期,寄在匈奴庭。
忠信反獲罪,漢武不見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長。
棄置勿重陳,重陳令心傷。
【注】:
劉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無極縣東北)人。他出身於大官僚家庭,少年時即以雄豪著名,好老莊之學。晉懷帝永嘉元年他出任并州刺史,愍帝建興二年拜大將軍,建興三年又官至司空。曾多次和劉聰、石勒作戰,失敗後投奔幽州刺史段匹,謀劃討伐石勒共扶晉室,不料竟被段匹彈所殺,年四十八。他是一個貴族階級的愛國者,其理想是匡扶晉室。在外族入侵的情況下,輾轉於北方抗敵。但由於他"素豪奢,嗜聲色",並且"善於懷撫,而短於控御"。(《晉書·劉琨傳》)所以在功業上沒有什麼建樹。現僅存三首詩:《扶風歌》《答盧諶》《重贈盧湛》都是在北方抗敵時寫的。筆調清拔,風格悲壯,在晉詩中獨具特色。
《樂府詩集》錄劉琨《扶風歌》九首,屬《雜歌謠辭歌辭》。九首實際是一首詩的九解,《樂府》每四句一解。扶風,郡名,郡治在今陝西涇陽縣。這首詩應作於永嘉元年(307年)任并州刺史時,他從洛陽赴晉陽的途中。詩的內容是寫自己去晉陽途中的遭遇和見聞。其中表現了他對故國的懷戀,對艱苦程途的感嘆,同時借李陵事件來表露對晉朝的耿耿忠心。悲歌慷慨,豪壯多氣。
〔劉琨〕重贈盧諶
握中有懸璧,本自荊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鄧生何感激,千里來相求。白登幸曲逆,鴻門賴留侯。
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苟能隆二伯,安問黨與讎。
中夜撫枕嘆,想與數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
誰雲聖達節,知命故不憂。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與,去乎若雲浮。
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輈。
何意百鍊剛,化為繞指柔。
【注】:
盧湛(chén),字子諒,范陽人。是劉琨的僚屬,曾做劉琨的主簿,轉從事中郎,和劉琨常有詩歌贈答。題曰"重贈",說明在此之前已有詩贈盧。詩的內容是抒發自己扶助晉室的懷抱和功業未成的感慨,同時也暗寓激勵盧諶能追步先賢,匡扶國難的意思。
〔郭璞〕遊仙詩
其一
京華遊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藜。
臨源挹清波,陵岡掇丹荑。靈溪可潛盤,安事登雲梯。
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
高蹈風塵外,長揖謝夷齊。
其二
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雲生梁棟間,風出窗戶里。
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翹跡企潁陽,臨河思洗耳。
閶闔西南來,潛波渙鱗起。靈妃顧我笑,粲然啟玉齒。
蹇修時不存,要之將誰使。
其三
六龍安可頓,運流有代謝。時變感人思,已秋復願夏。
淮海變微禽,吾生獨不化。雖欲騰丹溪,雲螭非我駕。
愧無魯陽德,回日向三舍。臨川哀年邁,撫心獨悲吒。
其四
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遊。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
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
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
其五
雜縣寓魯門,風暖將為災。吞舟涌海底,高浪駕蓬萊。
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陵陽挹丹溜,容成揮玉杯。
嫦娥揚妙音,洪崖頷其頤。升降隨長煙,飄搖戲九垓。
奇齡邁五龍,千歲方嬰孩。燕昭無靈氣,漢武非仙才。
【注】:
郭璞(277—324),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他好經術,博學有高才,通古文奇字,長於陰陽曆算卜筮之術。西晉流亡,他隨晉室南渡,是南渡之際重要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曾注釋過《爾雅》《方言》《穆天子傳》《山海經》等書,辭賦是東晉之冠,詩留傳下耒二十二首。《遊仙詩》十四首是他的代表作。這種《遊仙詩》並非寫想像中的神仙境界,而近似阮籍的《詠懷》。《詩品》中所謂"乃是坎詠懷,非列仙之趣也"。他的《遊仙詩》文采華茂,善於抒情,比當時"平淡寡味"的玄言詩在藝術上要高得多。有《郭弘農集》二卷。《遊仙詩》共十四首,這裡選五首。
第一首名義是遊仙,實際是詠隱逸,是用避世高蹈來否定仕宦求榮。在詠嘆之中流露出憤世嫉俗之情。
〔陶淵明〕歸田園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可以濯我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注】: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大詩人。他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過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外祖孟嘉做過征西大將軍。不過到了他的時代,家境已經衰落,所以他一生過著窮困的生活。他處在一個晉、宋易代的時期,政治的黑暗,階級鬥爭的尖銳,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響著他。他青年時期懷有大志,但是後來和黑暗現實一接觸,便使這種思想發生了變化。中年時期為饑寒所迫,曾做過幾任小官。晚年時期完全過著躬耕的生活。陶淵明的作品,現存的有詩歌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辭賦兩篇。其中成就高的是描寫田園生活的詩歌,即所謂"田園詩"。這些詩歌反映了他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理想、志趣和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反映了他對污濁現實的憎惡和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的熱愛。正象魯迅所說:"可見他於世事也並沒有遺忘和冷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他不但有"悠然見南山"的一面,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他歌詠了那些歷史上和神話傳說中失敗而不屈的英雄,讚揚了那些壯烈犧牲的人物。當然,他的作品也明顯流露了消極的樂天知命和人生無常的思想,也流露了一些頹廢沒落情緒。他的詩的風格平淡、自然,語言簡潔、含蓄,渾厚而富有意境,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獨具特色。陶淵明作品的注本,今存較早的本子是宋刊巾箱本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另外,有比較最通行的本子是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歸園田居》共五首。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認為,這組詩是陶淵明辭彭澤令之後所作,從下文"久在樊籠里"看,可能是對的。陶淵明
辭彭澤令歸園田在乙己歲(405年)十一月(見《歸去來辭》序),這五首所詠是歸田之樂趣,但榆柳成蔭,桑麻已長,並不是冬天的景色,應是歸田後第二年所作,即晉安帝義熙二年(406年),陶淵明四十二歲。
其一:這一首詩自述辭官歸田是適合本性的,體會到擺脫官場的羈絆在農村過著淳樸生活的樂趣。他所寫的寧靜和平的田園景物,並不是久經戰亂的柴桑農村的真實面貌,而是他當時心境的形象反映。這種形象化的心境,正是他對朝市污濁、險惡環境的批判,是他對"塵網""樊籠"厭惡的表現。
其二:這一首寫他在園田中深居簡出,沒有世俗的交往,而且摒棄一切塵俗雜念,專心農事的生活,表現了他和農民往來過程中的淳樸感情。
其三:這一首寫他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不但沒有減少他對勞動的興趣,而且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
其四:這一首是憑弔故墟,描寫農村殘破的景象,感慨人生無常。思想比較消極,是陶淵明經過一段宦途生活之後,對社會、人生的進一步認識。
其五:這一首寫自己淳樸的欣然自得的生活。用澗水濯足,洗去塵世的污垢,漉酒殺雞以招致鄰里同飲,荊薪代燭以足竟夕之歡娛。極力抒發自己恬淡自適的感情。
〔陶淵明〕乞食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副虛期。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注】:
乞食,是向別人求貸,和乞丐討飯不同。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可以從《飲酒》詩中得到一點信息:"疇昔苦長飢,投來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向立年"是追述他將三十歲時的情況,其飢餓窮困的程度和這首詩的內容相似。那末可以推測這首詩應是晉孝武帝十八年(939年)所作,陶淵明二十九歲。這首詩的內容是寫他窮困之極,以至於向人求助。主人不但滿足了他的期望,而且還留他喝酒。二人意氣相投,歡談終日。詩的中心在"愧我非韓才"一句,感慨自己不能象韓信那樣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得遂其志,而是窮困潦倒志不得申,但他並不灰心,即使死後也要報答朋友"一飯之恩",甚至想到"結草"相報,足見他早年確曾經歷過一段十分艱難的生活。
〔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今日天氣佳,清吹與鳴彈。感彼柏下人,安得不為歡。
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殫。
〔陶淵明〕移居(二首)
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注】:
關於陶淵明是從什麼地方遷移到南村來的,各家說法有分歧。據宋李公煥在他的《箋注陶淵明集》中之《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下注云:"按靖節舊宅居於柴桑縣之柴桑里,至是屬回祿之變(火災),越後年,徙居於南里之南村"。這可能是正確的。"戊申"是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越後年"是義熙六年,應當就是這首詩的寫作年代,陶淵明四十六歲。
其一:這首詩寫他很早就想移居南村的理由,是嚮往那裡有和自己志趣相投的"素心人"。同時寫他到南村之後,和鄰里人們高談闊論,在辯難析理中探討人生的哲理趣味。
其二:這首詩寫移居南村後,農閑時和鄰人相招飲酒,談笑不知疲倦的情景。同時表現了他對這種生活情趣的無限愛悅和留戀。
〔陶淵明〕和劉柴桑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已就治,新疇復應畲。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飢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注】:
劉柴桑即劉遺民,字仲思,入宋後不仕,所以人稱之為遺民,曾作過柴桑令。蕭統《陶淵明傳》中云:"時周續之入廬山,事釋慧遠,彭城劉遺民亦遁跡廬山,淵明又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慧遠卒於義熙十二年,廬山白蓮社結於義熙十年,劉遺民是白蓮社十八賢之一,他和陶淵明的酬答詩,當在慧遠結社期中。這首詩應作於吾安帝義熙十年(414年),陶淵明五十歲。
陶淵明有《和劉柴桑》、《酬劉柴桑》詩二首。這一首雖說是"和劉柴桑",但通篇是自敘,寫自己歸田之後,耕織自足,飲酒慰懷,與世事日漸疏遠,不願參加白蓮社。末兩句表現了他頹廢消極的思想。
〔陶淵明〕和郭主簿
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凱風因時來,回飈開我襟。
息交遊閑業,卧起弄書琴。園蔬有餘滋,舊谷猶儲今。
營己良有極,過足非所欽。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注】:
《和郭主簿》共兩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郭主簿的事迹不詳。詩中說:"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弱子,即幼子。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即伊、俟、份、佚、佟最小,乳名通子。他的《責子》詩云:"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責子》詩當作於他三十六、七歲時,當時通子將近九歲,而這首詩則說:"學語未成音",是兩三歲的情況,相差六七年。由《責子》詩上推六七年,這首詩應是他三十歲時所作,即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詩的內容是直寫胸懷。中心是反映了他"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歸去來兮辭》)的思想,表現了他對仕途生活的冷漠和對淳樸的懷安止足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常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注】: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共二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懷古田舍"是在田舍里懷古。"癸卯歲"是晉安帝元興二年(403年),作者三十九歲。當時他正因為母死離職,在家守喪。本題的第一首說:"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可見作者這一年才躬耕的。這首詩即抒寫了他初參加勞動時的喜悅心情,寫他懷念隱居力耕的長沮和桀溺,通過對他們的懷念流露了自己倦於遊宦之情。
〔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
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注】:
庚戌,是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當時陶淵明四十六歲,辭彭澤令歸田後不久。西田,程穆衡認為即"西疇"(見《陶詩程傳》),《歸去來兮辭》云:"將有事於西疇"。大概在他所住的南村的西面。
這首詩是寫他在收穫早稻之後的喜悅心情,說明力田自給是合乎人生的大道的。作者寫這首詩的這一年,盧循再次起兵反晉,在潯陽先後多次和晉朝官軍發生激戰,同時桓玄的余部桓謙等又在枝江一帶起兵。雖然他們都被晉軍打敗了,但陶淵明的感覺是,無論誰成功,都會又出現一些黨同伐異的現象,所以還是種地為好。"庶無異患干"正表現了他這時的痛切心情。
〔陶淵明〕飲酒並序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其二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其三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其四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其五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其六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注】:
《飲酒》共二十首,這裡選其六首。據序文"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可見主要是一個時期醉後所作,因此總題為《飲酒》。其中第十六首云:"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不惑之年是四十,說明自己四十而無聞。又第十九首云:"是時向立年","亭亭復一紀",立年是三十,一紀是十二年,三十又十二年,正是四十歲有餘。可以推斷是陶淵明四十二歲所作,當時是晉安帝義熙二年(406年),他辭彭澤令歸田不久。湯漢認為是義熙十二、三年所作,不確切。這組詩的內容廣泛,和阮籍的《詠懷》相似。蕭統《陶淵明集序》云:"有疑陶淵明之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也"。《飲酒》詩就是這種"寄酒為跡"之作。
其一: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五首,自敘安貧樂道悠然自得的心境。"心遠"是一篇的關鍵,由於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的高車駟馬的喧擾,其他方面也自然和他們劃清了界限。"真意"指詩中之"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即《歸去來兮辭》中之"鳥倦飛而知還"之意,也即"迷途知返"的意思。
其二:這一首是原詩的第八首。作者以青松自喻,借青松來表現自己堅貞高潔的人格。這是陶淵明慣用的手法。左思《詠史》曾用"澗底松"和"山上苗"對比,來揭露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這首詩,以"青松"和"眾草"對比,顯然也含有對士族門閥制度所造成的賢愚倒置現象的揭露意義在。末兩句作人生如夢之嘆,感情未免消極。
其三: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九首,是為答覆友人勸他做官而作。李公煥注引趙泉山云:"時輩多勉靖節以出仕,故作是篇"。作者採用《楚辭·漁父》中屈原和漁父問答的形式來反映自己拒絕仕宦的決心和堅貞不屈的意志,繼承和發展了屈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
其四:這一首,是原詩的第十首,寫他為貧窮所迫而求仕的事。但當他做了鎮軍參軍之後,隨劉牢之東討孫恩時,親眼看見"牢之等縱軍士暴掠,士民失望,郡縣城中無復人跡"(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一十)的現象時,是不會贊成他們的凶暴行為的,同時他也不會不感到和人民所擁護的孫恩作戰是心中不安的,所以他決心"息駕歸閑居"了。
其五:這一首是原詩的第十六首。敘述自己少懷壯志,認真學習,及老而一無所成,但仍堅守節操,以至於窮困潦倒,始終不變,此情此境卻無人了解。中心在慨嘆世無知己之人,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自己的冷漠、無情!
其六: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二十首。內容是敘述自己希望當時污濁的社會能返樸還真,具體的辦法即象孔子那樣研習詩書禮樂;然而當時卻沒有一人過問這件事,自己感到十分痛心。他懷著以六經來彌補敗壞的社會風尚的抱負,但是這抱負得不到實現,所以只有以飲酒遣悲而已。
〔陶淵明〕擬古(選五首)
其一
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初與君別時,不謂行當久。
出門萬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未醉,不在接杯酒。
蘭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負。多謝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其二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其三
日暮天無雲,春風扇微和。佳人美清夜,達曙酣且歌。
歌竟長太息,持此感人多。皎皎雲間月,灼灼月中華。
豈無一時好,不久當如何。
其四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
飢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
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
其五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注】:
擬古,是摹擬古詩之意。陶淵明《擬古》詩共九首,內容大都是悼國傷時,追慕節義。第九首云:"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這是以桑喻晉朝之滅亡。按劉裕在義熙十四年(418年)十二月,殺晉安帝於東堂,而立恭帝。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又逼恭帝禪讓而自己即位。恭帝前後共歷三年,晉朝遂亡。這九首詩當作於晉亡的第二年,即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五十七歲。這裡選五首,此是原詩的第一首。
其一:這首詩,表現了對旅遊異鄉而負約的人的怨恨。這個人在初別時,並未說要去很久,但出門之後便忘了舊交,另結好友。藉此作者也曲折地反映了對當時那些輕舉妄動、不守信義的人的不滿。
其二: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三首,描寫春天的景色:春雨、春雷、昆蟲驚蟄、草木滋生,一片生機。其中著重描寫了燕子,表現了他對燕子的親切感情。通過對燕子的問話表達他隱居不仕的堅決意志。
其三: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七首,是感慨自己的年華易逝。有的注家認為是慨嘆恭帝的好景不長,從他的一些作品之悼念晉亡的情況看,這種說法也是可取的。
其四:這一首,是原詩的第八首,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即收復中原。作者並沒有到過北方,但他神往於那些被北方民族的統治者佔領的張掖和幽州,念念不忘光復舊物。可是他這種思想在當時卻得不到共鳴,即使想聽聽別人在這方面的思想言論都聽不到。其中包含著他對東晉統治集團苟且偷安、不謀恢復的強烈憤慨。
其五:這首詩以桑喻國。《易·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這裡可能是暗喻晉王朝不圖恢復中原,而只偏安江左,以致根基不固,篡弒迭起,終於滅亡。
〔陶淵明〕雜詩(選四首)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中,夜中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其三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其四
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御冬足大布,粗絺已應陽。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
【注】:
陶淵明的《雜詩》共十二首,其中一首云:"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可知是他五十歲,即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所作。當然十二首未必作於同時,但大部分應作於這時的前後,因為那種"求我盛年歡,一毫無復意"的情緒在《雜詩》大多數篇章中都有,顯然是同一時期的思想心情。這裡選四首。
其一: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人生無常應及時行樂的思想。其中提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和睦相親,得歡作樂,斗酒相聚的生活願望,這是他對當時社會中爾虞我詐、追名逐利的惡劣風習十分厭倦的情緒的反映。
其二:這一首寫他因季節的變更,引起光陰已逝、壯志未酬的悲哀。在月光之下,秋風之中,自己的處境極其孤獨冷漠。
其三:這一首,是回憶他少壯時的雄心壯志,慨嘆目前的日漸衰老,寫出了少壯時和年老後的兩種絕然不同的心境。他感慨餘生無幾,前途渺茫,但對壯志未酬是不甘心的:"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表現了要努力奮發的精神。
其四:這一首,寫他努力耕作,但連最低的生活也無法維持的憤慨和不平。那些善於投機取巧的人都各得所宜,面自己耕作不輟,反而受凍挨餓,從而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發出質問。
〔陶淵明〕詠貧士
萬族各有托,孤雲獨無依。曖曖空中滅,何時見餘暉。
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
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飢。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注】:
《詠貧士》共七首,都是以寫古代賢人安於貧賤的事,抒發自己不慕榮利的心境。第一首云:"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人們都認為是暗喻改換朝代後群臣趨附的景象。按宋武帝於晉恭帝元熙二年六月即位,改年號為永初。那末,這七首詩當作於宋武帝永初元年(402年),陶淵明五十六歲。
這一首是原詩的第一首,詠貧士,也是詩人自詠。作者以孤雲比喻貧士的高潔孤獨,以飛鳥早歸比喻貧士的落落不得意。最後以世無知音而表現出無限的悲傷和憤慨!
〔陶淵明〕詠荊軻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注】:
這首詩和《詠二疏》、《詠三良》都是詠史詩,內容相近,以詠史述懷,因此,應是同時期作品。《詠三良》是悼念張不忍心向零陵王(晉恭帝)進毒酒,而自己飲毒酒自殺的事。此事發生在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那末這首詩也可能是此時所寫。這一年陶淵明五十七歲。荊軻是戰國末年的刺客,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的知己之情,到秦國去刺秦始皇,行刺不中,被殺。這首詩,是歌頌荊柯那種英勇報仇精神的。陶淵明對秦始皇十分憎惡,他在《桃花源》詩中即指斥"嬴氏亂天紀",而他自己又經常以避秦的四皓自居。相反他對荊軻從少年時起就很喜愛,到晚年就更緬想和讚歎了。他為晉之滅亡而惋惜,因此希望有荊軻這樣刺客出現。當然他並非要刺殺劉裕,但他對荊柯的詠嘆在當時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所以詩中特別突出了荊柯那種慷慨激昂誓死報仇的精神。"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是讚歎荊柯的精神不死,更重要的是抒發自己的思想意向。
〔陶淵明〕讀山海經
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其二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陶淵明〕桃花源詩並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注】:
《桃花源詩並記》的寫作,據陳寅恪《桃花源旁證》的考證,是有現實生活作根據的。其一,是根據羊長史(羊松齡)入秦(關中)賀劉裕收復長安,聽說戴延之隨劉裕入關時,著《西征記》,記載北方人民於西晉末為了逃避異族統治者的壓迫,便尋找一些平曠而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居住。陶淵明與羊長史友善,大概是他從羊長史那裡得知戴延之從劉裕入關中途中之所見聞。其二,是根據劉驎之入衡山採藥失路的事,這是晉時極流傳的故事。劉驎之即《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陶淵明大概就是綜合這兩類生活素材創作成《桃花源詩並記》的。劉裕收復長安是在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同年羊長史入關賀捷,詩人有《贈羊長史》詩。那麼這篇詩和記可能就是這一年寫的,當時陶淵明五十三歲。
《桃花源詩並記》都是描繪作者所幻想的烏托邦社會。《詩》的語言質樸,比較詳細地記敘了桃花源社會制度的情況。《記》用散文的形式,曲折新奇的情節,描繪出一個古樸社會風俗的畫面。《詩》是從桃花源的歷史來寫,《記》是從漁人眼中所見來寫,互相照應,才把這個完整的烏托邦社會展現出來。這個社會的主要特點就是沒有剝削,所謂"秋熟靡王稅",從而也就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耕自食。北宋的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其《桃源行》中指出這個社會"雖有父子無君臣",是很中肯的。這種理想雖然承襲了老子"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的影子,但更重要的是在現實鬥爭中產生的。"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就說明陶淵明是經過幾度政變之後,受到政治刺激,才逃避到這個烏托邦的境界里來了。這是陶淵明政治思想的結晶。它反映了封建社會小私有者農民反對剝削,反對兼并,反對專制的思想要求,是對當時戰亂、污濁、殘酷的社會現實的否定。但是這種政治理想有濃厚的復古色彩,不是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問題,因此就削弱了它的進步意義。
有會而作並序
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載通;旬日以來,始念飢乏。歲雲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
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可足吝,徒沒空自遺。
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
【注】:
有會而作,即有感而作。會是領悟。詩的內容是寫自己遭災後飢餓的情況。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江州刺史擅道濟往候之,偃卧瘠餒有日矣"。擅道濟是宋元嘉三年(426年)五月做江州刺史。這首詩可能即作於這一年,當時陶淵明六十二歲。擅道濟勸他出來做官,他不幹,送給他肉和米,他也拒絕了。難道為一碗飯,能卑躬屈節?難道為了苟延生命,能吃"嗟來之食"?飢餓又算什麼!古時不是有很多固守窮困的人嗎?這正表現了他晚年窮且益堅的性格。
〔陶淵明〕輓歌辭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已還其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注】:
輓歌,就是喪葬歌,傳說最初是拖引柩車的人所唱,所以叫輓歌。陶淵明《輓歌詩》共三首,是他生前自輓之詞。陶淵明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詩中說"嚴霜九月中",是他死前兩個月寫的。除了這三首詩外,還有一篇《自祭文》,都是他最後的作品。這裡選的一首是原詩的第三首。
這首詩表現了他對"死"的達觀看法。死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把骸骨托之山陵罷了,這原是一種自然物質的變化。同樣在《自祭文》中說:"人生實難,死如之何!"都表現了他倔強的視死如歸的精神。
〔吳隱之〕酌貪泉詩
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注】:
吳隱之(?—414),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人,生當東晉後期。曾任中書侍郎,左衛將軍,廣州刺史等職,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吳隱之(?-414),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人。美姿容,善談論,博涉文史,以儒雅標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過禮。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賢明婦人也,每聞隱之哭戶,輟餐投箸,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負薪。遷左衛將軍,雖居清顯,祿賜皆班親族,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勤苦同於貧庶。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故前後刺史皆多黷貨。朝廷欲革嶺南之弊,以隱之為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乾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及盧循寇南海,為循所得。劉裕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反。歸舟之日,裝無餘資。及至,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劉裕賜車牛,更為起宅,固辭。後遷中領軍,清儉不革,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餘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身恆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義熙八年,請老致事,九年,卒。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致事及於身沒,常蒙優錫顯贈,廉士以為榮。子延之復厲清操,延之弟及子為郡縣者,常以廉慎為門法,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節選自《晉書·吳隱之傳》)
〔佚名〕休洗紅二首
其一
休洗紅,洗多紅色淡。不惜故縫衣,記得初按茜。
人壽百年能幾何,後來新婦今為婆。
其二
休洗紅,洗多紅在水。新紅裁作衣,舊紅翻作里。
回黃轉綠無定期,世事反覆君所知。
【注】:
紅色衣料洗的次數多了,就容易褪色。詩中借意於日常通俗的事例,感嘆人生事物的興衰更替。
〔佚名〕綿州巴歌
豆子山,打瓦鼓。揚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娶龍女。
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
〔佚名〕子夜歌(選十首)
其一
宿昔不梳頭,絲髮披兩肩。婉伸郎膝上,何處不可憐?
其二
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
其三
歡愁儂亦慘,郎笑我便喜。不見連理樹,異根同條起。
其四
遣信歡不來,自往複不出。金銅作芙蓉,蓮子何能實。
其五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其六
誰能思不歌?誰能飢不食?日冥當戶倚,惆悵底不憶?
其七
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
其八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其九
常慮有貳意,歡今果不齊。枯魚就濁水,長與清流乖。
其十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注】:
《子夜歌》屬於《吳聲歌曲》。《樂府詩集》收《子夜歌》晉、宋、齊辭共四十二首,都是情歌。據《唐書·樂志》記載:"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說明作曲者名叫子夜,而歌詞則是群眾的創作。這裡選了其中的十首。
其一,詩中展示的是一風情萬種的年輕女子,婉轉地抱怨了郎君的冷漠。"憐",這裡指憐愛。
其二,詩中通過"奩器不開""頭亂不理"等幾個小小的日常生活情節,描述了一個痴情而又衷情不二的女子。
其三,詩中是一女子的口吻,道述對心愛人的依戀。
其四,"金銅作芙蓉":芙蓉,菱花,均為古人對鏡子的美稱。巧借鏡子"芙蓉"這一稱謂,聯引出富有深刻含義的"蓮子":銅作的芙蓉,怎能開花結果?其隱深的含義是:整天對著鏡子,如何能消除得了心中的情思。
其五,表達的是一對互相愛戀的青年不能結成婚姻的痛苦。
其六、其七,是寫一個婦女對情人的思念和愛慕。
其八,是對對方態度不明朗、不堅決表示不滿。
其九、其十,是抒發女子在失戀後的怨恨。
這幾首詩運用巧妙有趣的雙關隱語,或運用富有形象性的比喻來表達各種感情,寫得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南朝民歌的特殊風格。
〔佚名〕子夜四時歌(十首)
春歌
其一
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
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其二
朝日照北林,初花錦繡色。
誰能不相思,獨在機中織。
夏歌
其一
朝登涼台上,夕宿蘭池裡。
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其二
田蠶事已畢,思婦猶苦身。
當暑理絺服,持寄與行人。
其三
青荷蓋祿水,芙蓉葩紅鮮。
郎見欲采我,我心欲懷蓮。
秋歌
其一
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
願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
其二
白露朝夕生,秋風凄長夜。
憶郎須寒服,乘月搗白素。
其三
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颺。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
其一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
其二
果欲結金蘭,但看松柏林。
經霜不墮地,歲寒無異心。
【注】:
《子夜四時歌》,是《吳聲歌曲·子夜歌》的變曲。《樂府詩集》收《子夜四時歌》晉、宋、齊辭共七十五首,都是寫婦女在一年四季里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或表現對愛人的思念,或寫青年男女的互相愛慕和對於愛情的堅貞不渝。這些詩都能結合不同季節和景物的特點表達各種細膩的生活情感,語言清新秀麗。
〔佚名〕大子夜歌(二首)
其一
歌謠數百種,子夜最可憐。
慷慨吐清音,明轉出天然。
其二
絲竹發歌響,假器揚清音。
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
【注】:
《大子夜歌》,屬於《吳聲歌曲》,是《子夜歌》的變曲。《樂府詩集》所收共二首,內容都是讚美《子夜歌》的善於表情達意和清新自然、宛轉動聽。
〔佚名〕安東平
其一
吳中細布,闊幅長度。
我有一端,與郎作褲。
其二
微物雖輕,拙手所作。
余有三丈,為郎別厝。
其三
製為輕巾,以奉故人。
不持作好,與郎拭塵。
〔顏延之〕阮步兵
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詞類托諷。
長嘯若懷人,越禮自驚眾。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注】:
顏延之(348—456),字延年,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早年孤貧,好讀書,又好飲酒,行為放達。劉裕即位後,官太子舍人,又領步兵校尉,元嘉三年出任永嘉太守。孝武帝時為金紫光祿大夫。在劉宋時代,顏延之與謝靈運齊名,時稱"顏謝"。有人說他的詩如"錯采鏤金",極其精美華麗。由於好雕詞鍊句,喜用古事,所以他的詩語言艱澀,內容隱晦。其成就在謝之下。傳有《顏光祿集》。
阮步兵,即阮籍,他曾經做過步兵校尉,所以世稱阮步兵。這首詩選自顏延之的《五君詠》。《五君詠》共五首,分詠阮籍、嵇康、劉伶、阮咸和向秀五人。《阮步兵》是第一首。這首詩主要是讚揚阮籍,說他的隱居醉酒、作詩、長嘯以及越禮的行為,都包涵著對當時政治的清醒認識和不滿。詩人通過對阮籍的懷念表達了自己不得意的情懷。
〔顏延之〕嵇中散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默仙,吐論知凝神。
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注】:
嵇中散,即嵇康。他曾經做過中散大夫,所以世稱嵇中散。這首詩是《五君詠》的第二首。通過讚揚嵇康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來表達自己雖受打擊卻不肯屈服的態度。
〔顏延之〕向常侍
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
交呂既鴻軒,攀嵇亦鳳舉。流連河裡游,惻愴山陽賦。
〔謝靈運〕鄰里相送至方山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甌越。解纜及流潮,懷舊不能發。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含情易為盈,遇物難可歇。
積痾謝生慮,寡慾罕所闕。資此永幽棲,豈伊年歲別。
各勉日新志,音塵慰寂蔑。
【注】: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世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縣)。東晉大士族宰相謝玄之孫。謝玄死後,謝靈運只有十八歲就襲爵康樂公,因稱謝康樂。四二○年宋高祖劉裕代晉後,謝靈運降公爵為侯,先後出任永嘉太守及臨川內史等職。他"自謂才能宜參權要",但卻不被重用,所以對劉宋王朝心懷不滿。謝靈運為人奢豪放縱,一向寄情山水,不恤政事,游娛宴集,夜以繼日。元嘉十年因謀反獲罪被殺。謝靈運是晉、宋之際的著名山水詩人。他善於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可是從全篇來看,往往是在結尾時落入玄言佛理的舊套,情調消極頹廢,缺乏社會內容。而且語言有時過於雕琢,所以往往比較晦澀。但謝靈運大力創作山水詩,開始從題材上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對南朝和唐代詩歌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品有《謝康樂集》(明焦竑本)。黃節的《謝康樂詩注》就是根據焦竑本中的詩歌部分編注的。
方山,山形方如印,所以又名天印山,在江蘇省江寧縣東五十里,是晉宋時南京一帶長江的重要津渡之一。謝靈運在永初三年(422年)七月,離開建業赴永嘉太守任。他的鄰里們相送到方山,詩人寫了這首詩留別。詩中表現了成行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朋友的勸勉,併流露了對於自己政治處境的不滿。詩人通過對衰林、秋月的描寫襯托離情別緒的濃重,情與景結合得較緊密、自然。臨行時解纜而不發,結尾處對朋友的叮囑,都寫得感情誠摯真切,不象其他詩那麼多玄言味道和雕琢痕迹。
〔謝靈運〕七里瀨
羈心積秋晨,晨積展游眺。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淺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紛沃若,哀禽相叫嘯。
遭物悼遷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
目睹嚴子瀨,想屬任公釣。誰謂古今殊,異代可同調。
【注】:
七里瀨,又稱七里灘,在今浙江省桐廬縣富春江上。這附近是東漢嚴光隱居垂釣的地方。嚴光,字子陵,是東漢光武帝早年的同學。光武即位後,嚴光改姓埋名隱居不仕。
永初三年(422年)七月,謝靈運出為永嘉太守。在從都城建康去永嘉上任的途中,他經過自己的莊園始寧墅(今浙江省上虞縣),又遊歷了富春渚和七里瀨等處。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的開頭寫秋晨游眺之所見,面對著流逝的江水、陡峭的山崖,詩人充滿了羈旅之思。接著又通過對隱居垂釣生活的嚮往,表達了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擊之後的憤懣情緒。
〔謝靈運〕登池上樓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
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卧痾對空林。
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
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祈祈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
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注】:
池上樓,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溫州市)。謝靈運,是從宋武帝永初三年(422年)的七、八月份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份在永嘉任太守的。這首詩應是寫在423年的初春。
《登池上樓》是寫詩人久病初起登樓臨眺時的所見所感。前部分抒發官場失意的牢騷,中間描繪登樓遠望所見到的景物,最後表達了懷人思歸的情緒。詩中成功地描寫了初春時節池水、遠山和春草、鳴禽的變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從全詩的思想情調來看卻有些低沉。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孤嶼,孤嶼媚中川。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像崑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注】:
謝靈運這首詩也是寫在永嘉太守任上。江中孤嶼,是永嘉江(甌江)中的孤嶼山,在溫州南四十里。詩人在去江北遊覽的行程中,罰邰希葜了風景優美的孤嶼山。孤嶼山處在江流中間,沒有人罰邰希葜和欣賞,那裡面的神仙事迹也不為人所知。詩人由此而聯想到只有遠離朝市,才可以養生盡年。
詩的大部分是記敘遊覽的歷程和孤嶼山的風光,"雲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句,寫那白雲麗日、澄江藍天互相輝映的景色,很鮮明生動。最後雖流露一些遠處海隅的牢騷,但以慕神仙、求長生而又落入了陳套。
〔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
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
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注】:
石壁精舍是作者的莊園始寧縣(今浙江省上虞縣)始寧墅附近的佛寺。湖,指巫湖。
景平元年(423年)秋,詩人辭去永嘉太守的官職,回到始寧墅,過著"岩棲"的生活。石壁精舍是他經常去遊玩的地方。他居住在南山,石壁精舍在北山,往返都要經過中間的巫湖。這首詩,就是寫詩人從石壁精舍返回住所的經歷和感受。從出谷時所見的山水清暉,寫到入舟時見到的雲霞、菱荷和蒲稗,又寫到登岸後趨南徑、偃東扉,始終緊扣住一個"還"字,寫得井然有序。最後四句雖然仍是表達一種消極避世的思想,但卻能把抒情和議論比較自然地結合起來,並不象其他詩結尾那樣生硬、累贅。
〔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迴轉。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注】:
斤竹澗,在謝靈運的莊園始寧墅附近。這首詩主要記敘清晨出遊時越嶺。邰希蒔行的經過,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路所見到的山上和水邊的自然景物。並通過對高人隱士的仰慕,表達了自己寄情山水、排遣憂悶的願望。
〔謝靈運〕夜宿石門詩
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暝還雲際宿,弄此石上月。
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異音同至聽,殊響俱清越。
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美人竟不來,陽阿徒唏發。
【注】:
這首詩又名《石門岩上宿》。石門,即石門山,在今浙江省嵊縣,詩人在這裡築有石門別墅。這首詩主要是通過山中的生活和奇特的景物,來表達自己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詩的中間部分描寫山中秋夜的景物,全是通過所聽到的聲音來寫,比較生動、別緻。
〔謝靈運〕東陽溪中贈答(二首)
其一
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索足;
明月在雲間,迢迢不可得。
其二
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索舸;
但問情若為,月就雲中墮。
【注】:
東陽溪,即東陽江,流經浙江省金華縣,又名婺港,亦稱雙溪。這是謝靈運學習民歌而寫成的。詩共二首,一唱一和。第一首是男子所唱,表示對濯足姑娘的愛慕。第二首是女子的回答,她表示對使船男子的愛悅:只要對方感情忠貞,就可以和他相愛不渝。兩首都是借用明月作比,感情坦率健康,語言質樸。邰希藺暢,很象南朝樂府。它一反大謝詩那種富艷精工的風格,可見謝靈運也是很重視向樂府民歌學習的。
〔鮑照〕代東門行
傷禽惡弦驚,倦客惡離聲。離聲斷客情,賓御皆涕零。
涕零心斷絕,將去復還訣。一息不相知,何況異鄉別。
遙遙征駕遠,杳杳白日晚。居人掩閨卧,行子夜中飯。
野風吹草木,行子心斷腸。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絲竹徒滿坐,憂人不解顏。長歌欲自慰,彌起長恨端。
【注】: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縣北)人。出身貧寒。因向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而受到賞識,被任為國侍郎。文帝時,遷中書舍人。臨海王子項鎮荊州,鮑照又任前軍參軍,所以世稱鮑參軍。後臨海王謀反,鮑照死於亂軍之中。他生活在南北中國分裂,門閥士族當權時代,一生關心國家命運,對劉宋王朝的政治深為不滿。但由於"家世貧賤"而在宦途上飽受壓抑。
鮑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他的詩歌思想內容較豐富,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有些詩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戰亂和徭役壓迫下的痛苦生活,表達了作者要求保衛國家的熱烈願望,和對士族門閥的揭露和憤怒抗議。但也有的作品流露了樂天安命、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和感傷情緒。鮑照的七言詩和雜言樂府繼承了漢魏樂府的傳統又有所發展,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詞采新奇豐盛,音節激昂頓挫的特點。尤其是他的七言詩,對於當時詩體的發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南齊書·文學傳論》說他"發言驚挺,操調險危",這種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對於唐代詩人產生過重要影響。今傳《鮑參軍集》十卷。詩集注本有黃節《鮑參軍詩注》較完善。
這也是一首擬古樂府之作。詩人久倦客游,現在又要遠行,所以寫這首詩以抒發自己離別的情懷。詩的前半部分寫離別時的難捨難分;後半部分寫分手後凄苦景況。詩中善用比喻,以傷禽畏弦聲比倦客怕離別,以食梅、衣葛比離別後的辛酸與凄涼,都比較自然、貼切。寫行人去而復還,寫絲竹不能解憂,長歌反而增恨,具體而細膩地刻划了離別前後的思想感情。
〔鮑照〕代放歌行
蓼蟲避葵堇,習苦不言非。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
雞鳴洛城裡,禁門平旦開。冠蓋縱橫至,車騎四方來。
素帶曳長飈,華纓結遠埃。日中安能止,鐘鳴猶未歸。
夷世不可逢,賢君信愛才。明慮自天斷,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圭爵,片善辭草萊。豈伊白璧賜,將起黃金台。
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回。
【注】:
這首詩,是擬古樂府《相和歌·放歌行》的。代,就是擬,摹仿的意思。
詩中的"曠士",是詩人自喻,"小人"是指那些爭名奪利的達官貴人。詩讚揚了曠士的疏放不仕,而揭露了小人的奔競馳逐,愛憎感情,非常鮮明。晉宋以來,是官僚貴族和皇室爭奪政權十分劇烈的時期,在這種劇烈鬥爭中,文人往往成為犧牲品,這就是作者"臨路獨遲回"的原因,也是作者所以讚揚這種狂放行為的歷史背景。
〔鮑照〕代東武吟
主人且勿喧,賤子歌一言。仆本寒鄉士,出身蒙漢恩。
始隨張校尉,召募到河源。後逐李輕車,追虜出塞垣。
密途亘萬里,寧歲猶七奔。肌力盡鞍甲,心思歷涼溫。
將軍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時事一朝異,孤績誰復論。
少壯辭家去,窮老還入門。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
昔如韝上鷹,今似檻中猿。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
棄席思君幄,疲馬戀君軒。願垂晉主惠,不愧田子魂。
【注】:
這也是一篇擬樂府。《東武吟》屬古樂府"楚調曲"。東武,是泰山下的小山名,在今山東省泰安縣。
整首詩都是假託一個漢代有軍功的人的口吻,敘述自己一生奮戰的經歷,和老年被棄回家的不平,並表達了他對君主的眷戀,希望君主賜恩,不棄置有功之人。宋文帝在位期間,討伐北魏曾多次失敗,對其將領檀道濟等也有牽制和排擠的做法,所以這首詩可能是為諷諒當時的君主而作。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和寫法,對於杜甫《出塞》詩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騎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注】:
《出自薊北門行》,屬漢樂府《雜曲歌辭》。薊(jì音繼),古燕國都城,即今代北京。《代出自薊北門行》這一篇擬樂府,是寫北方發生邊警後,朝廷派出軍隊去抵禦敵人的進軍過程,反映了戰士們行軍的艱苦,表現了一種為保衛國家不惜獻出生命的愛國精神。詩的格調雄渾悲壯。寫寒風嚴霜中行軍,寫沙礫飄揚、馬毛捲縮,都很形象生動。了勇敢戰鬥壯烈犧牲的將士,後來就稱為國犧牲的英雄為國盪。
〔鮑照〕擬行路難
其一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帳,九華葡萄之錦衾。
紅顏零落歲將暮,寒光宛轉時欲沉。
願君裁悲且減思,聽我抵節行路吟。
不見柏梁銅雀上,寧聞古時清吹音。
其二
璇閨玉墀上椒閣,文窗繡戶垂綺幕。
中有一人字金蘭,被服纖羅蘊芳藿。
春燕差遲風散梅,開幃對影弄禽爵。
含歌攬涕恆抱愁,人生幾時得為樂。
寧作野中之雙鳧,不願雲間之別鶴。
其三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其四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疊燮垂羽翼。
棄檄罷官去,還家自休息。
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
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
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其六
秋思忽而至,跨馬出北門。
舉頭四顧望,但見松柏園。
荊棘郁蹲蹲。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
聲音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飛走樹間啄蟲蟻,豈憶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中心惻愴不能言。
其七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陽春夭冶二三月,從風簸蕩落西家。
西家思婦見悲惋,零淚沾衣撫心嘆。
初我送君出戶時,何言淹留節回換。
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髮蓬亂。
人生不得長稱意,惆悵徙倚至夜半。
【注】:
《行路難》,屬樂府《雜曲歌辭》,本是漢代舊曲,晉人袁山松曾改其音調,製成新詞。現在漢和晉的歌辭都不傳。據郭茂倩引《樂府解題》說"《行路難》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為首"。《擬行路難》是鮑照根據樂府古題創作的。詩共十八首(或作十九首),並不是同一個時期的作品。主要內容是表達對封建門閥統治的憤慨不平,和離別相思、宦途失意的感情。
其一,這首詩主要是感嘆時光易逝,年華易老,想要排除一切憂愁,及時行樂,思想比較消極。詩人通過贈送可以解憂的美酒、雕琴來勸人解憂,通篇不說自己,實際上是在借勸慰別人的話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情感。詞藻豐富華麗,音韻優美和諧,藝術上很有特色。
其二,這是《擬行路難》原詩的第三首。詩的內容,據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說:"詩中所詠的女子似是小家碧玉,嫁在富貴人家,但不忘舊日的情人。『雲間』、『野中』和『別鶴』、『雙鳧』的比較,就是今和昔的比較。《古詩·西北有高樓》所寫樓上弦歌女子,有人猜測就是梁冀西第中的婢妾,這詩椒閣上的金蘭,大約也是同樣遭遇的人。《宋書》說南郡王義宣後房千餘,和漢時梁冀正不相上下。當時被豪貴之家當籠鳥養著的女子正不知有多少。這詩如非別有寄託,很可能就是為這類的女子訴苦"。這首詩,用住處、衣著的華麗和自然景物的優美,反襯女子內心的痛苦、遭遇的不幸。最後以雙鳧、別鶴為喻,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對愛情生活的嚮往。
其三,這首詩是原詩的第四首。詩人以往平地上倒水,水向不同方向流散,來比喻人生貴賤窮達不齊。詩中充滿了一種不敢申訴的內心痛苦,欲以"人生有命,富貴在天"的道理自寬,又以飲酒高歌自遣,但卻都不能排除自己的愁苦。詩的具體所指不清楚,余冠英說:"從『吞聲』『躑躅』『不敢』見出所憂不是細微的事"。
其四,這首詩是《擬行路難》的第六首。主要是抒發詩人在門閥制度的壓抑下,有志不能遂的憤慨,突出地表現了詩人耿直倔強性格。在藝術上淋漓豪邁,正象劉熙載所說的,是"慷慨任氣,磊落使才"(《藝概》)之作。而"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的描寫,則自然樸素,富有生活氣息。
〔鮑照〕贈傅都曹別
輕鴻戲江潭,孤雁集洲沚。邂逅兩相親,緣念共無已。
風雨好東西,一隔頓萬里。追憶棲宿時,聲容滿心耳。
落日川渚寒,愁雲繞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煙霧裡。
【注】:
這是一首贈別詩。都曹,是都官尚書所領的曹官。傅都曹的名字和事迹不詳。聞人談《古詩選箋》說是傅亮。按:傅亮,字季友,官至散騎侍郎,不曾為都曹。且亮卒於元嘉三年,時作者才十三、四歲,不應作此詩。
這首詩通篇以鴻雁為喻,主要表達對朋友的留戀與懷念之情。前四句追述以前的相遇和友好情誼;中四句敘述當前的分手和惜別之情;後四句預想離別後自己的孤單寂寞。層次非常齊整、清楚。
〔鮑照〕發後渚
江上氣早寒,仲秋始霜雪。從軍乏衣糧,方冬與家別。
蕭條背鄉心,凄愴清渚發。涼埃晦平皋,飛潮隱修樾。
孤光獨徘徊,空煙視升滅。途隨前峰遠,意逐後雲結。
華志分馳年,韶顏慘驚節。推琴三起嘆,聲為君斷絕。
【注】:
這首詩是寫在秋末冬初離家從軍遠行,自後渚出發後的情況。後渚,在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城外江上。詩人通過對於一路所見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自己留戀家鄉和倦於行役的心情。詩中那種荒寒的自然景物和人的愁慘情緒結合得極其自然。
〔鮑照〕詠史
五都矜財雄,三川養聲利。百金不市死,明經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仕子彯華纓,遊客竦輕轡。
明星晨未晞,軒蓋已雲至。賓御紛颯沓,鞍馬光照地。
寒暑在一時,繁華及春媚。君平獨寂寞,身世兩相棄。
【注】:
這首詩名為詠史,實際上是反映現實。它寫都市中聚滿了靠明經而出仕、懷巨金而來游的仕子遊客,揭露了他們的矜財逐利、奢靡豪華,又讚揚了安貧樂道的嚴君平,從而表達了詩人對於達官貴人的憎惡和自己高潔耿介的性格。詩的前面,極力鋪敘渲染京城的豪侈,只有最後二句才寫到君平的寂寞,使兩種處境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首詩上承左思,下啟陳子昂、李白,在文學史上很值得重視。
〔鮑照〕擬古(選四首)
其一
十五諷詩書,篇翰靡不通。弱冠參多士,飛步游秦宮。
側睹君子論,預見古人風。兩說窮舌端,五車摧筆鋒。
羞當白壁貺,恥受聊城功。晚節從世務,乘障遠和戎。
解佩襲犀渠,卷帙奉盧弓。始願力不及,安知今所終!
其二
幽並重騎射,少年好馳逐。氈帶佩雙鞬,象弧插雕服。
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朝游雁門上,暮還樓煩宿。
石樑有餘勁,驚雀無全目。漢虜方未和,邊城屢翻覆。
留我一白羽,將以分虎竹。
其三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澗陰。朔風傷我肌,號鳥驚思心。
歲暮井賦訖,程課相追尋。田租送函谷,獸藁輸上林。
河渭冰未開,關隴雪正深。笞擊官有罰,呵辱吏見侵。
不謂乘軒意,伏櫪還至今。
其四
鑿井北陵隈,百丈不及泉。生事本瀾漫,何用獨精堅。
幼壯重寸陰,衰暮反輕年。放駕息朝歌,提爵止中山。
日夕登城隅,周回視洛川。街衢積凍草,城郭宿寒煙。
繁華悉何在,宮闕久崩填。空謗齊景非,徒稱夷叔賢。
【注】:
摹擬古人的作品叫擬古。鮑照的《擬古》詩共八首。
這裡的其一,選的是原詩第二首。這首詩主要是仿效阮籍的《詠懷》("昔時十四五")和左思的《詠史》("弱冠弄柔翰")。詩的中心思想是敘述個人的志願和夙願不遂的慨嘆。前半部寫自己的才能和理想:少年時熟讀詩、書,能寫文章,結識顯貴,漫遊京城。不但看過很多名人論著,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而且還善於論辯,知識淵博。他希望建功立業,然後象莊子、魯仲連那樣不受財貨、官爵。後半部寫到了晚年不得已而棄文從武,感傷自己早年志願的不得實現,又憂慮今後的命運。看來詩人是對當時重武輕文的風氣有所批判,流露了一種對個人遭
遇不滿的情緒。
其二,本篇是《擬古》原詩的第三首。在內容上受曹植《白馬篇》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對幽並少年馳騁捷疾、技藝精妙的描寫,及對其愛國精神的讚頌,表達了詩人希望為國立功的政治理想。詩中善用典故,如"石樑""驚雀"二句,利用古人古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射者膂力之大和技術之精。陳祚明說:"如此使事,是以我運古者"(《采菽堂古詩選》),正是肯定了詩人能用典故為自己的抒情達意服務。
其三,這是《擬古》詩的第六首。這首詩主要寫自己貧困辛勞的生活和壯志不酬的感慨。由於詩人出身低微,早年也有過"墾畛剿芿,牧雞圈豕,以給征賦"(《侍郎報滿辭閤疏》)的經歷,所以能通過親身的感受,在詩中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與壓迫。這是詩人有意摹仿漢魏古詩之作,所以詩風比較古樸。
其四,這一首描述暮年散淡,遊冶于山川的感受,後面是對世事滄桑的凄涼作了一番感嘆。
〔鮑照〕學劉公幹體
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集君瑤台上,飛舞兩楹前。
茲晨自為美,當避艷陽天。艷陽桃李節,皎潔不成妍。
〔謝庄〕懷園引
鴻飛從萬里,飛飛河岱起。
辛勤越霜霧,聯翩溯江汜。
去舊國,違舊鄉,舊山舊海悠且長。
回首瞻東路,延翮向秋方。
登楚都,入楚關,楚地蕭瑟楚山寒。
歲去冰未已,春來雁不還。
風肅幌兮露濡庭,漢水初綠柳葉青。
朱光藹藹雲英英,離禽喈喈又晨鳴。
菊有秀兮松有蕤,憂來年去容發衰。
流陰逝景不可追,臨堂危坐悵欲悲。
軒鳥池鶴戀階墀,豈忘河渚捐江湄。
試托意兮向芳蓀,心綿綿兮屬荒樊。
想綠蘋兮既冒沼,念幽蘭兮已盈園。
夭桃晨暮發,春鶯旦夕喧。
青苔蕪石路,宿草塵蓬門。
邅吾游夫鄢郢,路修遠以縈紆。
羌故園之在目,江與漢之不可逾。
目還流而附音,候歸煙而托書。
還流兮潺湲,歸煙容裔去不旋。
念衛風於河廣,懷邶詩於毖泉。
漢女悲而歌飛鵠,楚客傷而奏南弦。
或巢陽而望越,亦依陰而慕燕。
詠零雨而卒歲,吟秋風以永年。
【注】
邅吾游夫鄢郢:邅(zhān),轉也,逐也。《屈原·離騷》邅吾道夫崑崙。《注》邅,轉也。楚人名轉曰邅。
〔陸凱〕贈范曄詩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注】:
陸凱(生卒年不詳),字智君,代(今河北蔚縣東)人。曾任正平太守,在郡七年,有良吏之稱。據《荊州記》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兼贈詩"。唐汝諤《古詩解》認為"曄為江南人,陸凱代北人,當是范寄陸耳"。
這一首小詩,表達了作者對故人的思念。寫得極清新、自然,在當時顏、謝的"繁密"、"華艷"詩風籠罩下,它顯得頗為突出。
〔佚名〕讀曲歌
其一
柳樹得春風,一低復一昂。
誰能空相憶,獨眠度三陽。
其二
折楊柳。百鳥啼園林,道歡不離口。
其三
逋髮不可料,憔悴為誰睹。
欲知相憶時,但看裙帶緩幾許。
其四
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碑不得語。
其五
思歡不得來,抱被空中語。
月沒星不亮,持底明儂緒。
其六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願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其七
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
歡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
其八
一夕就郎宿,通夜語不息。
黃檗萬里路,道苦真無極。
其九
登店賣三葛,郎來買丈余。
合匹與郎去,誰解斷粗疏。
【注】:
《讀曲歌》,屬於《吳聲歌曲》,《樂府詩集》共收八十九首,並引《古今樂錄》說:"《讀曲歌》者,元嘉十七年(440年)袁後崩,百官不敢作聲歌,或因酒宴止竊聲讀曲細吟而已,以此為名"。說明《讀曲歌》流行於宋元嘉年間。讀曲,低聲吟唱。《讀曲歌》都是寫戀愛相思的情歌,內容比較單調。句子有長有短,但以五言四句為多。這裡選的幾首構思巧妙、新穎,活潑有趣。
〔佚名〕採桑度(選三首)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
女兒采春桑,歌吹當初曲。
其二
採桑盛陽月,綠葉何翩翩!
攀條上樹表,牽壞紫羅裙。
其三
春月採桑時,林下與歡俱。
養蠶不滿百,那得羅綉襦?
【注】:
《採桑度》又作《採桑》,屬於"西曲歌"。按曲行歌叫度。這是產生在梁以前的一組舞曲歌詞。詩共七首,這裡選了三首。第一、二首是寫陽春三月,桑葉繁茂,採桑女兒攀枝上樹的勞動情況。第三首表現採桑女兒要自己養蠶來製做羅綉襦。詩歌格調比較明朗健康。
〔佚名〕莫愁樂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注】:
《莫愁樂》是舞曲,屬於"西曲歌"。據《唐書·樂志》說:石城有個善歌謠的女子名叫莫愁。《莫愁樂》共二首,這裡選的是第一首。
〔佚名〕作蠶絲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
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注】:
《作蠶絲》這首民歌收在《西曲歌》中,《樂府詩集》所引《古今樂錄》說:《作蠶絲》是倚歌。倚歌無舞,是一種在樂器伴奏方面"悉用鈴鼓,無弦有吹"的歌曲。該詩共四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全詩以春蠶為喻,表明自己不惜為愛情捨棄性命。
〔佚名〕長干曲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搖。
妄家揚子住,便弄廣陵潮。
【注】:
《長干曲》屬於"雜曲歌辭",只有五言四句一甘。長干,是古代金陵(今南京市)的里巷名。從詩中所涉及地點看,《長干曲》應是江都附近長江上的漁家歌曲。其所反映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水鄉特點,而且感情豪邁潑辣,語言生動,音節諧美,是南朝民歌中很出色的一篇作品。
〔佚名〕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頭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杆頭。
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注】:
《樂府詩集》把《西洲曲》歸在"雜曲歌辭"中,題作"古辭"。關於這首詩的時代和作者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從其格調及詞句的工巧來看,它應是經過文人加工修潤的南朝後期的民歌。
根據溫庭筠寫的《西洲曲》中"西洲風色好,遙見武昌樓"的句子推測,西洲應在武昌附近,可能是武昌市西南方長江中的鸚鵡洲。《西洲曲》是一首情歌。由於它"聲情搖曳而纖回"(《古詩歸》),有些詩句不很聯貫,意思不夠明顯,所以對其內容歷來都有不同的解釋。大致來說,這是一首作者的側面描繪與人物的自我抒情相互結合的情歌。它表現一個居住在西洲附近的女子當愛人到江北去後,她思念和等待愛人回來的思想感情。作者很善於緊扣住節候和客觀景物的變化來刻畫女子細膩、纏綿的情感。詩中多用"接字"和"鉤句",以加強詩歌語言的音樂節奏感。這種婉約。邰希莞致的風格正體現了南朝民歌的特色,說明它可能是《吳歌》、《西曲》最成熟階段的作品。
〔佚名〕石城樂
聞歡遠行去,相送方山亭。
風吹黃檗藩,惡聞苦籬聲。
〔佚名〕西烏夜飛
其一
日從東方出,團團雞子黃。
夫歸恩情重,憐歡故在旁。
其二
陽春二三月,諸花盡芳盛。
持底喚歡來,花笑鶯歌詠。
〔吳邁遠〕長相思
晨有行路客,依依造門端。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
時我有同棲,結宦遊邯鄲。將不異客子,分飢復共寒。
煩君尺帛書,寸心從此殫。遣妾長憔悴,豈復歌笑顏。
檐隱千霜樹,庭枯十載蘭。經春不舉袖,秋落寧復看。
一見願道意,君門已九關。虞卿棄相印,擔簦為同歡。
閨陰欲早霜,何事空盤桓。
〔吳邁遠〕長別離
生離不可聞,況復長相思。如何與君別,當我盛年時。
蕙華每搖蕩,妾心長自持。榮乏草木歡,悴極霜露悲。
富貴貌難變,貧賤顏易衰。持此斷君腸,君亦且自疑。
淮陰有逸將,折羽謝翻飛。楚有扛鼎士,出門不得歸。
正為隆準公,仗劍入紫微。君才定何如,白日下爭暉。
〔鮑令暉〕古意贈今人
寒鄉無異服,氈褐代文練。日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綖。
荊揚春早和,幽冀猶霜霰。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見。
誰為道辛苦,寄情雙飛燕。形迫杼煎絲,顏落風催電。
容華一朝盡,惟余心不變。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
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注】:
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附近)人。是南朝的世家豪門子弟。年少時就有文名,早年曾做過南齊豫章王的參軍、隨王的功曹、文學等職。後來曾掌管中書。詔誥,又曾出任宣城太守,所以又稱他"謝宣城"。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在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中,因為他不肯依附蕭遙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
謝朓和沈約同時,詩也齊名。號稱"永明體"。梁簡文帝曾稱讚他們兩人的詩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見《梁書·庾肩吾傳》)從謝朓現存作品看,他的五言詩確實有新的特色,即:寄情山水,不雜玄言。雖然曾受謝靈運的影響,但內容的深刻和文採的清麗都超過謝靈運。嚴羽《滄浪詩話》說:"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這話說得不錯。今天看來,他的詩對唐代詩人是有較大影響的。謝眺的賦也寫得清麗,對後代也有影響。有《謝宣城集》。
〔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關山近,終知返路長。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引領見京室,宮雉正相望。
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驅車鼎門外,思見昭丘陽。
馳暉不可接,何況隔兩鄉。風雲有鳥路,江漢限無梁。
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
【注】:
這首詩是作者自荊州隨王府被召回建業的路上寫的。謝眺當時任隨王府的文學。隨王肖子隆愛好辭賦,謝朓很受他賞識。但由於長史王秀之向齊武帝進了讒言,謝跳便被召還都,因此謝朓心情很不愉快。雖還京邑,他卻不忘西府,於是寫了這首詩贈給西府的同僚,表示留戀不舍的情意。其中"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幾句,抒發了對王秀之一流的憤慨情緒。"暫使下都":大概是指短期奉命做荊州隨王府的文學。"下都"是指荊州,荊州是藩國的都城,所以稱"下都"。新林:在今南京市西南。
〔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注】:
這是一首旅途抒懷的詩。可能是作者出任宣城太守時在路上所作。詩中表達了自己倦於行旅的感情,同時也表示願意遠離囂塵的都城去過隱居生活。最後流露出遠害避禍的思想。宣城郡:在今安徽省宣城縣。板橋:即板橋浦,在今南京市西南。《文選》李善注引《水經注》:"江水經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結浮橋渡水,故日板橋浦,江又北經新林浦"。
〔謝朓〕落日悵望
昧旦多紛喧,日晏未遑舍。落日余清陰,高枕東窗下。
寒槐漸如束,秋菊行當把。借問此何時,涼風懷朔馬。
已傷歸暮客,復思離居者。情嗜幸非多,案牘偏為寡。
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陽社。
〔謝朓〕游東田
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
遠樹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
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
【注】:
這是一首紀游詩。作者寫他平日生活很不愉快,便和友人攜手出遊。看到水中的魚戲荷動、林間的鳥散花落,很有興緻,心中苦悶也就得到了暫時的排遣。東田:《文選》李善注說:"朓有庄在鐘山,東遊還作"。這首詩就是他去別墅遊覽回來之後作的。東田在鐘山下面。
〔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雲
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雲去蒼梧野,水還江漢流。
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廣平聽方藉,茂陵將見求。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注】:
這是一首送別詩。范雲當時去做零陵郡的內史,可能是被貶出去的,所以作者在這詩中寫出兩人臨別之際無限憂愁。本來范雲希望能夠受到國家的重用,謝朓自己也希望能夠施展才能,但范雲因謫而遠去零陵,自己也因病而呆在家裡,兩人心事都不能實現,因此,江上送別,十分調悵。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郡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北。
〔謝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佳期期未歸,望望下鳴機。
徘徊東陌上,月出行人稀。
【注】:
這是寫一個婦女懷念行人的詩。寫她走下織機,徘徊於東陌之上,直到月亮出來,天已很晚的時候,還在盼望行人回來。通過這樣的行動,表達了她那急切期待的心情。同:這裡是"和"的意思。王主簿:王融。
〔謝朓〕直中書省
紫殿肅陰陰,彤庭赫弘敞。風動萬年枝,日華承露掌。
玲瓏結綺錢,深沉映朱網。紅葯當階翻,蒼苔依砌上。
茲言翔鳳池,鳴珮多清響。信美非吾室,中園思偃仰。
朋情以鬱陶,春物方駘蕩。安得凌風翰,聊恣山泉賞。
【注】:
這首詩是作者在中書省中值班的時候有所感觸而作。詩中抒發了自己雖然官居台省之職,卻嚮往山泉游賞的生活。這表明他對於官場生活是不滿意的。象這樣的詩在謝朓的詠懷詩中比較典型,也可以說是他的詩歌的一個基本情調。直:同"值",就是值班。中書省:官署名,魏晉始設,是帝王發布政令的行政機構。《文選》李善注說這首詩作於謝朓任中書郎的時候。
〔謝朓〕觀朝雨
朔風吹飛雨,蕭條江上來。既灑百常觀,復集九成台。
空濛如薄霧,散漫似輕埃。平明振衣坐,重門猶未開。
耳目暫無擾,懷古信悠哉。戢翼希驤首,乘流畏曝鰓。
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方同戰勝者,去翦北山萊。
【注】:
這是一首借觀雨而抒寫懷抱的詩。由於平明飛雨,重門不開,暫時避開人世的煩擾,得到懷古的悠閑。一面做官,一面又想隱遁,心情是矛盾的,好象是徘徊在歧路上,情緒不定。但最後還是隱居的思想戰勝了出仕的念頭,下了退隱的決心。
〔謝朓〕同謝咨議銅雀台詩
穗帷飄井斡,樽酒若平生。鬱郁西陵樹,詎聞歌吹聲。
芳襟染淚跡,嬋媛空復情。玉座猶寂寞,況乃妾身輕。
【注】:
這是一首應和(同)謝咨議憑弔魏武帝曹操的詩。曹操臨死時,在他的《遺令》中曾經囑咐諸子將自己的遺體葬在鄴的西崗,並令妾伎們住在銅雀台上,早晚供食,每月初一和十五還要在他的靈帳前面奏樂唱歌,並且讓她們登台向西瞻望他的西陵墓田。作者認為這一切安排都是無益的,人死已久,墓地的樹木都長得很茂盛了,供奉祭祀還有什麼用處呢?作者對曹操的眷眷於身後之事有所批評,對他身後的寂寞也有所同情。謝咨議,名璟;咨議,官名。銅雀台:建安十五年曹操所建,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古鄴城的西北隅。
〔謝朓〕玉階怨
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
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注】:
玉階怨:樂府曲調名,屬《相和歌·楚調曲》。這是一首用樂府舊題寫的宮怨詩,代宮女訴說長年不得見君王的怨情。
〔謝朓〕王孫游
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
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
【注】:
這首詩是寫一個女子在春光明媚的季節思念離鄉遠行的男人,希望他早日回來,但實際上不可能回來。詩中"君歸芳已歇"一語,充分流露了"美人遲暮"的感情。
〔孔稚圭〕游太平山
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缺。
陰澗落春榮,寒岩留夏雪。
〔蕭衍〕河中之水向東流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提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蕭衍〕東飛伯勞歌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艷照里閭。
南窗北牖掛明光,羅帷綺箔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
〔沈約〕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
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滄浪有時濁,清濟涸無津。
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紛吾隔囂滓,寧假濯衣巾。
願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
沈約(441—513),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省武康縣)人。祖父沈林子在宋為征虜將軍。父親沈璞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誅。沈約年幼孤貧,好學習,博覽群書。歷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封建呂侯。沈約與謝朓、王融同時,是當時文壇上的主要人物。他和謝朓等人開創了"永明體"的新體詩歌,比較講求聲韻格律。他還提出"四聲八病"之說,這對於後來格律詩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也影響了詩歌的形式主義的傾向。他曾著有《四聲譜》,今已不存。現存的著作有《宋書》和輯本《沈隱侯集》。
〔沈約〕休沐寄懷
雖雲萬重嶺,所玩終一丘。階墀幸自足,安事遠遨遊。
臨池清溽暑,開幌望高秋。園禽與時變,蘭根應節抽。
憑軒搴木末,垂堂對水周。紫籜開綠筱,白鳥映青疇。
艾葉彌南浦,荷花繞北樓。送日隱層閣,引月入輕幬。
爨熟寒蔬翦,賓來春蟻浮。來往既雲勌,光景為誰留。
〔沈約〕別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
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注】:
這是一首寫朋友離別的詩。詩中著重表達的是老年朋友的離情別意。范安成:即范岫,字茂賓,仕齊為安成內史。他和沈約都因為有文才而被齊文惠太子引用。
〔沈約〕傷謝朓
吏部佳才傑,文峰振奇響。調與金石諧,思逐風雲上。
豈言陵霜質,忽隨人事往。尺壁爾何冤,一旦同丘壤。
【注】:
這是哀傷謝朓含冤而死的悼亡詩。詩中對謝朓的文才、人品都有很高的評價,是一篇有感情、有義憤、有見解的作品。
〔沈約〕石塘瀨聽猿
噭噭夜猿鳴,溶溶晨霧合。
不知聲遠近,惟見山重沓。
既歡東嶺唱,復佇西岩答。
【注】:
這是一首寫景狀物詩。寫夜裡在野外聽猿鳴,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山重霧繞,東唱西答,極有深趣。
〔江淹〕望荊山
奉義至江漢,始知楚塞長。南關繞桐柏,西嶽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悲風橈重林,雲霞肅川漲。
歲宴君如何,零淚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聞苦寒奏,再使艷歌傷。
【注】:
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縣)人。年少孤貧,曾仰慕司馬相如和梁鴻的為人,不搞章句之學而喜好文章。歷仕宋齊梁三朝,做過鎮軍參軍、郡丞、光祿大夫等官職,封醴陵侯。江淹早有文名,但到晚年才思減退,時人謂之"才盡"。江淹詩賦都有較高的成就。前人說他的詩"善於摹擬",從他現在所存的詩歌來看,也很善於抒情。有《江醴陵集》。
〔沈約〕古意報袁功曹
從軍出隴北,長望陰山雲。涇渭各異流,恩情於此分。
故人贈寶劍,鏤以瑤華文。一言鳳獨立,再說鸞無群。
何得晨風起,悠哉凌翠氛。黃鵠去千里,垂涕為報君。
〔沈約〕游黃檗山
長望竟何極,閩雲連越邊。南州饒奇怪,赤縣多靈仙。
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
殘杌千代木,崷崪萬古煙。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
秦皇慕隱淪,漢武願長年。皆負雄豪威,棄劍為名山。
況我葵藿志,松術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
【注】
崷崪qiúzú:高峻的樣子,如:"岩峻崷崪,金石崢嶸"。
〔沈約〕古離別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黃雲蔽千里,遊子何時還。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團。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願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
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
〔沈約〕劉太尉琨傷亂
皇晉遘陽九,天下橫氛霧。秦趙值薄蝕,幽並逢虎據。
伊余荷寵靈,感激徇馳騖。雖無六奇術,冀與張韓遇。
寧戚叩角歌,桓公遭乃舉。荀息冒險難,實以忠貞故。
空令日月逝,愧無古人度。飲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千里何蕭條,白日隱寒樹。投袂既憤懣,撫枕懷百慮。
功名惜未立,玄發已改素。時哉苟有會,治亂惟冥數。
〔沈約〕效古
其一
歲暮懷感傷,中夕弄清琴。戾戾曙風急,團團明月陰。
孤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誰謂人道廣,憂慨自相尋。
寧知霜雪後,獨見松竹心。
其二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陰。群帝共上下,鸞鳥相追尋。
千齡猶旦夕,萬世更浮沉。豈與異鄉士,瑜瑕論淺深。
〔江淹〕效古
歲暮懷感傷,中夕弄清琴。庚庚曙風急,團團明月陰。
孤雲出北山,宿鳥驚東林。誰謂人道廣,憂慨自相尋。
寧知霜雪後,獨見松竹心。
【注】:
江淹的《效古》詩共十五首,這是其一。據《梁書》本傳說,江淹曾隨宋建平王鎮守荊州,景素陰謀造反,江淹勸諫不聽,於是作《效古》詩以諷。由此可見這詩雖命名《效古》,其實是諷今。
〔范雲〕贈張徐州謖
田家樵採去,薄暮方來歸。還聞稚子說,有客款柴扉。
儐從皆珠玳,裘馬悉輕肥。軒蓋照墟落,傳瑞生光輝。
疑是徐方牧,既是復疑非。思舊昔言有,此道今已微。
物情棄疵賤,何獨顧衡闈。恨不具雞黍,得與故人揮。
懷情徒草草,淚下空霏霏。寄書雲間雁,為我西北飛。
【注】:
范雲(451—503),字彥龍,南鄉舞陰(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北)人,初仕齊,為竟陵王府主簿,又歷任零陵郡、始興郡內史。仕梁,為黃門郎,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他善於寫山水,詩風宛轉流利。
〔范雲〕之零陵郡次新亭
江干遠樹浮,天末孤煙起。江天自如合,煙樹還相似。
滄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
【注】:
這是作者赴零陵內史任,途中宿於新亭所作,全篇寫景,篇末微有倦於遊宦的心情。
〔范雲〕別詩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柳惲〕江南曲
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
【注】:
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今山西解縣西北)人,梁天監中為吳興太守。
〔吳均〕行路難
洞庭水上一株桐,經霜觸浪困嚴風。昔時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黃沙中。
洛陽名工見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白璧規心學明月,珊瑚映面作風花。
帝王見賞不見忘,提攜把握登建章。掩抑摧藏張女彈,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對君子,遙遙夜夜宿未央。未央采女棄鳴篪,爭先拂拭生光儀。
茱萸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樹枝。不學衡山南嶺桂,至今千年猶未知。
【注】:
吳均(469—519),字叔庠,吳興故彰(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北)人。史書上說他出身寒賤,好學,為文有俊才。沈約很稱讚他的詩文。梁武帝天監初年,柳惲為吳興守,召他作主簿。後官至奉朝請。曾打算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後來因為私撰《齊春秋》而被免職。晚年又奉詔撰通史,未成而卒。吳均的詩文很有特點,當時被認為"清拔有古氣",時人多效法他,謂之"吳均體"。現存詩歌多是樂府、贈答、詠物之作。有輯本《吳朝請集》。
〔吳均〕答柳惲
清晨發隴西,日暮飛狐谷。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霧露夜侵衣,關山曉催軸。君去欲何之,參差間原陸。
一見終無緣,懷悲空滿目。
【注】:
這是一首朋友離合之際贈答詩。可能是柳惲離職時,吳均送行所作。柳悖邰希萑有贈詩,吳均以詩作答。贈答詩有數首,這是其中之一。詩中描述離別之後,山川阻隔,風露凄涼,信筆寫來,確有蒼然"古氣"。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今山西解縣西北)人,梁天監中為吳興太守,這時吳均曾應邀而往,但不很得意,曾經一度離開。過了一些時候,他又重返吳興,面柳惲待他如故。
〔吳均〕贈杜容成
一燕海上來,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舊相識。
問我來何遲,山川幾紆直。答言海路長,風駛飛無力。
昔別縫羅衣,春風初入幃。今來夏欲晚,桑扈薄樹飛。
〔吳均〕酬別江主簿屯騎
有客告將離,贈言重蘭蕙。泛舟當泛濟,結交當結桂。
濟水有清源,桂樹多芳根。毛公與朱亥,俱在信陵門。
趙瑟鳳凰柱,吳醥金罍樽。我有北山志,留連為報恩。
夫君皆逸翮,摶景復凌騫。白雲間海樹,秋日暗平原。
寒蟲鳴趯趯,落葉飛翻翻。何用贈分手,自有北堂萱。
【注】
醥piǎo:清酒。《集韻》酒淸謂之醥。如"醁醅寒且醥"。
〔吳均〕主人池前鶴
本自乘軒者,為君階下禽。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
稻粱惠既重,華池遇亦深。懷恩未忍去,非無江海心。
【注】: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詩中通過對乘軒之鶴的遭遇的描述,說明自己雖然受到柳惲的優待,卻仍是屈才小用。因此,有離去之志,又有不忍之心。這是吳均的言志詩的一個基本情調。主人:指柳惲。池前鶴:吳均自指。
〔吳均〕贈王桂陽
有客告將離,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何當數千尺,為君覆明月。
【注】:
這是一首贈給別人以表明自己的志向的詩。詩中以松自比,說明自己地位雖低,但志氣很高;雖被摧殘,但不甘埋沒;一朝得志高升,還要做一番事業。王桂陽:可能即桂陽郡太守王嶸。
〔吳均〕贈周散騎興嗣
子云好飲酒,家在成都縣。制賦已百篇,彈琴復千轉。
敬通不富豪,相如本貧賤。共作失職人,包山一相見。
〔吳均〕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何遜〕酬范記室雲
林密戶稍陰,草滋階欲暗。風光蕊上輕,日色花中亂。
相思不獨歡,佇立空為嘆。清談莫共理,繁文徒可玩。
高唱子自輕,繼音予可憚。
【注】:
何遜(?—518),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郯城縣西)人。史稱八歲就能賦詩,二十歲舉秀才。范雲見到他的對策後,大加賞識,和他結為忘年之友。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曾對他說:"吾每讀卿詩,一日三複,猶不能已"。
何遜曾任尚書水部郎、廬陵王記事等官職。梁天監年間,與吳均同受武帝信任,但後來又被疏遠,不再任用。何遜的詩寫得不多,梁元帝說:"詩多而能者沈約,少而能者謝朓、何遜"。顏之推說:"何遜詩實為精巧,多形似之言"。就現存的何遜作品看來,他的詩工於寫景抒情,又巧於對仗,音響也很美。有輯本《何記事集》。
〔何遜〕與蘇九德別
宿昔夢顏色,咫尺思言偃。何況杳來期,各在天一面。
踟躕暫舉酒,倏忽不相見。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
三五齣重雲,當知我憶君。萋萋若被徑,懷抱不相聞。
〔何遜〕臨行與故游夜別
歷稔共追隨,一旦辭群匹。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
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
〔何遜〕與胡興安夜別
居人行轉軾,客子暫維舟。念此一筵笑,分為兩地愁。
路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離恨,獨守故園秋。
【注】:
這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尋常的聚散悲歡,極似唐人五律。胡興安:不詳。
〔何遜〕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何遜〕詠早梅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台。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鄧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注】: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中稱讚梅花開得最早,不怕霜雪,敢抗風寒。通過對梅花這種堅貞品質的歌頌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清高自負的思想。聯繫何遜的身世遭遇,諸如早露才華、受到時人稱讚、得到皇帝信幸,但也比較早地被皇帝疏遠等,可知這詩是有所寄託的。這詩又題"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何遜〕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
江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
〔庾肩吾〕亂後行經吳御亭
郵亭一回望,風塵千里昏。青袍異春草,白馬即吳門。
獯戎鯁伊洛,雜種亂轘轅。輦道同關塞,王城似太原。
休明鼎尚重,秉禮國猶存。殷牖爻雖賾,堯城吏轉尊。
泣血悲東走,橫戈念北奔。方憑七廟略,誓雪五陵冤。
人事今如此,天道共誰論。
〔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
【注】: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稱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年少時好讀書,鑽研道術。年長後博覽群書,傳說他"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隸,好著述。齊高帝作相,曾引他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辭官,隱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陶隱居"。梁武帝即位後,屢次聘請他,他不肯出山。但國家每有大事,總要去向他求教,時人稱他"山中宰相"。死後謚為"貞白先生"。有輯本《陶隱居集》。
這是一首回答齊高帝蕭道成的詔書的詩。作品通過回答天子的問題而表示自己的清高,說明自己所喜愛的東西與世俗不同。《南史》本傳稱弘景性愛山水,這首詩正表現了這樣的性格。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注】:
王籍,字文海,生卒年不詳,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北)人。史書上說他博覽群書,有才氣,曾經受到任昉和沈約的稱讚。梁天監年間除安成王主簿,湘東王參軍,還做過中散大夫。
這是一首山水詩,通過對於山川風景描繪,抒發了辭官歸隱的情感。這首詩已經接近唐人的律體,命意措辭都對唐詩有明顯的影響。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紹興南若耶山下。
【注】
艅(yú)艎(huáng):吳王大艦名。後泛指大船、大型戰艦。也作"余皇"。
〔朱超〕舟中望月
大江闊千里,孤舟無四鄰。唯余故樓月,遠近必隨人。
入風先繞暈,排霧急移輪。若教長似扇,堪拂艷歌塵。
【注】:
朱超,生平不詳。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的詩。詩人寫自己在孤舟上面,只有原來在樓中所見的月亮相隨,倍覺親切。這裡通過歌頌"故樓月",實際有懷念"故樓人"的意思。
〔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
依然臨送渚,長望倚河津。鼓聲隨聽絕,帆勢與雲鄰。
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林寒正下葉,晚釣欲收綸。
如何相背遠,江漢與城闉。
【注】:
陰鏗,字子堅,武威姑減(今甘肅省武威縣)人,生卒年代不詳。在梁朝作過湘東王法曹參軍,在陳朝作過始興王中錄事參軍,累遷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史書上說他博覽史傳,尤其擅長五言詩,與何遜並稱。前人稱他的詩善於"琢句抽思","窮態極妍",對唐代詩人如李白杜甫都有影響。
這是一首送別的詩,寫送別沒有趕上、獨立江邊的依戀之情。船聲漸遠,帆影漸淡,行人漸少,天色漸晚,寫出了心情的無限調悵。劉光祿:不詳。
〔陰鏗〕渡青草湖
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
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
行舟逗遠樹,度鳥息危檣。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
〔陰鏗〕晚出新亭
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潮落猶如蓋,雲昏不作峰。
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
【注】:
這是一首紀行詩,詩中抒發了離愁,有慨於行蹤不定,有倦歸之意。沈德潛說:這首詩格調"俊逸"、"高亮",有唐人五律的氣魄。
〔陰鏗〕五洲夜發
夜江霧裡闊,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識火,驚鳧但聽聲。
勞者時歌榜,愁人數問更。
〔徐陵〕關山月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陳上祈連。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注】:
徐陵(507—582),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省郯城縣)人。父徐摛在梁朝為晉安王咨議。晉安王立為太子後,以徐陵為東宮學士,後又遷為散騎侍郎。入陳,官至光錄大夫,中書監,領太子詹事。當時有些軍書。邰冢莜策,多出自徐陵之手。史稱"一代文宗"。徐陵與其父徐摛,都是著名的宮體詩人。但自侯景亂後,他曾出使到各地,經歷既多,詩的內容和風格有所變化,這時也寫出了一些描寫邊塞風光的作品。有輯本《徐孝穆集》,又編有《玉台新詠》。
《關山月》是漢樂府曲調名,屬《橫吹曲》。這首詩是用漢代樂府古題吟詠漢代故事,從征夫的角度表達了征夫與思婦的思念之情。完全是一種模擬之作,內容沒什麼可取,但在改變宮體詩方面有些作用。
〔徐陵〕別毛永嘉
願子厲風規,歸來振羽儀。嗟余今老病,此別空長離。
白馬君來哭,黃泉我詎知。徒勞脫寶劍,空掛隴頭枝。
【注】:
這是一首老年傷別詩。友情寫得很深厚,身世寫得很悲涼。毛永嘉:毛喜,曾為永嘉太守。
〔劉昶〕斷句
白雲滿鄣來,黃塵暗天起。
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里。
〔蕭愨〕秋思
清波收潦日,華林鳴籟初。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燕幃緗綺被,趙帶流黃裾。相思阻音息,結夢感離居。
【注】:
蕭愨,生卒年代不詳,字仁祖,樑上黃侯蕭曄之子。後入北齊,做過太子洗馬,待詔文林館。到了隋朝後身世就不能詳知了。《顏氏家訓·文章篇》曾提到他這首"秋詩",其他作品流傳很少。
這是一首借寫秋天的景物抒罰邰希萼思之情的詩。這首詩在當時曾流傳一世,很受稱讚。《北齊書·古道子傳》稱這詩為"秋夜賦詩",《顏氏家訓》引為"秋詩"。
〔顏之推〕古意
十五好詩書,二十彈冠仕。楚王賜顏色,出入章華里。
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數從明月宴,或侍朝雲祀。
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綠芷。歌舞未終曲,風塵暗天起。
吳師破九龍,秦兵割千里。狐兔穴宗廟,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鄲宮,劍去襄城水。未獲殉陵墓,獨生良足恥。
憫憫思舊都,惻惻懷君子。白髮窺明鏡,憂傷沒余齒。
〔王褒〕渡河北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注】:
王褒(513—576),字子淵,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梁元帝時官至吏部尚書、左僕射。西魏攻破江陵,梁元帝投降,王褒也降魏而到魏都長安,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到了北周時期,王褒與庾信都曾受到重用,官至少司空,宜州刺史。王褒博涉史傳,早有文名,在北朝與庾信齊名。現存作品主要是到北朝做官後的詩歌,多寫羈旅之情、故國之思,和他在梁時的作品相比較,風格有所改變。有輯本《王司空集》。
〔庾信〕楊柳歌
河邊楊柳百丈枝,別有長條踠地垂。河水衝激根株危,倏忽河中風浪吹。
可憐巢里鳳凰兒,無故當年生別離。流槎一去上天池,織女支機當見隨。
誰言從來蔭數國,直用東南一小枝。昔日公子出南皮,何處相尋玄武陂。
駿馬翩翩西北馳,左右彎弧仰月支。連錢障泥渡水騎,白玉手板落盤螭。
君言丈夫無意氣,試問燕山那得碑。鳳凰新管蕭史吹,朱鳥春窗玉女窺。
銜雲酒杯赤瑪瑙,照日食螺紫琉璃。百年霜露奄離披,一旦功名不可為。
定是懷王作計誤,無事翻復用張儀。不如飲酒高陽池,日暮歸時倒接離。
武昌城下誰見移,官渡營前那可知。獨憶飛絮鵝毛下,非復青絲馬尾垂。
欲與梅花留一曲,共將長笛管中吹。
【注】: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人,梁朝宮廷文人庾肩吾之子。史稱庾信早年博覽群書,十五歲即任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十九歲任梁簡文帝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父子出入宮廷,深受寵信。他們同徐摛、徐陵父子都是"宮體詩"提倡者。侯景叛亂時,庾信任建康令,未戰而先奔,逃往江陵。梁元帝蕭繹時,庾信奉命出使西魏。這時西魏出兵南侵,陷江陵,殺蕭繹。梁亡,庾信便被留在長安,不能南歸。後來在西魏、北周都做過官,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庾信在梁時是個文學侍從之臣,即宮廷文人。他這時寫的詩賦多半思想貧乏,內容空虛,"清新"之作不多。史稱"當時後進,竟相模範,每有一文,京都莫不傳誦",其實當時所傳誦的並不都是有價值的作品。庾信的好作品都是寫於晚年羈留長安之後。他身為南朝的士族,閥閱觀念十分濃厚,雖然在北朝"特蒙恩禮",但他一直不忘故國舊家。他的"鄉關之思",不僅"寄於《哀江南》一賦",很多詩篇都洋溢著國破家亡、感傷身世的情感。由於早年積有較深的文學素養,晚年又遭遇生活的重大變化,庾信後期的作品就有了比較深廣的社會內容,思想意義和藝術造詣都遠遠超過了前期。這些作品在文學史上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後代詩人往往從中得到有益的借鑒。有《庾子山集》。
〔庾信〕擬詠懷
其一
楚材稱晉用,秦臣即趙冠。離宮延子產,羈旅接陳完。
寓衛非所寓,安齊獨未安。雪泣悲去魯,凄然憶相韓。
唯彼窮途慟,知余行路難。
其二
疇昔國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寧知炭欲吞。
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悲傷劉孺子,凄愴史皇孫。
無因同武騎,歸守霸陵園。
其三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其四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
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
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
其五
周王逢鄭忿,楚後值秦冤。梯衝已鶴列,冀馬忽雲屯。
武安檐瓦振,昆陽猛獸奔。流星夕照鏡,烽火夜燒原。
古獄饒冤氣,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問,微兮不忍言。
其六
日色臨平樂,風光滿上蘭。南國美人去,東家棗樹完。
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
【注】:
《擬詠懷》是一組詩,共二十七首,是仿阮籍《詠懷》之作。阮籍有《詠懷》八十二首,寫他生當改朝換代之際的內心痛苦,庾信的擬作,雖然寄寓的身世之感有所不同,但抒發內心的痛苦是相似的。這些詩大都是追述亂離、感嘆身世、羈留北地、懷念故鄉的作品。寫得悲壯蒼涼,很有特色。
〔庾信〕擬詠懷(選六首略解)
其一
俎豆非所習,帷幅復無謀,不言班定遠,應為萬里侯。
燕客思遼水,秦人望隴頭。倡家遭強聘,質子值仍留。
自憐才智盡,空傷年鬢秋。
【注】:
本篇原列第三首。詩中寫自己既不通禮制,又不懂兵謀,帶兵出使,皆非所長。本是宮廷侍從之臣,打敗仗,被羈留,年衰才盡,無計可施。這種慨嘆,倒也切合他的實際情況,可以稱作發自肺腑的作品。
其二
惟忠亦惟孝,為子復為臣。一朝人事盡,身名不足親。
吳起嘗辭魏,韓非遂入秦。壯情已消歇,雄圖不復申。
移住華陰下,終為關外人。
【注】:
本篇原列第五首。這首詩是說自己離家背國,不忠不孝;遠事異朝,身敗名滅。如今豪情壯志都已消磨凈盡,再也沒有什麼雄圖遠略了。想到南歸終於無望,不勝感嘆。
其三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蕪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索,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注】:
本篇原列第七首。這首詩是寫自己羈留北方之後,梁朝的消息再也聽不到了。寄居異地,無以為歡,身心俱病,抱恨無窮,但又彷彿仍然抱著一種朦朧的報國還鄉的希望和幻想。
其四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
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
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後名。
【注】:
本篇原列第十一首。這首詩是庾信面對秋天凄涼的景物,觸動了自己的亡國之痛。梁朝的滅亡,本來是君臣不恤國事的必然結果,但庾信卻委婉地歸命於天,以為是命中注定。自己身為南人,心向南朝,羈留北方,是不得已。眼前只是苟且偷生,至於身後之名就談不到了。這是很痛心的話。
其五
尋思萬戶侯,中夜忽然愁,琴聲遍屋裡,書卷滿床頭。
雖言夢蝴蝶,定自非莊周。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
露泣連珠下,螢飄碎火流。樂天乃知命,何時能不憂!
【注】:
本篇原列第十八首。這首詩是說自己當年曾經想為梁朝建功立業,但自從被留之後,功業無成,年復一年,憂愁不已。
其六
蕭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
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注】:
本篇原列第二十六首。庾信羈留於北方,常有身居塞外之感,緬懷古人,感傷身世,便把荊柯、李陵引為同調,聊以自慰。這也是屈身異地而自求解脫的愁苦之辭。
〔庾信〕烏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御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
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落淚,到頭啼烏恆夜啼。
【注】:
烏夜啼:樂府曲調名,屬《清商曲》。這是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閨怨詩。由"烏夜啼"的歌曲而想到烏鴉夜啼的故事,又由烏鴉夜啼而寫到卓文君、竇氏妻之驚心落淚。劉熙載《藝概》說庾信的《烏夜啼》"開唐七律"。這詩的思想內容無甚可取,但在詩歌形式的發展上值得注意。
〔庾信〕和侃法師
秦關望楚路,灞岸想江潭。
幾人應落淚,看君馬向南。
【注】:
《和侃法師》共三首,本詩是其中第一首。侃法師生平事迹不詳,庾信這詩是奉和他的詩而寫的。詩的內容主要是表達了因侃法師南行而引起自己對南朝的懷念。法師:對僧人的稱謂。
〔庾信〕秋夜望單飛雁
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
無奈人心復有憶,今暝將渠俱不眠。
【注】:
這是一首感物傷情的詩。雁是候鳥,一年之間,定時地南來北往,詩人望見,容易引起鄉思。雁一般又是合群飛翔的,今見單飛之雁,更易引起個人的身世之悲。時節又當秋夜,正是北雁南歸之時,所以感時觸景,倍增愁苦。
〔庾信〕寄徐陵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時。
莫待山陽路,空聞吹笛悲。
【注】:
庾信和徐陵曾經一起在梁朝作官,兩人的詩文也曾齊名。梁亡之後,徐陵復仕於陳,庾信被留於魏。這詩是庾信遙寄徐陵,字數不多,但友情十分深厚。
〔庾信〕寄王琳
玉關道路遠,金陵信使疏。
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注】:
這是庾信接到王琳的信後寫給他的一首詩。由於長久不見故國人來,又不聞故國信息,而今一見萬里來書,不禁感動得流淚,這也是一篇表達了故國之思的作品。倪璠說:"王琳方誌雪恥,故子山有是寄焉"。王琳:字子珩,梁將,平侯景之亂有功。元帝被殺後,魏粒邰希蒴為傀儡,王琳曾舉兵攻。其後陳霸先篡梁帝位,王琳又曾討伐陳霸先,兵敗被殺。庾信對這人是讚許的。
〔庾信〕重別周尚書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注】:
這是一首因送別而引起故國之思的詩。周尚書:名弘正,字思行,梁元帝時為左戶尚書。梁亡仕陳,陳武帝時自陳使於周。庾信先有《別周尚書弘正》一詩,所以這一篇題為《重別周尚書》。
〔佚名〕企喻歌
其一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
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
其二
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膘。
牌子鐵裲襠,鉾鸐尾條。
其三
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
前頭看後頭,齊著鐵鉾。
其四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
屍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注】:
《企喻歌》屬於《梁鼓角橫吹曲》。郭茂倩說:"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詩共四首,第一首通過生動的比喻讚揚了一個孤膽英雄的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第二、三首寫戰馬精良和隊伍的齊整,第四首表現兵士們的哀怨。這些詩都具有一種勇敢、粗獷的精神,語言樸素、自然,充分體現了北朝民歌的共同特色。
【注】
鉾:矛類古兵器。
〔佚名〕琅邪王歌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樑柱。
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
〔佚名〕折楊柳歌辭(選二首)
其一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
其二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蹕跋黃塵下,然後別雄雌。
【注】:
《折楊柳歌》屬於《梁鼓角橫吹曲》,共存五首。這裡所選的是第四和第五首,反映了北方人民引吭高歌和放馬賓士的游牧生活。
〔佚名〕幽州馬客吟歌辭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
黃禾起羸馬,有錢始作人。
〔佚名〕隴頭歌辭(三首)
其一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其二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
其三
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注】:
《隴頭歌辭》,本屬魏、晉樂府。《樂府詩集》歸之為《梁鼓角橫吹曲》。該詩共三首,都是反映北方人民服兵役的艱苦生活和思戀故鄉的感情,格調蒼涼悲壯。
〔佚名〕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注】:
這首詩出自《魏書·李安世傳》,據史料記載:廣平(今河北永年縣)人李波,宗族強盛,無視封建社會秩序,大量收容為抗租拒稅而逃亡的百姓,並用武力對抗官軍的剿捕。對於他們,官府和地主豪紳引以為患,而百姓卻作歌讚美李波小妹的騎射本領,從而頌揚了李波一夥的武藝高強,所向無敵。
〔佚名〕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
《木蘭詩》是一首長篇敘事詩歌,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傑出的成就。它的產生年代及作者不詳,一般認為,它產生於北魏,創作於民間。《木蘭詩》充滿著樂觀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詩中有比較細緻的心理刻畫、具體的場景描寫和嚴謹的結構安排。語言形象鮮明、生動活潑。在藝術方面有很卓越的成就。詩中雖然有被後世文人加工的痕迹,但從整體上來看還是保存著基本的民歌風調。這首詩從思想、題材到藝術技巧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木蘭的故事深入人心,廣為傳頌。據《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木蘭廟。據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直到今天,舞台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
〔佚名〕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
《樂府詩集》收《敕勒歌》在《雜歌謠辭》中。據《樂府廣題》說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其歌本鮮卑語,後譯成漢文。敕勒,古種族名,亦稱鐵勒。是北朝時居住在今山西省北部和內蒙南部的游牧民族。《敕勒歌》就是流傳於敕勒族中的民歌。其主要內容是歌唱陰山腳下土地遼闊和牛羊肥壯、牧草豐茂的草原風光。意境開闊,感情真摯,風格雄渾奔放,是文學史上聲譽很高的一首民歌。
此歌最早見於唐李延壽撰《北史》,又見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史》還記述了一段故事:東魏孝靜帝武定四年(546年),高歡攻北周玉壁,慘遭大敗,憂慮成疾,謠傳其中箭將死。高歡聞之,勉強坐帳以安撫將士,令斛律金(人名)唱敕勒歌,自己則與之合唱。敕勒歌雄渾闊大,悠揚高亢的氣勢與南朝歌嫵媚纖巧的風格恰成對照。這種壯美的審美範疇,成為內蒙古文學藝術的傳統。敕勒歌至今仍膾炙人口,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佚名〕地驅樂歌
驅羊入谷,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蹋地喚天。
【注】:
《梁鼓角橫吹曲》中收《地驅樂歌》共四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寫一個天真的牧羊女急切求嫁的情緒。
〔江總〕遇長安使寄裴尚書
傳聞合浦葉,遠向洛陽飛。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
去雲目徒送,離琴手自揮。秋蓬失處所,春草屢芳菲。
太息關山月,風塵客子衣。
【注】:
江總(519—594),字總持,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東)人。在梁朝任尚書僕射。在陳為尚書令,但不理政務,每天與後主及其他侍臣遊玩宴飲,製作艷詩,號稱"狎客"。入隋後,官至上開府。開皇中卒。有輯本《江令君集》。
〔江總〕南還尋草市宅
紅顏辭鞏洛,白首入轘轅。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蓀。
徑毀悲求仲,林殘憶巨源。見桐猶識井,看柳尚知門。
花落空難遍,鶯啼靜易喧。無人訪語默,何處敘寒溫。
百年獨如此,傷心豈復論。
〔江總〕哭魯廣達
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
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
【注】:
這是一首悼亡詩。據《南史》記載,魯廣達是陳朝的一名良將。至德二年(584年),為侍中中領軍。賀若弼進攻鐘山,廣達力戰。及韓禽虎攻破宮城,廣達被執入隋,憤慨而死。江總當時撫柩而哭,並以詩題棺。這首詩是江總於陳朝滅亡之後所寫的一篇很有血性的作品,和他早期的侍宴應令之作顯然不同。
〔江總〕閨怨篇
寂寂青樓大道邊,紛紛白雪綺窗前。
池上鴛鴦不獨自,帳中蘇合還空然。
屏風有意障明月,燈火無情照獨眠。
遼西水凍春應少,薊北鴻來路幾千。
願君關山及早度,照妄桃李片時妍。
【注】:
這是一首寫閨中少婦思念遠征丈夫的詩。表現了一種離別獨處的哀怨之情。命意並不新鮮,只是出語自然,對仗工整,已接近七言律體。沈德潛說這詩"竟似唐律"。
〔江總〕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薛道衡〕昔昔鹽
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
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盪子,風月守空閨。
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
〔薛道衡〕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注】:
薛道衡(540—609),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西)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時屢任要職,位至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後因得罪煬帝,下獄縊死。薛道衡詩文盛於周隋兩代,與盧思道齊名,史稱"每有所作",南人也"無不吟誦"。有輯本《薛司隸集》。
這是一首思鄉的詩。人日:舊時稱陰曆正月初七為人日。唐劉《隋唐嘉話》說這詩是薛聘陳時所作。按:薛道衡於隋初為內史舍人,兼散騎常侍,作過聘陳主使。這首詩可能即作於此時。
〔薛道衡〕昔昔鹽
垂柳覆金堤,蘼蕪葉復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
採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盪子,風月守空閨。
恆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
【注】:
《昔昔鹽》,樂府《近代曲》名。昔昔,即夜夜。鹽,即艷,曲的別名。這也是一首閨怨詩。詩中多用舊事,沒有多少新意。惟有"空梁落燕泥"一語據說曾為隋煬帝所忌,遂傳為名句。
〔韋鼎〕長安聽百舌
萬里風煙異,一鳥忽相驚。
那能對遠客,還作故鄉聲。
【注】:
韋鼎,字超盛,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人,生卒年代不詳。梁時,累官至中書侍郎。陳時,官為黃門郎。陳宣帝太建年間,為聘周主使,累官至太府卿。陳亡入隋,授任上儀同三司,除光州刺史。史稱韋鼎博通經史,又通陰陽相術,善於逢迎,也有政績,並不以詩文知名。
這首詩,是作者為陳聘周出使到長安時所作。表達了一種作客思鄉之情。百舌:鳥名,又名烏鶇。
〔佚名〕煬帝時挽舟者歌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屍。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注】:
一作《挽舟者歌》,見於《煬帝海山記》。隋煬帝楊廣公元605年即位後,大力掠奪社會財富,役使百姓修建宮殿,增築長城,開鑿運河,並發動對吐谷渾和高麗的戰爭。他曾從洛陽坐船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驅使數萬船工在岸上拉縴行進,給人民造成極大的苦難。
《挽舟者歌》是大業十二年(616年),隋煬帝第三次下江都時,挽舟的民伕們所唱的歌謠。這首歌直接表達了人民的悲痛、憤恨,對當時的社會狀況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語言質樸,情感真切動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