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9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

作者:梭巴仁波切    文章來源:網路    點擊數:955    更新時間:2011-7-2 文字:【大】【中】【小】

 

  兜率百尊

  

  功德田觀想

  

  觀想部分以偈頌形式寫成。我會講解文中描述的境界,讀起來很有幫助。

  

  「在自身前前方,普賢雲海供的中央……」

  

  所謂「普賢雲海供」,有兩個方法解釋。其一,是指普賢菩薩的供養法門。《上師會供》的一部註解,便說明了這個方法。做曼達供也是一樣。你應觀想從每一種供品,散射出二十五道光線,光端為手持供品的菩薩眾;由這些供品,再射出許多光芒,化現更多持著供品的菩薩。這樣整個虛空便遍滿供品。不過,這兒所述說的,是關乎密乘的修法。「普賢」應解作你的殊勝樂空無二智,化現為遍滿虛空的種種供品。換言之,你向功德田呈獻的這些供物,體性為殊勝的樂空智,並未受到執著實有的誤見所污染。供品不僅體性清凈,連顯現出來的形相也是清凈的,庸常見和不凈的庸常相已被止息。你自己、功德田、供品,都是殊勝樂空智化現出來的東西。文中「雲供」一詞,是指供品不可勝數,「海」也是有這個意思。

  

  你自己是殊勝的樂空智,即大威德金剛的果地法身,那本身便是究竟的上師。換句話說,你的心、本尊的聖心、上師的聖意,三者是合而為一的。你既然跟上師本尊無二無別,你的殊勝樂空智,也幻化成遍滿虛空的種種供品。

  

  在《上師會供》的功德田觀想,一開始便說明樂空之理:

  

  「樂空無別廣天空,密布普賢供雲海……」

  

  那些雲朵白如凝乳,不像一般見到的白雲。它們跟供品一樣,都是殊勝的樂空智化現出來的東西。

  

  在雲供中央,應觀想八頭獅子,承托璀璨的寶座,每個角落各有兩頭,尾巴互對,面朝上方,看著宗喀巴大師。宗座在講解《上師會供》時,提到獅子一眼向上望,另一眼向前或向下望。你的觀想愈細緻,愈覺得趣味濃厚。愈多缺失的地方,愈覺得興味索然。過了不久,便大惑不解,於是反問:『我是在幹什麼呢?』懷疑修法的利益。首先,深信業果是令你樂於修行的其中一個要素。其次,你的悲心和菩提心愈強,為眾生修行佛法,愈能體會個中的樂趣。特別是如你由始至終,了知觀想出來的一切,都是空無自性,這樣應該最有趣味!除了空之外,假若還有樂的話,那你一定十分雀躍!你會希望一座的時間長一些,或已急不及待下一座的開始!別人會依照時間表上座,但你早已待不下去!

  

  在寶座上,應觀想雜色蓮華,上有日輪和月輪。寶座兩旁各有一個類似的寶座,但中央的寶座較高。你的上師安坐在上。上師是諸佛殊勝智慧的化身,跟法界或實相同為一味。這種智慧專註於實相的境界,如水注水,恆不可分,已完全斷除微細的分別見。你的上師,即諸佛的法身,與宗喀巴大師無異無別。他化為「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也跟所有直傳和間傳上師、各種形相的本尊、經乘諸佛、菩薩、勇父、勇母、護法沒有分別。儘管他們形相各有不同,但差別只在稱謂而已。

  

  宗喀巴大師的聖身很年青,白中帶紅,象徵方便和智慧的融合。大師雙手結轉*輪印。一手代表開示因地波羅蜜多乘法,另一手代表開示果地金剛乘法,也是在說明空性和緣起互不相違的意思。上師講解注釋或說法時,會首先誦一段祈請文,其間會以右手結說法印。道理也是一樣。大師的中指、無明指和小指豎起,分別代表開顯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的法門。大師便是藉此引領弟子,生起三士道的證量,進而圓成佛道。大師的拇指和食指結成環狀,象徵聖身和聖意合一的境界。

  

  你的上師是諸佛勝智的化身,跟法身同為一味。一如前述,諸佛的勝智與實相同為一體,這主要是指客觀的真諦。換言之,諸佛的勝智專註於諸法實相,不可分別,如水注水,恆常如此。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中說:

  

  「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間,

  

  凈界亦如是,佛合同業化。」

  

  「凈界」是指毫無蓋障的境界。所謂照亮世間的日光,是諸佛勝智與法身同為一味的明喻。

  

  帕邦嘉寧波車引述《大乘莊嚴經論》時,舉出「百川匯海」的例子。如從海中提取一滴水,那滴水便包含了每條河流、每條小溪、每個城市的水。不論哪處來的水,流進海中都成為一體。彌勒菩薩的一番話,是指在法身的境界中,諸佛都是同出一轍,履行同一種事業,以殊勝的智慧,照亮眾生的心。尤如海中的一滴水,上師也是諸佛勝智的化現。釋迦佛或金剛總持都是十方不同形相、不同名號無量本尊和諸佛的化身。上師便是這樣含攝一切。不管佛有多少,體性都是一味。諸佛的勝智化為「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雖然顯現出來的是一尊,但跟無量形相的諸佛菩薩並無二致,不像我們互不相干。

  

  大師聖身十分年青,白中帶紅,代表方便和智慧合一。雙手結轉*輪印,象徵因果二乘,以及緣起性空互不相違。大師當胸結印,持烏巴拉花莖,代表慈心和悲心。其中一朵花上,是一把寶劍,斷除束縛眾生的無明。舉例來說,如你要包裹東西,會打一個很緊的結,束緊開口。同樣地,在信封口貼上封條,可避免信件被人拆開,以防不應看的人看到。我們也是一樣。由於不明「我」的究竟體性,貪慾便把我們束縛,令我們深陷輪迴,無明更令我們動彈不得。當然,貪慾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把我們困在輪迴的罪魁禍首,尤如大象沉溺泥中,便是無明。無明使我們不斷受困,令眾生無從解脫,而大師的寶劍,便是用來斬斷無明的束縛。

  

  在另一朵花上,是一部經典。一字一句都在宣講整個道次第的禪修方法。花上的經典,象徵大師只會開示清凈無染的道理。那些道理都經過三種方式驗證,包括教法是否為直接觀察所否定,以及是否為推論所否定。這又分為理性和信心兩個範疇。後者是指通過信心,了悟佛陀的言教,而業果便是其中一例。譬如,相信今生投生善道,是由過往生持戒所致。今生富有,是因為過往生曾作布施。

  

  大師穿比丘三衣,即僧裙、法衣和袈裟,象徵持戒清凈。就別解脫戒來說,僧人可持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大師戴的班智達帽為純金色,象徵經三種方式驗證的教法,凈無瑕穢。帽既高而尖,代表無上正見。暫且不談其他教派,單是佛教就分為十八個部派。宗義則有四部,分別是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後者分為自續派和應成派。見地最清凈的是應成派。此派的觀點能把無明,即輪迴的根源斷除。換言之,尖帽象徵大師已證得人、法二者至究竟的真諦。

  

  大師和兩位弟子結跏趺座,顯示他們已成就四金剛座的雙運境界。就雙運而言,分有學和無學兩種。此處是指無學雙運,即圓滿佛果。四金剛座分別是明點座、風座、脈座和身座。明點座是指保持不漏。風座是指把下行氣觀成咒字,堵塞密處孔口。脈座是指父母的脈互相接合。身座是指雙運時觀在密處的咒字。作「三種想」時,便須做這些觀修。

  

  大師心間為佛父文殊,聖身散射橘色光芒。文殊心間為「智尊」金剛總持,尤如璀璨的藍色寶珠。金剛總持心間為「定尊」吽字,藍色,尤如不滅的火焰。這便是「三層勇識」的觀想。所謂「勇」,是指已成就殊勝的樂空無二智,即法身的聖意。「識」的藏文為sempa,em是法

  

  身,即殊勝樂空智。sempa指因成就這種智慧而變得勇敢。具有菩提心的人,願意或能夠承受為眾生服務的困苦,可說是勇猛無畏。如有人選擇為有情做最艱難的事情,肩負起這樣的責任,便是一位「勇敢的菩薩」。這是我個人的一番解釋。

  

  在右面的寶座上,是觀世音菩薩,現作賈曹.達瑪仁欽的身相。他較為年長,顏容十分祥和。其心間為四臂觀音。觀音心間為金剛總持。金剛總持心間復現吽字,如前述的三層勇識觀想。這是指賈曹傑是觀音化身。

  

  在左面的寶座上,是秘密主金剛手,現作克主.瑪偉尼瑪。他十分年青,如度母一樣,結遊戲座姿。那些精通辯論的人,有時是會這樣子坐的。克主傑心間為金剛手,披著藍色圍巾。這是最常見的金剛手,稱為忿怒金剛手。一如前述,克主傑心間也是有三層勇識。

  

  大師和兩位弟子坐在你的跟前,表現出對你十分歡喜的模樣。藏文祈請文寫得很有詩意,但我無法用英語表達出來。我譯出來的話,聽起來會很礙耳,尤如冰雹,硬如頑石!

  

  以上是第一部分的觀想。

  

  召請智尊融入

  

  你應觀想兜率凈土在功德田上方。帕邦嘉寧波車講解此上師瑜伽的廣繁修法時,指出須彌山有四層,阿修羅的國土便在那兒。你是在山的北面。須彌山第一層是堅手天,第二層是持華鬘天,第三層是常放逸天,第四層是四天王天。山頂為三十三天,再上為離諍天。這個天界沒有爭鬥,要逃的話便要逃到那裡!不過,那只是暫時而已。其上為兜率天,但兜率凈土是跟兜率天分隔開來的,就如城市和寺院一樣。兜率凈土的位置比兜率天還要高,賢劫千佛便是從那兒降生。

  

  兜率凈土是「一生補處菩薩」居住的地方。可以這樣說,轉生兜率凈土,修成菩薩果位的行者,會在同一生圓成佛道。兜率凈土的地基是金黃色的,刻有琉璃制的圓形花紋,平滑如掌心,令人十分舒適。我不知那兒有沒有笑翠鳥或袋鼠!宋寧波車告訴我們,有一天僧眾在瓦拉那西考試時,烏巴德華教授問凈土裡有沒有汽車!那兒也許有很多計程車和公車呢!在德里舉辦的第三屆覺悟之旅慶祝活動中,烏巴德華教授曾擔任講者。不管怎樣,凈土不會有令人不快和難看的東西,也沒有石塊或荊棘叢。你走路時,感覺像是在西方那些軟綿綿的床上步行!踏下去後,又會回復原狀的。我一直都睡不慣那種床,坐在硬地上,對我來說更加輕鬆自在。

  

  凈土裡到處都是花園,長著美麗的花卉。經典中指出,花朵巨大得很。此外,更有美麗的湖泊和水池。還有如意寶樹,要什麼享樂受用,都會有求必應。風吹拂寶樹時,法音會自然宣流。一如畫像描繪,寶樹上長滿花朵,並掛滿小鈴鐺。湖泊底層不是一般的沙粒,而是寶沙,一片一片的珍寶發著耀眼的光芒。種種瑰奇的飛鳥,在天空中翱翔,唱著非常動聽的法樂。空氣更是芳香怡人,沁人心脾。一想起兜率凈土,已令人喜不自勝。你應想像自己身處凈土,徜徉其中。

  

  凈土中央為尊勝寶殿,名為「高幢宮」。任何皇宮或天界宮殿,都不能與之比擬。此殿前方為「善法堂」,是彌勒佛說法的地方。寺院中,就以宗座的寺院為例,擺放經書的書架都稱為「善法堂」。此堂中央是由八頭雪獅承托的寶座,一生補處無能勝彌勒佛便安坐在上。所謂「無能勝」,是指彌勒佛已降伏煩惱,甚至微細分別見。我們現在屈服於此等煩惱之下,但彌勒佛已將之完全消滅。怙主彌勒佛的聖身尤如純金,向十方世界放光,像是十萬個旭日普照天下,耀目生輝。

  

  彌勒佛一面二臂,如宗喀巴大師一樣,當胸結轉*輪印。彌勒佛持龍華樹莖,兩枝均結花朵,右花上為*輪,左花上為凈瓶。凈瓶跟梵天的故事有關,宋寧波車好象曾講過。比丘在會供期間用完午膳後,會把凈瓶輪流傳遞,用水漱口,代表過午不食。千手觀音其中一隻手,也持同類的凈瓶。

  

  彌勒佛以天衣珍寶莊嚴。頂上為菩提塔,跟高班寺內安放耶喜喇嘛舍利的佛塔同類。佛塔共有八種,這種形狀的稱為「菩提塔」,體性為上師釋迦佛。彌勒佛頂戴佛塔,就如度母頂上安坐阿彌陀佛一樣。許多本尊都以五方佛其中一員為頂嚴。如你留意細看,便會從某些佛像上看到。這是說即使你成佛後,仍然要尊重上師。只是因為上師說法的恩澤,你才能消滅一切蓋障和習氣,成就種種功德,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度母和觀音頂戴彌陀,代表彌陀是他們的上師。同樣地,彌勒佛頂上為釋迦佛,即是說釋迦佛是他的善知識。

  

  彌勒佛舒展雙腿,坐在寶座上,象徵他當下便要降生南瞻部洲。就像是一個大人物,從椅子上站起來,要過來幫你一把。彌勒佛慈藹地看著你,展露欣悅的笑容。

  

  彌勒佛右方為阿底峽尊者,現虛空無垢天子相,左方為宗喀巴大師,現妙吉祥藏相。這是尊者和大師在兜率凈土的名號。還有洛扎珠欽(LhodrakDrubchen),意為洛扎大成就者,現無垢光相。他是宗喀巴大師的上師之一,成就了金剛手菩薩。換言之,他是金剛手化身。大家可能會記得,在大師的傳記中,他將要遠赴印度更深入鑽研教法時,途中遇到洛扎珠欽,告訴他不要去印度。袞卻格西(LamaKoenchog)告訴我,在傳承上師啟請文中,有一偈是向這位大成就者祈請的。由於他是金剛手化身,帕邦嘉寧波車曾指示癱瘓病人念誦那段偈頌。

  

  十方無量有情都來會集,聽聞彌勒佛說法。般若經典的妙音,響徹雲霄。不僅會中的佛菩薩得以聽聞,連你也清楚聽到,甚至風吹如意寶樹時的法音,種種天鳥唱頌的法樂,你都能一一聽見。字句的意義在你的內心泛現,令你生起道次第的證量。空氣中更瀰漫著撲鼻的芬芳。

  

  你應細緻觀想種種瑰麗的莊嚴,以及聖眾和凈土的殊勝功德,想像自己尤如處身凈土,親眼看見這些景象。

  

  觀想兜率凈土的境界後,由衷向彌勒佛和周遭的佛菩薩猛厲祈請:『請你們指引我吧!』藏文是jesudzinpa,意思是祈求別人助你成為國王、首相或總統等有權勢的人。這兒不僅是祈請彌勒佛和其他聖眾幫你解決一些小問題,而是協助你通過觀修道次第,調伏內心,成就諸佛已達到的一切種智的階位。

  

  觀想凈土景緻怡人,美不勝收,能令你產生很強烈的意願,希望當下一刻便想置身其中。生起這份熱忱,是往生凈土的方法,也是把不凈的環境,轉化為凈土的法門。如每日修持此上師瑜伽,觀想兜率凈土,每次發願往生,便會留植種子,死時令你投生該處。換言之,你每一次發願,都會令往生的善業愈來愈強,尤如每日向植物澆水施肥,令它長得更快更高一樣。生於兜率凈土的善因,基本上是研讀和修持彌勒佛的教法。

  

  彌勒佛心間為無盡結(八吉祥物之一),體性為諸佛的殊勝智慧。內為耀目的金色曼達盤,上有一團白雲,體性為不忍南瞻部洲有情受苦,欲令我等眾生脫離痛苦的悲心。在佛畫上便會見到那朵白雲。

  

  在雲朵中央,是三界法王宗喀巴父子。大師跟你的根本上師無異無別。諸佛的一切種智、悲心和威能,都含攝於宗喀巴大師和二大弟子之中。他們也現起三層勇識的形相。我在前面解釋三昧耶尊的觀想時,已說明什麼是三層勇識。你的觀想要非常清楚,尤如從彌勒佛的心間,真正見到師徒三尊。

  

  召請

  

  「兜率天眾怙主心,涌如新酪白雲端,

  

  遍智法王賢慧稱,願同弟子降臨此。」

  

  你應以優美的旋律,堅定不移的信心,慢慢念誦禱文。你要想像,自己已置身凈土,祈請師徒三尊降臨。藏文中kyema一字,便達出哀傷的情緒:『我今生沒有福份,轉生兜率凈土,親睹你的聖容。現請你降臨南瞻部洲,當我的導師、怙主、皈處吧!』你應懷著這份願望,加上無可動搖的信心,念誦這段祈請文。帕邦嘉寧波車指出,如你以美妙的唱腔,慢慢念誦這段禱文,『便不用懷疑大師會不會瞬間降臨。大師在兜率凈土聽到你的呼喚,會立刻來到你的跟前。』

  

  寧波車續說:『念誦這段禱文時,不用懷疑大師會否立即降臨,理由是即使行者圓滿佛果前,在上品資糧道的階位,也會成就「法流定」。』在這個階段,行者會取得五神通。天眼通是能見遠至數百由旬的眾生和事物的能力。八那由他為一由旬。五百個臂距為一那由他。阿底峽示現病相,在床上失禁排便後,種敦巴譯師為他清理床鋪,拿走排泄物,細心侍奉上師。有一天,譯師如是照料尊者時,成就了神通,能知曉一頭鷹飛十八日那麼遠該處的眾生在想什麼。借著服侍尊者,譯師凈除了大量惡業,積集了無量功德。話說回頭,大乘道共分五道。第一道是資糧道,其中分上、中、下三品。成就上品資糧道的行者,便具有這些神通力。除了天眼通之外,他們也具有天耳通,能聽到極遠處,以至許多由旬以外的聲音。既然上品資糧道的行者已具有這些功德,宗喀巴大師的一切種智的心,不可能見不到你在召請他降臨。帕邦嘉寧波車的這一番話,對我們很有幫助。如你知道這些法門發揮效力的因由,而不是單單依照某某傳統的規矩,召請這位那位佛菩薩到來,便會覺得修起來更有意義,更能樂在其中。

  

  接著,觀彌勒佛心間的師徒三尊降臨,智尊分別安座宗喀巴大師、賈曹傑和克主傑頂上。智尊然後融入三昧耶尊,合而為一,牢不可分。這便是「喳吽蚌賀」(DZAHUNGBAMHOH)的含意。

  

  如欲修獻沐浴法,應在此處修習。

  

  七支供養

  

  積資懺罪最扼要的方法,是作七支供和獻曼達。大師在《廣論》中說:

  

  「故於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這是最重要的行持,因此應儘力為之。這也是解決一切困難和障礙的辦法。否則,不論你怎樣嘗試,做多少閉關,聽多少法,讀多少經,內心也沒有任何變化。此外,不管你聽了多少遍道次第或轉心法門的開示(轉惡緣為道的妙法),如發現心念和行為毫無改善,便要積集資糧,懺除業障。

  

  嶄巴弘道師以往曾告訴我這個訣要。他總結自己的修行經驗後,得出的結論是,不管你聽多少經,說多少法,最重要的是凈除蓋障。這是毫無置疑的。道次第的體驗和證量無法產生,因為蓋障和惡業在作祟。如嶄巴弘道師所述,沒有蓋障的話,我們便具足一切種智,反之便是凡夫俗子。事實上,一切種智的心是微細心,但一般也是這樣解釋。如無蓋障,你早已成佛,但你心有蓋障,故不是佛,而是眾生。佛和眾生便是這樣分辨開來。借著猛厲凈除業障,你的心會日臻完善,道和地的證量便會出現。

  

  即使你無法在濁世短暫的一生中成佛,但如要善用人身,最好至少在死前證得菩提心,配得上「菩薩」的稱譽。如未能成就俱生大樂或凈光等次第,最有意義的,還是生起菩提心。聞、思、修道次第,調伏內心,是你為眾生所做最有利的事情。

  

  因渣菩提國王在短暫的一生中圓滿佛果。有人問他:『什麼是迅速成佛之道?』他答道:『作七支供。』接著,他以一輪馬車為比喻,說明七支供的重要之處。馬車由七個重要部份組成,缺少一環,便不能運載東西。同樣地,修七支供時,缺了一支,你也不能圓成佛道。

  

  祈請功德田住世

  

  眾生能否獲得安樂,在於佛法是否流傳。這又有賴住持教法的上師,在你和其他有情的心中留植佛法的種子。這包括由三世諸佛,包括宗喀巴大師,所化現為凡夫相的上師。假如上師現的形相比凡夫為高,我們便見不到他們,因為沒有緣份。現較低劣的形相的話,又認不出他們是善知識,沒有機會學法。由此可見,他們現在是因應我們的業力,示現人間的身相。基於我們沒有福報,可以見到比凡夫更高的佛,即使彌勒佛或度母在我們的跟前,佛也唯有依照我們的心量和業力,化現為凡夫,好讓我們見到。

  

  一如前述,積資懺罪最主要的方法,是作七支供和獻曼達。這樣才能取得道次第的證量,也是禱文中祈師住世百劫的另一個理由。昆盧喇嘛丹增堅(KunnuLamaTenzinGyaeltsen)聽人說:『願宗座住世百年』,便指出不應這樣發願,而應改為願宗座住世千千萬萬年。儘管宗座不可能住世那麼久,但這樣能締造吉祥的緣起,令宗座住世更長的時間。

  

  我們祈求上師壽元永固,為的是要積集功德。如我先前提過,對未曾值遇佛法,不知佛教為何物,不會修行的人來說,一切現前的快樂,例如美滿的生活環境、賢善的助伴、財富,都源自於以往所積的善業,例如持戒、布施、忍辱等等。他們正在享受往昔善行的樂果。有時候,那些善報來自今生懷著愛心和同情心所作的善舉。有些人以誠摯的態度,懷著愛心幫助別人,今生便得享善報。假如這些有情今生沒機會遇上佛法,明白業果法則,不捨棄苦因,積集樂因,便只會耗盡往昔所作的善業。道理就如一個人辛勤工作了若干年,儲了一筆錢,但從不為未來打算,以現有的積蓄賺取更多金錢,只是以存款渡日。錢花光後,他便會一貧如洗,捉襟見肘。那些眾生也是一樣。他們過活的方式,只是在耗掉往昔所積的少許善業,不好好利用現有的善報,例如財富、助伴和寶貴人身,積集更多資糧,為未來生現前和究竟的快樂,以至圓滿佛位的安樂,做好準備。少許的功德用完後,剩下來的便只有惡業。由於他們沒有很強的善業,令其獲得有緣修持佛法的善道投生,只剩餘沉重的惡業,果報因而是生於惡道。這些眾生從不覺得自己信奉宗教,但事實上他們所有的快樂和舒適的生活,都來自以往積下來的功德。他們有機會積集資糧,全是佛法的使然。如諸佛沒有開顯教法,眾生便不懂如何締造樂因,無緣累積善業。由此可見,有情的安樂取決於佛法是否存在。

  

  傳承上師在講解道次第時說:『眾生的業力和佛的事業有著相同的力量。』如我們苦樂是不由自主,而是操縱在諸佛的手上,輪迴中便再沒有眾生留下。甚至一瞬間,諸佛也不會讓我們淪為眾生。任何有情被蓋障蒙蔽只是一剎那,諸佛都覺得難以忍受。

  

  以上是讓你體會上師的恩德很有力的開示。如上師不現凡夫相,讓你有緣相遇,跟他學法,與他溝通,你和其他有情便不會有機會聽法,明白到個中義理,在內心生起證量,以及積集現前和究竟的樂因。為此,我們必須祈請上師久住於世。

  

  一位上師在講解道次第時說:『見到上師是人,而不是狗或驢子,是多麼的幸運!』說這番話的,應是蔣楊洛覺堅贊(JamyangLodroeGyaentsen)大師。就以宗座為例,儘管他化作人身,不是現作動物,但如他示現病相,障難重重,我們便不能從他學法,失掉種種不可思議的良機。我曾遇到一位為宗座服務廿年的代表。他在長壽灌頂當日告訴我:『宗座這次花了很多時間教導西方人。』他很驚訝宗座這樣做,因為宗座是那樣忙碌,事實上沒有時間。不論是當時或以往,宗座都沒有一刻空閑。為此,如他示現人間,但卻受障礙所擾,我們便無緣接受教導,因此,應體會自己是多麼不可思議地幸運。

  

  你有緣從許多東、西方國家的上師學法,基本上都是來自宗座的恩澤。如宗座沒有前赴印度,我們便沒有機會從其他上師聽聞教導,修持佛法。把教法付諸實踐,或遵行宗座的教誨,是消滅煩惱的良方。除了修行之外,沒有其他辦法可打敗煩惱。

  

  《兜率百尊》中說到:

  

  「至尊上師含笑顏……」

  

  「至尊」有尊貴的意思,是對上師德行的描述。「至尊上師」(jetsunlama)概述了三士道的法門。je是指下士道;tsun是指中士道;lama是指上士道,包括波羅蜜多乘和金剛乘。即是說上師已圓滿或超越三士道的修學,成就了如來的色身和法身,證得聖身和聖意雙運的境界。

  

  「前空獅座蓮月上,至尊上師含笑顏,……為宏聖教住百劫。」

  

  一如《兜率百尊》中「百」的量詞,「百劫」也不是單指一百劫,而是說許多劫的時間。

  

  頌文續說:

  

  「願此信心勝福田,為宏聖教住百劫。」

  

  為滿足眾生的願求,令其擺脫蓋障,臻至正等覺位,我們須了解教法的意義,並取得圓滿的證量。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積集功德。這一點我在開始時已經提過。為此,頌中便說:「願此信心勝福田」。上師便是我們能積集至廣大功德最有力的對象。在福田之中,上師甚至超越父母、僧伽、羅漢、菩薩,以至三世諸佛。憶念常啼菩薩的事迹,對了解這一點便很有幫助。常啼菩薩在修波羅蜜多乘時(不是密乘),愛護法上菩薩比性命還要重。在侍奉上師七年期間,他累積的功德,一般需要二大阿僧祇劫方可圓滿,而這些資糧,都是來自福田中至高無上的善知識的。

  

  耶喜喇嘛在生時,你們辛勤地侍奉他,忍受寒熱饑渴的煎熬,應為此感到非常幸運。你們如法依師,積集了不可思議的功德。在行為上依師共分三類:尋求開示、尊敬侍奉、財物供養。最佳的是尋求開示後,依教奉行。耶喜喇嘛曾就如何做閉關,以及如何為佛教中心服務,給予指示。儘管你不是跟喇嘛一起生活,不是每日在他身旁,而是在遠處遵行他的教誨,但這也是在侍奉上師,積集廣大的功德。我們應為此深感幸運。

  

  有若干年,喇嘛不斷說要辭世。我曾經在那段時間,想到即使小小的服務,例如清潔等事,如不立刻把握機緣,累積至廣大的功德,即使遲些想做,也不會再有機會。這樣的思緒曾閃過腦海,但我什麼也沒有做。現在,喇嘛已不在人間,機會也從此消逝。他是福田中至高無上的皈依處。如你能遵從喇嘛以往給予的開示,例如修某個法,或做某些事情,應回想自己的行持,隨喜功德,而功德便會增長。為此,如你曾為喇嘛服務,現在繼續遵從他的指示,圓滿他的願求,或履行他特別要求你做的某些事情,應感到萬分榮幸。換言之,你仍是在積集無量的功德。念誦以上偈文時,應提醒自己要聽從喇嘛的教誨,不要把機會浪費掉。

  

  你要明白,一切安樂和順緣都源自上師。不離上師既然是多麼的重要,因此應勵力祈求他久住於世。舉例來說,一個病入膏肓的人,是多麼需要醫術精湛的醫師,把他的病治好。如你是那個病人,遇上這樣的良醫,必定會乞求他:『請你不要離去,直至我痊癒為止。』在這五濁惡世,眾生難以調伏。其他佛菩薩也對我們束手無策。你孑然一身,無人保護,孤苦無依。為此,你應這樣想:『除了上師之外,我再沒有其他人可依靠。』借著憶念上師的恩德,猛厲祈求他長久住世。

  

  如你患上癌症、痲瘋,或人人都害怕的傳染病,求醫診治的心便會非常深切。不過,病只是侵害這副身體,若干個月,或若干年後,便不復存在。需要醫生、醫院、藥物、手術等互相配合,方能治癒的疾病,其實都源自無始以來的煩惱。這才是真正的疾病,而我們須祈請上師住世,把病魔連根拔起。事實上,開顯教法的上師,是治療煩惱痼疾的大醫王。他能把無始以來的苦諦斷除。我們是多麼需要這樣的良醫。相比之下,只能治好癌症,或身體其他毛病的世間醫師,便顯得黯然失色。你應如是思惟,猛厲祈請上師壽元永固。

  

  祈師久住的利益,是能凈除對上師所作的惡業,例如擾亂師意。此舉會令你未來生無緣遇見善知識。此外,修七支供等同為上師籌辦長壽會供,結果是令你成就金剛聖身,長壽更會隨之而來!

  

  只是祈求上師住世,或籌辦上師會供,並不足夠。祈師久住的目的,是要請上師開示佛法,好讓你付諸實踐。不然的話,祈師長壽,並無理由。

  

  據說,如有曼達盤,應放五堆供品在底盤上,觀想成寶座,獻給上師福田。你不應只是觀一副身體,而是千千萬萬個化身,遍滿整個虛空,在供養寶座。祈請之後,觀想寶座融入福田的寶座,並想像聖眾歡喜受供。帕邦嘉寧波車講解道次第時,更指出你可化出許多身體,數目等同《上師會供》或《兜率百尊》功德田佛菩薩眾會的數量,各各手持寶座獻供。觀不起來的話,便只觀現有的身體。功德是多是少,取決於觀想數目的多寡。

  

  頂禮

  

  下一句是頂禮支:

  

  「遍量所知明慧意……」

  

  一切「所知」都包含在二諦之內。

  

  二諦

  

  二諦即世俗諦和勝義諦。後者是殊聖智慧所見的真理。這種智慧諦見萬事萬物的空無自性。中文的譯名很簡短,只是稱為「勝義諦」。藏文則較多字母,稱為toentamdenpa。Toen是客體、現實,並非獨立自存。Tam是主體、智慧,有著殊聖的意思。Denpa指智慧所洞察的東西,是真確無誤的。串連整個意思,是指「殊聖的智慧所確認的真諦」。

  

  世俗諦是指完全受障蔽的心所見的真理。藏文為kuntsogdenpa。Kun指完全,此處指空性。Tsog指覆蓋,是無明的作用。Denpa指這種心所見的,都認為是真理。意思是指,對執著實有的無明來說,所見的萬事萬物,都覺得是事實的真相。基於這樣的作用,我們稱無明為「完全的蓋障」。

  

  殊聖智慧所諦見的「我」,是空無自性的,這才是事實的真相。這便是「勝義諦」。「我」雖是依緣而起,但心被無明覆蓋,以為實有才是真的,這便是「世俗諦」。以上是二諦的定義逐字逐句的解釋。

  

  為何稱執著實有的無明為「完全的蓋障」呢?因為無明的使然,令人無法諦見「我」和「五蘊」完全空無自性。事實上,「我」只是心於五蘊上假立的稱謂。這才是真正的「我」。這便是由早到晚,做著種種事情,例如吃東西、睡覺、坐下、走路、歷經苦樂、受輪迴苦、成就覺位、修持佛法、積集苦樂之因的「我」。不過,執著實有的無明,見到這個「我」時,卻以為它是獨立自存的,並非純粹在五蘊上假立。

  

  道理就如有兩個人,對同一個人作出評價。一個覺得他和藹可親,另一個覺得他冷酷無情。該兩個人見著的是同一個人,但所見的是不同的特質。這個例子對修習上師瑜伽,非常有用。

  

  在西藏有一位上師,他的兩位弟子由遠處返回寺院。他們徒步走了多日,抵達上師家時,上師給他們喝涼了的茶。其中一位弟子想著:『上師真的萬分慈悲,知道我們疲累不堪,特地把茶弄得很涼。』他對上師感激萬分。另一位弟子想著:『我們長途跋涉,才返回寺院,已累得要死,但連熱茶也沒有得喝!』對上師怨聲載道。兩位弟子見的是同一位上師,但感受卻截然不同。一個覺得他慈悲為懷,另一個覺得他麻木不仁。這便是修習上師瑜伽的實例。一如前述,事情是好是壞,在於你的心怎樣想。

  

  話說回頭,「我」只是假名安立,但執著實有的無明,所見的是真實不變的「我」。然而,了悟空性的智慧,所見的卻是毫無自性的「我」。由此可見,執著實有的無明和悟空的智慧,兩者是完全對立的。智慧完全察覺不到實有的「我」,連微塵那樣少的也沒有。無明卻覺得本是假名安立的「我」,有著真實的存在。由此可見,智慧所諦見的,是「我」之上的真諦,即「我」之上的空性。

  

  最後一句話意義十分重大。如你能認出「所遮破的對象」,即實有自性的「我」,便會明白意義何在。道理就如首先見到一個人,然後在他身上附上「好」或「壞」的標籤一樣。在「我」之上,看來有個真實不變的「我」,但那其實只是假名。你找得到「我」之上「所遮破的對象」後,如再聽到有人說:『我之上的空性』,便覺得很合邏輯,否則「之上」這兩個字沒有任何意思。這便說明,為何增進了解「我」的空性的智慧,能消滅執我為實有的無明,即生死流轉的根源。

  

  諸佛智慧的殊勝功德是徹見一切法,包括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諦是「根」,方便和智慧是「道」。借著聞、思、修,證得二諦,成辦方便道和智慧道,所證的「果」便是色身和法身。佛便是藉此履行種種事業,毫無錯謬地惠澤群生。行者成佛之前,在一心觀空之際,分別見會暫時隱沒,但尚未斷除。出定之後,任何顯現的東西,又看來是自性實有。聖者菩薩和羅漢也是一樣。換言之,行者未證覺位時,觀空期間見不到世俗諦,即專註於「我」的空性時,不能見世俗諦的「我」。觀察後者時,又不能一心觀「我」的空性。即是說,你仍是眾生時,不能同時見世俗和勝義的「我」。這件事只有佛才能做到。佛的一切種智的心,觀「我」或「五蘊」或任何事物的空性時,都能在同一時間,見到諸法的世俗諦,反之亦然,並沒有所謂的分別見。

  

  說回我們自己,就在這一刻、這一分鐘,只要你觀察一下,便會發現似乎有一個真實的「我」。這便是我們執著的對象。想起「我」、談到「我」時,例如說:『我做了這件事,做了那件事。』在心裡呈現出來的,是實有自性的「我」。這個「我」像是跟「我」的真諦不同。到目前為止,我們仍有分別見,兩者看來並不相合。我現在說的話,不是天方夜譚,而是事實的真相。實際上,它們並不分開,只是呈現出來是那樣子,而我們便執以為真。佛完全沒有分別見,不會視世俗諦的「我」,跟「我」的空性為兩回事。佛的聖意能見二諦,既能見「我」的空性,又能同時觀見森羅萬象。佛的智慧安住於「一切法空」的定境中,跟空性無異無別,如水注水,已斷除分別見,並從中化現千千萬萬種報身和化身的形相,接引每一位有情。佛便是以聖身、聖語、聖意開顯教法,利益有情。你應思惟佛如何見一切法,但應特別憶念佛已無分別見,觀見二諦的功德。佛聖意的這種功德,不要說眾生沒有,連十地菩薩也付諸闕如。

  

  《心經》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可以把這句話引伸到「我即是空,空即是我。」你應細心檢查一下「我」為何物。是不是有個在五蘊以外的「我」,在山坡上、在桌子上、在衣櫥里、在箱子里、在銀行里呢?有人曾懷疑,這是不是觀空性正確的方法。除了五蘊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以是「我」的假名處。梭巴格西寧波車曾指出,只是在五蘊上尋找假立的「我」,已是在觀修空性,甚至沒有把假立的「我」,以及加諸五蘊之上實有的「我」分辨開來,也是可以的。不過,我估計有人會質疑,如你並沒找出那實有的「我」,只是尋覓假名安立的「我」,這並不是觀空之道,理由是你應要首先鎖定實有的「我」,然後才可再作分析。事實上,那個「我」並不存在,不可能在五蘊上找得到,所以這也是在觀修空性。「我」就是在那看來最真實的地方,當下即空。

  

  如有人問你:『你在哪兒?』為什麼我們會答:『我是在印度達倫色拉兜率天中心。』你更會特地告訴別人,自己是在座墊上。如沒有座墊,則說自己坐在地上!儘管你未曾打座觀修,或用理性分析自己為何說這番話,但仍然對此深信不疑。不過,說自己是在達倫色拉兜率天中心,坐在墊上,根本毫無理由。在這兒除了五蘊之外,並無其他東西。這個身心和合的東西,我們稱之為「人」,現正身處印度,在達倫色拉兜率天中心,並且坐在墊上。即使你理解不深,也沒有禪修經驗,不能列舉另一個理由,解釋自己為何會說出那一番話,但其實道理簡單不過:你的五蘊正在這兒,坐在這個墊上,而你的心便在五蘊之上,給予「我」的標籤,並且告訴別人:『我在印度兜率天中心,正坐在墊上。』就是這樣,從早到晚,你不斷製造標籤:『我正站起來』、『我在打座』、『我在洗澡』、『我在吃早餐』、『我在上廁所』、『我很累』、『我在發夢』等等。你是因應身體在做什麼、口在說什麼話,心在想什麼,或五蘊(假名處)的活動,給予「我」的標籤。由此可見,「我」只是心每次對五蘊附加的一個標籤,僅此而已。

  

  假名以外的「我」,根本並不存在,連多一丁點兒也沒有。證得它的空性,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情。如覺得假名之外,應還有其他東西,這便是「所遮破的對象」。為此,不依假名處和假立的心存在的「我」,純屬子虛烏有。你應該明白,由頭頂至腳踵,也不會找到這樣的「我」。說「我」是空無自性,因為它只是由心附加的假名。既已了解這個道理,不管你怎樣嘗試相信沒有「我」這回事,但始終你會發現,五蘊之上肯定有「我」,但它只是稱謂而已。換言之,它是由心安立的。這種定解會在你的心裡牢牢紮根。你不會再相信「我」是自性存在。儘管你會在五蘊之上找到「我」,但它只是由心假立。

  

  證得空性後,便會知道「我」只是心在五蘊上附加的標籤。這便是世俗諦。你首先會證得的是勝義諦,然後才證得世俗諦。換言之,明白「我」無自性是「因」,由此而了悟「我」是由心在五蘊上安立,便是「果」。即是說,你會先明白「我即是空」,其後方會明白「空即是我」。並非實有的「我」是存在的,是怎樣的呢?它是由心於五蘊上假立,緣起而有。為此,你明白什麼是世俗諦的「我」後,便會證得「我」的空性。

  

  所謂「我即是空,空即是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在說明中觀見的道理。此話能斷除二種邊見。斷見是指我和其他東西並不存在。常見是指它們實有自性。「我即是空」能除常見。「空即是我」能滅斷見。這兩句話彰顯中觀派的見解。佛的聖意能同時洞見勝義諦和世俗諦。唯有佛才具有這樣的功德。

  

  頂禮支第二句贊文是:

  

  「嚴賢士耳善說語……」

  

  「賢士」指菩薩。他們具足菩提心,所以是真正的賢士,而大師「善說」的教法,是乃至十地菩薩耳根的莊嚴寶飾。他們也要聽聞大師的開示。我們接受灌頂時,在開首的部分,上師事業金剛出來,詢問坐在金剛杵中央東門的金剛弟子:『你是誰?想要什麼?』問的是你屬於哪個種姓,有什麼願求,而你必須屬於大乘種姓。換言之,你必須具備菩提心。這又取決於你有否把三士道融會貫通。

  

  下士道是修行的基礎,以依止上師為起始,思惟暇滿人身的三大義利,以及再難覓得之理。接著,思惟人必有一死,但何時會死,不得而知。如惡業充斥內心,未及凈除,死後便墮下惡道。解決辦法是奉行佛說的基本道理,皈依三寶,避免行惡,消除苦及苦因,從而生起出離心,厭患六道輪迴,藉以生起菩提心。

  

  之後,你應求取的是無上瑜伽部的密法。此法能令你在非常短暫的一生中,成就金剛總持的無學雙運位,即殊勝的樂空無二智。因此,事業金剛問你時,你應回答:『我是賢士,希求大樂。』這裡所指的「賢士」,跟贊文中的意義相同。

  

  十地菩薩已接近佛果位,但大師的言教,也是他們耳根的莊嚴。聽聞大師的開示,也會覺得發人心省。

  

  下一句贊文是:

  

  「名稱赫耀耀端嚴身……」

  

  我估計,「赫耀」可比喻為既明亮又穩定的油燈。佛身尤如金色器皿中的燈焰,或火焰在器皿內映照的光明。宋寧波車曾說,這是指佛的一切種智的心,化現為澄明的燈火的形相。舍利佛、目犍連等羅漢,乃至十地菩薩,也有一些未圓滿的地方。他們仍有所知障(造成無明的四種因),不能洞見微細的業力,故他們不能達到「名稱赫耀」的境界。只有佛的一切種智的心,才具有這種能力。大師已斷除一切過失,沒有絲毫障垢,因此譽為「名稱赫耀」。

  

  一般的贊文,傳統上首先會頌揚聖身的功德,之後才會依次稱讚聖語和聖意的功德。不過,在《兜率百尊》的法門中,首先讚揚的是大師聖意的功德,然後才是聖語和聖身的德行。這是讓我們積集功德的方法。以讚頌大師的聖意為首,因為大師是文殊化身,而文殊又是諸佛聖意遍知智慧的化現。同樣地,在大威德金剛法門中,供心間的香水列於濯足水之後,但在其他法門,則排在燈供之後。理由也是一樣。諸佛遍知的聖意,化現出來的身相,便是忿怒文殊。一開始便頌揚大師聖意的功德,便會首先獲得大師聖意的加持,增長你了悟佛法的智慧。同樣地,讚頌大師聖語的功德,大師聖語的加持便會進入你的語業,令你的說話得到加持。你會有信心和智慧,了解經中文字的含義,之後更能勇猛無畏,毫無疑慮地暢演佛法的義理。

  

  借著讚揚大師聖身的功德,大師聖身的加持便會進入你的身體。即使身處云云碩學大德之間,仍能出類拔萃,無有疑懼和怯懦。就像宗座和鈴寧波車,說法時聲線宏亮,莊嚴無比,震懾人心。密勒日巴尊者也是一樣。行者如向宗喀巴大師的三業敬禮,頌揚大師聖意、聖語、聖身的殊勝功德,便能獲得上述的利益。

  

  最後一句贊文是:

  

  「見聞念獲益敬禮。」

  

  換言之,只是見到大師,便能凈除自身的蓋障,止息熾盛的煩惱。就如你跟宗座一起,其聖身的莊嚴或加持力,令你不會生起猛厲的煩惱。這便是令我們「獲益」的方法。此外,目睹聖身是如何莊嚴,更會令你萌生成為他的願望。就像看見宗喀巴大師,已能在你的心裡留植不可思議的印記,令你他日證得大師的覺位。只是見到大師的聖身,已能獲得保護,積集大量資糧,更可得到加持,令信心萌生,明白其聖身有何功德。

  

  許多人見到耶喜喇嘛,或未曾見過他,只是看過他的照片,也覺得他很親切,令人如沐春風。新來學法的,以至未曾聽過佛法的人,或者西藏人,都覺得喇嘛很有愛心,待人真摯誠懇。

  

  我初到印度時,住在部薩(Buxa)。有位比特太太(Mrs.Bede),從DB法王噶mb受戒為尼。她也許是那兒第二位出家的西方女士。第一位已在大吉嶺逝世。我估計她從多摩格西寧波車受皈依戒和出家戒。話說回頭,比特太太在戴爾豪斯(Dalhousie)和德里(Delhi)辦學,為藏傳佛教四派的年輕喇嘛提供教育。我在德里的學校上了六個月課,好象什麼也學不到!那時的事已不太記得。我們會上一個小時英語課,接著學北印度語(Hindi)。不知為何,我較有心機學英語。我會把功課簿寫得滿滿的,目的是要拿另一本新的!下課後,我們會把書丟在一旁,晚上才做家課。我們都把字寫得很大,因為拿新的功課簿,是一件賞心樂事!來自不同國家的西方人參觀學校後,會挑選一些學生,帶他們到德里觀光。因此,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德里遊山玩水。逢星期六和星期日,我們會跟西方領事館人員的孩子一起玩耍。其後,我感染了肺結核,需留在醫院療養。畢業後,有人帶我們見尼赫魯(Nehru)。那時候,多摩格西寧波車、他的弟弟、比特太太也在場。有位應該是英迪拉.甘地(IndraGandhi)的女士出來,送我們禮物。尼赫魯好象給我們小冊子,內容是有關印度的學校的。他出訪西方國家時,也有派發那些小冊子。他送我們每人一支筆,之後更請我們喝凍飲呢!見尼赫魯之前,我們在很狹小的房間等待,之後到了庭院或類似的地方。尼赫魯躺在床上,看來已非常年邁。離開醫院後,我決定返回部薩,繼續學習經論,可恨的是,我並沒有努力讀書!

  

  不論是僧人或在家眾,只要請求比特太太,她也會找人贊助其生活費用。她照顧各個階層貧病的人。比特太太代我找到功德主,是一位老婦人,已年過八十歲。我在部薩七年間,她為我支付醫院的藥費,以及在學校喝牛奶的費用。我所有的開支,都好象是由她支付,但我後來才知道此事。我跟立頓格西(GesheRabten)學法後,再從另一位師長學習,名叫耶喜師(Yeshe),現已過世。之後,我遇到耶喜喇嘛,跟他學習經論。那位老婦人對我無微不至,好象我是她的兒子。她應該沒有孩子,也許是已喪偶吧!我曾寫信給她,想到什麼便寫什麼。我請她改正錯處後,把信寄回給我,好讓我多多練習英文寫作。她覺得我好象過分擔憂英文寫得不好,於是在覆信時,告訴我在倫敦,沒有人說正確的英語!我想她是為了逗我歡喜吧!除了她之外,我真的沒有其他途徑學英文。鈴寧波車的秘書曾給我一本英文書,是關於如何做生意的,例如怎樣做採購等。有時候,我會在印度官員用午膳後,帶著那本書,到印度官員的辦事處,希望多學點英語!不過,他們通常吃完午飯後,會小睡兩至三個小時!也許,我是在佔用他們的休息時間吧!

  

  話說回頭,我把耶喜喇嘛的照片,寄給那老婦人的堂姐妹或表姐妹。照片中,喇嘛跟其他僧人一起。她不知道誰是喇嘛,但後來告訴我,她覺得有位僧人,給她很溫暖的感覺,而那便是耶喜喇嘛。這便是「見即獲益」的意義。

  

  至於「聞即獲益」,你只要想想大師的道次第教法、五次第的論著,以及我們從宗座聽聞的講解,便會明白其意義何在。那些都是宗喀巴大師的聖語。不論我們能否在今生取得這些證量,但已在心田留植不可思議的印記。得聞這些道理,實在饒有意義,能為我們打好基礎,他日成辦五次第。宗座和教導我們的上師,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化身。聽聞他們的聖語,因而很有助益。同樣地,每一次你見到耶喜喇嘛,跟他聊天之後總會歡天喜地。只是見到喇嘛,跟他談談話,鬱悶便一掃而空,因為喇嘛也是宗喀巴大師的化身。你念誦這句贊文時,可憶念以上的道理。儘管我們未曾見過大師在西藏時的化身,但仍可每日從道次第的論著和其他典籍中,讀到大師的聖言。不論是大師講授的教法,或撰寫的著作,都經過諸位大德詳加審核,發現並沒有絲毫錯謬,全都以可靠的論著為依歸。那些論著的作者,又是大瑜伽師和班智達。他們所開示的教法,至為可信,也曾獲其他大德仔細審查。大師的教法不僅闡揚諸位班智達的論著,更以自身的修行經驗為佐證,條理井然有序。為此,有緣讀到大師的著作,是極有意義的。儘管你不能將之付著實踐,但只是聽聞教法,心裡已留下種子,必定能引領你圓成佛道。

  

  甚至憶念大師也很有意義。為什麼呢?因為這樣不但可消除輪迴中種種險難,還可擺脫下劣寂滅(涅槃安樂)的束縛。暫且不說其他問題,就是在死亡的危急關頭,如能懷著信心,憶念宗喀巴大師,便能免墮惡道。如經典所述,這是把神識遷往凈土最佳的辦法,你絕對不會生於下三道。這便是「念即獲益」的意義。

  

  見到大師的聖身,聽聞大師的聖語,憶念大師的聖意,都很有意義。你也可想像大師的三業,各具有身語意的功德。在廣繁的《兜率百尊》中,頂禮支的頌文如下:

  

  「為使成辦三金剛,憶念汝之三密時,

  

  僅以身語意三業,至誠懇切作頂禮。」

  

  「三密」指聖身、聖語、聖意的秘密功德。這些功德只有佛才具足。十八不共法便屬法身聖意的功德。

  

  供養支

  

  「可意閼伽種種花,異味燒塗燈明等,

  

  實設意變供雲海,奉獻上師勝福田。」

  

  「雲」指虛空。「海」有無窮無盡的意思。換言之,這是指供品遍滿虛空每個角落。在《上師會供》中,道次第祈願文首句便說:「最勝福田上師前。」為何指上師是無上福田呢?因為我們都想積集最大的功德,而方法便是通過上師積集善行,因此上師有著「最勝福田」的美譽。

  

  到了這部分,你仍是本尊。根據我現在講解的《兜率百尊》法門,你是大威德金剛,擁抱佛母。供品有兩種,一種設在壇上,另一種由心幻變出來。你的體性是樂空,而你的樂空體驗,化為種種供品和供養天女。不但飲用水遍滿整個虛空,其他的供品也是無窮無盡。此外,受供的對象,即究竟的上師(法身),本身也是大樂和空性。同樣道理,你飲食時,自己、本尊、上師三者同為一體。你的體性是樂空無二智,供養的飲食也是樂空無二智。這樣作供的話,你的樂空智慧便會增長。換言之,飲食本身是上師的聖意,即殊勝的智慧和大樂,而你自己也是一樣。從加持飲食的觀想法門中,你會明白為何供品的精華是上師的聖意,即是與空性密不可分的大樂。

  

  你可運用簡單的方法,一次過轉化所有供品。如這樣有助你集中精神,或較為容易,便可採用這種方式。結手印的話,則必須把供品逐一加持。每次結印時,必須清楚地觀想,想像福田諸尊的聖意生起無量的特別是如特別是如大樂。供完每一種供品後,必須將(天女)收回自心。最重要的有兩點。第一,是把供品觀得清清楚楚。第二,想像功德田聖眾的心生起無窮無盡的大樂。他們的大樂已無可復加,但行者如是觀想,可積集更多功德,更迅速取得完全清凈的殊勝樂空無二智,或成就法身的境界。

  

  我想強調的,是你自身的樂空智慧,幻化成種種供品。事實上,供品的體性是殊勝的樂空無二智,但它們幻現成不同的形相,因此我們的心便向其附加種種標籤,指出:『這是飲用水,那是花,這是天女。』同樣地,你所現起的大威德金剛或任何本尊,以及接受供養的功德田,都只是由心給予不同的稱謂。我們必須明白,本尊、供品、福田都是假名安立,三者的體性都是殊勝的樂空無二智。你是上師,福田是上師,供品是大樂和空性。三者都是由你的心幻變出來的,故此體性完全相同。這樣你便更容易明白,事物何以由心假立。這便是微細緣起的道理。這樣思惟更有助你證得空性,因此必須集中精神觀修。

  

  做以上觀修時,必須要慢慢來。念誦贊文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有足夠時間觀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念誦本身更成為供養,特別是如果旋律優美動聽!這便是以身語意三業積集功德的方法,即意業幻化殊勝的供品,身業以手印作供養,語業以口誦咒或贊文。

  

  不管你供的是什麼,只是一杯水、一朵花、一根香,應首先向東面所有聖物作供,即所有在東面的佛像,以及在東方的所有佛菩薩,想像其聖意生起大樂。之後,向北方所有聖物作供,包括無數的佛像,以及人間的諸佛菩薩,想像其生起大樂。接著,向西方所有聖物作供,包括佛像、人間的福田,諸佛菩薩,令其生起大樂。下一步,向南方、東北方、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的聖物作供。舉例來說,如你有一杯茶,便可向十方佛像、功德田聖眾、所有聖物、人間的福田作供,令其聖意生起大樂。採用這種方式,我覺得非常有效。

  

  一如前述,只是憶念佛陀,供一朵花或任何東西,已能積集不可思議的功德。向一佛作供,總的來說有十種利益,而我們現在是向十方諸佛菩薩和聖物獻供,功德之大已不言而喻。即使你怕拉肚子,或染上肝炎,不敢前往菩提伽耶等地做供養,累積資糧,但如在自己的房間,按以上方式作供,功德也是一樣。不過,如能安然忍受前往聖地途中的種種困難,功德當然更多。錫崗寧波車以往常說,這是凈除惡業的表現。如前往聖地途中下大雨,全身濕透,車子拋錨,面對重重險阻,寧波車會說:『啊!這很有意思,非常好。』他會以樂觀的態度看待這些事情,指出那是十分有利的。如朝聖期間,遇上很多麻煩事,要忍受不少困苦,這樣便能凈除許多惡業。寧波車指出,應善用這些逆緣,視之為修鍊,不應怨天尤人。供養一佛,既已有不可勝數的功德,但如採用以上方法,即使只是供一小杯水、一杯茶、一根香、一盞燈,但因為我們獻供的對象,包括印度、西藏、地球上,以至他方世界中所有佛像,以及十方世界一切聖物,因此功德會更為廣大。

  

  此外,每個人家中都有佛壇,聖物的數量也不少。你採用以上方法的話,即是在向每一個佛壇的聖物作供。為此,儘管你不是在菩提伽耶或拉薩,但仍是在向這些地方的聖物獻上供品,積集不可勝數的功德。你下座後,可在房間走動時,順便想一想:『我現在向一切聖物奉上供品。』這也是積德的方法之一。假如你特別想像每一樣聖物,都是所有上師、佛、法、僧三寶的化身,功德會更為廣大。這樣在家中陳設許多功德田的畫像和塑像,便很有意義。保存唐卡和種種聖物,目的是要積資懺罪。如你盡量把握機會獻供,一有少許時間,便作供養,甚至經過聖物時也想一想,那樣在家中陳設佛壇,把千千萬萬幅佛畫,掛滿房間每個角落,便十分有價值!

  

  當然,作供前你必須發起深切的菩提心。與其去想這是「我的供品」,反而應思惟:『這些供品是屬於有情的。我代表他們向上師三寶獻供。』我覺得這樣想很是重要。如你以為:『這些供品是我的』,便犯了菩薩戒。為此,應一開始便發菩提心。此舉有助你明白,自己有這樣難得的機會作供,全是眾生的恩澤使然。

  

  以下是配合四灌頂,作四種供養廣繁的方法。

  

  外供

  

  共分兩種,一種是崇高的供養,另一種是無上的供養。後者是指自己的一切功德,幻化成種種供品,然後獻給功德田。《上師會供》法門中,便有這種供養方法。此外,背誦佛典、實踐教理、修菩提心,也屬於無上的供養。

  

  在廣繁的《兜率百尊》中,有以下一段偈頌:

  

  「研讀實修白善業,三學二次第證量,

  

  自他所積諸功德,化為凈妙如雲供,

  

  祈請諸尊領納受,加持令其永不斷。」

  

  換言之,自身三學的證量,化為形形色色的供品,奉獻給功德田的聖眾。

  

  念誦禱文時,應同時思惟其義,把功德幻化成供品,供養福田聖會。不過,如沒有實踐三學,又沒有觀修道次第,這樣便沒有什麼可幻化,令人會覺得有點可惜。

  

  內供

  

  「殊聖供物體性為,五方佛與四佛母,

  

  承三金剛光收放,清凈轉化及增長,

  

  獻此甘露大海已,願汝飽足並欣悅。」

  

  密供

  

  「幻化諸種手印女,田生咒生俱生眾,

  

  融入金剛持佛母,承其交抱所生樂,

  

  惟願周匝聖會眾,得享大樂無退轉。」

  

  你們可能從勝樂金剛或金剛瑜伽母法門中,得知該三種手印母是什麼。那是指具生起次第證量的手印母、具凈光和俱生樂證量的手印母,以及已證雙運位的手印母。「無退轉」是沒有煩惱的意思。

  

  真如供

  

  「正當俱生大安樂,聖意聖身雙融合,

  

  住於如空無實境,化現如虹種種身,

  

  願此金剛正覺供,能令汝等皆歡喜。」

  

  供養支特別用以對治吝嗇心,令你能如大師一樣,不為欲樂所轉。此外,更可獲得任何希求的受用。在灌頂期間,特別是在前行部分,供品會呈獻給金剛弟子。這是代表由那時開始,任何享樂都可用來增長樂空的體驗,而不致成為苦因,內心更不會被輪迴污染。換言之,享樂不會激起貪慾,反而成為善巧之道,生起大樂和空性,迅速斷除分別見。同樣地,向三寶作供時,特別是在無上密法門中,供品的體性為樂空,顯現清凈的外相。這樣做供養能令你迅速圓滿累積二種資糧,得成正覺。你圓成佛道後,所見的都是美的、所聽的都是悅耳的、所品嘗的都是大樂,一切都清凈無染,沒有任何醜陋的東西,也不會有什麼令你不悅。以上述方式作供,便能獲得這種善果。

  

  做供養時,除了呈獻壇上和幻想出來的東西外,更可向福田奉上由善業所感得的美事,以及所見所聞的種種享樂,例如瑰麗的花朵、湖泊、園林、日、月等等。供燈時,更無需局限於一、兩盞油燈,而應呈獻房間里所有的電燈。燈光以愈明亮愈佳,在外愈能驅除黑暗,在內愈能消滅無明,增長智慧。

  

  我在外地時,特別是住在酒店期間,會覺得不把電燈全開,是非常浪費的一回事,尤其是地方很冷,開燈更有保暖作用!不管你在酒店住多少天,都是要付房租的,倒不如做一盤大生意,見到房間有多少燈,便將之完全供給上師三寶,積累不可思議的功德,締造現前和究竟的安樂!

  

  你應向十方每一樣聖物,以及每一位在人間的佛菩薩作供,包括每位行者房裡所有的聖物,例如佛像和佛畫等。首先要知道的,是向一佛作一供養,已有難以思量的功德。第二,一如我先前提到,業力比外物增長的幅度還要大。我以一顆菩提籽為例,說明無數的枝葉和種子如何從中衍生。不過,這跟業力卻無法相比。為此,每次你甚至只是供一朵小小的花、一根香,也要想像正在向十方每一樣聖物和人間的聖者做供養。

  

  供養三寶時,可採用以下方法:一般來說,你都是按密法方式作供,特別是無上密的法門。換言之,你自觀為本尊,體性是殊勝的樂空無二智。燈明或任何供品,首先化為空性,然後化為具三種功德的清凈供養。聽聞有關無上密供養的講解後,應會記得那是什麼。事部密法中,也提及類似的三種功德。不管怎樣,看看禱文,便會明白。你可想像,體性為樂空智慧的燈明,驅除眾生的誤見和無明暗障,並消滅他們的煩惱、所知二障,令其生起整個菩提道的證量。供香時也是一樣,觀香支化空,轉成體性為樂空智慧的清凈供養,香氣凈化眾生的二障,令他們生起全個道體的證德,並想像他們化為你所修本尊的體性。以上是對眾生所作的觀想。對聖眾而言,則想像其聖意產生無窮無盡的大樂。

  

  懺悔支

  

  「至心發露別悔除。」

  

  所謂「別」的意思,是指回想自己因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而所作的每一種墮罪、惡行或惡業,藉此將之凈除。這也是指凈化惡行的不同方法。例如,犯別解脫戒,有特定的悔罪法門;犯菩薩戒,可運用菩薩懺罪的方法,例如向三十五佛頂禮,也可借著重受菩薩律儀,把惡業輕易懺凈;犯密乘戒,可採用密宗特有的方法,例如誦金剛薩埵百字明、自灌頂和獻會供。為此,「別」是指應憶念以上種種懺罪法門。「至心」是指不應假裝自己在懺悔,讀讀經文便算數,而是誠心悔罪,痛悔惡作。

  

  此支另一句懺文,是懺悔無始以來投生當中,身、語、意所積集的惡行,特別是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而引生的罪障和惡業。

  

  在宗喀巴大師的傳承中,重點是嚴守三戒,護持戒律尤如保護心臟和眼睛。大師諸種事業中,最重要的是澄清三戒的細則,並廣為宣揚三戒的內涵。

  

  基本上,持守三戒,便是保護自己免作惡業。惡業是今生和來生安樂、自身解脫、為眾生成就覺位的絆腳石。為何大師的著眼點,不在四十萬遍加行,而在護持三戒呢?因為盡量清凈持戒,便等於減少作惡,為眾生成佛的障礙便會減少。此舉除了可制止你再造惡業外,更能凈除以往的不善業,這樣你便無需做那麼多加行。要修多少加行法,在於你有多少障礙,妨礙你生起道次第的證量,以及成就正等覺位。戒律是圓成佛道的要素。如不護持禁戒,肆意行惡,你每一生也要不斷做很多加行法。只要你繼續違犯三戒,永無止境地作惡,要修的加行數目便無有窮盡。

  

  大師強調持戒,實在是真知灼見。如修行的重點是在其他法門,而三戒淪為次要的東西,要修的加行便永無終結。道理就如上師瑜伽的宗旨一樣:你不想虧本,只想得到利益;你不想受苦,只想獲得安樂。如努力清凈持戒,便可減少作惡,修加行法的需要便相應減少。此外,你會更易和更迅速生起道次第的證量,以及圓滿佛果。這便說明為何修密法最理想的對象,是持戒數目最多的比丘僧。大師在《廣論》中已闡釋其道理何在。

  

  為此,《兜率百尊》的懺悔文包含了最實際的開示。如忽視護戒這取得成就的要素,而把重點放在其他東西,例如每個傳承獨特的關課,便不是善巧的修行方法。如你只是為做而做,好讓自己告訴別人有這樣那樣的覺受,便更加有欠妥善。閉關和種種法門的目的,是為了凈除惡業和蓋障。你能夠多快圓成佛道,在於你持戒有多精嚴。

  

  帕邦嘉寧波車的根本上師之一,怙主金剛持(KyabgoenDorjeChang)曾指出,在宗喀巴大師(甘丹)傳承中,最重要的是嚴守戒律。

  

  大師也在《六加行》的《諸功德根本頌》中指出:

  

  「以次清凈意樂所引發,正念正知極大不放逸,

  

  以彼聖教根本別解脫,作為修持心要求加持。」

  

  這便是厭離輪迴的清凈心。

  

  你持戒有多精嚴,在於你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有多真切。明白到何謂死無常,特別是死期無定,即甚至今日、這個小時、這一分鐘,都難以肯定會否死去,是引生出離心最強有力的方法。另一種推動力是慈悲心。你目睹其他眾生受苦,自己感到多麼難以忍受,也是持守三戒的理由,因為持戒是成佛首要之道。這也視乎你多對眾生的關愛有多深。了知眾生唯苦無樂,喚起我們的慈悲心,會令我們下功夫堅守律儀。你既是為了眾生持守三戒,犯戒更會令你感到羞恥。你會明白,眾生是多麼需要你的協助,消除蓋障,引領至正等覺位,這有賴你多努力改進自心,這又在於你護持三戒有多精勤。

  

  大師的教法中,有以下一番說話:

  

  「如你犯戒,修其他法也是無濟事,就像把水注入底部穿了壺一樣。」

  

  一個沒有底部的水壺,不管你倒多少水進去,也沒有一滴水留下來。大師續說:

  

  「只是勇於接受戒體,並不足夠。犯了戒的話,必須立刻逐一悔除,這樣方可令了悟修行要訣的賢士歡喜。」

  

  「修行要訣」不是指必須修佛法的理由,而是修行的要點。

  

  上座部的僧人當中,必定有許多菩薩化身。然而,他們都沒有值遇甚深的顯密教法。儘管他們沒有廣泛的佛教知識,但都把基本的義理付諸實踐,安然過活,少憂少慮。他們的人生很富足,死時也很寬慰。即使未曾聽聞中觀見那麼深邃的空性教法,但他們體會到何謂真正的安樂。多位大德曾說:『欲知前世生,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帕邦嘉寧波車也說:『事實上,只要看看自己怎樣做人,便無需占卜,也會知道來生的境況如何。』

  

  一般來說,任何惡業都可懺凈。為什麼呢?惡業雖無善處可言,但唯一的好處,是只要你肯下猛厲的凈障功夫,便可把惡業完全凈除,無需受報。這是上等的結果。中等的是在今生面對一些問題,例如患病或遇上惡事,把不善業耗掉,令你無需在惡道或來生受報。下等的是即使通過凈障,仍要墮入下三道,承受苦報,但為時較短,苦痛較輕。

  

  要圓滿懺罪,最重要的是運用四力對治。不論修三昧耶金剛法、金剛薩埵法或三十五佛懺法,如你思惟頌文的意義,悔罪的功夫便很圓滿。四力的內容如下:

  

  依止力

  

  我們對聖眾作惡,因此需把惡業凈除。這便說明為何在大威德金剛的法本中,縱使以皈依為開端,但在中段修金剛薩埵凈障法之前,又再一次皈依三寶。同樣地,三十五佛懺法中,也載有皈依的環節。所謂「依止力」,包括皈依和發菩提心兩方面。前者能凈除我們對聖眾所作的惡業,後者可懺凈我們對眾生所積集的惡行。這便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的道理。你不能按著虛空站起來。「依止力」的原理也大致相同。

  

  對治力

  

  藏文稱為nyenbokuntichiptob,直譯的意思是「恆常樂於對治之力」。在道次第教法中,對治方法主要有六種,包括誦佛號,例如三十五佛名號;誦經;觀空;供養;造像或繪像;誦咒,例如觀音心咒(唵瑪呢啤咩吽OMMANIPADMEHUNG)或其他密咒。以上任何一法,都可作凈罪之用,而最有力的懺罪法門,是把上師的開示付諸實踐,例如履行耶喜喇嘛叫我們做的難事。此外,任何弘揚佛法的事情,例如辛勤管理會務,以及利益眾生的事業,都是最強而有力的凈障法門。

  

  上師在世時,如沒有悔除對他所作的惡行,而上師現已不在人世,其中一個凈罪方法,是向上師最親近的弟子發露懺悔。你應痛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向上師的弟子作供養,至誠悔罪。

  

  懺悔力

  

  藏文為nambasujinbetog。Sujinbe有斥責的意思。換言之,這是斥責自己犯錯:『我作了那麼多惡業,果報會是怎樣,自己非常清楚。要面對的是重重的障難和困苦。』這便是思惟作惡的果報,其本身已是懺罪的功夫,因為你想到行惡的壞處後,自然會感到懊悔。你不願歷經這些苦果,飽受煎熬,因而懺悔諸罪。

  

  你還未生起道次第的證量,或無法明白個中含意,甚或已引生證量,略有體會,但最後覺受退減,或消失凈盡,全都是惡業和蓋障的使然。你功敗垂成,惡事接踵而來,證明你還未懺清惡行。歷經苦報,也代表你沒有把苦因凈除。

  

  如你造了極大的惡業,例如五無間罪,按毗婆娑部的說法,那些惡業無法懺凈,一定會隨業受報。不過,根據中觀派的見解,即使你作了沉重的惡業,例如殺父母、殺阿羅漢等有力的對象,以及破和合僧等,也都可以凈除。舉例來說,在龍樹菩薩《親友書》中,婆羅門具樂殺母,猛厲懺悔,最終成就見道位,證得空性,成辦阿羅漢果。指鬘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也是藉深切悔罪,精勤凈業,證得見道位,在那一生成為羅漢。未生冤王弒父後,勵力懺清罪障,也成就了見道位,當生成為阿羅漢。還有密勒日巴尊者,他早年以巫術殺了很多人,但後來尋訪上師,在值遇馬爾巴譯師後,努力懺除惡行,在非常短暫的一生中圓成佛道。

  

  要通過有力的懺悔,產生強大的凈障效果,要訣是痛悔惡行。懊悔的心愈強,惡業愈能減輕。經中有云:「賢士作惡,縱大亦小,愚者作惡,縱小亦大。」這句話語重深長。賢士懂得怎樣有力地圓滿懺罪,即使作了異常嚴重的惡行,也可令其變得非常輕微。愚者不知道怎樣勵力懺清惡行,甚至不明何謂凈障之道,儘管所作的業很輕微,但因業力增長的緣故,結果變得愈來愈沉重。由此可見,深切悔罪實在不可或缺。

  

  帕邦嘉寧波車曾開示如何悔罪,憶念此法裨益甚大。首先,應為作惡一事深感懊惱:

  

  「嗚呼!由無始輪迴以來,我積集的惡業不可勝數,尤如國王的寶庫。每一種惡業,我都在千千萬萬劫中,不斷造作。儘管生試圖行善,棄捨惡行,但犯戒行惡,卻是日夜不斷,罪業多得如滂沱大雨。可惜,我沒有能力把惡業完全懺凈。死主的怨敵又無聲無息地降臨。

  

  嗚呼!我會不會就在此刻,便掉進地獄受苦呢?我的友伴已在地獄的火焰中焚燒。明年此刻,我會不會落入同樣的境遇呢?怙主,祈求你大發慈悲,保護我這作惡的人吧!」

  

  這是指今生的朋友、父母、認識的人、旅途上的伴侶、學法的同修、灌頂的金剛兄弟姊妹、學校里的同學、公司里的同事、已逝世的人、過往生的友伴、雙親、丈夫、妻子等等。他們現已在地獄飽受折騰。你應憶念他們的境況,然後思惟:『明天此時此刻,我會不會墮進同一個地獄受苦呢?』這樣想能有效促使你猛厲懺悔。為此,你應一面念誦寧波車的祈請文,一面思惟以上所作的解釋。此外,念誦時,更要憶念不如理依師的八種過患,詳情已載於《善說精髓》一文中。

  

  你對善知識發怒多少秒鐘,多少劫的善業便消失凈盡,更要在地獄受苦同樣的劫數。中觀派對一秒所作的定義如下:就以年青人來說,一彈指有三百六十剎那。科學家甚至會計得更仔細,用照相機便會知道!為此,如對善知識發怒的時間,有一彈指那麼久,你在過往三百六十劫累積的善業,便會化為烏有,更要在地獄受苦三百六十劫。經中更說:「即使你精進不懈,……」這包括斷食、不眠不休地打座「……累劫修持密法,結果只會墮入地獄。」你應問問自己:「只是少許的頭痛和胃痛,我喜不喜歡?能不能忍?」當然,連一秒鐘,你也不想遇到這樣的小問題。與地獄的痛苦相比,少許的頭痛和胃痛,已是無比的快慰。既然如此,我又怎能忍受這麼長的時間在地獄受苦呢?一面思惟你現在的境遇,一面與地獄的苦況作一比較,對調伏內心非常有效。如不把地獄中猛厲的折磨,與現時在人間可厭的痛苦相比,地獄似乎只是天方夜譚,沒有什麼大不了。如你知道,自己所作的惡業,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飽受完全不想面對的苦楚,便會萌生念頭:『我一定要即時懺罪。』

  

  在《廣論》中,宗喀巴大師曾說:「犯菩薩根本戒,今生不能證得聖道位。」我問津美寧波車(ZimeyRinpoche)對這番話的見解。寧波車答道:『如不凈除犯菩薩根本戒的墮罪,今生便無法證得聖道位。』寧波車就這一句話,答覆另一個類似的問題時,說道:『儘管修密法,也不能取得殊勝成就。』寧波車指出,不是說你一旦犯戒,便永遠無法開悟。那句話看似有這樣的含意。只是你不懺凈惡業,才會有這樣的後果。反之如你把惡行懺清,情況便有所轉變。總括而言,如你改變態度,痛悔惡作,決意不再犯錯,事情便有轉機。不過,如你冥頑不靈,依然重蹈覆轍,不管多努力修持密法,也永不能取得殊勝成就。我認為緊記此事非常重要,特別是知道自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善說精髓》中,有以下一番話:

  

  「犯了五無間罪的人,今生仍可成就金剛乘的最勝海。不過,存心譏毀善知識的人,即使修習如海的金剛乘密法,也無法成就正等覺位。」

  

  「海」是比喻金剛乘教法廣如汪洋。

  

  事實上,殺了一百個人,甚至一千個人,都不是真正令人擔憂的事情。屠夫宰殺千千萬萬頭山羊,千千萬萬尾魚,也不是真的很值得憂慮。根據以上綱要來說,屠夫所累積的惡業,與譏毀善知識的重大惡行相比,幾乎是微不足道,是很容易凈除的。即使殺死數千個人,與前者比較起來,都不算是什麼嚴重的惡業。在《事師五十頌》中,提到對上師作惡的過患,惡報既至為沉重,而受苦的時間,也長得不可思議。為此,我認為殺了千千萬萬個人,不是真的很令人憂心,與譏毀善知識相比,那些惡業十分輕微。

  

  也許,你可通過懺悔,勵力凈障,無需墮入地獄受苦。不過,不少功德已蕩然無存。現在,你離開證量的目標十分遙遠。由於許多功德已被摧毀,一切證量,包括正等覺位,也隨著你發了多少秒怒,延遲多少劫出現。除了凈除惡業外,你更要再次積集那麼多的功德。以上是第一個要點。第二個要點,是不管善業或惡業,如果造作是完整的話,都會引生四種果報,其中一種是「造作等流」。即是說,如你今生不制止自己再對上師作惡,結果你便會因過往生的習氣使然,在下一生值遇上師時,再犯同樣的錯誤。換言之,你會在未來生,如是者不斷犯錯,造成極大的障礙。為此,今生盡己所能,如理依止上師,便顯得異常重要。儘管你已把惡業凈除,下一生無需墮地獄受苦,但反覆不斷犯錯,會造就很大的障礙。明白以上兩個要點,對萌生懺悔之心,有很大的幫助。

  

  念誦金剛薩埵咒時,回想自己破犯和毀損了多少條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根本戒和支分戒,以及每一條又破犯和毀損了多少遍,是非常有利的。修三昧耶金剛法,或誦三十五佛名號時,也應該這樣做。此外,布薩前讀誦所有戒條是十分有用的。這樣悔罪的心會便變得很強,出席布薩便很有助益,不然便會變成例行公事。帕邦嘉寧波車在《六座瑜伽》的注釋,以及道次第教法中,提到:『毀損一條菩薩戒(不是根本墮,而是四十六條支分戒之一),惡業較具足戒比丘破一條別解脫根本戒重十萬倍。』殺人、說大妄語,自稱已有證量,便是破根本戒的例子。寧波車續說:『毀損一條密乘支分戒,比破一條菩薩根本戒又重十萬倍。』

  

  念誦金剛薩埵咒、三昧耶金剛咒或修任何法時,應一面檢視自己受了多少條戒,一面思惟以上道理。你必須緊記,受的戒體愈高,作的業愈重。你應回想自己破了多少戒,以及每一條毀損了多少遍。舉例來說,每一次不論你看什麼,如果將之視為庸常的東西,便犯了一條密戒的支分墮罪。如不保持清凈觀和清凈見,在每一分鐘,不管有多少樣東西,你當作是庸常不凈,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你便已犯了相應數量的墮罪。此外,執著財物受用,認為:『這些都是屬於我的』,以至貪圖享樂,也破了菩薩戒願戒的學處。宋寧波車給予大威德金剛閉關的開示時,指出我們這批受了無上密灌頂的弟子,每一次不護持三昧耶,例如飲食時沒有加持和轉化飲食為甘露,保持凈相,那麼每喝一口飲料,或每吃一口食物,罪障比一名具足戒比丘,破四條根本戒的惡業還要重十八倍。如你受了無上密灌頂,不遵守三昧耶的話,要懺悔並不容易,難以忍受的惡報,更會開始現前。

  

  就以今日為例,由早上到現在,究竟有多少件事,我們是以愚痴無智、貪執今生、忿怒的動機去做的呢?任何由煩惱驅使所做的事,都會令我們墮下惡道。十惡業中,我們又犯了多少?暫且不說瞋心,很難找到一件事,不是以貪慾為動機。我們不論做什麼,包括坐下、走路、睡覺、吃東西,都是為了滿足慾望。今日已做了不少。今個月、今年、由出生開始、以往多生,無始以以來的投生,這些事更是數不勝數。種敦巴大師問阿底峽尊者:『心懷煩惱作業,果報會是怎樣?』尊者答道:『生於地獄、餓鬼、畜道。』在一部道次第論典中,指出:「以世間心(執此世心)行事,純屬惡行。」不過,懷世間心向福田作供頂禮,則作別論。總之,以煩惱為動機,做任何事都是惡業。由此可見,我們一舉一動幾乎都在作惡,連洗澡也不例外!惡業更會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不斷遞增。帕邦嘉寧波車在講解道次第時,說道:『殺一頭小昆蟲,如在當日完結前不懺悔,惡業便會持續增長。十五日後,便等同殺人的罪業那麼重。十八日後,更會增至十三萬一千零七十二倍。』

  

  要注意的,還有密乘根本戒。那是戒體中最有力量的。第一條是「不可捨棄上師」。第二條是「不可忽視所有戒條」。這條所指的,除了密戒以外,還包括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犯戒是那麼容易。犯三重戒中任何一條,便等同再犯一條密戒根本墮罪。儘管沒有犯第一條根本戒,但破犯第二條非常容易。第三條是「不可指責金剛兄弟」。這是指跟你一起,向同一位上師接受灌頂的同修。「兄弟」不是單指男性!這一條也很難護持。你可能侮辱了金剛兄弟,或者說了很傷人心的話,之後更為著能傷害他,感到沾沾自喜。此外,「不舍慈心」一戒,跟其他密戒不同,無需具足四纏,也可犯上墮罪。據大部分經典所述,如你起了作惡的動機,但無意糾正自心,止息惡念,便犯了根本墮罪。這是很容易干犯的。我曾詢問宗座,維持作惡的動機多久,才算犯根本墮罪。宗座的答覆,是如你在四小時內,不糾正自己的想法,便犯了密戒根本墮罪。所謂「糾正自己的想法」,是指遠離四纏。四纏是:第一,不覺那是過錯;第二,不改作惡之心,或再犯之心;第三,為作了惡事,或起作惡之心,感到歡喜;第四,在自己或別人面前,毫不感到慚愧。不過,大部分經典都表明,如你不認知那是錯事,不肯改變過來;不起羞愧心;不為作惡感到懊悔;無意禁止自己再次犯錯,只需很短的時間,幾乎只是數秒鐘,便會幹犯根本墮罪。此外,每一次不奉行母續三昧耶的左行持,也會累積大量嚴重的惡業。因此,你應該時刻保持警覺。

  

  第一條密戒根本墮,是棄捨上師,藏文是nye.me。nye有輕視和批評的意思。我曾寫信給鈴寧波車,詢問這是否純粹指對善知識發怒,或是否有批評的意思。寧波車在尼泊爾回信給我,指那個詞不是單指對善知識發怒,而是不以上師為尊重的對象。舉例來說,有時候上師吩咐你做事。你覺得不合心意,便不想聽從指示。這種想法可能會維持幾秒鐘,甚至一分鐘不等。你會覺得上師不好,更會惱恨上師一陣子。你會想:『這個上師對我有什麼用?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不把上師視為身、語、意應尊重的對象。

  

  犯了這嚴重的惡業,內心會立刻受到影響。你心緒不寧,忐忑不安尤如湖泊乾涸了一樣。毀犯三昧耶後,會感到快樂離你而去,心靈像是枯萎了一樣,變成怪石嶙峋、荊棘滿布的險惡之地。你會因而患上風疾,瘋狂失控。護法善神也會對你不悅,惡兆頻生,影響周遭的環境。你會面對很多困難,憂心忡忡,更會染上疫症,發熱而死,頓魔也會乘機作障。此外,更會患上傳染病、中毒、被王法處決、葬身火海、被毒蛇咬死、被盜匪、空行、賊人劫奪財物。據稱,愚痴的人死後,會墮進地獄受苦。舉例來說,首位藏王松贊干布有兩名很有福份的弟子,本應在該生中成就金剛持雙運位。他倆對善知識起了一些邪見,但沒有懺清惡業,結果在路途上,被賊人用石頭擊斃。

  

  死時既是這樣可怖,生時也很易受到四大、人與非人的侵襲。為此,在依師方面犯錯,破損與善知識的三昧耶,就像為自己開啟損惱之門。你痛悔惡作時,如深思以上道理,將非常有用。

  

  如沒有積集惡業,即使被毒蛇咬死、被老虎吃掉、在地震中罹難、墜機而死、撞車身故、被人謀殺,都不會墮入惡道。甚至吃了毒藥,也不會有投生惡道的危險。由此可見,惡業比毒藥更禍害無窮,實在不能相提並論。比較起來,毒藥的傷害簡直微不足道,頂多只會令你喪命。不過,即使你沒有在險難中死去,也沒有吃毒藥,但如積集了惡業,死後便會墮進惡道的無底深潭。換言之,你一旦生於惡道,便會因不斷作惡,在三塗頭出頭沒。不論修金剛薩埵法、三昧耶金剛法,或頂禮三十五佛,未開始之前,以至修行期間,憶念以上道理,也是裨益甚大。

  

  遮止造罪力

  

  這是指發誓不再重犯,並肯定自己不會重蹈覆轍。只是想:『啊!我不會再犯錯了。』不過,如果深知自己口不對心,便是在功德田面前打妄語。這樣立誓根本毫無意義。一個人是印度人、尼泊爾人或西方人,取決於護照里國籍一欄寫什麼。這是大家都認同的。種族並不是決定因素。同樣地,你是否真心誠意,口說無憑,要看你究竟怎樣想。為此,四力懺悔中,這最後一種力量,不是以說話為憑證,而視乎你內心真正的想法。立誓的方法是作出承諾:『我今天不會做這件壞事。』當然,你明日應繼續禁止作惡,如是者日復一日,不斷遵守諾言。不是說今日過後,明日便可胡作非為!你可在立誓當日,甚至一小時,以至短至一

  

  秒之內,不做某樁惡事。這樣作出承諾,才更真心誠意,更有決心。

  

  帕邦嘉寧波車和其他上師,都曾引用道次第教法中以下例子,說明懺罪的道理:三個人吃了毒藥。一人已毒發身亡,另一人快要死去,痛不欲生,餘下一人仍未有感覺。該人深知大事不妙,便立即設法解毒,以免喪命,更誓死也不會再吃毒藥。同樣地,你和其他有情已服了惡業的毒藥。他們許多都已辭世,墮入地獄受苦,更有不少已走到生命的盡頭。你跟他們也是一樣,苦報可想而知。在這一分鐘,你會否就此死掉,純屬未知之數,但呼吸可就此突然停下!明白到這一點,你會發覺內心積存惡業,連一秒鐘也是多麼難忍。這樣想令你決意不再作惡。

  

  在金剛薩埵法門中,你念誦:「因愚痴無智……」前,應立誓不再犯錯。修三昧耶金剛法,以至誦三十五佛的懺文時,也要這樣起誓。

  

  要停止惡業倍增,最有效的方法是修金剛薩埵法。《秘密藏續》(SangwaChigyud)便提到這一點。即使只是誦百字明廿一遍,當日所作的墮罪和惡行,都不會逐日增長。如當日廿四小時完結前,誦廿一遍長咒或廿八遍短(唵哇渣薩埵吽OMVAJRASATTVAHUNG),儘管犯了密乘根本墮罪,或毀損了支分戒,惡業也不會在翌日增長。為此,如由現在開始,直至死時,不斷修誦金剛薩埵,即使不做其他法門,人生也會很有意義。此法不僅能防止惡業遞增,更能把以往積集的惡業凈除。以上是指無上密的金剛薩埵,即父尊抱著母尊金剛慢母的形相。修誦事部密續的單身金剛薩埵,只能懺清毀損別解脫戒、菩薩戒和事部密戒的惡行。要凈化毀損無上密戒的惡業,唯有修誦無上密的雙身金剛薩埵。一旦你受了密戒,每日必須誦廿一遍長咒或廿八遍短咒。

  

  百字明其實是一篇祈請文。有時候,你應在誦咒時思惟其義。事實上,做任何閉關時,也應同時思惟咒義。這樣你的心便不會被煩惱佔據。不然,如任由妄想紛飛,噁心、邪見、貪慾、執著等煩惱便會在座上萌生,口雖在誦咒,心卻在造業。

  

  此外,誦咒時,專心觀察我、五蘊、本尊緣起性空,也是非常有用,極有助益的。

  

  把金剛薩埵咒逐句的意義,歸納起來後,意思是這樣的:

  

  「金剛薩埵,你已生起菩心,憑藉你的誓言,具足任運救渡有脫輪迴的力量。」

  

  「憑著你的誓言」是指金剛薩埵行菩薩道時,生起了獨特的菩提心,特別為了凈除眾生的惡業而成佛,尤如以智慧事業為主的佛一樣,特別賜予行者智慧。換言之,這是說金剛薩埵身為菩薩時,一開始便起了以上的誓言。「眾生」是指受業力煩惱擺布的有情。他們在六道中不斷輪轉,歷經生死的痛苦。換言之,金則薩埵起了這個誓,並具有救脫有情的力量。咒文續說:

  

  「不管是樂是苦,願你欣然攝受我,不捨棄我,護持三善道的安,令我取得共與不共的成就,令五智的光芒,安住於我的心。」

  

  即是說,我們祈請這些證量在心內萌生。以上便是長咒的含意。

  

  我記不清楚短咒(唵哇渣薩埵吽)的意思。不過,短咒也包含長咒的內涵,意思是指「金剛薩埵,請你不要放棄自己的誓言,令一切證量在我的心內萌生。」

  

  「吽」是促請金剛薩埵的聖意,賜予我們祈求的東西。

  

  如打算在《兜率百尊》這部分修金剛薩埵法,應觀想宗喀巴大師心間的金剛總持,化為金剛薩埵(跟《上師會供》的觀想法一樣)。金剛薩埵一分為二,其化身降臨自他頂上,甘露源源不絕地流下,凈除我們的業障。

  

  隨喜支

  

  「於此濁世勤聞修,暇滿不空斷八法,

  

  怙主所創廣大行,我等至心皆隨喜。」

  

  「於此濁世」指現時是五濁橫流的時代。五濁即煩惱濁、見濁、眾生濁、命濁、劫濁。「濁世」是指修行舉步維艱、障難重重的時代,跟以往人壽數千歲時的善時相比,截然不同。諍劫則甚至比濁世更為惡濁。事實上,年復一年,境況愈為墮落。

  

  「勤聞」是指大師曾廣泛聽聞教法,遍讀根本經續和註解,並曾多番鑽研。大師在「思」和「修」兩方面,也是孜孜不倦,精進不懈。我聽說宗座曾讀《廣論》七十二遍。在達倫色拉,曾有四位格西獲贊助做三年大威德金剛閉關,好讓他們成為合資格的禪修者,修某些忿怒密法。兩位已經圓寂,兩位依然健在。其中一位是洛生仁欽(LosangRinchen)。他來自甘丹寺夏哲院(Shartse),有時需負責裝臟或做某些事情。有一日,宗座過來問他:『你讀過《廣論》多少遍呢?』他答道:『我讀過四遍。』宗座便說:『啊!只是四遍!我讀過七十二遍呢!』

  

  我遇到耶喜喇嘛前,曾有一位師長,名叫耶喜師。他在許多年前,已經圓寂。我從他學得宗喀巴大師的上師瑜伽法門。該法載於立頓格西的筆記本。對我們來說,那本子是多麼珍貴。那時也是我第一次學習七因果次第,即眾生為母,恩重無比的道理。我學的時候,並沒有經典。耶喜師口述後,我便把內容記下來。我仍未學藏文字母,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寫下,是毫無章法可言的!那不是烏千(u-chen),而是另一種字體。跟耶喜師同班的索南仁欽格西(GesheSonamRinchen),曾告訴我耶喜師如何離開部薩,住在山上不丹人的家裡,過著苦行的生活。其後,他在印度四處遊歷。哪裡適合修行,便在該處住下來。格西之後與耶喜師相遇。耶喜師便說:『我讀過《廣論》很多遍,明白了所有道理,已有足夠的課題,讓我沉思默想。』他無需向別人尋求開示。

  

  杜.歌邦寧波車曾在戴爾豪斯,指導一群正在閉關的行者。寧波車除了是拉然巴格西外,更是證量甚高的苦行僧。寧波車不論到哪兒,都會帶著《廣論》。在尼泊爾圓寂的錫崗金剛持,便曾跟寧波車在西藏參與格西考試。其後,寧波車到了高山,過著苦行的生活。他有多位心傳弟子,其中一位既學識淵博,又道行高深。就是這樣,寧波車和那位弟子攜著三法衣和《廣論》,到處尋找禪洞。嶄巴弘道師告訴我此事時,那兒看來是一座大山,山頂長年濃霧瀰漫,似乎景緻並不怡人!寧波車被大霧籠罩,視野迷糊,但知道有人在拋擲石頭。他沿著石頭掉下來的方向走。不久便見到有人擲石的山洞。寧波車爬進去,見到一具結跏趺座的骷髏,便立刻坐下,向骷髏獻曼達。作供後,骷髏塌了下來。寧波車便決定在那個禪洞修行,生起道次第的證量。他某些弟子也在周圍的禪洞,但不是離他很近。

  

  不管怎樣,那群行者便是在寧波車的指導下,入關修行。索南仁欽格西和其他人都勸耶喜師:『你可以到那兒修行,過苦行的生活。』耶喜師答道:『啊!我學得很多了。細心思量後,也覺得有足夠的道理,讓我沉思默想。跟別人一起修行,是沒有必要的。』

  

  讀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我們便會明白,大師在聞、思經論方面下的功夫,是多麼的不可思議。贊文便說:

  

  「暇滿不空斷八法。」

  

  在某段時間,大師在托隆地,向一百零八位三藏法師傳法。正當大師令眾弟子法喜充滿時,文殊菩薩經勇金剛(PawoDorje)傳話,指示大師應在靜處修行。那時候,大師正在向大眾說法,勇金剛覺得把這番話轉告大師,令他感到十分難堪,疑慮重重,於是稟報文殊菩薩:『法王譯師(即宗喀巴大師)正在廣弘教法,如要他暫停說法,前往靜處修鍊,我定會被千夫所指!』他請文殊菩薩,讓他無需向大師傳話。菩薩答道:『你怎麼知道大師現在這樣做,是不是對佛法有利?只是給予開示,是毫無利益可言的!如繼續是這樣子,大師圓寂後,對教法將不會留下任何貢獻。你必須顧及的是廣如虛空的眾生!』換言之,文殊菩薩指出,只是顧及那兒的眾生,並不足夠,大師應前往靜處禪修,憶念廣如虛空的有情。即使說法中斷,會令弟子傷心,但大師應思惟如何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大師接到口信後,即使法只說了一半,也立刻停下來,只帶同八位弟子,八個錢幣,到靜處過苦行的生活。大師做了好幾十萬曼達供、大禮拜和其他加行法,不但引生了共道的證量,更成就無上密兩種不共的次第。大師借著捨棄世間八法,圓滿修持大量的前行法門,令暇滿的聖身,變得極有意義。

  

  從文殊菩薩向大師所作的開示,可以得知即使羅漢、大菩薩,以至十地菩薩,都不能圓滿惠澤有情。不成就一切種智,便不能充分利益量等虛空的眾生。能夠真正利樂無量無邊的有情的,是生起道次第的證量,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以及密法的成就。這些方可為眾生帶來真實利益。取得三要道的證量前,你無法圓成佛道,無法真正惠澤群生。因此,首要成辦的事情,是了悟三主要道。每一日,你都可令自心更靠近菩提道,引生道次第的證量,特別是菩提心,令自己的人生饒具意義。教人佛法、傳授知識、贈醫施藥、興建醫院學校、做公益事務,都是可喜可賀的,但這些都不是生而為人的目的。當然,如你以道次第修心的同時,又能做種種利眾事業,無疑是最勇敢的行持。不過,如你不是在靜處過苦行的生活,又沒有修持菩提道次第,更沒有做其他現前的利生事業,例如講授佛法、推廣教育、贈醫施藥等,這樣對眾生便毫無利益可言。與給予現前的利益相比,教導別人自己所知的佛教知識,更為有利,能讓他們盡量積集功德。不過,只是給予現前的利益,也總好過一事不做。不然,你的人生便空虛無義,對自己、對別人,也毫無作用。如不以身、語、意幫助有情,你的人生便會既灰暗又沮喪。

  

  我曾在高班寺,做過多次勝樂金剛閉關,其中一次萌生了一番感想,覺得自己講說佛法,許多人聽後讚不絕口,都不是「道」,像是在欺騙自己。不過,這是耶喜喇嘛最大的願望。喇嘛在世時,沒有經常強調我應說法。儘管我否定前往西方的構思,但喇嘛表示這是有必要的,更屢次給予這番開示。現在,想到這是喇嘛主要的願望,特別是由現在開始,直至喇嘛的轉世能登座說法,我們有緣再次從他學法前,說法像是對喇嘛的供養。想到此事,令我頗感寬慰。此外,別人得聞佛法,也能累積功德。不過,這一切都是業力使然。

  

  如你憶念大師傳記的內容,隨喜大師的功德,更祈求他日能跟大師無異無別,這樣始終有日,你都會取得一切證量,能夠廣惠群生,弘揚佛法。

  

  懺悔支能對治貪、瞋、痴三毒,令你成就無住涅槃的階位,即完全消滅煩惱、所知二障的境地。隨喜支能對治嫉妒心。如眾多煩惱之中最為困擾你的是妒忌心,日常生活中便要修隨喜心。此法能令你成就無瑕的聖身。任何人見到佛的身相,都覺得凈無瑕穢,不管怎樣經常看到,都總想一再瞻視。我們對宗座也是有相同的感受。另一種善報,是你能大轉*輪。

  

  我會以大師的事迹為藍本,說明隨喜的道理。在帕邦嘉寧波車撰寫的廣繁《兜率百尊》中,有這樣的一句:

  

  「文殊獨具之三密,有誰之心能臆測?」

  

  這是指只有諸佛方可了知文殊菩薩,或宗喀巴大師聖身、聖語、聖意的秘密功德。贊文續說:

  

  「縱然依照平常見,汝之聖意已包容,

  

  無量教法與釋論,皆所顯現為教授,」

  

  這是指佛開示的教法,以及由龍樹、無著等班智達和瑜伽師撰寫的釋論。有關論著闡明了佛就深、廣二道所說教法的義理。餘下的贊文續說:

  

  「但仍修至無上位,宗喀事業我隨喜!」

  

  這句偈頌說明,大師在平常人眼中獨有的功德。接著,寧波車就先前有關舍離八法的一偈,續說:

  

  「棄捨八種黑世法,八雜世法亦厭離,

  

  八白世法無沾染。引百經教與論證,

  

  令教凈如精鍊金,宗喀懿行我隨喜!」

  

  龍樹菩薩指出,八黑世法是利、衰、毀、譽、譏、稱、苦、樂。換言之,你喜歡某人某事,便戀戀不捨;貪求快活,便討厭不適。其他的世法也大致相同。以世間心做任何事,都墮入八黑世法其中一環。除了某些行為,能藉聖物之力,轉成善行外,其餘的都不脫世法的範疇。你有多討厭不適、批評、惡名、損失,視乎你有多貪求舒適、名譽、讚頌、利益。一切求樂避苦的事情,只要是以世間心為動機,除了上文所指的特定行為外,全都是八黑世法。只關顧今生的利樂,便是所謂的世間心。八雜世法是由我愛心策動的行為。儘管某事不以世間心為動機,但只要背後以我愛心為推動力,便屬於雜世間法。

  

  再進一步,儘管你沒有我愛心,但如以執著實有的誤見行事,便屬八白世法其中一環。在大師的傳記中,每日廿四小時中,大師不論作何事,除了不沾上八種黑世法和八種雜世法外,甚至不被八種白世法污染。

  

  寧波車在以下偈頌,讚揚大師更為殊勝的功德:

  

  「往昔碩學諸賢士,昧於甚深正知見,

  

  (「甚深」指空性正見或緣起之理。)

  

  藏土眾人均陷入,誤見暗黑迷陣中。

  

  唯汝凈智旭日光,彰顯闡揚緣起理,

  

  令有情眾復甦息,宗喀教法我隨喜!」

  

  換言之,大師的教法尤如旭日,驅走大地的黑暗,滅除眾生無明的暗障。縱使教法多得不可勝數,唯獨大師緣起教法的光芒,能令眾生得以蘇息。「蘇息」的意思,是把被惡道苦弄至窒息的有情,從下三道中拯救出來,以及把被業力煩惱弄至窒息的上三道有情,從上界中獲得解脫。換言之,這是指令眾生脫離苦及苦因。念誦密戒的頌文時,最後便會見到「蘇息」一詞。寧波車運用了「窒息」的比喻,說明這個道理。舉例來說,在濃煙密布的房間中,人會透不過氣來,難以生存下去。同樣地,許多碩學大德不能正確理解佛的教義,引生了錯誤的想法。大師於是把許多顯密教法中艱深的論點,逐一釐清。甚至只是有關緣起的一番開示,大師已能令眾生得以「蘇息」或解脫。

  

  「若汝文殊不來藏,見修行與顯密法,

  

  將只淪為無實影,藏土諸人唯皈此。

  

  現特憶念汝大恩,我謹深深作隨喜!」

  

  以上三個偈頌,包含了大師一生的嘉言懿行。大師曾說:『不費吹灰之力,而能積廣大功德的善行,便是修隨喜心。』隨喜是無需「身」、「語」的配合,單靠「意」便能修習的善行。不論走路、談天、吃東西、躺在沙灘上,都可修隨喜心!你無需做什麼,也不用費力,便可修持,更可藉此積集無量功德。曾有國王問佛:『我要治理國事,無暇研修教理,有沒有什麼法門,適合我修的呢?』佛向國王開示了三種法門,分別是修隨喜心、菩提心、迴向功德。這些都是起心動念,便能實修之法。那位國王藉此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積聚了不可勝數的功德。

  

  你應隨喜自己三世的功德,這樣功德便會大幅增長。如你隨喜其他眾生的功德,而他的證量不及你的話,你所得的功德,便會比他辛勤積集得來的更多!如果對方的證量高過你的話,你便可得一半的功德。帕邦嘉寧波車在其道次第教法的筆記中,提到其上師達波寧波車的一番話:『如你不是菩薩,但只是用一秒鐘的時間,隨喜一位菩薩一日內積集的功德,便能獲得其一半的功德。不隨喜的話,要累積同等數量的功德,需生而為人,積集功德一萬五千年。』由此可知,要積聚同樣的功德,需要那麼漫長的時間。隨喜是想像:『這位菩薩在一日之內,累積了這麼多的功德,真是好呢!』以上只是提及一位菩薩,但菩薩事實上無量無邊。為此,你可隨喜無量數的菩薩,在一日內積集的所有功德。這還未計及每一位菩薩過去、現在、未來積集的三世功德。

  

  修隨喜心時,首先隨喜自己的三世功德。尤如窮等人家的母親,見到愛兒或愛女,在垃圾堆中覓得鑽石或一千盧比,感到喜不自勝;又或者父母知道子女找到好工作,取得證書或學位,萬分高興一樣。接著,隨喜眾生三世的功德,以及由此而來的現前和究竟的安樂。其後,隨喜菩薩三世的功德,以及現前和究竟不可思議的安樂。再者,隨喜諸佛三世的功德。你應想像:『這是多麼好啊!』替人高興便是修隨喜心的方法,也是菩薩的行持。除了修七支供時特別這樣修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付諸實踐。見到其他眾生獲得好的受用;聽到別人閉關順利,有著好的覺受;得知別人的佛法知識比自己豐富;見到別人身材好、財富多、有任何好事;甚至周遭幫助你的人,獲得任何好的東西,都應時常替他們感到高興,尤如母親見到孩子做好事,或獲得珍貴的東西,喚起欣慰的感受:『這真是好呢!』這樣子令你鬱鬱寡歡的妒忌心和其他煩惱,便無從生起。

  

  舉例來說,在達倫色拉等聖地,修隨喜心甚有裨益。這兒是人們可積集大量功德的主要聖地之一。首先,憶念此處的人已積集了不少功德,替他們感到高興。之後,把這種心念擴及其餘一切有情。

  

  迴向支

  

  迴向是把自他積累的功德,迴向眾生安樂,聖教增廣,特別祈求大師教法的心要,弘揚十方。為此,應發起強烈的願心,邊念頌文,邊作迴向:

  

  「盡我所積諸善根,饒益正法及有情,

  

  尤願法王宗喀巴,聖教心要恆光顯。」

  

  文中沒有說在「在眾生心中」。不過,應同時加插「恆於自他心光顯」的願文。

  

  迴向是防止功德被忿怒摧毀的法門。《慧海請問經》中指出:

  

  「譬如水滴落大海,大海未竭彼不盡,如是迴向菩提善,未得菩提亦不盡。」

  

  在忿怒破壞功德之前,應把為有情圓成佛道,積集的每一份功德,立刻迴向,這樣利益將十分廣大。諸位上師經常採用以下比喻,說明這個道理。如你有少許糌粑粉,別人又有些少,混在一起的話,大家便有得吃。如沒有功德可作迴向,那便只屬發願,祈求某事得以成辦。不過,如有實質的東西作供,或已積集功德,便可作出迴向。心所中的「作意」(不是心王),會把功德轉成開悟之因。該心所更具有令功德無窮無盡的意願。這便是迴向的特點和意義。我迴向功德時,經常說道:

  

  「謹以自己和其他一切有情所積的功德,……」

  

  這是十分重要的。道理就像你跟朋友籌集資金。愈多人的話,錢便愈多,有什麼願望都可圓滿。買房子、建高樓、建佛舍,都可迅速完成。同樣地,你迴向自己三世的功德後,應迴向眾生三世的功德。或者,你可以說「其他一切等」,這便包括眾生和諸佛。願文續說:

  

  「……惟願自他心中迅速生起菩提心,甚至一秒鐘也不會遲延。願已生起的菩提心,不斷增長,得證覺位,並儘速引領一切有情,圓成佛道。」

  

  以上便是「謹願以此諸功德,速證上師佛陀位……」的含意。把功德集合起來,便能產生很大的效力。一如前述,由於你迴向自己成佛,那些功德直至正覺前,都不會耗盡。我曾以大海為喻,說明這個道理。此外,佛菩薩累積的功德,並非由任何人擁有,因此也可一併迴向。跟我們不同,他們不會想:『這是我的功德!』。佛菩薩沒有執著心,功德大可盡情使用!說笑罷了!迴向的作用,是為了增長功德,但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眾生。正因為這個緣故,功德才會輾轉增盛,直至你成佛為止,也不會窮盡。一般的迴向,是祈願眾生安樂,教法弘揚,自己與上師形影不離。這是基本的迴向。我認為迴向功德非常重要。

  

  轉心法門的三昧耶之一,是「勿摻雜毒食」。這是指作供養時,切忌懷有執著實有的誤見。這當然包括做其他事情。轉心法門指出,修行時有兩件事需要注意。第一,是開始時的發心。第二,是完結時如何迴向功德。就後者而言,應知道自己、功德、開悟三者都是空無自性,全為微細緣起,純是由心假名安立。空性即是緣起,緣起即是空性。這兩個詞看來有別,但意思是一不是二,對心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就如你認識一個人,名叫大衛,但他有個藏文名,叫圖敦什麼的。在寺院或某些地方,又有另一個名字,也許是個綽號吧!即使名字不同,但都是指同一個人。只要你知道他有多個稱號,儘管別人提起大衛、圖敦等等,但你也懂得他們在說同一個人。為此,對了悟緣起和空性的人而言,兩者都是指同一樣東西。

  

  迴向功德的方法之一,是思惟空性,同時觀察自心。你會發現,自己、功德、開悟三者,看似實有自性。之後,應思惟:『看來是實有的東西,本身是空無自性的。』這樣想並不妨礙你了知三者是緣起而有。或者,你可想像:『三者都只是假名安立。』這是觀察其存在模式。這樣思惟的話,看似實在的自己、功德、開悟,當下便顯出空性的真面目。

  

  如上述方法不管用,另一個辦法是思惟:『我在造夢自己迴向功德。』尤如知道自己在造迴向功德的夢。你知夢為夢時,便明白一切並非自性實有。以上是帕邦嘉寧波車的一番開示,告訴我們怎樣避免執著實有的人和事,即所遮破的對象。

  

  接著,按以下方式迴向所有功德:

  

  「請加持我,讓我對上師的聖行,一秒鐘也不會生起邪見。不論上師做什麼(即你認為是凡庸和錯誤的事情),願我能觀之為凈的行持。憑藉這份信心,獲得上師的加持。」

  

  這是極其重要的。事實上,一切成就,以至無上正等覺位的安樂,都是以此為基礎。你應如是發願,並付諸實踐。《六座瑜伽》廣軌的迴向文,對修心非常奏效。我十分喜歡那數句頌文。它們說明了誰是上師、上師的恩澤,以及迴向的內容:

  

  「世出世悉地,誠依怙主生,乃至棄身命,……」

  

  身心連合,人便在世。心離身體,命便終結。為此,應為師完全捨棄身命。偈文續說:

  

  「……唯令汝歡喜。」

  

  藏文drupar指成就,可連繫到khona,意指「唯一」。「唯令汝歡喜」是指由這一秒鐘開始,直至圓滿佛果,願我的身、語、意,都能令上師歡喜,不會擾亂師心,特別是證量和成就,唯有取悅上師,方能在心內萌生。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也是修心有否進展唯一的關鍵。你可同時思惟,由現在開始,以至開悟,願我的一舉一動,只會對眾生有利。如某件事情能令上師高興,定必可惠澤有情。不過,你也可分別思惟這兩點,以期生起菩提心。

  

  念誦這些偈頌時,每次都應把所有功德集合起來,一併迴向。除了把功德迴向給自己外,更應把功德迴向給有情。這一點你應銘記於心。每當你祈願好事來臨,也應盡量發願眾生同享安樂。在講解供養支內供一節時,我也提到類似的道理。為了一切有情,我必須速速成就覺位,現把這些來自有情的供品,獻給上師三寶,以惠澤群生。

  

  接著,是發願再次值遇大師的教法:

  

  「謹以這一切功德,惟願我和眾生……」

  

  藏文原文沒有「眾生」一詞,但也可在此加插。

  

  「……立刻值遇勝者清凈智慧的教法,了知其無染的行持和戒。」

  

  這是指大師勇於修菩薩行,以及大樂空性的二次第瑜伽。換言之,希望借著這一切功德,願我和有情生生世世,有緣值遇宗喀巴大師,由他來當我們真正的大乘善知識,甚至一秒鐘,也不會背離令諸勝者歡喜的清凈道。

  

  鍚崗寧波車在布薩完結時,常作以下迴向:

  

  「謹以這一切功德,惟願父母有情得享安樂,……」

  

  禱文只是說「得享安樂」,但你也可憶念所有現前和究竟的安樂,更應發願獨力令眾生獲得這些快樂。禱文續說:

  

  「……惡道眾生從此空寂。」

  

  這是指三塗中的有情。所謂「惡道眾生」,是說他們只造惡業,或因作惡而投生惡道。念及兩個解釋後,應發願獨力令下三道永遠空寂。

  

  「不論菩薩身處何方,惟願他們的願求即時實現。殊勝導師(上師釋佛)累積功德達三大阿僧祇劫之久,歷盡艱辛,修習菩提道。惟願我能晝夜修持此道,渡過餘生,思惟行道之法。」

  

  這可以是指以哪種方法,令眾生從佛法中獲益,或可解作如何在自他心中,增進菩提道的行持。意思可以是其中一種,但我估計可能是後者。

  

  接著,應念誦有關普賢菩薩概略的迴向文:「文殊師利勇猛智…」

  

  這段偈頌包含所有菩薩的願文,應是十萬菩薩的願文乘以無數遍,再乘以十那麼多吧!請緊記在迴向結束時念誦。

  

  迴向支能對治邪見,並能凈除因此而積集的惡業,更有助防止邪見萌生。此支的利益是令你成就佛陀一切的功德。

  

  曼達供

  

  如懂得善巧地獻曼達,並依那種方式修持,即使只是獻了一次,也會很感滿意。你會歡快地想:『我是真的獻了曼達呢!』這便要看你對其重點有多了解,以及是否找到竅門。修其他加行法,以至道次第和三要道,道理也是一樣,取決於你怎樣調心,以及理解得有多透徹。你愈能掌握要訣,愈容易引生三要道和密法的證量。做世務也沒有不同。你愈看得通透,辦法愈多,做事更為容易,少些出錯。因此,你應該好好記著有關要點。

  

  現在,既然有著這樣難得的機會,讓你能在短時間內,圓滿累積資糧,如不好好修行,實在是極大損失。修皈依法門和金剛薩埵法,道理也是一樣。儘管只是修了一百遍或一千遍,惡業也可完全凈除,無需做滿十萬遍或四十萬遍。這要看你修得有多善巧,是否知道禪修重點。我好象曾經說過,念誦一遍觀音心咒或金剛薩埵咒,也可凈化破犯具足戒比丘全部四條根本戒的重大惡業。這取決於行者心的素質,以及修得有多圓滿。這關乎他的菩提心有多少,對空性的了解有多深。為此,我獻曼達時,如不感滿意,會用上很久的!跟我修度母凈障法的弟子,應記得我怎樣獻曼達吧!換句話說,如做得不如法,即使數目再多,也不算是真正的成就。

  

  特別祈願文

  

  獻曼達後,應念誦自他能值遇大師教法的祈願文。很久以前,宋寧波車和我在文殊師利中心,編訂了《兜率百尊》的儀軌,並加插了《諸功德根本頌》。以上次序便是依照寧波車的開示編排的。念誦那願文後,應誦下偈三遍:

  

  「祈請增長聞思修智慧,祈請增長廣辯著智慧,

  

  祈請賜予共不共悉地,請速加持一如上師尊。

  

  祈請現起大樂俱生智,祈請消除實執錯亂垢,

  

  祈請斷除心性疑惑網,請速加持一如上師尊。」


推薦閱讀:

怎樣辨別瑜伽墊的好壞?
如何規劃成為瑜伽老師的職業道路?
瑜伽用氣給人療傷的科學根據是什麼?
胖就不能練瑜伽嗎 只要你肯來
我對瑜伽的科學解釋

TAG:瑜伽 | 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