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與和諧家庭

  人際關係與和諧家庭   

              

進入新的世紀以後,咱們黨,咱們國家和人民,都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對未來有很多構想,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在忙忙碌碌的。那麼21世紀人類究竟在追尋什麼呢?我們看一看,21世紀應該追尋什麼?全社會追尋的是什麼?作為家庭、個人,我們又該追尋什麼呢?很多大爺、大媽到這裡來參加這個講座,我問問你們,你們每天都很早就起來,整天在忙忙碌碌,你想到這一天忙的是什麼、為了什麼嗎?我想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大家說得很對,第一是活著,人忙碌為了就是活著,為了更好的生存。什麼叫更好的生存?我快樂我幸福。我快樂我幸福的前提就是我要健康,不健康能快樂嗎?不健康能幸福嗎?不健康有很好的生活質量嗎?

  那麼什麼叫健康?對於健康,可能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們聽聽權威的機構怎麼描述健康的概念,世界衛生組織——全世界最權威的醫療機構提出,第一是身體的健康,第二是心理的健康,第三就是道德的健康,第四是社會和諧,能適應社會,能在這個社會裡比較好地跟周圍的人、周圍的同事相處,這就是健康的標準。我們主要講的是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大家比較關注,像舉世矚目的弗吉尼亞大學那場槍擊案,可以肯定的說那位大學生是有問題的,是一個不健康的人,他可能有不健康的人格、有不健康的道德,帶來了很大的危害。

  我們看看下面這樣一個情景,我想在我們的家裡可能很多都發生過。先生下班回家以後,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邊翻翻晚報,一邊看電視。電視正在轉播一場精彩的足球賽,他看得非常興奮,有時候還情不自禁地高喊幾聲,不時還有幾聲咳嗽。這時候在廚房裡忙著的太太,聽到了咳嗽聲,拿起水杯,走到客廳,把水杯遞給了先生。先生會怎麼說?

  上面的案例簡單地來說,就是人際的互動,是一種人際關係。什麼叫人際關係?一般理解的人際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心理學教材來看,人際關係講的是人與人在溝通與交往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人一定活在一定的人際關係中,有這樣的說法,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就會有什麼樣的生活質量。自己和自己最親密、最相投的人是一個圈子,第二個圈子就是家人,先生、太太、父母、子女、親戚,構成了第二個關係。第三個關係,一般的朋友,一般的親戚。第四個是單位里的同事,街坊的鄰居,比較熟悉的又構成一個圈。第五個我們走出家門,走向社會,每天要接觸的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人,跟社會上接觸的人都會跟你構成關係。人際關係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聯繫。

  人際關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不論跟家人、鄰居、同事、領導、下級,最好的人際關係是什麼?是和諧。人際溝通就是通往和諧的橋樑,沒有人際溝通,就很難談上和諧。橋不就是為了溝通嘛,不就是因為有障礙,我們要想分設法跨越這個障礙嘛,所以說人際溝通是人生永恆的主題。我們從生到死,在幾十年漫長的歲月裡面,離不開溝通。小的時候,在襁褓里,就有父母的溝通,嬰兒的啼哭,父母的微笑,就構成了溝通。到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到走向社會,到退休還要有溝通。所以溝通是人生的永恆主題,誰也無法避免。

剛才說的,人際和諧來自於良好的溝通。我們怎麼樣跟別人溝通?溝通為了幹什麼?跟家裡人怎麼溝通?首先就是為了向對方說明事情,今天禮拜天,要到這裡來聽課,我要告訴家裡的人。

  其次,要表達自己,就是你作為個人,要向家人,向你的同事,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情感等,就需要溝通。不溝通人家怎麼了解你?不溝通你怎麼表達你自己?

 

   第三,交換準確的信息,避免誤解或者消除誤解。我們經常講對話就是溝通,對話就是避免一些誤解。所以交換準確的信息,有時候夫妻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可能有一些誤解,這些誤解就是溝通不暢、信息不準確造成的。

  第四,建立關係,達成共識,提高效率。我們要跟別人溝通,就是為了建立一種良好的關係,達成某一種共識。比如說周六了,我們邀上三五個親朋好友一起去郊遊,一起去踏青。通過很好的溝通以後,明天幾點走,在哪裡集合,到什麼地方郊遊,電話一溝通,說得很清楚,這個事就辦得很順暢。

 

   第五,所有的溝通都是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我們要獲取外界的信息,要了解別人怎麼想的,要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只有跟他交流。不交流我們怎麼知道啊。很多家庭有讀高中甚至讀大學的孩子,你跟孩子怎麼溝通?很多人說,我的小孩小學的時候跟我說得挺多,到了初中以後慢慢就很少跟我說話了,再後來幾乎就說不上幾句話了。回家以後,他把門一關,就在房間里,做作業或者是上網,或者是做自己的事,跟父母、長輩很少說話。這種情況比較多見,那就是雙方這種溝通出現了障礙。溝通是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分享,這是溝通的一個根本。

  第六是滿足。人最怕的是什麼?給人最大的懲罰是限制他的自由,把他關起來是不是懲罰啊?一個人如果違反了社會的法律道德,首先就會被限制自由。再嚴厲的懲罰是什麼?讓他孤獨,讓他跟外界斷絕交往,讓他沒法跟外界交流。你看看在所有的懲罰裡面,最嚴重的懲罰就是限制他的自由,同時限制他和外界的交流。人與生俱來就需要與別人溝通,這是生存的需求。

  第七是減少衝突。國家與國家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有時候會出現一些衝突,出現一些對抗,怎麼解決溝通、交流呢?六方會談,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反覆談,最後就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途徑。

  我們今天講的主要是人際關係、人際溝通和家庭和諧。我們怎麼理解這個溝通?我這裡提出了幾點,第一點,溝通有沒有對錯?溝通沒有對錯,只是有沒有效果。家長跟上學的孩子,有什麼問題要找他談話,談了以後有沒有效果,這是很關鍵的。也許三五句話就解決了,也許三五分鐘解決了,也許半個小時甚至一小時還沒有解決問題。第二點,不管你說得多正確,都不一定有意義,關鍵在於對方怎麼想,他怎麼了解你的信息。也就是你說什麼並不重要,對方聽到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同樣的話,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聽者可能收到說者想要表達的信息,那麼這個方法就是正確了。換句話講,你的意圖必須通過一種合適的方法表達出來,讓你的家人和你的同事準確無誤地了解,這樣才是有效的溝通。溝通的效果,除了聲音,肢體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比文字作用更大。這句話很多人不太理解,沒有兩個人對同樣的信息有完全相同的反應,我們接受每一個信息以後,反應是不完全一樣的。天氣預報報了明天下雨,聽預報的人很多,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下雨對我來說是好還是不好,我是希望它下雨還是不希望它不雨,對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第八點,講話的效果,是由說者來通知,由聽者來決定。你講了很多,他最後聽了多少,還有最後起到多大的作用,才是重要的。

  第九點,改變說話的方式,才有可能改變聽的效果。內容是一樣的,說的方式變了,效果也變了。

  第十點,溝通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有和諧的氛圍。家裡人也是這樣,單位也是這樣,雙方心平氣和地坐下來來溝通,甚至要講究周圍的環境,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談這個事情比較合適。比如說,談戀愛的年輕朋友肯定選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山清水秀、花前月下才比較好。

   如何理解有效的溝通?話不投機半句多,氣氛非常重要,所以你要想跟家裡人溝通,首先一定要營造一個適合溝通的氣氛。第二,溝通的方式不能一成不變。父母跟子女的溝通,或者婆媳之間的溝通,要看上一次的溝通方式好不好,如果不好要改變、調換。第三,在兒童時期,經常是大人說小孩聽,很少給小孩話語權,不讓他發表意見,沒有給他一定的空間,沒有給他發揮的餘地,這樣的效果不太好。第四,有時候說話帶有很多主觀的思想、假設。在沒有談話之前,我就認為他會怎麼樣,我就會想到他怎麼樣。有很多主觀的偏見,這是不利於溝通的。第五,直接對話。說話在很多場合不能拐彎抹角,特別是跟家裡人的溝通,要直截了當。直截了當並不是說完完全全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而是通過一種適當的方式很直接地表達出來。

  怎麼理解「希望別人改變,是不切實際的」這句話?就是要堅持找出新的解決方法。一個人從小到大,養成了很多習慣,我們要改變別人其實是很困難的,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了解他的特點,怎麼去找到一個突破點,這很重要。從這個層面上講,我們再說說人際關係。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第二個是社會的人際關係。我們今天側重講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家庭內部人際關係和社會的人際關係是有所區別的,但根本的原則或者根本的溝通技巧是相同的。如果一個人在家裡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在社會上的人際關係他能搞得很好嗎?有這樣的,但是不太多。家庭的人際關係是社會人際關係的基礎,我們需要的是這兩層關係的和諧。 我們看看現在的家庭模式,一般來說都有子女,有爸爸媽媽,上面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可能還有一些叔叔、姑姑、舅舅、阿姨。大多數的家庭,就是妻子和丈夫兩個人的世界,加上子女變成三個人的世界。還有一少部分可能跟著爺爺奶奶過,三代同堂。還有一少部分可能跟著姥姥姥爺過,也是三代同堂。還有極少一部分人,兩邊都有老人,組成一個比較大的家庭。以前的家族、家庭,那是很龐大的一個機構。你看巴金寫的《家》裡面,關係就很複雜了。

  總的來說,三個人的家庭比較多。在這種模式裡面,構成了很多關係,夫妻之間的關係,父女、父子之間的關係,母子關係、母女關係,婆媳關係,類似各種各樣的關係就出來了。在這樣的關係裡面,我們怎麼樣很好的、有效的交流,怎麼很好的、有效的溝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重點。

  人肯定不是一個孤島,都要跟周圍的人發生聯繫。圓滿的人生,不僅是個人獨立,還追究成功的人際關係。我剛才說了,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就意味著有什麼樣的生活質量。講人際交往,就要了解人性,這些人性是與生俱來的,是任何人都有的。

一般來講,人是喜歡贊同他們的人,而不喜歡反對他們的人。喜歡欣賞他的人,而不喜歡反感他的人。喜歡喜歡他的人,而不喜歡不喜歡他的人。我不喜歡你,你能喜歡我嗎?很難。婆婆不喜歡兒媳,兒媳能喜歡婆婆嗎?不太可能。人的本性是利己不利他的。考慮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這就是人性。首先是考慮自己,但是同時又會考慮別人。任何一項事情都是這樣的,包括家裡的情況也是這樣的。

  為什麼說有些大爺、大媽說,我從來就不考慮自己,我省吃儉用,捨不得買衣服,捨不得買食品,甚至有病都捨不得看,我都是為了這個家。是不是我就不為了自己呢?我就是為了別人呢?其實不完全是這樣的。快樂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我滿足了我自己的需求,得到了快樂。第二個層次是我有能力讓別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讓別人快樂了,我快樂。其實我們好多大爺大媽都是這樣的,禮拜六、禮拜天很早就去買菜,完了回來剁餡包餃子,搞一桌豐盛的菜,為了等待子女回來,美美吃上一頓。勞累一天,你說他是為了自己嗎?從一般意義上講,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家庭。從深層次心理學的層面講,他還是為了自己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什麼?是一種高層次的快樂,不是自己的心理滿足,而是我有能力讓別人的心理得到滿足,讓別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讓別人快樂了,所以大媽大爺才很開心,能樂此不疲,這個月這麼做,下個月還能這麼做,今年這麼做,明年還能這麼做。

  家裡人應該說是最親密的人。最親密的人往往又是互相之間最不太正式的人,互相之間說話很隨意。第一,要相互尊重。單位里,一般是尊重上級,對同事基本上也是尊重的,大多數人也能做到尊重下級,但是到了家裡就不一樣了,對自己家裡人哪還有那麼多講究啊。其實尊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非常尊重我的爺爺奶奶,非常尊重我的父母,非常尊重我的子女,我自己捨不得吃穿,都是為他花錢,這就是對尊重的理解嗎?你怎麼理解尊重的?要尊重他的感受,他是怎麼感受的?要尊重他的選擇,他是怎麼選擇的?比如說一家人禮拜六、禮拜天到外面吃一頓,要點菜了,菜誰來點?怎麼點?其實這裡面就能看出一個尊重。有的說我今天要點好的、點貴的吃,有的說今天要點便宜的、點新鮮的、點平時沒有吃過的。每個人的需求可能不一樣,尊重他不見得就是花錢多,對父母的尊重、子女的尊重就是給他他最需要的、想得到的東西。第二個方面是真誠。在直系血親裡面,很多事情比較好辦。但是在非血親的關係中,比如說婆媳關係,沒有血緣的,但是又在一個家庭裡面,是不是很真誠地來對待親人,有時候就很難說了。我們說,語言的溝通,文字的溝通,表情的溝通,頭髮的溝通,符號的溝通,食物的溝通,心靈的溝通,很多很多的溝通方式,我們在家裡運用最多的是什麼?或者你感受最多的是什麼?可能最多的還是表情。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剩下的才是語言。文字的溝通在家裡是比較少的。年輕一點的父母,給子女寫個便條的多不多?不太多吧,其實這也很重要。有些家庭裡面有個小黑板,小黑板可能是寫給丈夫的,可能是寫給太太的,可能寫給子女的。有幾句話留言,其實就是很好的溝通。西瓜切好了,放在冰箱里,你回來以後拿出來吃,什麼什麼東西準備好了,放在哪裡,這就是一些溝通,但是我們可能運用得不太多。

  食物的溝通比較多,逢年過節買點禮品、送點東西,這個是比較多的。但是我們是怎麼做的?我覺得這裡面大家要有一個了解,送的東西是不是越貴越好?越能表達我的感情?不一定對吧。他最需要的,你送給他,可能才是最高興的。換句話講,你給父母、給子女買禮品的時候,你一定要考慮他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東西,這是最好的東西,而不一定是最貴的。

  心靈的溝通是最難的。有的人結婚幾十年,好象就沒有走進他的心裡,好象他從來就不了解我。要達到這樣一個溝通,確實是比較難的,語言的溝通也好,文字的溝通也好,表情的溝通也好,還有符號的溝通,都是為了達到心靈的溝通。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是最理想的一種狀態我們說講話,真正字面的內容只佔了信息來源的7%,38%是靠聲音、聲調這種語言、語速來表達的,更多的是身體的語言。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我們聽節目和看節目是不一樣的,家裡人也是這樣的,打電話和面對面說話是不一樣的。善意的表達軀體的語言,我們用的多不多啊?我們在家裡微笑多嗎?我們出去了,笑臉對人,一到家裡就把臉拉下來了,說我都笑了一天了,回家還能笑嗎?其實人家說,最好的禮物是微笑,微笑又不用花錢。而且什麼人微笑都是漂亮的,都是美麗的。唯獨到家裡以後,我們就把這個微笑,把這樣一個很好的禮品,給浪費掉了。小孩拿著作業本回來了,成績考了96分,父母的反應是什麼?如果你的小孩讀小學、初中,成績單拿回來了,你是怎麼反應的?我們很多的家長就是說哎喲,96分挺高的,你怎麼還丟了4分呢?假如說他只考80分,那可能前面的話就沒有了,說我花了這麼多錢請了家教,你才考了80分,20分怎麼丟的?

  對家裡面的溝通來講,第一要誇行為,這樣就不感覺是虛情假意,就感覺是真誠的。比如,這個菜你炒得非常好,我今天正好想吃這個菜。如果您盡說一些比較表象的東西,比較概括性的東西,那說出來的話,是不太一樣的。你要誇一個人,誇你的先生,你的太太,誇你的婆婆,就說哪個事情讓你感動了,哪個事情讓你感謝他,說得具體一點。當面誇自己的媳婦,背後還誇自己的媳婦,她總會聽到的。你要說一個人好,當著面可以不說他好,背著說他好,他一定會知道的,不信你去看看生活中是不是這樣的,反過來也是這樣的。

  我們需要讚美家人。每個人都需要別人讚美,人的天性就是喜歡喜歡自己的人。因為他喜歡我,所以我會喜歡他。他越喜歡我,我越喜歡他,就是愛生愛,恨生恨。要注意讚美的技巧、誇獎的技巧,家裡的一些事情,要找機會請教或者徵詢意見,特別是作為晚輩的向父輩請求,雖然有些事情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了,那再聽聽他的意見,感受是不一樣的。父輩退休在家裡了,有很多生活的閱歷,或者在某個方面有專業的知識,你作為子女的,聽聽他的意見,這會比經常給他買吃的喝的感覺還要好。在家庭內部來講,這就是表揚,就是誇獎。

  那我們應該如何進行批評?批評一般是上對下比較多,父母對子女比較多。年輕的父母怎麼批評子女呢?大家可以想想,你是怎麼批評你的小孩的?那種批評是不是很有效?我們前面說了,任何的溝通不在乎你說的什麼,而在乎對方理解了什麼,接受了什麼。批評要講究方式和方法,特別有技巧的。批評最好的方式就是三明治的形式,首先給對方一定的表揚和肯定,其中提出一些意見,指出一些不足,最後給出一些鼓勵,這是比較經典的、有效的批評方式。無論是在單位、在家裡還是在鄰里,都是這樣的。鄰居家裡最近晚上老唱OK,聲音很大,影響我的休息,想跟他提提意見。如果說你們家別再那麼晚唱歌了,聲音別那麼大了,他聽了一定不舒服,不太願意接受。假如說換一種方式,說你們家的歌聲唱得挺好的,誰唱的?你能再早點唱的話,我們也可以欣賞欣賞。你再提建議,以後有機會我們定期到外面唱唱好不好?這個問題說完,你再說我們家小孩一般晚上10點左右就睡覺了,睡眠比較輕,有一點聲音就容易打擾他的休息,第二天學習效果也差一點。這樣的方式他一般就會比較好地接受,如果你上來就說,10點以後不要唱歌了,聲音不要那麼大了,我覺得這個效果要差一點。

  第二點要注意的是,批評一定要對事不對人。特別是婆媳之間,非血親之間的這種批評,不要說婆婆怎麼怎麼不好,兒媳怎麼怎麼不好,而是說她哪一件事情不符合你的希望,這樣會比較好一些。對於小孩的批評,我們經常犯的誤區就是,一次犯錯,把前面的事情再講一遍,這樣孩子聽了就會很不舒服。我們自己有錯誤也是這樣的,別人來批評自己能好接受,如果把以前的事情反覆翻出來,我們心裡不說什麼,至少是不愉快的。

 我們說的家庭和諧,婆媳之間,夫妻之間,在提要求時,一定要先顧及對方的感受,要就事論事,不要算舊賬。不要說「一貫」、「總是」、「從來」等,比如說,你從來就不收拾家裡,你總是把衣服亂放,這種詞用得太多,效果就不好。先生到外面喝酒去了,到11、12點才回來,事先沒有跟你打招呼,你也不知道,六點鐘就把飯菜做好了,做好以後就一直等,7、8點還沒有回來,就自己吃了,吃了就睡了。後來他回來了,你就說,你看你又招呼都沒跟我打一聲就出去喝酒了,這是一種指責的方式。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說,你又喝酒了,沒有喝多吧?你看你這麼晚才回來,我也不知道你去哪裡了,我非常著急,非常擔心。我也不知道你跟誰去喝酒了,這幾個小時我心裡非常難受,一直等你回來。這樣談自己的感受,讓他產生一種內疚,效果就不一樣了。我們在家裡要這樣,要少用「為什麼」、「幹嘛要」這樣的語言,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地就把這些語言用上了。

  要有一個好的家庭人際環境,我們要經常問問自己,你是多麼喜歡你自己。只有喜歡自己的人,才可以喜歡家人,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人,很難談得上愛家人。你是多麼願意親近你家裡人,你願意跟家裡人在一起嗎?有空閑的時候你願意和家裡人一起度過嗎?有時候不是這樣的。有些來諮詢的人,老大爺、老大媽工作幾十年好不容易退休了,子女也成家了,兩老口子住在一起,老頭就把家當旅館一樣,吃飯就回來了,吃完飯跟別人去下棋、打牌去了,跟別人交流去了,跟自己的老伴很少溝通。所以,你要經常問一問自己,你是否願意親近自己家裡的人,你是否願意為家裡承擔一定的責任,包括家務勞動,你是否願意寬恕家裡人。有時候對別人容易寬恕,對家人容易抱怨。

    有一本書叫《態度決定一切》,對家人的這種態度,就決定了人際交往的關係。有這麼一個故事,講的是在唐朝的時候,一位大師是寺廟的禪師,他喜歡蘭花,就養了好多蘭花,養得非常非常好。因為他要到外地去講經、講學,要出去一兩個月的時間,他就蘭花交給他的弟子,讓他們好好照養。大師走了以後,這些弟子也確實在好好照養這些蘭花,但是有一天下大雨,下了一整晚上,第二天早上一起來,那些花盆都從架上摔下來了,都摔碎了,這些弟子就嚇壞了。大師回來以後,弟子就把這個情況跟大師講了,大師很平靜地說:「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這些蘭花的」,沒有半點的指責,沒有半點埋怨。

   那我們生活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有時候我們經常把這個目的給忘了。現在我們講快樂生活法則,我們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快樂。快樂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是你內心的一種體驗,快樂不是事情給你帶來的結果,而是在這個事情之前,就有這種快樂的理念,你才會感覺到快樂。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首先要想想,生活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假如有這麼一個情況,先生或者太太,花了幾百塊錢,買了一件比較好的襯衫,這種襯衣也是自己很久就想買的,穿了不到一個月就要洗了,他的太太或者他的先生,應該說是很勤快的,就把這件衣服放在洗衣機洗了,結果發現這衣服里有一支水筆沒有拿出來,就把這個衣服給染髒了,沒有辦法穿了。先生或者太太回來,了解這件事情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樣事情如果發生在在座的各位身上,你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我們會怎麼處理呢?這樣的一個家庭情景在生活總是碰到的,是不太罕見的。我們可能把這個目的給忘了,買這件襯衣是我的一種自我滿足,是我的一種需求,我是希望這件襯衣給我帶來快樂,帶來一種心理的滿足。現在出現這種情況,我覺得跟種蘭花的道理差不多,蘭花固然是值錢的、珍貴的,但是當它成為一種定局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就不是埋怨了,我們需要的是接受這個事實。

  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結婚的。有的人說婚姻幾十年了,就吵了幾十年,打了幾十年,這是為什麼呀?你當初結婚就是為了生氣嗎?你跟現在的配偶生氣了,那麼是不是換一個配偶就能好呢?不好說吧。我們不是為了生氣而要孩子的,有了小孩以後,家裡矛盾就多了,家庭的關係就變得複雜了,丈夫對妻子就有一些不滿了,妻子對丈夫也會有更多的不滿了。兩人世界的時候恩愛,有了第三者,就會出現很多的困惑和矛盾。我們不是為了生氣才在一起過日子的,那為什麼還有那麼不高興的時候、那麼生氣的時候?我們就是忘了我們生活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生活的目的是為了尋求快樂,我就要用一種快樂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這樣的話,才會快樂,否則的話,就不一樣了。

  所以,有人說,當你能夠微笑的時候,你一定要微笑。發脾氣,說點過頭話,都比較容易。但是要做到為了正當的目的,以適當的方式對適當的對象,適時適度地發火,這就不容易了,這是一門藝術了,需要修鍊。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不愉快,是來自於我們自己,而不是來自於外界。

  什麼叫壓力?壓力就是一種認知,是一種感受,就是外界的事物超出了自己應對的能力範圍的那些事情,就構成了壓力。明天要考試了,我成績很好,根本就不太會有壓力。如果明天要考試了,我成績很一般,學得不紮實,那麼壓力就來了。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這樣的,大多數的壓力是來自於自己的內部,而不是外部。這就是說,不管對方做什麼來傷害我們,往往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反應傷害了自己。夫妻之間,子女之間,一定是你的反應使你自己生氣,使你自己不高興。還有一種情況,老是認為別人對不起自己,老是認為別人都是錯的,不是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只是一種單向的思維。

  第三種情況,可以選擇行動,但不一定能選擇後果。行動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結果不一定是我們自己可以把握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是自然法則、因果法則所主宰的。其實這幾句話,在家庭內部,同樣也是適用的。溝通不能欺騙,但說話一定要妥當。人不能欺騙別人,但也不能常常講真心話,這句話怎麼去理解?家庭內部,有時候你的真實想法,不一定能講出來。真心話怎麼說呢?就是真實的想法,一定是要對方能夠接受的。如果對方不能接受,那你說了還有什麼用呢?你的真心話又表明了什麼呢?別人做得對,你一定要說;做得不對你可以不說。比如說大爺大媽對子女、對晚輩,我覺得這句話尤為重要,子女做得對一定要誇獎他,子女做得不對、不妥當的地方,你可以不說。非原則的問題可以不說,你看在眼裡就行了。如果事事都要指正,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你指正多了,這種關係就比較難處了。

  一樣的話如果換一種語氣講,感受就不一樣了。比如說 「今天我不能把這個交給你」,如果改成「我明天可以把這個東西給你」,效果要好一些。小孩要買手機,告訴他明天可以幫你買個手機,或者說我現在不能買手機,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明天九點之前我到不了」,如果換一種方式,「明天九點以後我一定到」,就把否定的東西變成肯定的語言來表達。家裡有些家務事,太太交給先生做,先生說我明天一定把這個事辦了,或者先生說今天這個事我辦不了,沒有時間辦,太太聽了感覺是不一樣的。小孩想看電視,想看球賽了,你告訴他現在不能看,或者你跟他說,把作業做完了你就可以看了,這是不一樣的。在子女溝通裡面也是這樣的,你把一個事情要做好,或者你把對他的一種期待說出來,效果也是不一樣的。你希望他怎麼樣怎麼樣,或者你要求他怎麼樣,效果是不一樣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你細細去體味就知道了。

  我們再看看這幾種回答的模式。第一種,第一位先生把水杯接過去了,喝了一大口水,用眼睛的餘光瞄了一眼,又把水杯放到太太的手上,兩眼一直盯著電視不離開,妻子就回到廚房繼續做飯去了。這是一種選擇方式吧?這種方式錯了嗎?

  我們再看看第二位丈夫怎麼做的?丈夫回頭接過妻子手上的水杯,先說聲謝謝,喝了半杯,然後就說喉嚨都幹了,這一喝就舒服了,真好,謝謝你,你還在做飯,還幫我倒水,太好了。妻子拿著空杯子,高高興興回到廚房又繼續做飯了,丈夫還在看球賽。這種方式也沒有錯吧?這種情形可能也有吧?

  第三種情形,先生轉身過來接過妻子手中的水杯,也是喝了半杯,拉著妻子手說,謝謝你,廚房裡忙著還知道我在咳嗽,還幫我倒水,真是太神奇了,真箇好老婆。同時一手攬過老婆的肩膀,讓她坐在旁邊,說我不相信這世界上哪個老公比我還幸福,你要不要也喝一口水,這個比賽太精彩了,你還是先去做飯吧。表示一個親昵的動作,然後再走。這種選擇,假如說發生在在座的先生的身上,或者是女士的身上,這種情形多不多啊?這樣做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嗎?我們來分析一下。作為太太,她採用的是同樣的方式來關愛丈夫,丈夫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接受妻子的這種關愛。第一種情況,讓妻子沒有感覺到自己的關愛,讓太太感覺自己的行為沒有價值。換句話講,如果是現在比較文明的家庭,保姆送了一杯水,你可能還要說謝謝,而自己的太太送了一杯水,丈夫沒有任何錶情,沒有任何表示。第二種情況,當太太的會感覺到自己的關愛有價值,這是很珍貴的。第三種,太太會覺得我在關心別人的時候,我的先生也在關愛我,也在疼愛我。這種行為得以肯定,使夫妻之間的感情得以升華。

  我們再來看看夫妻之間的對話經常有的四類語言。第一類是日常的對話,就事論事,實際具體,沒有什麼感情色彩,「這天氣又下雨了」。第二種是表達一種願望,希望別人為自己而改變態度,「不說了」,「我累了」,「該睡覺了」,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表達的是自己的願望。第三種是理性的對話,用詢問的口氣徵求對方的意見,「你認為」、「你想」等。咱們家裡要買一套傢具,互相之間可能要徵求一下意見,首先我直接說出來,我覺得想買什麼品牌的好,什麼樣的好。大概花多錢,你認為買什麼什麼樣的好,先給一個徵詢的口氣。第四種是直接陳述自己的感受,而不發問。這種夫妻的對話方式是比較多的。「你看你越來越不關心我了,你怎麼知道我不關心你啊」,「我不關心你,你還在關心我嗎?」互相之間可能互就會爭執起來。

  這四類語言是不太一樣的,我們提倡或者主張多用第三類語言,就是詢問的口氣來徵求對方的意見,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說這樣的一個場景,在家庭生活中是常見的。先生說,今晚吃什麼?太太就說,我想去門口那家新開的飯店吃水煮魚,你不是也說過想去嘗嘗它的味道嗎?這樣的一個表達就包含了,第一我說出我的願望,第二我也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既是自我的滿足,也是給對方的滿足,同時讓對方感受到,你上次說的這句話我記住了,用心記住了,這感受就不一樣了。比如說這樣一個情景,夫妻之間也會有的。你知道我的那件藍襯衣放在什麼地方?妻子就說了,你呀衣服總是亂扔,什麼都不知道。另外一種方式,我知道你很忙,但你是否把自己的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你再告訴他,他的衣服在哪裡,效果可是不太一樣的,感受也是不太一樣的。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就會有不同的感受,這就是真理。所以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多視點、多角度去觀察、分析,你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客觀的一個印象、結果和感受。

  有一種現代流派的街畫(放大街上的一種畫),這個畫我們看了以後得到的是什麼印象呢?這裡挖了一個坑,這裡設了一個障礙物,簡單地可以這麼去理解。但是事實上不是,這裡沒有挖坑,也沒有堆障礙物,而所有的行人都很自覺地繞行了。這是為什麼呢?這給人造成了一種錯覺,以為這裡有一個障礙物,這裡有一個坑,客觀上不是。在我們的家裡,在我們生活中,也會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情形,是我們自己認為有一些東西妨礙了我們,實際上沒有。

  和諧健康家庭,有人把它分類了,說一等的家庭是桃花源,夫妻恩愛到百年。二等家庭是杏花村,夫妻相敬如賓,兒女孝順。三等家庭是平安里,平常人家少生氣,比較和睦。四等的家庭是多瑙河,心裡苦沒處說,日子湊合著過。五等的家庭是狗不理,是悶聲不語,這是一種亞婚姻狀態。你說它是婚姻吧,但是沒有婚姻的幸福,沒有婚姻的美滿,你說它不是婚姻吧,但還是法律上的夫妻,是名義上的家庭。六等家庭就是彈藥庫了,唇槍舌戰加動武,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這是一種不安定、不和諧的因素。我們希望大多數的家庭應該在一等或者二等,三等最好少一點,四、五、六等最好是沒有。但是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說,家是有生命的,需要去經營。有人說男人經營事業,女人經營家庭。家庭經營得怎麼樣,經營得好不好,就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怎麼做,主要是家長。

  我送給大家兩個法則。你希望你的家庭是一等的家庭還是六等的家庭?你希望家人怎麼樣對待你,你就去怎麼樣對待你的家人。你希望太太很體貼你,你就去體貼太太。你希望婆婆很關愛你,你就要去更多地關愛婆婆。愛生愛,恨生恨,家庭內部也是一樣的。家人需要你怎樣對待他們,你就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去滿足他們。在家庭里是不講公平和道理的,有一些很優秀的家庭,比如說一方有病了,一方照顧另一方10年、20年,甚至是一輩子。需要的就是這個法則,沒有這個法則是做不到的。我們要經營好一個家庭,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要享受一種快樂的生活,一種幸福的人生,我們就需要用感恩的心來對待你的長輩,你的父母,公公婆婆;我們要用寬容的心來對待你的同輩,你的兄弟姐妹,主要是你的配偶,你的太太,你的先生;我們要用關愛的心來對待你的晚輩,主要是你們的子女。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我覺得家庭就一定會和諧了。要用全部的愛去經營一個家庭,家庭是有生命力的,家庭是需要經營的,家庭是需要維護的。

 

   家庭絕對不僅僅是一套房子,有個床鋪,有一張結婚證,就構成了家庭。但是對家的理解,確確實實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家庭絕對是需要我們好好去琢磨的,因為人生的幸福60%到70%來自於你的家庭,20%、30%是家庭以外來的。

 

 21世紀人類在追尋什麼?就世界而言,我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是安定的。就社會而言,我們希望社會是和諧的,所以我們現在極力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希望家庭是和睦的,家庭內部成員和睦相處,我們希望每個人的一生,無論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無論有什麼樣的經濟地位,我們都希望和和美美地過一輩子。從大到小是和平、和諧、和睦、和美。世界和平了,社會和諧了,家庭和睦了,個人和美了,這是我們人類共同追求的東西。無論科學技術怎麼發展,無論我們創造多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我們需要的落腳點在這裡。

還有句話我想說一說,有的人整天欣賞天邊的玫瑰,不會欣賞身邊的月季。我們對快樂的理解不太一樣,但是幾乎所有的人有一種感覺,就是感覺別人比我幸福,別人比我快樂。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樂的人就是在你談戀愛的時候。自打結婚以後,你就感覺有人比我幸福,有人比我快樂。所以我們經常說孩子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別人的好,老伴是別人的好,先生是別人的好。你去欣賞天邊的玫瑰,不會去欣賞身邊的月季。

  維繫一個人際關係要很長時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很長時間,破壞這種關係需要的時間卻很短,破壞容易建設難。在年輕人里,特別是中小學生裡面,這種情況比較多。對待沒有多大利益的關係,他表示友好和感激之情,而對待那些善待他的人表示輕視和不領情的態度,這種情況在中學生裡面比較常見。父母管他,他很不領情,就是愛別人,不愛家人,可以去追捧一個明星。

  其實東方人的家庭觀念是很傳統的,我們需要的是學會如何表達對家人的關愛,這種表達是很重要的,需要用一種儀式來傳達。家庭是講愛的地方,是講奉獻的地方,是不講平等的地方,是不講理的地方。所以清官才斷不了家務事,家庭如果講理了,清官就能斷家務事了。家庭也不是講公平的地方,家庭裡面也不能講誰對誰錯,家庭裡面沒有對錯,只有合適不合適。

  最後一句話,我送給大家,你要想快樂,就永遠不要和身邊的人爭吵。記住這句話,你就容易快樂。從北京坐火車到天津去,坐在你身邊的人,你可能非常不喜歡,非常討厭他,但是你千萬不要和他爭吵,一爭吵,你肯定快樂不起來。哪怕是坐公共汽車,你想想,他踩了你一下腳,弄髒了你衣服,從平安里到天安門這段路,吵兩句你快樂嗎?所以永遠不要和身邊的人爭吵。當然跟你生活在一個房子里的人,就更不能爭吵了。

  對家的理解有很多,男人經營天下,女人經營家庭,家和才能萬事興。家經營不好,天下經營也很困難,60%到70%的幸福快樂來自於家庭,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說,現代社會以家庭為中心,如果社會都不要家庭了,就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社會以家庭為中心,家庭以誰為中心?一定是以夫妻為中心的。如果兩口子就是為小孩活著,把中心位置擺錯了,會出現一些問題。夫妻一定是以配偶為中心的,而不能以自己為中心,一定要以對方為中心,這樣就好辦了。配偶之間以什麼呢?不是以金錢為中心,不以職位權利為中心,一定是以情感為中心。夫妻之間的感情怎麼樣,這是最主要的。你生活得怎麼樣,日子過得怎麼樣,不是多少金錢可以決定的,不是住多大房子、開多大車能決定的,而是由情感生活怎麼樣決定的。

 

有和諧的婚姻,就會有和諧的家庭,有和諧的家庭,就有和諧的人際,人際和諧了,社會也就和諧了。

推薦閱讀:

「漢初三傑」的職場人際關係哲學
胡一鳴八字教程??第4課??日主與十神的關係
李連杰和黃秋燕什麼關係?
當發現老公跟別的女人有性關係之後,她做了些什麼?
《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什麼關係?看完這篇文章就全明白了

TAG:家庭 | 關係 | 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