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爭鳴 | 楚「五臣」與楚國歷史風雲

特別聲明:

文中所持觀點,不代表溯古追風立場;

若無特別版權聲明,均來自網路轉載;

  斗子文,是楚先君若敖熊儀之後。他的出生,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說,若敖(此若敖是楚先君熊儀之後,非熊儀)娶於雲阝(鄖),生斗伯比。若敖死後,斗伯比隨同母親在雲阝生活,與雲阝子(雲阝君)的女兒私通,生下了斗子文。雲阝夫人知道後,將這個私生子拋在雲夢澤荒野之中,老虎卻給其餵乳,使他活了下來。雲阝子在雲夢澤打獵,看到了這一情景,驚恐地回家。雲阝夫人於是將女兒與斗伯比私通生子的事情告訴了雲阝子,雲阝子就讓家人收養了這個私生子。楚人稱乳為「谷」,稱老虎為「於菟」,所以把這個嬰兒叫做斗谷於菟。雲阝子又把女兒嫁給斗伯比為妻,其子斗谷於菟就是斗氏家族首先為令尹的斗子文。在斗子文的成長過程中,楚國政局一時極其動蕩不安。原來楚文王與息媯生了兩個兒子,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卒,長子熊 (堵敖)繼位不久,即欲殺害其弟熊惲。查史料,楚文王是於公元前680年滅息獲息媯歸的,故其子兄弟兩人均很年幼,說兄欲殺弟是不真實的。實際上是楚國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激烈,兄弟相爭只是這種鬥爭的外部表現形式而已。以熊惲為代表的貴族集團失敗後,逃到隨國,在隨國的支持下,打敗了以堵敖為代表的統治集團,取得了政權,熊惲即位後,就是著名的楚成王。

  楚成王年幼,軍政大權被其叔父、楚文王弟子元(令尹)所掌握。子元是一個庸碌貪色之徒,不圖建功立業,而把心思用在其嫂、楚文王夫人息媯的身上。他為了蠱惑引誘文夫人,竟在其宮室旁邊建館舍,振鈴鐸,跳《萬》舞,無所不為。由於文夫人的泣訴與抵制,子元才未得逞。子元並不以此為戒,卻又倉促起兵攻鄭,想僥倖取勝以博得文夫人的歡心。但鄭國早有準備,把子元的軍隊打得大敗。子元回來後,更變本加厲,公然住進王宮,企圖挑逗文夫人。若敖氏之族斗射師諫阻,反被囚禁。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申公斗班怒不可遏,憤而殺子元,楚國內亂方平。堵敖在位三年,「兄弟相爭」,楚成王初在位八年,子元亂政,前後十一年,楚國一直動亂不止,楚武、文王開創的霸業,一度受到削弱,這對楚族與國家都是十分不利的。若敖氏之族,從族國的利益出發,一舉粉碎了子元內亂,是立了大功的。

  子元死了,令尹一職誰來擔任,當然非若敖氏之族莫屬。若敖氏之族推出斗子文任令尹,足見斗子文實為若敖氏之族與楚國統治集團中之佼佼者。斗子文出任令尹後,確實不負重望,他面臨楚國動亂才結束,國家庫府枯竭的狀況,首先「自毀其家」,以紓國家之難,使國家很快就穩定了下來。其後在主政期間,「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日之積」(《戰國策·楚策》),以身作則,勤勤懇懇,堪稱「廉爵貧身」的楷模,開創了我國歷史上賢相良臣風範之先河。斗子文在仕途宦海中,還有一大佳話,是在任令尹的二十七年歲月里,「三仕」、「三己」,讓賢薦賢,繼承和發揚了我國古代「禪讓」薦賢的優良傳統。《論語·公治長》載:「子張問曰:『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己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斗子文這種謙讓而又積極支持新令尹執政的作風,深受孔子的好評。斗子文輔佐楚成王,從危難中解脫出來,又承繼楚武、文王遺志,北進南下,東拓西略,霸績輝煌,對楚國的立威定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楚後裔所深深懷念。

  沈尹戌、申包胥、蒙谷是春秋末吳人入郢前後的楚國卿大夫。眾所周知,楚國經楚武、文、成、穆、庄諸代的「篳路藍縷」而登上中國霸主殿堂後,至楚共王時,霸業則逐漸衰退。楚共王卒後,楚康王雖有所作為,但國內外危機四伏,尤其是東受制於吳,不得不與晉簽訂停戰協議。楚康王卒後,時不過四年,公子圍(楚康王弟)即發動政變,殺了郟敖(楚康王子),自立為王,即楚靈王。楚靈王在位十三年,大興土木,舉措暴眾,人心浮動,對外又盲目進取,多有失誤,終被他的三個弟弟聯合起來所推翻。楚平王奪取政權後,「息民五年」,楚國形勢有所好轉,但他畢竟是一個鼠目寸光的國君,在形勢稍好時,便忘乎所以,竟貪求女色,重用佞臣,聽信讒言,迫害忠良,把家國弄得一片混亂。楚平王原為太子建設師伍奢和少師費無極,以教其詩禮,引其上進。費無極心術不正,品行不端,當得不到太子建信任。費無極於是費盡心計,陷害太子建及其師伍奢。先是,費無極以太子建長大,要楚平王為其娶妻。楚平王同意,為其娶秦女,並命費無極去迎娶。費無極說秦女美貌,反勸楚平王自娶。楚平王厚顏無恥,果然自娶。接著,費無級說北方重要,建議讓太子建、伍奢居城父戍守。不久又說太子建、伍奢勾結北方諸國,圖謀叛楚奪國。楚平王果然聽信了這一讒言,立即下令拘捕伍奢,並命城父司馬奮揚殺太子建。奮揚知太子建蒙冤,使人告知,太子建被迫出逃,伍奢及其長子伍尚被殺害。伍奢次子伍子胥出逃,投奔太子建。太子建在鄭時與晉圖謀害鄭,被鄭人所殺。伍子胥只得攜太子建子勝,輾轉投奔到吳國。伍氏一族自楚莊王起,對族國忠心耿耿,功勛卓著。伍奢父子被殺,當然引起國人的不服,也為各國所關注。因此,楚平王、費無極釀成的這一大冤案,對楚國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卒,其子楚昭王年幼,軍政大權落在庸碌無能而又「蓄聚不厭」(《國語·楚語》)的令尹子常的手裡。費無極見有機可乘,又陷害谷阝宛,唆使子常殺谷阝宛及其族、黨,迫使伯氏之族出逃,後來伯氏之族伯喜否在吳受到重用,使楚國又增添了新的敵對力量。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吳國在伍子胥、伯喜否等的精心策劃與帶領下,聯合蔡、唐,大舉攻楚,五戰五勝,迅速地攻佔了楚都郢。吳人入郢後,「以班處宮」(按照級別占處宮室),不僅使楚王族及其他權貴大族蒙受凌辱與損失,而且也給廣大的楚國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所以受到了楚國舉國上下團結一致的反抗。一些貴族卿大夫,面臨亡族滅國的威脅,也奮不顧身,英勇地參加了聲勢浩大的愛國鬥爭,子華稱道的沈尹戌、甲包胥和蒙谷,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沈尹戌,名戌,楚莊王之後,楚平王時任沈尹。沈,今河南平輿境,是楚東方之重鎮。楚昭王時,兼任左司馬。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認為楚平王的勞民行為,必有後患。對吳作戰,屢建戰功,為吳人所恐懼。此次吳攻楚時,他與令尹子常商定:子常軍隊沿漢水與吳軍周旋,戌領軍在漢北搗毀吳舟,還塞「三關」(今豫鄂三關:九里、武勝、平靖);然後子常渡漢水出擊,戌自後夾擊。使吳蔡唐三國聯軍腹背受敵,一舉而殲之於漢東。子常害怕戌獨佔大功,便不按原與戌商定的策略行動,先領大軍搶渡漢水與吳等三國聯軍作戰,結果被打得大敗,子常本人也逃到了鄭國。吳軍長驅直入,雍氵筮(今湖北京山)一戰敗楚後,楚都郢已完全暴露在吳軍面前。戌獲訊,立即自息(今河南息縣)而還,在雍氵筮打敗了吳軍,但楚軍主力已失,戌孤軍作戰,幾經戰鬥,遍體鱗傷,自知將死,又恥為俘虜,自殺身亡(《左傳·定公四年》)。沈尹戌以身殉國精神,大大地激發了楚國軍民憤起抗吳,使抗吳之戰,很快演變成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人民自衛戰爭。

  申包胥,有說為楚先君蟲分冒之後,故又名蟲分冒勃蘇。以申為氏,名包胥。申,原為姜姓之古國,今河南南陽市北。楚文王北上爭霸,滅之改為縣,成為楚國北境重鎮,故多以重臣為縣公,加強戌守。據荊州地區民間傳說,申包胥與伍子胥是好友,同為今湖北監利人。《左傳》、《史記》記載說,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出奔前對申包胥說:「我必覆(傾覆)楚。」申包胥說:「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申包胥與伍子胥在私交上是好友,但在國家民族興亡上,則是非分明,毫不含糊。當吳破郢、楚國君臣紛紛逃亡時,申包胥認為自己如披甲執刀赴強敵一死,猶如一兵一卒,不如去友好國家搬兵來救。於是「贏糧潛行,上崢山,俞深奚谷,庶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戰國策·楚策》)。秦哀公開始猶豫不決,申包胥依立秦庭牆哭泣,日夜不絕聲,七日勺水不進。秦哀公感動,為之賦《無衣》(《詩·秦風》),秦國隨即出兵救楚。在楚、秦聯軍的反擊下,越國又在後方牽制吳國,吳軍屢屢失敗,被迫撤退。申包胥在族國危難時刻,置身家性命而不顧,全力救難,不愧為我國歷史上忠貞的愛國者。另據《國語·吳語》載,春秋末戰國初,楚國為加強與越國聯繫,曾派申包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為打敗吳國,誠懇地向申包胥徵求意見,申包胥告之戰爭之所以能取勝,必須做到智、仁、勇三者具備,缺一不可。勾踐深受啟發,結果打敗了吳國,吳國隨即滅亡。

  越滅吳為公元前473年(楚惠王十六年),其時越盛吳衰,公元前476年,越還發兵攻楚,挑起了與楚的衝突,楚吳越三國形勢已發生變化,故申包胥其時助越滅吳,可能不實。然申包胥奉命出使越國,聯合越抗吳,是可能的,時間則應在此之前,正當楚、吳激烈爭奪之際。這樣看來,申包胥使秦使越、聯秦聯越,說明他不僅是一位忠貞的愛國者,也同時是一位傑出的外交家。趴 趴

  蒙谷,以蒙為氏,名谷。吳人入郢,楚昭王君臣出奔,人民逃亡,驚慌雜亂。蒙谷由宮唐至郢,潛入王宮,把楚國法律大典《雞次之典》搶救出來,浮於江而逃入雲夢澤之中。楚昭王回郢復國後,五官(古代五種重要官職之統稱)失法,社會動蕩。蒙谷及時獻典,五官得法,百姓大治,社會穩定。史稱蒙谷之功,「多與存國相若」(《戰國策·楚策》)。

  此三人,力挽狂瀾於既倒,從不同的方面,挽救了楚國,使中國的歷史按照正常的軌道發展。在他們身上,不僅充滿了愛族愛國的一片赤誠之情,而且還有一個共同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毫無圖名求利之心,表現出了一個真正愛國者崇高的精神風貌。沈尹戌當然是「斷月豆決腹,一瞑而萬世不視,不知所益」,勝利前已經悲壯逝去;而申所胥、蒙谷,則已見到勝利的到來,楚昭王已論功行賞,高官厚祿舉手可得,卻都一逃了之。申包胥說:「吾為君也,非為身也。君既定矣,又何求?」(《左傳·定公五年》)蒙谷說:「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豈悉無君乎?」大義凜然,一身正氣,今天讀來仍叫人仰慕不止。

  葉公子高,即沈諸梁,字子高,沈尹戌之子。楚昭王時任葉縣(今河南葉縣)縣公,故又名葉公子高。楚昭王復國後,至楚惠王(前468—前432年)時,楚國日趨穩定,國力亦得以上升,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就在春秋末楚國由衰而盛之際,卻發生了白公勝奪權的鬥爭。白公勝,楚廢太子建之子。太子建被鄭人殺後,勝逃奔到吳國。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從楚國穩定大局出發,召勝回國,安置在楚、吳邊境處,號曰白公。白公勝仿效中原各國新興勢力做法,「大斗斛以出,輕斤兩以內」、「卑身下士,不敢驕賢」(《淮南子·人間訓》),準備伺機奪取政權。但他懷有狹隘的復仇心理,其父受讒,逃至鄭又被鄭人所殺,對楚王室和鄭國都妄圖報復。他被召回國後,即向子西要求伐鄭,子西則從楚、鄭的戰略利益出發,而和鄭結盟。白公勝懷恨在心,於公元前479年(楚惠王十年)在打敗了吳國後,以獻吳捷(戰利品)為名,領兵入郢,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劫持楚惠王。白公勝欲以子閭為王,子閭不從,又殺子閭。白公勝這種恩將仇報、殘忍濫殺的行為,當然引起國人的不滿。葉公子高當時在蔡(州來,今安徽鳳台),聞訊後,遂率方城外之軍回郢。他從都城北門而入,得到貴族卿大夫和國人的相助,很快就打敗了白公勝。白公勝逃到山中,自縊而死。葉公子高鑒於國家元氣大傷,不顧勞累,身兼令尹、司馬兩職。穩定後,以子西之子子寧為令尹、子結之子寬為司馬,自己則告老於葉。

  葉公子高解決了白公勝奪權鬥爭事件後,楚國又很快得以穩定和發展,仍以大國強國的恣態步入戰國「七雄」的行列,故其功是不可沒的。當然,他本來就是權貴大臣,所以他用不著「逃賞」,成為一位「崇其爵,豐其祿,以憂社稷者」。

  楚威王聽完了這五位歷史人物的動人事迹後,嘆息說:「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子華說:「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規勉君王只要做到「誠好賢」,像「五臣」那樣的仁人志士,是會出現在君王身邊的。

  楚「五臣」是一種歷史現象。它說明在族國危難之際,無論是廣大人民群眾,抑或是各階級各階層的有識之士,總會挺身而出,奮力去排除各種危難。這也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充滿活力而無法扼殺它的一個重要原因。

溯古追風的成長,感謝一路有您!

(微信號)xhistory / www.xhistory.net

(微信、QQ客服)976204208 


推薦閱讀:

兩宋風雲
進則謀劃天下,退則著書立說:近代長盛不衰的第一風雲人物
《衛國風雲》之第三十三回 聞妙音 衛制新聲165

TAG:歷史 | 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