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清華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思考周易

思考《周易》:《周易》的智慧

樓主:西門杏庵發布日期:2014-04-24 16:32:00 點擊:回復: ① 收藏本帖 ② 查看原貼   

  思考《周易》

  西門杏庵

  【內容簡介】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酵母。即使你從來沒有讀過《周易》,也一定熟悉這些名言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天道無常、吉凶由人;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窮則變,變則通……這些成語或名言名句,都是從《易經》來的。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三百八十六爻【三百八是四加二,二就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和「用六」(利永貞)】。《周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言天事,說的是宇宙天地如「連山」一樣的變幻無窮,如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蘇東坡所說的「自其變化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下經言人事,說的是社會人生之間的「歸藏」之道、虛懷若谷之道、居安思危之道和適可而止的「中節」之道。此所謂「君子以恐懼修省」(《周易?震卦》)、「君子以遏惡揚善」(《周易?大有卦》)。

  【作者簡介】

  陳清華,網名西門杏庵,《南國都市報》社評論版編輯、評論員,海南師範大學媒介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學者,作家。網名西門杏庵。海南作家協會理事,專欄作家,「南方百家講壇」主講人,海南廣播電視總台新聞頻道特約評論員、「國際旅遊島之聲」特約觀察員。

  主要關注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潛心研究先秦諸子的思想,喜歡在浩繁的歷史場域中發掘不忍細看的歷史細節,尤其擅長在古典名著如《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儒林外史》、《金瓶梅》中,探求歷史真相,重構歷史現場,總結出浮華喧囂下面的歷史規律。

  主要著作有《金瓶梅典評》(陝西師大出版社?2008年)、《莊子為什麼這樣跩》(崇文書局?2009年)、《孔子為什麼這樣紅》(崇文書局?2009年)、《孔子為什麼這樣紅》(線裝書局?2009年)、《老子到底說什麼》(崇文書局?2010年)、《和諧讀墨子》(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畢竟是書生——晚明知識分子的思想苦旅》(崇文書局?2009年)、《禪解紅樓》(崇文書局?2010年)、《酒暖回憶思念瘦——唐宋詞里的風花雪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問君能有幾多愁——唐宋詞里的風花雪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春花秋月何時了——唐宋詞里的風花雪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年)、《自在的活法》(現代出版社?2011年)、《金瓶梅中的情色男女》(崇文書局?2010年)、《孟子智慧 [精裝]》(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9月1日)、《私藏唐詩(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12-01 第1版2012-12-01 第1次印刷)等。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著名學者、作家陳清華繼《老子到底說什麼》、《莊子為什麼這樣跩》、《孔子為什麼這樣紅》、《自在的活法》、《禪解紅樓》、《金瓶梅典評》等系列暢銷書之後的又一力作。

  該書分為上下兩部。如果你很忙,沒時間看書,只想速成,只是解疑、釋惑,那你直接讀下部好了,你可以從最實用的信息當中速成。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那你不妨讀上下部,如果你想深入研究,建議只讀上半好了。

  本書顯示了作者不凡的功底。

  封底的話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

  讀一部洋洋幾十萬言的《華嚴經》,不如讀一艮卦。——北宋理學的開山宗師周敦頤

  自序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一

  你相信上帝么?

  問題是,上帝相信我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面對的是「錯縱複雜」的世界和瞬息萬變的宇宙。「錯縱複雜」這個詞來自《周易》,一會是「錯卦」、「綜卦」,一會又是「復卦」、「雜卦」,確實是「錯縱複雜」。未來學家戴維?霍爾認為人類已進入「轉折時代」,變化是這個時代的特徵。

  現在的歷史研究有一種說法叫「如果不是主義」,如果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把年紀了,還沉迷於貴妃楊玉環的溫存情愛之中,很少上朝過問正事,就不會有公元755年(唐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的起兵造反。如果不是少年康熙卻不動聲色地隱忍,戰功赫赫的第一權臣鰲拜就不會被擒、在監禁所凄慘地死去。歷史就是這樣,往往在某個疏忽大意的時刻發生逆轉,野心家往往就在某個不經意的細節中,功虧一簣。此所謂「魔鬼就在細節中」,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很小,又很大。別忘了,「禍自微而成」,但也有「道自微而生」。這個決定歷史的細節,後人無法解釋,就把它稱為命運。因為命運實在解釋不清楚,古人就開始相信某種神力的東西,相信神通。面對眼前的困惑,通過卜筮來問問神靈該怎麼辦。古人卜筮,有三個原則:第一,不誠不佔;第二,不義不佔;第三,不疑不佔。所以,荀子才說,「善為易者不卜」。荀子的意思是說,修德在自己,與其求助於鬼神,還不如自己修德行善呢。張載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也是這個意思。

  周人很可愛,用易來占夢,看是吉還是凶:「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佔六夢之吉凶。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卷二十五《占夢》)這讓今人慚愧,現代很多人忙得昏頭了,都沒有夢了。後來,催生了號稱掌握了神秘知識的職業卜筮師。迄今為止還有算命師、風水師。所不同的是,古之卜筮,「將以決疑也」,是用來抉疑釋惑、預測吉凶,然後拿主意、下決心。當今之人卜筮不是用來「決疑」,而是來算算自己以後有沒有發達的命,多少歲能發達,有沒有貴人相助,是否有災禍等等。現代人總想著賺錢,總想著數字上的積累,眼中只要數字,活著就為了掙錢、存錢,很可憐,擔心數字減少,總想著發達,總以為數字越多安全感越強,總想有高明的算命師指點,總想著走捷徑,最好是心想事成、有求必應,越這樣想,越沒安全感,越為自己的命運擔憂,於是,就追逐算命師之類的江湖術士。

  老百姓最愛說的口頭禪就是「一切都是命」。命該如此,自己無論怎麼與命運搏鬥,彷彿也是枉然。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把它說成天道。陰陽結合,才是天道。再大也大不過天,再強也強不過命。我小時候,媽媽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認性不能過,認命才能過。」當然,也有人堅決不認命,比如宋江,就打出「替天行道」的旗號,上了梁山,實際上是對抗整個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水滸傳》有一個英文譯名《outlaws of the marsh》,直譯過來就是「沼澤地里的法外之徒」。outlaw的意思是:江湖中人,法律之外的人,不講法律的野蠻人。這與現代文明的司法系統格格不入。outlaws這個單詞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宗法意識。用宗法意識來對抗宗法制度,宋江一夥的下場可想而知。

  二

  公元1049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任何來得更早一些。

  邵康節正在家裡和兒子一起烤火、研讀《易經》,忽聽敲門聲。原來是鄰居來借東西。他問兒子,佔一卦,看看鄰居借的是什麼東西。兒子算後說,是來借鋤頭的。邵康節說,不對,是來借斧子的。果然,鄰居正是過來借斧子的。兒子好奇,問算中的緣故。邵康節說,這很簡單。他大雪天借鋤頭幹嗎?鋤草嗎?不可能,也沒道理。結合時令,就不難明白,天這麼冷,借斧子劈柴取暖、才符合大自然的邏輯。

  就這麼簡單。

  三

  《菜根譚》里說:「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尚書》中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個「自」可以理解為「自己」,也可以理解為「人類自己」。

  讀《周易》,給我的感覺,既要有「螻蟻之穴、潰堤千里」的憂患之心,又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之心,更要有一顆「不貪為寶,度越一世」的素心。古語說,「貪似火,無制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

  記得初參加工作,像林黛玉進了寧國府,生怕踏錯一步,說錯一句,事事謹小慎微。

  如今,工作快三十年了,還是會經常念叨:小心行得萬年船。果然有點虛名,應該慚愧、臉紅,而不是自以為是。

  過猶不及,名譽也好,財富也好,莫不如是。再富也不可敵國,再有名也不能太紅。紅到發紫就不妙了。卡夫卡是作家的作家,可在他那時代,根本談上不上有名。在20世紀初他的作品也不是通過出書傳播,而主要是通過沙龍來傳播的。西方有句諺語:「名譽是種很奇怪的東西,它能帶來許多絲毫不相干的親戚。」在美國某地,曾有一名年僅7歲的「美少女冠軍」,剛領取獎項回家,就慘遭仇家的毒手。凄涼結局,告誡我們的是所謂的盛名之累。我國古代就有方仲永的殘酷古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嘆息,嘆的正是盛名之累。

  你看看人家曾國藩,打了天京,滅了14年的老對手洪秀全之後,九弟曾國荃不但沒受到清政府表彰,反而批評他驕傲自滿。曾國荃覺得委屈,於是帶上一幫人,去勸哥哥曾國藩稱帝。曾國藩一言不發,提筆寫了兩句詩:「倚天著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實際上是在表白心跡。不能那麼做。曾國藩對稱帝一事的基本態度是:無論多麼大的誘惑,但你的內心要保持「心自知」這樣一種狀態,不會為誘惑所動。

  曾國藩和他的弟子李鴻章,那是何等人物,他們往那一站,一言不發,就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氣質,這種氣質能讓人望之儼然,即之色溫,聽其言也厲。

  「小勝在智,大勝在德」。曾國藩的定力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的。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得益於他的一顆素心。

  現代化其實已經把我們變成了陌生人的社會。我們現代需要的是素心。

  何謂素心?素心乃心地純樸之意。語出南朝宋顏延之《陶徵士誄》:「弱不好弄,長實素心。」懷著一顆素心,就不會放縱。不會放縱,距離幸福才更近。《說文解字》云:「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人在生存中能逢凶化吉,並遇上好年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就是幸福。

  魯迅在《豫報》上,提出青年的三個努力階段:生存、溫飽和發展,並補充說,生存不是苟活,發展也不是放縱。清明節期間,我和朋友去了陵水的黎安鎮,一個有山有水的美麗小鎮。在一戶人家門口看到一個寶馬車,車主將原來的顏色覆蓋,全塗上了土豪金,彷彿在炫耀自己是物質上率先實現了中國夢的人。又「土」又「豪」,果然是中國式土豪。只是,沒有和「劣紳」聯繫在一起。

  按照傳統的觀點,評價一個士人往往著眼於「學問」和「事功」。那麼,評價一個土豪應該看什麼呢?網上最近流傳一些關於土豪的定義段子,頗有趣,轉述一下:有人認為城市土豪的言行指標是,朋友坐下來,不再聊多少個項目,而是聊幾個上市公司;不再談有多少錢,而是談有幾個政要朋友;不再問有多少輛車,而是問有幾個司機;吃飯不點菜,而是點廚子;買傢具不問哪國的,而是問哪朝的;飯局不問多少人,而是問有哪個明星……當年高唱過「打倒土豪,分田地,我們要做主人,去革命」,想不到,當下,仇富的陣營悄然鬆動,「土豪」不可恨也不可怕,是友非敵了。閃閃土豪金成為新青年的最愛,「土豪我們做朋友吧」成為年度流行話語。土豪,顧名思義,「土」意味著土氣或粗野,「豪」意味著顯赫或華麗。既豪且土,則意味著廣有錢財而品位不高,追求奢侈而審美不足,炫耀消費而內涵不夠。其實,土豪一詞,古已有之,如《宋書?殷琰傳》有「土豪鄉望」之說。它原指有名望的地方豪強與鄉紳,並無貶義。

  也好,不再打土豪,「和」了,符合《周易》天人和一的大境界。孔子勸弟子學詩,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篇》)朱熹解釋說:興是「感發志意」,觀是「考見得失」,群是「和而不流」,怨是「怨而不怒」。《詩經》的第一章就是《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老夫子很推崇這首詩,稱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說得通俗些,《關雎》之美就在於一種「中和」之美。

  四

  1990年代以來的「國學熱」,已持續近二十年。近些年,正從民間讀經向體制內發展:一些大學開起了國學院,不少小學、中學紛紛開設古典課程。《周易》是「群經之首」,更是非讀不可了。《周易》也是中國文化的總根源。「《易》不可見,則或乾坤幾乎息矣」(《繫辭》上)。「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繫辭》上)。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可以看成六十四個人生專題。《周易》總在講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一個人即使算到特別不好的「否」卦,還可以否極泰來呢。惠施說,「至少無內,謂之小一。」(《莊子?天下》)在惠施看來,一切事物皆成於「小一」。「小一」有多小?像原子?小到極點,就是氣了。張岱年認為,中國哲學中的所謂氣,可以說是最細微最流動的物質。經師鄭玄認為,氣就是宇宙的根本,他這樣解釋太極:「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 太極或者道,就是渾然之氣。換句話說,太極就是陰陽未分之氣。莊子在《外篇?知北游》里說,「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而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莊子就認為,整個宇宙只不過是一氣而已。氣是什麼東西?就是從無到有、尚未成形體的一種狀態。宇宙由氣合成,一氣混元,開闔聚散。萬物因而生滅興衰。惟其如此,乃有「轉運」一說。比方說,商人為了出售石頭賺錢,故意將石頭諧音成「石來運轉」。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魯洪生在北京電視台講《周易》的時候,作過一個統計,說《周易》六十四句卦辭裡面,吉利的爻辭,共202句,佔總斷數(450句卦爻)的44.89%;中性的126句,佔28% ;兇險的122句,佔27.11%。吉利的占多數。人的一生,坎坷的遭遇要佔百分之六十到七十,順境少,逆境多。但是,《周易》裡面吉利的卻占多數,這說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包含著積極的人生觀。

  但是,好到極端也會變成不好,樂極也會生悲。用民間的話來說,有一鮮,都有一霉。所以,太囂張不好,不謙虛不行。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里有首詞,說的正是盛極而衰的天道:「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心經》里說,修行目標是「遠離顛倒夢想」,信然。

  五

  荀子說「善易者不佔」,邵康節說「善易者不言易」。可我偏偏要佔,而且還言易。占,是為了不不佔。言,是為了不言。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那麼,給子孫留點什麼呢?我看,就留這本關於《周易》的書吧。

  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受孔子這句話的影響,今年五十歲的我,開始認真讀易。之前的囫圇吞棗,改為逐字逐句研讀。回想過去,小過犯了不少,不想再有大過,於是讀《易經》。拿出孔子讀易的勁頭來。司馬遷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

  《周易》對中國人的語言表達、思維方式等等方面,影響都非常大。詩人于堅在《南方周末》上撰文,說過這麼一段話:漢語有天然的混沌性,寫得清晰也不用擔心它會變成像西方語言那樣機械、僵硬。可能越是精細的寫作越是抵達更大的混沌。

  這種「混沌性」確實和《周易》有關。你看,《周易》一上來,第一卦(乾卦)第一句卦辭,就四個字:元亨利貞。

  沒有解釋的話,根本看不懂。太微妙、太朦朧、太混沌了。完全是古老的混沌,哪裡有西方那種清晰的、準確的語言?到後來,老子寫《道德經》,也是這路子,一上來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什麼意思?看不懂吧?看不懂就對了。老子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也是中國文字的渾沌效果,話說半句,意思讓你猜。比方說,「雲雨」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你懂的。按照《周易》的說法,渾沌初開,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陰陽交合,而生萬物。什麼叫「雲行雨施」?就是交合嘛,很形象,就像雲和雨一樣的交合。 後人把交合稱之為「雲雨」。這樣的文字,太有彈性,所以,與人交流,雖然都說漢語,卻常常感到彼此之間「聽不懂」。

  你看《道德經》,五千字,沒有邏輯,前後也沒連貫,東一句西一句地扯。他說啊說,說到最後,「道」究竟是什麼呢?還是說不清楚。讀的人不清楚也就罷了,問題是,老子自己也說不清楚,乾脆說:要的就是說不清楚的效果。說清楚了就不是「道」了。究竟什麼是「道」呢?韓非子來一句,「道者,萬物之所然也。」道就是萬物原來的樣子。那麼,請問,萬物原來是什麼樣子呢?不知道!你自己悟去吧。中國的很多人和事就是這樣,說不清楚,也活不明白。在單位里,大家都學會就手勢和眼神來交流了,文學家說這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六

  《聖經》里說:「人不能只靠麵包生活」。

  中國現在最不缺少的是智囊,最缺少的是常識。

  我和這個世界唯一的抗爭武器就是時間了。歷史往往是勝利者寫的,也是長壽者寫的。

  物質浪潮的沖刷之下,避免社會衝動、易變、浮躁的「羊群效應」,價值迷失、方向迷失。人心思穩、人心思安、人心思發展,可是,怎麼樣才能有安全感呢?

  中國知識分子要想有安全感,第一或者說唯一的出路就是不介入顯學,採取陶淵明式的隱居,來逃避現實,亂世中求得平安。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自娛自樂,躲避在書房。做一個笨人,不要恩賜,不求聞達,但求平安。

  《詩經?大雅》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思是設法配合自己的使命,以此來自求多福。《周易》裡面說,人可以與天合其德。與天合其德之後呢,就可以得到「全而歸之」的圓滿。這個就是足以配天者。

  「至樂無樂,至譽無譽」,最快樂的事是沒有快樂。

  最後,引用張載的話——「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正蒙?大易篇第十四》,《張載集》,48頁)

  就此打住。

  陳清華(西門杏庵)

  2014年4月16日寫于海南海口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07:22

  寫在前面的話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為什麼流行算卦?文雅一點說,是因為憂患,俗一點說,是因為害怕、安全感缺失。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1900」懼怕未知,「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沒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為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見……」他沒下過船,怕走上陸地就要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他情願與船同毀。反觀現實中的某些人,有房、有車、有存款,為什麼還怕?在怕與怕之間,更怕的是什麼呢?不外乎生病、當眾出醜、分離、感情背叛、無愛、強權、動蕩、被騙、天災人禍、體檢時被告知身體有問題、錢不能生錢、人際關係、沒安全感、成長的煩惱、一無所有、失業等等。「怕」不時壞事,怕和恐懼、焦慮不同,「天不怕、地不怕」莫非就好么,也許「什麼都不怕」才最可怕。

  現在的年輕人,無論是交朋友,還是談婚論嫁,開口便問:你是什麼星座?年紀大一點的,會問你是屬什麼的,龍、馬還是狗?

  西方流行星象學,至今不衰。那些搞星象的公司,就像我們的算命師,香港有個「黃大仙」公司,很有名。有意思的是,西方那些搞星象的公司,也用《易經》預言人來年的命運禍福財運以及職業事業愛情等等。

  從八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國內接連出現了「武術熱」、「氣功熱」、「易經熱」。近些年,每過一陣社會上就會風行一種養生保健術。說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全民「氣功熱」吧,當時,精明的商家及時推出配套產品,某某帶功講座的門票、某某信息茶、某某帶功水等等。後來,又流行吃綠豆、茄子、地瓜、大蒜、泥鰍、螞蟻、某某草,某口服液、號稱能清楚體內垃圾的某某一號,其共同特點是:均號稱包治百病,不用吃藥,不要去醫院,不要相信醫院,信我的產品,包好。最近商家又開始炒生薑,生薑價格賣到七塊錢一斤。重症病人一天要吃八斤生薑。可以不吃飯,不可以不吃生薑。得了病不用去醫院,按摩,吃薑,喝姜水,吃薑片,抹姜粉。還有人超級相信水果發酵的環保作用,天天吃這些發酵的水果,喝發酵的水。我不打算去評價這些東西的好與壞,只是我們都熟悉一個常識:過猶不及。再好的東西,也不能過。姜再好,天天吃,也會膩。比如說,西醫裡面多年來一直在使用「三素」:抗生素、激素、維生素,這「三素」有用嗎?有用,但過了就不但沒用,還會產生副作用,讓人體產生抗藥性,比如抗生素的濫用就出現了這個問題。維生素再好,你也不能一瓶瓶地當飯吃。現在有些人迷信某些中成藥,認為副作用小,比如說,人蔘歸脾丸,該葯在說明書中聲稱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效,但我身邊有不少人,一箱一箱地買來給父母和自己吃,把它當成水一樣離開的補品了,這是不是過了?

  問題在於,所有這一切,都被精明的商人批上傳統文化的外衣。傳統文化成了萬斤油和大力神丸。

  《周易》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酵母。《周易》原本不過是我國上古時代的一部卜筮書,經過孔子等歷代哲學家的闡釋、註解,已經發展成一部可以玩深奧的哲學書,忽悠西方學者沒有任何問題。北宋理學的開山宗師周敦頤就說過這樣的話:讀一部洋洋幾十萬言的《華嚴經》,不如讀一艮卦。艮卦《彖》裡面講:「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朱熹對《周易》研究很深,他說:「佛教把中國好的東西都拿去了,中國把佛教壞的東西都拿來了。」如果除去此話當中民族主義情緒,朱熹的話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印光大師說到算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印光大師法語》27頁)

  只要你是個中國人,說的是中國話,即使你從來沒有讀過《周易》,也一定熟悉這些名言名句: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天道無常、吉凶由人;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窮則變,變則通;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還有那些司空見慣的口語和成語,諸如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這些辭彙或者名言名句,都是從《易經》里來的。比方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嗅也)如蘭」,就來自《易經?繫辭》。

  人都是有面臨選擇由於不抉的時候,《周易》講了那麼多,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決疑,解脫我們精神上的迷惑和困頓,從而讓我們精神有所依託,走路更穩當。

  有人問我,你讀那些哲學、文藝學書有什麼用?的確,我讀的很多書不任何一種技藝之學,尤其是那些「形而上」的東西、那些所謂的「大道」,我也不好意思說自己心性升華了之類,學問和智慧如何如何了之類,認識世界、洞察社會也不見得就高了,或許,我只是愛好、喜歡而已。

  雖然曾經嚮往過廟堂,但至今仍習慣隱身蒿萊之中。惟有浸潤於《周易》等古文之中,方可獲得文化上的自信和勇氣,彷彿打通了任督二脈,頓感內氣充盈,振衣千仞之崗,眼看就能風生肘腋,摩翅雲天了。我這麼說,並不意味著自己就有梁漱溟他們有種「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責任意識,但無論日子多潦草,至少能在精神上大快朵頤,「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中國的文人一失意,就往山林里跑,選擇遁世、隱居,或者在市井裝瘋賣傻,歐洲的文人一失意,要麼像波德萊爾那樣吸毒,要麼像福樓拜、歌德、卡夫卡那樣去找妓女廝混,要麼就像王爾德那樣,好男風,上演「斷臂山」的故事。究竟哪一種更好?我不知道。只知道,現在再往山林里跑,恐怕也要收費了。還有免費的山林供文人隱居么?

  讀《周易》到最後,你會通達,會明白下面這段話的含意: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以後,記者採訪他的母親,「有哈里這樣的兒子,您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是這樣。」杜魯門的母親贊同道,「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也同樣使我感到自豪。」「他是做什麼的呢?」記者問。「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斷而復續,馬雲在陳家溝練習太極拳,這是好消息。據說,太極拳從起勢到金剛搗碓,有48種用法,把這些用法練出來,怎麼接招,怎麼發招,現在的學生大多沒練到這層面。我學《周易》,學到什麼層面,只能由讀者諸君來評價了。

  西門杏庵(陳清華)

  2014年4月17日寫于海南海口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08:12  思考《周易》 (上部)

  第一章 《周易》究竟是本什麼書?

  什麼叫《周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它出自哪裡?就出自《周易》乾坤二卦的《象傳》。

  《周易》是一部奇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國古代的農、醫、天、算都和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寫道:「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周易》,儒家視它為「五經之首」,周敦頤說得更大,他說「《易》何止五經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奧乎」(周子《通書?精蘊》第三十)?「五經」的說法來自漢代。哪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當然,也有學者說它是「群經之首」,把經的面涉獵的更廣;道家視它為「三玄之一」。那三玄呢?真玄、虛玄和談玄。在華嚴四祖澄觀看來,「《周易》為真玄,《老子》為虛玄,《莊子》為談玄」。

  李鼎祚把《周易》的地位抬得更高,說《周易》具有「權輿三教、鈐鍵九流」(李鼎祚:《周易集解?序》第2頁,張文智、汪啟明整理,[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版)的地位。意思是說,天上地下,三教九流,都和《周易》有關係。總之,《周易》被部分學者認為是以漢語寫就的書中之王。

  《易經》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字:象,數,理。取象,是聖人伏羲氏仰觀天俯察地,最終創造了八卦。陰陽爻之象,前人有多種解釋。有人說象天地,有人說象日月,有人說就是取諸身,乃男女生殖器的象徵,就是人類的生命密碼。陰陽魚太極圖是後來的發明。數,是《易經》占筮的根據。也有人吹噓說,《周易》筮法里的數學神得不得了。17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受到《周易》的啟發之後,發明了數學上的「二進位」。有了「二進位」才有了後來的電子計算機。言外之意,電子計算機的發明也和《周易》有關。理,是什麼呢?理是對象數的闡釋。

  朱熹對《周易》頗有研究,還經常把易、佛拿來比較。朱熹是怎麼看待《周易》的呢?他曾經這樣說:「龜山過黃亭詹季魯家,季魯問《易》,龜山取一張紙畫個圈子,用墨塗其半,云:這便是《易》。此說極好,《易》只是一陰一陽,做出許多般樣。」(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六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606頁) 龜山是誰呢?就是程頤的弟子。《易說》一書就是他寫的。

  《周易》在西方世界的影響也非常大,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神秘主義。有人作為統計,說迄今為止,僅僅在德國出版的有關《易經》的著作,就有二十多種。

  《周易》裡面六十四句卦辭,三百八十四句爻辭,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指導人們如何為人處事,體現了中國總體性的文化價值理想。因此,《周易》被學者稱為中國文化的總根源,被稱為「群經之首」、「六藝之源」。這個評價是褒啦。當然,也有一種貶的評價,說《周易》是一部玄學書,是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書,是偽科學,是糟粕。

  南懷瑾的《易經雜說》裡面有一段話:「說到算命卜卦,有些人就說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說不懂,對於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這是多可怕的武斷。試想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肯定會有它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並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

  究竟該如何評價《周易》呢?要想做出科學的評價,首先,必須了解它。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周易》吧。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10:10  《周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言天事,說的是宇宙天地如「連山」一樣的變幻無窮,如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蘇東坡所說的「自其變化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下經言人事,說的是社會人生之間的「歸藏」之道、虛懷若谷之道、居安思危之道和適可而止的「中節」之道。

  在古人看來,天下的道理都藏在了六十四卦中,因此注釋《周易》的書,可以說汗牛充棟。那麼,我們現代的人,該如何理解《周易》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想一下:究竟什麼叫《周易》呢?

  先說「周」。

  《周易》的「周」,有很多解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第一個是周代。周易,顧名思義,就是周代的易學書。周代分東周、西周,究竟是哪個周。學界尚無令人信服的結論。1929年學者顧頡剛考證後,認為《周易》的作於在「西周初葉」,這要比「殷周之際」更準確。另外,顧頡剛還提到《周易》中的「王」,認為是泛指周王。東周時期,當時《周易》大行,沒人懷疑當時有《周易》。(《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李零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12頁)。

  第二個意思是周到,或者說,周全、周密。《周易》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方方面面。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第   三個意思是周而復始,周轉。陰陽五行,循環往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五行,是一種五元循環的概念。終點又回到起點,一圈轉下來,又從頭開始。到最後才發覺,一切都在變,只有變是不變的。

  再說「易」。也有很多解釋,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下: 易,有三個意思,古人稱之為一名三義。 第一,簡易。就是簡單,簡約。 《周易》的基本原理是一陰一陽,至簡至明,故稱簡易。 很多人一說起《周易》,就望而生怯,搖頭,太神秘了,看不懂。彷彿高不可攀。其實,並非如此,《周易》。通常人們叫它「易經」,而沒有沒有叫它「難經」,也沒有叫它「周難」。人們之所以望而生怯,一是因為《周易》這本書不讓一般人看,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才可以看,當時會讀書認字的人也不多,有資格看這本書而成為「專家」的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水平,又故弄玄虛,裝神弄鬼地忽悠人,那些註解者又故意深奧,嚇唬人,結果,讓不少人望而生怯。

  《周易》這本經書,如果單看形式,那也太簡單了,八個基本卦,經過排列組合,總共六十四卦,六十四句卦辭,三百八十六句爻辭。六十四個符號,其實就是代表自然現象的LOGO,對這六十四個LOGO的解釋分別叫卦名、卦辭和爻辭。體例上確實簡約。但理解起來,無比枯燥,乏味,如果它不是一本算命書(又是經典中的經典),恐怕很多人根本不去讀它。

  乾坤本就是以簡易為德的。《易傳?繫辭上》里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意思是說,乾是平易而被人感知、充滿智慧,坤因為簡單而能承載萬物。平易所以近人,簡單所以容易遵從。易知,所以有親和力,易從,所以有承載力。有親和力,就能長久。有承載力,就能包容一切。持久,能夠成就賢人的道德。包容能不能成就賢人的事業。《易》雖然簡單,但從中可以領悟天下之理。

  「易簡」,意思就是《周易》崇尚簡單,就像孔子講的禮,也是崇尚簡單的。 論語》裡面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文字看上廣博,但禮的本質不是繁瑣,而是簡單。文,就是物相雜的意思。約,就是簡約,而不是束縛。道再高,也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人依靠天垂象,來弘揚道,而不是相反。因此人不能把道越講越複雜,那還怎麼弘道?《周易》就像一個弘道的白鬍子老人,他告訴我們,讀《周易》,是讓你簡單的,而不是讓你繁雜的。讀到最後,你完全可以把六十四卦收為三十二卦,三十二卦收為十六卦,十六卦收為八卦,再把八卦收為四卦,四卦收為二卦,最後收入太極,這個叫什麼?就叫做從《連山》到《歸藏》,入乾元了,然後各得其所。你就可以退而歸藏於密。孔子叫什麼?叫「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學禮學到最後,那就是禮的八陣圖,可以從心所欲了。

  天地人,人居中間位置,《繫辭》里還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作為乾坤推盪、品物流形的一個環節,人本就已稟有乾坤的簡易之德,繼善成性,所以,易知易從。

  易的第二個意思,變易。「易」這個字在金文中的寫法是,上面是「日」,下面是「月」。日月,易。易字日上月下,象徵變化。白天出太陽,晚上有月亮。走了太陽,來了月亮,又是晚上,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的變化。

  易,就是變。變革是恆久的,不變是暫時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任繼愈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說過,「事物在變化發展時就有前途,是吉的;停滯、不變化,就沒有前途,是凶的」。比如說,泰卦和否卦。《易傳?繫辭下》里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通者,趣時者也。」  窮就是窮盡。發展到極點,就會有變化。變化就會暢通,暢通了就可以長久。趣就趨。趨時就是「與時偕行」(《易傳?乾?文言》)。就今天的時髦話來講就是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的潮流。

  易的第三個意思,不易。就是不變。易,總在變,但「萬物皆變「的理論,是不變的,所以又有不易之意。另外,從古文字學的角度來看,同樣是一個字,有兩個相反的意思。古與今、亂與治,既是相反的意思,又能夠相通,以亂為治、以今為古,這是獨有的中國智慧。中國古代的文字就是這麼對立統一、奧妙無窮。以「易」這個字來說,在古人看來,從變化的角度來觀察,當然應該叫「易」,變易;但從不變的角度來觀察,也可以叫「不易」。不變的事物,都能找到一個共同的規律。我們中學時候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政治老師在講唯物主義的好話之後,通常都會說某某是唯心主義者,觀點是錯誤的,或者說有其歷史的局限性,然後總結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與天地是想對應的,所以能牽引出天地之道。這句話中的「綸」字,即經綸牽引之義。這裡的天地之道,可以理解成變化的,也可以理解不變的。「生生」之謂易。就是說《易》無論先天,還是後天均無常,情到極端就回到性,性到極點又回到情,如此往複,生生不窮。按照《周易》本身的道理,「《易》道」本身就是生生不已、沒有終點的。

  禪師有的借用《周易》陰陽之變來解說禪,也有的借卦象說禪。無住禪師釋《易》時,這樣說,「易,不變不易,是眾生本性;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是眾生本性。若不變不易,不思不相,即是行仁義禮智信」。(見佚名《歷代法寶記》卷下,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第1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第139頁)

  「易」,本義是變易。其他的兩個意思都是由此引申而來。口語中常說,「你這個人怎麼又變卦了?」說的正是《周易》中的卦總是變來變去,變是常態,無論是數、爻,還是卦,總在變。其實,在孔子之前,《周易》的「周」字是可有可無的,一般也就是說《易》。

  為什麼叫《周易》?學界的考據、解釋很多,簡單地說,「周」就是周朝,「易」就是變化,用《周易》中話來說,就是「生生之謂易」。《周易》就是周朝的一本講陰陽變化的書。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12:47

  《周易》究竟是本什麼書?

  《周易》,很多人都知道這本書,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打著「中華周易」的旗號,看相算命。最近幾年,由於所謂的「國學熱」,也有人打著打著《周易》的旗號,成立五花八門的「易經研究會」,把《周易》的智慧吹噓得伸乎其神,大學裡的「總裁國學班」更是當成生意哲學大講特講。

  《周易》究竟是本什麼書?是占卜書、智慧書還是哲學書?

  《周易》是占卜書。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算命的書。是周人把多次占卜的經驗,加以總結,用符號系統歸納整理的一本書。打過撲克牌吧,它的六十四卦,就像64張撲克牌。這就是《周易》的出身。毋須諱言,就是一本算卦書,就是宗教神學體系的產物。所以,才有「未學易,先學筮」一說。春秋以前,看《周易》得是一定身份和級別的人,一般老百姓看不到,因為,它一直由朝廷的太卜專管。後來,才逐漸傳到民間。這也加重了《周易》的神秘性。人就是這樣,越神秘越想看。

  《周易》時代的人信奉天道觀,以天為師,由天道推及人道。天是大人體,人是小宇宙。天人一體,人是天的一個組成部分。人是天所生。中國古代哲學又主張直面人生,不寄希望,也不相信此岸。反映到文學上,就是「詩言志」。所以,人是占卜的主體,即占卜人。

  生活充滿太多變數,未來太難把握,也琢磨不透,憑什麼我和他一樣的學歷、學習比他好,能力比他強,長得比呀帥,我就沒有掙到大錢,憑什麼他就能擁有這麼好的位置、掙到那麼多的錢?想不通,找人算算命吧。一算,人家是6兩命,我才2兩,難怪人家發財,命沒人家好,認了。這一卦把自己沒成功的原因推到天命那裡,自己花錢買了個心理安慰。

  《周易》講的正是占卜。經常聽到街坊鄰居說,某地有個盲人,算命准得不得了,能算到一個人哪一年得過了什麼病。比方說,有人錢包和證件,於是找那個盲人占卜,得出:「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果然,只是損失財物,證件卻在「七日」後找回來了。其實,如果真有這麼一個人,能準確地算準你能活到多少歲,什麼時候有好運,什麼時候有壞運,會不會升官發財,那是不是很可怕?未來的日子你全知道了,就是這樣了,再過下去是不是很沒創意?某種程度上說,越好奇越想去預測未來的命運。再說了,如果他能夠準確地算出你什麼時候買彩票能中獎、什麼號碼能中獎,那他幹嘛要告訴你,自己不懂買嗎?

  馬家輝說,我信風水,但不信風水師;我信命,但不信算命師。

  這話說得好。前些日子,媒體報道,廣東肇慶那邊下大雨,死了一個風水師。他去給人家看風水,結果死在泥石流下。痛惜之餘,也頗感諷刺。風水師連自己被石頭砸都沒看出來?是不是有點黑色幽默?海口藍天路這邊,也有一個算命師,因為套了人家的車牌,被交警抓現行,拘留了7天。算命師沒算到自己倒霉,又是一個黑色幽默。江湖算命人,基本上都閱人無數。經常會做局,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沒招了。「你得過一場大病」,這話對很多人說都是準確的。再比方說,「父在母先亡」,這話有幾個意思,可以是父親亡在母親之前,也可以是父親在,母親已亡等等,怎麼講對都能自圓其說。再比如說,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廣東新軍閥陳濟棠一直野心勃勃,一直想抓住機會「倒蔣」。1936年的某月某日,陳濟棠請一個算命師給他佔了一卦,結果呢,卦中有八個字:「大運已至,機不可失」。陳濟棠覺得機會就在眼前,馬上地聯合廣西的李宗仁,要揮師北上,討蔣。然而未等粵軍出師,早已被蔣收買的粵軍空軍將領,率領57架飛機投蔣而去。這下完了,陳濟棠自己神色緊張,粵軍的軍心也大亂、部下也紛紛叛離。陳濟棠還沒行動就已經失敗,萬般無奈之下,只好「下課」。事後,他不去咒罵那個忽悠他的算命師,反而怪自己誤讀了算命師的意思:「機不可失」的「機」不是機會的「機」,而是飛機的「機」。意思是——飛機不可失啊!我怎麼那麼笨,不失敗才怪。

  風水師也好,算命師也好,不妨把他們看成「心理醫生」,全戳穿了他們的把戲,對你有什麼好處?找他們,無非圖個安慰,看了心更定,不那麼亂。一個人生病,吃了一付中藥,好了。你怎麼知道就是中藥治好的?心理作用就一點沒有?西醫裡面也有安慰劑嘛。算命看風水,都講究「信則靈」,管他真的假的,我真心誠意地掏錢,真心實意地去做儀式、抽籤,起碼看過風水之後,心裡頭放心、舒服了。再說,社會就興這個,人家都那樣,惟獨你不那樣,一旦有順心的事,難免會往命運之外的事上聯想。孔子說,「祭如在」,祭祀的時候,就像天、祖宗在現場一樣,恭敬。算命、看風水也是一樣的道理。既然去了,就心誠,就要信。換個角度想,你去拜、對命運低頭,那些動作和儀式會讓你謙卑,沒那麼囂張,為人謙虛、低調了,對你的人生、事業總是有好處的吧。花錢買個心理安慰也是好的吧。

  「卦」說到底,就好像是一個謎面,只有到所謂的「應驗」之後,人們才會恍然大悟。這也就是「玄學」之所以「玄」的地方。越「玄」越好奇,哪怕明知道好奇害死貓。這是人的天性。好奇,是因為沒有人真正算得准,有時候准有時候不準,有些事情能算準,有些不能算準,所以才容易激發人的興奮點:占卜一下。提醒自己,趨吉避凶。這就是為什麼六十四卦當中,惟有謙卦,每一爻都是吉利。古人說:《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謙卑的重要,不僅表現在接受知識、為人處世方面,還表現在得民心方面。

  其實,周人的占卜,一般都是大事,要不要出兵打仗啦,要不要打官司啦等等。而且,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占卜,一般庶民,不給你占卜,你也沒那資格。

  李零先生說,《周易》有兩種讀法,一種主於象數,一種主於義理。象數以占卜為主,《周易》只是工具,往往借題發揮。義理以哲學為主,借陰陽五行講天地造化、人事休咎,更多是就書談書,以《易》解《易》。《易》本卜筮,先秦易說,都是以象數為主,兼談義理。自《易傳》出,開始有不佔之說,義理逐漸突出,於是有兩種不同讀法。漢以來,易學有象數、義理之爭,就是反映這兩種讀法。(《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李零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無論是漢易、宋易還是清易,無論象數派還是義理派,均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解釋得也非常亂,不妨聽聽王弼的方法——王弼把讀《周易》分為三個層面,先說「意以象盡、象以言著」;之後又說「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最後,王弼說「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要想得意、得象,就得忘象、忘言。這話頗有「以無為用,以空為德」的玄學思維,聽起來很有禪宗的味道。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14:58

  《周易》的作者是誰?

  《周易》誕生的時代,遠在「軸心時代」之前。

  按照易中天的說法,有中華民族精神文明「金字塔」之稱的《周易》,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大約晚六百年,比「軸心時代」要早差不多五百年(《中國智慧》,易中天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4頁)。

  所謂「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一個概念。雅斯貝爾斯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偉大文明在所謂「軸心時代」便確立起它們的哲學。軸心時代距今約2500年(大約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那時在中國是老子和孔子的時代,在希臘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時代,在印度是佛陀的時代。

  按照這個說法,《易傳》當誕生在「軸心時代」。

  《周易》多數現行的版本都是「經傳合一」的,「傳」是對「經」的解讀。「經」和「傳」有時是吻合,更多的時候,「傳」會有作者自己的道德聯想。《周易》時間跨度那麼久遠,從西周流轉到東周,時間跨度也有500年,別說今人了,即使是春秋末期的人讀《易》,也等於在讀古典,那也是「古文」。如果不看註解,根本看不懂,有不少人即使把兩隻眼睛看成旋渦,也沒用,最後只好束之高閣。

  關於《周易》的成書過程,釋道安稱伏羲作八卦,文王重六爻,孔子弘十翼,而後《易》成。《周易》的成書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漢書?藝文志》里說,「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可以看成經典的一個成型過程。

  所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意思是說,《周易》的成書是三位上古時代的聖人創造的,他們分別是: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近古的孔子。伏羲畫卦象,伏羲用陰爻和陽爻互相搭配,形成八個不同的圖象,就是八卦。八卦的名稱分別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別代表自然的八種自然現象,即: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後來,周文王繫辭,周文王演易,將兩卦重疊,排列組合,排出六十四個圖象,也就是六十四卦。而且,還給六十四卦各自取了名字,加上說明,這種文字說明,就是卦辭。再後來,孔子作傳,也就是對卦象、卦辭作一些解釋,加上自己的理解,這就成為傳。

  孔子作傳,這個說法來自司馬遷。他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說,「孔子晚年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司馬遷並沒有說《序卦》和《雜卦》是誰寫的。 到了宋代,歐陽修對司馬遷的說法提出質疑,說《十翼》並非孔子所作。 之後,越來越多的易學家傾向於認為《十翼》非孔子一人所作, 但很少有人否定孔子整理、刪定了《易經》。

  「伏羲」這兩個字的本意是馴養野獸。在伏羲那個時代的先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白天看到太陽出來,晚上太陽落下去。仰望星空,又能看到月亮、星星。有晴天,有雨天。有打雷,有颳風。風雲突變,變化莫測。為了讓人了解氣象,他通過觀察天道,「比擬」萬物,著手畫八卦,用來安排人道,提醒人們避免災禍。開始是結草為繩,捕一個魚或者馴養一個野獸,就畫一道。捕兩個魚或者馴養兩個野獸,就把一道用力地拉,拉斷成為二。一的中間斷開,成為二。這就有陽和陰。一分為二,二合為一。這就是最早的乾卦和坤卦。陽和陰的組合,就有了八卦。比方說,上下都是陽爻,中間一個陰爻,這是離卦。代表火。伏羲先畫離卦,可見,那個時代,火有多麼地重要。《繫辭傳》里提到第一個卦是什麼卦?就是離卦,兩個離卦的重複。昭示了火是文明的起源。

  「易者,象也」。易就是象。《繫辭》里說:「古者包犧氏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個包犧氏就是伏羲氏。

  「易歷三聖」,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撰寫了十篇文章,幫助理解《周易》,這些文章合稱《易大傳》,或者稱為「十翼」。

  「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這是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里說的話。意思就是說,周文王當時被關押在羑里這個地方,就是在這裡畫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圖。羑里,在哪裡呢?在今河南省湯陰這個地方(《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593頁)。

  這個時期,文王還不是文王,只是一個比較小的邦邑,還算不上國家。但由於他為人好,人際關係處理得好,在朋友面前口碑好,為人豪爽,講義氣,誠實守信,道德高尚,樂於助人,能幹事、會幹事,也能幹成事,周圍的人總是喜歡找他,很得民心。 商紂王有點怵,擔心他威信太高會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就把他抓起來了,關在大牢里,一關就是七年。「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是《易經》六十四卦,是周文王被關押的時候所畫。周文王在原來八卦即單卦的基礎上,再重複,包括和自己重複,和其他卦重複,三爻邊成六爻,八卦就演變成六十四卦。八卦(單卦)的每一卦由三爻構成,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由六爻構成。

  從《周易》的成書過程來看,起碼錶明《周易》不是一個人所寫。

  學界一般認為,《周易》經文部分大約出現在周代初期,或者殷周之際。《易經?繫辭下》里的說法是,《周易》經文部分誕生於周文王時代。《易經》的成書年代,大約在公元1000前後。這和《易傳》相差近800年呢。《易經》是人類巫術階段的算卦(占卜)書,而《易傳》是哲學書、智慧書。卜筮書是一種術,夏、商、周都有這類書,夏朝叫《連山》,商朝的《歸藏》,到了商朝就《周易》。

  《連山》,《歸藏》和《周易》,叫「三易」。 李零先生說,《周易》後來居上,壓倒卜,壓倒其他筮,成為聲名顯赫、唯我獨尊的經典,這與孔子的選擇有關。 六經是選擇的結果,當時也有選學。(《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李零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15頁)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16:19

  《周易》中的祭祀與占卜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三百八十六爻【三百八是四加二,二就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和「用六」(利永貞)】。 《周易》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言天事,說的是宇宙天地如「連山」一樣的變幻無窮,如莊子所說的「方生方死」、蘇東坡所說的「自其變化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下經言人事,說的是社會人生之間的「歸藏」之道、虛懷若谷之道、居安思危之道和適可而止的「中節」之道。此所謂「君子以恐懼修省」(《周易?震卦》)、「君子以遏惡揚善」(《周易?大有卦》)。

  萬物有靈,一切皆由天定。天意通過「象」表現出來。 但,觀象由人,解說也由人。 誰來解說天意?巫師。 巫師通過什麼方式來解說?通過占卜推演。 占卜,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算命或算卦。 《周易》是一本占卜書,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三百年前的清朝人胡煦推重義理、蔑視占卜,金景芳先生也說:「就《易》而言,義理象數不可或缺,空講義理,就像沒底子的罈子,盛不住酒。孔子也忽略象數。象數於我們是弱項,一定要補上,不過,不搞占卜的底線萬萬不可破。」(《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金景芳 呂紹綱著,2010年,修訂版序,4頁)談易而不談占卜算卦,怎麼說,都有點「數典忘祖」的味道吧。 試想,如果沒有占卜,還會有《連山》、《歸藏》、《周易》等書嗎?占卜,在今天看來也許是偽科學,是封建迷信,是糟粕,但是,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生存著先民,通過占卜、試圖認識自己、把握命運的嘗試,難得就沒有一點積極意義? 淡化、迴避或拒絕占卜,有必要嗎?是不是有點掩耳盜鈴?道家從《周易》中學得練丹術,在現代人看來,完全偽科學,是大忽悠,不知道毒死了多少皇帝和公卿, 可是,它也讓先民了解了化學知識,甚至還為炸藥的發明帶來啟發,後來轉向內丹術,不是還衍生出了氣功么。

  算卦為什麼能流傳到今天?秦始皇下令燒了很多書,但不燒《周易》。 大約貴為皇帝,他同樣也需要占卜。 《周易》的占卜就卦有爻有象,也有推理,再加上卦辭和爻辭解釋得非常模糊,給人的感覺彷彿有理有據,占卜師釋卦的時候,又沒有固定標準(國標),完全可以解釋得模稜兩可,怎麼理解都行,更何況,即使佔到凶卦也可以變,又不是絕對的,佔到《否》卦還可以否極泰來呢。 這正是《周易》算卦數千年來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

  人只要奉天承運,順天而為,以天道為人道,「與天相似,而不違」,天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就可以吉。因為,「易與天地准」嘛。

  那麼,人怎麼樣和天說話呢?祭祀。

  不要說在周代,即使再往前推,到夏、商時代,那個時候我們的先民都非常重視祭祀鬼神。這也不能叫什麼宗教,但是儀式隆重,眾人虔誠。很有宗教現場感。而這種祭祀鬼神的宗教現場感,來自原始社會人類對天地呀,節令呀,天氣呀,生命呀等等,均充滿神秘的敬仰。到了周代,這種祭祀鬼神的種類非常之多,程序也非常繁雜。而且,每一種祭祀的名稱也隨著四季的更替而更改,比如說,「春祭曰祠,夏祭曰礿(讀如悅),秋祭曰嘗,冬祭曰蒸。」可見當時的人多麼地重視與天對話。順天就是順道、順自然。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 言外之意,「天」太大了,充其量只能通過無所不知的偉力,來展示「道」給人看, 但「天」本身是不會去做什麼的,只是在那裡, 做什麼比如通過依循天所垂的象、來弘揚,還得靠人類自身。 天,只有與人合,才叫「大」。 「大」就是「道」的別名。「大」字上加一,這就是「天」字。 天下面是什麼?人間。 天上面是什麼?道。 道上面是什?自然。 這是中國哲學的智慧。 那麼,易學是什麼呢?就是研究天人之學的大學問。天地萬物包括人類是怎麼生髮的,怎麼衍化的,這些都是《周易》中的內容。通過什麼來研究?通過卦象。卦象最初是用來做什麼?占卜用的。為什麼要占卜?害怕呀,沒安全感唄。再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就是居安思危。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打獵,危險隨處可見。根據東漢人鄭玄的說法,卜筮這類書,在夏代為《連山易》,在商代為《歸藏易》,在周代稱《周易》。《周禮大卜》將《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並稱,說明至少在那個時代,占卜類的書《周易》未必是最牛的一本,至少不是唯一的一本,而是三《易》並存。夏代的《連山》,我們從字面上就能感覺「易道象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的意象。商代的《歸藏》,意謂「易道象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縱覽萬物而納容,就像天地的大收藏。《周易》意謂「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可惜的是,周文王之後,《連山》、《歸藏》都失傳了。也有人說,不是失傳,而是統一到《周易》里去了。因為其六十四卦基本內容皆同,只是筮法有異。

  總之,卜筮這一套東西,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了。殷商時期用龜卜,也就是燒裂龜甲,看上面的文字,再拿出來與卦象比較,是吉是凶,一般人看不懂,看懂了也沒資格說話,由卜筮師作最終解釋。然後把這個結果告知大王或者部落首領,是出兵還是退兵。別人看不懂,只有卜筮師能看懂,這就失去了監督,造成話語權壟斷,卜筮師很容易搞鬼,比如他專門察言觀色,作出有利於王的決策。「十翼」當中的「序卦」就明確說,每一卦必有相反的一卦隨其後。比方說,佔到了《既濟》卦,緊接著便是《未濟》卦,一正一反。所以,當時比較有智慧的卜筮師都是把兩卦所展現出來的截然不同的情況,好的情況和不好的情況,都全面地告訴王或者部落首領,讓他來拿主意、做決策。解說天意的卜筮師就是當時的社會精英,是當是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到了《周易》成書的時代,大約在周初吧,已經不再燒裂龜甲卜筮,而是改龜卜為筮草占卜了。筮草占卜是什麼樣的?屈原《離騷》裡面有描寫,《離騷》中的靈氛就是卜筮師,「命靈氛為余占之」,屈原想去遠遊,不知道是吉是凶,請靈氛為他占卜。占卜的結果是,可以去追逐理想之美,不一定要留戀故土。可見,當時的人做個決定,流行請人占卜一下。占卜是個很尋常的習俗。龜卜只有鬼謀,而筮草卜呢,則增加了人的因素,可以說人謀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從龜卜到筮草卜,是個進步。其實,無論用筮草占卜,還是今天某些廟裡流行的抽籤擲銅錢占卜,都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無論哪一種形式得到的一卦,都帶有偶然性。當然,偶然中存在必然。啥是算卦?說白了,算卦就是通過偶然說明必然。

  《繫辭》說:「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什麼意思?就是說,易序是讓人安居的。爻辭是拿來品味其中道理的。《周易》是占卜書沒錯,可占卜不是其本質。占卜是「等而下之」的術,高人是用來玩的,玩的是宇宙中心論的哲學。孔子為什麼問——「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懂得變化之道的人,難道需要知道神在想什麼嗎?言外之意,孔子並不那麼在意佔卜的結果。荀子為什麼說「善為易者不佔」?道理就在這裡。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7:41:46

  「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這是司馬遷的《史記?報任安書》里說的話。意思就是說,周文王當時被關押在羑里這個地方,就是在這裡畫出了伏羲先天八卦圖。羑里,在哪裡呢?在今河南省湯陰這個地方(《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99年,593頁)。

樓主:西門杏庵 回復時間:2014-04-24 18:37:05
推薦閱讀:

《嗨,你看,又下雨了》
有哪一瞬間讓你開始思考人生?
眼見也不為實,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聽不懂音樂怎麼辦?

TAG:思考 | 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