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好就是最好的養生
?
?心情好就是最好的養生作者:子沫
不知何時起,很多東西成了概念。
比如「慢生活」。自從「慢生活」被提出來後,一度成為了時尚名詞。很多人在急迫地消耗著「慢生活」,刻意地停,刻意地慢,但節奏被打亂後的更急迫更焦慮。這倒讓我想起一位友人的先生。友人提起先生,說他課題研究繁忙,但從不亂節奏,不談慢也不談快,只按自己的節奏行事:孩子住院時他陪床,帶著紅酒,每天喝一小杯,該幹什麼幹什麼,不急不亂;開車到外地,到了午睡時間,找個服務區停下,小睡一會再走,好像也沒那麼急著趕路。
按自己的節奏過日子,這倒真比刻意提「慢生活」強多了,只是有著自己的節奏,任何時候都不亂自己的節奏,這樣往往更有效率。
友人說以前先生在大學教書,他們一家人都習慣午睡,有時周末一覺醒來,怎麼天都黑了?每每想起她說的場景,總讓人樂不可支。當一些節奏成為日常時,便沒有了「慢生活」這一說,「慢生活」往往只是個概念,是概念便容易附著些什麼,真成了概念,就基本離無趣不遠了。說「慢生活」,還不如說該幹什麼幹什麼,保持自己的節奏,有定力。
「斷舍離」,這好像也成了概念。這個概念有時到了一個偏頗的地步。比如聽說有個劇好像叫什麼《屋裡空無一物》,但是想想,真要空無一物,這種生活有意思嗎?真正的「斷舍離」不是說什麼都不要,而是有選擇有放棄,惜物而已。
我理解的「斷舍離」,只是買一件東西是因為真心喜愛,因為自己需要,而不是虛榮或面子或是別人擁有了你也得擁有。還是那句老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沒必要為概念而概念。一位台灣作家這樣描述他的家:我很少去想什麼理想的樣子,我很愛我窄小狼狽、破破爛爛的家,我愛我的家人。「斷舍離」其實與物不相干,還是在心。如果內心密不透風,再空無一物都是沒有用的。如果內心清簡,美物美器,未嘗不是一種錦上添花,樂享其間。
還有,比如「靜心」。現在「靜心」已成了產業,越來越多很玄的名詞,專業的術語,顯得很高深。我沒去體驗過這種像斷食一樣的靜心培訓,不知感受如何。我不太相信,經過短短几天的「高價」訓練,真能讓人靜下來?如果沒有長久安靜的習慣,如果沒有一步一步領悟,體驗退步、停滯,或者退步後又前進,要達到內心的平靜是很難的事。
「養生」,這也是個近些年特別火和概念化的名詞。其實,大不了是吃什麼,走多少步,快步還是慢步。曾有人說,散步有什麼用,要快步走才能鍛煉。可是,對於我這個很享受散步樂趣的人,連這點樂趣都要犧牲,那又有什麼意思?各人體質不一樣,養生的方法對別人有用,對你來說也許無用。
倒想起一位很有活力的友人說:忙就是養生。她能幹,喜歡做事情,過得很充實,對她來說忙才是養生。她說家裡有親戚今天別人說綠豆健康,就吃綠豆,明天說紅豆好,就改吃紅豆……她覺得他們才是活得最不健康的,整天這麼緊張地活著再健康又有什麼意義,一個人的精氣神才更重要吧。
另有一位友人說:「人無辟不要與之交」,因為不真實。比如喝點酒,喝點咖啡,似乎都不健康。她說,要那麼「健康」幹嘛?我每天早上煮一杯咖啡,可以兩眼發光,心情好就是最好的養生。
前兩天,一位友人寫了關於失眠的文字,看得我直樂,她說自己是容易失眠的人,失眠,就吃片安眠藥吧,至於副作用,比起睡一個好覺或是內心糾結,那都是不值一提。人到中年,得學會攜帶著「問題」前行,與不那麼如意的事情同生共長,盡量讓自己步態正常,少去糾結……真是可愛的人生態度,懂的人都會會心一笑吧。
還有,「家教」。此教育非彼教育,這是被概念化的教育。見過很多焦慮的家長把教育當成了一個生硬的名詞,硬教,認為在外面培訓就是教育。我覺得,家庭氛圍才是最好的家教,一個和諧安寧懂交流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可能差到哪兒去。
很多概念,只是概念,卻容易擾亂人的耳目。萬事還是要依性情而往,遵從本性。如果是外沖型的性格,儘管沖吧,因為這樣會讓你更快樂;如果是內斂型的,那麼就守住內心,往深里走,因為這樣才能讓你心生愉悅……
萬事依性情而往,遵從本性心情好就是最好的養生。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