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叔孫通:草根男與儒家文化的奇妙聯合

劉邦與叔孫通:草根男與儒家文化的奇妙聯合

精品薈萃 2010-08-02 15:41:50 閱讀6183 評論8 字型大小:大中

 

劉邦與叔孫通:草根男與儒家文化的奇妙聯合

 

姚傳清 宗承灝

 

【載於本刊紅版2010年第六期】

 

 

公元前221年,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大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法家思想的忠實實踐者,秦王朝建立了整套符合法家理論的律法,充分實踐了法家的治國理論。但是,正是這個以武力稱霸天下,以律法嚴苛天下,以強大橫行天下的秦王朝,僅僅存在了15年就煙消雲散。原因何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由秦朝統治者對法家思想的極端發展和法家思想在實際操作中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造成的。

 

法家思想的源頭在戰火紛飛的春秋戰國時代,強調的是中央集權;在四鄰皆敵的環境下,它的精神實質是一種戰時體制,就是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財力為我所用。它注重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就是從眼前的現實政治出發,崇尚權力,主張專制。但是在統一和國家趨向和平的時候,戰爭的創傷並不能完全平復。對於一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來說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時時刻刻荷槍實彈。

 

擁有一顆雄心壯志,卻缺乏統治經驗的秦始皇,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繼續在天下統一的時候勞民傷財,征戰四方。他坐鎮中央,環視四海,伸出兩個拳頭向南北方向同時打去,對他來說武力征服才是真正的王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南方,發兵五十萬攻打南越,守五嶺,同時發役夫在湘江上游築石堤,人工開鑿渠道來運送糧草,役夫人數也不在少數,還未算進建築宮殿陵墓的勞力,南徵結束以後,南方設置桂林、南海、象郡,並且有相當規模的移民;北方,派蒙恬發三十萬軍隊擊胡,同時修築長城,人數也不低於三十萬。法家理論是在戰時中央集權體制下,一部分國家不斷發生兼并戰爭中產生的。所以它只具備集權和戰時兩大特點,也就是非常態下的非常之舉。

 

當一個國家的人民承擔不起政府所要求的義務,不能忍受殘酷的社會控制,缺乏統治官員的上下流動和表達民意的渠道時,它離滅亡之日還會遠嗎?

 

秦國敗亡,法家信奉的那一套也失去了市場,儒家正式粉墨登場。儒家從來不掩飾自己對於權力的熱衷,這從他們學習的知識中可見端倪。儒家學堂教授《詩》、《書》、《易》、《禮》《樂》、《春秋》六藝,和周代官吏教育中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比較,剔除了習武的內容,增加了當代史的教育課程。

 

這傳遞出一個什麼信號呢?就是要求文人以自覺加強自我修養為核心,進而形成一整套文官制度的教學內容。老夫子授學三千,帶徒七十二人,聲勢可謂浩大。他周遊列國推廣學說,有人提出孔老夫子周遊是形式,跑官才是實質。但孔夫子奮鬥一生也玩不過一個權力場上的三流角色,各國君主贊其論而不用其人,這也傷透了儒家門徒的心。孔子沒有在他的時代成為權力場上的精英,卻成為開啟中華文化的大儒,只能說是時代的選擇。那時候,正是戰國紛爭時代,儒家的那一套根本不適合戰時體制。於是,儒學成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未來學」,「向隅而泣」,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

 

歷史是懂幽默的,它總是喜歡跟愛較真兒的人開玩笑。讓孔老夫子的三千弟子跌破眼鏡的是,最後幫助儒家權力穿孔的卻是那個流氓成性的草根族漢高祖劉邦。史載,亭長出生,擔任農民起義軍領袖的劉邦,「好酒及色」,豁達大度,善於結交人,屬於那種見面熟的圓滑之人。他來自平民,懂得民生的艱難,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從善如流的劉邦善於審時度勢,擁護誰,反對誰,拿得很准。招降納順,賞善懲惡的那一套也做得很出色。張良是沒落貴族的後裔,陳平是游士,大將樊噲是個屠夫,周勃是吹鼓手,灌嬰是個賣布販子,婁敬是車夫,韓信是漁民,彭越是強盜,這些人無論出身如何,地位怎樣,劉邦都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至於韓信,一生最怕的恐怕就是劉邦,劉邦兩奪軍符,兩次囚禁韓信,都像老鷹捉小雞一樣輕鬆。這些天生的和後天磨鍊的政治家素質,使劉邦成為一個開明的帝王。

 

秦亡漢興,民生凋敝,百廢待舉。儒家開始逐步滲透權力場,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善於審時度勢的叔孫通。秦朝時叔孫通已經是待詔博士,應該算是貳臣。在陳勝發動起義後,秦二世召博士諮詢將如何處理,眾博士處變大驚。陳勝將反或者為盜,這是大患,必須發兵征討,這種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話讓胡亥非常不爽。只有叔孫通站出來說,幾個「群盜鼠竊狗盜」而已,地方官吏就可以捕捉了。諮詢的結果是秦二世胡亥下令將那些主張出兵征討的博士全部拿下,同時獎勵叔孫通「帛二十匹,衣一襲,拜為博士」。

 

出來以後,一些人紛紛責備叔孫通「諛」,叔孫通則回答說剛剛脫離虎口,於是連夜逃亡,先投懷王,再投項王,最後降漢。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價叔孫通是一個沒有氣節的人,在戰亂時代,知識分子獲得相對獨立的地位,不存在和某個政治軍事集團的依附關係,所以叔孫通最後降漢是識時務的明智之舉。

 

劉邦是個將草根進行到底的人,文化程度不高,尤其看不慣儒生的那身行頭。既然領導不喜歡,那就換身裝束。於是叔孫通改穿楚地的短服,在那些頑固的儒生中,有一個人能站出來主動迎合自己,自然博得了劉邦的賞識。據《史記》記載,叔孫通降漢時跟隨的儒生有一百多位,可見叔孫通在當時的儒家學者中是具有一定號召力的,這種情況下屈節投靠,沒有非常之謀是很難做到的。

 

但非常奇怪的是,叔孫通向劉邦舉薦的都是原來當過強盜的人或壯士,儒家弟子一個也不舉薦。於是儒生埋怨叔孫通,叔孫通給出的理由是:漢王正在冒矢石打天下,你們只會讀書寫文章,不會打仗,所以先舉薦斬將擎旗的勇士,作為敢死隊員,你們要耐心等待,到一定的時間我一定會推薦你們。叔孫通的這席話,並不是滿嘴跑火車,而是「心有所定,計有所守」的表現。由於他舉薦的人多次立功,劉邦歡喜,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已統一天下。叔孫通拿出秦朝朝儀、官制給新皇帝應用。劉邦認為過於複雜,指示一切從簡。結果朝堂成了菜市場,群臣在朝廷之上飲酒爭功,拔劍擊柱,劉邦又覺得這樣太沒有規矩。這時候善於察言觀色的叔孫通不失時機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意去徵召魯地的儒生們,與臣的弟子們共同制定朝儀。這句話說得非常有力度,意思是說:打天下我們儒家不行,治天下你們這些粗人不行,還要靠我們儒家。

 

由此可見,叔孫通已接觸到戰爭時期與和平時期政治體制的區別問題。秦始皇沒有將中央集權制度和戰時體制厘分開來,結果秦窮兵黷武,二世而亡。從這個角度出發,叔孫通的觀點無疑是權力文化層面上的一大進步。

 

於是,漢高祖請叔孫通制定朝儀,他的訓令只有一句話:「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者為之。」

 

叔孫通的朝儀草成後,先在野外搭篷演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請高祖參觀演習。高祖看過之後,覺得這種遊戲有搞頭,就用四個字對叔孫通所做的工作給予評價:吾能為之。

 

這是君主對臣下最高的獎賞,為了給叔孫通捧場,他命令群臣都學習這個新朝儀。

 

漢七年十月,易知易行的朝儀制度在長樂宮正式實行。可以想像,當時的氣氛多麼肅敬莊重,群臣按尊卑秩序喝酒,叩拜皇帝,沒有敢失禮者。朝儀結束,劉邦喜道:「老子今天才體會到當皇帝的尊貴。」嘗到皇帝滋味的劉邦於是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叔孫通乘機進言:諸儒生跟自己這麼久了,朝儀是大家集體智慧的結晶,應該也給他們封官。可見叔孫通雖儒但並不腐,懂得做人做事的進退。於是高祖劉邦將這一百多名儒生全部封為郎官。

 

善於審時度勢的叔孫通,隨著時局的變化而不斷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但沒有改的是儒家的信念和從政的決心。他的思想和行為務實而踏實,不唱高調,制定朝儀易知易行,因此得到了高祖的青睞和信任。他的行為,使得儒家知識分子陸續進入權力機構,也為儒家進入權力場中心夯實了基礎。

 

叔孫通一炮打響之後,儒生們的膽子更大了。他們發現孔夫子周遊列國尋找的權力魔杖和政治理想正向他們這些儒家後生靠近。這個發現,讓儒生們蠢蠢欲動,陸賈就是其中一個。

 

儒生和漢高祖劉邦有過一次重要談話,極有深度。劉邦文化水平不高,但有聽書的習慣,類似於今天聽學者的講座,所以學者有接近皇帝傳播自己思想的可能。但皇帝畢竟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學生,所以對學者的要求也很高。陸賈在談話過程中就開始頂撞劉邦,我們知道文化偏低的漢高祖,治國遠遠高於秦始皇,一方面是他出身低微,了解民生疾苦;另一方面是他能聽取不同意見,利於發揮身邊有頭腦的思想家的作用。像陸賈那樣的頂撞,能夠容忍和接受,確實擁有著豁達大度的政治家風範。

 

剛開始,陸生時時在漢高祖面前念叨《詩》、《書》,聽得高祖耳朵都生繭子了,有一天劉邦實在聽得煩不勝煩,指著陸生的鼻子吼道:「老子騎在馬上得了天下,要《詩》、《書》何用?」陸生也沒迴避,反問道:「騎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可以騎在馬上治天下嗎?況且湯武以武力取天下而以文治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過去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代任刑而治,得到天下以後依然不變,終於亡國。假如過去秦國在吞併天下以後,實行仁義之治,效法先聖,陛下安能得到今日之天下?」

 

高祖被陸賈頂撞之後,面有慚色,說:「你試為我寫出秦之所以失天下,我之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代國家興亡的道理。」陸賈於是扼要敘說國家興亡的事迹,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未嘗不稱讚陸賈講得好,左右皆呼萬歲,名其書曰:《新語》。

 

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方針的落實,中國儒家知識分子從此正式走上權力的舞台。這時候朝廷之內儒家已經漸漸占多數,儒家的理論優勢和政治優勢在諸如叔孫通、陸賈、賈誼等儒家知識分子的「權力穿孔」下,已經愈益明顯了。16歲即位的漢武帝,身邊環繞的都是信奉儒家的大臣,受儒家的影響,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儒家的信奉者。年輕的漢武帝能形成獨尊儒術的方針,恐怕和這些身邊的影響不無關係。

 

叔孫通解決了朝儀問題,使皇帝真正嘗到了做皇帝的滋味;陸賈廢棄戰時體制,採納中央集權制度,使得漢王朝的權力運作有了自己的國體和政體;賈誼強調德政、教化的作用,廢棄了秦法體系,極大地緩和了統治集團和民眾的矛盾;董仲舒講究儒家士風,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良性循環作用。

 

叔孫通能夠拋棄儒家的形式,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鑽空子,把儒家的影響打入權力機構,可謂用心良苦。通過變成心腹人物,王權背後的權貴,儒家也慢慢按照他們的願望在改造現實。雖然知識分子放棄自主權,接受了決策者強加於自己的種種限制,但他們恰恰利用這些限制又將自己的政治思想實施出去,可謂一種雙贏,及至最後形成了一種睥睨千古的浩蕩霸氣,天下之大,捨我其誰!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百家講壇》雜誌,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本刊紙版雜誌電子雜誌。訂閱電話:0371—65866446(郵購部)

推薦閱讀:

揭秘七千年前的書契時代,揭秘文字、文明之本源(文系二)
為什麼我們中國韓國朝鮮這些儒家文化圈的國家沒有儒家文明應有的責任意識?
孟子為什麼不去楚國遊說?
難怪中醫多長壽,原來這才是養生的不二法門!
道德經直譯(第六到第十章)

TAG:文化 | 儒家 | 草根 | 儒家文化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