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雜說隱士文化

  雜說隱士文化

  中國,一個具有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文明古國,因而中國文壇上的偉大成就在世界文壇上可以說舉足輕重,而我再這裡要說的就是中國文壇的「隱士文化」。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不仕」,不出名,終身在鄉村為農民,或遁跡江湖經商,或居於岩穴砍柴。因此,歷代都有無數隱居的人,但皆不可都稱為隱士。《辭海》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南史·隱逸》有云:隱士「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因而我認為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所以,在我之見,中國文壇上的隱士皆不可都稱他們為真正的隱士,或完全的隱士,隱士文化更進一步的說也就不是什麼「隱士文化」,準確的說應該說是「賢士文化」。

  實際上,我認為隱士大抵可分為六種:其一是真隱、全隱,但這種隱士真是太少,如晉宋間的宗炳、元代的吳鎮等,從來不去做官,皇帝徵召也不去,而且也和官方不打交道。其二是先官後隱,如陶淵明,其實他不是一個純粹的隱士,他當過官,因對官場不滿才隱居。其三是半官半隱,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辭官隱居又沒有薪水,生活沒有保障,於是雖做官,但從來不問政事,實際上過著隱居的生活。其四是忽官忽隱,如元末明初的王蒙,明末的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後,又去隱居,朝廷徵召,或形式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了一陣子官後又去隱居。其五是不得已而隱居,實際上卻從事著最熱心的政治,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他們隱居只是為了表示不與沒落王朝合作,實際上卻從事著最激烈的反清鬥爭。其六是先隱居,基本上是真隱,但等待時機,等到時機就出山,等不到就隱居下去;如漢末的諸葛亮,元末的劉基等。

  不論早期還是後期,所謂真正的隱士,我認為不多,但隱士文化卻豐富多彩,他們筆下的山水畫和田園詩風格各異,於是在中國隱士文化中便形成了以「淡」、「柔」、「遠」為宗的隱士文化風格,這都和隱逸者的性格基本一致。但歷來學者都對隱逸者持反對的態度,認為隱逸者逃避現實,應該負國家興亡的責任。當然,隱逸不為我所提倡。但隱逸者所創造出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卻不容否定。隱士表面上超脫,在意識形態上也表現出超脫,實則內心都有無窮的痛苦。從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到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無不顯示出人們的理想追求與變通。也感謝古代社會的黑暗與腐敗,雖有遠大的抱負,卻最終因社會因素而無出施展。入世不成,便借出世之名遁走江湖去做隱士,雖然大多數算不上真正的隱士,但他們的思想卻是一個真正的隱士所具有的思想,因而他們也就成為了中國隱士文化的造就者,給中國文壇創下了一筆不朽的財富。

  因此,我不得不說,中國的隱士文化是我們所要探究的最有價值的文學藝術,是中國文學的真諦之所在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隱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