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將顛覆樓市格局,有些地方的房子該賣了

最近,官方發布最新的人口年齡數據,並且提出警告說:中國的老齡化社會即將全面到來。

根據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50年前後,中國老年人數將達到4.87億的峰值,佔總人口的34.9%。60歲及以上人口將從2017年末的2.4億再翻一番,2050年達到4.8億。

屆時,世界上平均每4個老年人中就有1個生活在中國,中國老年人口的總數比發達國家總和還多5000萬人

老人多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一次的老齡化速度將會非常迅猛。2010年到2050年期間,預計老年人口將凈增加3.08億。猛烈的老齡化衝擊,必定會給中國經濟的各個方面帶來不可逆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的樓市已進入「新常態」,「房住不炒」的政策未來基本不可能有太大變數。在這個時間節點,官方公布的人口結構數據,其實是從人口結構的基本面來進一步為樓市的走向定調

透過中國人口結構以及其他的基本經濟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樓市格局即將被顛覆。有些地城市的房子依然具有保值作用,但有一些地方的房子卻不再具有投資價值

一,樓市的「美國模式」走到盡頭,現在正式進入「日本模式」

中國人或許還要花很多年時間,才會意識到「房住不炒」政策對樓市基本面會有多大的影響。房貸的限制、通過戶籍以及個人持有套數的種種限制,將強迫回逼樓市回歸居住價值。這時,人口結構對樓市走向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在過去,中國樓市的主要參考指標並不包括人口結構呢?確實如此,自從中國的住房實行商品化以來,樓價的決定性因素,一直都不是人口結構。

過去二十年來,推動中國房價上漲的核心動力,在於高速城市化的進程

從1954年至201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從12.84%增加至49.68%,之後依然保持著較高速增長。到2016年底,中國平均的城市化水平為57.4%。近十年來,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

在這樣高速的城市化建設速度下,金融政策必須與之配套。因此,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自然成為了銀行信貸的主要流量口,新增加的信貸中有很大比例進入了房地產

這個情況與美國很多地區的房地產格局很相似,美國的城市化在過去一個世紀也經歷了高速增長。

根據相關的研究報告,美國各地的城市化率差異很大。在1976年到2010年,美國平均城市化率達到80%以上,屬於高度城市化的國家。

不過,影響美國每個地方的房價因素不同。在那些城市化率低於60%的地方,房價的上漲和城市化的推進有明顯的相關性。這些地方的工作崗位大多數是建設性的崗位,從業的年輕人更多,因此銀行信貸更寬鬆,貸款的成本很低。房價因城市建設而急速膨脹。

相反,當各州處於城市化高速發展階段,城市化率高於60%以上時,房價更容易受人口因素影響。在城市化成熟期,人均收入和人口結構對房價影響更大。人口結構中的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成為了影響房價關係更重要的因素。

我們可以把60%這個數字,視為城市化率的關鍵節點。

現在的中國,各地城市化水平不一。據官方統計,截至去年,中國有13個省份的城鎮化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57.35%,其中有10個省份超過了60%,主要位於沿海發達地區,其中,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化率均超過80%。

這些數據說明兩個問題:首先,從平均城市化率來看,中國的大部分城市已經逼近了60%,這說明全國房價的主要推動力即將從依靠城市化建設推動,轉變為依靠人口結構和收入水平決定。

其次,對於所謂的「一線城市」而言,城市化建設已經成熟,房價早已由一種經濟建設的晴雨錶轉變為純粹的貨幣收入現象

這個時候,中國的房價結構已經從「美國模式」悄然進入了「日本模式」

「美國模式」在前,「日本模式」在後,可以說,中國的樓市目前大致正處於兩大模式交界的地方。在2017年以後,實際上中國樓市已經正式進入了「日本模式」的通道。現在新聞中公布的人口年齡數據,其實是從側面正式確認了這個時代的來臨。

二,房價未來的走勢充滿不確定性,該避的坑要避

什麼房價的是「日本模式」?所謂的日本模式,其實就是指:在城市化趨於成熟以後,日益嚴重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將會日益明顯的影響房價的走勢。

日本城市化的成熟期,大致從1970年到2005年。期間,日本的城市化提升緩慢,35年僅提升14%。但與此同時,在城市化進程放緩的時候,日本的經濟增長也同步放緩,並且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

這些特徵,都與今天經濟增速放緩、老齡化加速的中國頗為相似。

以日本25-29歲和30-34歲的人口為例,1970年,25至29歲的男性和女性沒有婚姻經歷的人口比例分別只有不足50%和20%,然而在2005年則增長到高達71%和59%,增速非常驚人。1970年,30-34歲沒有婚姻經歷的男性和女性均為約10%,而到2005年則攀升到47%和32%。

在日本,婚姻年齡的向後推遲意味著生育年齡的推遲,對於個體而言,結合亞洲的特殊家庭結構,養育小孩和贍養老人基本是相伴發生的情況。實際上,這意味著青中年人群贍養老人和小孩的負擔加重

因此,日本人口的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數值多年來持續上升,而無論少年撫養比還是老年撫養比的增加,都會導致房價下行。

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自2010年以來,社會的總撫養比呈現上升趨勢。從34來到37,少兒撫養比從22.3上升到22.6,老年撫養比從11.9上升到14.3。

這說明養老和養兒的負擔在不斷加重,並且養老負擔的加重趨勢更明顯。尤其是在生活成本極高的一二線城市,上有老下有小城市人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夾心階層」。變得愈加沉重的生活負擔,大大影響這些地方將來的住房購買力。

根據測算,當日本和中國方面的老年撫養比每上升1個百分點,日本房價下降11個百分點,中國房價下降26個百分點。人口不斷老齡化的事實,的確在消耗潛在購房者的購房能力。

老人小孩不斷「加負」的同時,信貸與儲蓄的數據也表明,中國的未來房價缺少強有力的資金支撐。

據統計,中國社會的總儲蓄率從2008年以來明顯下跌,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高房價帶來的儲蓄消耗。實際上,中國人愛存錢的習慣自古有之,但在近十幾年來,存錢的兩大目的其實是為了買房和養老

2008年以後的全國房價大爆發,迅速的消耗了居民的儲蓄,高槓桿的按揭購房,將居民儲蓄變成了負債。據統計,十年之間的家庭負債佔GDP比例從大約17%上漲到48.9%。

也就是說,中國人從「愛存錢」到「愛欠錢」的轉變,基本上就是高房價惹的禍。

儲蓄和欠債之間不斷增大的「剪刀差」,意味著之前人們不斷負債買房的趨勢不可持續,真實的收入和儲蓄水平並不能撐得起過高的房價。這個時候,人均收入和經濟發達程度不高的地方房價就會出現回調。

過去是誰發展更快,誰更吹得漲房價;現在的遊戲規則是,誰的收入更高,誰更撐得起房價。樓市現在已經轉攻為守。

如果我們觀察近幾年各地的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增長率,就會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增長率越低,並且貸款主要流向已經不再是房地產

但恰恰是這些地方的房價,才最能穩得住,因為它們已經擺脫掉了依靠粗暴的城市化推高房價的模式,進入了下一個精細化發展階段。然而,欠發達地區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與此相反,安徽、江西、河南、湖北等中部地區的總貸款增速明顯高於平均水平,另外,西部地區的貴州、甘肅、青海、寧夏等地以及沿海發達地區的海南也都是如此,貸款增速較高。

這些地方高速的信貸增長依然建立在「舊模式」——依靠地產和城市化擴張的基礎上,這反而令房價的未來走勢出現更多不確定因素

不斷老齡化的人口結構和居民不斷加重的負債,會使得房價在未來出現很大的不確定因素,現在還在沿用十年前的「城鎮化推進」這種模式發展的地區,無疑將自己置於了這種不確定的漩渦之中。這樣的風險,投資者應該學會規避。


推薦閱讀:

剝繭抽絲,還原棚改的真相
金融政策為什麼失效#1750
2017兩會劇透6大信號!買不買房都得看!
崩盤三次,曾暴跌七成,為啥香港人還買不起房?
三大理由,證明杭州房價抗跌,不服來辯啊!

TAG:房子 | 人口 | 樓市 | 老齡化 | 格局 | 地方 | 顛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