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普賢行願品·觀修原理》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濟群法師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間流傳,是因為有佛出現於世。雖然佛陀親證的真理並非自創,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沒有佛陀說法,我們也就無從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解脫。就像每個人都具備與佛無別的智慧德相,卻因不識本來面目,佛性雖有若無,只能流轉生死。正因為佛陀出世說法,我們才有機緣認識生命真相,找到究竟解脫之道。在這個世間,還有很多邪教流行,給世界製造了種種不安定因素。即使有心向道的學佛者,因為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會正邪不辨,乃至走上歧途。

  學習簡單的世間技術,也要拜師學藝,何況學佛是斷煩惱、開智慧的頭等大事。唯有如法依止善知識,法身慧命才能有可靠的依託。所以說,請佛住世這一大願,不論是對我們個人修行,還是對這個世界的眾生都具有重大意義。

  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具備佛一樣的品質。佛性,即覺悟之義。眾生和佛的區別何在?《六祖壇經》曰:「前念迷即眾生,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佛和眾生的差別,只在於迷悟之間。若能當下念念不迷,也同樣是在請佛住世。反之,若迷失於五欲六塵和貪、嗔、痴中,便是諸佛入滅。所以,請佛住世也可從我們個人修行中得到體現。

  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弘揚佛法來啟發人們的本覺智慧。每個眾生都具有佛菩薩一般的品質,只因不了解自身本具的佛性,背覺合塵,心逐塵境,故應以佛法智慧去引導他們,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寶藏,點亮心燈,返照自性。若我們以這樣的發心和認知來弘揚佛法,同樣屬於請佛住世的方式。

  那麼,普賢菩薩在《行願品》中又是如何開示的呢?

  「複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但我們要觀想宇宙中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其中又有無量佛陀正在出世、修行、證道,或與其所化佛土因緣將盡而示現涅槃。當他們將入涅槃時,我們應以至誠懇切的心祈請諸佛慈悲住世,莫入滅度。除此而外,我們還要殷勤勸請各位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們長久住世。如果他們入滅離世,眾生便將失去依怙。這一大願既可作為觀修,也可作為實際的修持方法。當現實中的大善知識們塵緣將盡時,我們不僅要懇切勸請他們為憐憫、利益眾生而住世,還應不斷誦經、放生,以種種功德迴向,使他們久住世間。

  「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請佛住世是沒有時間期限的,應當作為我們盡未來際的事業。這一修行既可通過觀修來完成,也可通過自身念念覺而不迷來進行,還可以通過弘法來啟發眾生的本覺智慧。我們不是為了成佛而行菩薩道,而是為了更圓滿地行持菩薩道而成佛。所以說,修習菩薩道就是我們永無止境的事業。

 

  ◎本文轉自:顯密文庫

 

 


推薦閱讀:

濟群法師文集總匯
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3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十八集)-凈空老法師

TAG:原理 | 法師 | 濟群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