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開示(二)

金剛經開示(二)

(2010-07-03 16:58:45)

轉載

標籤:

佛法

分類:智悲佛網

                  《金剛經》開示錄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經

                      堪布索達吉 傳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四節課

《金剛經》主要宣說了斷除實執,獲得調伏自心的境界。整部經的內容,按嘎瑪拉西拉的觀點,可以歸納在三個問題當中,即最初發菩提心,中間修持六波羅蜜多,最後調伏自心獲得色身法身無別的果位。

先講如何發菩提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佛告訴須菩提:「凡是趨入大乘道的菩薩,應當這樣發心:所有的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界、無色界,有想天、無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會令其遠離輪迴的痛苦,獲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但在實相中,無有任何眾生得以滅度。」

前一句講了世俗菩提心,後一句講了勝義菩提心。具體而言,為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發願求證無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沒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輪執著,叫做勝義菩提心。雖然發心救度眾生是菩薩在世俗中的最大責任,沒有這個菩提心,一切的善根無從增長,但也要明白勝義中沒有眾生可度。

先分析「世俗菩提心」:

三界輪迴中的眾生林林總總、不計其數,總的來說,可以包含在九類當中:

1、〖卵生〗:顧名思義是從卵中出生,有龍族、飛禽和一些人類。例如,薩嘎拉居士的孩子全部是卵生,《佛教科學論》在講人類的各種產生時,也引用過幾則卵生的公案[1]。

民間傳說格薩爾王也是卵生:一天下大雪,身為女僕的母親在家裡生孩子,因為沒去主人家幹活,主人非常生氣,提著刀子衝到她家。進門後,看到女僕蒙頭大睡,於是氣憤地掀開被子,發現裡面有個大卵,舉刀就砍。卵破開後,出現了三個孩子,一個飛到天上;一個的膝蓋碰到刀子,落在帳篷上,這就是格薩爾王;還有一個仙巴,被主人扔到了河裡。但這只是一種傳說,正史中並無如是記載。

2、〖胎生〗:人和旁生主要是胎生。按照《俱舍論》中的觀點,餓鬼也大多是胎生。

3、〖濕生〗:夏天的昆蟲多為濕生。當然,人類也有濕生的情況,如以前的索首閥國王,他頭頂上生阿拉律,右腿生哲巴,左腿生月哲。還有頂生王也是濕生。

4、〖化生〗:天人、非天、初劫時的人、地獄眾生都是化生。此外,一些大成就者也是化生,如蓮花生大士、聖天論師。

5、〖有色〗:指欲界、色界的眾生。《俱舍論》中說,欲界眾生貪著五種妙欲,執著非常粗大,故有實質性的身體;色界眾生斷除了欲界的貪心,無有實質性的身體,但仍有比較細微的貪心,所以有一個光身。這兩界的眾生皆有色相,故稱之為「有色」。

6、〖無色〗:指無色界的眾生。他們沒有接觸性的色相,只有一個意識的色相,這種色相極其微細,所以稱為「無色」。

7、〖有想〗:指四禪中的廣果天。此處沒有欲界的粗大分別念,仍有細微分別念。

8、〖無想〗:廣果天周圍的一部分天人。《俱舍論釋》中形容廣果天猶如城市,無想天則如城市旁邊的寺院。這裡的天人除了初生與命終時會起兩次分別念之外,五百大劫中不起一個念頭。

9、〖非有想非無想〗:又名有頂、非非想天,是無色界最高的一層天。因為沒有欲界和色界的分別念,故稱「非想」;仍有微乎其微、極不明顯的心識,稱為「非非想」。《俱舍論》說,此處不是沒有心識,而是有一種貪執禪定的分別念,由於特別細微之故,以低劣加否定而稱為「非想」。

上述九類眾生的意識形態比較典型,輪迴中的有情均可含攝其中。對於這些眾生,大乘菩薩都應發願加以救度,使其有漏的身體和分別念融入法界,最終獲得無餘涅槃,這就是世俗菩提心。《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那麼,什麼是「勝義菩提心」呢?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雖然度化了三界所攝的一切有情,但觀待勝義諦而言,被度化的眾生、能度化的菩薩,如虛空般皆不存在。嚴格來說,這種勝義菩提心何時在相續中生起,彼時才是真正的菩薩,如《入中論》云:「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

若將勝義、世俗兩種菩提心結合起來,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薩因大悲心不舍眾生;勝義菩提心方面,菩薩因空性慧不墮輪迴。

前面須菩提問了三個問題——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調伏自心。今天就發心方面,從世俗、勝義可以分別回答。1、世俗菩提心:以發世俗菩提心為住,度化天邊無際的眾生為修,以所發的菩提心隨時隨地來調伏自心。2、勝義菩提心:以無有眾生可度為住,安住於這樣的境界為修,令不堪能的分別念融入法界來調伏自心。

《金剛經》相當甚深,不是須菩提問了問題之後,佛陀要用整部經來回答,而是在每一層意思中都能找到圓滿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維,定會發現其中妙不可言!

世俗中要度化眾生,勝義中無眾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為什麼呢?菩薩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執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想度化有情或是幫助某個眾生,就勝義諦而言是一個大錯誤。有了相的執著,認為「我要度化他們,使其獲得殊勝的涅槃」,這就不是菩薩而是一般的凡夫了,為什麼呢?勝義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發心的菩薩不存在,要度化的眾生不存在,所發的心也如陽焰般無實。

其實大圓滿的最高境界也是這樣,若以《虛幻休息》來解釋《金剛經》的教義,那是非常殊勝的。從《心性休息》中也可以看出,前八品首先講了世俗諦,第九品就開始步入密宗的甚深境界,揭示了勝義諦的究竟實相,這些內容都離不開《金剛經》的範疇。

〖相〗:玄奘法師譯為「想」,實際在這裡「相」和「想」的意思都一樣,都是分別心去執著,跟分別心有很大的關係。

藏文中沒有「我相」,其餘三相都有。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f020e0100kxza.html) - 金剛經開示(二)_飛龍_新浪博客

〖我相〗:依同一相續而存在。

〖人相〗:依有漏的身蘊住於有漏的世間。

〖眾生相〗:依業和煩惱轉生於三界輪迴中的眾生。

〖壽者相〗:在同一時間內,同一異熟果保持相續的壽命。比如有些人特別怕死,希望自己長命百歲,這就是壽者相。

對四相的實有執著,是解脫道的大障,有了這四相的話,無法獲得真實的解脫。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總之,《金剛經》從頭到尾就是講斷除實執,以前南懷謹有本書叫《金剛經說什麼》,到底《金剛經》說了些什麼?現在該知道了吧!

 

第五節課

昨天講了菩薩不能有四相,今天講無論在見、修、行、果哪個方面,菩薩都不能有所住——實有的執著。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佛陀說:「須菩提,菩薩對任何法都不能有實執,應以無住之心而行布施。即是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真正的菩薩不會有實有的執著,以六度中的布施為例,菩薩在行布施時,並不耽著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色〗:凡夫對所施之物有顏色、形狀的執著,對乞丐有相貌醜陋、衣衫襤褸的分別。但菩薩真正通達了空性,遠離了這些實執。

〖聲〗:乞丐來到家門口說:「行行好,給我點兒東西吧。」菩薩不會一聽到聲音,就作意:「好,我馬上給你啊……」

〖香〗:鼻子不去分辨是香的東西,還是臭的東西。

〖味〗:對味道的勝劣也不加取捨。

〖觸〗:不存在由身體接觸所生的輕重、大小、光滑粗糙等分別。

〖法〗:法是意識的對境。比如,認為「我今天給了乞丐十元錢,應該有很大功德吧!」這些執著法的分別念也沒有。

藏地寺院在安居時,經常念彌勒菩薩的一個願文,有句偈頌是:「不住一切法,無吝而行施。」《入中論》中也說:「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大空性,若能安住在三輪體空的境界中行持布施,才是真正的、最究竟的布施波羅蜜多。

前面須菩提問了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調伏自心,這裡又一次給予回答:以三輪體空為住、以三輪體空來行持六度為修,遣除自己的實執為調伏自心。此處只是從布施度來講,實際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餘五度也都需要如此行持。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佛陀自問自答:「須菩提,菩薩應當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若不住相布施,所得之福德不可思量。」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麼?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凡夫的布施有三輪執著,而菩薩的布施沒有這些,由於沒有任何執著,故所獲的福德無法衡量。若能以這種布施來積累資糧,圓滿無上佛果也非難事,如經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難。」

當然,我們現在沒有三輪體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師在教言中說:布施時若憶念「以前的傳承上師、聖者們如何布施,現在我也如是布施」,依靠這種發心,也能獲得同等的功德。

如此不可思議的功德,進一步以比喻說明: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陀問:「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東方的虛空,能否用分別心來衡量?」「不能,世尊。」佛陀又問:「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方、下方的虛空,能否用分別心來衡量?」「不能,世尊。」佛說:「同樣,菩薩安住於無相而行布施,所得福德也像這十方虛空一樣,無法用分別心來衡量。因此,須菩提,菩薩唯應按上面所講的教言去做。」

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布施時應盡量觀想三輪體空,雖然這對凡夫而言無法真正做到,但若通達了名言中所行的布施如夢如幻,勝義中萬法都是大空性,遠離一切戲論,此定解也接近於三輪體空。

沒學過中觀的人,布施一點東西就特別執著,總認為自己藉此能獲得殊勝果報。然而,聞思過中觀的人都知道,名言中確實有對乞丐的布施,但在勝義中,我不存在、乞丐不存在、布施的東西也不存在,對不存在的東西執著沒有任何意義。

有時候雖然知道這三者是空性,但布施起來還是很不情願。比如自己在飯店裡吃飯時,旁邊來了一個乞丐,儘管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但心裡卻很不願意給他,礙於人前不好意思,於是勉勉強強布施一點。這不叫三輪體空,也不叫真實的布施!

剛才佛陀告訴須菩提:「若安住於三輪體空中布施,此功德不可思量。」下面是這樣連接的:布施可以積累福德資糧,將來能得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色身功德,那這些相好是真實存在的嗎?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陀問:「須菩提,你是怎麼認為的?能否以相好的佛身見到如來?」須菩提回答:「不能,世尊。不能以見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身,就認為見到了真正的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相好佛身,並非真實存在。」佛陀告訴須菩提:「一切相皆由虛妄分別所生,若見到了諸相非實有,則是見到了真正的如來。」

釋迦牟尼佛身色黃金,頂上有肉髻、足底有法輪,如果看見這些,是否意味著見到了如來呢?若換作我們,可能回答「對呀、對呀」,但須菩提學得很好,他說:在名言中,如來雖於眾生面前顯現種種相好,且以此引導了無數眾生,但以勝義來觀察,這並不是如來的真實身相。

自己的弟子能夠善解密意,確實了不起,佛陀聽後非常高興,於是肯定道:凡有相狀的東西,不管是好是壞、是輪迴抑或涅槃,都是虛妄不實的,完全由分別心假立,如經中云:「彼等由分別所立。」只有通達了這些相併非實相,才是見到了真正的如來。《四百論》中言:「見真者誰說,瓶為可現見?」意思是說,已見到實相的智者,誰會說瓶子是現量可見的?實相中本無任何相狀,哪裡還有什麼瓶子?同理,如來本來沒有身相,誰又能夠見得到呢?所以龍樹菩薩說:「何人不知空性義,彼者不可得解脫。」唯有證悟了萬法皆空,一切所見所聞皆為虛妄,才是見到了究竟的如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金剛經啊?
金剛經開示(十一)
《金剛經》解讀--五重玄義之辨用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35
試解《金剛經》(上)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