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細說
二十四節氣細說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戰國後期《侶氏春秋》這一書的「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中國歷史上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農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為了記憶方便,把二十四節氣名稱的一個字,用字連接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喜愛。二十四節氣的劃定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曆,其實,它是根據陽曆劃定的,即根據太陽的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度。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須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並有兩句口訣:上半年來六,二十一, 下半年來八,二十三。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二十四節氣按月分布情況表月份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節氣 立春 驚蜇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中氣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從上圖知,太陽每年在公曆3月21日通過春分點,黃經為0度。以後每運行15度,即為一個節氣。但是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隨著斗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力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斗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運行,斗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起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星指寅,半夜衡星指寅,白天魁星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星指卯,半夜衡星指卯,白天魁星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詳情見下節)
二十四節氣詳解立春斗指東北。太陽黃經為315度。是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其含意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度。這時春風遍吹,冰雪溶化,空氣濕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度。這個節氣表示「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了的各種冬眠動物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叫驚蟄。這個時期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中國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季節。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度。春分日太陽在赤到上方。著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著一天南北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國古書中有不少有關春分的記載,如:「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各地農諺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錢(廣東)」,「春分甲子雨綿綿,夏分甲子火燒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後插秧(湖北)」,「春分種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種麻種靛,秋分收麥收蒜(安徽)」。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度。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草木開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揚柳枝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度。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諺云:「穀雨前後種瓜種豆」。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度。是夏天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旺盛。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度。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芒種北斗指向已。太陽黃經為75度。這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種前後,中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各種器具和衣物容易發霉,所以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叫「黃梅天」。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陽黃經為90度。太陽在黃經為90度「夏至點」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上空,中午太陽最高。這一天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晝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過了夏至,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正值二伏前後,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諺語,要注意防訊防澇。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七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度。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就要散了。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表示暑天終止。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度。天氣轉涼,地面水氣結霜最多。秋分斗指己。太陽黃經為180度。秋分著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依中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度。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而水氣則凝結成白色露珠。霜降太陽黃經為210度。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立冬太陽黃經為225度。習慣上,中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中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小雪太陽黃經為240度。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後,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南方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大雪太陽黃經為255度。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冬至太陽黃經為270度。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中國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小寒太陽黃經為285度。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而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大寒太陽黃經為300度。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諺曰:「冷在三九」。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從節氣的含意可知,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分為四類,即: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大寒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穀雨
※24節氣是按農曆還是陽曆劃分的?
※閑話穀雨
※二十四節氣詩
TAG: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