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臂觀音修持法略釋

四臂觀音修持法略釋


於雪域高原遊學,四處參訪高僧大德與諸位善知識時,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認識一位談吐幽默、慈悲和藹的活佛,他是由第四世多智欽法王所認證的轉世活佛和親傳弟子,尊名為「吐單阿旺羅珠嘉措」,與其幾次接觸中,隨處可見其悲心之深切,智慧之圓融;他的珠機法語使我受益非淺,他無緣的大悲菩提心更令我折服。也許是宿世因緣,初次見面,自心底不由自主的對他生起一股莫名之情,那是一種感動、寧靜和安詳交織而成的複雜情緒,牽引著我去親近他。每次在他身旁,我總會自然地卸下偽裝的面具,自衛的鎧甲,毫無保留地展露真實自我,沉浸在他散發菩提心的喜悅之中。

經過幾次面談,我逐漸感受到活佛是如此平凡而又不平凡,平凡的是他沒有活佛的威嚴,沒有遙不可及的距離,更沒有神秘而不可知的面紗;但他處處流露的菩提心,時時散發的慈悲心卻又顯得非常不平凡。甚至一向目中無人,高傲狂妄的我,竟也熱淚盈眶,流下幾滴清淚,真不知淚中含的是後悔、慚愧,抑或高興、喜悅,只是我暗下決心,要記下心中所認識的—阿旺活佛。經過再三懇求,活佛總算答應,而我也如願以償,完成他的略傳。

活佛常去漢地弘法,廣傳觀音法門,但有感於漢族弟子對藏傳佛教不甚了解,不知如何修持,又礙於語言上的障礙,雖然透過翻譯,弟子們口頭上回答:「明白、知道」,但心裡似乎仍存著許多疑惑。為此,他不斷鼓勵、勸勉,希望我能將他所講的藏語整理成漢文,一方面匡正現代學佛者,對佛法誤解而引發的流弊;另一方面幫助有心修學觀音法門,卻又無路可循的有緣人。

鄙人於藏語、藏文一知半解,又缺乏聞思修學的經驗,漢文能力更是不足,要著手寫此文,實在是力不從心,不知從何下筆,但活佛再三鼓勵,逐步開導,以及傳承上師和諸佛菩薩慈悲的攝受與加持,竟也讓愚笨無知的我,順利圓滿此論。

在此寫作的過程中,由於自己心裡上的障礙,每遇不懂或不夠完美之處,總是十分懊惱,不知如何下筆,甚至幾度想就此擱筆,然而,一旦想到諸位大德、善知識為利眾生,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不斷行利生事業,活佛為了眾生而忙碌奔波,疲憊不堪之法體,每思及此,我的心志又心灰復然;更憶及諸位上師的字字叮嚀、殷殷期盼,我的思緒更是洶湧澎湃,情緒振奮,隨之,淚水也如珠子般滾滾落下……

懷著利他之心,以我所知的少許知識,真誠的寫下此文,若有絲毫違背上師、諸佛菩薩教言或誤導眾生之處,我願真誠懺悔,懇請上師、諸佛菩薩,乃至十方一切有情寬恕;若對有情乃至一人,有絲毫利益,願此功德,以三輪體空攝持,迴向法界眾生。僅以此文供養上師三寶,以回報其廣大無邊之恩德;復以此文,獻給同參道友,以此為鏡,懇請指正錯誤、過失;更以此文,送給一切有緣人,以此為緣,悉皆得益,共證菩提!

吉祥圓滿!

          無方浪子  

於雪域高原 親筆

四臂觀音修持儀軌

皈依發心

桑寄 屈當 措吉 秋南拉

諸佛正法聖僧眾

相秋 哇督 大呢 佳素企

直至菩提我皈依

大個 金搜 機比 素南吉

我行布施等功德

卓拉 潘西 桑寄 珠巴修

為利眾生願成佛

(三遍)

四無量心

僧堅 湯借 爹威當爹威具當 滇巴 究吉

願眾生具足樂與樂因

僧堅 湯借 督阿當 督阿吉 具當 扎哇 究吉

願眾生遠離苦及苦因

僧堅 湯借 督阿 美比 爹哇當 ?扎哇 究吉

願眾生永不離無苦樂

僧堅湯借涅讓恰當尼當扎威當紐才妹巴拉尼巴究吉

願眾生離愛憎住等舍

(三遍)

舍 讓尼 給吉 沾比 當增即

自身剎那念之三摩地

東比 昂里 貝瑪 達威單

空性界出蓮花月輪墊

貝嘎 舍參 勇素 究哇里

白蓮舍字完全轉變成

突寄 阿大 帕秋 堅利色

大悲之主聖者觀世音

瞎吉 下西 故豆 嘎拉才

一面四臂潔白身燦爛

當缽 下尼 突嘎 他牟佳

第一雙手於胸前合掌

下依 歐瑪 仁千 謝昌增

右下手持珍寶水晶珠

下運 貝嘎 大傑 玉哇增

左下手持八瓣白蓮梗

瞎尊 堅當 箱吉 玉透香

微笑眼目鼻樑高而隆

屋炸 將漏 吞湯 堅督企

髮髻深藍盤旋向上豎

雪租 熱大 囊哇 他依修

頂上部主無量光佛住

讓尼 爹達 薩威 突嘎入

自身如是明觀之心間

貝瑪 嘎伯 大珠 機比為

盛開六瓣白蓮之中央

依給 舍參 珠住 大當督

具有舍字瓣上六字明

嗡 嘛呢 貝美 吽

舍 爹達 薩威 故里 歐出比

如是明現之身放光芒

囊哇 湯借 囊東 拉依故

一切現象現空本尊身

帕比 佳伯 突借 千伯秋

聖者之王大悲觀音尊

阿里 歐出 炯威 扎拉叟

咒里放光大種之聲等

扎巴 湯界 扎東 阿即扎

一切聲音聲空咒之音

沾豆 界嘎 尼孫 他扎央

念頭遠離生滅住三者

那桑 覺地 公比 昂拉下

超越言思行之意安住

爹達 薩威 熱阿 珠住伯

如是明現六字大明咒

扎色 瑪釀 依給 住瑪地

聲威不弱而念誦六字

嗡 嘛呢 貝美 吽

(如是誦六字)

供養偈

嗡阿日亞 洛給 修日 薩巴日 哇日 班雜 阿岡巴當 布別 杜別 阿洛給 甘迭 內微爹下打帕帝叉耶梭哈

下東 扣漏 究威 佳缽東

千手千尊轉輪王

堅東 嘎巴 桑布 桑吉洞

千眼賢劫千佛尊

剛拉 剛督 爹拉 爹敦巴

相應調化而顯現

尊巴 堅利 色拉 下擦度

贊禮聖尊觀世音

發願迴向

給哇 得以 紐度達

願此速賜吾

堅利 色旺 珠究尼

成就觀世音

卓哇 即江 瑪呂巴

眾生皆不遺

得以 薩拉 故巴修

悉置其果位

德當 迪孫 這哇宜

此與三世所相關

給雜 即涅 薩巴滾

任何積得諸善根

瑪究 僧堅 湯界吉

迴向一切眾有情

桑吉 透比 具入歐

不變證得佛果因

將華 華屋 吉達 千巴當

文殊師利勇猛智

滾杜 桑缽 爹央 爹杏爹

普賢慧行亦復然

爹達 滾吉 寄素 答洛江

我今迴向諸善根

給哇 得答 湯界 日杜歐

隨彼一切常修學

四臂觀音修持法

略釋

修持一切善法,小到供一束花、點一盞燈,大至舉行為期數個月的法會,都應具備「前行」、「正行」、「結行」這三部分。好比世人在建設一項工程,開始時有計劃、預算等籌備工作,並舉行動工典禮;中間經過幾個月或幾年,克服各種困難障礙不斷修築,最後竣工時要檢驗、測試,行落成啟用儀式。同樣,修持此法時,首先要生起為利眾生而修持的清凈意樂,並對法生起虔誠的信心,如是善根以方便攝持為前行發心殊勝;中間儘力斷除一切違緣障礙和零碎瑣事,專心一致的精進修持,善根不被外緣所毀為正行無緣殊勝;最後將所修善業功德,迴向遍虛空一切有情,眾生無盡故,功德亦無盡,如是善根將日日增長,為結行迴向殊勝。此三殊勝非常重要,無論聞法、修法乃至念誦一句六字大明咒都須具足,缺一不可。若不具足前行正確、清凈的發心,則所行的善業都只是修法的影像,即使是法座上的法王,深山中的苦行者,或四處雲遊的舍世者,不論外表看來如何賢善,都無法趨入正道,無法成為解脫之因;若正行時不專註,觀想不清楚,念咒含糊,腦子裡胡思亂想,一會兒想剛才所發生的事,一會兒想等一下要做什麼,則善行的幼苗,已被貪嗔痴三毒的烈火燒盡,不可能開花結果;若結行不將善業功德迴向圓滿菩提,猶如善法功德的財富,不存入銀行,隨時都可能被自己分別妄念的強盜、小偷竊奪,最後將一無所有。為此當盡己所能,務必具足「三殊勝」。

前行

一、出離厭世心

趨入解脫道的正因,是對輪迴生起出離心,了知輪迴中的一切無有實義,猶如熊熊大火焚燒的火宅,或危機伺伏的險境,充滿各種痛苦危險,而沒有絲毫快樂可言。為了從中獲得解脫,遠離各種痛苦、危害,而修持正法甘露,如此才能真實步上解脫道。

如今已獲得修持善法的最佳工具暇滿人身,而此人身如摩尼寶,極難得到,只有時常思維「人生難得」,才懂得善加利用,不隨意糟蹋;已知此人生極為難得仍不夠,還應知生命猶如風中殘燭,隨時可能死亡,唯有觀修「壽命無常」,才能把握時光,精進修持於死時有益的正法;若死後就如燈滅或水干一般,那有無修持正法也就沒有差別,但並非如此,死後必定要轉生,而不論投胎何處,都離不開六道輪迴,輪迴中唯有痛苦,就算有絲毫快樂,也都是無邊痛苦因,所以只有徹底了知「輪迴過患」,才能堅定自己修學佛法的意念;要想從輪迴中解脫,就必須明白輪迴的因-業力因果,只有對「因果不虛」生起誠信,才能精進行持十善,捨棄十惡。以下就對這四種厭世心,分別說明。

人生難得

人生是渡脫生死苦海的寶舟,依此行善的能力勝於其餘五道,能即生到達安樂洲,猶如善於航海的船長,能用此寶舟,快速而安全的駛向解脫彼岸;依此造惡也勝過其它眾生,可成為無量劫於惡趣中,無法解脫之基石,好比不會掌舵的水手,將於此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被波濤洶湧的大浪所吞噬。如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迴錨,此身一切善惡之奴僕」。

雖然如此,但只有人道眾生,才具有修持善法的圓滿機緣,才能迅速積累廣大的福慧資糧。地獄眾生恆時感受極寒、極熱之苦,根本無暇生起修法的意樂;餓鬼於多劫中感受饑渴的無邊苦痛;傍生互相啖食,愚昧無知,就算對它講經說法,甚至教它誦六字大明咒,也絲毫不能明白;阿修羅唯以戰爭度日;天人雖然有各種美妙受用,但唯以放逸散亂度日,而且不能成為具相別解脫戒的法器,所以相續中無有修行善法的圓滿機緣。

此外,雖獲得人生,但若生於無有佛法的邊鄙地,或轉生為外道及持邪見者,以及生在沒有佛法光明的暗劫,和生為無法知言解義的喑啞者,這些人連三寶之名亦不聞,不能取捨善惡,所以也沒有空閑修法。遠離上述這些無暇修法之處,具有空閑修法,稱為「閑暇」。而具足修法的自他順緣,稱為「圓滿」。於自方面,獲得人身為所依圓滿;生於佛教興盛的中土為環境圓滿;眼耳鼻舌等諸根具足為根德圓滿;對善法生起定解為意樂圓滿;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為信心圓滿。於他方面,值佛出世的賢劫,為導師殊勝圓滿;佛已三轉法輪,宣說八萬四千法門,為佛教正法圓滿;佛法住世,尚未隱沒,為時間圓滿;為求解脫趨入聖教,為自之緣分圓滿;得到善知識慈悲攝受,為殊勝悲心圓滿。

觀察這些修法須具足的條件,自己如今是否已遠離無暇修法之處,具備自他十種圓滿。若無則應盡己所能,設法具足,若有則堪稱為「暇滿人身」,應數數生起歡喜心,並且應知道,要獲得暇滿人身是多?不容易呀!佛經中說,要在針尖上或光滑牆壁上留住豆子,非常困難,但得此人生比此更難。再從數量上觀察,雖然全球有六十多億人口,但和水中的魚、蝦、寄生蟲等小生物的數量相比,真是微乎其微,而且這只是傍生中的一小部分,若再和其餘五道眾生的數量相比,那更是顯得稀少。經云:「地獄眾生如大地微塵;餓鬼如恆河沙;傍生如酒槽;阿修羅如漫天大雪;人和天人僅如指甲上的微塵。」何況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進入佛門,具足「暇滿」的條件呢?對上述各方面詳細思索,就會知道獲得暇滿人身確實極為不易。如大智者稱幢說:「得暇滿人身,非由力強得,乃是積福果。」

現在,我們猶如乞丐在廢墟中撿到摩尼寶一般,以自己往昔無量劫所積累的福德,獲得此人身,若不精進修持佛法,而為追求世間的財富、地位中空耗,豈不是入寶山而空手回,至寶洲而無義返。那是多?愚痴,多?可惜。而且誰也不知道,來世是否能得此暇滿,佛經中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今後無疑轉生到無暇之中,陷入無暇後,再也難以得到聽聞、修持正法的機會,不明白取捨之處,將愈來愈下墮,到時如何解脫呢?為此常思人生難得,把握今生,精進修行。

壽命無常

世間的萬事萬物,如泡影、似谷響,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隨時都可能消失。恐龍時代,因自然界的劇大變動,使這些龐大的爬蟲類遭到滅絕。然而,誰也不能預料,現在我們賴以唯生的地球,何時會毀滅,世界末日何時會到來。就算在億萬年後仍可生存,但是百餘年前的人們已全部死亡,現在的我們,在百餘年後,也無一人能存活。同樣,無論多?雄偉的城堡,富麗的宮殿,悅意的園林,終有一天會倒塌、毀壞,甚至被大火燒成一片灰燼,對於如此無常的現象,又何必耽著、留戀……。

縱觀古今中外,細看歷史變遷,多少個朝代的興衰,多少位帝王的交替,處處顯示無常的道理。名威顯赫的君王,統治一方的霸主,乃至有德有證的高僧大德及賢士,或能顯神變,具大神通的成就者,甚至是世間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都示現無常而圓寂。「有生必有死」是一定的規律,任何人都無法超越這個準則,然而,多數人都被自己愚痴的習性所蒙蔽,「雖已見到他人死,然卻不知自將亡」好似愚痴的牛羊,雖然看到同伴一個個被抓去宰殺,卻毫無知覺,一點反應也沒有,似乎這一切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直到屠夫來宰殺時,才會不住落淚,全身顫抖,可是一切都太遲了!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年歲已高,得了重病的老人,躺在醫院病床上,認為自己離死期不遠了,但在等待的過程中,卻耳聞或目睹比自己更年輕而健康的親朋好友,比他先走一步。死神往往在毫無預警,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降臨,可能一件事情完成一半,或快要完工之際,甚至在吃飯、走路、睡覺時驟然死去。如台灣大地震,飛機失事等,現在這類事情屢見不鮮,沒有人能預料自己明年、明天,或是今晚,甚至當下呼吸之間會不會死去。《因緣品》中說:「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因此,做為修行人,應當把握當下的時間,努力積累福德,懺悔罪業,莫要沉溺於無義的空想計劃之中。

許多人認為:「我上半生要享受世間欲樂,下半生再修學佛法」或「我今年工作很忙,明年再修行吧!」閻魔獄卒既不是你的親戚,也不是你的朋友,他絕不會等到你所有的事情都辦完,才來帶你。世人為了世間八法而謀求錢財、權力、名聲、地位,卻將最重要的生死大事——修行佛法往後挪,好象死亡與自己毫無關係。但真正臨死之際,縱使擁有萬貫家財,千萬奴僕,也不能帶走一絲一毫,唯有生前的善惡業會形影不離的跟隨自己。古德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到時懊悔沒有修持對中陰、後世有益的佛法,也於事無補,只能悲嘆:「嗚呼,吾命休矣!」

修行人當隨時隨地提醒自己「壽命無常」,把握當下精進修行。若不抓住機會,就算還有時間,業障現前時,有些人連修法的念頭也沒有了,色身壽命還未盡,自己修行的生命卻盡了!

輪迴過患

《妙賢經》中說:「南贍部洲人,若見地獄之苦,則必定修持於死亡有利之法。」然而,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無法現量感知其慘況,因而「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所以唯有借著經論中所述和聖者們的教導,引領我們對六道各別的痛苦有深刻的認識和體會,進而生起捨棄今生瑣事,厭棄輪迴的真實出離心。

地獄眾生恆時感受極熱、極寒的痛苦。熱地獄猶如沸水滾燙時,細皮嫩肉的嬰兒在裡面煎熬。現在若有一個小火花稍微碰觸到我們身體也會痛苦不堪,但地獄烈火卻比人間火山噴發的岩漿還要熾熱無數倍,而此中的眾生,卻比嬰兒的皮膚還要敏感嫩弱,如此感受火煉、油炸等各種鑽心蝕骨的痛苦。嚴寒的冬天,裸體在外面停留一剎那也無法忍受,而寒地獄的眾生卻在暴雪瀰漫之處,因受凍使皮膚髮青變紫,甚至成紅黑色,身體也凍裂成無數瓣,在傷口中還爬入許多昆蟲咬噬,那時的痛苦確實難以想像,無法忍受。

一日不飲不食,那種饑渴就很難受,而大沙漠中,炙熱的太陽,口乾舌燥的痛苦,更勝前者,但餓鬼卻在無數年中,連水的名稱也沒聽過!因此,受強烈饑渴的逼迫,經常四處遊盪,尋找飲食。以細如茅草般的四肢,支撐巨大的腹部,痛苦而疲憊的行走,卻一無所獲。若找到水源,水也無法進入口如針尖,細如毫毛的咽喉里,縱使有少量的水進入,也法滿足大如盆地的腹部,而且一到夜晚,便要感受腹內燃火焚燒心肺的無量痛苦。

愚痴的傍生,不明白是非善惡,只知道填飽肚子,維持生命,但在自然界中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規律,使它們恆時處於恐怖、畏懼之中,即使吃一口食物也不得安穩。更有勝者,被主人役使,孩童戲弄,感受馱運、閹割、穿鼻、抽打等各種痛苦,最後還要被宰殺,不僅失去自由,連生死大權也被剝奪。還有些傍生因自己身上的角、毛、皮等而引來殺生之禍,成為自己遭殺的原因,非常痛苦。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而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痛苦,剛出生的嬰兒,無法表達自己的苦痛,只能號啕大哭;病人感受疾病的折磨和可能死亡的恐懼;老人的器官衰退,失去自主能力,又飽受他人欺辱,無依無靠的孤苦;瀕臨死亡之際,對親友財產難割難捨,卻只能獨自感受四大分離,呼吸窘迫等無量痛苦。仔細想想,我們一生擁有的快樂,真是微乎其微!而這些快樂也都會變成無量痛苦的原因。如云:「雖欲求樂不可得,不欲臨苦紛紛至。」

世人都不喜歡戰爭,而希望太平之日。可是阿修羅因往昔嫉妒、好鬥的習氣,使他們互相爭鬥,以戰爭度日。而他們又與常人一般,一旦被對方擊中要害便會死亡,所以恆時感受傷痛、戰爭等痛苦。

天人活著時快樂幸福、受用圓滿,但放逸度日,長達數劫的壽命,感覺只有一剎那的時間便臨近死亡,此時回憶往日的快樂,而如今無法繼續住留,感受即將死亡之苦;又以神通知道自己後世的悲慘,更增加即將墮落之苦,遭受此二苦的折磨,內心憂傷,其苦更勝地獄。

佛陀初輪法輪時,首先對眾比丘宣說:「此乃痛苦,當知痛苦。」唯有觀修輪迴過患,了知世間一切無有實義,徹底斷除對輪迴的貪執心,方可捨棄今生瑣事,誠信因果,趨入真實正法之道。

因果不虛

六道眾生各自感受不可思議的苦樂,皆是往昔積累的善惡業所導致。《百業經》云:「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各種眾生,漂泊於輪迴,業網乃極大」許多人終其一生,積累財富,鞏固名聲、地位,但死時卻沒有一樣能帶走,唯有自己所造的善惡業會如影隨行,等到因緣聚合,將各自感受其果報,如《百業經》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猶如金翅鳥在高空中飛翔時,雖然不會出現影子,但並不表示沒有,最後不論它降落在何處,身影都會出現在身旁。

當今時代,有些對因果不夠了解的人總認為,自己努力行善積德,但障礙、痛苦卻愈來愈大,而那些作惡多端的人,則事事順心,安享榮華富貴,實在不公平。其實,雖然今生不斷行善,但從無始輪迴以來所造的惡業,無邊無盡,必定要感受其苦果,而以行善之力,能將後世於惡道中感受的痛苦,成熟於今世。《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同樣,那些造惡的人,雖然以過去的福德感受暫時的快樂,但惡業必將成熟於後世,甚至後後世。

所以應當對因果生起誠信和定解,隨時隨地如理取捨善惡業,縱使細微的惡業也應當儘力斷除,善業則儘力成辯。不要因其微小而輕視,好比樹木的種子雖小,但經過幾十年、幾百年,它的枝葉將非常茂盛,如是微小的善惡業,當其果報成熟時,將非常不可思議,無法限量。

分辨善業、惡業,輕業、重業,唯觀自心。如果以貪心、嗔心等不清凈意樂,表面上雖行善業,實際上已變成惡業;若懷著利他慈悲心、菩提心,表面上好象造惡業,其實不僅是善業,且可能於一剎間積累無數的福德資糧。如云:「樹根為葯芽亦葯,根為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因此,雖然身語上沒有表露出來,但每一刻的念頭都可能造下極大的善惡業。如最近中東國家發生流血衝突,美國欲對伊拉克採取軍事打擊,有些人可能討厭猶太人或阿拉伯人,便在心裡暗自叫好,而這一刻你雖然沒有親自去打仗,沒有投炸彈,但以隨喜的念頭,已造下相同的惡業,無數劫於地獄中不可解脫之因。

西藏苦行僧——密勒日巴尊者,因為對因果不虛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所以能精進修持正法,以密乘的殊勝方便,即生證得佛果。我們也應發自內心,對因果生起誠信,隨時隨地乃至微細的善業亦當儘力行持,縱遇命難亦不造些許惡業,並時常以正知正念觀察自心,若生起善的念頭,則應歡喜,隨喜自己;若生惡念便應竭力改正,嚴厲呵責自己,如此慢慢調正自心,久而久之,善念增多惡念減少,乃至最後,不刻意維持,亦恆時保持一顆善良的心,至此,解脫的彼岸亦相距不遠矣!

二、利他菩提心

明了上述四種厭世心,從內心深處生起欲脫離輪迴,必須修學正法的出離心後,大乘行人在此基礎上還須具備利他菩提心。從無始輪迴以來,我們都沉溺於茫茫苦海中,雖然被業力牽引,投胎過無數次,流過的淚和血也不知有多少,但始終未脫離束縛,一直在苦海中掙扎。於此期間,一切的眾生都曾當過自己的父母,且和今生的父母一般疼愛我、養育我,好的飲食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讓我穿,無微不至的照顧我,不顧自己的一切艱辛,只為讓我活得幸福、舒適。這一切如母般的大恩眾生,雖欲求安樂,卻不知行持安樂之因—十善法,雖欲遠離痛苦,卻不知捨棄痛苦因—十惡業,所欲所求和所做所為完全背道而馳,使自身的痛苦更加強烈,猶如陷於沼澤中的遇難者,雖欲脫離險境,但因不知方法,只是拚命掙扎,結果導致愈陷愈深。同樣,這些可憐的眾生,因為沒有正法光明的照耀,如盲人獨留在荒野般,分不清方向,又無依無靠,只能任由業力擺布,隨波逐流,並遭受劇烈痛苦的逼迫,這些父母親們是多?可憐啊!若我能將他們從劇烈痛苦中解救出來該多好啊!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云:「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肩上,轉繞大地承待,也難報答父母之恩,若使父母趨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如今,我已獲得極為寶貴的人身,又遇到殊勝具相上師善知識的攝受,傳我如此善妙正法甘露,為報答一切父母親的恩德,為讓這些不明白取捨之處的眾生,遠離各自六道的無量痛苦,將他們置於安樂的凈土,我願速證遍知佛的果位,而為證得佛果,我當精進,勤修此法。如此,自心底由衷的生起為利眾生而修行的強烈意願,並堅定的立下誓願「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為利一切眾有情,我願勤修觀世音。」

這樣的發心不僅在修此法時必須具足,乃至行一切善業都不可缺乏,否則,若修法、念經、供燈、點香,只是成為一種例行工事,或一項工作,甚至是為了讓他人以為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而裝模作樣,那不但無絲毫功德利益可言,反而播下惡業的種子。

往昔於西藏,有一位奔貢嘉格西在山洞中閉關修行,有次一些施主決定上山來拜見他,並派人通知。那天上午格西將壇城、供桌和佛像、佛經等三寶所依物,擺放整齊乾淨,裝飾的十分善妙、悅意,等到一切都布置妥當後,他觀察自己的發心,發現是為了在施主們面前表現出莊嚴的形象而做,認識到自己不清凈的發心,他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灰向供桌和三寶所依物撒去,並自言自語的說:「你這個比丘不要這?虛偽。」後來,從印度來的聖者——帕當巴尊者聽聞此事,讚歎的說道:「在西藏所有的供品中,奔貢嘉的一把灰最為殊勝。」

當今時代,有不少自詡為「佛教徒」者,把修行當作一項職業,把五加行或其它修法視為「上司」(上師)交待的一項工作、任務。每天拿著念珠,手指快速撥動,嘴裡念念有詞,滿腦子卻胡思亂想,連自己在念什麼都不清不楚,最後連嘴巴都懶得動,只是從咽喉中發出「嗯、嗯……」的聲音。好似會計員,從一數到十萬,然後就可以完成工作,可以將它放在一邊或向「上司」(上師)交待。更有甚者,將行善修法作為炫耀或和他人競爭的工具:「今天我供養布施多少……」、「我每天念咒幾千、幾萬遍……」等,這些行為無非是想讓眾人知道自己如何虔誠、多?精進。但不論在這方面下多大的功夫,以貪圖地位、追求名聲等今生世間利益而發心,縱使廣行布施、供養,終身閉關修行,也只是一種影像,不可能趨入正法。因此,無論是聽經聞法、念經誦咒、頂禮轉繞,乃至口念一句六字大明咒,都應以菩提心攝持,十分重要。

修行唯乎一心,凡是做任何善事前,都應善加觀察自心,若存善心則應去做,如果為了和別人比較,滿足自己的虛榮,或為名譽、地位等心態,則必須認真改正這些噁心,倘若竭盡全力也無法轉成善念,那寧可捨棄那件善事為好。

三、不退轉信心

信心是一切加持的根本,也是開啟入法之門。如果不具信心,雖然上師、三寶和觀世音菩薩有不可思議的大悲菩提心,但他們的加持也無法進入自心,好比一個人將門窗緊閉,則日月的光芒不可能照進屋內;又猶如太陽不升起,雪山上的雪無法融化,雪水不能滋潤大地,如云:「上師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生,不降加持之水流,故當勤修敬信心」。

因此,應先了解觀世音菩薩和此法的殊勝,以及不共功德利益。有些人可能認為:「觀世音菩薩在漢、藏二地都很普遍,連小孩子都知道,不過就是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嗡嘛呢貝美吽』六個字而已,這是讓根基差的人修持之法,像我這樣有根器的人,應該修即生成佛的大圓滿、大手印……」。有如此想法的人應該特別注意,此乃大邪見啊!世尊依眾生根基三轉法輪,宣說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都是用來對治煩惱的良藥,它們沒有優劣之分,沒有上下之別,唯一的不同是眾生的根基意樂和求法之心有所差別。如云:「法本無主人,誰勤誰得大」,求法有上中下三品,所以得法也有上中下三品,如果能找到和自心相契合的法,且自己也非常有信心,具有強烈的修持意願,哪怕是最普遍、最簡單,甚至只有六個字,也同樣能引領至解脫彼岸。

觀音菩薩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悲之化身,以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菩提心,和「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弘願,以各種不同形像利益一切眾生,如藏地有「四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漢地有「南海觀音」、「白衣觀音」等,在每一類眾生面前,為了調伏度化他們,都會示現相應的形像,所以在我們周遭也可能有很多菩薩的化身正在幫助、利益人群。

往昔,觀世音菩薩化身的藏王—松贊干布,曾做預言:「於未來末法時代,濁世眾生煩惱粗重,此期的眾生和觀音菩薩有深厚的緣分,修持觀音法門和誦六字大明咒,能迅速獲得加持,快速獲得安樂和解脫。」現今人類物質文明普遍提升,科技日新月異,然而心靈卻更加空洞空虛,我們正逐漸被煩惱的洪流吞噬,如預言所說,末法時代已經來臨。如今有幸聽聞此法,正表示我們都是有緣人。在藏地,小至會說話的孩子都會念:「嗡嘛呢貝美吽」,隨處可見嘛呢經輪或嘛呢堆,無論男女老少,皆持誦嘛呢心咒,觀音法門正在藏、漢二地,以及世界各地,迅速弘揚。

不要輕視此六字,此乃觀音菩薩意之心髓,是一切法的心要總集,它代表六道眾生從各自痛苦煩惱、無明習氣中解脫,以及將眾生的煩惱毒轉成清凈的無上智等,意義深遠、包羅萬象,非我等平凡俗人,以有限而粗淺的智慧所能測盡,亦非一朝一夕,或三言兩語即能解釋清楚。藏王松贊干布曾著作一部大論,詳細解說觀音菩薩的歷史傳記和修持觀音法門的功德利益等方方面面,如今此論仍在藏地廣泛流傳。此外,還有許多高僧大德也作過其它解釋,但我想唯有真正觀音菩薩的化身,才能圓滿通達,圓融的解說這一切吧!

從古至今,無量眾生依靠此六字,即生獲得解脫,前往清凈剎土,往後,也將有千千萬萬的眾生依靠觀音法門,脫離輪迴束縛,到達涅槃彼岸。甚至許多大德善知識仍身體力行,持誦觀音心咒達億萬遍,更何況煩惱粗重的我們呢?在物慾橫流,無常隨時降臨的今日,最簡易方便又具大加持的觀音法門,的確是最適合我們的殊勝妙法,每一位欲脫離痛苦,想快速得到安樂的眾生,應生起堅定而不退轉的信心,從此刻起,於今生後世,乃至未證佛果之間,以此法作為甘露妙藥,將觀音菩薩視為自己唯一的救護者,融合上述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專心一致,精進修持。

現今,有部分學佛者,總喜歡將諸佛菩薩拿來作比較,好似進行比賽:「阿彌陀佛比觀世音菩薩厲害」「釋迦牟尼最強」等,好象佛菩薩們還有上下等級、力量大小、強弱的差別,這種以普通平凡人的智力,去度量聖者無邊智慧的行為,無疑是非常幼稚而可笑的,猶如一位小學生要研究博士的論文一般,連漢字都沒認識幾個,如何分析研究呢?還有些人將諸佛菩薩分門別類,生病時念藥師經,考試前求文殊菩薩,超度亡者修阿彌陀佛,欲長壽則修長壽佛,好象每尊佛菩薩都有自己專屬的工作職責,對每位病人,生什麼病給什麼葯。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大多來自地方流傳的民間信仰。對於仍在輪迴中的世間神祇,由於他們的福德神通有限,能賜給眾生的一切,也就有一定的範疇。如世尊未成道前,大自在天神曾多次考驗他的修道之心,後來被世尊的菩提心感動而折伏時,便對他說:「你想要什麼,我都能賜予。」但當他提出要無上成就的佛果時,大自在天神祇能搖頭說:「這超出我的能力,無法辦到。」

然而,已斷盡一切煩惱垢障,證得無上智慧,脫離輪迴束縛的一切諸佛菩薩聖眾,已經沒有這些限制,能無礙的滿足所有眾生的欲求。雖然,他們未成道前,因各別不同的發願,而有特殊不共的加持,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十二大願等,但並非此外的成就,無法賜予。所以當選擇一尊和自心相應有緣的佛菩薩及修法,終其一生,精進觀修,以此作為自己唯一的皈依處和救護者,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障礙、違緣痛苦,皆向他祈請,如此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快得到解脫。

有些人沒有穩固的信心和見解,如無頭蒼蠅般,盲目的跟隨別人,今天聽人說此法殊勝,明天又認為另外一法更好,三天兩頭,換來換去,結果全部的法都修完了,仍然一無所獲,只是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或者心情特別急燥,剛入佛門聞思修,恨不得三藏十二部全部通達、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所有的法一口吞下去,因而多處分心;還有人喜歡將所有的法合在一起修,早、中、晚各一種,每逢「例假日」(初一、十五)還要修其它的法,好象喝十全大補湯,裡面什麼補藥都有就能防治所有的疾病一般,這樣的修法方式,根本不可能在極短暫的一生中有所成就,而後世又須從頭開始。這些都是學佛修行中的大忌。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我們做任何事業,首先要觀察取捨,周密計劃,然後專心致志去圓滿它,在這件事未圓滿做好之前,不得分心去做另一件事。因為一般凡夫力量很有限,如果多處分心,則無法成就任何事業。如云:「一事尚未成,莫思做它事;左足未穩前,即抬自右足,定當栽倒地」。以前的高僧大德特彆強調這點,他們也是這樣一步一腳印,穩重而踏實地登上證悟成就的高峰,吾等後輩學人,是否也該循前人智慧的腳步而行呢?

此外,除了對諸佛菩薩要有不退轉的信心,對於開示解脫妙道,傳授正法甘露的大恩上師,更要有清凈的信心。從無始以來,已出世無數諸佛,但以他們的大悲心仍未能救護我們。爾今我們仍漂泊於生死苦海中;往昔,也湧現無數不可思議的聖者,但我們甚至連面見他們的緣分也沒有。如今,五濁增盛,眾生福德減弱,我們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流浪於空曠的荒野,隨業力而轉。此時,諸佛菩薩、聖者、善知識,以無量大悲心垂念我們,顯現出適合我們的身相,雖然心意安住於佛的意境,行為卻隨順眾生,通過善巧方便,打開我們取捨的雙眼,使我們趨入正道。所以上師的功德與諸佛無有差別,而且對我們來說,上師的恩德更勝三世一切諸佛。

上師乃過去諸佛的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的補處。一切的佛經、論典中都宣說唯有對上師生起恭敬心和信心,才能得到攝受與加持,否則若無絲毫信心,縱使真佛降臨也無濟於事。過去,釋迦牟尼佛的兄弟善星比丘,於二十四年中做世尊的侍者,但他看世尊的一切行為都是欺誑的,自認為除了自己沒有一尋光外,二人完全相同。於是說道:「二十四年為汝仆,除身具有一尋光,芝麻許德吾未見,知法我勝莫為仆」說完就離開了。以此邪見之惡業,七天後死去,並轉生為餓鬼。

因此,若看見聖者上師的行為有過失,應糾正自己的惡念,當知以迷亂、摻雜煩惱垢染的心識做觀察,任何清凈的行為也會變成有過失,如患了亂視病的人,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模糊重迭的影像,所以應恆時保持清凈心,只要自己具有真誠而強烈的信心,任何人都會得到佛的悲憫和加持。

從前西藏有一位老婦人,她的兒子時常去印度經商。母親對他說:「印度金剛座是諸佛出世的聖地,你一定要幫我帶回一樣頂禮用的加持品」。如此囑咐多次,但兒子總是忘記。一次,他又準備去印度辦事,母親說:「若你這次沒帶加持物回來,我就在你面前自殺。」兒子在印度又忘記此事,直到臨近家門時才想起母親的話,他想:「現在該怎麼辦,若空手回去,老母一定會自殺而死。」在他焦急的東張西望時,發現一個狗頭,於是把狗牙拔下,用綢緞包好,交給母親說:「這是佛的牙齒。」老母認為這是真正的佛牙,生起強烈的信心,經常虔誠的頂禮、供養,後來狗牙降下許多舍利,並且在老婦死時,出現彩虹、光環等許多瑞相。這並非狗牙有加持,而是老婦以強烈的信心,使佛的加持融入狗牙,如此狗牙和佛牙也就沒有差別。

諸佛聖眾恆時以大悲心,悲憫一切眾生。雖然他們有菩提心的加持鉤,但若眾生不具信心環,二者無法接上,眾生則不能得利;反之,若有真誠的信心和恭敬心,諸佛對眾生的慈悲心沒有親疏之分,一定會降臨他的面前,如黑夜裡皎潔的明月高掛星空,任何人只要在地上放一盆水,就會出現一個月亮的倒影。為此,對上師、諸佛菩薩生起堅定的信心,結合上面厭棄輪迴的出離心,和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三者攝持來修行此法,定可事半功倍,迅速積聚無量福德,向解脫正道邁進。

正行

一、皈依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至菩提我皈依;我行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這四句是皈依發心的誦詞,須念誦三遍。一般在受戒或修法的儀軌中大多有此偈,有些修五加行的人,也念此偈達十萬遍(不同傳承修五加行,有各別的儀軌,如黃教格魯派中部分即念此偈)。

前兩句是皈依。內容是皈依三寶的誓言,時間是從立誓至證悟佛果間,不是二天、三天,也不是幾個月或幾年,而是在未證悟無上菩提佛果前永恆不變;皈依的對向是一切智智大慈大悲的無上量士夫,眾生導師——如來正等覺;無漏之涅槃正道,也即滅諦所攝的教證二法;還有遠離輪迴垢染的僧寶。

阿底峽尊者說:「內外道以皈依別」,雖然外道也有禁止惡業,觀修本尊等而獲得世間成就的,但因他們沒有皈依三寶,所以不能列入佛教之內,且遠離解脫道,所作所為不能成為從輪迴中解脫的基石。而開啟皈依之門又依靠信心。親見佛像、經書、佛塔和上師、高僧大德的尊顏,想到他們廣大的悲心所引發的清凈信;聽聞惡趣的痛苦,善趣和解脫的安樂,而生起的欲樂信;了知三寶的不共功德與加持,知道三寶是一切時分無欺的皈依處,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依賴和指望處。如是,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發自內心真實皈依三寶,唯有這樣才能堅定自己的皈依誓言,縱遇命難亦不捨棄,並且隨時隨地,小心謹慎的守護皈依戒和皈依學處,絲毫亦不違犯。

皈依戒和皈依學處是每一位受戒而進入佛門者,必須學習的。皈依佛後,不能將世間天神,如地方神、土地神等尚未脫離輪迴的鬼神,作為後世的皈依處,也不應頂禮、祈禱天魔外道,邪教本師,而應經常恭敬頂禮、供養佛陀的身語意代表,如佛像、佛塔等,乃至零碎片段也應恭敬,並生起真佛之想;皈依法後,不能依止外道的邪法,應守護自己的身語意,不作損害眾生之事,對佛經的只言片語,乃至一字,皆應生起恭敬心,視為真實法寶;皈依僧後,不能與外道邪魔徒眾接觸,若與他們聯繫密切會摧毀自己的正知正見,尤其是侮辱、詈罵上師,詆毀、褻瀆正法,以及誹謗甚深密法者,更不能與之相處,對僧眾和所有趣入佛門的道友應當恭敬,乃至一小塊僧衣,也應恭敬的放置凈處,並生起真實僧寶之想。

另外,上師的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是三寶總集的本體,所以對開示取捨道理的大恩上師,應生起真實佛陀之想,經常恭敬承侍、供養,想方設法令上師歡喜;對上師所賜的殊勝教言,哪怕僅僅一言一句,也應牢記於心,生起真實法寶之想;上師的眷屬、弟子和自己的道友們,生起真實僧寶之想,恭敬依止、和睦相處。

現在有些人形式上受了皈依戒,但沒有穩固的信心作基礎,只是盲目跟從別人,領一張進住佛寺方便的「通行證」(皈依證),而對應守的戒律和學習的學處卻一概不知,甚至隨隨便便從僧衣、經書上跨過,這些行為的後果相當可怕。而且在這樣一個紛擾不安的時代,由於眾生共同業力,邪魔外道十分猖獗,處處誘惑無知的眾生墮入邪道,有一些見解不深,信心不穩,誓願不堅的佛弟子,經常難脫此厄,幾年、幾十年以後,連三寶之名都忘記,甚至有些人在死亡之前還會去受外道的戒,舍珠玉而逐沙礫,多?可悲、可嘆呀!

皈依戒是一切律儀的根本,其戒體必須於有此戒的上師,善知識前領受,不能如菩薩戒一般,在佛像、佛塔等三寶所依前,按照儀軌自己授持,所以每一位有心進入佛門者,都應在具德上師前,先求受皈依。然而,縱使未單獨受皈依戒,在受佛教所有的律儀前,都包含皈依,如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或大乘發殊勝菩提心的菩薩戒,以及密宗金剛乘的灌頂之前,必須具足真實皈依,乃至僅僅一天的八關齋戒之前也必須皈依。所以要求受其它律儀,都必須在具足皈依戒的基礎上,才可領受,如《皈依七十頌》云:「雖眾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

關於皈依三寶的功德,《日藏經》云:「何人若敬皈依佛,百萬魔眾不能害,縱破律儀心迷亂,彼後亦定得解脫。」又如《無垢經》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滿虛空界,彼將勝虛空。」皈依三寶是一切正法的基礎,任何人只要皈依就播下解脫的種子,能夠遠離不善業,增長善業,成為一切律儀的根本,一切功德的來源,各類魔眾不敢親近,正法的障礙會變成順緣,暫時能受到護法善神的保護,今生後世安樂,一切所願稱心如意,經常不離三寶的光明,究竟獲得佛果等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不僅如此,僅僅耳聞佛號,或對佛的身語意所依中任何一種結上善緣,暫時能得善趣安樂,究竟能播下解脫種子。

此外,如果從內心深處以強烈的信心、恭敬心皈依三寶,那?往昔所造的惡業也會減輕或消盡。例如,提婆達多於佛陀在世時造了三種無間罪,當他活活地感受地獄烈火燒身時,才對佛語生起誠信,並說:「我從骨子裡真實皈依佛。」以此因緣,他將成就緣覺果位,名為具骨。

知道皈依三寶具有這樣的功德,每一位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應一心一意依賴上師三寶,從皈依的那一刻起至獲得菩提果間,無論是苦是樂,是好是壞,是病是痛,誠心誠意的將自己託付三寶,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依靠處、救護者。不要因為自己所處環境中不信佛教的人多,或親朋好友的阻撓、病痛魔障的違緣,而退失自己的皈依學處,若不幸如此,那就失去從輪迴痛苦中解脫的希望,離無上安樂的佛果也遙遙無期!

二、發心

後二句「我行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佛」為發心。我於晝夜六時所行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所攝的一切善業功德,哪怕僅僅念誦一句六字大明咒,或生起一剎那的善念,都是為利益眾生而做。為此,我願速速成就無上正等覺,以無礙的智慧和無量的大悲,饒益一切有情。

如此,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眾生安置於佛地,這種發心依心力差別分類,屬於「國王之發心」,其心力下等,如導師釋迦牟尼佛的發心;另外,希求自己與一切眾生一同獲得佛果,如同船夫欲求自己和所有的船客同時到達彼岸,稱為「舟子之發心」,其心力中等,如至尊彌勒菩薩的發心;還有希求先將三界一切眾生安置於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以後,自己再成佛,如牧童為使牛羊免遭豺狼等猛獸侵害,而將其趕在前面,自己隨後而行,這種發心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稱為「牧童之發心」,如聖者觀世音菩薩和文殊菩薩等。

雖然此偈是引導我們生起如國王般之發心,心力下等,但這比較適合濁世眾生。末法時代的眾生,煩惱、業障深重;信心、出離心和定力相對不穩固,在自己尚未解脫煩惱束縛,仍隨著煩惱無有自在時,說要去解除別人的煩惱,豈不是狂妄之語。《寶積經》云:「己未度脫,豈能度他,自如盲人,豈能帶路。」目盲之人,怎麼能給他人領路呢?這好比自己沈弱在大海中又不會游泳,淹得奄奄一息,還說要去救援其它溺水者,這無疑是不自量力,對自他都沒有益處。所以有些於深山或寂靜處修行幾年,稍有成就的徵兆,菩提心和定力有些許進展的行者,切莫輕言下山度眾,一旦進入芸芸眾生當中,恐怕為將眾生度離苦海,卻反被眾生度進滾滾紅塵,自己多年的修行,千辛萬苦的努力,都會毀於一旦。

不僅如此,縱使了脫生死的大菩薩們,雖然已具備救度眾生的能力,但和圓滿的佛陀相比,他們的智慧、慈悲心和煩惱垢障的清凈程度,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唯有圓滿、清凈的佛陀,才能以其大慈、大悲、大智、大力、無礙的廣行利生事業,所以作為世尊的追隨者,我們皆應生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無上菩提心,只要我們早一生早一世,甚至早一剎那成佛,就會有無數無量的眾生獲得利益。

接著發四無量心,也念誦三遍。四無量心是於自心生起真實菩提心之因,所以先略述此四心。「願眾生具足樂與樂因」此乃慈無量心,是指我們應當以身語意慈愛地對待三界的一切眾生,猶如雌鳥養育小鳥時,首先建造一個柔軟舒適的窩,然後用羽翼覆蓋,給予溫暖,在小鳥能飛翔前,都以輕柔的舉止撫育小鳥。同樣,我們應當用各種方法,精勤地使那些曾當過自己父母親的眾生,今生來世快樂幸福。不論口中之言、手中之事都不應有損於其它眾生,唯應真誠慈愛;身體的一切威儀應溫文爾雅、寂靜調柔、不害他人、唯行饒益。總之,自己應發願、觀想:願我生生世世不損害其它眾生,乃至一根毛孔也不損害。

「願眾生遠離苦及苦因」為悲無量心。了知輪迴中的眾生,正遭受猛烈痛苦的逼迫,而生起強烈悲憫,希望他們能瞬間擺脫痛苦之心。修此大悲心應如斷臂母親之子被水沖走一樣。如果一位沒有手臂的母親,她的兒子被水沖走,那?會對兒子生起難忍的強烈悲憫心。心想:自己沒有手,不能從水中救兒子,現在該怎麼辦呢?唯一考慮救脫兒子的辦法,內心無法忍受痛苦,一邊失聲痛哭,一邊到處奔跑。同樣,觀想所有的眾生都曾是自己的父母,而他們正被痛苦的河流沖走,沉溺於輪迴的大海中,感受各自不可思議的痛苦,多?可憐啊!但我又沒能力將他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現在該怎麼辦呢?如此,對一切眾生生起難忍的大悲心,唯願他們都遠離所有痛苦,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願眾生永不離無苦樂」是喜無量心,乃指無有嫉妒之心。我們都發心利益一切眾生,要將他們安置於暫時之人天果位與永久安樂圓滿正等覺的果位,怎麼會對眾生因各自業力,而獲得的些微功德受用心生不喜呢?若他人恆時幸福快樂,長壽無病,眷屬眾多,受用具足圓滿時,當誠心誠意修歡喜心,並觀想:某人具有這樣的功德、財富,我十分高興,尚若此人具有勝過這些財富、名譽等功德,甚至其它眾生也獲得這樣的福德,一切吉祥圓滿那該多好啊!此心應如駱駝找回丟失的幼崽一樣。母駱駝比其它動物更加慈愛自己的孩子,若幼崽丟失了,它會非常憂傷,假如失而復得,它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喜悅之情。應如此修學。

「願眾生離愛憎住等舍」為舍無量心。所謂舍心是指捨棄嗔恨怨敵、貪愛親友,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愛憎之分,平等對待之心。應知所有眾生,生生世世以來皆曾做過自己的母親,與現世父母一般疼愛自己,而現在的親友、怨敵只是業力和因緣的暫時顯現,親友轉成怨敵或怨敵變成親友都是不定的。因此,應看成與現世父母無有差別,對他們生起慈憫心。若對任何親怨既不生起悲心,也不生起嗔心,只是平平淡淡,這是無利無害之愚舍,不屬於舍無量心。此心當如仙人布施時,對於宴請的賓客,無論高貴卑賤,強大弱小、賢善惡劣、高級中等的一切人都無有差別而進行布施。同樣,我們應當對遍布虛空的一切眾生平等相待。

觀修四無量心時,應先修舍無量心,而後依次慈心、悲心和喜心,因若不先修平等舍,則後三者將會偏墮一方,不能夠清凈,對一切眾生也就無法生起無偏私的殊勝菩提心。此外,初修時應先對一個眾生專註觀修,然後逐漸擴大範圍,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如此才能堅固的生起真實四無量心。

具備四無量心後,在此基礎上才能生起菩提心。而所謂「發心不為主,生心乃為主」,發心時,主要是生起菩提心。發菩提心乃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之精華,是有則皆具、無則皆缺之教言,猶如百病一葯萬應丹一樣,能對治一切煩惱,且於一剎那間能消滅重罪,圓滿千百億劫中需要積累的資糧,順利獲得無上安樂。從本師釋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萬萬的成就者,不具此心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

也許有些人會想:「依菩提心能順利成就,恐怕不是這?回事吧!菩提道上障礙多得無法計算,一個修行人發了菩提心後,反而不知要經過多少挫折、磨難,且於三大阿僧企耶劫中,需要修持布施身體、頭顱等諸多苦行,積累資糧,這還算順利嗎?」會這?想的人是對修行的次序不了解的緣故。修持菩提心有一定層次。大乘行人首先修學願菩提心,純熟堅固「為利眾生願成佛」的願心後,便趨入行菩提心的六度波羅蜜,修行布施、持戒等由低至高,福慧資糧積聚到一定程度後,證悟勝義菩提心。這時候的佛子菩薩,悲心非常深切,菩提心很堅固,自己的肉身與外界的草木,平等無異,將肉體布施給眾生不但沒有痛苦,反而因為能利益眾生而生起數數歡喜、安樂。因此,我們凡夫眼中的「挫折、磨難、苦行」,在菩薩的境界里,這一切都是無緣安樂,是順利修行的助緣。

此外,世尊為了引導小乘弟子回小向大,也為了一些怖畏菩薩行而退失信心的弟子,曾宣說:「大乘菩薩為利無量眾生,而披上發心之鎧甲,發起無上菩提心,饒益無邊有情,於短時間中即能積聚無可計量的資糧,以發心之方便法,即使於睡眠、放逸之時,功德也能相續增上,依此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並非很難」。好比從北京到拉薩,路程遙遠,要步行去,一般人都會退怯,但若坐飛機,幾小時便能到達。因此,不甘墮落,追求快速解脫者,為何不生起此心呢?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非言語所能盡。如同少許點金劑能將眾多鐵塊變成黃金,以剎那菩提心為因緣,能將凡夫身體,修成無價之寶的清凈佛身;如摩尼寶能解除眾人貧窮飢餓痛苦一樣,菩提心能遣除眾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輪迴諸苦;如同如意樹一般,果實成熟後,不但不雕謝,反而越來越茂盛,依靠菩提心的善業,果報成熟後,不但不盡,反而更加增上,乃至得佛果間,這個善業不會毀壞;又像某人犯了重大罪行,若依靠一個有能力的勇士,能很快消除畏懼、違緣,同樣若依靠菩提心,能消除墮三惡道的怖畏和苦果;也如劫末火般,剎那間能將一切罪業障礙摧毀無餘……。菩提心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實際修持的方式,在《入菩薩行論》和《華嚴經》中,有廣博精細的詳解,此處不一一細說。

總之,歸納菩提心的利益有兩方面:摧毀一切罪業煩惱;增長一切善業功德。相信這二點正是每一位修行佛法者所希求的。為此,當念誦皈依發心和四無量心時,不能流於形式,僅在口頭上念過,而應隨文字的意義,真實皈依,並生起殊勝菩提心,哪怕只有一剎那,其福德亦廣大無邊。《勇施請問經》云:「發菩提心之福德,假使令其有色相,盡虛空界皆充滿,猶復盈溢不能容。」虛空無際,誰也無法衡量,然而發心功德比虛空更廣大,那怎麼去測量呢?龍樹菩薩也說:「一剎那發心,其福德如果有色相,虛空亦無法容納,佛陀也無法衡量。」我們應該記住這些教言,剎那的發心並沒有多大的困難,在每次修法前,一剎那中想:為度化一切有情,我現在認真修持四臂觀音。這一剎那的發願,其福不能量!

三、觀想

  真實觀修四臂觀音時,首先身體的坐姿要端正,不要東倒西歪的倚靠物體,舒舒服服的半躺半靠,這樣容易昏沉,精神不能專註,氣血不暢通。最好依照毗盧七支坐法的姿勢,即兩足跏跌;手結定印或兩手放在膝蓋上;脊椎正直;頸部微俯;肩臂後張;眼覷鼻尖;舌尖抵上顎。這是往昔大德們所傳下來的一套靜坐姿勢,有助於心不外散,不昏沉打瞌睡等功用。

觀想自己的身體於一剎那間,融入正念三摩地的空性界,然後,從此空性界里(或虛空中)出現一朵千瓣白蓮花,其上有一個白色圓滿的月輪。此月輪並非球體,而是一個白色圓形的墊子,四周十分圓滿,如十五的月亮一般沒有絲毫缺陷。月輪上有一白色舍字( ),此字徹底變成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大悲的主尊——聖者觀世音菩薩,其身色潔白,散發出不可思議燦爛的光芒,宛如十萬個太陽照耀在雪山上一般。一面四臂,表四無量心,雙腿結金剛跏跌座,表不住輪迴和涅槃二邊,第一雙手於胸前合十,中間捧著一個甘露寶瓶,裡面充滿無死智慧甘露,右下手持潔白透明的水晶念珠,左下手捻著一朵八瓣白色蓮花的柄端,白蓮花於自己左耳邊盛開綻放,身上以十三種圓滿報身服飾莊嚴,即綾羅五衣與珍寶八飾。綾羅五衣為:冕旒、肩披、飄帶、腰帶、裙子;珍寶八飾為:頭飾、耳環(左右二者算為一個)、項鏈、臂釧、瓔珞、手鐲、指環(所有的指環算為一個)、足鐲(如圖)。面帶微笑,眼睛半開半閉,慈悲微視一切有情,鼻樑高起而不見孔(如鷹鉤鼻),髮髻盤繞於自己頭上,顏色深藍。

於頭頂約一肘高度的上方虛空中,有一個由八大孔雀所庄飾的寶座,其上有千瓣蓮花、金黃色的日輪和白色的月輪等三層座墊,本體為三世諸佛總體之自性,無比大恩具德根本上師,安坐於此;形象顯現為世尊怙主無量光佛,身紅色,宛如十萬個太陽照耀鮮艷的紅寶石山一般,一面二臂,雙手以等持印托著裝滿無死智慧甘露的缽盂,雙足金剛跏跌座,具足殊勝化身梵凈行的裝束,即:身著三法衣,頭上有頂髻,兩足底具法輪印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為莊嚴,放射出無量光芒,和顏悅色、慈眉善目地注視三界所有眾生。聖尊和自己面對相同的方向。此處所觀想的上師無量光佛,若初學者或觀想能力尚未嫻熟者,也可簡易地觀想無量光佛的面部,即頂髻至兩肩之間。總之,盡己所能,觀想的越清晰明朗越好。

無論是自身觀想為四臂觀音,或頂上的上師無量光佛尊,並非觀為唐卡或壁畫一樣扁平,也不是觀成如土像、金像一般的實質物體或無情物的形體,而是如水月或鏡中顯現的影像一般,鮮明瞭然。就顯現而言,乃至眼睛的眼珠和眼白都十分清楚,互不混雜;從實際來說,無有絲毫實體物質血肉內臟等,自己由血、肉、骨、毛髮,指甲,各種涎汁等不凈物組成的凡夫肉身,要觀想在一瞬間轉變成清凈具有各種美妙庄飾的幻化光身,猶如空中顯現彩虹一樣。就好比在現今高科技時代,用各種聲光原理和效果,投射出的虛擬實境,人物是如此逼真,但卻只是用光製造出的立體影像,碰不到也摸不著。

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觀想太困難,自己根本做不到。其實這對初學者而言,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但就好象世俗人,對自己崇拜的明星偶像,不需刻意練習,閉上眼睛就能毫不費力的浮現他的相貌,甚至晚上就寢後,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清楚的夢見。同樣,用正確的方法,有次序的不斷練習,要將四臂觀音觀想地十分清晰明朗,也並非難事。剛開始觀想時,應有一幅四臂觀音的唐卡、畫像或佛像等作為觀想的對境,然後可由下往上,先花幾分鐘仔細端詳基座的千瓣蓮花,看清每一片花瓣和紋路,再閉上眼睛,觀想自己正坐在這樣的千瓣蓮花上,若還不能觀想清楚,再睜開眼睛仔細端詳,如此反覆練習,直到腦海中能完全現出清楚而沒有實體的景象。然後再觀想白色的月輪,也同樣要做到十分清晰,沒有一絲一毫模糊或混搖不清為止,再依序由雙足金剛跏跌座,潔白燦爛的身軀,四肢手臂,寶瓶、水晶念珠,八瓣白蓮花等逐步仔細的觀想。也可從上而下,先將自己的肉眼,觀想成四臂觀音明潔慈愛的雙目,再觀想眉、鼻、口、耳等面部五官,然後頂髻、頂上無量光佛、頸部乃至最後全身的十三種圓滿報身服飾等。每一個部位、每一處細節,都要觀想清楚,沒有任何滯礙後再換下一個,如此反覆練習一段時間,可以幾天先觀想一個部位,再循序漸近,但切莫囫圇吞棗,妄想快速學成,在尚未觀想清楚時便急著換下一個部位,這樣四臂觀音的影像無法清楚地印在腦海中,也就無法明觀。而缺乏這些基礎,修法便會大打折扣。

在自身內外透明的四臂觀音心間,觀想一朵盛開的六瓣白蓮花,蓮花中央有一白色的「舍」()字,而在其它六片花瓣上,從舍字的前面依順時針的方向右繞,依次有白色的「嗡」(  )、綠色的「嘛」(  )、黃色的「呢」(  )、藍色的「貝」()、紅色的「美」(  )、黑色的「吽」(  )等六字,這此字可以觀想成豎立或平貼在每片花瓣上。嗡字表天界,嘛表阿修羅,呢表人道,貝表傍生,美表餓鬼,吽表地獄。觀音菩薩以其大慈大悲度化一切眾生之心,化現成六道眾生各自的形像,轉生於六道中,救渡苦難有情。如此念誦四臂觀音修持儀軌,從「舍讓尼 給吉 沾比 當增即」至「依給 舍參 珠住 大當督」口誦藏音,心裡隨文義作觀想。

複次,從自己明觀的四臂觀音身上,放射出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燦爛的光芒,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上至天界的最頂處,下至地獄中最深層的無間地獄,無有不遍及之處,所有被照耀的外器世界:山、水、草、木、大地、園林等和內情眾生:人、天、阿修羅、傍生、餓鬼、地獄等六道有情,全都變成和自身相同的大悲觀世音菩薩,每一尊皆是現而無自性,形像清晰而無實體的幻化光身,充滿大千世界。又從自己心間的六字大明咒上,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照耀世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角落和每一位眾生,使地、水、火、風等四大種所發出的聲音,皆變成觀音心咒:「嗡嘛呢貝美吽」的聲音。

所謂四大種之聲是指:地,如地震、山崩等所發出的聲音;水,如河水聲、雨聲、海潮音;火,如生火燒柴時發出「?啪」的聲音;風,如人類說話、哭笑,動物吼叫、哀號等凡由氣息推動而發出的皆屬此類。佛教的觀點認為,地、水、火、風四大是構成世界的要素,無論是無情的物質或有情的生物,都是由這四者所組成,其中地大有堅實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萬法有了形體存在的基礎;水大具結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質集合不散,形成世間萬物各種形體;火大有成熟能力,若火大消失,世間一切事物的成熟過程就會停止;風大有運動能力,沒有風大,世界將是一片死寂,人們也無法運動,所以四大種所發出的聲音,其實就包含所有聲音。

然而,聲音和輪迴中所攝的一切諸法一樣,都是因緣聚合而生的,當各種條件具備,時機成熟便能產生,例如:風鈴遇風則能發出清脆悅耳的妙音,但若無風或風鈴,就不可能有聲音,因為聲音必須由物質互相碰撞或磨擦才能產生。因此,我們要認清聲音只是暫時顯現的幻相,是由各種因緣聚合,加上自己迷亂心識的執著,而誤以為實有的幻物,猶如魔術師以各種藥物、器具和其它一定的條件下,變出的幻景、幻物一般,雖然我們的肉眼和感官會認為十分逼真,幾乎分不出真假,但大家心裡都明白,這只是一場魔術,用不了幾分鐘,這些就會消失而不復存在。

同樣的道理,不論是聲音或景物,乃至日常生活中所能感知的一切,雖然一般平凡人無法否定它的幻相,的確曾顯現,但應了知這一切的本質、體性,都是不生不滅、非言語或思維所能了知的無緣空性。好比沙漠中,海市蜃樓的景象,清清楚楚的出現在眼前,我們不可能說沒看見;晚上做各種善惡夢,清晨醒來也不會說沒有做夢,但自己都知道它是虛幻而不真實的,不會因夢中自己中彩票而高興,也不會因為自己夢中的孩子死了而悲傷,這些都已消失,無示追回或挽留,縱使再次出現一模一樣的情景,那也只是「相似」,而絕不可能「相同」。

故此,在觀修四臂觀音和六字大明咒時,要以「現而無自性」的方式觀想,觀音菩薩的每一根毛髮都顯現的十分清楚,咒語的每一個字都非常清晰,但這些的本性都是無緣大空。

「念頭遠離生滅住三者,超越言思行之意安住」這二句是說明空觀。除了上述清晰觀想諸佛菩薩和六字大明咒所做的明觀外,還在止息自己紛亂的念頭,入空性三摩地,此二者相輔相成,利用這種方式修行,也就是所謂的「止觀雙運」。但空觀對初學者或一般人來說,非常困難,因為它要求修行人對空性要有很高的見解和定力的基礎,否則盲修瞎練,縱使耗盡一生的功夫,也不會有任何益處,且可能走火入魔。

空性並不是「無」或「沒有」,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白」。有些不了解空性道理的人,認為既然「空」了就什麼都沒有,所以因果輪迴也都不存在,甚至有些人會對他人說:「現在我沒有可修的了,善法也不存在,惡法也不存在,一切都是大空性,大空之中一切都不存在……」,這些是很大的邪見。所謂有、無,生、死,來、去等皆是互相依賴面成立,若沒有生,何來的死;沒有存在,何來的消失,好比東山和西山,若只剩下一座山,如何判斷它是東山還是西山呢?所以當有人認為空性是指萬事萬物皆無實執,是虛幻不實的看法時,其實也間接承認,連「無實質」或「虛幻不實」的觀點也不成立。因此,佛教中的中觀應成派在闡述空性的見解時,提出離八種邊見的主張,即遠離生、滅、常、斷、去、來、一、異等八邊,也只有如此遣盪一切戲論,息滅任何邊執,才能成為無有任何過患的立宗,如龍樹菩薩曾說:「我無承認故,吾即唯無過」。

當然空性在佛教各派中,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和見解,但其最終目的,皆是為攝收、調化不同層次的眾生,使他們逐步證悟無緣大悲空性,因為甚深空性的道理,非任何人用語言詮釋、邏輯思維、肢體表態所能領會的,即使是無上正等覺的佛陀,也無法用語言,直接明白的向眾生宣說「何謂空性」。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下,現前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後說:「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吾得猶如甘露之妙法,縱為誰說亦不能了知,故當無言安住於林間」。因此,後來世尊所宣說的法,也只能用種種比喻、特徵等來解釋,而無法真實的敘述。好比一位沒有看過西藏氂牛的人,只能對他說:「氂牛的頭上有一對角,身體很龐大,毛是黑色的……」不論怎麼形容、怎麼描述,他的想像和實際看到的氂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樣,證悟空性和相似了解空性,仍有很大的不同,而這距離,只能靠學人自己不斷聞思修,並祈請上師諸佛賜加持,才能真正通達證悟。

在此要提醒一些煩惱粗重的人,對自己不了解的佛經教理,不要隨意度測、批評,因為凡夫的智力有限,自己看不到、想不通的,不一定就不是真理,好比自己的肉眼看不到宇宙中的黑洞,自己的智商理解不了相對論,但不能就此否定這一切,而這?做只會造下嚴重、可怕的謗法罪,有這些壞毛病的人當慎之!

真實的空觀要能保持一顆清明的意識,不加任何造作,沒有貪、嗔、痴等妄念的生起或息滅,甚至連刻意保持的心也不存在,宛如撥雲見日,亦像千年黑暗的房間,點亮一盞明燈,一切的黑暗、障礙頓時消失無蹤,清清楚楚、自明自知,在這種難以言喻的境界中,將自心安住於此,並念誦六字大明咒,一句一句,一字一字,都清晰的傳入自己耳中,如此儘力持誦。

六字大明咒不能只念在心裡,或默念在口中,最少要讓自己耳朵聽得清楚,而且不要為趕時間而念得很快,連自己都分不清六字的音,這樣的修法僅剩下影像罷了!本來咒語是一切佛、菩薩的心髓,聲音必須依照古印度所流傳下來的梵音,所以不論藏地或漢地,翻譯咒語時只照音譯,而不作意譯,這是因為唯有持誦諸佛、菩薩親口所宣語的梵音,才能獲得加持,而且必須念得十分準確。但現在別說漢地,就連雪域高原上的藏民,能將六字念誦標準的也寥寥無幾,所以,既然無法發音標準,只好以更大的信心和虔誠來彌補這一缺陷,只要具有足夠的信心,並懷著慈悲利他的菩提心,字字清晰的念誦六字大明咒,相信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是不會有絲毫差別的。

有些人不知如何空觀,認為「空」嗎就是什麼都不想,這種近似「發獃」的修法,只會增加自己的愚痴和無明。對初學者而言,雖然無法做到「無緣」空觀,但最少要訓練自己的定力,做到一心不亂的「一緣」專註。所謂「一緣」是指依靠一個對境,如觀想四臂觀音的身像,或專註於六字大明咒的聲音,以此斷除其它的妄念,不讓心識散亂於外境。若心外散則這種修行無有意義,在《攝三摩地經》中云:「諸比丘,若心外散,苦行念誦皆無果。」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明確提及這點。如六祖惠能大師云:「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而憨山大師更是直接說,修念誦者,若心不能專註於所緣境,「喉嚨喊破也枉然」。因此,修法時應當斷除回憶往事、妄想未來及現在的念頭散於外境。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有些緊張:我們心的專註力不夠,念誦修觀時,觀不住本尊身像,更觀不了法性……,這裡說沒有功德,那怎麼辦呢?不用擔心,此處並不是說沒有一點功德,而是微小之意。對初入佛門者來說,不能做到心意高度專註,能念一句佛號或心咒,都會有功德。而且心意專註也可經過不斷練習而達到。剛開始修法時最好一次的時間不要過長,而次數要多,儘力保持在每一次的短時間中,不要生起任何妄想或念頭,一旦發現自己的心偏離所緣境,在胡思亂想時,不要去追溯妄想的源頭,立刻將它放下,回到原來觀修的心咒上,如此練習,起初肯定會妄念紛飛,多得管不住,但千萬不要退怯,只要不斷對治這些念頭,一定會慢慢減少,心意也能保持在短時間內專註,爾後,漸漸延長修法時間,但同樣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如此逐漸加以純熟,依靠長久堅持不懈,修行哪有不成功呢?

無始輪迴以來,我們的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地盤踞在自心之中,而且十分頑固,勢力很大。要除掉它,必須要智慧、勇氣和恆毅,此過程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煩惱習氣之流衝擊下,我們如果稍有鬆懈放逸,就會被煩惱所轉,前功盡棄。修學佛法不是社會上那些異想天開者學特異功能,稀奇古怪地搗弄幾天,就說有特異功能,能如何如何了,自欺欺人,給自他帶來的將是無窮惡果。修持佛法需要真實地下功夫,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恆常不斷精進努力,才有可能降伏煩惱,才能有真實學問和成就。所以我們既然已決定修持四臂觀音,就要每天堅持不懈,給自己安排一段時間,放下日常生活的一切瑣事,在這段時間中唯一專心修法,不論再忙再累也不要間斷,哪怕只有短短十分鐘,也一定要堅持。否則,我們懶惰懈怠的習氣湧現,一天放假,兩天休息,這樣一曝十寒的修行,最終不可能成功。

此外,心念若太過專註,導致緊張或內收,也會出現睡眠、昏沉等過失,同樣成為修法上的障礙,無法獲得很大的收益,所以應當鬆緊適度,如瑪吉拉淮也說:「不緊亦不松,彼具正見要。」心不能過緊而內收,也不能過松而外散,應諸根自然放鬆來修持。

在念誦六字大明咒時,禁語持誦十分重要,如云:「凈與不凈差千倍,有無等持差十萬。」念誦密咒時,如果摻雜一些庸俗不堪的閑言碎語而念誦,那?他所念的咒語稱為不清凈念誦。譬如,雖然只在純金、白銀中摻加少許銅或鐵,但也只能稱為非金或偽銀了,它們再也起不到純金銀的作用,鄔金蓮師也說:「雜有綺語誦一年,不如禁語誦一月」。雖然有些人會認為,綺語只是隨隨便便中自然而說的,應該沒什麼關係,但如果仔細觀察,多數都是由貪心或嗔心而引起的,而自心生起多少貪心、嗔心,罪業就會有多大,會將自己修持的善法功德,像一場大火,燒得乾乾淨淨,那無論念誦多少咒語都不會有結果。因此,於修法前應先告訴自己的家人或周遭的人,在這段時間中請不要打擾,然後安定自己浮燥的心,不要思前顧後,胡思亂想,一心一意專註於所緣境上,口裡唯一念誦六字大明咒,精進修持。 

當持誦滿一定的數量,或自己想結束時,念誦「嗡阿日亞 洛給……」等供養偈,此段詞句是梵語譯音,大概的意義是對觀音菩薩做八種供養。「阿罔」是指功德水,也就是供神的凈水;「巴當」是沐浴水;「布別」是花;「杜別」香,「阿洛給」燈;「甘迭」塗香或香水;「內微爹」神饈;「下打」音樂等八種供品,以真物、意幻或願力,供養如觀音菩薩等已得大自在的菩薩和三世一切諸佛。

做供養時,因我們凡夫的能力有限,供養也隨著各自的發心、等持力、智慧而有限制,所以為突破這個限制,應當發隨喜心,發願如往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般,以遍滿虛空之妙供呈獻諸佛。雖然這只是一種心愿想法,實際上以隨喜的善心,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這種易行且收益大的修法,能於剎那間積累不可思議的廣大福德。

最後念誦四句禮讚文。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每一隻手代表一位轉輪聖王,以大悲智慧調伏一切有情;每一隻手掌上的眼睛,代表此賢劫中將成就佛道的一千尊佛,恆時以慈愛之眼,瞻念所有眾生。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為了度盡輪迴中受苦受難的眾生,化現各種和眾生相同的形象,以幫助和利益一切有情。至尊觀音菩薩啊!我願恆時讚頌您,並誠心誠意的以身口意向您頂禮!


推薦閱讀:

神話世界五大女神仙,個個楚楚動人,觀音只能靠邊站,第一神通廣大
觀音堂
恭迎觀音菩薩聖誕 , 今天是許願最好的日子,8尊菩薩保佑你一生平安!
觀音法會A(文字版)
觀音煙供施食的功德利益

TAG: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