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後無定期4
月經先後無定期
[概述] 月經不按周期來潮,時或提前時或延後在七天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本病以月經周期紊亂為臨床特徵,可連續兩三個周期提前又出現一次退後.亦可能兩三個周期推後又見一次提前,無有一定規律.故又稱為「經亂」。如僅提前錯後三,五天,不作「月經先後無定期」論。 本病在中醫學文獻中尚有稱為「經行或前或後」, 「經水先後無定期」以及「經行先後無定期」的。本節按全國中醫學院試用教材《中醫婦科學講義》(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5月版)定為「月經先後無定期」。 . [歷史沿革]本病首見於宋《聖濟總錄。婦人血氣門》稱為「經水不定。但仍列為「月經不調」的證候之一來描述,未作獨立的病證論治。其後《婦人大全良方》及金元諸家亦未見單獨論述。明代萬全始在《萬氏女科》中提出「經行或前或後。的名稱和「悉從虛治」的法則。並用「加減八物湯主之」。該書論述雖很簡單.但已觀察到「月經先後無定期」與其它月經不調不同,不能概以一方治療,應單獨論治,豐富和發展了月經病的內容。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中將本病稱為「經亂」分為「血虛經亂」和「腎虛經亂。如說: 「凡女人血虛者或遲或早,經多不調」,以及「凡慾念不遂,沉思積鬱.心脾氣結,致傷沖任之源. 而腎氣日消,輕則或早或遲.重則漸成枯閉。」此外,還論述了各種病因所致的不同證候,並針對這些證候提出治法、方葯以及預後和調養措施,為後世臨床論治提出了準則,至今仍為醫家所推崇。清代《傅青主女科.調經》中論「經水先後無定期」一病.指出「經來或前或後無定期」為肝氣鬱結,影響腎氣所致。如說; 「經水出諸腎,而肝為腎之子.肝鬱則腎亦郁矣。腎郁而氣必不宣,前後之或斷或續,正腎氣之或通或閉耳。。。治法主張「舒肝之郁而開腎之郁」,方用「定經湯」。在景岳「心脾氣結,「腎氣不守」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其方用於臨床,亦有良效。
綜合以上醫家論述「月經先後無定期」的主證為月經或提前或退後.或逾月一至,或一月再行無一定規律,其為病有因血虛.有腎虛.有肝氣鬱結,治法亦有補血,固腎,疏肝解郁,為後世對本病的探討和治療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依據。 [病因病機] . 本病的病機主要在於氣血失調,沖任功能紊亂,導致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則有腎氣虧虛.肝氣失調,脾氣虛弱等。而以腎虛肝鬱為多見且易發展為肝腎同病,臨證應予重視。 一、腎氣號虛 腎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故主閉藏。從經血而論,腎又主施泄。、《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說:「經血為水谷之精氣……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總統於心.藏受於肝,宣佈於肺,施泄於腎……婦人則上為乳汁.下歸血海而為經脈。一腎氣充沛有節,經來以時。如體質素弱.腎氣不足;或初潮之年腎氣未充,或久病失養,或多產(包括人流)房勞等消耗腎氣,或年屆七七,腎氣漸衰。腎氣既虛則藏泄失司.應藏不藏則經水先期而至,當泄不泄,則月經後時而來.藏泄紊亂則時先時後無定期。腎氣含腎陰腎陽,腎氣虧虛易致陰陽偏頗.轉變為腎陰虛或腎陽虛。 二、肝氣失調 肝為血之府庫,主疏泄,司血海。有儲蓄和調節血量的作用,又與月經密切相關。血的運行和調節有賴肝氣的疏泄來推動。疏泄正常,氣機條達.則血行不怠,血海如期滿溢.而月經周期正常。若抑鬱忿怒,損傷肝氣,使疏泄太過,則血不循經而妄溢.血海不當滿而滿,遂致月經先期而來,疏泄不及.氣滯血滯,血海應滿而不滿,則月經後期而致,若疏泄失常,時而太過,時而不及則氣機紊亂,氣亂血亦亂而血海蓄溢失常.遂致月經時前時後。肝為腎之子,肝之疏泄失常,子病及母,則腎之封藏失司.又可導致肝腎同病。正如《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先後無定期》所說:「肝氣之或開或閉.即腎氣或去或留.相因而致.又何疑焉。。 三、脾氣虛弱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攝血,月經以血為本。脾氣健運.生化有常,統攝有節,則月經依時而下。若勞倦過度,或飲食失節.或思慮過傷:使脾氣曼損。脾虛氣血生化不足,血海過期不滿,則可致月經延後,若統攝失職,血溢妄行.則血海不及期而滿,又可致月經超前。時而生化不足.時而統攝失常,則月經時先時後無定期。 [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
臨床表現:本病以月經不按周期而來.或一月兩至.或逾月不來,提前或退後均超過七天,並連續出現三個周期以上者為主要臨床特徵。經量可見增多或減少.經色或紅或淡或黯,經質或清或稠,亦可夾有血塊。此外,還可因病因病機的不同伴見相應的全身證候。二、鑒別診斷 本病以周期紊亂為主證,經期基本正常,量不太多。如出現經量過多,或經期延長多日不止者,應與崩漏鑒別(鑒別內容見崩漏節)。
[辨證論治] 本病辨證除月經周期紊亂外,還應從月經的量、色、質等結合兼證。舌、脈辨其在肝在腎在脾。一般以量正常或少.經色淡質清,腰部酸軟,舌淡脈細弱者屬腎氣虧虛。經量時多時少,行而不暢,或有血塊,色、質正常,胸脅、少腹脹痛,舌苔正常,脈弦者為肝鬱氣滯。量或多或少,色淡紅,質清稀,氣短神倦,納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緩弱為脾氣虛弱。肝脾腎三臟在發病過程又可互相傳變而為肝脾,肝腎,脾腎同病,亦可三臟同時受累。因此在辨證時既要識別在肝在腎在脾的不同主證.又要注意兩臟同病或多臟受累的複雜證候,辨而治之,庶不致誤. 本病治則貴在調理氣血、沖任,從而達到調整月經周期,故應重視平時治療。大法應按病性的虛實寒熱及病本在肝、在腎、在脾,或補、或疏,或溫、或清.腎氣虧虛者補之固之,肝鬱氣滯者疏之調之.脾氣虛弱者益之健之。使氣血和,沖任調.則經自如期。 一、腎氣號虛型 . (一).辨證 、 1。婦科證候特點:月經周期時先時後,量少,色淡,質清,帶下清稀量多。 2.全身癥狀:精神不振,頭暈耳鳴,腰酸軟.小便頻數清長,或尿後餘瀝不盡,或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細弱。 3。證候分析:稟賦不足.或致病因素損傷腎氣,使藏泄失司,沖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經周期紊亂,先後無定。腎氣虧虛,精血不足,故經量少而色淡質清。腎主骨.生髓,開竅於耳,腰為腎之外府,腎氣虛,髓海不充,孔竅失養.外府失榮.則頭暈耳鳴.腰酸軟。腎主水.與膀胱相表裡,腎氣不固,膀胱失於約制,故小便頻數清長,或佘瀝不盡,或夜尿頻多。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腎氣虧虛.血失溫煦之徵。 (二)治療 .1.治則:補益腎氣,調固沖任。
2.方葯:可選用歸腎丸、或右歸丸、左歸飲加減。 (1)歸腎丸(方見月經先期)去茯苓加益智仁。適用於腎氣虧虛,月經先後無定期,量少、色淡、質清,兼見頭暈耳鳴.腰酸軟,小便頻數或清長.舌淡脈細弱者。 歸腎丸平補腎氣,不寒不熱,故宜於腎氣虧虛,月經先後無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腎氣虛小便頻數清長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補腎氣,縮小便。 (2)右歸丸(方見月經後期):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周期多見退後,經色黯淡,質清稀。兼見面色咣白.肢冷畏寒.小腹不溫,舌淡嫩、苔白,脈沉細無力等腎陽虛證候者。 本方即歸腎丸去茯苓加鹿角膠、制附子、肉桂。方中歸腎丸補腎氣,去茯苓之滲利。加鹿角膠補腎陽,益精血,制附子,溫補腎陽,益命門之火。肉桂溫脾腎之陽,益火消陰。全方溫腎陽,益精血.兼能溫沖調經。 故宜於腎陽虛封藏失司, 而月經先後無定者。 如經量過多者去當歸、肉桂之通利血脈,加補骨脂、焦艾葉溫經止血。若大便溏瀉者去當歸之潤腸.鹿角膠之滋膩,加補骨脂, 肉豆蔻補腎助陽,溫脾止瀉。食少腹脹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間尿多者加烏葯、益智仁溫腎縮小便.白帶清稀量多者加金櫻子,生牡蠣固澀止帶。 (3)左歸飲(方見月經後期)加生地黃,地骨皮。 宜於月經周期先後無定, 經量少,色紅,質稠。兼見顴紅潮熱.骨蒸盜汗,或口燥咽干,舌質紅,苔少或無苔.脈細數等腎陰不足,虛熱內生證候者。 本方在月經後期中用於陰虛而火不旺之證,此處以治腎陰不足, 虛熱內生之月經先後無定期,故加生地黃養陰清熱生津,地骨皮清虛熱,止骨蒸盜汗,共收滋腎陰,清虛熱之效。 如血燥而滯,經來不暢者加丹皮清熱活血,口乾心煩者加麥冬、五味子生津養心除煩。腰酸痛者加桑寄生、續斷補肝腎.強筋骨.多夢易驚者加合歡皮,夜交藤。生龍骨養血鎮驚安神。二,肝氣失調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月經周期先後無定,經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紅.經行不暢,或有血塊。經前乳房或小腹脹痛,經來痛減。 2.全身癥狀:精神鬱悶,或心煩易怒.或胸悶不舒,時欲太息,兩脅脹痛,舌質正常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3.證侯分析:肝司血海。抑鬱忿怒損傷肝氣,氣機紊亂,疏泄失調,血海蓄溢失其常度.故月經周期先後無定,經量或多或少。肝鬱則氣滯.故經行不暢或有血塊。肝脈循少腹.布脅肋,氣機郁滯,經脈壅塞,故少腹、乳房、脅肋脹痛。肝失條達,則精神鬱悶,心煩易怒,時欲太息。脈弦亦肝鬱之徵。如氣鬱化火,則可見經色紫紅,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二)治療 1.治則:疏肝解郁,養血調沖。 2.方葯:可用逍遙散、定經湯、一貫煎等加減。. (1)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量正常或少.經行不暢,經前小腹脹痛,或兼見脅肋脹痛,脈弦等證者。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煨姜 薄荷原治肝鬱血虛.兩脅作痛,頭痛目眩.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者. .
以上諸證乃肝鬱血虛.脾胃不和之徵。肝之經脈布脅肋,開竅於目,病則經氣不舒,孔竅不利.故見脅痛乳脹,頭痛目眩。肝與膽相表裡,肝氣鬱滯,膽氣失疏,故往來寒熱. 口燥咽千。肝脾不和,故神疲食少。肝鬱血虛,疏利失常,沖任失調,故月經失調。 方用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白朮、甘草培補脾土。加薄荷少許以增強疏散條達之功,煨姜配歸、芍以調氣血。諸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補脾養血之功.故主肝鬱血虛,脾土不和之證。用以治肝氣失調之月經先後無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養血之意。 如兼見脘悶納呆者.加厚朴、陳皮理氣和胃。氣滯血滯,經來有塊,小腹脹痛,加延胡索、丹參、炒蒲黃、五靈脂,行滯活血止痛。肝鬱化熱,經量增多,色紅,質稠者去當歸、煨姜之辛溫行血,加丹皮、梔子、茜草炭,貫眾炭清熱止血。肝陽偏亢,並見頭目眩暈,舌紅口乾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鉤藤、菊花、石決明等平肝潛陽。 (2)定經湯《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先後無定期》):宜於上述證候。兼見腰酸軟。精神疲憊。經量減少者。 菟絲子(酒炒) 白芍(酒炒) 當歸(酒洗) 熟地黃 山藥(炒) 白茯苓 荊芥穗(炒黑) 柴胡 原治經水先後無定期、肝腎之氣皆郁者。 方中柴胡、荊芥穗疏肝解郁;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菟絲子、熟地黃、山藥補腎氣.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全方重在舒肝鬱以解腎郁.補腎精以生肝血,使肝腎之氣舒而精血旺,則經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鬱月經先後無定期.兼見腰酸軟,精神疲憊,經量減少等肝腎同病者頗為相宜。 (3)一貫煎(《續名醫類案.心胃痛》):宜於月經先後無定期.量少、色紅、脅肋攻痛、胸腹脹,咽干口燥.舌無津液,脈細弱或虛弦者。 北沙參 麥冬 地黃 當歸 枸杞 川棟 口苦而燥者加酒炒黃連。原治脅痛、吞酸吐酸、疝,一切肝病。
以上諸證乃肝陰不足,肝氣不舒而致。肝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鬱乙如肝鬱不足,血燥氣滯,則胸脅脹痛,肝氣犯胃則吞酸吐酸。治宜滋肝腎之陰,疏肝氣之郁。方中重用地黃(宜用生地)為主,滋腎陰.補肝血,佐以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益陰柔肝,合生地滋陰養血生津;更配少量川棟子疏泄肝氣。全方滋陰柔肝,疏肝解郁,使肝陰得養,肝氣條達,而脅痛、吞酸吐酸諸證可除。月經先後無定期,量少,色紅兼見咽干口燥舌無津液為陰虛火炎;脅肋攻痛,胸腹 脹,為肝氣不疏.亦屬肝腎陰虛,血燥氣滯所致。治宜滋肝腎之陰,而稍佐疏達之品,故宜本方施治。 附錄: 《沈氏女科輯要箋正》云: 「柳州此方,原為肝腎陰虛、津液枯潤,血燥氣滯.變生諸證者設法。凡脅肋脹痛,脘腹搐(支)撐,純是肝氣不疏.剛木恣肆為虐,治標之劑,恆用香燥破氣,輕病得之,往往有效。但氣之所滯,本由液之不能充,芳香氣葯,可以助運行,而不滋血液,且香者必燥,燥更傷陰,頻頻投之,液尤耗而氣尤滯,無不頻頻發作, 曰以益甚,而香葯氣葯,不足恃矣。馴致脈反細弱,舌紅光燥,則行氣諸物,且同鴆毒,柳州此方,雖從固本丸、集靈膏二方脫方而來,獨加一味川棟子以調肝木之橫逆,能順其條達之性,是為涵養肝陰,無上良藥,苟無停痰積飲,此方最有奇功。……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鬱火,故以川連泄火,連本苦燥,而入於大劑養液隊中.反為潤燥之用。」 三、脾氣虛弱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來時先時後無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紅、質清。 2.全身癥狀:面色萎黃不華,少氣懶言,四肢倦怠、、消瘦,食少納呆,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緩弱。 3.證候分析:脾氣虛弱,時或生化不足,血海不充,時或統攝無權,血海不固,故經來時先時後,經量或少或多。生化不足,氣血俱虛.故經色淡而質清,面色萎黃不華。肌肉四肢無以充養,故消瘦,四肢倦怠。脾氣虛弱,健運失職,故食少納呆.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氣血不足,故舌淡,脈緩弱。 (二)治療1.治則:補脾益氣,養血調經。
2.方葯:可用加減八物湯或參苓白朮散。 . (1)加減八物湯(《女科秘要.經期或前或後症》):宜於月經先後無定,量少色淡紅,質清,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短氣懶言,舌淡苔白,脈緩弱者。 人蔘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白芍 歸身 陳皮 香附 牡丹皮 原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經期或前或後。 , . 方中人蔘補元氣;白朮、茯苓,炙甘草補脾益氣,白芍,當歸養血調經;陳皮理氣和胃;香附理氣行滯,丹皮活血。全方補氣培脾,養血調經、補中兼行,補而不滯.使脾氣旺,化源足,統攝有權則周期自調。 如兼見氣短下陷,小腹下墜,或周期多見提前.經量過多者加黃芪、升麻、烏賊骨以固氣攝血,如生化不足.周期多見後退,經量過少者加熱地黃,枸杞子以補血。 (2)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宜於經來或前或後無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質清。食少腹脹,或脘悶嘔惡或大便溏薄,氣短怔忡、 倦怠嗜卧、 苔白膩。 脈緩弱者。 蓮子肉皮 薏苡仁 縮砂 桔梗C炒,令深黃色) 白扁豆(薑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 人蔘(去盧) 甘草(炒) 白朮 山藥 原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讀仲,心動不定貌)氣喘,嘔吐瀉泄,及傷寒咳噫。以上證候為脾虛夾濕所致。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故飲食不進。濕滯胃脘,故中滿痞噎。升降失調,則清濁不分,故嘔吐瀉泄。治法宜健脾益氣、和胃滲濕。方中人蔘大補元氣;山藥、蓮子肉益氣健脾和胃止瀉;白朮、茯苓,苡仁,扁豆滲濕健脾;炙甘草益氣和中;縮砂仁醒脾和胃.寬胸利氣;桔梗載葯上行,宣利肺氣,借肺之布津以養全身。諸葯同用,襯.虛,除濕、行滯,調氣、使脾胃兩和.則諸證自除。經來先後無定期.色淡質清.為氣血不足,沖任失調。兼見食少腹脹,脘悶嘔惡,大便溏薄,為脾胃虛運化無力.濕困脾陽.清濁不分.脾虛氣弱,不能養肌肉,達四肢,則倦怠嗜卧.脾虛濕滯則苔白膩。生化不足,血不充於脈,故脈緩弱。,綜觀以上諸證,亦為脾虛夾濕,使生化.統攝失調所致.故宜用本方補脾益氣和中滲濕,脾氣健運則濕自除.而生化有常.統攝有權,經可行調矣。
如經來量多者加生黃芪,焦艾葉、炮姜炭以益氣固沖.溫經止血。經量過少者.加全當歸,枸杞子以養血調經。經期腹痛者.加延胡索,台烏葯以行氣止痛。(預防護理]
本病的主要病因在於憂思抑鬱或多產,房勞、因此調情志,節嗜欲,是預防本病發生及配合治療和護理的重要措施.《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說:「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多難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亦難全恃藥餌也。」正說明了調情志,節嗜欲在本病預防護理方面的重要性。 [預後] 本病如及時治療.又能重視調護,生活與藥物互相支持配合,可望治癒。、若調護不當,則可向崩漏或閉經轉化,治療比較棘手。此外.本病各證型之間也可互相轉化。例如由肝可以及脾及腎, 由腎亦及脾及肝,而成肝脾、肝腎,脾腎或肝脾腎同病使病情虛實夾雜,遷延難愈,故應及早重視積極治療.不可等閑視之。 [結語] 月經先後無定期以周期紊亂,有時提前有時退後,且提前或退後均超過七天,並連續三個周期以上為臨床特點。其病因病機主要為肝鬱、腎虛、脾虛等導致氣血失調.沖任功能紊亂,使血海蓄溢失常因而月經周期紊亂。治療重在調整月經周期,以平時調理為主。應針對病情採用調肝、補腎,健脾等法以達到調理氣血,沖任.使之恢復正常。 [文獻摘錄] 《景岳全書.婦人規.經脈類》。「婦人因情慾房室以致經脈不調者,其病皆在腎經,此證最多,當辨而治之。」「凡慾念不遂.沉思積鬱,心脾氣結,致傷沖任之源,而腎氣日消,輕則或早或遲.重則漸成枯閉。此宜兼治心、脾、腎,以逍遙飲、秘元煎之類主之。」
「若慾火熾盛以致真陰曰潰者宜保陰煎,滋陰八味丸之類主之。」 「若房室縱肆不慎者,必傷沖任之流而腎氣不守.治須扃固命門,宜固陰煎,秘元煎之類主之。」 「若左腎真陰不足,而經脈不調者,宜左歸飲、左歸丸、六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若右腎真陽(岳峙樓版誤作陰)不足,而經有不調者,宜右歸飲、右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 《女科秘要.經期或前或後症》;「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宜從虛治.服加減八物湯兼烏雞丸。推薦閱讀:
※早孕跡象與例假前兆如此相似,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懷孕了?
※能「姨媽躺」的只有女人,可我們希望人人都能談論
※月經過多有哪些危害呢
※在沒有棉條的古代,女性是怎麼處理大姨媽的?
※這3個癥狀,是排卵期來臨的「兆頭」!一定別錯過
TAG:月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