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武功口訣、經文淵源考
1,《太極拳論》(根據武派太極拳的記錄,王宗岳的《太極拳譜》(王譜),是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當縣令時,"聞鹽店有王宗岳拳譜,求索得之",然後交武禹襄研究。武氏是文人而愛好太極拳,不以授拳為業,所以得到拳譜後並不秘密收藏,除與外甥李亦畲一同研究外,也與同鄉名手楊露禪一家分享(楊露禪的兒子在河北永年家鄉跟武禹襄學文),於是王宗岳拳譜得以廣為流傳。)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貧道在《笑笑亂彈金書的武學》中太極出自九陽這一觀點,顯然現實太極—〉九陽得到啟發,在自己作品中用九陽—〉太極的形式來構建武俠小說中的武學體系。下面為《太極拳論》內容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惟一貫。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立如平準(車輪),活如車輪(平準)。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楊式、趙堡等各流派的手抄本中都有原注曰:此系張三丰祖師遺論,欲令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無(勿)使有凸凹處,無(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時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之將物掀起(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均有)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勿)令絲毫間斷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乾坤坎離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言之,曰『十三勢』。2,《李亦畲拳論》(李亦畲為武禹襄外甥,武禹襄不以教拳為生,跟武學拳的並不多,以他的外甥李亦畲武藝最為突出)五字訣:一曰心靜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已,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二曰身靈身滯,則進遲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已。後身能從心,由已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披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矣。三曰氣斂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四曰勁整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手腳根,主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故能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臂,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即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矣。3,《武禹襄打手要言》(節選):解曰: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提得起,則無雙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複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又曰: 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 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頓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身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由此可見《九陽真經》大部分經文皆出自太極名家拳論,這點其實早1版《倚天屠龍記》就已經初露端倪,記得原著中有這樣一段:「要知武當一派的武功,原不求力大,亦不求招快。後世武當名家王宗岳著有太極拳經,論到一般拳術時說道:「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白眉教這兩名香主膂力過人,那是有生俱來的先天自然之能,但張翠山的功夫卻是從學力得來的。正如王宗岳拳經中所云:「察四兩能撥千斤,類非力勝!觀耄耄能禁眾人,快何能為?」只要力道運用得法,四兩尚可撥動千斤。」 文中不但引用王宗岳太極拳論原文,而且點名「王宗岳拳經」,第一次大修訂此段被刪除,貧道以為除了金老不願透露太多創作源頭,另一個原因恐怕是不想捲入武術界太極創始人的爭論,王宗岳乃清乾隆人,雖然《倚天》採用張三丰創拳說出於創作需要,但過多敏感名諱盡量避開。既然說到太極那就不得不談一下在《飛狐外傳》第四章『鐵廳烈火』中金庸曾借趙半山之口講解太極拳重要口訣『亂環訣』及『陰陽訣』,因此二決現實存在,作者並未作加工,原原本本隻字未改。『亂環訣』歌訣:「亂環術法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內,四兩能撥千斤動,手腳齊進豎找橫,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陰陽訣』歌訣:「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里何須愁,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此二決出自太極九訣(楊氏太極有此說法)中,其他七訣為『全體大用訣』、2段『十三字行功訣』、『八字法訣』、『虛實訣』、『十八在訣』『五字經訣 』二,《九陰真經》關於「九陰」一詞,有學者曾提出道家無此說法,按照《易經》應為「九陽六陰」,在3版《神鵰俠侶》附錄中金老駁斥了這一觀點「……《葛先公道德經序》:「禍厭九陰,福生十萬」意謂陰氣極盛有禍;柳宗元《天對》文中云:「爰北其首,九陰極冥。」湛若水《交南賦》:「燭九陰於赤水兮,覿馮夷之幽宮。」馮夷為水神,居極北之地。」應笑我在《金庸識小錄》 提出「道教類書《雲笈七籤》第三十一卷,張君房引《帝君九陰經》:『欲變化分形,隱淪八方。當常齋修帝君九陰之精思也。……此為帝君太一九陰混合變化萬形也。』」「九陰經」出自道家典籍;南窗寄傲生也在札記35中提到東晉葛洪的《抱朴子?遐覽》篇所羅列的道經中,有「九陰經」的名目。 《九陰真經》的內容分別由以下幾部分組成:1,《道德經》(老子):原著中提到《九陰真經》作者黃裳為校對錯字通讀了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的《萬壽道藏》後精通道學更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那麼真經中引用道家經典《道德經》也是順理成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
《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3版《射鵰英雄傳》第十八回『三道試題』新加幾句經文)《道德經》第78章、第43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人徒之枯坐息,思為進德之功,殊不知上達之士,圓通定慧,體用雙修,即動而靜,雖攖而寧。」2,道家內功要訣:原著中梅超風先後詢問馬鈺、郭靖一些《九陰真經》中玄門功法的術語,這些內容可參考許多道藏丹訣,在此就不一一指出出處。「鉛汞謹收藏」(鉛體沉墜以比腎水,汞性流動而擬心火,是說當固腎水息火,修息靜功方得有成)「奼女嬰兒」(各指陰陽之氣,。《馬丹陽語錄》「龍虎是鉛汞,鉛汞是水火,水火是嬰奼,嬰奼是真陰真陽,真陰真陽即是神氣,種種名相,皆不可著,止是神氣兩字而已」。) 「五心朝天」(雙手掌心,雙足掌心,頭頂心是為五心)「攢蔟五行」(東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和合四象」(藏眼神,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是指在意的調動下,凝集神、魄、魂、志、意等信息,五行一聚,元性的物質就凝集,經過凝鍊、培育,陰性信息成份逐慚減少,而成元神。)「五氣朝元」(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吟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三花聚頂」(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化為虛)
3,《童蒙止觀》(小止觀)《九陰真經》最後的梵文總綱又源於何處呢?在《射鵰英雄傳》第三十五回『鐵槍廟中』鐵槍廟中黃容曾經告訴歐陽鋒的那兩段翻譯過來經文:真經的總旨寫為梵文以中文音譯(練功怪異境界)「或身騷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奇寒壯熱,或時歡喜躁動或時如時如有惡物相觸,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凡此種種須以下法導入神通。」(修習後的妙處)「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善用觀相運作十二種息,能愈諸患漸入神通。」 這總綱作為《九陰真經》中的壓軸,貧道自然而然想到在道藏中尋找,但無功而返,後來無意間竟然發現這段文字居然出現佛家典籍《童蒙止觀》(又名《小止觀》)!(智者大師先後說法,說過四次止觀,就是現在的《摩訶止觀》又稱圓頓止觀;《漸次止觀》;《童蒙止觀》又稱《小止觀》,與《摩訶止觀》相對;《六妙門》。)《童蒙止觀》善根發第七 隋 智顗 撰……行者若發如上諸禪時。隨因所發之法或身搔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時如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見種種諸異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非思。或時惡觸身毛驚豎。或時大樂昏醉。如是種種邪法。與禪俱發。名為邪偽。 …行者或於欲界未到地中,忽然覺息出入長短,遍身毛孔皆悉虛疏,即以心眼見身內三十六物,猶如開倉見諸麻豆等。心大驚喜,寂靜安快。是為隨息特勝善根發相。這段是智者大師講述禪定過程中遇到各種奇異境界及正確修行方法,在原著中則是「頭一段是怪異境界,次一段是修習後的妙處,偏偏將中間修習之法漏了。」「這諸般怪異境界,原是修習上乘內功之人常所經歷,只是修士每當遭逢此境,總是戰戰兢兢的鎮懾心神,以防走火入魔,豈知竟有妙法將心魔導化而為神通,那真是無上寶訣了。」這樣搖身一變,禪定修行變成修習上乘內功時防走火的要訣,語句倒是甚為貼切,那麼難道金老不知道這兩段出自佛家典籍嗎?當然不是,貧道以為在道家至上武學《九陰真經》總綱中出現佛門語句是金老想體現殊途同歸的思想,經過長期的演變之後,儒、釋、道三家已經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記得原著中一燈對《九陰真經》總綱的反應嗎?「又道:「我玄功有損,原須修習五年,方得復元,但依這真經練去,看來不用三月,便能有五年之功。雖然我所習是佛門功夫,與真經中所述的道家內功路子頗不相同,但看這總綱,武學到得最高處,殊途同歸,與佛門所傳亦無大別。」」這不僅僅是一句表述,實際上金老已經對總綱做了手腳,不得不佩服金老用心之深。三,般若掌 般若掌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原著中稱創於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師。『般若』是梵文,其意義很廣,內涵幽深。把它譯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盡其義,表達並不完善。因無上莊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若這樣來講『般若』的含義,還稍微能盡它的一點意思。簡單地講,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天龍八部》第三十九回『解不了 名韁系嗔貪』,神山上人「翻譯」般若掌內功精義:「如或長夜不安心念紛飛如何懾伏,乃練般若掌內功第一要義,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塵內不住定,二逢俱泯,一性恬然,此般若掌內功之要也。」
這段其實出自一下禪宗典籍:《傳燈錄》卷二一 國清寺靜上座(也見《指月錄》貳 卷之二十一?六祖下第八世 天台國清寺師靜上座):如或夜閑安坐,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跡寂,寂而非寂者,蓋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蓋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還源之要道也。 四,紫霞功:此門內容乃華山最高的氣功心法,所謂「華山九功,紫霞第一」,《笑傲江湖》第十一回『聚氣』陸大有為治療令狐沖的內傷念誦《紫霞秘笈》:「第一頁「天下武功以練氣為正,浩然正氣,原為天授,惟常人不善養之,反以性伐氣,武夫之患,在性暴、性驕、性酷、性賊。暴則神擾而氣亂,驕則真離而氣浮,酷則喪仁而氣失,賊則心狠而氣促,此四者皆是截氣之刀鋸。舍爾四性,返諸柔善,制汝暴酷,養汝正氣,鳴天鼓,飲玉漿,盪華池,叩金梁,據而行之,當有小成。」[1版此段經文:凡人之患,在性暴、性淫、性奢、性酷、性賊。暴則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精漏而魂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真離而魄穢,是故命近而靈失。酷則喪仁而自攻,是故性失而情虛。賊則心斗而意亂,是故內戰而外絕。此五事者,皆是截身之刀鋸,剮命之斧斤矣。舍爾五性,返諸柔善,閉諸淫,養汝神,放諸奢,從至儉,節伙食,去羶腥,鳴天鼓,飲玉漿,盪華池,叩金粱,按而行之,當有小成。 ] 」其實這些內容出自《漢武帝內傳》,又稱《漢武內傳》。其版本主要有兩種:一為《道藏》本,一為《廣漢魏叢書》本,《五朝小說大觀》等均收有此本。該傳著者不名,多有分歧。或稱其為漢代班固撰,或稱漢光祿大夫郭憲撰 ,或以為魏晉間文士所為,又云為葛洪所作。共一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成二卷,則不題撰者。 《漢武帝內傳》敘述了一段西王母又請上元夫人下降,指出漢武帝的病根是「暴、奢、淫、酷、賊」,去此五性,並「勤齋戒,節飲食,絕五穀,去臭腥,鳴天鼓、飲玉漿,盪華池,叩金梁」。二者所授都是早期道教修鍊方術。原文如下:夫人謂帝曰:「汝好道乎?聞數招方術,祭山嶽,祠靈神,禱河川,亦為勤矣。勤而不獲,實有由也。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賊,五者恆舍於榮衛之中,五臟之內,雖獲良針,固難愈也。暴則使氣奔而攻神,是故神擾而氣竭;淫則使精漏而魄疲,是故精竭而魂消;奢則使真離而魄穢,是故命逝而靈失;酷則使喪仁而自攻,是故失仁而眼亂;賊則使心斗而口乾,是故內戰而外絕。此五事者,皆是截身之刀鋸,刳命之斧斤矣,雖復志好長生,不能遣茲五難,亦何為損性而自勞乎。然由是得此小益,以自知往爾。若從今己,舍爾五性,反諸柔善,明務察下,慈務矜冤,惠務濟貧,賑務施勞,念務存孤,惜務及愛身,恆為陰德。救濟死厄,旦夕孜孜。不泄精液,於是閉諸淫。養汝神,放諸奢,從至儉,勤齋戒,節飲食,絕五穀,去膻腥,鳴天鼓,飲玉槳,盪華池,叩金梁。按而行之,當有異耳。今阿母遷天尊之重,下降於蟪蛄之窟。(明抄本、陳校本「窟」作「戶屈」二字,「戶」屬上為句,「屈」屬下為句)霄虛之靈,而詣狐鳥之俎,且阿母至誠,妙唱玄音,驗其敬勖節度,明修所奉。比及百年,阿母必能致汝於玄都之墟,迎汝於昆閬之中,位以仙官,游於十方。信吾言矣,子勵之哉;若不能爾,無所言矣。」 五,小無相功3版《天龍八部》加了一段鳩摩智從曼陀山中得到逍遙派絕學《小無相功》的過程,鳩摩智在秘籍中看到開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此段出自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貧道個人以為按照『小無相功』講究清靜無為,神遊太虛的精義用《莊子 齊物論》似乎更為貼切)六,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在金庸小說中的地位不言而喻,3版《射鵰英雄傳》第十二回『亢龍有悔』中,金老為深化闡述此門絕學的要旨,通過洪七公之口陳述了幾段此掌口訣「第一段:『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就是自然,所謂『先天』,是對方行動中還沒有出現破綻,我們要先瞧了出來。這招『亢龍有悔』,要料敵機先,擊向他即將露出來的破綻。如果他已經露出破綻,那就良機莫失,更當攻其弱點。我們的武學道理,跟道家不同。道家《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主張不可搶先進攻,一味退守,以柔克剛,我們是當剛則剛,應柔則柔。第二段:『「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發招之時,要想到進,更要想到退;要知道自己活,也要知道自己會死;要知道這招能勝,也要知道這招能敗。」 這兩段口訣十分明顯皆出自《易經》(事實上降龍掌每招名稱皆出自《易經》)《周易》乾為天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聖人乎? 七,全真內功:《射鵰英雄傳》第五回『彎弓射鵰』馬鈺在崖頂傳授郭靖玄門內功其中提到 「思定則情忘,體虛則氣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消。」這句話出自
《丹陽修真語錄》 [元]靈隱子王頤中集(丹陽子正是馬鈺,此段甚為貼切)師又雲。心定則情忘。體虛則炁運。心死則神活。陽盛則陰消。自然之理。昧者不知。但以為子孫計。返以學道者為無益。何不思之甚也。 《神鵰俠侶》中趙志敬讓楊過背誦的『全真大道歌』各別語句如「大道初修通九竅,九竅原在尾閭,泥丸頂上迴旋急,金鎖關穿下鵲橋,重樓十二降宮室 」與張三丰的『大道歌』有相似之處:君今洗耳聽吾言,道有先天與後天。後天渣質為無用,先天一點號真鉛。昧真鉛,迷本性,此是修行第一病。玉清殿上少人行,吾今指破神仙境。命要傳,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靜功悟性動取葯,內有龜蛇顛倒縮。一陽發動便行動,斡轉天關須猛烈。陰生在午陽坎中,卯酉行持要從容。斗柄撥輪來紫府,笑迎仙子客黃公。黃婆宮中會奼女,奼女嬰兒自相配。要築基,須煉已。煉純熟,明採取。蒙師指我一段功,先將九竅關門通。九竅原在尾閭穴,先從腳底湧泉沖。湧泉衝起漸至膝,膝下功夫須著力。釋氏即此號蘆芽,又如蟲行又如刺。過膝徐徐至尾閭,有如硬物來相抵。方行最上一切功,三段功夫有口訣。從此三關一撞開,泥丸頂上轉將來。金鎖關穿下鵲橋,重樓十二真奇哉。重樓即名絳宮室,絳宮黃庭有端的。黃庭一室須要精,精在中間一點靈。切莫糊塗為隱秘,黃庭便是真玄關。……【題外話】上文提到『全真大道歌』在1版中內容大不相同:「『小易筋經』中有云:「力不是由彼而來,方是活力。用力而心動,一攢一放,自然而施,不覺其出而自出。如潮水,如雷發地,此其急也。若浪之乘舟,此其緩著也。」又曰:「其法在易,易者換也。換著,氣氣實內而力助外,故曰銅筋,言至堅也。」玄門正宗居然修習『易筋經』?要知道『易筋經』多被武俠小說描繪為少林佛家無上武學典籍,感覺有些不倫不類。(現實當中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易髓」、「易筋」的說法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雲笈七籤.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更早的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楊過參加全真內部比武提到拳訣:「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生克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其實出自太極拳『亂環訣』:手腳齊進橫豎找 掌中亂環落不空;『陰陽決』: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動中求。 記得貧道曾經寫過一篇《乾坤大挪移之塵封盜墓賊》介紹過金老「大挪移」手法,其實這段『小易筋經』的內容曾經在1版金庸小說中當中運用了兩次!大家還記得《笑傲江湖》第十八回 『聯手』中方證大師給令狐沖介紹《易筋經》嗎?「方證又道:「《易筋經》的功夫圜一身之脈絡,系五臟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練成此經後,心動而力發,一攢一放,自然而施,不覺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漲,似雷之發。少俠,練那《易筋經》,便如一葉小舟於大海巨濤之中,怒浪澎湃之際,小舟自然拋高伏低,何嘗用力?若要用力,又哪有力道可用?又從何處用起?」 」這段其實就是(1版)《神鵰俠侶》中『小易筋經』的白話版,可能第一次修訂考慮到「易筋經」這個字眼及兩部書內容重複的緣故刪掉了,用更「道門」語句代替。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