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獻禮:盜墓 VS 考古
「
中元佳節七月半
上墳燒紙拜寺廟
百鬼夜行放河燈
今晚,特別適合談古墓
」漢代墓葬「十室九空」,王后墓葬約90%都有過盜墓者的光顧。我們可憐的考古,似乎大多是建設施工或盜墓者把墓葬盜掘破壞之後,才進行搶救性的發掘。
盜墓有「摸金校尉」,《盜墓筆記》,出書做遊戲拍電影,儼然網紅。流行文化愛他們神秘精彩的生活、體制外桀驁不馴的另類英雄形象。
相比起來考古似乎枯燥乏味。一堆戴著小眼睛、穿著不酷炫、腰中不別槍的中老年,拿個小刷子、頂著烈日、面朝黃土,一掃掃幾個月,說話還不肯給人來個痛快。真是完全不是話題製造機嘛。
中元佳節的今夜,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大鬼小鬼老鬼都出來」。我們知道,他們早已經無奈的接受,為了滿足我們這代人的好奇心,他們的墓無論如何是要被打開的。
那麼,你們究竟希望自己的墓室被誰被如何打開呢?
下面開始「考古——盜墓」大PK。
挖法
要判斷一個大墓是否被盜過,最簡單的方式當然就是看墓室是不是被洗劫一空,是否有不屬於墓主人年代的遺骨,是否有時空錯位比如像礦泉水瓶塑料袋這樣的遺留物。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痕迹就是看有沒有盜洞。
盜墓
盜洞
盜墓者提取文物的過程,是簡單粗暴地掏走了事;盜墓的唯一方法,就是打洞、進去、帶走。
考古的時候發現盜洞是件很恐怖的事。考古學家們往往只能默默祈求盜墓者手下留情,只把寶器帶走,不要將墓內遺物一掃而空,留下些最重要的文字、印章、書簡吧,不要讓後人甚至無法辨認墓主人的身份,至少讓我們能夠知道一點他的故事吧。
盜洞直接打洞到墓道或者墓室,有直洞和斜洞兩種,近來盜墓者還使用炸藥直接炸出一個直通墓葬的洞穴,粗暴進入。
請點開圖片,放大,仔細尋找正中間的一個小洞,裡面泛著水光。盜墓團隊精準地測定了主墓室正中位置,並打下了一個深達14米的盜洞。盜墓者循盜洞而下,已經將主槨板鋸開,然而墓室里已被鄱陽湖水填滿,盜墓者顯然沒有準備潛水裝置,無法深水盜墓,海昏侯墓免遭浩劫。《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攝影/郭晶
陝西周公廟陵坡墓地四墓道大墓在考古發掘後的航拍俯視圖。四條墓道本來非常威嚴,然而下方一個盜洞斜斜地挖進來,大煞了風景。《中華遺產》2010年03期
我們譴責盜墓行為,不僅僅因為他們盜走了文物,更因為他們的無知和唯利是圖會將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毀掉,被洗劫一空的墓室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用考古出土證實史書和傳說的機會。
考古
程序正義
考古發掘,必須遵循「程序正義」,考古發掘必須首先保證出土文物的完好無損,以為科學研究之用。因此,文物發掘必須嚴格遵循逐層逐件提取、加固、保濕、繪圖、拍照、編號、登記等一系列嚴格程序。
提取文物,需要運用類型學、地層學的方法,逐層清理,逐層提取,以保證文物的本來面目。
考古工作人員證在小心的逐層提取文物《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攝影/郭晶
拍照和繪圖,則是為了將文物信息記錄和歸檔,以備科學研究之用。每個文物出土時所在的位置、方向、狀態、形態都對以後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採用三維技術進行掃描和測繪,實現了全程數字化和影像化。《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攝影/郭晶
一次考古發掘,出土器物不知凡幾,工作人員需要對每個進行科學的編號,這是個巨大的工作量。器物編號的一般格式是:「遺迹編號」 「:」 「數字」。科學編號之後,引用、存檔、數字化、研究、查詢都有很大的便利。
考古工作者在填寫標籤,並將標籤貼在器物上《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攝影/郭晶
出土文物極其脆弱,考古不僅是挖出來就了事了,文物保護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一些容易腐敗的文物,比如說絲織品、漆器等,不能立即出水,必須得在飽水環境中提取,再到實驗室慢慢清理。
美麗的考古工作者正在對文物進行飽水保護《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攝影/郭晶
很多文物埋葬在地下千百年,已然同周圍的土壤牢固的結合在一起,極難分開。有些氧化嚴重,一碰就能碎裂成泥。考古人員往往只能用細小的刷子甚至棉簽一點點提取文物。這就是你經常看見的考古人員用一個小刷子在巨大的土坑裡一點點刷的原因。
考古工作者正在清理出土的陪葬車馬坑,在去除氧化表層時,棉簽棒都能碰出一個坑。為了不破壞其機體,只能拿棉花蘸藥劑慢慢清洗。《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攝影/郭晶
這樣看下來,你是否明白一點,為什麼考古似乎總也追不上盜墓的步伐。考古工作者更多的工作量在保護和研究上,一個大墓的發掘需要上百甚至更多人、數年不斷的工作。
而受強大經濟利益驅動的盜墓者,他們更多的時間和關注點可以一直放在不停的搜索古墓上。克服萬難找到它,成功進入,拿到寶貝,活著出來,活著賣掉變現,活著把錢花出去,然後再來。
其實,盜墓者也挺不容易,死亡風險太大,變現難度太大。也許最好的方式是,尋龍點穴靠盜墓,發掘保護靠考古?
工具
盜墓
洛陽鏟
這是個讓海外考古學家無比景仰的神器,它由盜墓者發明,是尋龍點穴之法寶,大名鼎鼎的洛陽鏟。
洛陽鏟,產地就在洛陽,從明代的鐵錐不斷改進而來。據傳,在民國初期,東邊是漢墓區、西邊是北魏墓區的盜墓者夢中的天堂——馬坡村,一個叫李鴨子的盜墓專家最終發明定型。
洛陽鏟剷頭呈半圓柱形,頭部的弧度是製作洛陽鏟最關鍵的一道工序。稍有誤差,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或只能帶半鏟土,導致土層錯亂,阻礙準確判斷。好的洛陽鏟插入土內吃土銳利,拔出後褪土快捷,目前只能手工打造。《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3期 攝影 / 王豫明
考古發掘首先要學會分辨「生土」和「熟土」。
生土是指未經擾動過的土層,較為純凈,給人以鮮活、板結之感,其中沒有人類生活遺存的包含物;「熟土」是指經過人為擾動、土質較雜、相對疏鬆的土層。比如,墓坑內的填土就是「熟土」,也稱為「墓土」或「五花土」。
凡大型墓葬的填土一般都經過夯打,有夯層和夯窩,有的填土內還有人類生活的包含物。這樣,通過分析洛陽鏟帶上來的土壤及其包含物,就能夠大致判斷出這個遺迹是否為古墓葬了。
用洛陽鏟開洞下探時,如果探到文化層,提出的土,必須一鏟一看,觀察土質、土色的變化,尋找包含物,以確定其深度和性質。《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3期 攝影/王立力
洛陽鏟不僅可以判斷下方是否可能有古墓,還是挖洞利器。用洛陽鏟探孔的時候,使用者要身體站直,雙手握住鏟桿,垂直向下打探,還要不斷旋轉剷頭,保持探孔為圓形,否則無法深入,而且拔不上來。
它比較適合用來挖較小的探洞。有經驗的盜墓賊會避開墓道,而不斷利用探洞尋找墓穴。墓道里往往有重重機關或者門禁防止人盜墓,而直接從墓穴上方垂直進入更為簡單安全。
陝西韓城西周墓的用洛陽鏟挖成的探洞,周圍可以看到洛陽鏟豎直圓柱形的痕迹。《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3期 攝影/陳團結
當然,如此神器,國家焉能視之不見?如今的洛陽鏟已經過了明路,成為考古勘探中必不可少的幫手。新中國成立之後,50年代在洛陽舉辦了兩期全國考古鑽探訓練班,將其正式命名為洛陽鏟。考古教材也明確指出,考古人員在鑽探時必須使用洛陽鏟。
洛陽老城明清安喜門遺址,考古人員用洛陽鏟進行普探。無論縱橫,每隔1米打一個探眼,形成方格網狀,在每個方格中心也要打孔,孔俗稱「梅花點」。這樣密集的探孔可以確保及時發現地下的遺迹、遺物與古墓葬等情形。《中國國家地理》2009年03期 攝影/王立力
考古
機器人
要如何將小機器人送入密閉的古墓呢?
A)沿著墓葬過去留下的盜洞進入
B)通過洛陽鏟打出的直徑大於10厘米左右的探洞懸垂進去
考古機器人應該算是考古利用盜墓,科技使用傳統的極好印證了。
履帶式機器人像玩具坦克一樣靈巧地從前甬道駛入墓室,一條長長的纜線將它與外部的電腦監控系統連接起來,機器人在墓室內移動,帶雲台的攝像頭呈360°旋轉,墓室內景立即通過視頻傳送到監控端的電腦屏幕上。
機器人身上安裝的各種感測器也開始採集參數,溫濕度、二氧化碳、硫化氫氣體濃度等數據不斷傳送到監控端。
考古機器人也稱「考古發掘現場智能預探測系統」,其履帶具有防水功能,可在-26°至30°的坡面穩定行駛,還可簡便拆裝為「直列式」應用於垂直的發掘探孔。《中華遺產》2015年06期
為什麼要使用考古機器人呢?
封閉的墓室中,屍體和其他物質日漸腐敗朽爛,消耗盡空間內的氧氣,同時產生各種有害氣體,譬如二氧化碳、硫化氫、二氧化硫、甲烷等,一些墓葬還有可能存在汞蒸氣。此外,地下陰暗潮濕的環境也會產生一些微生物。
如果在正式發掘前能預先探查清楚墓葬內的「小環境」,判斷發掘價值,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就能規避或降低考古人員進入墓穴的風險。
盜墓哥被高科技嚇呆了嗎?還沒有!
只要銀子夠,小機器人不是買不來。但是,準備好了,下面這個,盜墓,你還能弄得來嗎?
考古
艦艇
這是一個完全為水下考古量身打造的艦艇——「中國考古01」號。有五層船體、11間房間,潛水工作室,考古儀器設備間。全電力推進、設計時速12海里/小時、最遠能航行到距海岸線200公里的海域進行工作。
「中國考古01」號支持潛水、支持水下考古發掘,滿足開展水下考古作業需要。充足的艙室可以讓考古隊員在上面生活、工作、學習。它能夠進行水下調查,對水下遺存進行測繪記錄、攝影攝像、遺址清理、文物提取。它雖然在艦艇里算是迷你的,但簡直就是考古界的「航空母艦」。
「中國考古01」號詳細分解圖《中華遺產》2014年09期
盜墓哥說,弄一輛艦艇有點難度,弄來了航行批文也更難弄,而且船一開豈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們要水下盜墓了。。。但是!
弄上全套潛水裝置,租艘小遊船進行水下盜寶,這才是拿手的。隨拿隨走,靈活機動,失敗再來。
然而,看看下面這個,服了嗎?
考古
遙感衛星
就像醫生用醫療掃描儀對病人體內的病灶進行檢查一樣,衛星可以藉助人眼不可見的光,通過高空衛星收集數據,從距地面幾百公里處「俯瞰」地表,便能以驚人的清晰度辨識地下景觀。考古學家可以用衛星來尋找消失的河流、城市、道路,並繪製出精確的圖紙。
由於地下遺迹全部為人工建成,與周圍沒有經過人工擾動的土壤環境存在著土質、水分、地表溫度等一系列差異,在對人眼不可見光的輻射中,它們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徵象。通過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考古學家便可以憑藉圖像色彩、形狀、時空分布的差異,對遺迹位置進行確認。
被農田覆蓋的河南偃師市二里頭宮殿遺址。從高空俯瞰,肉眼很難辨識出這處距今三千餘年的夏商時代遺迹。然而憑藉衛星捕捉的熱紅外影像,考古學家則可以「掘地三尺」:熱紅外探測影像中的不同色塊,顯示出土壤含水量的高低;農田中大面積土壤含水量過低的異常現象表示,這裡可能存在人工建築的夯土層。《中華遺產》2014年03月
此外,飛機、熱氣球等航空器拍攝的人眼可見影像,也能提供地下遺迹的線索。從高空俯視,植被的生長狀況、陰影的位置、積雪的形式等細枝末節,都可以幫助專家洞察遺迹的具體情況。
如今,全世界的地下遺址中,人類只探索了不到百分之一。或許遙感考古提供的全新視角,將為我們贏得更多機會。
如何~盜墓兄弟,你發不了衛星吧。
成就
盜墓
漢墓「十室九空」
盜墓在中國歷史上可謂自古已然、長盛不衰。可以說,中國自有墓葬以來,便伴隨著對墓葬的盜掘活動。
帝王將相的陵墓陪葬奢華,往往成為盜墓者的首選目標。漢代墓葬更因其存世久遠、厚葬成風,招致了「十室九空」的不幸結局。
已發現漢墓中未被盜掘過的漢墓已經屈指可數——長沙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漢墓,以及本次發掘的南昌海昏侯漢墓。即便如此,馬王堆和海昏侯也只是一半墓葬幸免於難(軚侯利蒼被盜,夫人辛追未盜;海昏侯未盜,侯夫人被盜)。《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3期
而今年來古董文玩價格在國內外的飆漲更刺激了盜墓的積極性,但是越發嚴格的文物保護措施也同樣讓盜墓和銷贓的難度日益升級。
考古
真實的歷史
考古的成就不需要用幾個大墓來證明。
遍布華夏大地,從大興安嶺的深山到大西北的沙漠,古城遺址、遠古村落、古水道、古墓葬,地底水下,無處不有考古工作者的身影。他們一代一代的努力成果,就是今天遍布全國無數的博物館,重量級的期刊、書籍,和漸漸充足的歷史物證。
在艱苦的地方,極端的環境,面對著誘惑,耐心、專註、嚴謹地將一生奉獻。他們還中國歷史以真實。
地理君深深的覺得今天說的太多了,說的太細了,乖寶寶們要把洛陽鏟的整段全部忘掉!
難得中元之夜,氣氛甚好,關掉手機,出門望月,正是悼念已去親人最好的晚上。對祖先的懷念,繼承他們的令人尊敬的品格,想要努力讓他們驕傲,這正是維繫我們民族千年的力量。
你家鄉的中元節都有什麼風俗?
推薦閱讀:
※如果中國大陸上沒有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會怎麼樣?
※讀思筆記六十一:讀孫慶偉《追跡三代》隨筆
※讀思筆記九十五:考古學家通俗文學分類舉例
※[考古日報Vol.107]「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古代沒有長長的水泥管,排水系統怎麼建的呢?有誰能系統的講講古代城市排水系統構建?